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小英雄于连

2025-03-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小英雄于连

教案小英雄于连 篇1

2、关于于连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今天我们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

(课件出示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看到这个撒尿的小孩儿,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今天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铜像的来历。

板书课题:小英雄于连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学习,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词语:打败残暴聚集忽然导火线欢庆胜利

燃烧炸药浇灭表彰来不及急中生智

3、指名认读词语,说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齐读、开火车读。

4、说说都有哪些词语还弄不懂意思,其他同学帮忙,共同解决困难,实在弄不懂的,留下来理解课文时再解决。

三、指导书写生字。

“败、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忽、然、导、灭”虽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大不相同,写时注意位置。“及”的第一笔是撇。

四、把生字在生字本上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说一说。

二、品味课文,感悟课文。

1、出示课件:于连铜像。

你读完课文后知道他是谁吗?请你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这座铜像的句子来。

2、指名读有关句子。

理解“栩栩如生”。出示课件,说说你看到这座铜像后的感觉。把铜像塑造的像真的一样,用书上的一个词叫——?(栩栩如生)再读,品味词句。

3、这座铜像是什么时候塑造的?为什么塑造它?请小组成员一起读课文,读后交流。

4、集体交流。

(1)时间:五百多年前。

(2)塑造的原因:

于连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燃烧的导火线的?采取什么办法解决的问题?

除了这种办法,当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连都想了哪些办法?为什么不用这些办法?

(3)仔细品读写于连心理过程的这一段话,深入了解于连的内心世界,明白于连是个反应很快的孩子。

(4)再读这一段,读后你觉得于连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几句话最能体现他的这种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表彰”是什么意思?把它换成“表扬”行不行?为什么?

看课件,联系课文内容,读课文最后一句,体会它的意思。

三、拓展延伸,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1、美丽的布鲁塞尔市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现在你就是这里的小导游,请你给客人们介绍一下于连铜像的来历,你准备怎么说?

自己练习练习,可以列个提纲,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老师提供于连的相关资料。)

2、组内练习说,推选优秀。

3、请小代表在班内说,评选优秀小导游。

四、作业。

《小英雄于连》阅读答案 篇2

huānqìnɡ xiāo            miè lái                         bu jí           jí zhōnɡ shēnɡ zhì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然                 及                 如                 天

燃                 极                 好                 灭

三、你能把这些迷路的词语送回家吗?

四周                四处

1.广场( ),灯火辉煌,美丽极了。

2.他( )张望,找不到妈妈。

常常  往常

3.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4.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参考答案:

一、欢庆 消灭来不及 急中生智

二、然后 及格 如果 天空 燃烧 北极 好坏 消灭

小英雄雨来教案 篇3

1、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3、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板书:小英雄雨来

根据课文题目生提问题:where? when? what? why?

(二)、揭题引读,学生自悟,自读课文。

1、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

(2)、互相交流

(3)、给这一部分加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三)、指导学生分小组自学下面几个部分:

1、指导读第二部分(过程同前)

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2、指导读第三部分(过程同前)

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区交通队员李大叔。

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3、读第四部分

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作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交流

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和日本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小标题:雨来与鬼子作斗争。

4、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些的美的句子,想象这一部分主要讲的什么?小标题是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讲芦花村的人们都以为小雨来牺牲了。

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

(2)有感情的朗读。

5、指导读第六部分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象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小标题是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雨来从敌人的枪口下机智的逃脱。

小标题:雨来没有死(机智的逃脱)。

(四)、教师点播,突破难点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二次说明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它的心理播下了爱祖国的种子,第三次雨来的血溅在课本上,说明雨来爱祖国的思想体现在对敌斗争中,也说明爱国适于来斗争的力量源泉。)

2、通过学课文,知道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有感情的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小英雄雨来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摘录写的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6、小英雄雨来

1、雨来游泳本领高

2、雨来上夜校

3、雨来掩护李大叔

4、雨来与鬼子作斗争

5、河沿上的枪声

6、机智的逃脱

《小英雄雨来》教案设计 篇4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小英雄雨来课堂实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细细品读,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体会课文写景与表达中心思想的关系,并背诵其中的一个片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上第2、3点。

难点:以上第3点。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屏幕(大屏幕出示有关画面),当我们的眼前出现那茂盛的芦苇、飘飞的芦花时,你想起了什么?

生:看到这熟悉的画面,我想起了位于河北中部的白洋淀、采蒲台。

生:我想起了采蒲台那位宁死不屈的中年男子。

生:我想起了在采蒲台芦苇荡里为掩护地下党组织而置自己孩子的生命于不顾的那群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

生: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游击队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打鬼子的镜头。

生:我想起了使鬼子闻风丧胆的冀中著名的抗日游击队——翎雨队。

师:是的,这里的确是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现代作家管桦爷爷也出生在这里。他和我们熟悉的孙犁爷爷一样,在这里生活、战斗,他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对敌的事迹写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认识一位名叫“雨来”的小英雄。请同学们把课题朗读一遍。

生(齐读)小英雄雨来

师:请大家再读一遍,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读出来。

生:(再读)小英雄雨来

师:昨天,同学们在课外自学了课文,学懂了字词,初步研究了课后的问题,那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生: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生:我对刚才这一同学的问题已了解了。但我不了解雨来为什么能成为小英雄?

师:你们真会思考!现在张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悟自练,注意做到:一、专心致志;二、边读边思考;三、做点记号。(教师边说,大屏幕边出示以上内容)读书时间为7分钟,请大家抓紧时间读吧,老师看一看,谁最投入,谁学得最好。

(学生自学课文)

师:学习时间到了。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十分认真,可见大家很会学习。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雨来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小英雄,是因为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进行了顽强地斗争,不管鬼子如何哄骗、威吓甚至毒打,他始终不动摇,他是一位真正的小英雄。(教师板书:英勇对敌)

师:你讲得真好!

生:老师,我对他的发言有补充。我认为人们称雨来为小英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师:你读书真仔细!(教师板书:热爱祖国)谁能把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概括起来说一说呢?

生:雨来非常热爱祖国,他把爱国的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鬼子进行了顽强地斗争,所以,人们称他为小英雄。

师:说得太好了!

生:雨来能成为小英雄,我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雨来在夜校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他同鬼子作斗争的思想基础;二是他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里,爸爸妈妈是他学习的榜样。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雨来与生俱来的机智灵活。

生:是的,雨来的机智灵活的确是他成为小英雄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这机智与灵活主要也是靠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有道理!有几个同学已经有些激动了。是啊,面对着这样一位小英雄,我们心中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充满崇敬?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被感动的原因。好吗?

(学生自由品读后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谁想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呢?

生: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我就选其中的一处来说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来)“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搬会原地。”雨来原本可以脱身的`,但他为了掩护李大叔,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最后遇险,落入鬼子的魔爪。

生: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这一处内容来看,充分说明了雨来是一个非常机灵的人。这个“!”也反映了雨来当时回答得十分果断,毫不犹豫。

师:你真会读书!

生:反映雨来机智的情节还有好多处。如当鬼子问他有没有看见人跑进来时,他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生:当敌人拿糖和金戒子利诱雨来时,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糖和金戒子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具有多大的诱惑力啊。可是雨来具有坚强的意志,根本不为这些所动。

生:雨来的勇敢、坚强令人敬佩。雨来被鬼子毒打后,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描写都反映了雨来有着顽强的意志。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这一段不仅说明雨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顽强的意志,而且还说明了雨来之所以能这样做的思想基础,那就是雨来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课文中两次写到了同样的一句话,(大屏幕出现字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反复描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读者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正因为爱国,雨来才能做出掩护李大叔的举动;正因为爱国,雨来才能面对鬼子的软硬兼施,宁死不屈,可以说,正是爱国主义给了雨来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意志。下面让我们像雨来那样充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朗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师: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面对鬼子的哄骗、威吓甚至屠刀,他始终不说出交通员的藏身之处。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下面让我们怀者无比敬仰的心情一齐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没看见!”(大屏幕出现这段话)

师:从同学们朗读时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被这篇课文生动的情节所

吸引,被文中的小英雄所打动,是啊,这确实是篇好文章。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深深地吸引了你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点点、圈圈、画画、写写。

(学生自学,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为了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感人,情节更精彩,作者三次描写了还乡河的景色。

师:哪三次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好吗?

生:第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河边有一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色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第二处写在雨来“牺牲”以后。“蓝色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第三处在最后一部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前流去。”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色呢?

生:我认为第一处描写还乡河,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二是反映了雨来家乡美丽可爱,反衬践踏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可恶。

生:第二处描写有三个作用:一是点明时间,承上启下;二是依然写出了家乡的美丽可爱;第三呢,我想还乡河上红色的“红绸子”和“鸡冠花”暗示着雨来死得伟大。

师:你的分析有独到见解,真令人刮目相看!谁再来分析一下第三处描写呢?

生:雨来牺牲了,还乡河仿佛也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小英雄而哭泣。也衬托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师:大家都挺会学习的,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真不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课文中的写景不但仅仅是写景,而是为刻画雨来这一英雄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大家喜欢这些写景的段落吗?

生:喜欢!

师:那请大家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出来,好吗?

生:好!

(学生背诵,时间大约3—4分钟)

师:谁愿意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

(很多同学举手,老师先后请了4位学生,学生背诵时,大屏幕配以画面)

师:听了大家的背诵,真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这篇小说还有什么地方也吸引你呢?

生:这篇小说前后照应用得特别好。四次描写“识字课本”,不仅表现了雨来爱学习,更体现了他爱祖国。

生: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还有好几处。如开头写雨来游泳本领高照应结尾英勇脱险。前文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照应下文他与鬼子作英勇斗争。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不错。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半个多世纪前,在还乡河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有美丽的芦苇,还有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请大家在以下的作业中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项:

1、为雨来写一则人物小传;

2、积累文中的象声词,并体会其作用;

3、课外阅读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教案小英雄于连 篇6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爱国的高尚品质;

2认识“日积月累”中6个词语(保底)

3围绕“我和雨来比童年”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抓住三次“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以及三次环境描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围绕“我和雨来比童年”写一段话。

教学设想:

基于课文篇幅很长,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粗读和精读相结合,通过“读——划——想——说——论——悟——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度的让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族反侵略战争之火。此时此景,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雨来呢?通过读文,雨来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回答。

4、生提问问题。雨来,人*为什么称你是小英雄?……

5、出示课题:

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5、学生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习惯。

二、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汇报预习的情况。

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c、谈谈和雨来比童年,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的内容,练习给课文加上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精读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词句或其他好词句,同学互相听写好词。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写一写和雨来比童年,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附:板书设计:

雨来没有死

望着妈妈笑(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读书)

掩护李大叔(掩护)

与鬼子斗争(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枪声)

雨来没有死(脱险)

教案小英雄于连 篇7

“自己选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这是存在我记忆中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它来形容雨来正是再合适不过了。他选择的是一条革命道路,不管有多少艰辛和苦痛。但他还是坚强地走了下去。我想,他一定有过许多痛楚吧。在我读到他遇到困难时,我以为他肯定要放弃。他结果还是一直坚持,一直努力着走了下去。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想想自己,做一件事碰到了一点点困难就罢工甚至放弃。这还真是一点毅力都没。在坚持不懈的雨来面前,我自愧不如。

20世纪,美国有一个女作家。她就是海伦・凯勒。由于一场大病让她变得又盲又聋又哑。导致没有人会想到她以后会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学会说话。但她还是做到了。同样使我们敬佩她的不屈不挠。如果我们也有这种精神,同样也可以做成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工作概述下一篇:护士分层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