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同步练习(通用7篇)
双基积累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A.蓑衣(suō)酝酿(yùn)..静默(mò)黄晕(yūn)..B.抚摸(fū)应和(hè)..鸟巢(cháo)稀疏(shū)..C.戴笠(lì)薄烟(bó)..朗润(rùn)眨眼(zhǎ)..D.抖擞(sǒu)烘托(hōnɡ)..繁花(fán)蜜蜂(mì)..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瞭亮地响着。
改为
;
改为
。3.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A.长 B.冒 C.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
(A.触摸 B.抚摸 C.轻抚)着你。(3)春天像(A.健康 B.健壮 C.强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4.仿句练习。
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仿句: 5.综合性学习。
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2)【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答:
(3)【广告护春】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答:
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
北国之春 孙立燕
春天的脚步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
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来得壮美。
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繁花,群鸟乱飞”的朝气勃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
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她天然的风韵。
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迎面扑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温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青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偶尔会看到坑坑洼洼的地方露出的几簇绿草芽;那一排排的树木都已脱了藏青色的褂子,换上了淡黄透绿的衣裳;红杏的枝头依然落着寂寞的尖,缀着的景色只有心中的那份渴望。春天的活泼劲就是这样在令人难耐的期盼中酝酿着。北国的春天没有名花的娇贵,也没有美酒的香醇,可她那种半醉半醒的眠思,纵是“无情也动人”啊!
北国的春天,无花只有寒,春雪是她唯一的绽放。那似花非花的落蕊,在北方的大地上,铺染着一幅清奇、苍劲、古朴的水墨画。当人们的足迹浸润这幅画的时候,内心里也被踩得泥泞不堪了,随之而来的 却是感觉到了一种抖也抖不掉的清凉。
“春风十里柔情”,那是南国的情愫,而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像升腾的野火,像昂扬的斗士,像冲锋者的擂鼓。它使你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
啊!北国之春,我真想张开双臂,扑进你这返浆大地的怀抱,任由自己的每一处足迹都写满了豪情。
(选自《吉林农业·乡土文学》2013年第2期)
6.作者眼中南国的春与北国的春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 7.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8.选文主要描写了北国的春天的哪两种景物?为什么主要写这两种景物? 答: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A项中的“晕”应读yùn;B项中的“抚”应读fǔ;C项中的“薄”应读báo。2.答案:翠 脆 瞭 嘹 3.答案:(1)C(2)B(3)B 4.答案(示例):风筝到处有:彩色的,动物样的,器具样的,飘在晴空中,像彩旗,像大手,还挥呀挥的。
5.(1)答案: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2)答案(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
(3)答案(示例):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6.【解析】此题考查对春天特征的概括。结合全文内容,从文中筛选“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等语句进行概括。
答案:南国的春是温婉的,像天姿国色的丽人,北国的春是质朴豪放的,像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
7.【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首先根据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表达作用。
答案:比喻。将春天比喻为一幅水墨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国的春清奇、苍劲、古朴的特点。8.【解析】此题考查对主要内容的把握。选文抓住了北国春天富有特征的春雪和春风进行描写。答案:春雪和春风。因为这两种景物和南国的春景形成对比,能突出北国之春的特点。
9.【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由文章对春景的描绘及最后一段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北国春天的喜爱之情。
一、课标对习题编制的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 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 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新教材习题的特点
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旧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占有较大比例, 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 而客观题只占了20%~30%。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立足基础知识, 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新题型, 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 绘制表格等, 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选编化学习题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 除了用好教材上的习题外, 还要有能力去选择、自编课外同步练习, 那么选编同步练习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1. 量力性原则。
选编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确定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要坚决杜绝题海战术, 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设计习题过程中, 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不搞一刀切, 不超越学生目前的知识基础;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2. 真实性原则
要尽量选编那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能反映客观现象和客观事实的习题。这样能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了化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探究性原则
习题的探究化设计, 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在化学习题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化学问题解决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观察、调查、参观、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
4.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题目具有结论的开放性、思维的开放性、内涵的可发展性等特点, 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答案的多样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封闭性习题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目标的客观性、方式的规范性上独具优势的话, 那么开放性习题则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上更为突出。
5. 多样性原则
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 绘制表格等实践性题目的引入, 极大地丰富了习题的形式。这类习题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 但对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 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类习题, 往往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分组合作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 因此也创造了让学生互相充分合作、质疑、分享成果的机会。
下列习题案例就较好地体现了以上诸原则:
【案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氮元素家族有了哪些认识?氨气、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都是氮元素中的重要成员,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用图示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上述转化体现了该物质何种性质。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任意一个转化可以实现。
(4) 除它们之外, 对于氮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三例。
He believes that physical appearance is often culturally programmed. In other words, we learn outlooks—we are not born with them. A baby has generally formed face features. A baby, according to Birdwhistell, learns where to set the eyebrows by looking at those around—family and friends. This helps explain why the people of some areas’ of the US look so much alike. New Englanders or Southerners have certain common face feature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genetics (遗传学). The exact shape of the mouth is not set at birth; it is learned after. In fact, the final mouth shape is not formed until well after new teeth are set. For many, this can be well into grown-ups. A husband and wife together for a long time often come to look somewhat alike. We learn our looks from those around us. This is perhaps why in single country there are areas where people smile most frequently. In New England they smile less, an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New York State still less. Many Southerners find cities such as New York cold and unfriendly, partly because people on Madison Vence smile less than people on Peachtree Street in Atlanta, Georgia. People in largely populated areas also smile and greet each other in public less than people in small towns do.
1. Ray Birdwhistell believes that physical appearance ____.
A. has little to do with culture
B. has much to do with culture
C. is ever changing
D. is different from place to place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final mouth shape is formed ____.
A. before birth
B. as soon as one’s teeth are newly set
C. sometime after new teeth are set
D. around 15 years old
3. Ray Birdwhistell can tell what area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erson is
from by ____.
A. how much he or she laughs
B. how he or she raises his or her eyebrows
C. what he or she likes best
D. the way he or she talks
4. This passage might have been taken out of a book dealing with ____.
A. physicsB. chemistry
C. biologyD. none of the above
这一题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现。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让学生对思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此外,还可以把这一问题适当延伸,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作者在绘春部分是怎样细致描写五幅春景图的。
本文分三部分安排,这三部分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到来,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重复使用“盼望着,盼望着”,突出了作者对春的渴望;春天降临后,作者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用浓墨重彩描绘这美丽的春天;最后用三个比喻直接颂扬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概括地说,作者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安排全文的。
二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 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嫩nèn,鲜嫩 眨zhǎ,眨眼 嘹liáo,嘹亮
懒lǎn,懒散 泛fàn,广泛 缭liáo,缭绕
薄báo,薄纸 烘hōng,烘托 蓑suō,蓑衣
簿bù,练习簿 哄hōng,哄堂大笑 衰shuāi,衰弱
四 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和蝴蝶;写春风,还写了唱歌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色。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白:描写景物,不能简单地直接写景或只写静态的景,还要能在静景当中穿插动态的描写,或通过其他事物衬托出这一景物的动态。可从教学这一课开始就给学生留下这个作业,让他们边学课文边细致观察某一景象,然后在本课结束时完成这个片段练习。
《春》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1.正音正字。(要求学生查字典,注意辨识)
涨 水涨(zhǎng)起来了
他涨(zhàng)红了脸
和 应和(hè)
和(huó)面
藏 捉迷藏(cáng)
宝藏(zàng)
散 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晕 黄晕(yùn)的光
日晕(yùn)
晕(yūn)头转向
酝酿(yùnniàng),不要误读为(wēnràng)
巢(cháo),不要误读为(chāo)
蓑(suō),不要误读为(shuāi)
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精彩在哪里。
二、本文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朗读,读流畅,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段落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不仅能学习语言,而且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朗读得好,有兴趣,也可以先范读,或放录音带,要学生仔细体会,然后再自己朗读。
三、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师初教这类散文,可以先选择重点段落作较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笔描绘的地方,突出“细”与“美”的特点,以加深理解。本课可以从不同角度,重点讲解春草图或春雨图。有些段落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体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四、本文较多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感情。教学本文,可结合汉语知识部分有关内容,通过实例,讲一讲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并让学生了解二者的修辞效果。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答案:纪传 断代 书 列传 班固 2.给加点字注音。
昆邪王()()
且鞮侯()()
阏氏()()
煴火()
左伊秩訾()
浞野侯()丈人行()
缑王()
答案:hún yé jū dī yān zhī yūn zǐ zhuó hánɡ ɡōu 3.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前后十余辈。(批)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C.因厚赂单于。(贿赂)D.召苏武受辞。(供词)解析:C.应为“赠送”。答案:C 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何以女为见?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单于召会武官属。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解析:A.女:通汝;B.畔:通叛;D.县:通悬。答案:C 5.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D.勿复有云。(不再有什么云了。)解析:D.不要再说什么啦。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解析:D.阴:暗地里。答案:D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答案:A 9.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③副有罪,当相坐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答案:B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①,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
②,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
③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2)武因平恩侯自白。(3)上以为郎。答案:(1)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2)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3)皇帝让他做了郎官。
参考译文: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四、语言综合运用 16.用“独特的生活经历”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因为作者深受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影响,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场景观察敏锐,批评中肯。
改句:独特的生活经历
答案:对颜之推深有影响,使他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政治场景观察敏锐,批评中肯,《颜氏家训》因而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①明年()②除()③女弟()④忽忽()⑤自分()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③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
9.本文善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段是非常典型的人物对比描写,试分析其所取到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听汉族民歌《苏武牧羊》和琴歌《苏武思君》,根据自己的感受以“不屈的使者”为题,写一段文字,全班交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一15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丰厚其葬,高大其垄()②据以其所有共我()③暮夜求,必存吾()④今四封之民()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朋友 D.废厚葬之令
1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②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③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14.阅读文章,找出全部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2011-4-22
命题人:谭锋
审题人: 陈冀丽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A.三大改造
B.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C.直接过渡方式
D.民族区域自治 2.我国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
A.1949年后
B.1952年后
C.1956年后
D.1958年后
3.目前全国共建立有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支援西藏自治区的大批干部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就是()A.焦裕禄 B.孔繁森
C.任长霞 D.张思德 5.下列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A.下列哪个省份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区()
A.甘肃
B.宁夏
C.广西
D.新疆
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汉族援助少数民族
D.建立公有制经济
8.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意义表述不确切的是(A.实现了民族平等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C.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D.通过和平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D.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10.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主要是()A.只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不给钱
B.只给少量钱物主要是派人支援
C.给予大量钱物支援但不派人
D.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1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12.我党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暴力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B.通过和平方式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利用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取代剥削经济
D.采取保留一部分剥削经济的办法最后自行演变成社会主义经济))
13.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长期共存,肝胆相照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C.消灭剥削,消灭贫困
D.民族区域自治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变化是()A.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发展起来
B.人民政府给予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更大
C.改革开放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广
D.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5.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但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是指()
A.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B.各民族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
C.国内存在极少数分裂分子
D.民族歧视仍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我国各族人民已共同缔造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2)据材料二,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重要作用?
高一下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2011-4-22
命题人:谭锋
审题人: 陈冀丽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成立时,对华采取仇视政策的主要国家是()A.英国
C.美国
B.法国 D.日本
3.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应选的史实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4.建国初期出任外交部长,为中国外交积极活动的是()A.朱德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彭德怀
5.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此推行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主要是指()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
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
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
8.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大力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C.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9.1953年周恩来同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有()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平等互惠 ○7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7
A.日内瓦会议
B.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⑤⑥○7
B.瓦隆会议
1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C.第二十六届联大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11.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朝鲜问题,一个是印度支那问题,在中国代
表团的积极推动下()
A.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B.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C.解决了朝鲜问题
D.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12.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13.1955年,在印尼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体现出的“万隆精神”是指()A.和平、反帝、进步
B.团结、和平、友谊
C.和平、合作、进步
D.团结、文明、发展
14.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背景是()A.亚非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 15.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A.以世界上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B.加强了同与会各国之间的关系
C.我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
D.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承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这对会议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节 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一.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是()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恢复是在()
A.1971年10月第25界届联合国大会
B.1971年10月第26界届联合国大会
C.1972年10月第25界届联合国大会
D.1973年10月第27界届联合国大会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等西方国际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4.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全球争霸的战略需要
5.直接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缓和
B.朝鲜战争的结束
C.越南战争的结束
D.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实力的变化
C.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步消失
7.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制定务实的外交策略 8.1972年,访问中国并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的日本首相是()A.桥本龙太郎
B.田中角荣
C.中曾根康弘
D.小泉纯一郎
9.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最主要的标志是()
A.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事务
B.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D.成为第三世界的突出代表 10.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的是()A.周恩来
B.邓小平
C.毛泽东
D.尼克松
11.在“三个世界”的划分中,中国是属于()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介于第一与第二世界之间
D.第三世界
12.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只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C.相互结盟
D.一边倒政策
1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在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14.新中国成立后,对人民军队的要求是()
①人民化 ②现代化 ③正规化 ④革命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从1956年起中央选派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研究和生产工作的领导是()A.林彪
B.罗荣桓
C.彭德怀
D.聂荣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访活动。图为毛泽东在斯大林70 岁寿辰宴会上
图二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图三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材料二:世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革命是不能输出的。〃〃〃〃〃〃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文件集》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图一会谈的背景。这次会谈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外交基本方针?
(2)指出图二会见的国际背景,这次会见有何重大影响?
(3)图二的会见与图三的会见有何联系?指出这两次会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参考答案: 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同步练习
1-5 BDCBA
6-10
ABDCD
11-15 DBBDA
16.(1)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其重要作用是:有利于发挥各民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对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5
DCACC
6-10 CCDBA
11-15 DABDC 16.(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数于会国家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作用:促进了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节 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1-5 CBBDA
6-10
AABBC
11-15
DAABD 16.
(1)背景: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方针:“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背景: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②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威胁中国安全。结束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联系: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影响: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中国外交僵局被打破,出现外交新局面。
1. I doubt whether your c ___________ that vegetables have feelings is right.
2. Some international c___________ are held in our country every year.
3. He t ___________ to kill me if I refused to give him my handbag.
4.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we Chinese often h ___________ our ancestors (祖先).
5. This new model is of high q ___________ but it is not expensive.
6. If you drive a car, you must f ___________ your safety belt.
7. Don’t be so mean. Be g ___________ when you try to help your friend.
8. The man a ___________Napoleon so much that he wanted to join his army.
9. People now use paper instead of a h ___________to clean their faces.
10. Some people become v ___________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healthier not to eat meat.
二、用括号内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A live wire is one that ___________ (charge) withelectricity.
2. We___________ it yet, but I think our ___________will be heated.(discuss)
3. If the factory keeps ___________(send) wasteinto the river, the pollu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4. The woman wanted her husband ___________(examine) at once.
5. Yesterday he got his wallet___________(steal).
6.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___________(celebrate) in capitals all around Europe.
7. The director and the actors were rehearsing the play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y___________ (perform) it the next evening.
8. Einstein’s theory ___________ (prove) to be trueat last.
9. The girl was so angry that she ___________ (tear)the letter into pieces.
10. I ___________ (inspire) to work harder thanever before.
三、根据句意,用适当的介词或副词填空。
1. We offer a wide range of holidays to choose___________.
2. Young people are compared ___________ the rising sun.
3. What I said about Smith goes ___________ you, too.
4. This novel is based ___________ historical facts.
5.Taking an umbrella will protect you___________the sun.
6. Will you please spare me some ink? I have run___________of it.
7.We don’t want to buy a piano, for it takes___________ too much room.
8. I’m sure I can pay ___________all my debts in a year.
9. Can you explain the text ___________ your ownwords?
10. The slaves worked hard to fight___________ their rights.
四、根据句意,选择适当的短语填入下列句子(有多余的短语,每个短语限用一次)。
1. The Smiths borrowed a lot of money and they haven’t ___________ their debts yet.
2. The old photographs ___________ the memories of his happy childhood.
3. Well, the story is too much for Lucy. Shecan’t understand. ___________ , she’s only two.
4. The boy couldn’t ___________ an excuse when his teacher asked him why he was late.
5. The idea sounds wonderful but we need to___________ it ___________in practice.
6. It is a custom to ___________each other onApril Fool’s Day.
7. The customs in eastern countries___________ not ___________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
8. ___________ , they won the contest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9. They said that they didn’t think I would be fit for the job; ___________ , I was turned down by the company.
10. She is too ready to believe others, so she is very easy to___________.
五、 单项填空。
1.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sports meet___________until the next week.
A. was put offB. would be put off
C. be put offD. ought to put off
2. It took Mary a long time to___________ a new dress at the store.
A. pick upB. pick out
C. take upD. take out
3. The newly-built bridge ___________the beauty of the city.
A. is added toB. adds up to
C. adds toD. adds up
4. Did you leave the doors and windows___________ ? You know there are many burglarsthese days.
A. to fastenB. to be fastened
C. fastenedD. fastening
5. On Saturday afternoon, Mr. Wangwent to the market, ___________some bananas and visited her cousin.
A. buyingB. buy
C. boughtD. to buy
6. When and where we are going to hold themeeting ___________ . So we’d better wait until we___________.
A. is not announced; are informed
B. isn’t announced; inform
C. are not announced; have been informed
D. aren’t announced; have informed
7. What a pity! I missed meeting my boss at the airport because my car was___________ in the traffic jam.
A. broken upB. kept back
C. held upD. kept up
8. I thought of him as my trustworthy frienduntil, to my ___________ , he gave me away tothe boss.
A. honourB. faith
C. doubtD. shock
9. The best use___________ our present machine.
A. must be made ofB. must be made
C. must make ofD. must take
10. The National Day ceremony is a great ___________.
A. occasionB. situation
C. locationD. position
六、 完形填空。
根据短文意思和首字母提示,写出空缺处各单词的完全形式,使短文语义完整。
A house in Clarktown caught fire on Christmas Eve, 1982. The woman who lived in the house was already in her eighties. Being in poor health, she had t ___________ (1) in walking even when things were fine. W ___________ (2) her house burning down around here, she was not able to go anywhere. The smoke made her choke(窒息). The fire was very hot. Without quick help she would have d ___________ (3).
Fire f ___________(4) got to the house. They started to put the fire out. They did not know the old woman was still inside. The people heard her crying for help. The fire was still very hot and there was lots of smoke.
A man d___________(5) like Santa Claus(圣诞老人)was passing by. He was on his way to give gifts to poor families. H ___________ (6) had he heard the old woman’s cry when he ran into the burning house. After a while he r ___________(7) out with the old woman on his back to safety. Then, as quickly as he had done that, the man left. No one knew the real name of the hero who had s ___________ (8) the old woman’s life.
The man went on and took the g ___________ (9) to the poor children. He did not return home until it was dark. He told his wife what had happened. She decided that she did not need to keep the story a s ___________ (10). She told people that Santa Claus was really David Rodriguez, her husband. Mr. Rodriguez is a music teacher when he is not playing Santa Claus.
七、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短文,用尽量简短的英语(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单词或短语)回答所提的问题或补足不完整的句子。
A new study has found no evidence that sunscreen, commonly us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skin cancer, actually increases the risk.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us based their findings on a review of 18 earlier studies that looked 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nscreen use and melanoma(黑素瘤). They said that they found flaws in studies that had repor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sunscreen use and higher risk of melanoma.
Most health experts believe that by protecting the skin from the harmful effects of the sun, sunscreen helps prevent skin cancer, which is increasing in incidence (发生率) faster than any other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questio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sunscreen and whether it may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 perhaps by allowing people to remain exposed to the sun longer without burning.
The researchers said that among the problems with some earlier studies is that they often fail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ose people most at risk for skin cancer—people with fair skin and freckles(雀斑), for example are more likely to use sunscreen. As a result, it may appear that sunscreen users get cancer more often.
The studies, which generally relied on volunteers to recall their sunscreen use, were also unable to prove how well the products had been applied, said the new study.
1. Does the sunscreen increase the risk of skin cancer?
___________
2. What may happen to people with fair skin and freckles?
___________
3. Is the number of skin cancer patients increasing in America?
___________
4. What does the word “flaws” in the 2nd paragraph most probably mean?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conclusion2. conferences3. threatened4. honour5. quality6. fasten7. generous8. admired9. handkerchief10. vegetarians
二、1. is charged2. haven’t discussed; discussion3. sending4. examined5. stolen6. is celebrated7. would perform8.proved9. tore10. was inspired
三、 1. from2. to3. for4. on / upon5. from6. out7. up8. off9. in10. for
四、 1. paid off2. brought back3. After all4. come up with5. try; out6. play tricks on7. are; similar to 8. To their joy9. in other words10. be taken in
五、 1-5 CBCCC6-10 ACDAA
六、 1. trouble2. With3. died4. fighters5. dressed6. Hardly7. rushed8. saved9. gifts10. sec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