八年级下册复习大纲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下册复习大纲(共7篇)

八年级下册复习大纲 篇1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1.1 辽阔的疆域

1、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陆地大国: ①国土辽阔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多(15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E);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处(53 N)。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5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2、34个省级行政

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书本八年级上册第7、10面)

1.2 众多的人口

1、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 1 上。目前人口数为13亿多。

2、中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疏密不均划分线: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人口多处特点 人口少处特点

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4、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个)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3、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等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我国气温最冷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3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荆江。(注意:长江的开发请看笔记)。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注意:黄河的忧患如何治理请看笔记。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人们从自然界获得并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等。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3 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问题):⑴水资源短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⑵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办法有“兴建水库”)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即东南多,西北少(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

2、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关。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③节约用水④保护水资源⑤处理并防止水污染⑥植树造林等。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三横五纵”看书本第91面)

5、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③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

5、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现状 发展成就 举世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

2、建立商品粮基地

3、科技兴农

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 7 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不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⑵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3 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工业生产: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工业“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国工业分布趋势: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4个基地、5个特区、14个开放。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

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辽中南工业区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业区 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统一的电网,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

沪宁杭工业区 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有统一的电网,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靠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工业,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业分布: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在我国能与生产和消费总量中仅次于煤炭。水力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

6、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起步晚,发展迅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导:

沿海——科技园区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高层次知识人才集聚,形成了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贸易导向型: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陆——国防军工型: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中国的疆域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人;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

领土的四端: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

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有台湾岛,海南岛等5000多个岛屿。渤海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东为韩国、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与行政中心见第三册P9、10的表。

我国的人口2005年1月6日为止,我国人口为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是: 9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中国的民族 由56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1.6%,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除了壮族外,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的地形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我国的山脉

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 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高原。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

内蒙古高原 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 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当地人称为“坝子”。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内陆,分居天山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内。

东北平原 由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 也称为黄淮海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除了三大平原以外,还有一些小平原,如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主要丘陵 自北向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1月南北气温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风

0摄氏度等温线(经秦岭—淮河),此线南北河流冬季有何差别?

秦岭—淮河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我国7月最热和1月最冷的两个地方,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

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带,青藏高原区)

我国的降水量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认识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及其重要性

认识四个干湿区以及它们的界线,这些界线与各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复习大纲 篇2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留白”,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传授—接受”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要通过学实现。在《电磁铁》一课中,我讲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使知识在参与中内化、在参与中外化、在参与中升华。因此,我认为“留白”的自主活动既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非智力品质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

八年级下册复习大纲 篇3

【点拨】 There be句型的一般将来时,可用There will be ... 或There is going to be ...。例如:

There will / is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match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有一场篮球赛。

2. Will people use money in 100 years? 100年后人们还用钱吗?

【点拨】 介词in后面接表示一段时间的名词短语,意为“在……以后”,一般与一般将来时连用。例如:

He will be back in three days. 他将在三天后回来。

3. Ill live in Shanghai, because I went to Shanghai last ye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it. 我将会居住在上海,因为我去年到上海去了,而且喜欢上了它。

【点拨】 fall in love with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喜欢、爱上”,通常指突然间爱上某人或某物。例如: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他们相爱了。

4. On the weekends, Ill be able to dress more casually. 在周末,我可以穿得更随便些。

【点拨】 dress作“穿”讲,意为“穿衣”,后面不能接表示衣服的词,但后面可接人作宾语。例如:

Get up and dress quickly. 快起床穿衣。

The girl can dress herself. 这个女孩能给自己穿衣服了。

5. There were many famous predictions that never came true. 有很多著名的预言根本没有实现。

【点拨】 come true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实现、成为现实”。例如:

After many years hard work, her dream has come true at last.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6. 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re will be such robots in the future. 一些科学家相信将来会有这样的机器人。

【点拨】 so与such都有“如此、这样”的意思。such是形容词,意为“这样的、这种”,可修饰可数名词的单数、复数形式或不可数名词。修饰可数名词单数时,such要放在不定冠词的前面。so是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当名词前有many, much, few, little等表示数量的词修饰时,也要用so。例如:

Ive never seen such beautiful flowers. 我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花。

7. I need to get some money to pay for summer camp. 我需要得到一些钱来为夏令营付款。

【点拨】 pay for意为“付款”,“为……付款、付钱”,一般要用人来作主语。例如: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book? 买这本书你付了多少钱?

8. No, he doesnt have any money, either. 不,他也没有钱。

【点拨】 either作“也”讲时,一般用于否定句中;too, also作“也”讲时,用在肯定句或疑问句中。

9. I need some money to buy gifts for my family. 我需要一些钱给我家人买礼物。

【点拨】 动词buy后面可以接双宾语,即buy sb. sth,也可用buy sth. for sb.来表达。

10. Everyone else in my class was invited except me. 除了我之外,我班其他人都受到了邀请。

【点拨】 except是介词,意为“除……之外”,即从整体中除去,不包括在内。例如:

He works every day except Sunday. 除了星期天外,他每天都工作。

11. You left your homework at home. 你把作业落在家里了。

【点拨】 表示“把某物忘在某地”,要用“leave + 某物 +地点”。而forget表示“忘记”时,一般指忘记某事,不与地点连用。例如:

I left my key at school. 我把钥匙忘在了学校。

Im sorry I forgot his name. 对不起,我忘了他的名字。

12. What was the girl doing when the UFO took off? 当飞碟起飞时,那个女孩在干什么?

【点拨】 1) 过去进行时由“was / were +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表示在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常与过去进行时连用的时间状语有at that moment, at this time yesterday, at nine oclock yesterday等以及由when或while引导的过去时间状语从句。例如: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at eight oclock last night. 昨天晚上八点我正在做作业。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r friend came to visit you? 当你的朋友来看望你时,你在做什么?

2) 句中的take off意为“起飞”。take off还有另一个意思是“脱下”。例如:

Please take off your dirty clothes. 请脱下你的脏衣服。

The plane took off ten minutes ago. 飞机10分钟前就起飞了。

13. You were supposed to meet at the bus stop this morning to return it. 你应该今天早上在车站见面以归还上衣。

【点拨】 be supposed to意为“理应;应该”,后面跟动词原形,相当于should。例如:

Everyone is supposed to wear a seat belt in the car. 在汽车里每个人都得带上安全带。

14. If you do, the teacher wont let you in. 如果你那样做,老师不会让你进去。

【点拨】 如果主句用了一般将来时,那么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要用一般现在时来替代一般将来时。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既可放在主句之前,也可放在主句之后;放在主句之前时,要用逗号与主句隔开。例如: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 we will go the park.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

15. If you become a professional athlete, youll be able to make a living doing something you love.如果你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你就可以做你喜爱做的事来谋生。

make a living (by)意为“以……谋生”,介词by后面可接名词、代词、动词-ing形式,有时by也可省略。例如:

The young woman makes a living by singing. 这个年轻的妇女以唱歌谋生。

巩固练习

()1. There ______ thousands of volunteers serving in Beijing in August 2008. (2008云南昆明)

A. will have B. are going to have

C. are D. will be

()2. I hear that he will be back _______ two weeks time. (2008广东省)

A. atB. inC. afterD. for

()3. Qingdao is such a lovely city that I _______it when I first visit it. (2008云南昆明)

A. knew about B. fell in love with

C. found D. noticed

()4. —Can you_____ your little brother? Im busy now.

—OK. Ill do it right now. (2008湖北咸宁)

A. wear B. put on C. dress D. in

()5. —Could you help me do some cleaning tomorrow?

—If I _______, I will do it. (2008辽宁12市)

A. am free B. will be free

C. will have timeD. had time

()6. It was __________ music that I lost myself in it. (2008江苏泰州)

A. such a beautiful B. so beautiful a

C. so beautifulD. such beautiful

()7. If you dont want to _______ for plastic bags in most supermarkets, youll have to bring your own shopping bag. (2008山东临沂)

A. spendB. takeC. payD. cost

()8. —I havent seen Bob for a long time.

—I havent seen him, ______.(2008四川成都)

A. tooB. eitherC. instead

()9. My father will ________. (2008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A. buy a new book me

B. buy a new book for me

C. buy a new book to me

D. buy a new book at me

()10. —All the clerks went home _________ Mr.Wang. Why?

—Because he had to finish his work.

(2008湖北咸宁)

A. except B. besidesC. without D. beside

()11. This morning I went to school in such a hurry(匆忙) that I _______ my notebook at home.(2008福建厦门)

A. leftB. forgotC. lost

()12. —Were you at home at 9 oclock last night?

—Yes, I _______ a shower at that time.(2008吉林省)

A. tookB. was taking

C. was takenD. am taking

()13. The plane from Shanghai to Paris will _______ in an hour. (2008上海市)

A. take upB. take away

C. take outD. take off

()14. From what we get, we can _______ a living;what we give, however, makes a life.(2008云南)

A. get B. make C. takeD. have

15.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英语句子。每空限填一词。

我希望去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

I wish to watch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My dream has __________ __________ now. (2008甘肃兰州)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篇4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简述题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3)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每个人的成长都带有时代的印痕,小华的爸爸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名字叫建国,那么他今过多少岁的生日?请你分析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答:(1)2005-1949=56岁(2)意义:同第2题

4、建国后,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但现在在外国势力扶持下的**集团长期从事分裂中国的“西**立”活动,请你用史实说明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的分裂活动都是不得人心的。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西藏现在已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了?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有哪两位?西藏和平解放说明了什么?请你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西藏的现在,并展望一下它的未来。答:(1)史实:①唐朝时,唐政府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称吐蕃),加强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后来,吐蕃首领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②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隶属中国版图。③明朝时设都指挥使司,清朝时确定了西藏地区的首领**和**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和**共同管理西藏。由此可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005-1951=54周年

(3)阿沛?阿旺晋美和十世**

(4)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西藏被列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西藏的明天会更好。

5、小光是低年级的学生,每次升旗仪式,他都为《国歌》雄伟的旋律所吸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你能否为小光解答以下问题吗?

(1)《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原名是什么?

(2)这首歌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为国歌的?

(3)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当时指什么?(4)今天我们处在和平盛世,这句歌词是否已经过时,谈谈你的感想?

答:(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指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

(4)不过时,《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思想,使我们警钟长鸣。

6、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人们经过那里的时候,都要驻足观看,在上面雕刻着碑文,在基座四周,嵌有十副巨型浮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立此碑的目的是什么?(或碑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我们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3)在基座上的十副巨型浮雕概括表现了近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你能猜一猜这十件重大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吗?

(4)如果今天让你继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你准备增加哪些内容?

答:(1)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国革命胜利的取得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无数人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决不能忘记他们,也不能辜负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发扬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志报国,做全国发展的好学生。

(3)这十件大事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7、“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这是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

请你回答:

(1)毛泽东当时认为什么必须参战?中国最终以什么形式参战的?

(2)参战的利益是什么?不参战有什么损害?

(3)参战与否是与什么联系到一起的?我们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意识? 答:(1)因为美国的侵略活动已经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形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情司令的带领下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参战的利益,抗击美国侵略,可以巩固人民政权,赢得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可以壮大新中国的志气,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不参战会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国内的经济建设。

(3)参战与否是和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到一起的,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为祖国争光的信念。

8、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向“邻人”大规模派兵的共有两次,请你说出这两次出兵的时间,战争名称,战争的结果和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这两次不同的结果,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答:(1)第一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二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妥协退让,**求和。而新生的中国政府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3)启发: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胜负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还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以为人民的斗志等因素,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家卫国,争取世界的和平。9、2004年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建国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它与现在的土地所有制有什么不同?

答:(1)共同出发点: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现在是土地公有制。

10、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或为什么这次运动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针对这次运动的完成你有何感想? 答:(1)这次运动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2)答土地改革的意义略

(3)感想: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1、新中国成立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 答:(1)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各省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3)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2、从爷爷奶奶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解放前的中国农民生活大都十分的困苦,通过学习历史,你知道他们贫穷落后的根源吗?这个根源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运动被消除的?请你举出两部反映这一运动的小说。

答:(1)根源: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通过1950年—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丁铃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1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中国人民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二、列举题

1、列举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党和人民进行的两大运动并说出它们的时间。答: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运动;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

2、列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

答:**一大、遵义会议、**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列举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事迹。

答:黄继光:在上甘岭的一次战斗中,他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志愿军某排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最后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4、列举土地改革的目的、原因、内容。

答:(1)目的: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5、列举抗美援朝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开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6、列举土地改革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束: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列举出几部反映从1949年—1953的这一时期的影片及相关的历史的事件。

答:《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甘岭》、《英雄儿女》(抗美援朝)《创业史》(土地改革)

加油啊!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简述题

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请你回答: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工业面貌,我们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有何成效?你怎么样看待这些成效?对于振兴工业,你有何建议?

答:(1)我们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2)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3)如何看待:“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一百年的成就的总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

(4)建议: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结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要重视人才,要合理利用资源等。

2、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后期存在哪些缺点?另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遗留了一些问题,试分析产生这些遗留问题的深刻原因及教训? 答:(1)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

(3)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4)缺点: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5)由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化的、片面化的理解,加上缺乏实际经验,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国家全部取消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公有制经济成了唯一的经济成分,这就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再加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答:(1)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在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比重。

(3)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社会主义经济。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4、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答:(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性质。

(4)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八大后的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又出现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如何看待这些失误?通过失误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失误:1958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泛滥开来。

如何看待:出现以上错误主要由于中国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走了曲折之路。经验教训:(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2)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6、**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否正确?为什么?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这一决定的执行情况如何?

答:正确。因为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的论断是在对我国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虽然这一决定做出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绩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这一决定并没有长期执行下去。7、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党和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答: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

解决: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8、“大跃进”时期,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了耕作,上山采矿,建炉炼钢。你认为这样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涉及环境问题的例子吗? 答:(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合理的利用矿产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困难。

例子: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白色垃圾问题以及工厂的废气和废水所造成的 环境污染。

9、如果你有机会观赏到1969—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你知道这些旧物属于哪个时期?你怎样看待这个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答:(1)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2)“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基本上没有提高。

(4)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

人祟拜和个人专断。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10、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主要责任在于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怎么看待毛泽东一生的功劳和过失? 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对待毛泽东也应像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将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中去全面的客观地认识,看主流、抓本质。所以毛泽东这次犯的错误终究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在“文革”中,他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革”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他领导粉碎了林彪

反革命集团,对江青、张春桥等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揭露,避免了其野心得逞,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把他看作自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11、1949年3月23日,**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按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是进京“赶考”,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赶考”是什么意思?

(2)我们把毛泽东等人的考试题按“1949—1957”和“1958—1976”年两个阶段划分其“考试”成绩如何? 答:(1)赶考意味着共产党人要面临执政和建设政权的新任务。

(2)第一阶段(1949—1957年)考试成绩较为理想,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发动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第二阶段(1958—1976)考试成绩不及格,1958年制定了党的建设总路线,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我国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文化大革命”运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起伏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如第一阶段。

二、列举题

1、列举“一五”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务。

答: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如印度。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列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业的成就。

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和鹰厦铁路和宝成铁路。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3、列举中国现代史上,我国颁布的两部具宪法性质的文件? 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

答: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5、列举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评价)。答:时间: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特色),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列举三大改造主要是针对哪三个行业的改造? 答: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7、列举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答:(1)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一家一户的分散分营影响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8、列举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或途径。答:(1)农业手工业的方式:走合作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9、列举三大改造在后期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答: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10、列举八大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答:(1)时间:1956年

(2)内容:大会是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1、我国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以及这种错误的主要标志。答: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12、列举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3、列举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及他们的称号,并说出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答:(1)“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列举在“文化大革命”出现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及他们被粉碎的时间。答: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被粉碎)

15、列举“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怎样的斗争? 答:(1)“二月抗争”是党内老干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斗争;

(2)毛泽东及时察觉林彪阴谋,粉碎了他们的反革命政变计划;

(3)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抵制“左”的错误,继续与“四人帮”做斗争。

(4)“四五”运动,人民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

(5)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等领导下,**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的局面。

16、列举1976年发生的几件大事。答:毛泽东、周恩来逝世;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7、列举“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

答: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

18、列举在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两次“左”的错误。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简述题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会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表现有哪些?)你知道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那一天我们一般举行哪些活动? 答:(1)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门会在街头设点接受市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请你回答出有关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是什么?并说出这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八大:1956年,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哪几次主动纠正错误路线的事件? 答:(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7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的转折点.(2)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经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5、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践中实现了哪些转折? 答: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向实事求是;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上,改变了僵化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尊重人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6、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1)**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2)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各是怎样实行改革的? 答:(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发展乡镇企业;

(2)在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惩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影响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实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原则: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 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在深圳市深南路有一幅巨幅画像,每逢节日,尤其是每年的2月19日,人们都要来这里观光、献花、拍照,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的儿子。深圳人民对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谁?为什么深圳人民对他如此爱戴?人们为什么把他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答:(1)他是邓小平。

(2)1980年,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渔村一跃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所以深圳人民爱戴他。

(3)答案见上题。

11、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总结,请回答: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答:(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任务;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2、为庆祝建国56周年,学校准备举办一次“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参加筹备工作。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展览内容要显现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请你按要求各举一例。在展览结束后,需要归纳一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请你来完成。答:(1)上网、查阅图书资料、调查访问等。

(2)过渡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建成。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建立深圳经济特区。

(3)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13、对外开放的含义及旧中国“开放”的区别。

答:(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区别: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4、《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 答:(1)因为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所以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改革开放。

(2)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是指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4)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他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他又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二大,他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理论;1992年南方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5、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并得到确立的? 答:(1)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992年南巡讲话后,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年党的“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6、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的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等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请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一代中央领导人提倡这一精神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可以使全党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廉洁自律,居安思危,永葆我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对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列举题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答: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列举建国后,我党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两个会议。答:**八大(195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3、列举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答: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列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列举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

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6、列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7、列举1985年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答:(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8、列举我国在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

答:(1)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2)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9、列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哪些重要的会议。答: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列举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所提出的理论。

答:(1)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针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姓“资”和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11、列举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内容。答:(1)“十二大”: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十三大”:(1)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党的十三大就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十四大”:(1)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十五大”:(1)江泽民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3)把邓小平理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2、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列举邓小平理论中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有哪些?

答: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4、列举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的统一

一、分析探究题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这项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实例有哪些?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提出的开发战略是什么?这个战略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答:(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

(3)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实例: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5)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燕尾服,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进一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他们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民族经济;中央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要给予大力的支援,更好的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实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你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都实行了哪些民族政策? 答:(1)56个民族(2)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

3、邓小平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在这段话中提到收回香港,请你回答(1)香港回归祖国是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构想的成功实现?这一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2)这一构想提出的时间、出发点、含义和意义?(3)简述一下香港和和澳门回归的过程。

(4)回顾中国近代史,写出有关香港被英国割占所签订的条约名称。

(5)简要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受,作为青少年,为了祖国的统一你应该怎么样做?(6)请说一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7)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政府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答:(1)“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

(2)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提出来的;出发点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是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道路,也为台湾回归祖国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3)香港:1984年底,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中国百年耻辱得以雪耻,作为炎黄子孙感到振奋骄傲、自豪、高兴,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的领导下,成功地收回香港,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香港能够成功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4、想一想: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请你想一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答:(1)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1842年开始通过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香港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重要的国际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信息中心;“一国两制”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虑,明确指出,一要实现香港主权回归,二要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维持香港的繁荣。

(2)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进入对立状态。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不仅保持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请总结党的三代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方面的主要思路和观点)答:(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邓小平: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江泽民:1995年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为了实现两岸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答:(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7、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急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那目前来看,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你怎么样评价“台独”行为?请你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前景的看法? 答:(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元朝时,中央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二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2)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3)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

(4)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8、目前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美国在建国初期曾采取了什么行动干涉我国内政? 答:(1)台湾问题(2)因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说它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问题。(3)建国初期,派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9、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看法。答:(1)指导思想是“一国两制”。(2)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届政府都把台湾纳入自己的主权管辖之下,包括****国民政府,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台湾和大陆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我坚信台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10、一位民族五金厂的厂长在谈到企业发展时这样说道: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我们的“尚方宝剑”。你能谈一谈这一民族政策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它实施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几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筹建新中国时提出来的;(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3)五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4)略。

11、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什么?什么时间提出的?有什么意义?

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3)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12、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香港和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归,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 异同? 答:(1)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13、藏族著名歌手才旦卓玛首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片《今日西藏》主题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歌反映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其主题是什么? 答:(1)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题:歌颂了西藏的民主改革,表达了西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14、通过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被英国割占和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比较一下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对香港的百年沧桑巨变,你有何感想?

答:(1)中国近代史中被英国割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根本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见第3题的第(5)问

15、请你探讨下下,如果没有“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能否回到祖国怀抱?

答:两种思路:(1)没有“一国两制”方针,就不可能这么快地解决双方分歧,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平稳过渡;(2)即使没有“一国两制”,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必将增强,国际地位也将明显提高,不仅港澳问题,就是台湾问题也将会得到圆满解决。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分析探究题 1、1956年,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的汇报。中央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打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的导弹部队是什么时候组建的,主要担任什么任务?

(2)我国为什么要重视导弹部队的组建?

(3)我国导弹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哪些?请你举例说一说具体导弹的发明情况如何? 答:(1)我国的导弹部队是1957年组建的,主要担任核反击的任务。

(2)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中程、远程、洲际导弹和核武器。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2、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并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海军的发展状况。答:(1)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2)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请你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倡导,并在哪年最早提出的?(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3)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将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管用吗? 答:(1)周恩来倡导提出的,最早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2)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通过谈判的方式,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充分依据历史及国际法中有关领土问题中的有关条款的规定来解决中印、中俄的领土争端。但对于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这一问题,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并强烈的抗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会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处理国际争端仍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你知道哪些和他相关的外交活动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答:外交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的精神: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他总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和外交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他善于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寓刚于柔,寄理于情。他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既能从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他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5、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请你用简炼的语言说出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1)成就: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等等。

(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的几代领导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等。

6、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目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所学的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答:重大事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国抗美援朝;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71年,尼克松派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同周恩来进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主要因素: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人权问题;西藏问题等。

认识: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

7、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条件(即原因)有哪些?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有何意义?

答:变化:(1)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原因是二战后美国为了确立世界霸权,敌视中国革命的胜利,竭力遏制共产主义)

(2)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根本原因:美国对华政策由对抗到缓和,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日益上升。标志正常化的事件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8、尼克松访华,按照外交礼节的惯例应由迎接方先伸出手来表示欢迎欢迎,首次访华的尼克松总统反而先伸出手来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对于这次握手曾说:“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你回答:

(1)你认为“握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理解。这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当时两国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并概括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当今时事,你能列举几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在我国台湾问题上的表现吗?

答:(1)握手的真正含义是“和解”,并结束了对中国的对抗。

(2)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当时两国的共同要求是:改善中美关系。

(3)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现在又支持台湾的“台独分子”搞独立,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等。

9、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是怎样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

答:(1)1949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5)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0、1971年7月9日,一架从巴基斯坦卡拉奇起飞向西飞行的美国专机,在空中突然掉头直飞中国,开始了神秘的“破冰之旅”,你知道飞机上坐的是谁吗?他肩负着什么重要使命,为什么把此行称为“破冰之旅”?

答:飞相坐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他肩负尼克松总统的给予他的任务,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改善中美关系。因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这次行动以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这次行动揭开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序幕,所以说是“破冰之旅”。

11、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并分析一下,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 成就:(1)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得到改善;1972,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2、在21世纪初,我国成功的承办了一次国际性的会议,请你回答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此次会议的背景、具体时间与地点、主题、参会主要领导人以及会议取得的成果。答:(1)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简称APEC会议。(2)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的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参会主要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等19位领导人。

成果: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3、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回答一下,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特点及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会议召开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结果怎么样?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说一说什么是万隆精神? 答:(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3)遇到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使会议的气氛紧张起来。

(4)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5)能改变航向的原因:因为他坚决执行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外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的航向。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分析探究题

1、“两弹一星”指什么?都是在什么时候试验成功的?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他被誉为什么,请说出他的两句名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有什么历史意义?你有何感想?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应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

答:(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1964年10月。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邓稼先,“两弹元勋”,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之后一定回来。”(4)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5)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6)为我们国家的强大而自豪。同时也为那些为了原子能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7)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学好本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1)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2)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中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4)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3、新中国成立后,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下面是一些有关航天成就中一些问题,请回答:(1)毛泽东在何时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2)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叫什么?它是我国在何时发射成功的?发射该卫星的火箭叫什么名字?(3)我国是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4)1999年,2003年我国在航天领域里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5)请你分析一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20世纪50年代

(2)东方红1号,1970年,长征号。

(3)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人员努力钻研、探索;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改善了发展科技的条件;我国也需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席之地;根本因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4、“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杂交水稻。请回答:(1)“籼型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什么?是什么时候由哪位科学家培育出来的?(2)这位科学家曾在哪一年被国家授予什么奖项?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3)请你总结一下他对农学的贡献是什么?(4)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答:(1)又被称为“东方魔稻”,是1973年由袁隆平培育出来的。

(2)在2001由江泽民主席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东方魔稻”。(3)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4)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5、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这场革命是以什么为中心展开的?(2)在这场科技革命后,世界各国都把什么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并纷纷制定了什么计划?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应该怎么办?

答:(1)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

(2)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3)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提出了“863计划”。

6、“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请回答:(1)这个建议指什么?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提出来的?(2)这是哪位领导人的批示?(3)在此批示后我国出台了什么重大的计划?形成了什么文件?具体内容是什么?(4)我国现在经济还比较的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钱去搞高技术的研究?(5)请你举出几个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答:(1)这个建议是指《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是在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提出的。(2)邓小平。

(3)出台了“863计划”,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4)原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搞高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缩小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等我国经济发达后再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就会丧失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等;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7、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到2001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5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也非常迅速,上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急速上升为2001年初的2000多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请回答:

1、当前我们国家上网的主要是哪些人?

2、结合自身或周边上网同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上网给你们的成长带来的便利条件有哪些?

3、以后应用网络应注意哪些问题?

4、你如何看待上网?

答:(1)80%以上是青少年。

(2)上网可以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进入浩瀚的知识海洋;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等。

(3)要注意不能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不能有超时无节制上网,不能侮辱欺诈他人,不能沉溺于虚拟时空。

(4)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8、“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上在两句话是江泽民分别在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上做的报告内容。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为了发展教育提出了什么战略?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2)我国的基本教育包括哪些阶段?在世界上占有什么位置?(3)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何时颁布实施什么法律?(4)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哪一年?(5)有人说这种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说法对吗? 答:(1)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2)包括小学、初中。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2000年.(5)不对。国家对按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只免收学费。

9、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请回答:(1)这是谁说的?(2)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认为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如何?

答:(1)这是邓小平说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部分社会科学和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它可以使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加速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并使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不断更新;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劳动的复杂程度,它可以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并引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一些新型产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促进管理现代化等。

(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的制定等。(4)科技为教育服务,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进步。

10、“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上述内容出自什么文件?此文件何时制定的?“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中的“年限”的几年?党和政府为什么规定义务教育? 为了使贫困的地区的孩子能上学,我国青少年基金会创办了一项公益事业,这项公益事业是指什么? 答:(1)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的。九年。(2)因为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3)是指“希望工程”。

11、中国的竞技体育走出国门开始于什么项目?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谁?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的? 答:(1)乒乓球。(2)许海峰。

(3)从整体的健康水平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全国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大大加强。

从典型的事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体育已是亚洲强国,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金牌总数32枚,名列第二的好成绩。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的举世瞩目,因此在越来越得到亚洲、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不但在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还将承担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任。

(4)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2、2001年7月13日,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彻底难眠、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请回答:(1)中国申奥成功反映了什么?(2)中国申奥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3)从中国申奥成功这件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4)申奥成功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大事,你作为一名中学生,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你觉得你应该做什么?

(5)北京奥组委正向全球征集奥运会的吉祥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设计一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吗?试试看。答:(1)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全面提高。(2)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体育强国。

(3)启示:北京申奥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是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产生吸引力的结果。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尤其是学好外语,以文明、上进、热情、友好的姿态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我做起:应该动员家人、亲戚、朋友都来为2008年奥运会出谋献策,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通过努力拼博,成为奥运赛场上的一员,为国争光;学好一门外语,争取到奥运会上当一名志愿者。)

(5)我认为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应该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能代表我们祖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能充分的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13、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时间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文学和艺术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挫折? 答:(1)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文学的发展: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例如《红岩》、《青春之歌》等。改革开放后,先是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成功之件。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班主任》《哥德马赫猜想》等。

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舞剧《丝路花雨》等。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1、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3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人民的生活20多年来都是在不断的改善的。请你用史实说明一下。

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关于衣方面:改革开放前,衣服的颜色单调、质地粗糙、样式简单、购买凭证。而现在人们的穿着越来越讲究,服装色彩越来越丰富,可以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的方式。关于食方面: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关于住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房屋建筑的式样,人均居住面积、居住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行方面: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而今天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飞机等。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人称“旧四大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流传“新四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的高档消费口层出不穷,“新四大件”的说法又落伍了,经济发达的地区,电脑、手机以及私家车、别墅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试问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对于“新四大件”的落伍,你有何感受? 答:(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新四大件“的落伍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领导了消费新时尚。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面对这些变化和适应这些变化?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进行就业。

(2)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我们应该正确来面对这种变化,要发愤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争取使自己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以适应这种就业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相比较,人民在吃方面变化很大,请你概括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1)关于食方面: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原因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积极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5、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等。

6、搜集过去使用的票证,看一看哪些行业使用票证,思考那时候为什么必须使用票证而现在不用了?

物理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篇5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

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与运动

一、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1.初中生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2.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3.把陌生和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

要结合实际,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是最实际的,要从实际生活中把概念想透,想想自已玩过的各种有趣的东西,想透了都能明白每一个都能用物理概念去解释得了,会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么考试中最后的压轴题自然也就不会丢分了。

4.学会抓物理重点

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题。“

“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物理就是这样,无论出题者咋考,始终是围着重点的知识点在转圆周的。

怎样学好中学物理

认真倾听

但是不能单纯的听,而要用心听懂老师的思路、分析方法、推导过程,不要一味机械地记笔记,听懂了远比记在纸上重要。

重视实验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开展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加学生实验活动时,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动手实验到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都要积极参与。如果只在旁边看热闹、只在最后记下小组同伴们的实验结果,就失去了许多学习机会。

重视笔算能力的培养

笔算能力是学好物理一项基本技能,在中考、高考、物理竞赛中都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笔算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尽量少使用计算器等辅助工具。

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换法、分类法、模型法、转换法、理想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

例如:

八年级下册复习大纲 篇6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教材结构,教材内容

随着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依据2011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教200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旧教材”在使用了10年后改版,于201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审定。对地理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明确内容变化和发展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地理教学。

从教材对比看,新教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以下就新旧地理教科书内容的体系结构、章节内容、人文地理知识、具体内容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旧教科书体系结构

旧教科书共五章12节,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分3节: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分4节,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4.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分2节,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2.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分2节,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区。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新教科书共六章14节,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分4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4.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七章南方地区,分4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3.“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4.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八章西北地区,分2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第九章青藏地区,分2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从上面对比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体系结构做了重大调整。旧教材从第一部分内容综合介绍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继而分为省级、省内、跨省区域三个框架分别介绍代表性的区域,知识框架为“总—分”结构,但整个教材的衔接性和章节之间的联系性体现不明显。新教材体系结构更简单明了,全书先介绍我国划分地四大地理区域,继而依次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每一章节内,又将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综合介绍,再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介绍。大框架为“总—分”,个分区又以“总—分”结构再具体介绍,各区域内部联系紧密。这样的框架体系,更简洁明了,学生更易理解,体现了更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二、新旧教材章节内容安排比较

从章节来看,新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增减。删减的内容包括:“新疆、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包括“东北三省、塔里木盆地、长江三角洲、三江源地区”从这几个章节内容对比来看,新教材删减的主要是内容有重叠的部分。如:新教材虽然删减了“新疆”一节,但是在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原因以及人口城市的分布时,也突出了新疆的地理人文特征。新教材删减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沿江地带”分别和“港澳地区、长江三角洲”这部分内容有重叠。从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来看,新增了四大区域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北三省”和“三江源区”分别是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三、教材具体内容方面的比较

新旧教材在内容设置中,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观、环保意识观等内容。但对比看来,新教材也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方面时代特色明显,资料新颖,与时俱进。如“同城效应”“零关税”“南海争端”等时事材料进入教材内容。

(二)开放性强,热点地理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途径,符合地理学思想的精髓。

例如“在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怎样体现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且每种看法都有其合理性。

总之,201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编排,还有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钻研,最终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学好地理,学会地理。

参考文献

[1]张素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5).

[2]熊建新,王志文.新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系统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14(08).

[3]张晓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进步与缺憾[J].教育科学论坛,2012(06).

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检测题 篇7

1.若关于x的方程-=0有增根,则m的值是()。

A.-2B.2C.5D.3

2.若+=,则+=的值为()。

A.1B.-1C.0D.2

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平行四边形、矩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③ 旋转和平移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④ 底角45°的等腰梯形,高是h,则腰长是h

A.全对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小明家刚买了一套新房,准备用地板砖密铺新居厨房的地面,若只用一种正多边形的地砖密铺,则下列正多边形中不适用的是()。

A.正三角形B.正方形C.正五边形D.正六边形

5.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相交于A、C两点。AB⊥x轴于B,CD⊥y轴于D,则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

A.1B.C.2D.

6.若点(-2,y1)、(1,y2)、(3,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A.y1

7.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木板,三边的平方和为1800cm2,则斜边长为()。

A.80cmB.30cmC.90cmD.120cm

8. 五根小木棒,其长度分别为7,15,20,24,25,现将它们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1),其中正确的是()。

9. 某市为处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条长为4 000米的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设10米,结果提前20天完成任务。设原计划每天铺设管道x米,则可得方程()。

A.-=20B.-=20

C.+=20D.-=20

10.某品牌皮鞋店销售不同尺码的同种品牌男鞋,采购员再次进货时,对于男鞋的尺码,他最关注下列统计资料中的()。

A.众数B.中位数C.加权平均数D.平均数

二、填空题

11.把命题“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分式无意义,则x的值为____________。

13.已知=+(所有字母均不为零),则R=________。

14.将n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2所示的方法摆放,点A1、A2…An分别是各正方形的中心,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和为____________cm2。

15.如图3是某广告公司为某种商品设计的商标图案,若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16.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网格中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

(1)如在所给的网格内画出以线段AB、BC为边的菱形ABCD,则点D的坐标是_________。

(2)线段BC的长为_______,菱形ABCD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毽子比赛活动,每班派5名学生参加。按团体总分多少排列名次,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踢100个以上(含100个)为优秀,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班和乙班5名学生的比赛数据(单位:个)。经统计发现两班总分相等,此时有学生建议,可以将数据中的其他信息作为参考。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填写下表:

2)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应该把冠军奖状发给哪一个班?简述理由。

18.已知:(1)=, (2)+=,

(3)++=,

……

(1)请按以上规律写出第4个等式;

(2)请按以上规律写出第n个等式,并说明理由。

19.甲、乙两地相距300km,一辆货车与一辆轿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比轿车早出发5小时,轿车比货车晚到30分钟,已知轿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5∶2。

(1)求两车的速度。

(2)由于石油资源紧缺,97#汽油价由原来的3.15元/升涨到现在3.40元/升,若该辆货车行驶100公里耗油10升,每天在甲、乙之间往返一次,则该辆货车现在一个月(30天)用油款比原来多多少元?

20.如图5,若反比例函数y=与一次函数y=mx-4的图像都经过点A(a,2)。

(1)求点A的坐标;

(2)求一次函数y=mx-4的解析式;

(3)设O为坐标原点,若两个函数图像的另一个交点为B,求△AOB的面积。

21. 如图6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AB=12,BC=21,AD=16。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在线段AD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D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设△D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是平行四边形。

上一篇:写校园生活的主题诗歌下一篇:教案设计《快乐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