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读的30本书(精选5篇)
5《君王论》6《史记》7《孙子兵法》8《三国演义》9《战争论》10《水浒传》
11《曾国藩家书》12《毛泽东传》13《汤姆叔叔的小屋》14《红与黑》15《红楼梦》
16《悲惨世界》17《百年孤独》18《老人与海》19《国富论》20《胡雪岩全传》
21《飘》22《钢铁是怎样练成的》23《西游记》24《呐喊》2《小王子》26《本草纲目》27《昆虫记》28《倾城之恋》29《一千零一夜》 30《堂吉诃德》
31《变形记》32《吉檀迦利》33《欧也妮葛朗台》34《哈姆莱特》35《简爱》
36《雷雨》37《茶花女》
《神曲》
《梦的解析》
《雪国》
《边城》
《喧哗与骚动》
《复活》
《罪与罚》
《四世同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围城》
《情人》
《西厢记》
《苏菲的世界》
1《论语》 2《孙子兵法》3《史记》4《资治通鉴》
5《本草纲目》 6《西厢记》7《胡雪岩全传》 8《曾国藩家书》
9《红楼梦》10《水浒传》11《西游记》12《三国演义》
13《Mao.ZD传》14《呐喊》15《冰心散文选》16《雷雨》
17《围城》18《穆斯林的葬礼》19《边城》20《平凡的世界》
21《圣经》22《物种起源》23《君王论》
24《伊索寓言》25《神曲》26《一千零一夜》
27《国富论》28《战争论》29《全球通史》
30《梦的解析》31《老人与海》32《百年孤独》
33《悲惨世界》3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5《飘》
36堂吉诃德》37《倾城之恋》 38《哈姆莱特》
39《红与黑》40《瓦尔登湖》41《日瓦戈医生》
42《茶花女》43《罪与罚》4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5《欧也妮葛朗台》46《吉檀迦利》 47《小王子》
藤原琉璃君(以下简称“藤原”),85年生,豆瓣网红人。
说他是豆瓣网红人,是因为他是豆瓣网看书较多,也是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豆瓣网上他有自己的小组——“靡丽女人香藤原”,目前组员已超过900人,很多组员就是为了看他的每月书账好按图索骥去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目。
他在豆瓣网上标记的已读过的书有3,700多本,想读的书有12,000多本。
藤原琉璃君
浙江嘉兴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曾任职于某图书馆古籍部、某网站读书频道编辑。
读书要有目录学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四部七科,一个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需要心中有个知识框架。一本书在阅读中迅速地被定位为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纬度的知识空间内与不同的知识范畴联结。
虽说读书速度因人而异,但阅读总是件花时间的事。也因此,在这个快餐时代,静心读一本书,对许多人来说,是种奢侈。
让我们先算一笔读3700本书需花的时间账吧——以每日一本书来计算,这意味着,必须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读完这么多书。也就是说,藤原必须从13岁开始,平均每天读一本书,且不间断。这个数字同时还说明,月平均读书数量至少需为30本。
如果这样的读书数据读的都是小说、漫画,或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如果读的书中,有许多诸如《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孟子字义疏证》、《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之类的专业书籍,一天一本的速度确实令人惊叹、羡慕与好奇。
看到此,应有不少爱读书者已在心底暗暗计算自己过去一个月读了几本书,过去一年又读了几本?再对照藤原的数据……笔者就是这样的人。在豆瓣网上知闻藤原已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也是他小组的成员。在得知他才23岁时惊讶更是不断蔓延。
古往今来,让蠹鱼们津津乐道的名人读书轶事不在少数,平凡如你我者,通常能做的不过是望名人事迹兴叹。如今这位平凡爱书人,要跟我们聊聊读书经验,这听起来更令人期待——兴许他讲的一二三更适合我们。
一天读一本书
记者:豆瓣上你登记的已读的书有3,700多本,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藤原:常有人质疑我读书的速度和质量,我自己也回答过很多次,但肯定是无法应付所有人一遍又一遍的提问。对于如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发问前为什么不去翻看之前同样问题我给出的回答,我的建议是他们需要自己“动手动脚乱翻书、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行動。
记者:你的意思是,希望质疑者能身体力行去实践读书这件事喽。
藤原:能多些读书人,自然是件好事情。钱可以省得点用,攒着买书,时间不也一样么。
记者:我觉得你读书的速度肯定很快,不然怎么有办法读这么多书。你读一本书大概得花多长时间?
藤原:这个要看你界定的是文学书还是学术书,还有书厚度及语言风格。在我看来,不一定读文学类的书就比读学术书快,不过通常是这种情况。也不见得说一句一行的写法就比整段整段的读起来快,但大多数情况确是如此。
记者:那在工作的同时,一天读一本书可能吗?
藤原:如果是文学书,300页左右的,应该是没问题的。
记者:那学术书呢?具体点,比如说《叫魂》这本书。不过这个书是比较通俗的学术书,相对好看些。
藤原:这本书故事性比较强,大概四个小时吧。历史类学术书相对好读一些。
记者:那你比我看得快多了,我基本上得看上两三天。一目十行就是说你这种看书速度吧。
藤原:没有没有,我也是一行一行看过去的。可能我眼球滑动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读书的时候我总会自动寻找要点,就像tag一样,如果有字句可以跟原先的记忆匹配,那这些字句就无形中加粗了,会自己显现在眼前。就像在一堆人里面,你总是最先看见原来相熟的人一样。这样读起书来,每一步都是对原有知识链条的增益而且不容易忘记。另外,我说三、四个小时就是纯的时间,并不是边读书还要做别的事情的状态。
记者:现在看书时间比较少而且很零碎。你一天的时间是怎么过的,上班后看书的时间肯定会少很多。
藤原:最工整规矩的作息是:早上八点半起床上班,九点半到公司,十二点吃饭,一点半继续上班。六点下班,磨蹭一会儿,到六点半,坐车到淮海路,去季风书店逛一逛,然后回家,八点半看海峡两岸,十一点多上床,一点多睡觉。
记者:那其间看书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藤原:回家之后,在床上肯定都会看书。每天的阅读时间基本上都是保证的。
藤氏阅读法
记者:很多像我这样平时也有阅读习惯的人,比较苦恼的是“读书的时间少,读书的速度慢,要读的书太多”。所以看到你读这么多书是相当羡慕,甚至多少有些嫉妒。我们想知道你是怎么读这些书的。
藤原:读书要有目录学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四部七科,一个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的。举个例子吧,比如看玛丽·尼米埃的《沉默女王》时,先不要带任何眼光去读,要读出仅属于玛丽·尼米埃文字的美感,至少对这个小说的情节概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复读的时候则不断旁逸斜出地联想脑中原有的线索。比如提到Anais Nin的时候就联想到《阿娜伊斯·宁日记》;不断将作者的笔触与同时代女作家进行对比,如埃莱娜·勒努瓦,或者新近以《刺猬的优雅》窜红的妙莉叶·芭贝里;一个字词、一个字句引起的感受都可以作为联想的对象,对于注解中出现的人、地、时、事都是构建整个文本空间的要素。对于《沉默女王》中着力描述的作者父亲、法国著名作家罗歇·尼米埃,则阅读其著作《堕入情网的火枪手》和《蓝色装甲兵》,深化对父女文笔异同的印象;世界文坛上子承父业的不少,对于既是近水楼台也是绕不过去的坎的那种感觉,可以去看看马丁·艾米斯、金斯利·艾米斯等人的作品,大小仲马更是意味深长的一个例子,小仲马对父亲的那种爱恨与玛丽·尼米埃有点同命相怜,罗歇·尼米埃是奉子成婚,夫妻关系极为恶劣,他车祸驾鹤西去时身旁一同香消的乃是另一个女人,玛丽·尼米埃刚出生父亲就扬言要把她扔进塞纳河。法国总统的私生女马萨琳娜·班若讲述成长期间的种种痛苦的《被钉上的嘴》年初引进出版,不恰也是一个极好的可参照对象么。颇为近似,此外,还可以了解短篇小说大师埃梅与罗歇·尼米埃的师承关系以及50年代法国文坛“轻骑兵一代”的概况。这种方法运用娴熟后,其实一遍过去,多条线索也能同时并行不悖地运作。
记者:你刚才提到的“四部七科”的目录学功夫,要怎么来具体实践呢?
藤原:读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内的书自然用的是四部的方法,这些都不出张之洞《书目答问》的范畴。但是现在的这个知识框架需要变化。我说四部七科是打个比方,四部是“经史子集”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七科是经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后中国原有知识框架整合西方学科门类的尝试。但到了现在就变化得更厉害了,因为很多学科交叉得厉害,原来没有的IT也变成了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组成。而七科的“文、理、法、农、工、商、医”,实际上也不一定能完美地涵盖现在的这个知识框架。我刚说:一个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的。我也曾说过,不能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的人就读不好书。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需要心中有个知识框架。这样读书才不会漫无目的而显得盲目。
此外对于这些外在且公认的知识架构,还需要有自己的一个补充。比如我丢出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张德彝的《航海述奇》、勒内·吉拉尔《替罪羊》,这四本书内在肯定有一个理路,否则我不会贸贸然地把他们硬捏到一起。一本是讲民族关系的,一本是推理小说,一本是清末出洋的纪闻,还有本是社会学著作,但他们都涉及到了替罪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发解途径,王明珂提到“毒药猫”,京极夏彦书里那个被诅咒的家族正是被村里人当作一切厄运的来源,张德彝则提到英法两国都羞于启齿避孕套的发明互相推诿,勒内·吉拉尔更是指出替罪羊的机制乃是通过建立一种“基本暴力”、一种“建设性的暴力”以取代其他暴力,以一人之死换得大家的性命,正是这种机制纵容了迫害和集体犯罪行为的存在。如果需要我可以再增添数十本著作作为这个理路的延伸,这个链条甚至可以无限延长。知识点便被这种看似无联系的内在理路所串联,这就是与四部七科这样的硬分类所不同的软连接了,原本分属几个类别的知识实际上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正是这种软性的联系可以激发出治学的动力。
这其中的重点是:一本书在阅读中迅速地被定位为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纬度的知识空间内与不同的知识范畴联结。
记者:这样一套图书馆目录学的读书方法跟你在图书馆的工作经验有没有关系?
藤原:我在图书馆工作前就已经有这样一套读书方法了。这套方法是慢慢形成的。一开始是像群岛那样星星点点,各自独立,但当书越看越多的时候,原先隐没在水下的脉络就会显现,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大岛。就会像拼图那样,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联系起来。
记者:你看过的这些书,会重新看第二遍、第三遍吗?
藤原:会啊。很多书会重新看。我经常会把书按照自己当下的思考重新编排。其实读书也有一个类似“反刍”的过程,每本书的内容是有很多外延的,当你看的书越来越多,并按照不同的分类和联想一读再读,你会在自己的思考和重新编排中找到发现让你惊喜的新发现——这是因为从一本书接驳到另一本书,知识的网络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架构起来。这样看书,一本书就具有多重的价值,不會再被轻易地废弃。
记者:你看的书除了小说外,还看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书,涉及面很广。
藤原:我本身感兴趣的领域就很多,比如艺术史、历史、文学、民族、文艺理论。
记者:不过理论性的东西不好读。
藤原:写得好翻译得好的话,会好读很多。
选书的标准
记者:现在每年出的书那么多,我常常会有一种很无措的感觉。你知道的,信息太多了,有时候你不知道该怎么下手选择。根据畅销榜单的话,常常买回来的书又不合口味,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是否买一本书?
藤原:主要有三个途径吧。一是可信的领域内人的推荐,比如《读品》的朋友,他们大多业有专攻;二是在书中被引用频次,如果一部书的名字在好几本书中被提到的话,我就会反应过来读,这是编缀知识网络的又一块好补丁;三是自己看书以来的经验或者说是眼光吧。
记者:这些图书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
藤原:主要有四个渠道:豆瓣网;书的注释;参考文献以及各种出版社的书讯。至于看了这些信息后怎么才有阅读的欲望,那就是选书标准的问题了。
记者:你看台版书吗?
藤原:看的。但是数量上相对比较少。基本上会看的台版书是目前没有引进又特别想看的书,还有就是如果引进无望或是引进了也会删节的书。不是很着急看的书,还是会等出大陆版。
记者:因为大陆版价格比较便宜吧。
藤原:确实大陆的书比港台版的价格低很多,但近年来的涨幅也实实在在地超过了大多数人对于书价的一个惯习接受阈限。这里面其实还是有虚高的成分,往往出版社给批发商的折扣会更低,以期在销量降低的情况下也能保本甚至赢利,但那又和全民读书意愿不高有关了。
记者:你买的台版书都是什么类型的?
纵观这份书单,涵盖了文学、社科、经管、少儿、科技、艺术、生活七大品类。占据最多位置的,则是《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活着》、《围城》、《红高粱》、《倾城之恋》、《尘埃落定》等经典文学名著,以及《光荣与梦想》、《中国哲学简史》、《乌合之众》等社科巨著。这些书以各自非同凡响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阅读者,温暖着不同时代爱书人的心灵。
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致使浅阅读盛行,很多读者在选书时会无所适从,“人生必读100本书”就是想为中国读者量身提供针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典入门书籍,或许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期望这份书单可以抛砖引玉,激发更多读者寻找、思考属于自己的必读之书。
此生未完成,愿总有一本书或深或浅地刻在每一位的记忆里……
带着问题去读书:既可以避免空放子弹,也能高效地收割同类猎物。每个问题都能让你快速切入。
不做笔记枉读书:阅读需要高效,记录不仅便于回味,也利于二次阅读。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亦是这个道理。
跨界阅读最有益:人们总喜欢探险,而探索不同领域的奥秘且游刃有余,亦是一种探险的勇气和趣味。
读书如同访老友:读书如同访老友,每一次攀谈,都是一场心灵的对话,都是一番不同的体验。
一生必读的100本书(书名不分先后)
【文学必读】
《百年孤独》《活着》《悲惨世界》《老人与海》《挪威的森林》《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呐喊》《撒哈拉的故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海子诗全集》《三体》《四大名著》《围城》《1984》《傲慢与偏见》《茶馆》《魔戒》《白鹿原》《射雕英雄传》《我们仨》《月亮和六便士》《倾城之恋》《白夜行》《飘》《尘埃落定》《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诗经》《目送》《基督山伯爵》《边城》《如何阅读一本书》《苏菲的世界》《红高粱》《文学回忆录》《麦田里的守望者》《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
【社科必读】
《论语》《光荣与梦想》《全球通史》《自私的基因》《南渡北归》《中国哲学简史》《万历十五年》《社会契约论》《菊与刀》《失控》《文化苦旅》《乌合之众》《孙子兵法》《枪炮、病菌与钢铁》《宽容》《传家》《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深处的忧虑》《剑桥中国史》《西方哲学史》《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经管励志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经济学原理》《金字塔原理》《少有人走的路》《向前一步》《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基业长青》《影响力》《伟大的博弈》《与神对话》《资本论》《激荡三十年》《心理学与生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从0到1》
【少儿必读】
《哈利波特》《不一样的卡梅拉》《小王子》《丁丁历险记》《猜猜我有多爱你》《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失落的一角》《上下五千年》《好饿的毛毛虫》《夏洛的网》
【科技必读】
《时间简史》《科学百科》《万物运转的秘密》《从一到无穷大》《浪潮之巅》《上帝与新物理学》《硅谷百年史》《昆虫记》《万物简史》
【艺术必读】
《艺术的故事》《美的历程》《加德纳艺术通史》
【生活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1.一生必读的10本书
2.男人一生必读的10本书
3.《一生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推荐
4.一生必读的经典好书集锦
5.儿童绘本书排行
6.提升Bigger的10本书
7.职场提升必读的10本书
8.八本书帮助女性开拓新视野
9.适合女孩看的绘本书籍
《成功销售必读的24本书》是是一所没有围墙的销售大学。没有围墙,意味着所有的读者都算是学生;没有考试,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毕业证书,因为所有的学生都不需要证书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没有毕业答辩,因为每个学生明天都在实践中答辩。这里的学生构成了中国8000万销售大军,构成了中国社会走向商业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
你现在看到的根本不是一本书!你看到的其实是一所大学四年的教学手册、课程的详细大纲以及每一门课的教授所推荐的教材的详细内容和相关目的。
6、《海底两万里》7、《麦田里的守望者》
8、《围城》、《红楼梦》
10、《易经》、《道德经》
12、《家》、《史记》、《理想国》《苏菲的世界》、《基督山伯爵》、《挪威的森林》、《谁动了我的奶酪》、《世界因你不同》、《人性的弱点》
《曾国藩家书》32
33、《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菜根谭》
37、《母亲》38
39、《倾城之恋》
41、《约翰·克里斯朵夫》
《简·爱》
45、《自己就是一座宝藏》
47、《雪国》
49、《傲慢与偏见》
14、《平凡的世界》
16、《飞鸟集》
18、《鲁宾逊漂流记》
2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3、《复活》
26、《古文观止》
28、《做最好的自己》30、《穆斯林的葬礼》、《哈佛女孩刘亦婷》34《年轻的战场》
36、《黄金时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0、《草叶集》
42、《文化苦旅》
【人生必读的30本书】推荐阅读:
一生中必读的30本书11-08
人生必读的十大励志书籍06-08
人生必读书01-30
必读的100本书06-24
大学必读的十本书06-09
优秀教师必读的9本书09-25
当代女性必读的十本书03-25
人生就是一本书12-09
女生必读的励志语句06-11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