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2025-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1

xī shēng guàn gài tiǎo dòu dīlián

( ) ( ) ( ) ( )

jī xiè hán xù hé shàn jīn è

( ) ( ) ( ) ( )

luò yì bù jué cāng cuì tǐng bá

( ) ( )

二、词语练习(6分)

1、仿写词语

演讲--讲演(意思不变)

雪白--白雪(意思改变)

2、用下列字各组两个词,并根据语言环境填空。

在沙漠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 )的景象。

宇航员穿的衣服是( )的。

月球上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 )巨石嶙峋。

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 )在海涛之中。

三、句子练习(8分)

(一) 造句

由于(词语在句子的开头)……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2

一、做好梳理, 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课的主要特点, 复习课一定要有知识梳理这一环节。通过知识梳理做到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做到连点成线, 连线成片,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1.注意预习。复习, 顾名思义, 相关的知识之前学生已零散地学习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应该让学生明确要复习什么, 让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回顾和整理。如:复习“数的运算”之前, 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6页上的1~3题: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说明每种运算的意义。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四则运算中, 如果有0或1参与运算, 有哪些特殊情况?

2.梳理要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知识是分块的, 学习时是零散学习, 复习时就要把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做到连点成线, 连线成片,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用网络图, 如: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用表格图, 如: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还可以用集合图, 如:

3.知识梳理要做必要的笔记。教材上的知识梳理部分更多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的。如:教材第73页例5:小数点移动, 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第81页例1:你会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吗?教材第92页例1: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现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而不改变现状?……复习时要回答这些问题, 但问题不是仅仅回答而已, 还要记得、会用。由此, 有些问题回答后要做必要的笔记。

4.梳理, 有时不是一气呵成。复习, 内容多, 像教材第72页“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6个梳理点。教材整体是按“知识梳理——做一做——练习”安排的, 知识梳理不可能一次完成。复习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梳理完了再来练习, 要把每一小节的知识点分为若干节课来完成。如:“数的认识”应分为“数的认识 (一) ”和“数的认识 (二) ”来进行梳理。

二、抓计算, 重视问题解决

计算和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计算, 有的填空题、选择题也要计算后才会填、才会选。抓计算, 具体抓哪些?抓口算, 抓估算, 抓四则混合运算, 抓解方程, 抓公式的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农村班的弱项, 要重视。怎么重视?要抓题中的等量关系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如, 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

书店第一季度的营业额为15万元, 第二季度的营业额为16.5万元。第二季度的营业额比第一季度增长了百分之几?

等量关系是:增长的÷标准量。

教材第80页练习十五第9题:

一个旅游景点去年全年接待游客196万人, 上半年接待游客是全年的3/7。第三季度接待游客数是上半年的3/4, 第三季度接待游客多少人?

等量关系是:全年的×3/7=上半年的, 上半年的×3/4=第三季度的。

问题解决, 要用线段图来帮助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第83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小明家住在电影院的正西650 m, 小冬家住在电影院的正东700 m。周末两人约好去看下午3时放映的电影。两人下午2:45同时从家里出发去电影院。小明每分钟步行70 m, 小冬每分钟步行65 m。2:55两人能在电影院相遇吗?如果小明先到电影院后不停留继续向东走, 从出发到两人相遇用了多长时间?相遇地点距离电影院有多远?

这道题, 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具体经验, 如, 通过复习要让学生积累解答比较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经验, 即: (1) 从分率入手, 确定以谁为标准。 (2) 分析谁多、谁少, 确定第一级运算。 (3) 找出等量关系式。 (4) 把等量关系式转化成算式并解答。 (5) 检验, 写出答语。

三、练习巩固, 形成技能

只有知识梳理, 没有练习巩固, 犹如空中楼阁。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一定要练习, 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来形成技能。练习一定要体现先练后讲, 促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练, 不要用个别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练习。

1.有的练习要注意提升。人教版的总复习, 有的知识点在回顾与整理部分没有涉及, 这样, 做了题以后要注意提升。如: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2题:下表是有关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的近似数据。

完成习题后要总结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

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4题:

填空, 使每横行的各数相等。

完成习题后要总结出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方法。

2. 要适当增加练习量。从教材上知识的梳理来看, 有的知识点的复习就没有涉及, 所以教师要增加相应的练习题。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要形成解题技能, 不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是不可能的, 而教材上每一部分只有一个练习, 每一个知识点只有一道题的练习, 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增加练习量, 复习的后期要进行一定量的套题训练, 通过练习发现知识缺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3.反对机械重复。要练习, 但笔者反对题海战术。练习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精选练习题, 不要会的知识点重复练, 不会的知识点始终没有练;练习, 不要就练习而练习, 要做到触类旁通, 做到练一题会一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4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把诗句补充完整,答案详见教材。

1.移舟泊烟渚。,乌蒙磅礴走泥丸。

卷地风来忽吹散。,关山阵阵苍。

2.明月别枝惊鹊。

少小离家老大回。,邀我至田家。

千里莺啼绿映红。

3.茅檐长扫净无苔。,三军过后尽开颜。,江清月近人。

黑云翻墨未遮山。

4.赤橙黄绿青蓝紫,?,浪淘风簸自天涯。

儿童相见不相识。

绿树村边合。

5.胜日寻芳泗水滨。,万水千山只等闲。

稻花香里说丰年。,把酒话桑麻。

6.如今直上银河去。,还来就菊花。

金沙水拍云崖暖。,今朝更好看。

旧时茅店社林边。

7.南朝四百八十寺。

当年鏖战急。,两山排闼送青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5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欣赏不过来。 脍炙人口: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6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36人,15人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复习内容及要点:

1、位置:复习时,要牢记“横行数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记住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2、分数乘法:复习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3、分数除法:复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复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圆:复习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5、百分数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习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习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6、统计: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7、数学广角: 复习“鸡兔同笼”的原理以及用算术解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三、复习思路

努力按“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新理念去指引复习,先分块复习,再让学生按单元快速浏览,然后指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同步进行相应的练习;最后让学生背记必须记住的知识,强化训练方法;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习,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完一单元、检测一单元,相应的强化一单元。

四、具体安排

12.23日~1.6引导学生分块复习完毕。1.6——1.9专题复习并进行检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

本案例中所教学的《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友好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内心、人物特质呢?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与人物对话,批注式阅读就十分适宜本篇文章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1)初解“好汉”,导入课题。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如行侠仗义、抱打不平、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板书:好汉】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自称好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查理。课题质疑,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文的主要问题。1一开始,查理是个好汉吗?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3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前导读,说说学习方法。请生说。【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那就让我们走进文章去认识认识这个好汉查理吧。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小老师读,齐读。师:你发现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有什么特点?(AABC的词语。)师:你积累过这样的词吗?请生说。师补充【依依不舍、惺惺相惜、津津有味、夸夸其谈】3整体感知。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体会,圈圈点点。△学习第1自然段。查理一开始是好汉吗?师:查理开始也说自己是好汉,是个怎样的好汉?自己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一节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交流。【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镇上的人会怎么叫他呢?那些大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所以查理有没有朋友,只好搞恶作剧自娱自乐。【板书:好汉】这样就可以了吗?(加上“”,是冒牌的好汉。)△品读3———13自然段,学写批注。读悟交流:后来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批注。】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并交流。【教师示范批注】生:“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随意乱拿)。说声:“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你真礼貌)。生:“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心地善良)师:查理喜欢这把刀吗?从哪里看出来。(恋恋不舍)你们有过“恋恋不舍”的经历吗?既然这么喜欢,那就继续玩吧,别管杰西的请求了。但是他这么做了吗? 生:“当然可以。”(爽快,乐意助人)。生: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守信,有爱心,时间长)。师:杰西快乐吗?是谁带给她的?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总结查理的改变(读板书批注)(彬彬有礼、遵守诺言、诚实自信、有爱心的查理)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了。【板书:好汉】我们为查理的改变而高兴,一起再读读13自然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提出问题,品读句子,交流感想,写上批注】。那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找找查理变化的原因。

师相机引导:1杰西怎么称呼查理的?查理听到杰西叫他好汉查理,心里会怎么想?2杰西又是怎么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坏小子查理的?用横线画一画句子写批注。指生朗读杰西的话,想象杰西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内心活动。读读有关杰西的内容,想想是什么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罗伯特先生的夸奖)

(4)交流想法,定义“好汉”。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5)交流经历,凸显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当我们献出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会像查理一样得到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这样的经历。生交流。

三、案例思考

对于像《好汉查理》这种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本案例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感受查理的变化,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从中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写感想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始的导题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教授写批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13自然段,找找查理是好汉的证据(即杰西相信查理的凭据),并写上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升华了情感。最后再回到课题“好汉”,怎么样的人才是好汉。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感悟文章主题。最后作业关注文章分行式写法,让学生自主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四年级;英语词汇;记忆方法

H319

一、引言

在实习期间,通过课前教师备课的态度、课堂中学生接受新知的状态、课下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反馈,总有个别英语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习惯让学生抄写词汇N遍,到办公室轮流背诵。尽管这些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抓得紧,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写作业,听写词汇或是背诵课文时应付了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对家长的责骂和教师的罚抄也无动于衷。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简单、有效而又适合学生的词汇记忆方法刻不容缓。

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的特点及现状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过渡,有意注意逐渐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从具体形象记忆发展到抽象识记忆,具体形象记忆为主。

小学英语教材大多选用一些日常用语和词汇,与学生生活相关。但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词汇、句子等。对此,我做了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问卷,并请甘肃通渭徐川小学四年级的102位学生填写。分析问卷可知,小学四年级学生记忆词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词汇记忆兴趣缺乏;词汇认读不准确;词汇书写不规范;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运用不灵活。据调查,很多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英语,几乎是为了考试而学。又因为大部分词汇是机械记忆的,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较差。

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接触一年的英语,他们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从激发兴趣入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① 讲授新课前,运用多种方式,狠抓词汇的复习。例如词汇的听写或默写。写的主体,教师可以选择单个,小组及全班听写。写的内容,由教师描述词汇特征或做相应动作,学生写词汇。例如第三单元词汇表中的strong、short和tall或long,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词汇的意思。简单形象,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词汇。

② 讲授新课时,教师应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为孩子们带来轻松、活泼、平等、和谐的课堂。实习期间,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 及时巩固及评价。巩固可以通过抄写词汇和完成练习检查词汇。抄写词汇,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抄写5--7个词汇,让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能掌握词汇意思并理解。完成练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词汇编一个故事或一首歌谣或一个情景对话等。培养学生词汇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做到及时评价,且正面评价为主。“好的多赞美,差的多鼓励”的原则。

2..熟悉音标和熟练拼写英文字母

在课程教学当中,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正确发音。讲授发音技巧,要求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在讲解以下音标时,可以这样教学生:小口/e/和大口/?/,小口/e/一个手指竖放于嘴中的开口度,而大口/?/则两个手指竖放的开口度。在考试中,也应该将“发音”列为考察对象,最常见的题型有:找出发音不同的一项。还可根据学生的建议来学习读词汇,调查可发现,在学生心目当中,读词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结合中文,音标,大声朗读等。

3.在英語教学中进行讲解记忆词汇的方法

从“学生认为有助于记忆词汇的方法”表来分析,学生常用的学习词汇方法有:抄写,听写,默写,游戏,比赛,联想,谐音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一谐音法。如ambulance(俺不能死,救护车)、dangerous(单脚老师走路很危险)、chicken(又吃又啃是鸡肉)。二联想法,如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家庭)、“兰州牛肉拉面”,里面有beef牛肉、有noodles面条、有soup汤等,用勺子spoon喝汤,用筷子chopsticks吃面条、用刀叉forks and knives(强调knife的复数形式)吃牛肉等。

第三、游戏法,由小组派代表参加游戏。常用的游戏有:“萝卜蹲”;“你来笔划我来猜”,既可以考察组员间的默契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接火车”。此外实物法,竞赛法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还能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查漏补缺的良好习惯。

4.联系日常生活,运用词汇

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并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为学生认为的词汇运用途径的具体分析。调查可知,学生喜欢将词汇与图片结合在一起。实习期间,根据图片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设计了相应的作业。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单元分别让同学画:“我们的知识殿园”、“我的魔法书包”、“我的知心朋友”、“回家五部曲”、“兰州牛肉拉面”和“家庭网”。

还有部分同学喜欢做对话/表演、编故事和歌曲等形式练习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表演对话或有节奏地说唱歌谣。例如第五单元,我教同学们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桌子的同时说唱: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beef/soup/noodles …

四、总结

词汇的记忆靠的是教师有方法、有技巧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只有找准位置,加强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词汇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李琰、张维. 2013.小学英语词汇就该这样记.图像联想记忆法最有效[M].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9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zhuan()he()jin()jing()转和茎

()zhuan()he()jin()jing()bei()shi()zhan()yao()hao()似顫号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10

1、本学期你一定读了很多课外书,其中一本是《 》,书中的主人公是 ,这本书给你的启示是: 。(2分)

2、仿照例子接着写句子。(2分)

例: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人间。

秋姑娘

冬姑娘

3、请选用合适的词语填空。(3分)

不仅 就会 由于 如果 所以 而且

( )激光发光方向集中,( )特别亮,最亮的比太阳还要亮一百亿倍。( )让眼睛对着激光看,( )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个特别之处引起了军事家的注意。正在研制的激光枪( )能使人的眼睛受到严重伤害,( )还能灼伤人体。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共6处错误,3分)

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争当“朗读之星”。上个星期,学校已经即将公布了第三批“朗读之星”名单。我班的尹栋同学三次连续榜上有名。同学们都夸耀他。而且他丝毫一点也不骄傲。

5、加标点。(3分)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 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

6、习作。(25分)

仔细观察漫画,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可以编写童话故事,可以写由这幅漫画联想

到的生活中的故事。题目自定。要求文通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自测题 篇11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ng mi

ning juzhen zhibao qianxiang ying

()

()

()

()

()

二、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3分)

耳畔(pan ban)

食不下咽(yan y6n ye)

藐视(miao mao)

魁梧(wu wu)

瘦削(xiao xue)

归宿(su shu)

三、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注意字迹工整、行款整齐以及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在括号里打“√”,有错别字的请在下面画“—”,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意味深长兴高彩烈司空见惯宠然大物()

寝不安席张冠李带心惊肉跳世外桃园()

天涯海角滔滔不绝悬崖峭壁波涛起伏()

濒来入梦碧空如洗顶天立地同心胁力()

五、联系下面句子,用“阻”字组四个词,再选词填空。(3.5分)阻()

()

()

()

1.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惰性是我们前进的()。

3.小红太任性了,妈妈无论怎么说,也()不了她出去。

六、按要求答题。(5分)

1.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

2.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

(填关联词)

3.冬天到了,所有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修改病句)

4.按照不同的意思造句。

(1)温和(表示气候)__________

(2)温和(表示态度)__________

七、根据“日积月累”和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拯救地球_____。

2.落红不是____,化作____。

3.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____,我_________。

4.不是花中____,此花____。

5.李铁经常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用一句名言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第15课中反复出现,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____之情,他们热爱大地,就像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和运用

一、阅读《詹天佑》,回答问题。(2+3.5+2+2+4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细密周密严密)计算。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

()——()

4.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我们从詹天佑的说、做、想中体会到他是一个_____的人。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2+2+2+3+3分)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e)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an)痪(hua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a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剌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u)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a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e)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i)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否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

契机:_____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示注释,②表示语意转换,③表示声音延长或中断。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1)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2)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你对“生之喜忧”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

4.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一句摘抄下来。________

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_____

第三部分习作

根据下面的提示与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40分)

在小学生活、学习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选择:面对困难时,你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逃避?面对失败、挫折,你是选择坚强,还是痛苦?面对诱惑,你又是怎么选择呢?……请以“选择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如:勇气、逃避、诚实、坚强、善良……

(2)事情要写具体,能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12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13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缩写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变换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 4.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姑娘赶紧连忙站起来让座。(修改病句)

三、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

念,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佳句赏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_________,钟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通过反复吟诵,我们可以到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_________的心情。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中的“知音”是指__________把__________视为知音。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卡以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__________(用成语概括)。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五、文化常识。

1、《伯牙绝弦》文中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明代小说家_________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_________》,收在《__________》里。

2、《月光曲》文中讲述了__________著名音乐家__________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音乐家____________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更要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六、理解感悟。

(一)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填序号)

实实在在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事物引起的联想:

3.摘抄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三段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__。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6.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

(二)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1.解释诗句中加点的字义。

(1)春风满面皆朋友

()(2)千载朱弦无此悲()

(3)欲觅知音难上难

()(4)感此怀故人

()2.再写出两句写知音难觅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翻译线面的诗句。

(1)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贝多芬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 玩赏 欣赏)楼上(优良 优美 优秀)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 打扰 干扰)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 赞美 赞颂)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__。3.用“‖”线分成四段,写出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用“——”线画出实在事物;用“~~”画出由此产生的联想。

5.联系全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旅客生气的原因是板缝滴水滴进他的眼里。()

(2)旅客怒气消了大半的原因是服务员答应关照楼上客人不要让水漏下来。()(3)板缝滴水是贝多芬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

(4)客人赞叹贝多芬的原因是贝多芬的琴声像珠子在盘中滚动,像雷鸣振撼着大地。()

6.把下面的中心思想补充完整。

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7.结尾处顾客会说写什么?请发挥想象在空线上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答案:

一、蜡烛 琴键 霎时 茅屋 陶醉 苏醒 谱写 纪律

二、1、贝多芬听到了钢琴声。

2、男的正在微弱的烛光下做皮鞋。

3、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的。

4、烛光被一阵风吹灭了

5、删去“赶紧”或“连忙”。

三、1、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

2、俞伯牙弹奏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就一定能够从他的琴音里感受得出来。

3、俞伯牙说是上再也没有能够听得懂他弹琴的人了,就摔坏了琴,扯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4、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太妙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矗立在我的面前)。”

四、1、出神入化 高超 欣喜若狂

2、俞伯牙 钟子期 悲痛欲绝 深情厚谊

五、1、知音 高山流水 冯梦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警世通言

2、德 贝多芬 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热爱。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 高尚而真挚的感情 传说 美景 深情

六、(一)

1、(1)月亮升起,海面平静(2)月亮升高,穿过微云(3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2、实景:①⑦ 想象:②③④⑤⑥

4、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离开茅屋

5、B A C6、贝多芬创作和弹奏的成功(卓越的才华)

(二)1、都是 年 想要 思念,怀念

3、(1)想要取出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2)我的朋友到处都是,但是要想找到一个知音确实是难上加难。贝多芬:

1、欣赏 优美 打搅 赞叹

2、住旅店的客人 贝多芬

3、第一层:一位客人在欣赏楼上传来的优美的琴声 第二层:水滴滴在顾客的脸上,当他知道楼上住着贝多芬时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 第三层:顾客上楼后看到的贝多芬勤奋练琴的情景第四层:顾客对贝多芬的勤奋发出赞叹。

4、实在: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联想: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5、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集 篇14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通过自主读书、相互讨论,了解巴金爷爷信中的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等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寄予的希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字里行间、从课外书以及网络中了解巴金爷爷,受到巴金爷爷为人之道的感染,从而珍惜时间,学会做人,让生命更有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信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希望。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重要句子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理解“生命开花”。

2、理解巴金爷爷是“杰出人物”同时又是“普通人”。

教学准备:搜集巴金的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读课题,这是一封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通过预习你们对巴金了解多少呢

2、过渡:从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巴金爷爷是一位享誉文坛、著作很多的著名作家。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你知道他写作的动力是什么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二、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浓浓的爱

1、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1)指名读;齐读;默读,用一个字来概括巴金爷爷写作的真正动力是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

2、过渡:巴金爷爷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无限的爱,对自己的同胞有着无限的爱,对家乡的孩子们更有着无限的爱,这种深深的爱都融入了字里行间。让我们来读一、二两段。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4、再次默读1、2自然段,静静地读,细细地品,画出能体会到巴金爷爷对孩子的爱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1)学生默读、思考。

2)边交流边有感情朗读:

家乡的孩子们,感谢你们给我这个老人带来温暖。

①如何理解“温暖”?为何“温暖”?(结合学生回答感受巴金爷爷对家

乡孩子的爱,感受巴金爷爷一颗心存感激的心,并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②可自然过渡到前一句话:我数了数,一共40封,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一个身体不好的87岁的老人,喜欢这种热闹吗?巴金爷爷喜欢吗?)

„„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

①伸出你们的右手,拿出一支笔,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②一支轻如鸿毛的笔在巴金爷爷的手中有千斤重,他要用千斤重的笔给家乡的孩子回信,这种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他不能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也不能(给每个同学回一小段话),就连(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

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①哪几个词语最让你感动?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受。

②从怎么办呢?你感受到什么呢?

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乡,„„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①从今年你读懂了什么?所以巴金爷爷多么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②投影出示:„„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家乡的孩子们读到巴金爷爷的这封信,多么(想),多么(想)。

我读了巴金爷爷的这封信,多么,多么。

③选择一句话进行说话练习。

④相信我们此时再来读这一句话一定能读得更好。

5、指导看图,加深感受,感情朗读。

请同学仔细观察P152、155两幅图,看看两幅图中的巴金爷爷有什么不同?(特别是面部表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1、2自然段,去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这份无限有爱。(齐读)

三、对比朗读,启示思考:

1、巴金爷爷以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他被评为2003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看评委会的颁奖辞。范读,齐读。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2、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一位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作家,他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的呢?(请自由读3、4自然段)

3、一位在别人眼中享誉世界,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人物,在自己的眼中却是一个普通人,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这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大家回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给家乡孩子的信》,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爷爷在信中说什么?(指名说)这是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也是写给我们所有少年儿童的信。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巴金爷爷的那份良苦用心。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读1-2自然段,看看巴金爷爷在信中写了什么?

(1)“面对孩子们的一大堆信,老人感到很温暖”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内容,真是个好办法!还有呢——

(2)“巴金爷爷克服捏笔困难拿笔写信”

师:你读书真认真!还有呢——

(3)“巴金爷爷因为体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回乡只能以信代面”

师:你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真不错!读到这里,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位年迈的老人对孩子深深的爱!

2、让我们再静下心来,用心默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

(1)哪些内容给你的印像最深刻或者使你最受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拿出笔来用“——”画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写一写,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2)小组交流:给同小组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为什么深受感动?

(3)集体交流:谁来读读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

①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a.问:为什么受感动?(巴金爷爷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他用作品表达祖国和人民的爱)巴金爷爷为什么而写作?(为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而写作)

b.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爱的程度如何?(深刻)

从哪个词中你体会出了这种爱很深刻?(无限)

突出这个词,把巴金爷爷这种深刻的爱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理解得非常好!那你知道巴金爷爷都写过哪些作品吗?

生答。

师:巴金爷爷的作品不但展示了他的才华,而且饱含着对祖国、对同胞深沉的爱。怎能不让我们敬佩、怎能不让我们赞叹呢?请你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c.用“不是„„而是„„”练习说话。

谁还画了其他的句子?

指名读,同时出示:

②我今年八十七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从巴金爷爷的话中,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答:在于奉献)你对“奉献”怎么理解?你用身边的事情说一说怎么做是“奉献”?(生举例明)

师:巴金爷爷不仅奉献了他的作品,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年近九十的老人仍然在不断思索、不断追求,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和敬佩?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给同位听一听(评一评)

指名读,评:将感动、敬佩读出来了吗?

让我们再齐读这两句话,用心地体会一番吧!

你还画了哪些感人的句子?指名朗读(同时出示句子):

③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师:为什么感动?(生答)

师: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不仅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当着很大的官,但一生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不管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在年老的时候,都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做过许多感人的事:他曾经---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捐款给希望工程、受灾难民;他曾经---将他的所有藏书都捐给了国家。巴金爷爷就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奉献给别人的人。

在我们生活中,像巴金爷爷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令我们感动不已(出示图):请看,这是谁?做了什么?(魏青刚、费俊龙、聂海胜的事迹)你还知道哪些人在默默奉献?(雷锋„„)

这些人都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们的生命才会灿烂无比!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生齐说)开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你打算怎样让你的生命开花?(请2-3人回答)评价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下这两句话,再次领悟生命的意义吧!师引读(配乐)

3、读完,音乐止:此时此刻,面对巴金爷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思考)(音乐起)生说:巴金爷爷,我„„

4、师配乐朗诵第六自然段

这是巴金爷爷在信的最后对我们的希望。请你说一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巴金爷爷对我们的希望?

三、课外拓展

1.不管是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封信,还是你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巴金爷爷的许多语言都是可以作为座右铭来指导我们的人生的。老师就记住了两句,一句是课文中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另一句是课外的“掏出心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投影出示:巴金名言,选择你喜欢的名言来读一读。

2.既然你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那么读起来就更能体现其中的味道了吧!指名读。

四、总结

巴金爷爷,在去年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以爷爷为榜样,伴着爷爷的希望他]踏上我们的生命旅程,绽放我们灿烂的生命之花吧!

五、作业

这节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同学们也谈了感受和理解,读了名言。课后,我们选几条喜欢的再背一背,把它记在心上。

板书设计: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让生命开花结果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篇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上一篇:药房药架质量管理规定下一篇:贵阳市人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