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阅读答案(精选12篇)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嘻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出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的说话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四十年间,他没的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他真的.成为了州长.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提问:
1.你喜欢皮尔·保罗校长吗?为什么?
2.“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即信念,从那天起,罗尔斯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信念.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阅读是一种享受,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尝试师生共读, 进行板块式阅读指导, 及时练习阅读批注方法, 写读后随感, 走近作家, 感悟作家人格魅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冰心, 通过阅读《寄小读者》感悟作者冰清玉洁的人格力量, 体会冰心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成长、热爱生活的情感。
2.指导学生精读片段, 感受“冰心体”清新率真的文笔, 练习写阅读随记, 培养边读边思、用心读书、用笔交流的习惯。
3.了解书信体文章的特点, 尝试写书信。
教学过程:
一、走近冰心, 铺垫情感
1.谈话导入:世界上有许多孩子, 天天都在盼望着自己长大, 然而有一位世纪老人天天都在想着当小孩儿, 她说:“从前我曾是一个小孩子, 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她就是著名儿童作家冰心。 (板书:冰心)
2.能说说你对冰心奶奶的了解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1) 冰心原名叫谢婉莹, 她的笔名叫冰心, 是来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她想做一个冰清玉洁的人。
(2) 许多人都是读着冰心的作品长大的, 如《小桔灯》《寄小读者》等, 可爱的小桔灯照着一代代在阅读的路上前行的人。
4.你还知道冰心有哪些作品。
5.教师小结:她非常爱小孩, 把小孩看作是“最神圣的人”。她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寄小读者》就深刻表达了她对小朋友的爱。她一辈子, 时刻在想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凝聚着冰心一辈子守着童心、守着爱心的书吧。
二、走进文本, 感悟童心
过渡:莎士比亚曾说:“我热爱阅读, 就像初生的婴儿眷念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读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 读书就是和一位知心的朋友交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读书的方式, 感受这位世纪老人的伟大。
(一) 欣赏封面, 了解序言
1. 拿到一本新书, 我们先欣赏一下封面, 你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 学生交流。
3. 教师小结:是啊, 春天来了, 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喜鹊登上了梅花枝头不停地唱着, 小燕子从南方赶回来, 加入这春天的盛会。读一本书, 首先可以欣赏它的封面, 一定会有美的享受。
4. 让我们轻轻地翻开它的序言读一读, 你又会读懂什么呢?
5. 投影出示:
我在墙头小山上徐步, 土湿如膏, 西望玉泉山上的塔, 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等等, 都隐在浓雾之中, 而浓雾却遮不住那丛树枝头嫩黄的生意, 春天来了!小朋友, 冰心应许在这一春中再报告你们些幼稚的欢乐, 天真的眼泪, 虽然她也怕在生命花刺渐渐握满之后, 欢笑不成, 眼泪不落……
小朋友, 记住, 春天来了!
这是《寄小读者》序言中的一段文字, 用心地读读, 你读到了什么? (春天美丽的景色是挡不住的, 春天来了, 冰心把她的欢乐和忧愁告诉大家。)
6. 投影出示:
这书中的对象, 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最初也是最后我所恋慕的一个人。我提笔的时候, 总有她的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
(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7. 小结:从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猜想冰心在她的信中一定有描写伟大母爱的情节。不少同学打开一本新书就迫不及待地读内容, 老师认为不妨先读一读“序”, 这样整本书的阅读方向就会更清晰了。
(二) 阅读目录, 整体感受
1.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 (寄小读者, 再寄小读者一, 再寄小读者二, 三寄小读者。)
2. 你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分吗? (是按照时间段来分的:“寄小读者”写于1923年到1926年, “再寄小读者”写于1946年到1960年, “三寄小读者”写于1978年到1979年。)
3. 冰心与世纪同龄, 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 一直跟着时代的脚步, 坚持写作了75年。她始终没有忘记给小读者小朋友写信。从年轻时23岁, 到年老了80岁, 一直与孩子相伴, 即使身患重病, 也不能让她放下手中的笔。她曾这样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
(三) 阅读内容, 边读边思
导入:《寄小读者》的内容可丰富了, 有的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 有的歌颂广博的母爱, 有的抒发了纯洁的童真。怎样读一本书才会更有效果呢?
1. 冰心歌颂母亲, 歌颂童真, 歌颂自然。面对沉默的自然万物, 她捕捉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要边读边思考, 随时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受。老师阅读了这些文字后留下了一些感受。
2. 投影出示:
爱的信念
有一次, 幼小的我, 忽然走到母亲面前, 仰着脸问说:“妈妈, 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 用她的面颊, 抵住我的前额, 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 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 从她口里说出来, 何等坚决!她爱我, 不是因为我是“冰心”, 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唯一的理由,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旁批:母爱是无私的, 不需要问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多么真切动人的话语。不需要华丽词藻的修饰, 读着这样的文字, 我们的心怎能不被吸引, 我们的心怎能不变清、变纯呢?
真的童心
小朋友, 我有一个建议:“儿童世界”栏是为儿童辟的, 是儿童写给儿童看的。我们正不妨得寸进寸、得尺进尺, 竭力占领这方土地。有什么可喜乐的事情, 不妨说出来, 让天下小孩子一同笑笑;有什么可悲哀的事情, 也不妨说出来, 让天下小孩子陪着哭哭。只管坦然的, 大人前无须畏缩。———小朋友, 这是我们积蓄的秘密。大人的思想, 竟是极高深奥妙的, 不是我们所能以测度的。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的是非, 往往和我们的颠倒。
旁批:冰心是爱小朋友的, 她是在和小朋友谈心, 而且谈的是小朋友的心里话, 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长者, 语言是那么亲切。冰心说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表达的是自己心中真实的情感。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应该学习用笔来交流, 用文字来记录心情。
3. 学生在自己感受深刻的片段旁留下批注。
4. 学生交流。
(四) 掩卷回忆, 读有所悟
1. 一本书读完后, 整理一下自己的阅读过程, 读了这本书, 你有收获吗?你有哪些收获呢?有哪些感想或者启发呢?
2. 学生互相交流读了这本书的感受。
3. 老师读了这本书, 也禁不住写下几段文字和大家分享。
投影出示《寄小读者》读后感片段。 (略)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2、①抓住我与蚕的相似点回答可得分,如: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它们和我非常相似。②找准指代的内容可得分,如:对真理的探索。
3、抓住两类人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可得分。如:①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获得报酬。梦想家:投身于科学研究本身,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吸引,无暇也我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②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
4、①扣住这一比喻的含义回答。如:痴迷。②扣住本段中作者对科学的理解回答。如:科学展现出的崭新远景或科学本身具有的伟大的美。
《我的信念》课后题及答案
一、朗读全文,把握文意,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本题抓取两个特别警辟的句子,探究作者的人格和心灵。)
1、“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感想可以自由谈)
2、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二、课文中有些话可以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写上一点体会更好
(本题是学做读书笔记。当然读书笔记不限于摘抄,但是摘抄,写体会,是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应嘱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多了,还应分类整理。)
三、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伟大的科学家的资料,经过梳理后,存入自己的学习材料库
(1)思乡诗(2分,如答借景抒情诗给1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边塞诗不给分),古体诗(1分)。
(5分)(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2分)本诗前面六句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最后,诗人笔锋陡转,写出长年漂白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到达。诗人极力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好春光又将过去,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的思乡的痛苦伤感之情。诗人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对照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3分)
勤奋的童第周
1.chà chóng
2.毫不气馁 奋起直追 名列前茅
3.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复习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远渡重洋求学。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曹冲智救库吏
1.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想办法
粗心大意 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2.辛 幸 幸 辛
留 流 流 留
3.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
4.(2)(5)(1)(3)(4)
5.①把“虽然”改成“不但”
②“脸色苍白”与“面无人色”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四年级阅读主题:欣赏美景
美丽的鸟岛
1.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抬头望,天空中是一群群的飞鸟,红的、蓝的、白的、花的,组成一幅幅色彩夺目的锦绣画卷。
2.C
3.碧波万顷 色彩夺目 小巧玲珑 洁白
4. A.仰视 颜色 比喻 B.多 乐园
日出
1.鱼肚白—淡红色—深红—金黄
2.呈现(显现) 尤其(特别) 尽量(尽力)
3.(艳丽的)朝霞 (火球般)的红日 (远处)的树
(地上的)花草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4.(第1~2节)∥(第3节)∥(第4节)
5.时间 日出的景色
五年级阅读主题:我的祖国
可爱的祖国
1.水平如镜 格外
2.屹立—矗立 壮丽—美丽
3.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
4.第1节、最后1节各为1段,第2、3、4、5、节为第2段。
5.领土广大 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种类多 山河壮丽
6.应画出“波光粼粼的太湖……格外美丽”
太湖 西湖 一颗颗明珠
7.+ A C
8.①万里长城是象征。 ②长江、黄河流入大海。
我爱家乡的小河
1.mì xù qióng
2.清澈 明静 健壮 绿油油
优美 纯净 潺潺 轻声
3.如: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绸带穿过我的家乡。
小河 绷带
4.美丽 慷慨
5.我爱万里河,更爱像小河那样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
六年级阅读主题:情感品德
不为什么
1.天真可爱 和蔼可信
2.B C
3.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4.万象纷乱 略(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5.美好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
眼神儿
1.①看得比较准
②感到难以应付
③自己对自己说话。
2.①有一个孩子来老奶奶这儿存车,谎称钱丢了而没付存车费。
②孩子为了归还老奶奶的两分钱跑那么远的路,老奶奶看到孩子诚实、守信用的好品质,心里十分激动。
3.第1段(第1节);一个老奶奶看了10多年自行车,自认为啥样的人都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第2段(第2~4节):一个孩子来存车说忘带钱第二天还,老奶奶因刚受另一个孩子的骗,她不再相信孩子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神儿。
第3段(第5~7节):第二天,孩子特意来还两分钱,老奶奶感动之余怀疑自己的眼神儿。
7.B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不是市井小人物,多是魏晋名士)
8.第一问:人们认为他生活富足,应该开开心心,可是却整天愁眉苦脸,腻膩歪歪。
第二问:腻歪这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生活里,没有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每点2分)
9.①人物形象鲜活生动,非常接地气,比如本文中的腻歪和陈六。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② 回想起来,我的青少年时光有10年是伴随着浩劫年代度过的,即使是在那个文化短缺、读书无用之风弥漫盛行的荒唐时代,没有任何号召,更谈不上什么强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依然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找书看,哪怕是没头没尾不知书名为何的残书破书也照样如饥似渴地传看;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只要找到可看之书,立即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废寝忘食起来,时光倒错、昏天黑地是常态,无论平日里如何淘气,到了那个时刻就只剩下两个字儿:安静。
③安静之美其实何止于阅读。仔细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丰富的安静?只是这又谈何容易。莎士比亚曾经对那种张扬的生命状态发出过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摆脱了尘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才有可能静得下来,而拥有了心灵与情感的宝藏才可谓之丰富。歩入这样的境界需要人生的历炼和阅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最大程度的汲取惟有安静的阅读。阅读本质上就是个人最为私密的行为之一,如同饮食男女,他人无可替代。当你打开一本本不同的书籍,就如同进入了一座座不同的城堡,远离尘世间的喧哗与躁动,安静下来你就是这些城堡中的君主,外人无法进入,惟有书中的人物供你调遣、书中的声音供你倾听、书中的思想任你评判,一页一世界、一书一宇宙。有了这样的安静,才能独享这份书香。
④阅读本质上还是一次次的邂逅、一次次(A)的交锋和一次次的(B)的对话。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千年的`先贤怪才、今世的凡夫俗子都可能与你不期而遇,你可以与之窃窃私语,唇枪舌剑也无妨;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春光扑面、秋风撩人、山色湖光、人间百态,闲庭信歩、好不逍遥;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头脑风暴、灵魂荡涤、情感唏嘘、纷至沓来。如此往复循环,每当你合上一本书,你就不再是开卷时的你自己,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不能两次打开同一本书。
⑤安静的阅读首先是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与读什么无关,所谓 “开卷有益”、所谓“博览群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安静的阅读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这样的状态与阅读的工具和媒介无关,无论是纸介还是数媒,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读总比不读好,读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读好。
⑥安静的阅读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抵达自然需要时间,一旦抵达了,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什么当快读、什么当慢读?什么可不读、什么必须读?诸如此类的问号届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⑦会有这样的未来吗?人类的文明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延续和传承,人类的智慧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积累与丰富,如果真有如此时刻,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阅读所换来,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阅读不死,安静的阅读永存。
⑧静下来、读进去,快乐与幸福长相随。
1.本文开头是如何引题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③段揭示了安静阅读的重要性,其“重要性”的意思是:安静阅读使人 ,
进而。(2分)
3.根据文意,在④画线句子加点的“交锋”“对话”前各加一个恰当的词语。
A 。B。
4.以②段为例,说明记叙在议论文中的作用。(2分)
答:
⑵但是,这位幼儿园老师说,前面一个班的孩子中总有人会憋着大小便,不敢对老师说。后面一个班的孩子不会压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⑶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是重要的区别。
⑷规则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安全,过于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可能影响孩子的自然成长,甚至造成压抑和损伤,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的独特。
⑸什么是独特性?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一个人敢于活得与众不同。
⑹据研究,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跟母亲分开的,跟环境是分开的,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要表现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独特性的需求。但是,当一个人生下来,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这会压缩孩子成长的“独特性”空间,他的创造力也一并被压抑了。
⑺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某个言行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家长、周围的人对我们这样说。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我们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行为,那是危险的、可怕的。如果我们跟别人一样,才会安全。
⑻一个人要成长,需要有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与压抑自我的因素战斗,这种反抗行为被人称为“叛逆”。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⑼不敢试翅的小鸟,一直呆在窝里,无法成为能够飞翔的鸟。没有经历过反抗的孩子,很难有勇气和有能力去成为自己。当我们有了勇气,我们就敢于活得真实,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就应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⑽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故事没有机会展开,就销声匿迹了。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但是,勇气是要培育的。
⑾我有两个期待,一是对个体的期待,就是活出独特的勇气;一个是对公众、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给每一位个体留下独特成长的空间。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6.文章开头列举幼儿园的案例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7.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
8.本文的语言严密而不失生动。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4分)
①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
②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答题。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4.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符合人物身份,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2.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了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3.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4.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二)阅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答题。
1、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
2、标题“我不能走”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4、最后问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答案:1、一次实验出现意外,他坚持不愿离开。表现了他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2、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