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练习题训练

2025-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比例函数练习题训练

反比例函数练习题训练 篇1

综合练习

1、如图,双曲线y=经过点P(2,1),且与直线y=kx﹣4(k<0)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1)求m的值.(2)求k的取值范围.

2、双曲线y=(k为常数,且k≠0)与直线y=﹣2x+b,交于A(﹣m,m﹣2),B(1,n)两点.

(1)求k与b的值;

(2)如图,直线AB交x轴于点C,交y轴于点D,若点E为CD的中点,求△BOE的面积.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3,2)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点B在OA的廷长线上,BC⊥x轴,垂足为C,BC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D,连接AC,AD.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S△ACD=,设点C的坐标为(a,0),求线段BD的长.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等边三角形BOC的顶点B,OC=2,点A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连接AC,OA.

(1)求反比例函数y=(k≠0)的表达式;

(2)若四边形ACBO的面积是3,求点A的坐标.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其边长为2,点,点分别在轴,轴的正半轴上.函数的图象与交于点,函数(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与交于点,与函数的图象在第三象限内交于点,连接.

(1)求函数的表达式,并直接写出两点的坐标.

(2)求的面积.

6、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b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A(1,3),B(3,1)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已知点P(a,0)(a>0),过点P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在第一象限内交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于点M,交反比例函数y=上的图象于点N.若PM>PN,结合函数图象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mx+n(m0)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第一、三象限内的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过点B作BMx轴,垂足为M,BM=OM,OB=,点A的纵坐标为4.(1)求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连接MC,求四边形MBOC的面积。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与x轴交于点C,过点A作AH⊥x轴于点H,点O是线段CH的中点,AC=4,cos∠ACH=,点B的坐标为(4,n)

(1)求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BCH的面积.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2)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点B在OA的延长线上,BC⊥x轴,垂足为C,BC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D,连接AC,AD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设点C的坐标为(,0),求线段BD的长.10、如图,直线y=2x+4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3,a)和B两点

(1)

求k的值

(2)

直线y=m(m>0)与直线AB相交于点M,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N.若MN=4,求m的值

(3)

直接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11、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第一象限内的,两点,与轴交于点.

(1)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写出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3)求的正弦值.

12、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1,n)、B(2,﹣1)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

(1)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点D与点C关于x轴对称,求△ABD的面积;

(3)若M(x1,y1)、N(x2,y2)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两点,当x1<x2<0时,比较y2与y1的大小关系.

13、如图,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以线段A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边△ABC.

(1)若点C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点P(2,m)在第一象限,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D,当△PAD与△OAB相似时,P点是否在(1)中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如果在,求出P点坐标;如果不在,请加以说明.

14、如图,一次函数y=k1x+5(k1<0)的图象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k2>0)的图象交于M,N两点,过点M作MC⊥y轴于点C,已知CM=1.

(1)求k2﹣k1的值;

(2)若=,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设点P是x轴(除原点O外)上一点,将线段CP绕点P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Q,当点P滑动时,点Q能否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如果能,求出所有的点Q的坐标;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15、(1)阅读理解

如图,点A,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连接AB,取线段AB的中点C.分别过点A,C,B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F,G,CF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D.点E,F,G的横坐标分别为n﹣1,n,n+1(n>1).

小红通过观察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并运用几何知识得出结论:

AE+BG=2CF,CF>DF

由此得出一个关于,,之间数量关系的命题:

若n>1,则

(2)证明命题

小东认为:可以通过“若a﹣b≥0,则a≥b”的思路证明上述命题.

小晴认为:可以通过“若a>0,b>0,且a÷b≥1,则a≥b”的思路证明上述命题.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2

榆次区北田中学

张鹏翔

1.本节课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旨在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逐步明确研究函数的一般要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具体展现了反比例函数的整体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自身的规律,进行语言表述,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更牢

固地掌握由他们自己发现的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2.本节课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方式,重点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的探究与掌握上,力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归纳、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3.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描点、连线,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双曲线,且是独立的两支双曲线,由于k值的不同,分布的象限不同,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以不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得出的结果更容易掌握及汇忆牢固,由学生自己进行语言描述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互相补充修小,可以增进彼此问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友谊.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在画具体函数图象的过程中,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根据图象特征,总结画法,感受数学的图像美,简洁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4.用多媒体教学解决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思维抽象。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缺乏逻辑严谨性,导致思考问题不全面,从而对数学中抽象的性质定理较难理会,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其图象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在教师的操作下,层层深入地引导他们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减少学习困难。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解决过程中我都利用了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在学生讨论反比例函数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这个结论是不完善的,必须补上“在每一象限内”这一条件。我处理这个问题时是利用多媒体图象的分解和组合技术通过在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上各取一个点,引导学生去比较相应的X、Y值的变化情况,让他们自己领会出应将上述结论改为“在每一象限内,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篇3

x

-6

-5

-4

-3

1

2

3

4

5

6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4

1、教学目标:

(1)、能用列表、描点的方法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进一步理解函数的3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及各自的特点。

(3)、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难点: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初步感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二、教后反思

1、优点: (1)、让学生经历“回忆——对比——猜想——分析——验证”的思维过程。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回忆函数图象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再让学生猜想 的图象,并引导学生围绕图象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特征,来预测它的图象,并与y=2x+4的图象进行对比,最后,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索,画 的图象,并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2)、在学生亲手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后,通过对比辨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概念及其特点,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无限接近的理解。这是难点,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拓展介绍了“无限可分和无限接近”的概念。并用直尺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于“无限”的理解有了实例的依托。

(4)、在讲解 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时,列举了特殊的点来对比认识其中心对称性,让学生真正理解。

2、不足:

(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概念出示过早,特别是图象的两个分支在“一、三或二、四”象限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

(2)、学案设计有缺陷。直角坐标系和表格准备不当,给学生在操作画图时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影响了教学效果。

(3)、习题练习不充分,讲解时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

3、改进:

(1)、学生画函数图象时,细节不够重视,教师可在课前把范例准备好,

以便学生能够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

(2)、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深入理解,也可为后续学习其性质和应用增加一些思维锻炼。

(3)、学案设计要简明,要求和步骤应在学案上清楚表明,以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学习的任务和步骤,也方便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 反比例函数练习题

★ 反比例函数测试题

★ 反比例函数教案

★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 《反比例》教学反思

★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 初二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 篇5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如果用X来表示自变量,用Y来表示函数,那么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表示为:Y=K/X。其图像位于第一、三象限。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当K>0时,图像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图像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2)当K>0时,在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增减性不同: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而反比例函数是“增反减同”(就是当X增大时Y减小,而当X减小时Y增大)。

(3)取值范围不同:正比例函数的取值范围是X为全体实数;而反比例函数的取值范围是X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4.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要求出某个量与两个量的乘积有关,那么这个量就与这两个量的比值有关,而且这个比值是不变的。如果用字母K来表示比值,那么这个比值就是反比例系数。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个量,那么这两个量的关系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即:K=XY,其中X和Y分别表示这两个量的取值。

5.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与反比例函数有关。例如,如果两个量X和Y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那么它们的乘积就是常数K。如果要求出某个量Z与这两个量的乘积有关,那么就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来解决。

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识别相关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确定简单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类比、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社会服务,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当x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称x为

自变量,y叫x的 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形式是y=

(≠0), 它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3、一次函数一般形式是y=

(≠0)它的图象是一条。

二、新知引入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反比例函数意义的过程。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1、上面问题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生:(1)

(2)(3)S=

2、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 生:

不可以,也不可以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学习的新内容:板书:反比例函数。

二、新知讲解

1、【分析】

上述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都有 的形式,其中k为常数.

归纳

一般地,形如(k为常数,且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注意

在 中,自变量x是 分式的分母,当x=0时,分式 无意义,所以x•的取值范围

x≠0 .

探究

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两个变量的积均是一个常数(或定值),这也是识别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关键. 注意:三种等价形式:

3、例题讲解

例1 已知y是x的反比函数,并且当x=2时,y=6.(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x=4时,求y的值.解:(1)设,因为当x=2时,y=6, 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点拨】(1)由题意,可设y=,把x=2,y=6代入即可求得k,进而求得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在(1)所求得的函数关系式中,把x=4代入即可求得y的值

三、当堂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进行评议]

1.若函数y=xm-3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为()

3、在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 的是()

(A)

(B)

(C)

(D)

1.用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 2 000 m3,游泳池注满水所用时间 t(单位:h)随注水速度 v(单位:m3/h)的变化而变化;

(2)某长方体的体积为 1 000 cm3,长方体的高 h(单位:cm)随底面积 S(单位:cm2)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 100 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p(单位:Pa)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S(单位:m2)的变化而变化.

四、归纳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k为

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自

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有时也写成 或(k为常数,k≠0)的形式.五、强化训练

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A

B

C

D

2、反比例函数经过点(2,-3),则这个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为 ____

五、强化训练

3、下列函数关系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圆的面积s与半径r的函数关系

B、三角形的面积为固定值时(即为常数)

C、人的年龄与身高关系

D、小明从家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与速度v的函数关系

五、强化训练

4、矩形的面积为4,一条边的长为

,另

一条边的长为y,则y与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

5、已知y是的反比例函数,当

=2时

(1)求y与

的函数关系式;

(2)当 时,求y的值;

(3)当 时,求

的值 拓展练习

3.已知 y 与 x2 成反比例,并且当 x=3 时,y=4.

(1)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2)当 x=1.5 时,求 y 的值;

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 篇7

1规律:反比函数与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相交,交点关于原点对称)相交,求线段数量关系时,切记“原点O到两交点的距离是相等的”若给出反比函数解析式,那么最终求得的结果的过程肯定要转化成关于“k”的几何意义。

2规律:一次函数与反比函数相交且两函数解析式都未知,此时一次函数所在直线与交点分别于x轴,y轴做垂线的交点所连接的线段是相互平行的,同时一次函数与反比函数的交点到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3规律:题目中给出线段比例和四边形的面积求k问题,利用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面积与k之间的关系。求出k(此时不用具体求出点坐标)。

4规律:有中点时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再根据反比函数上任何一点 处的几何意义都相同的思想转化出面积问题。

5规律:若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多个点,那么在这几点处的几何意义是相同的。根据相等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等积量转化成等比量。

6规律:当反比例函数与正三角形的某一边有交点时,可以根据正三角形的特性表示出该交点的坐标,从而计算出该点的坐标得到k。

7规律:当题目给出的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可构造直角三角形用相似的关系具体的求出点的坐标计算k的值。

8规律:当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已知,而要求图像上点的坐标问题。同长情况下用全等或相似的关系将点的坐标用同一字母代数式表示出来,再利用k的几何意义求出点坐标。

9规律:直接利用面积比和相似比之间的关系确定k值。

10规律:当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相交有特殊角度时(30°,45°,60°)或一次函数k为( √3/3 ,√3.....)时,将所给的等量数据转化成反比函数图像上点的横纵坐标乘积(不用具体求出坐标点)得k值。

11规律:巧用k值,建立方程(方程组)解答。

12规律:类似反比例函数的问题,根据题目的特殊条件不用具体计算线段的长度,应用对比,转化思想解答。

13规律:给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应用相似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面积与k之间的关系解答。

学好数学的方法

1.功在平时,学会总结:多做题,总结题型

考试时技巧重要,但是考试总要有平时的积累做铺垫的吧?数学的学习-平时最主要的就在于掌握知识点,多做类型题,用题目来巩固知识点,要学会用一道题型掌握一类题型。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够灵活自如应对考试中千变万化的数学题型。

比如说数列求和部分:也就那么几个方法,构造等差等比、裂项求和、错位相减、倒序相加。有时候拿到一个题目你知道这样做,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知道这个套路就可以了。

2.考试时对试卷的把控:学会宏观把握

对于高考数学来说,大部分地区的试卷结构依次是选择题、填空题、大题。所以要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先易后难,把自己最有把握拿到的分拿到,那种特别难的最后再看。通过真题训练,你需要知道:选择题前几道是比较简单的,会考集合、复数、算法等(举例,仅限于个别地区试卷);从第几道题开始是比较难的,一般会考什么内容;第几道题是最难的题目。

只有这样对试卷的宏观把握,到了考场才能心里有数,并且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对策。

3.考试时间分配很重要:多拿分才是王道

有些同学是碰到一道题目,只要做不出来,就不甘心,非要把它做出来不可;还有一类学生是:一看题,不会,算了,下一道。其实这两类学生考试成绩都不会太理想,考试时一定要避免这两种极端行为,平时做题按部就班,一道一道的来,但是考试的时候以多拿分为原则。

针对这两种情况,一定要计划好自己考试的分配时间。一般来说:选择题和填空题为35-40分钟,大题一个小时15-20分钟,最后剩5-10分钟浏览考试卷,稍作检查,防止小粗心而失分。

4.熟悉题型:每种题型解题方法不一样

选择题排除,填空题猜测,大题写知识点和公式。

下面说到具体的应试技巧,当你面对一道题时,真的不知道准确答案,对于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方法。

选择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有四分之一对的概率,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这个概率,当然,排除肯定不可能对所有题是一个很好使的方法。填空题可以根据题干进行猜测,当然是在你不会的情况下。

对于大题,完全无从下手,也可以把你知道的知识点,或是公式写上,不一定就用到了,也能赚两分。最忌讳的就是留空白,不会就完全不动笔去写,留下一大片空白在那里,阅卷老师生气,你得分就无望了。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篇8

授课教师:还地桥镇松山中学卢青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教学难点】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

1、汇海拾贝

让学生回忆我们所学过得一次函数y=kx+b(k≠0),说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对照图象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

2、学海历练

让学生仿照画一次函数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y=2/x和y=-2/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特点 活动

3、成果展示

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

4、行家看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

5、星级挑战

1星:

1、反比例函数y=-5/x的图象大致是()

2、函数y=6/x的图像在第象限,函数y=-4/x的图像在第象限。2星:

1、函数y=(m-2)/x的图像在二、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2、函数y=(4-k)/x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3星:

1、下列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在第三象限的是()

A、y=(3-π)/xB、y=2-1/xC、y=-3/xD、y=k/x2、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3的图像

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4星:

1、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y=-k/x和y=kx-k的图像大致是

2、反比例函数y=ab/x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大致

5星:

1、反比例函数y2m

1xm28,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

2、反比例函数y

活动

6、回味无穷 k4k2,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x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

7、终极挑战

九年级反比例函数应用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与性质的基础之上而学习的,并且上学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对于例题中的信息并不了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了解上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一种亲切感,另外对于本节的问题,文字多,阅读量大,所以我应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效果要好,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效果较好。

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0

第二步:组内合学,通过组内对学、群学,展示学会的,学会不会的。教师设计引导,完成对反比例函数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第三步:班级展示,通过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展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点拨追问,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第四步:整理反思,通过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修正学案内容,并形成自己的反思总结。

第五步:达标测评,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反馈,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本节课突出了“四本”的基本要求

1、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文为本,课堂活动以课本为基础,围绕课本知识展开活动,突出了课本的设计意图。

3、以实为本,课堂真实有效,学练结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4、以真为本,课堂不做假,真实的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思考过程,课堂以真为本更显实效和高效。

三、本节课的不足

1、教师放手不够,还是担心学生学不到位,没有充分的放手把学习还给学生。

2、课堂的整个流程还需进一步细致打磨,让每一个环节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更高效的学习效率。

上一篇:生产部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电力系统党员代表七一表彰会典型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