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00字(共10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00字一:
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00字二: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00字三:
林清玄是中国台湾一代文学大师,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学着作。书中饱含着书墨的韵味,从生活、见闻、佛教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世界上的点点滴滴。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品茶,但没有人去尝试新的品种,满足于现状,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他曾在房子里实验把乌龙和铁观音合成一味,想做出“乌铁茶”;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鹰爪茶”;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灯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才能做出这么多新品种我们不也要有这种精神吗?
他的笔下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笔下卖花是有修行有善缘的职业,卖花的大嫂连笑容都是温婉的,如花的;卖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一景;种出特大芒果的老农是神奇的;海边卖贝壳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品他的书,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超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给我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叫作《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这本书很少有华丽的语言,但是,它读起来却让人很有感觉。其中的一篇文章《在我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印象深刻,这篇文章写的是很简单的故事,但却蕴涵了深刻的道理。记得里面是这样讲的,那些杂草不停的嘲笑没有开花的百合,它看起来也只是一株杂草,是不可能开花的,它还偏说自己是一株百合而不是杂草。但是百合不理会那些杂草们的冷嘲热讽,它用自己努力开花的方式,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杂草而是一株百合花。虽然这株百合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人欣赏它的美。但是,在它看来自己总有一天会大放光彩,它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自己跟故事中的百合花一样。当自己的想法被别人嘲笑或者被别人否定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了去证明,而有的人却选择了放弃。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用,可是,我们却没有想到“不去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的”这个道理。
就像我以前的一个同桌,她其实很会写文章。有一次,刚好有一个征文比赛的机会,她想通过这个机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是,有一些人嘲笑她不自量力,包括老师也觉得她会做不好,觉得她不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去了只会丢人。但是,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好,尽管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但她还是报名参加了征文比赛。由于她准备得很充分,在通过初赛之后,最后在决赛中拿到了奖,让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不能退缩,因为困难是我们好好证明自己的机会。通过野百合开花的故事,我想作者是希望告诉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而我朋友的故事是证明了只要好好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正应了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那一朵百合花,也有可能是那顺风倒的杂草,是百合花还是杂草,这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散文的第一辑就取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名字——心的菩提。这一集收录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内心的感悟为主。其中《佛鼓》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自从读了《佛鼓》之后,佛寺里悠远绵长的钟声似乎深深渗入了我的内心。隔绝了人世间的喧嚣,人的心平静如水。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有轻微的佛鼓声从远方传入我的耳畔。此时我的内心就像菩提树一样纯净、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写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丽要有清明的心与无上的觉悟,心的纯美才使人洗涤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炼,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读了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样,那充满智慧与内涵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是本书也不是用来宣传佛学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诉世人们,心的觉悟真的非常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这两个月来,陈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读林清玄散文。我读的这本是《在云上》。这本书大致分为金翅鸟首部曲和金翅鸟二部曲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开头都是一首小诗。经过我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感觉思想在不断翻滚,挺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奥,看不懂……
《在云上》这本书,我认为是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创造绚烂。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进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阅读了《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红尘滚动中寻找属于我的云,追随着风的足迹,遨游九天之上。绝境中还要飞行,逆境中还要穿云。“读时,总想写点什么;读后,也动起笔来写过,但总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毕竟,像我这样胡乱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尽美世界呢?我只是怀着欣喜之情,赏读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澜起起伏伏。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来,都流畅清新,我渴望能做一个站在云上看人间的人。欢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见。
我还喜欢读《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眼泪,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是啊,我们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个发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颗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还有一篇《四十岁学用左手》我也很感兴趣。这篇散文主要是说作者有一次因为右手积劳过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没办法只好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试着做一些事情。从而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发展到某一个关键点上,试着改变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左脑指挥右手,右脑指挥的却是左手。左脑的数学及论理功能比较强,右脑的直观和洞察功能比较强。但一般人都习惯用右手,其实我们有时候还是应该努力地学用左手,虽然开始会做得生疏,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并且用心一些,从容一些,最后总也能把事情做好。
最后,我想说:衷心感谢林清玄散文《在云上》给我的感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
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温煦,流动中体现着凝注。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
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假期里,我们被要求去看《林清玄散文》。说实话,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点点,感触也不深——毕竟是在网上看的嘛!于是乎读后感就写的不怎样样了……嘿嘿,我作文水平其实也不怎样样嘛。
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曲折道路。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一株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以此证明我是花。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我想这篇文章就是表达此意:仅有事实才能证明我们的本事!读《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依靠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可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靠的心。我们要想获得自理本事,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们不应当总依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尽量自我动手解决;在学习时,我们不应当在教师不停的催促中,复习、做作业……依靠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那时候正如文中写的“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妆》一文,先从自我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这便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而化妆师的回答让作者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是一个智慧的人。在那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能够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十分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我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我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时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我想林清玄先生经过化妆师就是想告诉我们:最纯真最完美的生命应当是像婴儿一样无邪的、完美的……自然才是真!就写到这吧,水平有限理解不深啊!
这本书讲述了少年时代林清玄所经历过的事所思所想与所悟,有许多散文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清欢》、《从人生最底层出发》,不过最让我百读不厌的便是《黄玫瑰的心》,里面讲述了一朵黄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后来整株花泡了20分钟,变光彩耀人。这件事情让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记得那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完试,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还很自信。第2天试卷一发下来我睁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为只考了85分在班里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绩刷的一下掉了下来放了学,我闷闷不乐,到了家一句话也不说,我怒气冲冲推开书房砰地一声,把门就关上了,作业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东西一肚子恼火。这时,妈妈推门进来了说道:“金圣哲,发泄怒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静下心来、查找错因、仔细一点。一次失误,并不代表什么,成功与否决定与你的努力!
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不在骄傲自满,而是谦虚,仔细查找错因,第二次考试考了97分。我应该朝着满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个满分!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是最柔软的„„
每当碰触到林清玄散文集时,就像收获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得到关于他的人生启迪和情愫,体味从文字中透露出的个人修养和品质,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佳句美词和情感。翻开具有淡淡墨香品茗般的优雅情韵书时,就能走进林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瞧一瞧。寄托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走出喧嚣浮躁的现实社会时,来到一片充满莲花气息的花林,这时再把林清玄散文集拿出来,哼一曲悠扬婉转的小曲,如同待在世外桃源般的美妙享受。他才会净化内心世界的沉浮和颓废,人就会具有林先生的高洁坚贞的品质和个人修养,这就能起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
我认为林清玄本人就像晶莹剔透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而他的文字是那么纯粹、清净、生动,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如同与位大师在交谈,就像淙淙流水般的暖流流入人的心田,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与他的情思。喜欢在静谧安详的夜晚,坐在沙发,手捧这本散文集,品味其中优美华丽的辞藻。此时若在播放一曲清幽有内涵的歌曲,配上一盅刚浸泡过的茶叶,意境就已在不知不觉中洋溢出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感觉林先生总和“禅意”分不开,在书中时常会提起与禅意的有关事例,会问自己禅意究竟是种怎样高深莫测的解读呢?上网搜出原来就是让人们的心灵更纯净,体验佛家人的戒杀众生的悲悯情怀,是他先开创了写佛的先河,所以他也被不禁的净化了。人心境界远,菩提本悠然。佛台端坐立,低眉慈善观。禅意暖人间,吉福泰祥安。祈福云雾升,捏花浅笑间。禅意人生书画卷,恬淡凝思逸悠然。觉得林先生的禅意世界还需我们细细揣摩,在人生的闲暇之余是适合时间,学着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心灵,使自己具有禅意和佛心吧!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计程车司机养了一只很忠心的大狼狗,但因为它食量和吠声太大了,所以那位司机不想养它了。他把狗放入布袋里,载到一百多公里的深山去放生。一星期后,狗竟然自己跑回来了,但是司机二话不说,再一次把狗放进布袋,载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生。可狗却接受不了主人的抛弃,它就咬舌自尽了……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觉得喉咙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给塞住了,真无法理解那位司机为什么如此绝情,这对一只忠诚、有情感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既然情义已灭,那死又何妨呢?于是,它选择了自求解脱。
看了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无情无义,冷漠自私。正像文章中写到的那位司机,既然他已经养了这只狗,为什么还要抛弃它呢?狗是很有灵性的,它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它会给主人带来欢乐、安全,它不会嫌贫爱富,只会忠诚守护陪伴在主人的身边。人和动物长期相处在一起互相之间也会产生情感的。狗和人类感情深厚的例子比比皆是,仅举狗在地震中坚守主人这个感人例子来说吧:汶川地震之后,千百万户人家的房子一瞬间倒塌使之许多人丧命。但是有一只狗不吃不喝一直守护在一间倒塌的房子跟前,因为它知道,那是它主人的房子,它的主人就在里面。就这样不离不弃地连续坚守了几天几夜之后,终于倒在了那房子的前面,咽下了它的最后一口气。从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平时我们与动物相处之间都应该珍惜这份情感,不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而随意改变它的命运,既然你收养了它,就要对它的生命负责,这样自然界才能和谐相处,使世界处处都充满爱。
我平时在路上也会看到一些被主人抛弃的流浪犬,每次看到流浪犬,我自然就会想到:它一定有一个无情无义,冷漠自私的主人。它的主人肯定是个没有情感和爱心、不懂得感恩的小人。狗十分忠诚,一种至死不变的忠诚,人世间正是需要这份忠诚和情感。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树人把树苗种下以后,他经常来浇水。但是,他来的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的水有时多有时少;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树苗有的枯萎了,所以他来时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作者最后得知:种树人只是模仿老天下雨。如果树苗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自然就枯萎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到。”是啊,这就好比我们,如果经常依赖父母,自己什么事都不做,长大后就会一事无成。只有树苗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所以,如果种树人不来,桃花心木苗也就不会枯萎了,在自然环境下能够顽强地生存。
人要想成长成才,就必须经得起生活的磨炼。那次考试,我只得了七十多分,妈妈知道以后狠狠地批评了我。我想:我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努力学习。再一次考试后,我得了九十多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00字11-03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07-20
欣赏林清玄散文02-06
林清玄的优美散文09-30
林清玄散文精选摘抄10-02
林清玄散文好词12-13
林清玄短篇精美散文01-12
林清玄唯美的散文01-23
林清玄散文特色赏析02-26
林清玄散文:桃花心木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