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精选11篇)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1

摘要: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一些符合生态修复理念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工程建设中被逐步采用.在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文中结合几个案例,介绍近几年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部分进展.作 者:孙东亚    董哲仁    许明华    朱晨东    赵进勇    SUN Dong-ya    DONG Zhe-ren    XU Ming-hua    ZHU Chen-dong    ZHAO Jin-yong  作者单位:孙东亚,董哲仁,赵进勇,SUN Dong-ya,DONG Zhe-ren,ZHAO Jin-yong(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许明华,XU Ming-hua(浙江省海宁市水利局,浙江,海宁,314400)

朱晨东,ZHU Chen-dong(北京市水务局,北京,100038)

期 刊:水利水电技术  ISTICPKU  Journal: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年,卷(期):, 37(12)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河流    生态修复    栖息地    河道整治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2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 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 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 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 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 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 与自然共生存, 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 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 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 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 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 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 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 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 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 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 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 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 是一种生态交错带, 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 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 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 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 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 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 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 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 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 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 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 逐级净化水质, 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 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 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 对河岸进行加固, 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 同时多孔护岸材料,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 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 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 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 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 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 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 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因此, 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 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摘要:河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人类对河流的过度使用以及随意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 造成河流的生态破坏和污染, 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 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近年来, 河流治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生态修复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治理方法,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文章重点介绍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机理和技术方法, 并对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3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治理;设计;应用

0 引言

河流原本是陆地上蕴含丰富的淡水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治理很早就开始了,起初人们看重的是河流自身功能的体现,如防洪、排涝、灌溉、养殖、航运等,河道整治主要从工程结构上考虑问题,注重施工效率和工程效果,表现在渠道化、硬岸化,破坏了河岸的过滤效果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也切断了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河道裁弯取直,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态,看似流水通畅了,行洪能力提高了,实则河水流速增加,洪峰提早出现,滞洪能力大为削弱;河道断面形式单一,不仅景观效果差,也破坏了河流生物多样性,因为河滩、湿地和深潭本是生物群落的栖息地,改造成统一、规则的梯形断面,这些都不复存在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国家发起新的河流整治理念,重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通过拆除河道硬质衬砌、恢复河滩湿地、再现蜿蜒河流等措施,重现河流的自然景色和生物多样性,80年代后这种理念被亚洲的日本、韩国所接受,开展了一系列的河流整治活动,例如韩国河流生态修复起步虽晚,但很多理论已被应用到河流整治中[1]。我国传统河流整治观念的改变是进入21世纪开始的,当时的初衷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利用城市滨河空间和带动沿河经济发展等,但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水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普遍的问题是尽管强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然而技术上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且许多人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仅停留在景观再造上,简单的以为生态修复就是河岸绿化和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完全不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定位[2]。因此,本文对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河流治理中应用进行了探讨。

1 生态修复技术原理及其适用性

1.1 生态修复与生态修复技术

所谓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之下,以生物修复为主要手段,辅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其他工程技术措施,并将它们优化组合成为耗费最省、效果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就是以生态修复理论为基础,针对各种退化环境特点,采取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3]。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和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三种单项修复技术;后者是将各种单项技术进行组合,例如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化学修复技术、植物-物理化学修复等。由于生物修复非常复杂,单项修复技术往往修复效果不佳,所以将不同单项技术联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综合效果显著。河流是陆地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河流生态环境特点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即为河流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1.2 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河流治理中,主要采用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生境、水生生物群落等修复技术,适用于中小河流治理[4]。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的漫滩、湿地等区域,通过恢复缓冲区不仅能滞洪和蓄洪,也起到沉淀、过滤和净化洪水的效果,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是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可改善河道形态,净化河水并减轻洪水威势。河道补水的途径有扩大水库泄流量、引水、污水回用等,通过增加河流流量可以更好地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流人工曝气、疏浚底泥、建设河道生态塘(渠)、微生物强化(投菌)、生态护岸等技术,可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增强河流的生态处理能力。生境修复是恢复河流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恢复浅滩、再造深塘、恢复河流蜿蜒形态等。天然河流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生生物群落,由于不合理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导致大量水生生物群落消失,修复水生生物群落即利用适宜的乡土品种优化群落结构,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整有效的食物链结构,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2 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治理设计中的应用

2.1 设计原则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进行治理应遵循自然循环、生物多样性、功能需求主功能优先及多功能协调、景观美化、治理分时段河段细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治理效果的评价应以社会合理、生态合理、环境合理、操作合理等指标进行衡量。社会合理即工程应抗冲、耐久,并具备适当的景观与亲水效果、休闲功能等;生态合理即水生生物丰度高、河流流速分布多样化、滨河植物生长良好、生物通道畅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良好等;环境合理包括水流结构多样化、水体净化能力强、工程透水性良好;操作合理即取材环保、材料加工环保、施工简单易行、避免水土流失、施工对水生生物影响小、河流维护方便、造价合理等。

2.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形式是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其中横断面关系到河槽、滩地、河岸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湿地的恢复,而纵断面影响河流沿线纵比降、跌水、深潭等流速多样性,对鱼类洄流、繁衍有重要影响[5]

河流横断面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和直墙河道(矩形断面),其中复式断面生态性最好,梯形断面较差,直墙河道最差,所以应首选复式断面,在地形受限条件下可以选用梯形断面,尽量避免直墙河道。在设计河流横断面时,滩地高程被高潮水位的淹没深度不应超过1.2~1.5m。复式断面第二台阶岸墙高度不应超过2.5m,否则应设置第三台阶。河岸与滩地宽度应满足行人安全要求,城区河滩宽度不得小于1~3m。为了改善视觉效果,河道宽深比应在3以上,当宽深比在8以上封闭感就会消失。生物廊道宽度根据保护的水生生物而定,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廊道宽度应在3~12m;鸟类迁徙、小型哺乳动物与鱼类觅食廊道宽度应在12~30m;野生动物廊道应在30~60m。

河流纵断面沿线比降超过3%时,应考虑采用人工阶梯深潭结构,也可以采用鱼道和阶梯跌水结合,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当沿线比降在1%~3%时,可采用透水堰、阶梯跌水、河底修复等辅助措施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应拆除不必要的水坝、高堰、橡胶坝等设施,少设置节制闸。河道两头的防洪闸、防潮闸应为常开状态,并进行适度调节。

2.3 生态护岸构建方法

生态护岸是在保持边坡形态稳定的基础上,利用植物或结合工程技术措施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其构建方法是对硬质护岸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图1是生态护岸的各种构建方法。(a)设置了深潭、浅滩和人工湿地;(b)将0.8~1m石块埋入河床和河滨带,有利于鱼类繁衍;(c)利用球状生态混凝土进行修复;(d)是景观型多级阶梯人工湿地护岸的一种做法;(e)不拆除硬质护岸而开新槽并种植辊式植被的方法;(f)是在混凝土护岸上开设凹槽,再回填土壤和碎石,以利植物种植。

3 结语

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城市园林等众多学科,由于对生物学、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我国当前许多河流治理仍停留在景观改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在河流治理中应积极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河流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兴茹.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32(2):83-88.

[2]刘辉,何争妍.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杭州河道水质的对策与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1):13-15.

[3]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等.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54-10556.

[4]袁卫玲.关于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J].湖南水利水电,2013(5):70-72.

河流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探析 篇4

地表水资源的污染控制技术与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对持续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介绍了水体的`污染控制技术和修复技术.河流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控制、农业污染源控制、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源控制以及社会源废物回收处置;河流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或适用条件,指出应重视利用生态组合技术解决河流水质恶化问题,构建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作 者:赵屹坤 李天昕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100083,北京 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52 关键词:地表淡水体   污染控制   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5

介绍了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方法,分析了抚河的地理环境及水环境状况,初步构建了2种抚河生态修复技术模型.

作 者:王小康 黄德娟 黄小云 黄德欢 WANG Xiao-kang HUANG De-juan HUANG Xiao-yun HUANG De-huan  作者单位:王小康,黄小云,WANG Xiao-kang,HUANG Xiao-yun(临川一中,江西抚州,344000)

黄德娟,HUANG De-juan(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6

广东省紫金县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采用封禁与治理相结合,管护和开发相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作 者:彭春生 Peng Chunsheng  作者单位:广东省紫金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广东,紫金,517400 刊 名:亚热带水土保持 英文刊名: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0(3)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修复   封禁   良性循环  

北方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篇7

近自然河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生态修复技术近些年来在河流生态修复实践中有着不少应用。但河流污染往往类型复杂,既有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为主的点源污染;也有来自农村生活、种植业及养殖业为主的面源污染;也存在着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单一技术通常无法适应这些特征,需要在功能定位及目标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复合式技术工艺,才能高效稳定地发挥净化作用和生态功能[2]。本文以大连市复州河蔡房身段生态修复试验为例,通过对其河滩区的改造,探索包括近自然河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浮床在内的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方法,为北方河流生态修复提供易于推广的新模式。

1 河流生态修复模式

从修复空间角度来看,河流生态修复模式主要有两种:体内修复和体外修复。体内修复是指对河道本身进行修复,利用河岸、河床、河滩等建立生态修复措施以达到净化污染的目的。常用技术有生态护坡、生态河床修复、生态浮床等。体外修复是指在河道外修建生态修复措施,并通过水泵将污水引入,净化后再排入河道。这种修复模式由于依赖水泵,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和管理成本。同时体外修复往往需占据大片河岸土地,对河道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些影响。

从选用生态修复技术数量上来看,河流生态修复模式分为单一式和复合式。单一式河流生态修复模式是指在分析河流及其污染类型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佳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进行修复。而复合式河流生态修复模式则是选用两种或更多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河流。单一式的模式在我国已有不少应用,如张振兴等[3]运用近自然河流生态设计理念对长春市钱家沟河流和莲花山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朱琳等[4]运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技术净化北票市凉水河水质;高阳俊等[5]运用组合式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滇池入湖河流。常见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适用类型见表1。

然而河流污染通常类型复杂,单一式的生态修复模式往往无法较好的净化水质,应根据河流的污染现状、物理结构和生态系统等特点,制定技术上科学、工程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复合式生态修复模式[6]。

我国北方河流污染类型复杂、严重,河水流量小、水流截面狭窄,但河道漫滩较为开阔,有较大可利用空间[6]。根据上述特点,利用河流河滩建设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应是我国北方地区污染河流修复的适用模式。

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境内东风水库上游复州河蔡房身段(39°43'N,121°59'E),见图1。此处为河流的转弯段,由东西流向转为南北流向,河道开阔,有多处分叉侧流,河滩面积大。研究区河流污染严重、类型复杂,由于其上游支流回头河是流经瓦房店污染较重的河流,因其接纳了瓦房店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虽然有龙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受处理能力限制,出厂水质较差。此外,研究区上游流经大片农田及果园,大量流失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成为面源污染。同时瓦房店市畜禽养殖规模较大,大部分畜禽粪便直接排入地表水[7]。复杂的污染情况使得研究区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及沿岸居民用水。

3 试验场地及建设方法

研究区内河谷开阔,两岸堤防内有大片防护林,复州河在此分散为四处汊流,河漫滩平坦、面积大,有较大利用空间,较为适合选用体内修复模式。同时研究区内河流污染严重、污染类型复杂,单一式河流生态修复模式并不能较好的改善河流污染状况。因此根据对研究区河流的污染情况调查,针对研究区内河流有机污染、氮磷污染严重,长期面源污染输入及不合理的河道挖沙引起的生态破坏的现状,并参考研究区河流形态,选用近自然河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浮床三项生态修复技术构建复合式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综上选择复合式体内生态修复模式作为试验场地建设依据,并依此提出两个试验场地方案(见图1)。

方案一:方案一的拟改造区域位于复州河道的右侧汊流及相连河滩,全程长约450 m,河道坡降为0.18%,占地面积约5 500 m2,由于正处于枯水期,该汊流已经断流。

方案二:方案二的拟改造区域位于复州河道的左侧汊流及相连河滩,全程长约200 m,河道坡降0.65%,占地面积约5 500m2,目前该汊流河道通畅,流速较快。

由于方案一的场地较方案二更远离主河槽,因此降低了丰水期受冲刷的风险。此外,方案一的拟改造区域更为狭长,有利于生态河道的建设。而方案一由于河道坡降较低可能导致进水流量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出口处疏挖等措施进行解决。综上选择方案一作为试验地点,试验方案流程图见图2。平面布局来看整个试验场地分为3个区域:生态河道、人工湿地、生态池,三部分设施共同组成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

3.1 生态河道

生态河道以原始河滩上干涸的汊流为改造基础,对其采用近自然的设计理念进行生态修复,包括蜿蜒性构建、复式断面构建、深潭浅滩构建及河岸植被带恢复。修复后的生态河道总长约为200 m,宽约10 m,河道坡降约为0.14%。入口处设置拦污栅,阻挡固体垃圾进入河道,河道末端构建溢流堰及水闸,控制进入人工湿地的流量。

3.1.1 蜿蜒性构建

与直线型河道相比,蜿蜒的河道可以有效降低河道坡降,从而减小河流流速及输移泥沙的能力。同时对栖息地的质量和数量的改善也有一定帮助[8]。本方案的生态河道的蜿蜒性构建,保留原始河道的蜿蜒形态,仅对其进行必要的拓宽和加深,而原始河道中的直线型部分则进行蜿蜒性修复(见图3),以恢复河流的自然风貌。直线型河道进行蜿蜒性修复可由经验公式推求[8]:

式中:R为弯曲半径;Lm为弯曲波长;Tm为弯曲幅度;L为过渡段长度;B为河道宽度;KR、KL、KT、K为经验系数,一般KR=2~3,KL=10~14,KT=4~5,K=1~5。

3.1.2复式断面构建

在满足河道防洪功能的前提下,采用复式断面替代传统生态亲和性较差的矩形和梯形断面,因地制宜的设置边坡和平台,可以有效的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更多类型的栖息地,本方案复式断面见图4。

3.1.3 深潭浅滩构建

自然河流的纵断面呈现出深潭浅滩交错的格局,深潭浅滩能形成急流、缓流等多种水流形态,有利于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以形成多样化的河流生境[9]。本方案采用人工堆放抛石,借助水流冲刷以恢复深潭浅滩结构。深潭浅滩的数量根据河道的蜿蜒性确定,每个弯曲段设置一对深潭浅滩。

3.1.4 河岸植被带恢复

河岸植被带恢复在生态河道的建设中应用普遍。河岸植被可以影响河流的流速、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等。同时,合理分布的河岸植被还有助于减轻面源污染,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9]。试验区域河岸柳树成荫,河心滩地原有野生草本植物茂盛,包括水蓼、狗尾草、莎草、蓖麻、苍耳、蒲公英、水葱、芦苇、香蒲等。考虑到整修河道时有大量草籽及植物根部附于土壤中,因此仅补种些芦苇在河岸两侧。

3.2 人工湿地

3.2.1 沉砂池

为满足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应根据进水水质状况,在人工湿地前合理设置格栅、沉砂、初沉、稳定塘、厌氧、好氧等预处理工艺。考虑到研究区河面漂浮物较多的现状,在生态河道首末端设置格栅,人工湿地前设置简易沉砂池。沉砂池面积为110 m2,容积为46.2 m3,当进水流量为2 000 m3/d时,污水停留时间约为0.6 h。

3.2.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区由4列并联运行的共12块人工湿地组成,总面积约为1 000 m2。每列人工湿地由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以不同顺序串联而成,排列方式见图2。3种类型的人工湿地池体尺寸均为长15 m,宽5 m,深0.8m。外墙材料为浆砌石,内部隔墙为水泥砖,池体四周均用土工膜进行防渗处理。每个池体前后均设有管孔进出水,纵向各级人工湿地间有调节池,进行水位调控。第一、二、四列各类型相同的人工湿地的填料、植物、设计均相同,仅排列方式有差异。第二列及第三列的类型相同的人工湿地排列方式相同,但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填料不同,水平流人工湿地的植物不同,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设计有差异,第二列表面流人工湿地有沉水区,而第三列没有。这样的排列方式便于后期分析不同填料、植物、设计、浓度及排列方式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3.3 生态池

生态池是一种利用细菌、藻类、水生植物等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亦可用于污染河流的治理。用于河流治理的生态池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试验区河滩上原有挖沙留下的洼地可作为生态池的改造基础,经修整后的生态池面积约为1 200 m2,深约1.3 m。由于生态池的容积较大,因此拥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而结合生态浮床可以有效增强生态池的自净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使污染物得到充分的分解与净化。而浮床在水体表面的覆盖率不同,也会导致其对水体中营养物质去除率不一样。覆盖率以30%为分界点,当覆盖率小于30%时,营养物质去除率随覆盖率增加显著;而当覆盖率超过30%时,覆盖率增加对提高去除率的贡献则十分有限[10]。因此本方案生态池中的浮床覆盖率选定为30%,敷设面积为360 m2。

4 初期运行效果

4.1 现场运行情况

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于2015年9月9日建成后进行调试运行,由于季节因素,生态浮床及人工湿地的植物尚未完全种植,现场情况见图5。通过生态河道进入人工湿地的河水流量为2 000 m3/d,多余河水从溢流堰排入主河槽,每列人工湿地日处理流量500 m3/d。四列人工湿地分别净化后的河水经过三角堰流入生态池,后经溢流堰排入主河槽。从9月9日调试运行至10月28日,系统共运行50 d,现场运行状况良好,经过几次大雨的考验,证明利用河滩地建设的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不会对河道行洪产生影响。

4.2 初期数据分析

自调试运行起,对系统各关键节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分别于9月15日,9月21日,9月28日,10月12日,10月28日进行了5次采样并检测。选择生态河道入口及生态池出口两个采样点分析系统初期整体运行效果。分析指标为SS、COD、TN、TP等,各指标检测方法均按照国家标准,分析结果见图6。

从最后一次数据来看,对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中SS和COD的净化作用较强(SS的净化率为78.1%,COD净化率为61.0%),而TN和TP的净化率一般(TN净化率为20.4%,TP净化率为16.2%)。而TN的前三次净化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进水流量过大,导致污水停留时间过短反硝化作用不完全导致的,因此在第三次取样后,将进水流量由3 000 m3/d调整为2 000 m3/d后,可见TN的净化率有所提高。

5 结语

(1)本研究提出的生态修复模式利用北方河道拥有宽敞的河漫滩的特点,规避了常规生态措施占用农田或防护林用地的情况,共节约土地5 500 m2。

(2)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建成后运行稳定,日处理污染河水2 000 m3,雨季的运行状况证明,经过恰当选址的河漫滩建设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不会对河道行洪产生影响。

(3)通过对系统初期运行效果分析,对污染河流的SS、COD、TN、TP等指标均有一定净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萧,叶许春,俞士敏,等.贾鲁河梯级河滩湿地冬季植被构建及净化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7):1 464-1 469.

[2]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11):2 105-2 111.

[3]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朱林.寒冷地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优化设计[D].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5]高阳俊,赵振,孙从军.组合生态浮床在滇池入湖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5):46-48.

[6]胡洪营,何苗,朱铭捷.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J].给水排水,2005,31(4):1-9.

[7]赵杨,张令.瓦房店市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9):61-63.

[8]赫晓磊.山丘区生态河道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8.

[9]刘大鹏.基于近自然设计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长春市饮用水源地入库河道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8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中小河流;治理

前言: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如何通过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性能和效果,是我国广大水利工程研究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中小河流治理方面已经逐渐找到了工作重心,采用以疏浚、防洪为主的河流治理方案,在尽可能避免河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努力发展水利工程的科学化施工和建设。缺乏科学、环保型的建设项目不仅会增加治理成本,还会严重限制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这种盲目性的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很多,其在治理和修复方面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资。

二、基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

2.1防洪地位过高

洪涝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很大,蜿蜒、曲折、降水多的地区其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会大幅度减弱,雨水季节很容易出现洪灾。在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时,施工部门为增强其蓄水能力,通常会增大河槽的蓄水比例,在河岸建造硬度、强度过大的防洪工程。防洪地位过高,不仅会增加水利工程的防洪压力,还会给中小河流治理带来不必要的泄洪任务。

2.2河道环境恶劣

河道要想形成天然屏障,其河道周围环境必须保持自然状态的景观现象。河道渠化,是河流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在布置河道环境过程中,工程人员经常会通过人工手段将直线河流改为曲线河流,以扩大河流的运行范围和蓄水能力。但是这种工程改造会严重破坏河道周围环境,打破原有河道的地貌形态,从侧面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加大了治理难度。

2.3工程性治理效果不佳

水生态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是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墙壁阻碍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变化联系,将土地与水隔开,水中生物无法与地上生物联系,阻碍了对水生态的生物治理。中小河流岸边经常会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被,这些植被会因河流蒸发、水资源渗透不平衡等原因出现功能衰退现象。

三、中小河流治理的改革建议

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我国水工程建设中逐渐显现出战略地位。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要想达到既定的治理目标和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3.1减少硬化、渠化治理项目

改变原有河道结构的方法,对维护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裁弯、组合、共融等合理治理方案,虽然在理论上增强了河流的防洪防灾性能,但是从自然资源保护和河流自净功能上考虑,生存在硬性渠化的河流中的水生物其生存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水生态功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应在治理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河流结构、河径、河道周围环境的自然状态,在维持原有河道建设项目稳定落实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其他防洪防灾治理措施。

3.2建设生态护岸

在河道两边建造土木工程,通过种植树木的方式在河道两岸增设天然的生态屏障,在维持河道两边生物和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处在正常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找到河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保护关系,建立新式的护岸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生态、景观和自净等功能于一体,代表着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还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的治理功能,突出自然结构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3.3控制污水排放

污水不仅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针对污水排放问题,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中小河流的水流量不大,但是其延伸地区非常广,周围工厂、区民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很容易流入水生态系统中,所以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废水向河流中排放,并同时控制超量取水和污水排放等问题。与此同时,为保证中小河流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管理部门应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最大限度满足用水、排水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可循环型用水结构的建设。

结论:通过上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中小河流治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加大了我国政府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还改变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青峰,王欣.试论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3(11):119-125.

[2]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114-125.

[3]张俊,郭亚丽,胡伟.中小河流污染治理管理机制在规划中的研究——以厦门市后溪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4(15):119-127.

[4]夏鹏,刘倩.国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经验及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3,14(26):136-145.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探讨论文 篇9

3.1.1河流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协调的原则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当然,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在尊重河流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城市河流景观的各种生态功能,注重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使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更好的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

3.1.2河流景观与生态的同步原则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在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其开放性、美观性以及舒适性的原则,结合河流生自然态系统,在保障自然为主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实现河流景观与生态同步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的同时,还要保护河流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河流的课持续发展性。

3.1.3文化传承的设计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文化和景观,因此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河流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让文化能继续传承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河流景观,并且结合河流生态的多项功能,以及自然的景观和人文的景观元素,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3.2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3.2.1河道的景观设计方法城市的河道一般处于城市人民居住的社区、商业以及文化娱乐等特俗地段的位置,这些地方建筑物集中,交通也比较密集,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不能过于的蜿蜒,不过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能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还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好原来废弃的河道[3]。为了满足河道泄洪的需求,对于复杂的河道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保持河流的通畅,也可适当的放弃河流的休息空间来加宽河道的宽度。在河道的底部和两边要尽量的避免硬质水泥的铺设,让其保留原有的土质能有利于河内生物的生存,还能让河流的自然渗透的水资源,弥补城市地下供水不足的情况。

3.2.2河岸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河岸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河岸水的自然属性情况。河岸上的自然空间是河流与河滩衔接的地方,也是河流生态景观的主要地点。现代城市中关于河岸的设计多半都是使用的混凝土设计的直岸,周围的植被非常简单,这样的设计并不能达到河岸生态景观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河岸的景观设计上,应该使用的是软式的河岸而不是用钢筋混凝的硬式河岸,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水对河岸的破坏,还有利于周围生物的生长,河岸应仿造自然的河岸,边坡进行放缓,而不是做成垂直式的河岸,这样能有效增加河岸的生机。对于河岸周边的绿化,可以优先采用藤蔓式的植物,并且根据不同水位在河岸周围配备不同季节的植物,为河流的水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3.2.3河滩的景观设计方法河滩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空间,它是河道的边缘,也是城市在建设时的重要地方,为方面人们的游玩,一般会在在河滩上设计一些平台等,方便人们在河滩游玩时更接近河水。对于河滩的景观设计应该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并在周围的设计上布置一切相应的树群,让人们在即使身处城市中心也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河滩的周围的绿化建设,不仅能建设优美的绿化环境,夏天的时候能通风庇荫,冬天还能防风。当然,在河滩的设计上还要保证河流内生物的稳定生存,以及物种之间的各种生态间的关系特征,并能与自然的河流形成生态系统的网络化,这种设计既能满足河岸景观设计的优美性,还能维护河流中物种的多样性。

4结束语

河流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依靠,表现出河流的景观艺术,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而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为城市创造出了优美绿化的社会环境,并且维持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加快了我国对于城市河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积极推动了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规划工作,为身处城市中心的人民营造了一个更健康绿化的河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宏.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汪娟.浅析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3]田飞.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4]苏娜;张德顺;韩永军;;城市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其对水景观营造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10

举办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

河北省农业厅养殖处、石家庄市水产管理处、鹿泉区水产管理处于2014年12月25日在鹿泉宾馆联合举办了河北省首期“池塘环境修复与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此次培训的有平山、灵寿、井陉等8个重点县区水产主管部门、渔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苗种生产企业等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共74人参加,特邀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闫保国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李天授课。

河北省农业厅养殖处和石家庄市水产管理处领导,就当前形势下池塘环境修复和生态养殖技术等问题做了重要讲话。着重指出池塘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加大池塘环境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水产品品质,进一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本次培训分别就“池塘环境修复技术”和“渔业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专题讲座,重点讲授了池塘改造、水质控制、微生态制剂应用等环境修复技术和鱼菜共生、鱼鳖混养、鱼藕种养、特种鱼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篇11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7;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3

生态系统拥有着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但对于某些损坏比较严重地区的生态系统来说,还需要依靠着人工的调控能力与生态系统的能力进行复合修复,实现对已经完全受损或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良好的修复。

1 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被世界各地所重视,生态修复这一概念也是在近些年得到广泛推广的,而且涉及到的领域也极为广泛,如水利、农业、环境、林业等。生态修复,就是造一个自然群落,以实现自我维持并持久保持的群落。也可以说是用来修复已经被人类生存发展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是为了更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更新;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对生态整合性的管理和恢复的过程,对原生态系统的整合性主要包括生态过程和结构、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生物多样性、区域历史情况等。另外,生态修复是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干扰的状态下进行恢复的过程。

生态修复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首先,要对生态的内涵进行统一,生态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简称,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影响着人们生存、发展以及生活的自然因素,如温度、空气、水、阳光、土壤等,其中也存在一些有机成分,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其次,生态修复要遵循着通用性的原则,因为生态修复会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水利、农业、环境、林业等,每个领域的生产、发展特点都有所不同,不能因为领域的不同而使得生态修复的概念产生分歧;最后,应与国际化生态修复的概念内涵保持相似性,生态修复不仅是我国要展开的工作,也是世界的重点工作,因此,应加强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进行交流和合作,使我国的生态修复内涵与国际接轨,快速步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1]。

如陕西榆林是一个各类资源富集与水土流失并存的地区,其中神东榆家梁矿采出现空塌陷的现象造成了较大区域的水土破坏,就榆林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环境来说,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矿产丰富。虽然榆林地区地上贫瘠,但是在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足以带动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据勘探,地下含有大量的岩盐、油、煤、气等多达40多种矿物质资源,而且具有质量优异、储藏量大、容易开采等优势,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开采地区,而且,针对榆林地区的矿物质开采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这虽然为榆林地区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机遇,但榆林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二是生态脆弱。据调查,榆林地区的水土流失极其的严重,是黄河粗砂、泥沙的主要聚集源地,据统计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多达到39 429.4 km?,约占总面积的91.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03万t/km2,该地区每年输出的黄河粗砂、泥沙大概占全省的60%左右,如果单从这几个数据来看,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已经达到世界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极其罕见的情况,该地区列入我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治理的区域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分类

2.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广义类型

由于生态修复的对象不同,根据此特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广义类型也分为多种类型。

2.1.1 对退化坡面进行生态修复

主要指对一些已经出现退化的林地、耕地、荒地、草地等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这些受损地区的水土流失极其严重,也是作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尤其是在陕西榆林地区,榆林地区处在陕西省的最北面,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显得非常重要。

2.1.2 对退化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指在受到人为驱动力影响下,进行退化河流系统的生态修复,主要对一些常年性河流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这些常年性河流具备的水生态系统会受到人为的驱动作用而发生退化,对于一些小流域并不会产生径流,且这些小河道都属于季节性河道,并不能构成水生态系统,因此可以不用进行生态修复;但对于常年性河流已经形成水生态系统的河道必须要列入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范围内[2]。

2.1.3 对退化的矿区进行生态修复

主要指对一些已经废弃的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我国煤矿资源极为丰富,大小煤矿众多,而在煤矿开采完之后,没有煤矿资源的煤矿也将成为废弃煤矿,如果不对这些煤矿进行生态修复的话,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煤矿开采本身就是在破坏生态系统的情况下获取相应的利益,在无用之后必须要恢复其生态系统。

2.1.4 对退化的水库进行生态修复

主要指对一些已经退化的水库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当然,主要将一些大范围退化的水库作为主要的恢复对象。

2.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狭义类型

生态修复的对象不同,类型也颇多,根据生态修复的作用力不同,对狭义的生态保持生态修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2.2.1 纯生态自然的修复

有很多生态系统在受到损坏之后,能够依靠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对其进行修复。但相对来说,生态自然的修复时间会较长,修复速度会较为缓慢。

2.2.2 利用人工修复方式与自然修复方式的结合

在这种生态修复的类型下,以生态自然的修复为主,并将人工调控能力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辅助形式,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作用。相比于第一种修复类型来说,这种修复方式需要的时间较短,而且修复速度也较快[3]。endprint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通过以上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以及分类的分析,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主要从广义、狭义等两方面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3.1 广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多的是对狭义上的水土保持生态进行修复,而有很多生态系统的修复光用狭义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是很难实现生态修复效果的,因此,更要注重广义上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广义上的生态系统受损有很多方面,以下主要对几部分重点损毁生态系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技术方法。

3.1.1 退化坡面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对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且修复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如退化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荒地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对于退化耕地的生态系统修复来说,主要从几方面做起:对退化耕地增施农家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量;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选取轮作、间种、套作、混种等方式,综合退化耕地的土壤元素;增加固氮作物的耕种,也就是种植绿肥植物;采用生物防治方式,避免或降低采用化学防治方式,因为化学防治本身含有的化学成分就是对耕地的一种污染。对于退化草地、林地、荒地等受损的生态系统修复可以采用封禁的方式,封禁主要是指在用地上的不合理放牧、櫵采、开垦等人为的驱动力,对其进行封禁的同时,要补种一些树种、草种等,避免坡地的继续恶化。另外,对封禁的地区还要加强鼠害、火灾的防治,避免自然驱动力造成坡地退化,从理论上分析自然因素并不是造成坡地退化的主要主动力,但是,为了生态系统更好的恢复,有效的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自然驱动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封禁地区并不是一致的,要根据生态系统受损的程度、类型、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来设置,正常来说封禁的时间都在3 a以上,如果种植的是一些大型灌木林、乔木林的话,封禁时间需要在8 a以上,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生态系统更好的恢复[4]。

3.1.2 退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造成河流退化的驱动力有多种,例如,在一些土壤侵蚀的地区、开矿、修路、化肥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河岸不正当放牧、櫵采、生活污水的排放、过度的捕鱼、工业废水等,因此,对退化河流生态修复势在必行。制定相应的制度,用来解除或减轻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这样可以让河流有着休养生息的作用,慢慢的恢复生态系统。另外,可以通过人工驱动力的方式,增加河流的弯曲度(直线化的河流会增加水土流失,加快河流退化),在增加河流途径弯曲度的同时,可以在河流中增加多样性的水中生物,也可以增加河流生物的多样化,利用自然因素的驱动力来恢复退化河流的生态系统。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驱动力的方式,在退化河流两岸植被生物隔离带,种植的植物没有限制,但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主要起到为退化河流水中生物增加营养源以及防止水源污染的作用,更有利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3.1.3 退化矿山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方法

对于退化的矿上生态系统来说,几乎是植物、土壤等生态系统完全受损,尤其是土壤的成分中已经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退化矿山生态系统对生态造成极其严重的退化。对退化矿山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方法可以是重新覆盖土壤。当然,为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要对覆盖的土壤进行物理处理,需要往土壤中增添相关的营养物质;同时,要将有害的物质去除掉,这样才更适应植物的生长。然后,在已经覆盖的土壤上种植生长能力、适应性较强的草种、树种等,或间种多种草种和树种,植物的快速生长能够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迅速恢复退化矿山的生态系统[5]。

3.1.4 退化水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方法

退化水库的生态系统从形式上来讲与退化河流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其进行恢复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方法,因为水库会养殖大量的鱼类。因此,要严格控制水库的捕鱼,可以引进先进的监控设备,对水库实施监控,全面的促进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恢复。

3.2 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狭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另一种是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结合使用。针对这两种形式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主要以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采用封禁法,对一些受损的生态系统实施封禁,该种方法适用于生态系统受损较轻的区域,而且,修复效果十分显著;另一种是采用封禁法和补种法的结合,也就是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的共同作用。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生态系统损坏较为严重的区域,光靠生态系统很难恢复或恢复较慢的区域,通过加入人工修复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和恢复效率[6]。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对人们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如果生态系统受损比较严重会引发很多的自然灾害,如洪流、泥石流、雾霭等,因此,加强水土保持也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保证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本文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以及技术方法的研究,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当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不应局限在狭义的范围内,更应该向着广义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发展,实现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焦士兴,晏芳婷,尹良钧,等.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1(4).

[2]徐广军,王建荣,皮红英,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6).

[3]张文聪,高媛, 韩凯,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成效与经验[J].中国水利,2012(8).

[4]范英宏,陆兆华,程建龙,等.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 生态学报,2012(10).

[5]张志国,张晓萍,张芹,等.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2011(11).

[6]刘国彬,杨勤科,陈云明,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11(6).

上一篇:质检员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党支部主要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