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转)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特地找来《将相和》这篇课文,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在分析课文时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怎样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呢?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身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职而居功自傲,他想到了廉颇的功劳,因此面对廉颇的多次侮辱,他笑而置之。有意避让完全是为赵国着想,可见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大将军廉颇自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竟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负荆请罪”的过程和结果,我专门上网搜集了一则“负荆请罪”的小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及负荆请罪的结果。效果甚佳,学生看完后即刻明白了。接着我又问了“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说:“知错就改”老师即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买你继续学习第五课负荆请罪。
2.提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是谁向谁请罪?那究竟是如何请罪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描写请罪一幕的句子。
3.出示课文插图。你瞧,这就是廉颇大将军。他赤着背,背着荆条,单膝下跪。
4.古人讲究衣必整、纽必扣,可廉颇却赤着背;男儿膝下有黄金,上拜君王,下拜父母,可廉颇却在给蔺相如下跪。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为何要自取其辱,为何要负荆请罪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课题。
二、精读文本,感悟品质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廉颇找蔺相如找麻烦的句子。2.汇报
(1)廉将军一再当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一再”说明什么?是呀,廉颇找蔺相如的麻烦可谓是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呀。
(2)那么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敢上朝?分明是怕连将军吗?
好几天不敢上朝,生怕廉颇在朝堂上和自己过不去。
3.提问:廉颇为何屡次三番地找蔺相如的麻烦,他对蔺相如究竟有何偏见?你们知道吗?这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两人的介绍。(出示课件)
4.一国老臣,浴血疆场,屡获战功。他岂肯居蔺相如之后,他有太多的不服气,故屡屡扬言(出示课件)
5.蔺相如面对此侮辱是如何做的?(让
躲)他为何不出言相驳,为何不与之一争高下呢?
6.思考:如果两人相争会产生什么后果?是呀,将相相争,祸起萧蔷,得利的只会是秦国呀。从中你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7.其实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不仅仅表现在他的让和躲,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请迅速浏览第二幕,画出相关语句。8.汇报。
9.明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廉颇是怎样做的?(负荆请罪)出示图片。赤着背,背着荆条,单膝下跪,此时你还觉得廉颇是自取其辱吗?(不是)他是在表明他请罪的态度诚恳。(板书:态度诚恳)10.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廉颇请罪的话语。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11.正是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廉颇的态度诚恳、知错就改成就了一段佳话将相和。(板书:将相和)也正是由于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精诚合作,才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较为强盛的诸侯国。
12.其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和为贵”有了“和”,国家才能安定和谐,有了“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2008年背景奥运会上,我国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和”文化。
三、激情表演,升华主题
1.本篇课文是一篇历史小话剧,现在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小演员上场。2.学生表演
四.好书推荐,拓展延伸 推荐:《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五、板书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将相和
廉
颇
态度诚恳
一、忆“避”,明品格(复习第一幕)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幕的内容。
2.蔺相如见到廉颇后的表现(用一个字概括):避(板书)
3.说说蔺相如“避”的原因?(板书:顾全大局)
二、阅读第二幕
1.场景引读:
(1)学生读
(2)“蔺相如在客厅踱步。”
踱步:慢步行走。踱步时,蔺相如在思考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时刻为国着想的品格,为下文的阅读、理解作铺垫
(3)“韩勃匆匆走上”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韩勃为什么匆匆?(廉将军来了!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4)想象:廉颇突然来访,如果你是韩勃,你会怎么想?
廉颇突然来访,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想?
(5)廉颇突然来访,蔺相如什么表现?(奇怪)
为什么奇怪?(廉将军来访、廉将军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引导学生猜测廉颇此行的目的,结合“奇怪”一词,让学生知道蔺相如对廉颇此行目的也不知情,为下文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品格做个铺垫
2.“快请廉将军进来!”
(1)廉颇是来干什么的?蔺相如知道吗?
(2)平时,看到廉颇就避让的蔺相如,在不明其来因的情况下,为什么叫快请廉颇进来?
想象: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做?
(3)小结:快请廉将军进来!“快”中可见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设计意图: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并不是单单表现在和廉颇的关系上。对于任何细节,蔺相如考虑到的都是赵国的利益。廉颇赤膊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邸来请罪,不知情的人会以为廉颇又是来捣乱的。因此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抓住一个“快”字,让学生想象赵国的老百姓、秦国在赵国的奸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的想法、做法。(赵国的老百姓看到廉颇的样子会认为廉颇有失体统,同时这也会给赵国的脸上抹黑,这是对赵国不利的;秦国的奸细看到这一幕后,会以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更加恶化了,会赶紧回去报告,让秦来攻打赵国,那样赵国就更危险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后,看到赵国的大将和上卿不和,会以为他们都要打起来了,会认为赵国快完了,甚至会离开赵国,这对赵国更是不利的)让学生知道“快”请廉颇进来的急迫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蔺相如顾全大局品格的认识。
3.“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1)韩勃领廉颇上来了,蔺相如怎么做的呢?
(2)“迎上去”:以前蔺相如见到廉颇是“避”,现在却是“迎”,可见蔺相如不是真的怕廉颇!
设计意图:用“迎”与前文的“避”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整体性,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3)看到迎上来的蔺相如,廉颇是怎么做的呢?
廉颇赶忙跪下来!(①廉颇跪下来的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了,来向蔺相如请罪的②“赶忙”一词可见廉颇认错的真诚!)
廉颇的错在哪儿?(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不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4)廉颇的错误大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惩罚廉颇呢?
(5)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6)小结:面对处处刁难自己的廉颇,蔺相如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用双手扶起他,还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可见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设计意图:错误的改正过程应包括: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三个层次。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谈廉颇错在哪儿,再读廉颇承认错误的句子,扣住“赶忙”一词感受廉颇的光明磊落、知错就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复述了廉颇的错误,认识到了廉颇的错误之后,再引导学生读蔺相如的做法的句子,抓住“快”“双手扶”“过去的事”来体会蔺相如的任务品格。
4.“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1)廉颇明白蔺相如的心思了,蔺相如高兴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2)课件出示: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3)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分析人物品格:
快:真的高兴
几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何是几杯?
(4)想象:假如他们开心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
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蔺相如和廉颇喝醉了,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5)蔺相如在高兴之余,仍不忘大局,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啊!
设计意图:设计中,紧紧抓住“快”“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来感受蔺相如在廉颇负荆请罪,认识了他的良苦用心后的开心。同时利用“几杯”一词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的结果,体会蔺相如在高兴之时,也不忘为国着想的高贵品格。
三、总结人物品格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人物品格
1.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
2.蔺相如:深明大义、不计前嫌、既往不咎、宽容大度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品格。
五、板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按剧本排演;
2、过程与方法:总体分析剧本的特点,以课文为例分析特点;观看相应的故事片断,加深对课文及语文特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味,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面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在叙述这个故事时,课文在写法上与其他写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交流:
⑴分幕。本文这两幕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运用语言描写刻划人物。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⑶ 用方括号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指读方括号中的内容。
⑷ 用小括号来表示语言的动作、神态表情或其他补充说明的.内容。
……
二、精读体会:
1、你认为哪些语言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谈谈你的理解。
进行朗读指导。
2、除了用语言刻划,还有什么方法?
⑴ 运用了对比。
廉颇与蔺相如对比,突出了什么?(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蔺相如与韩勃对比,突出了什么?(蔺相如的沉着)
廉颇的前倨后恭态度对比,突出了什么?(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⑵ 用小括号写了提示语,交代了语言表达时的神态、动作,找出文中的小括号,比较有与没有的区别。
你能为没有提示语的语言加上小括号吗?
小结:动作、神态必须与语言感情相一致,有了表演性。
分角色朗读,不读小括号而用神态、动作代替。
⑶ 设置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侮辱——避让; 负荆请罪——双手扶起;
3、观赏相关片断。
三、总结延伸。
1、这几个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⑴ 对课文的处理:表演;
⑵ 仿写剧本,或改写文章;
⑶ 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
⑷ 学习课文与观赏相关故事片断相结合的感觉。
四、作业:
排演课本剧;仿写一个剧本。
[板书]
21.负荆请罪
蔺相如 避让 双手扶起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以国家利益为重
廉 颇 侮辱 负荆请罪 勇于认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学会阅读剧本。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剧本。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 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注意“荆”的读音。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背着荆条去认罪,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赔罪。)
(2)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收集廉颇、蔺相如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排演小话剧。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深刻的明白最重要的道理,胸怀宽广)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示。下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排演小话剧。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 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练习排演小话剧。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3.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4.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5.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排演话剧
1.分组练习。2.学生表演。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理。)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负荆请罪的哲理故事
战国时期,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由于在出使秦国索回和氏璧的事件中立下大功,赵王于是让他担任上卿之职,位置比赵国战功赫赫的名将廉颇还高。
廉颇听说蔺相如的官高于自己,很不服气。心想:我带兵出生入死,为赵国保境安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出使秦国费了一番口舌而已,有什么资格做的官比我还大呢?于是,廉颇逢人就说:“我以后遇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www.gs5000.cn
有人将廉颇的话告诉了蔺相如,于是蔺相如就不再与廉颇见面。每当要参加早朝时,想到要见到廉颇,就常常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前去。
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地望见廉颇骑马向自己走来,马上叫驾车人绕道而行。就这样,廉颇想羞辱蔺相如,却一直没有机会。
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了,就劝告他说:“您这样一味地躲避着廉将军,不是太软弱可欺了吗?我们作为您的下属,也因此而感到羞耻,因此我们向您请求辞职。”
蔺相如听完后,站起来问他们道:“你们看廉颇比得上秦王吗?”
众人回答道:“似乎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又说:“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威风八面,我尚且敢当着他的面在朝堂之中大声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很愚笨,秦王尚且不怕,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必有一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将个人私仇放在一边。”
这些话逐渐传到了廉颇耳里,使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他解衣露体,背上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里去向他请罪。蔺相如一见,马上将廉颇扶起:“老将军这又是何必呢,只要你我二人同心协力,赵国就会强盛。请罪的话,再也休提。”
从此以后,廉蔺二人结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
一、教材分析:
方括号介绍舞台背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事。
二、学情分析: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抓住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特点。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教学准备
师生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谁来说说你对司马迁的了解(简介司马迁)谁了解或者读过《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板书 5负荆请罪
二、交流预习
1、识记生字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你对廉颇蔺相如有哪些了解?课文第几幕写负荆请罪。
学生板书
廉颇 蔺相如
三、读课文第二幕,理清脉络
1、感悟廉颇的特点(细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思考:在廉颇是怎么样负荆请罪的?(2)交流
教师引读,学生读廉颇的话,其余的老师读。引导学生从衣着,动作,神情,语言等体会廉颇的真诚,知错就改
2.引导学生看插图,了解廉颇的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的满面惊讶满心欢心。
板书
廉颇 真诚认错 知错就改 满面羞愧 满心悔恨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满面惊讶 满心欢喜
四、精读剧本第一幕
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真诚改错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1、同桌对话读第一幕,思考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为什么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师生交流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蔺相是个怎样的宰相?廉颇又是怎么样的大将军?
板书 完全为了国家 六作业
用课本剧的形式写写生活中的感人的故事 反思 优点:
1、本课我采取了先讲第二幕,主要抓住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语言感悟廉颇为了国家肚量大,知错认错。
2、因为课题和人物名字容易写错就让学生板书,通过师生评议加强识记。
3、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第二幕中廉颇及蔺相如的高贵品质品质。对课文的内容学生理解的快而且比较好。
不足:
1、时间安排不恰当,字词占用时间较多,学习课文时间较紧。
【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范文12-25
《负荆请罪》教学心得07-07
负荆请罪续写作文06-06
成语典故:负荆请罪03-04
《负荆请罪》读后感作文10-01
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案01-24
负荆请罪扩写600字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