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写作指导
是的,写诗的的确确有技巧,而且技巧也不算复杂,比起写武侠(这个我过两天来探讨写武侠小说的技巧)的技巧,要简单的多了,大约5到10分钟就可以完全领会,然后再经过一番的练习,一两天你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现代派诗人。
对,现代派诗人。
好了,进入正题,这里先给出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
2]物品XXX动作
3]在XXX(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携着暖风细雨
在深夜 湿漉漉地
搅柔了坚硬的冷
然后抱着树叶
醉悠悠地
悬在叶尖
冰冷的土
舒缓了肌肤
渴望的心哪
被满足得滋滋润润
广场低洼处
晶亮着泪的眼眶
稀疏的雨丝
在里面圈着波纹
榕树叶俏皮地
在颈里溜下一粒珍珠
猛然紧缩了你的心脏
仰首翻动的叶
洒下缕缕清凉
很爽
桃树十分妖艳
着一身红袍
让路人闪直了眼
眼的魂魄
挂上了花瓣
春 悄悄地
从背后抱住你
从头发到脚趾
轻轻柔柔地
吻
最佳的味道是
眯着眼 扭转身
仔仔细细地
品
她的体香
2、春的味道
春
一头扎进了太阳
转身就脱去了
少女的冬装
平底鞋
一前一后地蹦迪
牛仔裤
鼓圆了长腿的丰满
春的翅膀
鼓动着蜜蜂
在花瓣间
放浪
冰淇淋很冲动
昂着头叫喊
热烈地和汗珠对上了眼
拥抱 很快地
溶爽了她的心房
枯草上晒着太阳的狗
睁开慵懒的眼
扭过头来
竟然是嫉妒的目光
阴影 孤单极了
羡慕着
枝头上破裂的圆苞
毫无规则地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诗人要能从有到无,这给诗人带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9.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说不出的意代替不说出的象,以意尽象。
10.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作?(3分)
参考答案
8.A( 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9.D(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的象代替说不出的意,以象尽意。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10.(3分)首先是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灵感爆发, 有了心上的诗。其次,诗人要从忘言走向寻言,要对诗反复推敲、苦苦锤炼,使作品达到无语言、无痕迹的天然境界。(意思对即可)
1.有敢冒风险勇气。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考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跳一跳”。
2.有拒绝平庸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而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人俗套。
3.有全面辩证认识。“寻奇”要有基础,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猎奇或胡说八道。“寻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或新一点,或深一点,或广一点,或巧一点。
一、初级阶段:要求做到言之有形
所谓言之有形, 指的是写作的篇章结构、字词句、语法规范, 可算是一篇有形的作文。在这一阶侧, 课标的三级要求是能用短语和句子编写简单的故事, 可见也是充分考虑了学生水平, 因此需要进行以下指导:
1. 规范性要求
万事开头难。一切问题都要在开始的时候立下规矩, 所“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而这种规矩不仅是对学生, 也有对老师的要求。对学生: (1) 学生要准备专门的一本作文本, 并且要有一定的厚度, 要好好保管, 最好能保证从初一到初三一直用同一本作文本, 让学生不仅看到自己成长的印迹, 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限时限地完成作文。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最主要的是在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后立刻写作文,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作文的难度, 便于学生增强对写作的自信心。 (3) 要二次写作。每次作文批改完以后, 学生要在批改意见的指导下进行二次写作, 要尽量避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 同时也为以后复习时可翻看自己的作文做准备。对教师而言, 其规范性要求主要是指对作文的批改,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批改的心态。教师要怀着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心态,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语气或评语时尽量温和, 以鼓励性为主。 (2) 批改的形式。初级阶段的学生的作文, 要尽量做到面批, 并且做分层要求。 (3) 批改的方式。使用红色表示好词、好句, 蓝色表示语法或拼写错误, 黄色则表示语法拼写正确, 但用在文中多余或不适合。这样, 学生在作文本下发后都会争先恐后地看哪种颜色的笔比较多, 大大鼓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 方法指导
(1) 句型的指导, 保证学生无拼写和语法错误。首先第一步是让学生从造句开始, 打开学生的思维, 慢慢地从字到句的意识。
(2) 篇章结构的指导。如在教PEP八上unit5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可采用对section B 3a3b两篇范文的比较发现拒绝类邀请信的基本结构为:开头阶段表达感谢, 中间部分陈述原因, 结尾表示友好或表达祝福。
二、中级阶段:要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 来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 而行有恒。”指的是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 给人形象、生动的印象。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指导。
1. 同义词替换
同义词替换, 指的是相同的意思, 学生能用不同的词或句进行表达,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如文字描述, 分别为:Picture1:yesterday was Judy’s birthday, in the morning, a postman came.He gave her some letters.There was a birthday card in them.She was happy.Picture2:in the after-noon….she was very happy.
Picture 3:in the evening…she was happy.教师让学生对以上作文进行评价, 学生发现三个句子中表达个人心情的句子全部采用“happy”一词, 显得十分单调,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说可表示happy一词, 如excited, surprised, pleasant, 如词组have a good time, have fun, enjoy oneself, 再引导学生进行替换, 并在语法上进行指导。
2. 增加修饰词, 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
同样是这位A教师, 引导学生改写文字时, 要求细心观看图片2和3, Picture2:in the afternoon, his brothergave her a present.It was a radio.Picture3:in the evening, they ate in a restaurant.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2中的present和radio都是怎么样的, 图片3中的饭店又是怎样的, 他们又在吃什么呢, 为何Judy会高兴呢,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了改写。
3. 化简为复, 将简单句改为复杂句
原稿文章都采用简单句, 如:Picture1:in the morning, a postman came.He gave her some letters.There was a birthday card in them.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将内容讲清楚, 于是有了以下的句子:In the morning, a postman came and gave her a birthday card.In the morning, a postman gave her some letters and there was a birthday card in them.虽然只是简单地加了一个and, 将简单句改为并列句, 但学生如果能长期在这种思维的训练和熏陶下, 慢慢地就会用转折句、定语从句等复杂句。
4. 提纲挈领, 保持语言主题和内容一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词出于句, 句出于语篇, 从思维内容来看, 如果多个句子不是围绕同一个话题, 不管它们的语法多正确, 句子结构多完整, 也不能表达出完整确切的意思。如笔者在观摩我市人教版八上unit6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作文教学时, 教师设置了泡泡兵的情境, 列出了泡泡兵喜欢做的事情, 如enjoy parties, make new friends, 然后让学生归纳泡泡兵的性格, Paopao soldier is…有的学生说是funny, 也有的说是kind, 但实际上根据以上两个特点, 用outgoing更为适合。
三、高级阶段:希望能做到言之有情
我们知道, 中国的外语教学是“语言落后于思维”, 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 苦于语言的匮乏而难以抒怀, 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让学生写出一篇有血有肉有情的文章方是最高境界。
1. 发散思维的培养
如以上浙外派名师A教师在给学生习作任务时就是续写结尾, after dinner, Judy went back home.She opened the door and had a big surprise…look, a____birthday started!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续写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当时有的学生说“there was a thief, he wanted to steel something, when Judy caught her, wow, it was her best friend, and she gave her a surprising gift”, 也有的说she found a box on the table, she opened it, oh, my god, it was her friend, Judy was so surprised!...学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感染了现场听课的教师, 相信这种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2. 优秀美文的熏陶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平铺直叙的文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日夜增长的写作欲望的需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优秀美文, 如心灵鸡汤、书虫、初中生必背优秀美文等, 甚至可以办一个教室内的小型图书馆, 供学生专门借阅, 如我的一个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看这类书, 且有意识地进行背诵和运用, 如在人教版八上unit4 how do you go to school写有关于如何来学校的作文时, 有位学生讲到自己喜欢走路去, 原因是:when I walk to school, I can smell the grass, listen to the wind singing, breathe the fresh and cool air and dissolve my soul in nature at last.Simple and short enjoyment can bring me great satisfaction.由于学生的作文是当堂完成, 该生如此优美的文字让我颇感意外, 在全班进行表扬后, 让她分享心得, 她说是自己在背诵一篇有关梦想的优秀美文, 然后把其中的句子进行简单的改编, 发现与老师要求的作文和自己的心境都很符合, 就把它用上了。可见美文的熏陶是相当有用的。
撷英取华选材
撷英取华法,即向名家诗文取料。援引名人名篇名诗名句作为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的材料。
平时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自然会潜藏着丰富的营养;将这些潜藏的储备应用到作文,便是信手拈来,撷英取华了。
这些材料一旦撷取,进而还能为全文构思助一臂之力!
加强阅读积累,进而生成语文能力,将课外阅读引进高考,能写出个性作文。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吧,诗意地学习,诗意地作文,诗意地栖居!
寻小搜微选材
题材不怕“小”,还要敢于写“小”!它既是克服材料贫乏之径,也是创造文章新活之途。我们平常多见和最不缺乏的,是生活中的常人小事类材料,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于纷纭大千世界中,是可以静观万物,摄取机微的。取材的范围是没有涯尽的,无论其材料娇艳明媚,或朴素庸常;或沃土温室,或村野虚墟;或雍荣尊贵,或卑微无名。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能随意裁锦一角,摘花一枝,都一样绽放优美自然的姿容,散发持久沁人的馨香。多少大家的小品文,写的往往是常人小事,有如冬夜炉边的絮语杂谈,或丰厚与笃实,或琳琅与宏博;或闲适,或渊雅,或隽永,或亲切……
当然,寻小搜微法的“搜寻”功夫,最要作者有眼光、思想和感情,有独到的发现与独到的开发,有笃实之情、精辟之识以及空灵之笔,力避随流附众。
常式规范布局
任何文章都是由中心、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我们写文章,题目出来以后,首先要进行整体“谋篇”——列出提纲,锤炼主题,整理材料,筹划段落,形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式,就如同新建高楼大厦需要有设计图纸一样,然后才正式动笔行文。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谋篇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它是整体驾驭文章、克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毛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一环。
布局谋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目前,我们考生写议论有三大弊端:一是入不了“格”,二是入不了“理”,三是入不了“题”。常式规范法就是要解决入不了“格”的问题。它是指最常用的也是几乎任何情况下都建议使用的结构。常格掌握了,变格才有可能。
刘勰有言:“设文之体有常,为文之法无方。”作为初学者,首先入“格”,掌握常格非常必要。具体过程如下。
1.稍懂章法,按式布局。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详略、顺序是:破题开篇→描述人、物、事、景(详)→结题收篇。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详略、顺序是:破题开篇→分析论证(详)→结题收篇;即“是什么”→“为什么”(详)→“怎么样”。具体地说议论文的常格是:三五十言,引出论点;六七百言,层层分析,或从正到反,或从古至今,或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分析论证;在分析论证基础上,再以三五十言,归纳总结,照应文题,深化主旨,或发感慨,或作号召,或警人深省,收束全文。
2.善于切分,拟纲建架。
尤其是议论文,切分建架而成“格”,篇有篇“格”,段有段“格”。除了开头和结尾,一般说来,分析论证部分,每段开头都有一个分论点或提引论点的句子,接着才是分析论证。
如“几种体贴”的主体部分可切分成:体谅别人的心情→体念别人的处境→给予别人多方关照→善于给人面子→巧于给人下台阶……
记叙文,也须切分建架而成“格”。
如“一次体贴”可切分成:体贴的前提(人物环境等交代)→体贴的过程(表现)→体贴的效果→体贴的感受。
3.依纲分层,逐点充实。
随着中考的步步逼近,很多同学感到时间的紧迫和自己的紧张。阅读不知如何下手,作文不知如何开笔,很多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作文指导之高中写作巧妙措辞,供大家参阅。 高中写作指导:真挚感人造语 19高考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许多考生写父母不是双亡就是遭遇不幸(如得不治之症,出车祸等),分明是编造情节、无病呻吟!从20开始,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里增加了一条“感情真挚”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信息:高考中那些以真情动人的文章能获得高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这个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千百年来,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以不同的方式讴歌、赞美,成就了多少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美文。人类最复杂的东西是情感,最具有个性特色、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情感,因而语言真正的力量是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写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情,敞开心扉,“以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使读者“去以心发现”(何其芳语),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时下的影视大片,尽管其耗资怎样巨大,其阵容怎样无比,其视觉怎样新丽,其音响怎样震撼,也只不过是一时耸人耳目、娱乐视听而已,终究没能震撼观众的心灵,也就终究难以动人。记住:行文语言一旦真挚,出乎心灵,有无技巧都无关紧要,甚至让一切技巧黯然失色,如同出浴的美人,素面朝天,也还是魅力动人。 当然,做到语言真挚,情感动人,也有值得借鉴的方法: 1.素材选写中见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要选择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 2.冲突描写中露真情。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误会的冲突、情感的冲突……这些常是捕捉真挚情感的地方。 3.细节勾勒中绘真情。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细节描写的魅力是在细致入微的描绘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处,就在于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 4.烘托叙述中显真情。如欲扬先抑的手法,互见与烘托法——情感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可彼此交错彼此映衬,一方的真情可以衬托出另一方的真情。 5.综合表达中传深情。起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抒情自不待言,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无疑也有直接的功效;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具体的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抒情描写议论若不与记叙相结合,情感的表达就会缺乏必然性。此外,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高中写作指导:浅近流畅造语 如果以上关于语言创新的三法是“浓妆”,此法则为“淡抹”或叫“淡扫蛾眉”了,语言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 如果行文语言能像《古诗十九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的诗歌那样追求浅近流畅,也应曲水流觞般让人油然而生兴致的。 自然流畅的语言常常表现为: 1.顺其自然,思路清晰。语言自然流畅的关键是有清晰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或随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从早到晚;或按空间方位,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按事理逻辑,从主到次,由浅入深……如果我们对表达的内容,所阐述的见解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一个畅通的思想,不管你语言基本功如何,都是无法达到文从句顺的境界的。 《陈奂生上城》中写道: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垅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这里以时间为序,蝉联而下,一气呵成。 描写陈奂生在招待所睡的条件: “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 这里只引了三十多个字,在写法上既守规矩,又有些变化。由垫的写到盖的,从下到上;略写床单而详写被子,详略得当;分写被底和被面,合写“三层新”,也算是开合自如,而这种既井然有序又略有变化的文字,读起来就有自然流畅的感觉。 2.顺其自然,浅近贴切。如顺口说来,又如道家常,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词句,浅近而不浅薄,通俗而不庸俗,仿佛山泉流淌,十分自然流畅。 【例文借鉴】 弃婴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一个男人探出头来,看见了脚前的婴儿。他眉头一皱,呆了几分钟,然后下定决心似的“砰”地关上了门。 屋里的灯亮了,女人支着身子坐了起来,小声地询问: “怎么了?” “门口有个娃娃……” “娃娃?” 她迅速披上衣服走出门去。再进来时,那婴儿已在她手中抱着。 “你咋把她抱进来了?呵,还是个女娃。” “外面天冷,娃娃会冻着。” “抱了咱就得养她啊!”男人有些不情愿。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里穷,何况女孩又“不中用”。她矛盾着,并不出声,只低头逗着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抬起头:“咱养她,行不?” “咱家没钱,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烦躁地搓着双手。 “没钱就可以让娃娃死掉?”女人激动起来。 一个“死”字令男人震撼了。好一会儿,他才喃喃地说:“看这娃挺乖巧,我也心疼,可咱拿什么养她?我也知道这是条人命,可这年头,哪都有人扔娃娃,咱总不能都抱了来吧!咱连自己也喂不饱呢!” “我不管,总之这娃儿碰了我,我就要养她!”女人反常地坚持。 男人叹了一口气,从女人手里接过婴儿,摸摸她红红的脸蛋,又叹了口气。 “算了,养就养,最多咱再苦点,反正也苦惯了。怎么说这是一条命啊!只是这娃跟了我们,苦了她了!” 女人放下心来,笑了。 长夜就这样过去…… 那个女娃儿,就是我。我已经不在乎亲生父母是谁,养父母以他们心灵的选择赐予了我生命,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爱他们!他们是我一生一世的爹娘! 文章以本人他化法来叙述一个婴儿经历的事情,无疑是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高明的。文章对贫困夫妇捡到弃婴最终决定收养的“心灵的选择”热情讴歌,表达了“我”对朴实而伟大的养父母的深深爱戴。作者将故事的情节集中在极短的时间,不枝不蔓,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语言风格质朴纯正,没有多余的修饰形容,却在词语和句式上狠下功夫,用词准确,洗练,熟练地运用着多种对话句式,使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惟妙惟肖地展示出这对夫妇内心的矛盾和选择。结尾交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直抒胸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学习民间语言,提炼民间口语,我们也隐约看到了选入中学课本的鲁迅、孙犁等的现代小说对话描写的影子。 3.顺其自然,清新灵动。好像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 高中写作指导:联想生动造语 想象和联想是写作不可或缺的“双翼”!可以说,没有一篇文章不是想象和联想的产物;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与联想,是不可能写好文章的!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而想起其它有关的人、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联想,是从此及彼的过程,其对象是客观实际。 想象的作用,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使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因为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想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想象。所以,要激发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离不开想象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联想的作用,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不少考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只是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而运用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料剪材,都离不开联想,高考场上许多奇篇佳作,最赖此法,如《谏屈原书》《赤兔之死》《鼠辈致人类的一封信》,都是联想生动的创新成果;仅从行文语言上来说,前面的“引用添辉法”、“修辞增色法”也可以说是联想的产物。这里分列出来,专指没用修辞格和援引两途,也还可运用联想而使行文生动、语言俏皮的方法。它有些具体操作之途: 1.联想着比一比。所谓“比”,就是指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情景作比来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也就是变直说为喻说。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庸才则辅之以环抱的手势,天才则比描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经这么一比描,女儿的腰便形象可感了。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①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②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起来,我们会喜欢第②句,因为第②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快要过去”用“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用“驿站”作比描,“往事”用“如烟消散”作比描,三组,使同样一个意思表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联想着换一换。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换一个说法”,超常规的组合词语,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一种新的情趣。 如黄苗子《美丑》中的一段文字: 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鱼落雁”。选这个那个“小姐”肯定是没有希望的,连校花、班花都没有人会考虑到她。 倘若还原为“生得一点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极了”,则一点幽默没有,呆板得酷似面瘫者的表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以此换元,自然可以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 再如: “由于公厕稀少且收费,于是出租司机的方便问题成了最不方便的问题。为了多快好省,多拉快跑,辛苦的司机们往往委屈了自己的生理系统,实在打熬不住,就随意停下,随意转个身,随意解决了,很随意的,不随意不行的,几步之外有人群走过仍旧十分自然的进行着。不这样还能怎样?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如此艰难,因此,方便成了竞争的一部分。”(《厕所没文化》) 3.联想着添一添。所谓“添”,是指给陈述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能够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如: “家乡的海却似清水芙蓉的清纯少女。少女是柔和而恬静的,迷人的微笑不时的荡过来,漾开去,荡漾成一条条细细的、密密的海浪;少女又是顽皮而任性的,她会扯着风的手,戏着海水,踩着浪花,肆意的敲打着岩石,疯狂的亲吻着海滩。” 这里比喻、拟人、排比都混合在一起用上了。 “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台湾歌星齐秦爱情感言) “诸葛亮出山前,没带过兵;女性头回临盆前,也没生过孩子——为什么用人单位都要求我们有‘工作经验’”? 像这样“添一添”,将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说得形象而浅近了,风趣有味了,易被读者接受了。
1. 观察生活, 丰富习作素材。
我们的习作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 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校园内的桩桩小事, 家庭中的点点滴滴, 乃至邻里之间的争执以及街头巷尾的见闻, 都要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捕捉, 去体验。例如, 在学写动植物时, 可以利用两课连上, 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 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 让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应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 养成主动观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2. 捕捉生活, 激发习作灵感。
作文教学呼唤生命的回归, 让我们为学生在作文时多开几扇窗口, 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来, 让靓丽的色彩透进来。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 抓住生活中一闪而逝的精彩, 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 让学生笔下生花。例如, 一只蜜蜂“嗡嗡”地飞入了正在上课的教室, 引来学生们一阵惊呼, 几分钟后, 蜜蜂终又“嗡嗡”地飞走了。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学生还不知什么叫习作,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于是我马上调整了课程内容,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把这些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学生们高兴地动起笔来, 一会儿一篇篇佳作就诞生了。
教师要做摄影师, 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精彩, 让学生真实地记录下来, 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3. 体验生活, 引发习作热情。
生活如泉涌, 作文如溪流, 但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 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 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例如, 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习作是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虽说学生平时玩过很多游戏, 可他们并没有认真观察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真的让他们写, 还是会觉得无从下笔。于是, 我利用一节课, 让学生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我是木头人”。游戏的规则一是不能动, 必须坚持20秒钟时间;二是必须摆一个pose。提醒学生要记住自己摆的pose, 还要注意别人的pose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结果20秒钟下来, 学生有的叫苦连天, 有的兴高采烈,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趁热打铁, 让他们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 结果学生自然挥洒自如, 写出了习作。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创设恰当的情景将让所有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 感悟生活, 抒发个性见解。
面对生活, 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 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例如, 班级里有位学生喜欢给别人起外号, 因此经常有学生来告状。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给同学起外号到底好不好?为什么?结论很快就出来了, 大部分同学觉得给人起外号是不文明的行为, 是需要制止的。还有的观点是给人起外号要看起怎样的外号, 如“小雷锋”、“小书迷”, 那是表扬人的, 听了不仅不会生气, 还很高兴, 为什么就不行呢?只要事先征得同学的同意, 只要是文明的, 不一定都是坏事。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只要你的理由能征服大家, 你的理由就能站得住脚,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一样的声音。
【现代诗的写作指导】推荐阅读:
现代应用文写作试卷07-28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及写作11-06
写作指导散文写作09-27
写作作文写作指导01-24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方法之如何选材01-20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09-19
写作指导记叙文的写作02-07
建议书的写作方法-写作指导12-09
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10-21
策划写作指导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