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2025-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精选8篇)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篇1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来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来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教学难点:体会狼的找借口做坏事、不讲道理的本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羊和狼)在你的印象中狼是什么样的?(凶恶、狡猾)而羊呢?(温和、善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2、(创设情景)(出示图2)有一天,一只可爱的小羊在小溪边儿喝水。(动画出示小羊)正在这时,从森林里走来了一只狼。(动画出示狼)你们想知道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狼和羊的故事,看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不懂的画上问号。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2名)

四、通读课文,理解课文

过渡:狼想干什么?(出示:狼想吃掉小羊)

1、词语替换。师强调:狼十分想吃掉小羊,围绕狼想吃掉小羊,你能像老师一样也说一句吗?(特别、很、非常)

2、想象狼的心理。狼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3、狼多么想吃小羊啊!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狼想吃掉小羊)

4、师:狼这么想吃小羊,它是怎么做的?(板:故意找碴儿)

5、为了吃掉小羊,狼是怎样找碴的呢?小声读课文分别找出狼和小羊的对话,用——画出狼说的话,用~~~画出小羊说的话。

6、它一共找了几次碴儿?

四、围绕狼三次找碴,分析课文,学习课文。

(一)第一次找碴儿:

1、狼第一次找了什么碴儿?(指名读)(多媒体出示图)

师:我们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在这里表示一种什么感情?(凶恶)指导读出凶恶的语气。第2句是一个问号

2、指名读,评读,赛读等方式)问:狼说的是真的吗?(不是)

3、师:听到狼说的话,小羊先是。“吃了一惊”。(出示图5)(表演“吃了一惊”)

问:小羊为什么会吃了一惊呢?(因为狼说的完全不符合事实)小羊是怎么反驳它的?(指名读)反问句:“我怎么会把你喝的水弄脏呢?” 意思是:我不会把你喝的水弄脏。

4、出示图6)理解上下游

师:狼在上游,羊在下游,羊绝对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可狼偏说是羊弄脏了水,这就是书上说的。。(找碴儿)请同学们读两遍。

5、再次指导朗读小羊说的话

过渡:尽管狼说的话完全不符合事实,是在故意找碴儿。可是小羊的态度却是。(温和的说)。(板书:温和)

6、(出示图7、8)师生合作读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加上动作,读好语气。

(二)、第二次找碴儿:

过度:多懂礼貌的小羊啊,尽管小羊这么尊重狼,可是狼还是不放过它,看看第二次狼又找了什么碴儿?小羊又是怎么反驳的? 师:狼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气冲冲)(出示图9狼说的话)狼为什么变的气冲冲?(因为第一次找碴儿没有成功)再读,读出气冲冲的语气。(指导朗读)师:狼说的“就算这样吧”是什么意思?(自己承认小羊没有弄脏它喝的水,又说小羊去年的背地里说狼的坏话)

“背地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当面说,偷偷说坏话)

1、狼说的是真的吗?(不是)

2、面对狼的无理取闹小羊又是怎么反驳的呢?(出示图10)

3、从哪儿可以看出狼在说假话?(小羊去年没生下来,不可能背地里说狼的坏话。

师:小羊说它去年还没有出生,狼偏说小羊去年骂了它。狼无中生有的指责小羊,这叫什么?(找碴儿)

师:这次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可怜的小羊喊道)

问:小羊为什么会喊?小羊虽然很温和很善良,可狼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碴儿,小羊这时有点(害怕、生气、委屈。)

4、指导读好小羊说的话,师引读:可怜的委屈的小羊喊道。可怜害怕的小羊喊道。。、可怜的小羊难过的喊道。。

(三)、第三次找碴儿:

过渡:狼两次找碴儿都没有得逞,此时的狼气急败坏,它再也没有耐心了(出示图11)。

1、师引读: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生读狼说的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师:发挥想象,此时的狼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张牙舞爪、张着血盆大口向小羊扑去)

2、你觉得这只狼怎么样?(凶恶、狡猾)(板书)(指导朗读狼说的话,要读出狼穷凶极恶的语气。)

师:前面两次找碴儿都让羊用事实驳回去了,这一次狼又找了什么理由?(狼说骂他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

师:诬蔑小羊不成,狼在毫无事实根据的情况下,硬说骂他的是小羊的爸爸,这又叫什么?(找碴儿)

师:现在谁来说说“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就是找借口,挑毛病)

3、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回顾课文(出示表格图12)(板书:凶恶、善良。)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图13、14、15、16)(师读旁白,男生读狼的话,要读出凶恶的语气,女生读小羊的话,要读出温和善良的语气。)

五、想象结局

六、课后题

七、明理

1、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狼和小羊分别说些什么?(指名说)

2、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应该怎么办? 揭示道理并板书:对待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要想办法对付他; 师:我们把练习四里伊索说的话送给它们。

图18出示: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伊索

八、、总结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要想办法对付他,千万不能害怕。

九、课后作业、续编故事。(出示图19)

1、假如你是小羊,你也遇到了这只狼,你会和它讲道理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对付它?(指名说)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篇2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 让学生从人们随意杀狼, 貌似护鹿, 反而害鹿, 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 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 弄清狼、鹿、森林之间的密切的联系, 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词语:葱绿、生机勃勃、 枯黄、活泼、 饥饿 、疾病、贪婪、 凶残、传染病、功臣、繁殖。

(1) 课文中狼与鹿之间, 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你选用多媒体出示的词语来讲一讲。 (讲了一百多年前, 狼与鹿都生活在凯巴伯森林里, 为了保护活泼、美丽的鹿, 那里的居民当时组建了狩猎队, 大肆捕杀贪婪、凶残的狼, 结果导致鹿大量繁殖, 森林里闹起了饥荒, 鹿也得了传染病, 最终大量病死, 森林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 狼在人们眼里是贪婪而凶残的, 鹿是活泼而美丽的, 可是文中为什么却说狼是“功臣”, 鹿是“祸首”呢?

二、学习新课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100多年前, 鹿和狼都生活在凯巴伯森林。请同学们迅速地朗读本段, 去看看那时狼与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2.多媒体出示:“一百多年以前, 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 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面的句子。

3.这样的森林你喜欢吗?请说出理由。 (生自由交流。)

4.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指名读, 齐读。)

5.森林如此美丽, 但鹿群在快乐嬉戏时, 却要提心吊胆, 文中是怎样说的呢? (狼群总在寻找机会对鹿暗下毒手。) 而鹿呢? (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袭击, 身强体壮的鹿才能逃脱狼群的攻击, 老弱病残的就会被吃掉。)

6.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时刻提防的呢? (生相互交流。) 让学生一起读好这一段。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转眼100年过去了, 凯巴伯森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学生快读本段, 看看此时的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模样。 (这时的凯巴伯森林已成了“鹿的王国”!)

2.引导学生体会鹿群的一些变化:狼被捕杀前后, 鹿群有何不同?

(1) 出示板书:的鹿在林间。让学生说出:狼被捕杀后, 森林里的鹿都在干什么?

(2) 通过数字上的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鹿群生活状况的一些变化。思考:在狼被捕杀前后, 为什么凯巴伯森林和鹿群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3) 指导感情朗读。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本段。由于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所以 (他们组成了……大森林的宁静) 。正由于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所以 (在青烟袅袅的……倒在血泊中) 。正因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所以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杀掉六千多只) 。

2.找出文中一些具体数字, 让学生体会鹿群与狼群的变化之大。

3.指导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把居民对鹿的爱之深, 对狼的恨之切的感情给读出来。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

①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他们捕杀的狼, 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②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 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 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2) 相互讨论:到底谁是“功臣”?为什么会称狼为“功臣”呢? 那么谁又是“祸首”呢?为什么又称鹿为“祸首”呢?

2.教师:谁也不会想到, 狼竟然会是保护森林与鹿群的“功臣”。

(1) 这里的“功臣”是指什么意思呢? (指有功劳的臣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讨论。) 师接着强调“居然”:这里的“居然”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样的结果出乎人们的预料。) 教师继续引导:因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他们捕杀的狼, 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 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里的“祸首”又是什么意思呢? (引起祸患的主要事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相互交流。)

3.文中说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是鹿自己, 学完课文后, 你们还有一些什么新的想法吗? (我们发现其实真正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不是鹿, 而是那些想要保护鹿的人们。因为他们一味地捕杀狼、保护鹿的行为, 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由此可知, 凯巴伯森林的悲剧、狼与鹿的悲剧, 都在时刻告诫着人类, 要尊重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平衡, 不要顾此失彼。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 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由于不明白大自然的自身规律而犯下了许多不可饶恕的错误。多媒体出示: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 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 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 不能食用, 就被扔在野外, 不到几年, 蜗牛大量繁殖, 遍地都是, 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

人们喷洒化学药剂, 连续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将它除净。

(1) 教师讲述这个故事, 并引导学生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事例。

(2) 读了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此时最想告诉人们的一句话是什么?

2.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这个道理:设想一下, 现在当地政府也决定让凯巴伯森林重新恢复到一百多年前的状况, 你认为可以怎样来完成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四、作业超市

1.把《狼和鹿》的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2.收集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小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

3.设计几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标语。

附板书:

18 狼 和 鹿

功臣 祸首

(人类)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64-01

字理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字理识字的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狼和小羊》一文中“争辩”“温和”两个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其中“争”“温”是本课的生字。对此,笔者巧用“分解—组合”的字理识字基本策略,让字词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趣。

【片段一:争辩】

师:同学们看图,相片上这两个小朋友的手正在做什么?(出示图片略)

生:争玩具。

师:老师把这两只手和玩具分别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来,请同学们猜猜它是课文里的哪一个字。(出示图片略)

生:是“争”字。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说说老师用不同颜色写的“争”字分别代表什么?

生:上面的“撇刀头”像一只手,下面的“横折”“横”也像一只手,是另一个人的手。中间的“竖钩”表示这两个人争的东西。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同学们看,“竖钩”代表东西,这两只手在争东西。这个“争”字就是这么变出来的。让我们举起小手,把“争”字书空一遍吧!(生边读笔顺边书空,教师范写)

师:书写的时候,“争”字中间的一横要写在中线上,而且要穿出去。表示外面的一节是手臂,里面的部分是手指。“竖钩”也要写在中线上。请在作业本上写一个“争”字。

师:在我们的课文里,也有人在“争”呢,是谁和谁“争”呢?

生:狼和小羊。

师:对的。可是狼和小羊不是用手来争东西,而是用“语言”来争输赢。课文里有个词语叫“争”什么?

生:争辩。

师:对的。所以,“争辩”是跟什么有关?(语言)“争辩”的“辩”字中间是什么?(出示言字旁图片略。)用我们的话来说,“争辩”就是“吵架、争吵”的意思。一个人是“争”不起来的,两个人以上的争才能叫“争辩”。谁能说说,图上是谁和谁在“争辩”?(出示图片略)

生1:叔叔和阿姨在争辩。

生2:裁判员和运动员在争辩。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听一听狼和小羊是怎样“争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想想狼和小羊为什么要“争辩”?

【评析】教学片段以字理为本,用“分解—组合”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争”字的几个部件;对“辩”字析解适度,明确“讠”与语言有关;最后巧妙地导入课文,使字、词、句、篇完整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段二:温和】

生1:我不知道“温和”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幅图(出示图片略)。这幅图就是像一个“温”字。谁来说说“温”字的各个部分分别像什么?

生2:左边的三点像个水字,右边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个盆子,里面装着水。

师:说得太对了,右下是个“皿”字底,表示碗、碟、杯、盘等容器。一盆水在太阳下晒了一段时间后不冷也不热,就是“温”的意思。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字“冷”“热”。(出示图片略)

师:“冷”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3:结冰、冰冷。

师:“热”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4:被火烧。

师:这三个字中哪一个字给你的感觉是最舒服的?

生5:“温”字。

师:对,温是暖暖的,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有礼貌的样子,就是“温和”的意思。

师:我们可以用比较法来理解“温和地说”的意思。同学们听老师读下面的三个句子,注意看老师的动作和表情:

“冷”——小羊冷漠地说:“亲爱的狼先生。”

“温”——小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微笑)

“热”——小羊热情地说:“亲爱的狼先生。”(热情地握手)

师:同学们能读一下吗?(重点指导学生读“温”的句子)

师:同学们现在知道了“温和地说”能让人感觉舒服。想一想,你对谁温和地说过什么话?谁对你温和地说过什么话?

生6:售货员阿姨温和地对我说:“小朋友,你想买什么?”

师:“温和”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气候和物品,比如春天气候温和,白开水比酒温和。

【评析】此片段先从字理的角度析解“温”字的字形,到了解“温”字的字义,再到用对比的方法读出“温和”的感受,最后用“温和”一词说话,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温和”一词。

字理识字教学方法还有图示法、演示法、联想法、故事法、口诀法、猜谜法等,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要因时、因字、因课、因生的不同而变化,但都应凸显字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汉字,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认识狼狡猾、凶残的本性,读懂狼找的第一次借口。3.初步懂得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这首歌是同学们喜欢的那部动画片的主题曲?这部动画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好,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学习一个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学生字:狼

二、看视频,初步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森林深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大家想读吗?那好,请放开声音读一读吧!

提出要求:(1)请你用拼音试读课文,尽量做到 不添字,不漏字。

(2)试着将课文读通顺。

(3)自己读自己的,尽量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读一读,提出新要求:请你把课文读流利,读完一遍就停下。(2)快速给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并找六位同学按自然段朗读。(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狼找碴儿吃小羊)

(4)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请小朋友们再轻声地读读课文2—6自然段,看狼和小羊一共有几次对话,画出狼说的话。(教师巡视提示)

(5)都画完了吗?谁愿意来说说你画出的句子?

可提示学生,你画出了这一自然段—— 教师相机出示描写狼找的三个借口——

3、感情朗读三次借口。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把狼找的三次借口都画出来了,老师相信你们读起来也一定很棒!

(1)指名三人读,评一评。再指名三人读。

(2)说说从狼找的三次借口中你有什么发现?(一次比一次蛮横无理,一次比一次凶狠。……)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是谁先来到小溪边?(小羊)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段(第一次借口)

1、学习第二段。(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很想。)对!狼很想吃小羊。谁能把“很”换成别的词儿?(特别、非常)

(3)你怎么看出来狼很想吃小羊?(看图说话)(口水都流出来了,馋涎欲滴,它心里想……)狼心里会怎么想?(连起来说:狼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心里想:我饿得肚子咕咕叫,恰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要是捉住他,我一定能饱餐一顿。想着,想着,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两眼直盯着小羊。)

(4)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可是小羊在溪边喝水,根本没得罪狼。那狼怎么吃小羊呢?(狼故意找碴儿吃小羊。)什么叫找碴儿? 故意找借口呢?(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

(5)狼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的借口读一读?(生有感情地读狼说的话。)教学生字“弄”和“脏”。

2、学习第三段。

(1)面对狼的指责,小羊是怎么回答的呢?(2)谁愿意把小羊的话读一读。(指名读)

小羊说的有道理吗?不要急,我们来看图片,看看水是怎么流的?指指哪是上游,哪是下游?在生活中,我们知道水是从上游流向下游,即使小羊把水弄脏了,也会往哪

流?可不可能流向狼?如果流向狼,就叫——倒流。教学生字:倒。

注意看看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吃了一惊,温和地说。)相机教学生字:惊

谁做个“吃了一惊”的表情让大家看看?(一个学生面向大家做“吃了一惊”的表情。)做得很像!“温和地”说,是怎样说?(态度很亲切、声音很柔和地说。)

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再读读小羊说的话?(一学生读小羊说的话。)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女同学试试。(女生齐读小羊的话。)

(3)“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什么意思?(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3、有感情朗读第一次对话。

(1)分角色朗读。

好,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看谁能读出狼和小羊的不同态度和语气。(2组,评)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狼第一次找的借口被小羊讲的道理反驳了,那它会善罢甘休吗?结果又怎样呢?咱们下节课再学狼找的第二、三次借口。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节课学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狼和小羊

找碴儿想吃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坏人的本性,增强学生辨别好坏的意识,明白和坏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必须采取其他办法。懂得对待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2、理解狼三次借口都是在“故意找碴儿”,年、明白找碴儿、争辩、龇的意思。

3、学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4、扩展学生想像思维能力,续编“狼和小羊”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的话。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插图)图上画着哪两个动物?(狼和小羊)

2、板书课题“狼和小羊”,共同读一遍。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讲了狼和小羊之间的什么事?(要求回答问题句子连贯通顺、完整,掌握简答问题的句式)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轻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2、分自然段,标出。

3、找6个人,开火车式读。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同时课件演示。回答: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2――6自然段,想想狼和小羊有几次对话,用笔画出。

3、看第一次对话课件 演示,指名回答:是第几自然段?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课件 ,说一说。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师:什么叫找碴儿?

师: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师:安的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的什么主意,坏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谁来指着图(即小溪图)说说?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很有力地把狼找的碴儿驳倒,然后讲自己的根据,理由十分充足。看看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师:对,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女同学试试。

4、看第二次对话,课件 演示。问:是第几自然段。

小组学习:分提问小组、分析小组、解答小组,然后汇报。

5、学习第6自然段。狼这次的理由是什么?自学课文、回答问题。

6、同伴分角色伴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狼和小羊教案设计 篇6

教案设计人:双辽市第二小学李瑞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简单理解一些字词,并能按正确格式书写写字表生字。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兴趣和能力。3.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4.使学生明白对像狼一样蛮不讲理的坏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应该以智取胜。5.通过学习,了解坏人的本性,增加学生对坏人坏事的憎恶之情,使学生明善恶是非。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理解课文。

2、理解狼的三次借口都是在“故意找碴儿”。

3、狼为什么不直接吃掉小羊而要故意找碴儿? 解决办法:

1.兴趣引导探知欲望,从中培养学习能力。2.自由读后,圈画生字词,集中合作识字。

3.“小老师解疑”从中培养有能力,爱学习的好学生。4.多读明理善表演。课时安排:3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的头饰。

教学过程:(百度背景图片http://

(l)第一次借口:

看课件展示,故事发生的地点,演示小羊先在小溪边喝水,再演示狼在小溪的上游出现,使学生看清是小羊先来喝水,而狼是后来的,小羊在小溪的下游,狼在小溪的上游,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这个故事事实。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根据看动画片直观的感受动物性格特点,狼说的话要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些,要读出盛气凌人、横加指责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得平缓些,读出小羊小心翼翼地据理申辩的语气。(2)第二次借口: 教师提示:狼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哪儿可以看出狼在说假话?(小羊去年没生下来,不可能背地里说狼的坏话。)你怎么理解“背地里”这个词的意思。试着用“背地里”说一句话

(背地里:私底下地,不当别人面。背地里:我们背地里都很佩服班长的吃苦耐劳精神。)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狼的话要读出更加的蛮横无理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据理申辩又有些害怕的语气。(3)第三次借口:

师提问:狼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做动作理解“龇着牙”、“逼近”两个词语的意思。指导朗读狼说的话,要读出狼穷凶极恶的语气。

4.戴头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要根据人物特点读出的不同态度和语气,注意表情。5.和同座说一说你对狼的印象。

(三)思维延伸

1.想一想狼扑向小羊,可能有几种结果?小组派“小老师”

(A小羊一躲狼掉河里淹死了B羊被狼吃掉了C小羊叫救命被伙伴救了)说一说,比一比。(你觉的谁说的好,为什么)2.我来填(字数不限)(善良柔弱)的小羊(凶狠无情)的狼

3.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用智慧的办法对付。

(四)巩固练习

1.读句子,并注意语气(课后题)你安的什么心?

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你这个小坏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

先找学生说语气特点,再分男女生读。

2.学了本可你哪还不懂,由懂的同学当小老师解答,必要的老师解答。(例如,小羊为什么不发现了狼就跑,因为小羊的儒弱等)

(五)课堂小结

你最大的收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用智慧的办法对付。

(六)布置作业

回家把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 热播的今天,很多孩子对于狼的认识很有局限性,而我这节课借助网络视频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深入挖掘了文章的内涵。使学科教育真正服务于生活,让现在教学手段为学生兴趣学习铺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我的教学应该有如下反思。

一、设问过渡,引领思路

严谨的过渡语,合理的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学生理清了读书的思路,读书的目的行,语文课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个扩散式的思维,一种真正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境界培养。而我的设问就起到了这样的目的。

二,网络铺路,方便理解

在这一课的难点中,我充分利用视频的播放这一网络资源,使学生从中领悟课文中小动物的性格特点。而动画片的播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记忆。

三精读代讲,加深理解

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狼的内在理解也在加深。深入的理解使学生有勇气去表演。这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使本课重点难点,得到突出突破。

我觉得这节课,在小结的过程中说的不是很全面,如果是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更有效果。

大班体育活动:小羊过桥 篇7

1. 能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并初步掌握两人面对面快速平稳通过独木桥的方法。

2.锻炼运动中的平衡能力, 提高身体协调性。

3.学会互助, 懂得谦让, 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阅读过故事《小羊过桥》, 能快速平稳地在高50 厘米、宽20 厘米左右的长凳上行走。

物质准备:长凳10 条, 羊角装饰10 对,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音乐, 《拥抱春天》音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羊过桥》的故事你们看过吗?为什么两只小羊都掉进河里了呢?我们来帮小羊找找过桥的方法吧!

二、开始部分

1.跑步热身。教师带领幼儿绕长凳摆成的长方形慢跑、“S”形跑, 在低矮的平衡板上快步走、横走、蹲走。

2.游戏“走独木桥”。师:三个深呼吸, 放松走一走, 跟我一起来上桥!两个胳膊侧平举, 桥上就数我最稳! (背景音乐《羊羊小心愿》。幼儿跟随教师依次上桥, 教师提醒幼儿注意间距, 不推不挤)

(分析:以上两个准备运动既活动了幼儿全身肌肉, 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桥上动作做了身体平衡的练习准备)

三、基本部分

1. 两两一组探索过桥方法。师:因为两只小羊都想过桥, 互不相让, 不懂合作, 所以才掉下河!你们想帮助小羊找到过桥的方法吗?现在两两组合找座小桥, 尝试一下用哪种方法合作过桥最安全, 最平稳。 (背景音乐《奇思妙想喜羊羊》。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观察, 发现创新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能力稍弱的幼儿给予保护)

2. 幼儿展示, 师幼点评。师:刚才小朋友都很努力, 有的组想出了好几种方法。现在我请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 (两组小朋友同时比, 结束后重点点评侧身过桥和下蹲过桥, 并比较出最快速、最平稳的一种过桥方法)

3. 集体练习下蹲过桥的方法。师:刚才我们找出了两种安全的过桥方法, 一种是侧身过桥, 一种是下蹲过桥。眼看天就要黑了, 我们来练习最快的下蹲过桥吧! (背景音乐《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分析:这一环节重点练习下蹲过桥的动作要领:会面后先商量谁做下蹲者, 下蹲者低头或跪或蹲, 双手抓紧板凳边沿保持稳定。口诀是下蹲、低头、抓凳边。另一人手扶下蹲者的背部, 支撑腿站稳, 摆动腿跨过下蹲者背部, 转移重心落地撤回支撑腿, 口诀是扶背、摆腿、转重心。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掌握相关动作技能。多次练习, 视情况灵活把握运动量)

4. 竞赛游戏“小羊过桥”。师:你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们戴好羊角, 我们要扮成小羊来进行过桥比赛。男孩子为“喜羊羊”队, 女孩子为“美羊羊”队, 看哪一组能最快速、最安全完成过桥。 (背景音乐《羊羊顶呱呱》。将长凳摆成两条独木桥, 幼儿分四路纵队相向队形站立, 以接力模式进行。先热身赛一次, 再比赛三次。特别提醒幼儿注意:会面后快速决定谁做下蹲者是节省过桥时间的关键)

游戏结束, 教师进行点评, 指出在游戏、生活中友好合作与礼让互助的重要性。

四、结束部分

1. 腿部放松。师:两只小羊过桥的方法你们记住了吗?我们站在小桥上拍拍腿放松一下吧。把手轻轻搭在同伴的背上, 慢慢蹲下来, 站起来, 真棒!来, 一二三, 跳下来, 坐在板凳上让你的小伙伴拍拍你的背! (背景音乐《拥抱春天》)

2. 整理器械。师:一条板凳太重怎么办?是不是两人合作抬起来才轻松呢?来吧, 我们抬上板凳回家啦! (整理器械回班,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避免被长凳磕碰)

活动点评

体育活动“小羊过桥”用“面对面下蹲过桥”动作来达到锻炼幼儿平衡能力的目的, 让观课者眼前一亮。活动巧妙利用长凳, 从低平衡板到高独木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层次感分明。虽然练习平衡动作的运动强度偏小, 但较高的练习密度和幼儿过桥时的心理负荷弥补了整个活动的运动量。

《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上一篇:遇见真情作文初一优秀记叙文下一篇:文明行动国旗下的精彩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