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教案

2025-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唱教学教案(精选8篇)

合唱教学教案 篇1

任课教师 梁小艳

教学内容: 合唱队的组织:

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队员组成情况介绍(自愿、指定相结合)。

4、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学习《欢乐颂》旋律。选拔队员。教 学目 标

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其正确歌唱的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起拍与收拍,整齐划一,起得整齐,收得干净。教 学准 备:

1、教学图片

2、教学录像

3、钢琴 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合唱训练

1、姿势训练:

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训练:

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力求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

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二)作品训练《欢乐颂》 难点训练:

1、第四乐句从第三乐句的最后一拍开始,乐句也略有变化。

2、轻声唱谱,注意乐句间准确呼吸。

3、分别用“啦、咯、噜”进行哼鸣练习,可以打开喉咙,冲击头腔和鼻腔。

(三)请同学单独演唱,根据其演唱的情况选拔队员,并确定其声部。教 学内 容

1、介绍合唱队的音量

2、介绍好的音色

3、如何发好声

4、学唱合唱《编花篮》的乐谱。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合唱队音量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掌握轻声唱法的重要性。

2、通过理论和实践欣赏,了解泛音的作用。

3、了解发声时起声、半声、轻声和抑制声的原理及运用。

4、分别唱好《编花篮》的二个声部。教 学准 备

1、教学图片

2、教学录像

3、钢琴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和方法

1、介绍适合合唱作品的音量。

很多作品都要通过小而弱的音量来表现内容,造成力度的对比音量大的歌手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歌声,以免破坏整个声响效果。弱声时要求更集中、更有力、更有紧张度。因此,队员应该掌握半声、轻

声、抑制声的唱法;学会随时调整力度,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使演唱符合整个色调的变化要求。

1、音色

通过对共鸣的泛音的调节,使音色有灵敏而多样的变化能力,或浓或淡,或明或暗,能高亢激越,能深沉委婉,有极大的适应性,能根据音乐内容而作出变化,这些变化又统 一在色调处理之中。

2、发声

歌唱的声音有音质、音高和音量的要求,还有色调处理的起伏变化,要调动所有与发 声有关的器官参加工作,而且正确灵活地配合动作,才能实现演唱的发声。

(1)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唱歌时主要用“激起”,这种发声需要声带靠拢,意识中想好了音色,音高和音量的要求、把韵母和共鸣器官的位置都准备好,用符合情绪要求的恰如其分的气流突然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起声要求音头准确、整齐而有弹性,干净清脆,不能带有“舒起”所特有的沙哑声,防止臃肿无力的起声。半声、轻声和抑制声都属于弱的音响,但是方法和效果是不同的。半声指演唱时较少使用本嗓,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 制声音。这种音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使较远距离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 到柔美的倾诉,常常刻划诗意、神秘、梦幻的意境;轻声指使用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而含蓄;抑制声更侧重于表情意义,用有力的气息支 持着短个唱词的始终,与半声唱法相比较,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往往表现悲 伤、愤怒、痛苦这类情感。成熟的合唱队能默契地运用这些技巧,并且与咬字吐字等

其他 技术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音乐内容。

(2)共鸣——歌唱的时候,人体的喉腔、咽腔、鼻控、口腔、胸腔、头腔(包括前额和 两颧)都起着共鸣作用,由声带产生的基音p通过这些共鸣可以增大音量,改变音色,使演 唱不太费力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中喉腔、咽腔和口腔都是可以灵活调节约。头和身体的 姿势也影响着共鸣。通过训练,合唱队员可以随着不同的音量、音色要求,随时把共鸣调 整到最佳状态,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很多声乐艺术家毕生探索声乐的奥秘。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是歌唱家,但是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指挥在排练合唱 时应该结合一些基本技术要素来使其统一,以取得良好的合唱共鸣。

3、学唱《编花篮》

(1)、第一、二声部分别学唱谱。(2)、第一、二声部合唱歌谱。

(3)、钢琴分别弹奏第一、二声部,二声部试着合唱歌谱。教 学内 容:

1、介绍“轻、柔、美、高”原则

2、合唱中不提倡“波动”

3、发声练习

4、细排《编花篮》 教 学目 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合唱区别于独唱,不适合使用波动,合唱讲究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轻、柔、美、高”原则是高水准合唱队必须具备的。

教 学准 备:

1、教学图片

2、教学录像

3、钢琴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1)、关于波动

波动是合唱的忌讳,尽可能不要使用,因为波动的幅度大小或波动太快都会破坏合唱的音响。合唱追求的是共性、统一,这种演唱形式有别于独唱中极富个性化的演唱技巧的发挥。(2)、合唱中需要把握的“轻、柔、美、高”原则

近年来在合唱艺术中,表现的倾向是“轻、柔、美、高”,即音量轻,音响柔和,音色美,共鸣位置高。采用积极的轻声作为基本力度,在表现需要时才偶用强声。用抒情性女高音的音色感觉作为统一的基础,其他声部与之靠拢,在取得共性的前提下发挥各声部的表现特长。这种趋势使合唱音色亲切热情,声部之间融合,容易取得音准协和,高位置共鸣使低声部不再笨拙,整个合唱节奏鲜明、灵巧而富于变化,从而扩大了刻画音乐形象的能力,更便于深刻细腻地抒发感情。这体现了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变化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动向,使合唱艺术更加科学化。

2、发声练习(1)、连音练习(2)、跳音练习

(3)、齐唱连声曲《A MA NI 》

3、排练《编花篮》

合唱教学教案 篇2

中职生不同于一般的高中生, 职业化是其最大的特点, 也不同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它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中职音乐专业中的合唱教学, 对中职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如何提高合唱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合唱基本功训练, 夯实合唱质量基础

基本功训练是任何一项技艺都不可逾越的第一环节, 合唱训练亦是如此。在中职音乐合唱教学中, 应该将基本功训练作为第一要务狠抓落实。笔者从实践中发现, 在合唱基本功训练中, 一开始, 兴致勃勃, 兴趣十足, 但久而久之, 就会因为训练方式千篇一律的单调和机械性训练而倍感枯燥无味, 长期下去, 就会对合唱基本功训练失去原有的兴致, 从而影响整个合唱的排练。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实合唱基本功训练。

(一) 做好观摩学习, 巧借它山之石

常言道“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借鉴可以让人模仿, 从中取长补短, 增强自身素质。在进行合唱训练之前, 让学生进行观摩借鉴学习, 这是做好合唱基本训练的第一个环节。一是教师应该准备供好观摩学习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主要内容, 也可让学生在聆听之后总结, 谈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留下感性、直观的印象。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轻声哼唱, 对声部的配置进行初步了解, 学生在试唱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声部, 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聆听后进行互相推荐。

(二) 选好合唱队长, 在对比展示中提高

1. 选好合唱队长及各个声部的声部长

教师先对各个声部的演唱分别进行聆听, 然后进行示范唱, 从中选好合唱队长和各个声部的声部长。一是选好合唱队长。选一专业素养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合唱队长。合唱队长应该到各个声部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检查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的, 及时将相关情况给老师反馈信息。在各个声部学生初步熟悉本声部之后, 先由两个声部进行配合练唱, 然后再扩展到多个声部进行练唱。在练唱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听好钢琴伴奏, 而且还要注意听另外声部的演唱。二是选好各个声部的声部长。声部长主要对本声部排练工作负责。声部长必须各个声部中音乐基本工扎实, 尤其在咬字吐字方面和音准与节奏方面及伴奏等方面, 进行严格地把关训练, 确保每一个成员训练到“接收者”, 增添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形成开放的教学模式, 以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还必须改进评价方式。以往课程考核基本都是教师集体评分制, 以设计作品为成绩的主要来源, 而单纯的作业并不能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媒介广告课程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将设计的成品进行现场销售环境的检验,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认识自身设计的优势与问题, 为未来实践提供经验和可行。

小结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广告课程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思考,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改革, 来进一步提高其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让学生能动的深入学习和探究, 以培养位。

2. 注重对比展示, 以发现问题, 相互提高

每个声部进行练唱展示, 其他同学从各个方面练唱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 指出来, 大家想办法共同解决, 对于唱得好的地方, 大家共同学习。这样在相互展示对比中, 形成了良性竞争, 在竞争中促使各个声部的合唱质量得到提升。

二、巧妙处理合唱曲, 提高整体合唱效果

合唱最主要的是寻求平衡与和谐。一是在训练中, 每个学生应该自觉地注重视唱练耳水平的提升, 力求提高整体合唱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把握好演唱的速度与力度, 为合唱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音色、音量上, 应该做好协调与配合。当然, 这些协调配合也不是绝对的, 具体的应该结合作品相关内容进行确定, 每个声部演唱的声音应该力求统一, 每一个队员应该尽可能地寻求共性, 尽量地减少“个性化”的东西。特别是从演唱技巧上力求整齐, 在演唱感觉上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三是要应该注重对伴奏的聆听, 要特别注意用心倾听声部其他队员是的演唱情况, 使自己的演唱尽可能地与整体演唱相靠近, 促使整个合唱融合水平的提升。四是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揣摩分析, 深入体会感情的理解, 让作品的情感与自己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 在排练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进行演唱。

三、注重指挥训练, 确保指挥作用的最佳发挥

合唱是一个整体, 是整体就会有组织者, 也就是指挥, 他不但是引领者还是合唱者。指挥人员由选举或自荐产生, 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唱的可以了, 不用多此一举的要指挥, 其实不然, 一个好的指挥能调动合唱队用和谐的声音来歌唱, 只有正确理解指挥手势的前提下, 一个合唱队才能统一进入状态, 在排练中, 指挥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动作, 眼神或手臂的高底等去提示合唱正确的呼吸、各声部的转换、音量的控制、力度的变化等;只有正确的理解指挥手势与表情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 体现作品。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中职合唱教学方式对合唱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此予以足够地重视, 想方设法优化合唱教学, 不断加强合唱基本功训练, 夯实合唱质量基础, 巧妙处理合唱曲, 提高整体合唱效果, 注重对指挥训练, 确保指挥作用的最佳发挥, 以助推合唱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文芳.浅谈中职学校合唱教学排练[J].改革与开放, 2011, (08)

如何有效开展合唱教学 篇3

(一)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合唱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每个参与者将自己看作是群体中的一员,与其他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地演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纪律性,形成集体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合唱是合作的和声艺术,个人的声音应与整体的声音融为一体,使每个个体发出的声音达到高度的统一,团结协作对于合唱极为重要。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各声部之间的合作无处不在。他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个”,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是由集体共同创造音响来表达歌曲内容和塑造艺术形象的。

(二)视唱能力的培养

视唱是合唱的基础,只有学生能较快唱准自己的声部,同时又能很快熟悉其他声部时,合唱训练才能快速而顺利地进行。因此,视唱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合唱中视唱不光是识谱,识谱是最基础的,关键是锻炼学生的反应灵敏度,且要求学生对音准、节奏、各声部音量的均衡具有高度的应辨能力。

(三)重视合唱技能训练

合唱的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态、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自然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音吐字技巧。我认为首先应从发声训练入手,选择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声练习曲,练声以中声区为主,不要强行拔高音域,引导学生带着情绪歌唱。在曲目的选择上要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相互穿插配合。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发音之本,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声音效果。有些学生由于呼吸不正确,使得高音“喊”,低音“虚”,强音“紧”,弱音“抖”。正确的呼吸应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引导学生自然、放松、稳定地吸气,直到气息充满肺部。保持气息是关键,让气息平稳、柔和地吐出来,气息运用的好坏,会影响声音的音质。歌唱的咬字吐字应从歌曲完整的句子、语音形象和风格来考虑。否则,如果仅从音节着手,即使做到了咬字清楚,歌声也会缺乏感染力,无法真正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四)合唱教学中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艺术处理是合唱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首合唱作品在学唱之前教师就应该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歌曲的结构形式,以便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在感情。情感好比是声音的修饰,在各声部分别视唱的过程中就应确定其曲调是属于雄伟壮丽还是抒情优美或是热烈奔放等。待合唱初步揉合时就要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注意歌曲的强、弱、渐强、渐弱、渐快……做到生动准确地表达全曲的思想感情。

(五)欣赏各类合唱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合唱曲来扩大音乐视野,提高自身对合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欣赏一些高水准的合唱曲能够令学生心情愉快,心旷神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合唱声音的向往和追求。

合唱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情景中学唱歌曲《小黄鸭》,并初步尝试用分组唱的形式进行歌唱。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体验和朋友合共同歌唱的快乐。

3、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小黄鸭合唱队》分为AB两个乐段。重点在A乐段中幼儿对“呷.呷 呷.呷 | 叫 —|”附点节奏的掌握。

在B乐段中,引导幼儿进行分组唱,让歌唱的衔接更为自然和顺畅。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小黄鸭》音乐

2、增强幼儿对节奏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水中游来小黄鸭---引入和体验;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喜欢玩水的小动物,它是谁呢?它原来是小黄鸭,你们喜欢它吗?老师也很喜欢这只小黄鸭,来听听老师为什么喜欢它?(弹奏小黄鸭A段)

二、小小黄鸭呷呷叫---感受和游戏;

1、学唱歌曲A段

①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的浴缸,你们一起来做我的小黄鸭,一起来玩水,可以吗?水应该怎么玩呢?大家一起来大浴缸,一起来玩一下,游呀游。来跟着音乐一起来玩一下。(播放小黄鸭A段)

倾听歌曲,感受旋律、熟悉歌词。

②初步学唱,熟悉旋律、记忆歌词。

那么可爱的小黄鸭,你们喜欢吗?小黄鸭陪我们洗澡是一件高兴的事情,那我们就要把喜欢、高兴的心情唱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好听的声音,可以吗?

洗澡还有什么有趣的动作?(幼儿自由单句模仿)让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唱一唱、做一做。

[评析:从听辨、熟悉歌词到有感情地演唱表现歌曲性质,到根据歌词设计有趣的动作,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体现了歌唱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提高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唱歌曲B段

①小黄鸭不但陪我洗澡,它还有其它的本领,来一起听一下。

(引导幼儿听,将 “它会游、它会叫、它会吹许多泡泡” 歌词内容说出来)

②师:谁会用动作做一做呢?我们合作试试!

(启发幼儿念歌词并配动作练习,重点:泡泡动作)

③师:可不可以加上有趣的声音呢?

听听歌曲里面有什么有趣的声音?我们把有趣的声音学一学好吗?

(引导幼儿在“它会游、它会叫、它会吹许多泡泡”后根据添加象声词“哗哗”“嘎嘎”“bobobo”及动作。)

[评析:以小黄鸭的本领为主线,学唱时加入了媒体的演绎,让幼儿能快速的理解和记忆歌词,激发幼儿学唱兴趣。]

④一起观看幻灯片,完整演唱歌曲。

看看总共有几只鸭子了?6只鸭子了,你们唱的太好听了,它们都来了,它们是小黄鸭合唱队,它们今天要去沙滩表演,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沙滩表演,表演之前要排练一下哦。(师生共同歌唱歌曲AB第一遍)

[评析:通过小黄鸭朝不同方向吹泡泡的方式示范两段结尾处旋律上行和下行的不同,让幼儿在学小黄鸭吹泡泡的过程中很快解决了歌曲演唱的难点。]

三、分组演唱

(1)交代分组要求

师:小黄鸭邀请大家组成合唱队一起去演出,你愿意吗?观众要求小黄鸭合唱队分三组来演唱,这可怎么分呢?(幼儿自由选择参加的泡泡队、游泳队和嘎嘎队来进行分组唱)

[评析:让幼儿参加到“小黄鸭合唱队”之中,利用可以站立的分组标志,让幼儿自由选择想加入的队伍,经过师生共同的规则讨论,得出了歌唱的规则:A段由大家来歌唱,B段分组唱。]

(2)讨论分组唱规则

师:你们准备好了,我们来排练一下吧!怎么唱呢?“它会游”哪组唱?“它会叫”哪组唱?“它会吹许多泡泡”哪组唱?前面一段谁来唱?(听伴奏变换形式完整歌唱1-2遍)

[评析:教师充当了指挥的角色,让歌唱的衔接更为自然和顺畅,在轻松、快乐地歌唱中掌握了歌唱的要领。]

创作感悟:

《小黄鸭》是一首旋律轻快、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是由不同旋律演绎的二段体式歌曲。A段歌曲以小黄鸭附点节奏的叫声为主要歌词内容。B段歌曲的歌词反复两遍,旋律稍有变化,第一遍的结尾由上行旋律推进,第二遍的结尾由下行旋律结束。

教师在活动中紧紧抓住了歌曲的这些特点,将AB两个乐段分别创设为“我喜欢的小黄鸭”和“小黄鸭本领大”的两个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自然地进行学唱。教师将活动环节设定为AB两个乐段分开学习的方式。

A段歌曲的学习中,教师将歌曲中附点节奏的学唱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先通过反复倾听音乐并模仿小鸭的动作让幼儿熟悉旋律。再通过两只小鸭不同叫声(平均的四分节奏* * * * | * — |和附点节奏*.* *.* | * — |)的听辩来进行模仿学习小黄鸭的叫声(附点节奏)。最后通过边唱边表演的形式让幼儿反复练习,让孩子们尽情、快乐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小黄鸭拍水、玩水、翘尾巴、泼水的动作,加强幼儿对附点节奏的掌握。提高了幼儿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段歌曲的歌词以小黄鸭的本领为主,学唱时教师加入了媒体的演绎,让幼儿能快速的理解和记忆歌词。并且通过小黄鸭朝不同方向吹泡泡的方式示范了两段结尾处旋律上行和下行的不同,让幼儿在学小黄鸭吹泡泡的过程中很快解决了歌曲演唱的难点。就分组唱的形式来说,教师让幼儿参加到“小黄鸭合唱队”之中,利用可以站立的分组标志,让幼儿自由选择想加入的队伍,经过师生共同的规则讨论,得出了歌唱的规则:A段由大家来歌唱,B段分组唱,即游泳队唱“它会游,哗哗”,歌唱队唱“它会唱,嘎嘎”,泡泡队唱“它会吹许多泡泡,Bo~bo~bo~bo~”。为了让三组幼儿能够衔接得更加好,教师充当了指挥的角色,让歌唱的衔接更为自然和顺畅。在轻松、自然地歌唱中,孩子快乐地掌握了歌唱的要领。

整个活动设计巧妙,演绎流畅,不愧为一个歌唱教学的好范例。

教学反思:

这次我选择了一首旋律轻快、朗朗上口,由不同旋律演绎的二段体式歌曲,非常富有感染力,整个歌曲它不由自主地就可以吸引孩子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指南》中的理念,我构建了快乐、平等、丰富的学习环境,以亲和的态度、灵活的组织形式,激发了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指导策略与孩子形成了有效的师幼、幼幼互动。

合唱教案 篇5

张媛露

第一周

一、教学内容

1、加深对合唱艺术意义的理解: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合唱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4、复习上学期所学的全部曲目。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学习《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旋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其正确歌唱的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起拍与收拍,整齐划一,起得整齐,收得干净。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合唱训练

1、姿势训练:

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

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训练:

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力求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二)作品训练《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

1、难点训练:第四乐句从第三乐句的最后一拍开始,乐句也略有变化。

2、轻声唱谱,注意乐句间准确呼吸。

3、分别用“啦、咯、噜”进行哼鸣练习,可以打开喉咙,冲击头腔和鼻腔。

(三)请同学单独演唱,根据其演唱的情况选拔队员,并确定其声部。教学反思:

第二周

一、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合唱队?

2、了解声部的划分。避免学生觉得低声部是唱得不好或声音条件不好的学生加入的。

3、按照上一课的理论要求进行发声练习。

4、粗排二声部合唱《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合唱团的相关情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道各个声部在合唱队中的重要作用,确立声部平等的地位。

3、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发声。

4、分声部粗排《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

(一)、强调合唱团的意义 1、什么是合唱团?

不是任何一个集体歌唱的组织都可视为合唱团,偶然或骤发性的集体歌唱只能叫做群众歌咏活动,二者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演唱水平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歌唱目的不同。前者的歌唱行为表现为艺术追求,后者的歌唱行为则是以集体歌唱为特定表达手段的社会活动。合唱团是那样一个集体,它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缺的合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以表达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合唱团是按声部来建构合唱组织系统,声部则是依据嗓音个性特征即音域的宽广来划分的。

2、声部的个别人调整 高声部 低声部

(二)、粗排《小星星》

1、分声部教唱乐谱。

2、学唱歌词。教学反思:

第三周

一、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队的特征

2、呼吸训练

3、发声练习

4、细排《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合唱队特征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在合唱队中都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要有个人服从整体的意识。

2、通过呼吸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地使用气息歌唱。

3、通过发声练习,用“u”或 “lu”来练唱,以此训练学生的头声。

4、两声部合唱,先唱乐谱,后填词。做到声音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

(一)、介绍合唱队的特征

合唱队里有所需的声部,有足够数量的人以及在组织上有特定的体裁,这些还不能使这个集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合唱团。合唱团应拥有一个艺术演唱集体所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一般称之为合唱音响成分。

首先,全体合唱人员要善于同时唱,也就是说,所有人要象一个人那样开始和结束一首歌曲的演唱。唱时,在同一时间发出一个词的音,在指定的地方吸气,完成由快到慢和由慢到快的过渡。合唱音响的这一成分称之为节奏齐。同样必要的是,每一个声部和整个合唱团的合唱人员在作品内容要求的地方能够以同样大声或同样小声来演唱。这种个别人在众人中不突出的本领可保证整个合唱团音响力度的平衡。合唱音响的这一成分称之为力度齐。合唱团的全体成员应准确地演唱自己的声部,正确地演唱自己的旋律,音调纯正,不跑调。每一个人都善于纯正地演唱,就可保证整个合唱团音调的纯正。这个合唱音响成分称之为音准。在合唱曲中,文学的词具有很大的 意义。合唱团人员如果词读得不清晰,会妨碍听众对歌词内容的理解。词与曲在一首歌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合唱人员应特别注意所唱作品的词,发音准确和清楚。合唱音响的这一成分称之为吐字。对作品进行卓越而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事先要拟订个别地方的不同力度、不同音响色调,亦即色调变化。

合唱的上述特征——齐(节奏齐和力度齐),音准,吐字,色调变化——只有在其总和中才能造就一个名副其实的合唱团。

(二)、呼吸训练:

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歌唱之前上身保持直立姿势,两眼平视前方,双肩放松,挺胸收腹。其次再用口鼻慢慢地平稳地吸气,缓缓地用口呼气。在训练过程中可形象地去启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香或在用麦管吸水;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息灭,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吸气和呼气来锻炼横膈膜的自控气息能力。

练习方法:吸气——控制——吐气(每次各10秒)

(三)、发声练习: 1、2/4 5 4︱3 2︱1——‖ “u”短音 “u”长音 “O”短音 “O”长音

4、和声练习(按实际情况选择声部数量)第一声部 ⅰ 第二声部 5 第三声部 3 第四声部 1 做哼鸣练习:m(a)位置高,穿过眼睛唱出来,多做几个,先看手势,逐个声部加入,然后试着四个声部同时发声,位置要高,声音要轻。

(四)、排练歌曲《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

1、分声部唱旋律。

2、用“u”模唱,寻找“头声”的感觉。

3、两个声部合起来。

4、填词。

5、合唱。

6、感情处理,注意看指挥的手势,起声和收声要整齐。教学反思:

第四周

教学内容

1、合唱统一的要求。

2、对姿势、呼吸由学生说出要求,老师作补充。

3、欣赏优秀少年合唱团的演唱。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合唱统一要求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在合唱队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有团队意识。

2、过呼吸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地使用气息歌唱。

3、通过发声练习,用“u”或 “lu”来练唱,以此训练学生的头声。

4、两声部合唱,先唱乐谱,后填词。做到声音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教学步骤和方法

一、合唱的统一要求

合唱是集体的歌唱活动个人的演唱必须服从整体的要求,如果各行其是,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只能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无法取得协调的效果,那就谈不上艺术表现了。只有 在各种技术因素都达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演出才能有魅力、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合唱的统一要求决定了合唱队的水平。

(一)、姿势统一

这决不仅仅是一个整齐美观的问题。统一姿势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合唱队员身体器官的状态一致,使发出声音的“乐器”处在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之中,这是做到其他统一要 求的基础。而且,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排练效率。正确的排练姿势应上身正直,不靠椅背,不搁二郎腿,双脚平放地面,胸部保持吸气 时的状态,两肋扩张,小腹微收而下沉,垂肩且微微向前,双眼平视前方,脸面微仰,提眉,下巴稍收而放松,脸部安详而自然微笑,头部适当后移,使咽腔置于声门上方,臀部 最好只坐三分之一橱面,或者双手互握置于前排椅子背上,有一种“随时可以离椅起立” 的准备状态,如果站立训练,则上身要求与坐姿相同,双脚略分开小半步,重心一虚一实,脚跟虚而脚尖实。这些要领并不是使人拘束如坐针毡,而是在一种必要的工作状况之中 保持放松。事实上,稍经训练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二)、呼吸统一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吐宇等的基础,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也就没有好的歌唱。

1.日常身心平静时的呼吸是无意识而较浅的,激烈运动或者情绪紧张时呼吸会自然加深。歌喉时属于较探的呼吸,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而且更深沉,腹部的活动更积极。但这并不是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面,而是体会这种正确的活动状态,以适应演唱的需要。

2.歌唱时的呼吸是口鼻同时进行的。口腔内部打开.软颚提起,面部提眉,两肋及腹 部扩张,根自然就完成吸气过程了。区别于其他呼吸活动的是要把这种状态维持住,用以 准备发声,并且支持整个歌唱过程。脑子里想着这种“吸”的状态.结合感情进行歌唱,就能产生富于感染力的纯净而嘹亮的歌声,这种感觉始终不能松懈而要贯穿始终,演唱进 行中的呼吸千万不能放松这种状态: 3.吸气的深浅按歌唱的需要,切忌太深,那会影响发声的灵活性,使呼吸器官僵硬,音也无法唱准。一段快速而短的乐句吸气更少,慢速乐句稍深些,以自然舒畅而又能很好 完成演唱为宜.如果感到气息不够或者憋闷,都应作相应调整。

4.整个合唱队的呼吸和分句都要统一,特殊的高音,延长音或破句的呼吸尤其要由指 挥指示并经过练习。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技巧,训练有素的合唱队才能掌握好,就是循环呼 吸——简单地说,就是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求队员们具备破句呼吸的能力,可以在任何瞬间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动声 色地悄悄介入。关键是把歌唱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保持住,共鸣位置不动,呼吸时不闭口。还要努力倾听邻近同伴的演唱,别人正在换气时自己不能同时呼吸,待别人完成呼吸重新 加入演唱时,顺着集体的音响动势不露痕迹地收住声音,两肋微张,腹部扩张,吸气后再同样加入演唱.对于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这是一个时间极短的过程。使用这个方法,合唱队的一个声音可以天限制地延长,这是独唱演员无法做到的,为了突出循环呼吸的艺术效果,指挥往往要求队员们在通常句逗之处不要换气,使句子之间的进行动态更加天衣无缝。

二、音准练习: 3 5 3 1 2 4 6 4 2 3 5 7 5 3 唱准上述音高

三、欣赏北京金帆少年合唱团的演唱,感受其音色的统一与协调性。

1、《蓝色地球》

2、《猜调》

3、《送别》 教学反思:

第五周

一、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队的音量

2、介绍好的音色

3、如何发好声

4、学唱合唱《西风的话》的乐谱。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合唱队音量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掌握轻声唱法的重要性。

2、通过理论和实践欣赏,了解泛音的作用。

3、了解发声时起声、半声、轻声和抑制声的原理及运用。

4、分别唱好《西风的话》的二个声部。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

1、介绍适合合唱作品的音量。

很多作品都要通过小而弱的音量来表现内容,造成力度的对比音量大的歌手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歌声,以免破坏整个声响效果。弱声时要求更集中、更有力、更有紧张度。因此,队员应该掌握半声、轻声、抑制声的唱法;学会随时调整力度,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使演唱符合整个色调的变化要求。

1、音色

通过对共鸣的泛音的调节,使音色有灵敏而多样的变化能力,或浓或淡,或明或暗,能高亢激越,能深沉委婉,有极大的适应性,能根据音乐内容而作出变化,这些变化又统 一在色调处理之中。

2、发声

歌唱的声音有音质、音高和音量的要求,还有色调处理的起伏变化,要调动所有与发 声有关的器官参加工作,而且正确灵活地配合动作,才能实现演唱的发声。

(1)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唱歌时主要用“激起”,这种发声需要声带靠拢,意识中想好了音色,音高和音量的要求、把韵母和共鸣器官的位置都准备好,用符合情绪要求的恰如其分的气流突然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起声要求音头准确、整齐而有弹性,干净清脆,不能带有“舒起”所特有的沙哑声,防止臃肿无力的起声。半声、轻声和抑制声都属于弱的音响,但是方法和效果是不同的。半声指演唱时较少使用本嗓,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 制声音。这种音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使较远距离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 到柔美的倾诉,常常刻划诗意、神秘、梦幻的意境;轻声指使用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而含蓄;抑制声更侧重于表情意义,用有力的气息支 持着短个唱词的始终,与半声唱法相比较,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往往表现悲 伤、愤怒、痛苦这类情感。成熟的合唱队能默契地运用这些技巧,并且与咬字吐字等其他 技术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音乐内容。

(2)共鸣——歌唱的时候,人体的喉腔、咽腔、鼻控、口腔、胸腔、头腔(包括前额和 两颧)都起着共鸣作用,由声带产生的基音p通过这些共鸣可以增大音量,改变音色,使演 唱不太费力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中喉腔、咽腔和口腔都是可以灵活调节约。头和身体的 姿势也影响着共鸣。通过训练,合唱队员可以随着不同的音量、音色要求,随时把共鸣调 整到最佳状态,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艺术,很多声乐艺术家毕生探索声乐的奥秘。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是歌唱家,但是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指挥在排练合唱 时应该结合一些基本技术要素来使其统一,以取得良好的合唱共鸣。

4、学唱《西风的话》

(1)、第一、二声部分别学唱谱。(2)、第一、二声部合唱歌谱。

(4)、钢琴分别弹奏第一、二声部,二声部试着合唱歌谱。教学反思:

第七周

一、教学内容

1、介绍“轻、柔、美、高”原则

2、合唱中不提倡“波动”

3、发声练习

4、细排《西风的话》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合唱区别于独唱,不适合使用波动,合唱讲究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轻、柔、美、高”原则是高水准合唱队必须具备的。

三、教学过程

1、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1)、关于波动

波动是合唱的忌讳,尽可能不要使用,因为波动的幅度大小或波动太快都会破坏合唱的音响。合唱追求的是共性、统一,这种演唱形式有别于独唱中极富个性化的演唱技巧的发挥。

(2)、合唱中需要把握的“轻、柔、美、高”原则

近年来在合唱艺术中,表现的倾向是“轻、柔、美、高”,即音量轻,音响柔和,音色美,共鸣位置高。采用积极的轻声作为基本力度,在表现需要时才偶用强声。用抒情性女高音的音色感觉作为统一的基础,其他声部与之靠拢,在取得共性的前提下发挥各声部的表现特长。这种趋势使合唱音色亲切热情,声部之间融合,容易取得音准协和,高位置共鸣使低声部不再笨拙,整个合唱节奏鲜明、灵巧而富于变化,从而扩大了刻画音乐形象的能力,更便于深刻细腻地抒发感情。这体现了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变化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动向,使合唱艺术更加科学化。

2、发声练习(1)、连音练习(2)、跳音练习

(3)、齐唱连声曲《A MA NI 》

3、排练《西风的话》

(1)、二个声部分别跟琴唱一遍歌谱.(2)、钢琴错开一个声部分别与另一声部合练(3)、二个声部分别不加伴奏唱谱.(4)、抽查部分同学的唱谱情况,给予及时的纠正.(5)、布置各声部长课后逐一检查.教学反思:

第八周

一、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合唱中的审美艺术体验

2、了解合唱中要求统一的目的

3、注重头声训练

4、分声部练唱歌曲《踏雪寻梅》

二、教学过程

1、向学生介绍合唱中的审美艺术体验。当我们投身到合唱活动之中时应保持一种最兴奋、最积极、最崇高的精神状态,全神贯注、排除杂念,整个身心都化入音乐表现之中,这就是演唱时的审美艺术体验。人们得以在其中陶冶情操“铸造高尚” 的灵魂和锤炼健全的人格。当处于合唱状态中时,人的整个精神状态都是积极的,都是对艺术极富表现力的。

2、提出合唱统一的目的。合唱的统一要求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在演唱中我们应尽量做到强而不炸,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统一得越好,合唱队的演唱水平就越高。让我们在演唱实践中把理论转化为对作品的艺术处理。

3、发声练习

4、排练《踏雪寻梅》(1)、分声部唱谱

(2)、分别用“Lu”模唱各声部的旋律(3)、分别用“啊”模唱各声部的旋律(4)、用“啊”合唱二声部

(5)、强调声部的和谐、统一,声部之间互相听并互相靠拢,二声部尽量往第一声部靠拢。

(6)、试着用轻声唱来表现,在控制音量的同时状态还需保持积极。(7)、分声部轻声唱词。教学反思:

第九周

活动内容:

1、发声练习

2、排练《踏雪寻梅》 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1)、音域扩展练习(2)、头声练习

(3)、哼鸣练习:调整音色、音量、音高,适当控制,哼鸣的位置高,穿过眼睛唱出来。

2、合唱曲《踏雪寻梅》排练(1)、分声部唱谱、唱词。(2)、合唱歌曲(3)、歌曲处理

(4)、教师示范mp、mf、p、f、渐强、减弱、渐慢等在音响效果中的变化和指挥手势中的表现。

(5)、对合唱中的起声和收声提出要求,要整齐划一,在感觉上好象是一个人在演唱,要集中关注指挥的手势,一切行动看指挥。(6)、训练队员对指挥手势的敏锐性。教学反思:

第十周

1、发声练习

2、排练《踏雪寻梅》 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1)、音域扩展练习(2)、头声练习(3)、哼鸣练习(4)、四部和声练习

2、排练《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西风的话》、《踏雪寻梅》(1)、总体设想:唱三遍,第一遍齐唱;第二遍合唱;第三遍齐唱。速度采用快—慢—快的变化。(2)、试练习,感受演唱效果。(3)、对二部合唱谱进行改编,试练。

(4)、在合唱中加入两个同学的新疆舞伴舞,设计舞蹈动作。

(5)、对学生在演唱中的姿势、呼吸、音量、音色、发声、收声等方面的统一提出具体的要求。

(6)、第一声部应用跳跃的声音,第二声部用连贯的气息,要唱出歌曲的立体感。

(7)、指导学生用速度、力度的变化对歌曲进行处理,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教学反思:

第十一周

1、相关练习

2、排练《春笋》 活动过程

一、相关练习

1、呼吸练习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原理:用胸腹舒展、扩张的动作有规律地进行吸气,用小腹腹肌的力量推动气息支持而发声。

具体感觉:“吸气好比闻花香”,“呼气犹如吹灰”,“呼气如吸管吹肥皂泡”,“呼吸时腰部要有弹性”。用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

2、放松练习:打哈欠,让喉咙打开,颈部放松,气息流畅自如。

3、发声练习:感受高位置发声。高位置是绝对的,训练方法:吹口哨,舌头打“嘟”。

4、声带闭合练习:“U”短音练习,“U”长音练习,“O”短音练习,“O”长音练习。

5、统一发音位置:保护声带,不要经常碰它,不要让声音从嘴里直接跑出去,要在口腔出口处,把声音拎起来送往“头腔”,仿佛声音是从头顶冒出来似的。

二、排练歌曲《春笋》

1、总体要求:歌曲旋律优美,和声丰满,请学生注意声部的“均衡”。对歌曲的每个乐句,每个声部进行精排。

2、对于歌词和旋律都相同的乐句作出相应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处理。教学反思:

第十二周

活动内容:展示节目排练 活动内容:展示节目排练。

活动目的:成功地展示合唱队的风采。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练习口腔共鸣和“头腔声”训练 1=C—B 3╱4 5 3 1 │ 5 3 1 │ 1-│ 1--║ ha ha ha ha 时刻注意学生的发音,发现问题,及时的帮助纠正。

练习要点: “开口音”要先把上下嘴唇紧闭,猛地张开,同时把声音送往“头腔”。在发声时,要在口腔出口处,把声音拎起来送往“头腔”,仿佛声音是从头顶上冒出来似的。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发声。

二、展示节目排练

1、排练《月亮你走的这样静悄悄》:第一遍齐唱,速度稍快;第二遍二声部合唱,做适当的速度、力度的处理;试着加入新疆舞伴舞。

2、排练《西风的话》: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歌曲,3、排练《踏雪寻梅》

4、排练《春笋》

教学反思:

《猎人合唱》教案 篇6

武安二中分校 程文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唱歌曲《猎人合唱》,训练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和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了解作曲家韦伯及其代表作品,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猎人合唱》,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体验速度,力度及唱法的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聆听、对比、听唱等方法增强学生歌唱的表现力,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猎人合唱》编配伴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调、拍号、倚音、顿音基本乐理知识的识别和运用。

2、对歌曲情绪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示范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

四、教具

多媒体、手风琴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分钟)师生问好,领唱《苏珊娜》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指出学生在唱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导入新课(5分钟)①简单介绍歌剧及相关国家、代表人物及世界三大男高音。②作曲家简介

让学生看大屏幕并介绍作曲家韦伯,了解其生平及代表作品。

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代表作有《邀舞》、《自由射手》等。

③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梗概、本剧在德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猎人合唱》在本剧中的位置。④多媒体来欣赏歌曲,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猎人合唱》。

3、讲授新课 ①教师范唱

教师以有感情地范唱一遍歌曲,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熟悉旋律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歌曲的强弱对比关系和歌曲感情地表达

② 学生回答歌曲主要表达的内容和歌曲的表达情绪

③按乐句来逐步教学生唱熟这首歌曲,等学生唱熟练后还可教唱乐谱。

④再次聆听范唱,并指出范唱中歌曲乐句、停顿、延长以及情绪等的变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演唱中落实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⑤再次以各种形式(男女分声部,左右分声部,乐句分声部,学生自由组合)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律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唱好这首歌曲。检验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重难点问题是否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再对歌曲进行处理

4、合唱

①范唱第二声部并让学生讲听过后的感受

②找同学和教师分两个声部共同合唱《猎人合唱》,让学生对《猎人合唱》的第二声部充满期待。

六、教学效果

在本次课上,学生们发挥了理解能力较强的优势,对这首歌曲的重点及难点在理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演唱的过程中也能初步领会有关要领,基本上符合教学要求。

我的童声合唱教学 篇7

合唱不是一个人唱好就可以了, 更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 这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 它拥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及人声最丰富多彩与细腻的和声效果, 而童声在所有的人声中最为纯净, 它清脆明亮、甜美动人、充满生命的力量。童声合唱以其特有的声音效果和音乐表现因此在合唱教学中, 必须进行一些与成人不同的集体训练, 根据自己的童声合唱教学经验, 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歌唱的姿势

歌唱时的姿势非常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正确的站立姿势对其身体骨骼的生长, 后天的气质、仪表的形成都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且声乐的演唱不仅需要喉部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 也需要全身肌肉的协调配合, 产生共鸣, 从而发出动听优美的声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反复提醒姿势正确的姿势是积极歌唱发声的基础, 应要求学生站立时要自然挺直, 微挺胸, 双肩放松稍后扩,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重心落在前脚掌, 为了避免疲劳, 两脚可以轮换支撑重心。坐着演唱的时候, 只坐凳子的前三分之一, 上身姿势与站立时相同, 始终保持一种呼之欲起的感觉, 这样能有效的给呼吸和发声器官创造一种畅通无阻的工作状态。面部表情要自然, 还要根据所演唱的作品的内容而随时变化表情。歌唱时精神状态激扬, 保持主动的“我要唱”, 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唱”;反之, 如果唱歌的姿势是错误的, 如身体僵直或懒散, 状态低迷, 就会造成呼吸位置错误, 使声带处于一个消极的状态, 从而声带闭合不完全, 加重声带的负担甚至迫使声带扭曲挤压, 不只发不出好声音, 久而久之, 还必然形成错误的发声方法, 甚至影响演唱生涯。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培养合唱队员保持正确姿势的良好习惯。

二、歌唱的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这句话道出了呼吸训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 歌唱发声的原动力是呼吸, 正确的呼吸是歌唱技巧的基础, 同时也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自己快七十岁时还在谦虚地说:“我到现在还在学习和研究歌唱的呼吸。”由此看来, 呼吸在歌唱时具有何等的重要地位。

正确的呼吸是良好的发声的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声音的统一和平衡。合唱的呼吸训练是基本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的生命所需要的空气就是通过一吸一呼, 不间断地吸进和排出, 歌唱的呼吸也是这个原理, 不同的是因为演唱时发出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刚柔等区别, 需要歌唱者掌握一种特殊的气息控制 (胸腹式呼吸) , 气息通过口鼻同时吸入, 经过胸腔、腹腔, 最终保持在肚脐下二指左右的位置,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丹田。气息吸进要快、深、多, 呼气时则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控制, 呼气时通过小腹外扩支持气息往上走, 到达横膈膜处变细, 呈一小缕出来, 此时横膈膜起到一个挡气的作用, 这样的呼气才不至于“漏气”, 浪费大量的气息, 呼出的气息做到慢、稳、匀。歌唱呼吸训练有以下几种:急吸慢呼、急吸急呼、慢吸慢呼、慢吸急呼。由于气息是无形的, 所以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它, 所以做吸气训练时可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联想, 如吸气时像闻花香, 用吸管喝饮料, 呼气时像轻轻地吹蒲公英的花絮等。

三、歌唱的共鸣

很多小朋友觉得声音大才是声音好的标准, 于是拼命地喊, 这样不但不能唱好歌曲, 反而导致声带损伤, 所以在进行声音训练时, 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头腔共鸣, 扩大头声, 增加假声, 从中音区往高音区演唱时应逐渐混入假声的成分, 声音越高, 假声的成分就越多, 从而积极地追求头声, 因为有头声共鸣的声音位置高, 声音轻柔, 演唱轻松, 能大大地减轻声带的负担。头声训练时, 可以让学生找打哈欠或吃一惊、吓一跳的感觉, 打开口腔, 另外, 哼鸣练习也可以帮助声音找到高位置, 做哼鸣练习时, 教师必须集中精力, 细心聆听孩子发出的每个音, 正确的声音是通过鼻腔往上走到头腔, 产生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而不是停留在鼻腔, 更不能把鼻音认为是高位置的声音。同时也必须作正确和错误的声音对比, 把孩子的歌声引导到统一的、具有高位置的音色上来, 随着声音与气息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演唱状态越来越积极, 声音就会越来越集中, 共鸣腔体就会振动均匀, 从而产生美妙、清脆的头声。

随着学生的成长发育, 我们还应注意变声期与变声后的训练, 要懂得学生每个不同时期的声音特点和发声方法, 从而避免训练不当给他们的声带造成伤害:1至7岁是幼声进入童声的早期阶段, 4至7岁的声音特点是幼嫩、清脆、明亮, 音域为一个八度;7至11岁是童声的中期阶段, 也是童声发育稳定的时期, 自然用声的音乐为十度。11至14、15岁是童声的晚期阶段, 也是童声发育的变化时期, 可以用轻声高位进行唱歌。

四、合唱的音准和节奏的训练

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具体包括对于音准、节奏、音色、旋律、调式、速度、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感受、分辨和反应、把握能力。而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 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关键, 也是合唱中较难训练的一个问题。

音准方面:有时仅仅相差四分之一个音分 (甚至更少) 在多声部合唱中就会出现声部不协和, 在一定调式范围内各和弦之间不稳定;和声效果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曲时, 可以先由老师奏或唱第二声部, 与演唱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 之后让演唱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唱, 再逐渐放开声音跟自己一起唱, 当感觉到第二声部的学生较有把握后, 老师的伴奏或演唱可以逐渐减小音量, 之后再让两个声部的学生合起来, 这样双声部同时进行就完成了。必要时, 教师可以反过来辅助第一声部, 最终使两个声部能顺利地、和谐的完成艺术作品。

节奏方面: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骼, 优美的旋律要靠适合的节奏撑起。许多音乐教育家强调节奏训练的教育价值, 美国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齐佩尔在中国讲学时谈到:节奏训练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训练, 音乐教育的训练最先应该是从节奏训练开始的。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 也主张让孩子们以身体为乐器, 通过身体的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

具体的方法是:先作视唱练习, 而在视唱练习时, 一定要打拍子计算音的时值和组合,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挥拍唱谱, 从而打好基本节奏训练的基础。通过这种方法来掌握节奏, 对于学生准确掌握节奏是有很大帮助的。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用脚打拍子, 这个习惯是非常有害的, 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对于内心节奏感的培养, 用脚打出来的节奏跟内心打出的节奏完全不同, 所以有些学生会犯速度分歧的毛病, 由于身体摇摆的速度与脚的动作不一致, 导致两种方法打出的节奏不统一。至于内心的节奏和用口数出的拍子, 也是会出现不一致, 用口数出的牌子既不符合于实际发出的音响, 也不符合乐器上奏出这段音乐时的身体动作, 所以挥拍唱谱是最能准确表现音乐节奏的方法。

五、合唱中的个人情感与艺术处理

一个好的音乐作品, 除了它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之外, 在歌曲演唱过程中还必须融入演唱者的二度创作, 即加入个人对作品的情感处理, 形成一种自己的风格。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的年龄有限, 情感的体会不够深刻, 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所以在合唱作品排练中, 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 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 摸索和总结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如:在训练一些合唱作品时, 我会讲述作品的一些创作背景、音乐情感, 其次,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旋律走势, 重点处理歌曲的强弱快慢, 唱好标注出来的表情记号等, 作品的副歌部分会用较多的时间, 因为副歌部分也是艺术作品最精髓的地方, 需要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更加细腻的音乐处理, 以此让学生在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基础上, 通过老师的身体语言、手势的大小、强弱等变化, 用童声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歌曲的真正情感, 在一些个别乐句上可以加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根据情感发展的需要进行二度艺术处理, 可以多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该怎么处理, 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艺术处理能力。

六、合唱中的团结协作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 其成败取决于合唱队员良好的素质、统一的声音、高度的配合意识及集体的凝聚力, 良好的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知道, 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而合唱队的人数至少都要在40人左右, 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集中的注意力, 训练就肯定无法进行, 几十个人就有几十种声音, 所以在发声练习中就必须做到:心齐而气息平稳, 看到指挥的手势要迅速做到, 讲授的发声方法领悟快而声音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合唱训练的质量。

另外, 学生与伴奏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熟悉的美妙的旋律一开始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指挥也会得心应手, 观众也会为之激动, 好的伴奏引人入胜, 能起到画龙点晴之功效。反之, 伴奏与合唱不协调, 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 磨合伴奏与学生演唱的统一也是至关重要的。

童声合唱训练是一个连续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 绝不能急于求成, 它需要指挥、学生等各方面全身心的投入, 互相配合来演绎出优秀的作品。在训练中, 我们注重的是让学生用心灵在歌唱, 真正发自内心呼唤, 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或“表演”, 我认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苍白的。我们进行的童声合唱, 不仅让学生学会这首歌, 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接触和演绎这些经典的音乐使我们更快乐, 有着更加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更加纯洁的心灵。这些才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 合唱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0-01一、小学生合唱教学简介

合唱不同于普通歌唱,它是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强的集体歌唱方式,一种由两个(或以上)声部的人声相互配合、烘托进行演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集体性和科学性。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学音乐教学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与震撼。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

目前,合唱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占有着较大份额,合唱因其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的独特的艺术性被广泛纳入小学音乐教材中,深受天真浪漫的小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师要通过合唱艺术的普及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由于诸多原因,存在诸如:学校重视度不高,教师综合素质低,学生的合唱基础薄弱,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问题,使得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科学有效的开展合唱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校重视度不高

由于很多中小学学校仅仅把合唱当作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将其放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教学战略中去,为此,普遍存在忽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师资力量本身就比较薄弱的小学。小学的管理层和老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普遍会比中高级或者高等学府的领导低,对合唱教学的认识不足,音乐认知也不足,为此,耽误了小学生音乐合唱教学的发展。

(二)教师的音乐素养不足

目前,由于薪资待遇和发展待遇等原因影响,很多小学老师的教师都是大专和本科的应届毕业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就不全面,音乐认知稍显不足,再加上自我要求低,使得其在畏难排斥心理作用下,对二声部合唱教学缺少有效方法的情况下,还疲于进行正确方法和正确音准演唱技巧的指导,常常选择将其转换成一声部齐唱或者干脆跳过不教,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小学生感受合唱的美,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学生的合唱基础薄弱

小学生音乐教学的对象是好动、注意力时间短、事物理解能力和接受力都比较弱的一个群体,其本身的合唱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上长期接触初级的合唱音乐教学,使得其合唱基础十分薄弱,很难满足合唱对其所提出的艺术性、集体性和科学性要求,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小学合唱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探究的对策探讨

经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教育局对小学生合唱音乐教学的重视,以及小学音乐合唱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必须进行教学措施的改革。

(一)提高管理层和教师的重视度

針对目前小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合唱音乐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的问题,校方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对管理层和教师进行沟通与指导,让其明白合唱音乐教学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合唱音乐教学的管理和创新中去,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另外,还要加大对合唱音乐教学的支持力度,投入等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提高小学合唱音乐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保障。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

作为知识传递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桥梁和枢纽的重要作用,为此,其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结果。为此,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音乐培训与指导,提高其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其教学能力,从而对合唱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创新,提高小学合唱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

小学合唱音乐教学对象是一群性格各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团队意识不等的小学生群体,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却又必须实现与合唱群体的磨合与共同发展,为此,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特性的借助与问题防范,进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合唱音乐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其中去。

参考文献:

[1]陈丽.童声合唱入门“小绝招”——浅探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之法[J].课堂内外,2013(4):58.

上一篇:送给朋友关心的祝福语下一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观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