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5-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共11篇)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听懂会说认读本单元关于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

(2)能听、说、读、写Let’s learn中黑体部分的内容和Read and write中要求的内容。

(3)能用目标语言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型活动。(4)能学说Chant一首和Song一首。

(5)了解ei/ai/oi,p/b,t/d的发音特点,并能试着拼读简单的规则词。

2、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

tallerstrongerolderyoungershorterheaiverthinnerlongerbiggersmaller 句型:

How tall are you ?I’m 164cm.You’re shorter than me.You’re 4cm taller than me.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2)能够听、说、读Part A、Part 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

(3)了解Story time、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4)了解字母ei/ai/oi,p/b, t/d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

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和学习信心,引导 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学习策略: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 基础。

(3)文化目标: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Unit2What’s the matter , Mike?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简单询问他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快,如:

“What’s the matter ? How do you feel ? How does she /he feel ?”能够简单表达感冒期间的注意事项,如:“Take some medicine.Drink some water.” 等。

2、能够简单表达他人或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各种情绪,如:I have a headache/cold/toothache/fever/flu.I feel sick.I am happy/sad/angry/bored/tired/excited.He/She is excited.3、能够简单陈述产生某种心情的原因,如:I feed sad because I failed my math test.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 The Way I Feel.”

5、能够听、说、读、写A、B部分Let’s learn 中的四会单词和Let’s talk 部分的四会句型;

6、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 和Let’s read中的三会单词和句型;

7、能够了解、会唱Let’s chant, Let’s sing 等部分的内容;

8、了解Pronunciation 中音标的音和形;能够理解并根据指令操作Let’s play ,Group work等部分的活动;

9、了解Story time , Good to know 等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心情并能简单陈述原因; 使学生了解常见病的基本特征及进行简单治疗的英语表达。

难点:让学生在各种语言活动中熟练应用不同的句型进行交流。课时安排:6课时(第6周授完)

Unit 3Last weekend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般时描述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如: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last weekend.2、能够用主要句型询问他人在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What did youdo last weekend ?Did you read books?”

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4、能够听、说、读、写A、B部分Let’s learn 中的四会单词和Let’s talk 部分的四会句型;

5、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 和Let’s read中的三会单词和句型;

6、能够了解Let’s chant 部分的歌谣;

7、了解Pronunciation 中音标的音和形;

8、能够理解并根据指令操作Let’s play ,Group work等部分的活动;

9、了解Story time , Good to know 等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表达在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主要句型有:What did you do last weedend /yesterday ? I played football.Did you read books ? Yes, I did./ No, I didn’t.难点: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和读音规则。

课时安排:6课时(第9周授完)

Unit 4Myholiday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般过去时询问别人在过去的时间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哪里并作答,如: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holiday? I went to Xingjiang.How did you go there ? I went by train.2、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 Trip To China.”

3、能够听、说、读、写A、B部分Let’s learn 中的四会单词和Let’s talk 部分的四会句型;

4、能够听、说、认读A、B部分Let’s talk 和Let’s read中的三会单词和句型;

5、能够了解Let’s chant 部分的歌谣;

6、了解Pronunciation 部分查字典的步骤和方法;

7、了解Story time , Good to know、Task time 等部分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户外活动的英语表达法和一般过去时两个特殊疑问句的问答,主要句型是:

Where did you goon your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How did you go there ? I went by train.难点:A、B部分动词(短语)的四会掌握和四会句子的正确应用。

课时安排:6课时(第12周授完)

Recycle1Let’s take a trip!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把八册学生用书所学的主要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如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一般过去时及有关问路、乘机的功能性语言等。

2、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开拓思维、活学语言并活用到实际交际中去。

3、会唱歌曲:“I went on aholiday.”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主要复习的功能句型在不同的场景中更多地联系已学过的语言,让学生在不断地回忆、巩固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课时安排:6课时(第15周授完)主要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4、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5、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6、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每单元各个板块进行整合,重组,降低难度。

优秀生提高措施:

对尖子生加强培养,发掘其潜力,设计更多的弹性问题,让心有余力的优秀生留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Recycle 2A Farewell Party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组织并积极参与英语欢送会,灵活应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2、能够了解英语请柬的内容并会模仿书写英语请柬。

3、能够初步使用英汉词典查新词。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We’re Going Back.”

5、能够听、说、认读 Let’s read, Let’s make , Listen ,Write, Match and say 中的句子;

6、能够跟录音朗读 Pronunciation 部分的句子;

7、能够听懂listen and write 部分的录音并正确填写句子;

8、能够了解Let’s play , story time ,Good to know 等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be going to 句型,there be 结构,can/can’t的用法,电话用语,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等功能结构和语法现象。

课时安排:6课时(第18周授完)

主要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4、培养学生拼读音标的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5、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洁、规范、正确地书写。

6、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每单元各个板块进行整合,重组,降低难度。后进生转化措施:

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

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2

一、制定目标,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

于漪老师说:“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向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假设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对文章的表达形式不予重视,那么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课文内容和受到些许的人文教育以外,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一)锁定文本的核心价值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怀特森先生编造“猫猥兽”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测验中得了零分,以此教育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的事。选编本文,一是继续体会本单元“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掌握课文说明的道理;二是学习作者抓住一个侧面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小学阶段最后的一篇课文,其地位除了引导学生梳理、复习小学阶段阅读方法,熟练运用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外,还要研究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以致用。“理解”和“运用”并重,是本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如此定位目标,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知道文章写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一句话,既要重视阅读与鉴赏,又要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据此,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运用“汉字学理论”学习“侃侃而谈”,结合语境、替换词语等方法理解“出人意料、糊弄”等;2.依据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概括主要内容;懂得作者借“猫猬兽”事件,说明科学精神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的重要性;3.学习抓住语言体现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仿写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的两种语言描写方式。

目标1:重视词语的教学,更重视方法的指导,如运用“汉字学理论”学习“侃”字,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目标2:重视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重视概括主要内容的指导。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写了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思路,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目标3:重视文章表达形式的感悟,更重视指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迁移应用。在读懂课文后,研究作者抓住语言体现怀特森老师教学特点的写法,并仿写。教学目标注重学法与写法的指导,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二、解读文本,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

19世纪文学大师歌德指出: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的确如此,但语文老师不同,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还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解读词语,发现刻画人物的方法

1.出示句子。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给我们传看一个颅骨。

学习“侃”字,分析“侃”字结构(由“人、口、川”组成);从祖先造字的角度看,“侃”字什么意思?“侃侃而谈”什么意思?(一个人一开口,口若悬河、川流不息,形容说话慷慨激昂,说得理直气壮)

2.圈画理解。怀特森老师侃侃而谈,圈画出相应的句子(出示第3、5段落中语句),思考怀特森老师侃侃而谈要告诉学生什么?(独立思考和怀疑的重要性)

3.探究写法。透过怀特森老师的语言,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什么作者只抓住语言描写来表现他的特点?

4.教师小结。本文一事一议,重在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不刻意描写人物的方方面面,但抓住语言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个性鲜明,教学方法独特的老师。可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一个方面来写,更能突出人物鲜明的特点。

(二)解读语言,发现表达形式的不同

1.比较句子。观察句子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语言的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

①“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都是我故意编造的……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应该得分不成?”

②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告诉我们……他还提醒过我们……

2.改写句子。想象怀特森先生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并改写转述句,注意人称代词的转换。

他(语重心长理直气壮和颜悦色……)地说:“______。

3.评价效果。改写句子,把怀特森老师的“用心良苦”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作者为什么主要采用间接转述句呢?

4.小结方法。直接引用和间接转述是语言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怀特森老师说过的每一句都对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转述句概括写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加上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使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

语文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学生研究作者怎样根据突出中心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怀特森老师的为人处世和治学方略。

三、迁移训练,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

“全语言之父”肯·古德曼先生说:“语言学习的历程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中,通过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全方位地学习语言。”的确,学习语文不仅在于感受语言的结构之美,还要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内容相融合,并能在读写活动中灵活运用。结课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挑战……

1.激趣猜想。怀特森老师很满意“猫猬兽”事件的教育效果,打算把它写进《怀特森教学日记》,他会写什么?(说明事件的原因;学生的反应——不解、抗议、叹服等)

2.指导练笔。也许怀特森老师会写下关于此事件的前因后果,但学生对此事的强烈反应一定会浓墨重彩。想象其中一个或几个学生的表现,侧重描写学生的语言,模仿文中语言直接引用或间接转述的方法,写一段日记。

3.交流评点。(略)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4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A: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

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B: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模型化”。教具准备:笔、笔筒。

一、创设情境

1、做“抢凳子”游戏

观察游戏,3个人抢2个凳子,会有什么结果?

(不管怎么抢,总有两个同学至少同坐一个凳子。理解“总有”、“至少”。)

2、通过预习及游戏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揭示: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它就在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广角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问题探究

(一)、问题探究1:

1、出示学路建议1:

小组合作:结合自己课前预习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① 把放的过程及方法写在小白板上。

② 把你们的发现简单概括一下写下来。

2、展示方法。分别展出列举法,数的组成,假设法

3、师概括,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

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强调“总有”、“至少”。)

4、课件演示把5个苹果放进4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

进2个苹果。

5、课件出示题目:①将7个苹果放进6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

里至少放进几个苹果?

③ 将10个苹果放进9个抽屉里呢?

④ 将100个苹果放进99个抽屉里呢?

6、你发现了什么?

7、师生小结: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至少数就是2,这类题,我们叫它“抽屉原理”。

(二)、问题探究21、出示学路建议2:探究如果放的苹果数比抽屉数多2或者更多

至少数会是多少?

2、分组完成以下3个题

① 把5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多少个苹果? ② 把9个苹果放入7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入多少个苹果?

③ 把20个苹果放入8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入多少个苹

果?

3、归纳总结:至少数=商+1

三、抽屉原理简介

四、课末检测

1、P71“做一做”

2、13个小朋友中,至少有几个小朋友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五、下一节课知识链接。

附:课前预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问题生成单(课前预习)

自主预习P70—711、准备4枝铅笔,3个笔筒。

2、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① 你可以画一画,分一分,记录下分的过程。

② 你会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要放枝笔。③ 结合放笔的过程,说说总有是的意思,至少包含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5

一、导入时,要突破教材,要有所创新。

在进行圆柱的体积的导入时,课本上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那么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效果才佳。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让学生用自备的胡萝卜进行切割拼凑,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空前高涨,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效果佳。然后教师用PPT动画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还可以再多一些),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得牢,不易忘。

三、练习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6

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68-6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操作、观察、比较、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一个笔筒”、“至少”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自主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堂探究收获,了解鸽巢原理相关资料。

导语: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里的——鸽巢问题。(板书课题)请拿出课前准备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先在小组里交流一

下你的收获。

1、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展示汇报。

导语:哪个小组到前面来展示并介绍第1个问题? 组长主持本小组的展示汇报,并引导评价、补充。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老师也查了一部分资料,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并简单介绍:鸽巢原理、抽屉原理和狄里克雷原理是同一个原理。狄里克雷是最早提出这一原理的,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但是最早使用该原理的却是我们中国人,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以前,春秋时期的晏子以两桃杀三士,他的权谋中就蕴含了鸽巢原理。而后宋代的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运用鸽巢原理批驳了“算命”这一迷信活动的谬论。到了清代,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阮葵生在《茶余客话》、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都有类似的文字记载。我国学者虽然很早就会用鸽巢原理来分析具体问题,却没有人将它概括成一条普遍的真理。最后,只能冠以外国人的名字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还要善于总结、善于表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形成过程

导语: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借助笔和笔筒来研究鸽巢问题。(板书:笔、笔筒)

问题一: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是我们课前探究的第2个问题,哪个小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案?

1、小组到前面展示汇报,组长主持评价、补充。

2、课件展示四种不同的放法,提问:这四种放法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3、出示“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引导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一个笔筒”指的是任意一个笔筒吗?引导明确是每种方法中放笔最多的笔筒。

4、好,我把这一发现记录下来。(板书:

4、3、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

5、什么情况下,笔筒里的笔最多?(引导体会“把笔集中放”)什么情况下,笔筒里的笔最少?(体会“把笔分散开放”)我们要研究至少的情况,看来选择哪种放法比较有利?(板书“分散”)问题二:如果把5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笔。

1、学生独立思考或者画图探究。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先选择把五种放法一一画出来的进行展示,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先每个笔筒里放一支,然后把剩下的2支再分别放进2个笔筒里。

归纳并板书:列举法,假设法。

4、课件动态显示5支笔放进3个笔筒的过程。着重引导观察剩余2支笔的放法,要想达到至少的结果,必须尽量平均分。(板书:尽量平均分)

5、记录结果,板书:5、3、2。

问题三:如果笔的数量继续增加,比笔筒多3、4、5、6„„的情况下,“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这个结论还会保持不变吗?

1、学生猜测。

2、可以怎么进行探究验证?

生:笔筒的数量保持3不变,笔的数量变成6、7、8、9、10„„ 师随机板书。

3、请同学们拿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4人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吧!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4、全班汇报展示。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引导归纳并板书:计算法,商+1。

5、出示鸽巢原理,学生齐读。

三、应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问题。1、19条金鱼放进4个鱼缸里,总有一个鱼缸至少放进()条鱼,为什么?

2、王叔叔参加射击比赛,共开了5枪,成绩是41环,他至少有一枪的成绩不低于()环,为什么?

3、我们学校六年级有544名同学,其中至少有()名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4、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球各6个,放到同一个盒子里。如果请你闭上眼睛,至少摸出()个球才能保证有两个球是同色的。

四、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谈收获体会。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7

授课时间:2016年7月24日40分钟

指导专家:何闽娥 (厦门市思明区英语教研员)

陈榆 (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英语教研组长)

本堂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词汇课, 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 (新初三) 学生。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堂课着重关注混合式教学在课堂面授层面的操作, 旨在探索如何借助信息化成就一堂高效的英语课。首先, 以我国经典的传统故事导入, 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并设置情景、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 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次, 在听力练习中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技能, 听力练习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上完成, 以便快速、直观地反馈数据;学生根据听力内容讲故事, 并在图片和关键词的辅助下记忆故事。最后, 通过记忆抢答游戏增强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另外, 讲授第二段听力材料 (第二段听力材料讲述了故事的剩余部分) 。首先, 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对四幅图片进行排序, 以此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这个环节可以借助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完成, 实现对学生回答情况的个性化反馈。其次, 学生根据录音填空, 完成对四幅图片的描述, 就其中的人物特点展开思考, 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 创设真实的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用英语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高效实现课堂生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讲故事的能力是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本堂课中, 笔者设立了三个基本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目标一:complete part of the story by filling in the key words in the blanks in the i Pad while listening;

目标二:comprehend the story listened by putting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order in the i Pad;

目标三: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some key words.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 用英文讲故事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但用英文讲故事却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支架”。本课堂有两个重难点需要突破: (1) to comprehend the story by filling in the key words and ordering the pictures; (2) to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四、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2 min)

1. Ss talk ab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tories they know.

(1a) Ss match the story titles with the pictures (a—d) .

Step 2:Task-introduction (2 min)

1.Ss tell the story of“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based on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2. T introduces her friend in America.She wants to know the story of Yu Gong.T assigns the final task of telling the story to her friend.

Step 3:Listening (5 min)

1.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en does the story happen?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Yu Gong.)

(2) Where does it happen? (There were two mountains near Yu Gong’s house.)

(3) Besides Yu Gong, who else do you know in the story?

2.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find out Yu Gong’s plan to move the mountains.

Step 4:Practice—Tell the story (7 min)

Ss tell this part of the story based on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1) Picture 1:Background of the story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Yu Gong.

(2) Picture 2:The reason for moving the mountains

He want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because it took a long time to walk to the other side.

(3) Picture 3:How to move the mountains

Yu Gong and his family decided to put the earth and stone into the sea.

Bridge:What’s the rest of the story?

Step 5:Listening (5 min)

1.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put the pictures (A—D) in the right order. (2a)

2.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tories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Keys:move the earth and stone;old and weak, continue to move;kept on digging;sent two gods, take the mountains away

Step 6:Practice (6 min)

1.学生跟读, 然后自由练习和记忆。

2.游戏: (Chain Game) 学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 一人一图接龙完成故事, 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Step 7:Discussion (3 min)

What do you think of Yu Gong? (brave, wise)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s:I think Yu Gong is_____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

In my opinion, 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8:Final Task (13 min)

Group Work:Retell the story of Yu Gong.

S1:Tell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picture

S2:Tell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2 pictures

S3:Tell the last part of the story:2 pictures

S4:What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What you think of Yu Gong?

五、感悟与思考

首先, 在备课过程中, 笔者曾经设计了一个使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做课前预习的环节, 但因为内容相关性不高, 就将其删掉了。针对课前预习, 笔者认为, 倘若能够使用数字化在线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就能够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 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 教师既可以在单元前将学习的进度和安排通过学习平台发布,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可以将相关话题的课前讨论题、词汇等内容提前发布, 并在课前收集本班学生的学习数据,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另外, 教师可利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进度、正确率等情况的快速知悉。笔者从中受到启发, 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提升分析数据的能力。例如, 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 而不是笼统地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何将小组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尽可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这些问题都将促使笔者不断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其次, 笔者认为,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 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对于学习暂时领先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 笔者都期待一个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效的课堂。在本堂课中, 每一个听力问题的呈现都有一个快捷的界面, 学生的答题、提交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借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笔者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次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也引发了笔者的反思。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英语教研员张鲲老师所说, “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是使用了就可以的, 而是要真正融合进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本堂课中, 笔者并没有真正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还只停留在使用技术的层面。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要多反思、多实践, 真正让学生受益。

再次, 正如刘兆义老师所说, “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 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一个新的中介, 从而使学生、课程、教师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变革”。在本次研修班中, 刘兆义老师在指导授课教师时常说, “我们是pioneer, 要勇于探索和尝试”。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未来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们无法抗拒。因此, 保持一种勇于学习和反思的态度尤为重要。在探索的过程中, 每一堂课不应只是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 而应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本次研讨课的呈现就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下的成果。从专家的面对面指导, 到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教师共同的出谋划策, 以及整个技术团队的沟通协调, 再到现场展示, 这其中凝聚了太多人的思考和努力。笔者认为, 未来的英语教学将是逐步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 是高效的教学。

专家点评

混合式教学 (blending learning) 包括三个部分, 即自主学习、网络化学习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课堂面授。周思思老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面授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借鉴。她的这堂听说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她的个人专业素养非常好, 清晰、流畅的课堂语言, 端庄的教态以及积极热情的课堂活动组织都值得肯定;二是她对课型的把握非常到位。

听前既有情景的设置, 又有对学生生活、知识经验的激活, 还有丰富多样的听说活动,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每一个听力问题在呈现的时候都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界面的浏览, 这样的界面有播报, 有问题的解析, 还有对学生答题情况、提交进度等情况的反馈, 一目了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翼课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教学平台, 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 要想把先进的技术手段真正融合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探索。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8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设计中,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揭题导入

1.出示词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2.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齊读,——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②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随机正音,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①出示提示,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后练。练好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交流,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读读这两句话,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请你把它圈出来。

(2)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①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②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③创设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④再读第二句,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怎么个相当到家?

(3)第二次练习,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该怎么说?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1)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纪昌想学的是射箭,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2.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9

毗卢镇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 李春艳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交流提示如下: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习作要求

1.“百里不通风,千里不通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2.你可以写:民风民俗(民风: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一个民俗的风俗习惯)

1)节日习俗

2)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 3)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4)可以调查访问 5)可以亲身经历 3.思路点拨

这种民风民族的特点是什么,通过你的描述,让读者对这种民风民俗有一种清晰的了解。这种民风民俗是怎样由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谈谈你对这种民风民族的感受。(找到侧重点,详略得当。)

四、学生进行习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2.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10

能听、说、读、写单词:in, on, under, behind, near。

能够听说认读单词:over, in front of和句子“Where is …? It’s ….”,并能在一定情景中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七个方位介词的用法,特别是“in front of”。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和课件。

2.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教学过程

Warm—up(热身)

(1)唱一唱

① 教师播放歌曲“I am a boy and you are a girl.”两遍,学生小声跟唱。

② 教师领读歌词后,学生大声跟唱,并鼓励学生加些动作。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⑴ 学一学

① 教师出示图中“in”的图,问学生:“Where is the ball?”,领读“in”。

② 教师请学生用“in”说一说他们的铅笔在哪里。学生可以把铅笔放在任意一样东西的里面说,如:It’s in the pencil-box. It’s in the desk. It’s in my hand.等等。

③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on”和“under”,强调字母O和U在单词中的发音。

④ 教师分别给出“behind, near, over, in front of”四个单词及其图片。教师边读边把图放到相应的单词旁,让学生理解其意,也加深印象。

⑤ 教师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pencil?”,学生这回可以把铅笔放在任意一地,回答道:“My pencil is on the chair. It’s in front of the pencil-case”等等。

⑥ 学生两人一组做问答练习,鼓励学生可以问学过的任何事物,而后请若干组表演对话。

如:A: Where is the light?

B: It’s over the desk.

又如:A: Where is my eraser?

B: I don’t know.

A: Haha, it’s in my hand.

⑵ 说一说

① 学生看P61的图,教师播放录音两遍,提问学生:“Where is the trash bin?”,学生答出:“It’s near the table.”。

② 教师指着图中的书桌问:“Where is the desk?”,学生答出:“It’s in front of the window.”。学生仿照提问进行问答练习。

③ 学生两人一组,指着图中的物品“Where is the …?”做问答练习。提问一个物品学生划掉相应的图,直至图中所有的物品都被问到。

Let’s play(趣味操练)

⑴ Let’s chant it(见剑桥一级下P16)

① 教师播放chant 的录音,学生看图打着节拍小声跟读。

② 播放两遍录音,学生按节奏大声跟读。

⑵ Listen and find out

① 教师说:“There is mirror behind the closet. Can you find more mistakes?”,请学生继续找出图中的错误。

② 学生先圈出图中的错误,而后用英语表达出来。如,“There is an end table on the bed.”。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⑴ 做一做(见剑桥一级下P28)

① 教师点击课件,出图(没有文字)。学生听两遍歌曲后,教师点击文字,学生看文字再听两遍歌曲。

② 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把图拖放到相应的位置上。

③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小动物的位置,如:“The little fish is on the bookshelf.”。

⑵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① 教师播放录音三遍,请学生说一说、读一读四个问题,而后带着问题再听两遍录音。

② 请学生试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1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上一篇: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心得体会下一篇:故乡的小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