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语文练习一

2025-05-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上语文练习一(精选6篇)

苏教版四上语文练习一 篇1

一、生字词(听写)

biānzhīshǎnyàochuànɡzàozhìhuìjìntîubōtāozhāo编织 闪耀

造 智慧 浸透 波涛

朝观xiá霞 赏chïnɡɡāo崇高 zhùyuàn祝

愿 塑造

sùzàodànyuàn

pǐnchánɡ

ɡuānshǎnɡqūzhǐkěshǔ 屈指可数

二、同音字(重点熟悉,)

1、脑海 恼火 烦恼

2、隐藏 引路 饮酒 3、屈服 曲线 区别

三、组词(听写)

霞(云霞)浸(浸透)烦(烦恼)评(批评)涌(波涛汹涌)偏(偏心)袍(紫袍)桂(桂花)

四、词语搭配。(读5遍会填词)

崇高的事业 飞速地前进 铺设大道 明亮的阳光 金灿灿的向日葵 创造财富 一片黄叶 远大的理想 幸福地开放 塑造人才 发亮的汗珠 沉甸甸的稻穗儿 创设情境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读3遍会理解)

1.中秋节的夜晚,苏轼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手足情深,分别七年)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六.要默出的古诗。会背会默会写会诗意 ①《水调歌头》节选 宋 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27

一、生字词 听写

xínɡyǐnɡbùlíyīnqínɡyuánquēshíquánshíměixīnxùbùnínɡ形影不离 阴中外

缺 十

十美 心绪不宁

南 ɡǔjīnzhōnɡwài古今成qínɡbùzìjìn情不自禁 地北

dìběitiānnán

zhuïzhuànɡ

壮chãnɡzhǎnɡ长

二、照样子写词。听写

1.ABCC式:白发苍苍 凉风习习笑语盈盈 生机勃勃 书声琅琅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三、词语搭配。(读5遍会填词)

一股香气

茁壮的新苗 衷心地祝愿 涌起波涛 柔韧的梳子

古今中外的名著创办学校一群牛羊

美好的感情 热烈地祝贺 四.要默出的古诗。会背会默会写会诗意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读3遍会理解)

3.《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打比方,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的美景。

4.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和”的意思是(和谐、协调)。“未”的意思是(没有、未经)。诗句的意思是(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映月,那么的宁静、和谐;无风的湖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铜镜)。可以用成语(水平如镜)来形容此时的洞庭湖。12-28

一、生字词

(听写)

qiūyuâqīnɡluï秋月 恼 青螺 湖井húɡuānɡ

báiyínmínɡlì

白银

明丽

zhēncánɡ

fán

烦nǎozhàoyàojǐnɡjǐnɡyǒutiáo照耀

二、同音字(重点熟悉,)

4、塑造 宿舍 素材5、顽皮 游玩 完成6、仪式 移动 阿姨

三、组词(会写)

假(请假)侵(侵略)项(项目)坪(草坪)通(通过)编(编织)泡(水泡)洼(洼地)

四、词语搭配。(读5遍会填词)怀念过去 成熟的庄稼 弯曲的羊肠道

观赏明月 一曲酒歌

美妙的音乐 五.要默出的古诗。会背会默会写会诗意 ②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读3遍会理解)

5.《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天的晚上)乘船远行,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读了古诗,我的眼前出现了(峨眉山、月亮、平羌江)等景物。

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发”是(出发)的意思,“下”的意思是(顺流而下)。诗句的意思是(诗人连夜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没有见到思念的友人,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途中见到月亮,勾起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12/29

一、生字词(听写)

niànɡzàoshūzǐyánɡchánɡxiǎolùquēshǎoshūlǐ酿造 梳子

小路 缺

少 梳理

xiǎnɡ

想niàn念

二、组词(听写)

勇(勇敢)遍(遍地)抱(拥抱)娃(娃娃)

累(积累)磨(折磨)眉(眉毛)君(君子)垠(一望无垠)镜(镜子)末(期末)渝(渝州)螺(田螺)

三、词语搭配。(读5遍会填词)

美好地祝福 留作纪念 珍贵的杯子 美丽的野菊花

举着红樱 一把梳子

美丽的花朵 加倍地珍惜 珍藏礼物 忘掉烦恼 12/29

四、照样子写词。听写

3.赞美老师的成语:废寝忘食 呕心沥血 夜以继日 谆谆教诲 孜孜不倦

4.描写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 硕果累累 天高云淡 瓜果飘香 五.要默出的古诗。会背会默会写会诗意 ③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读3遍会理解)

7。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就描写了(白、银、青)三种颜色,将洞庭湖的秀丽娴静刻画得恰到好处。

8。《老师,您好!》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和“(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两句诗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春蚕,我想把老师比作(园丁、蜡烛、铺路石)。

12/30

一、生字词(听写)

xīnkǔbēihuānlíhãrïurânhàoyuâdānɡkōnɡshíyǐnshíxiàn辛苦 悲欢离合 柔韧 皓月

空 时隐时

二、组词(听写)

麻(芝麻)媚(明媚)群(群众)银(银河)境(边境)未(未来)愉(愉快)

三、词语搭配。(读5遍会填词)

红通通的高粱

思念父亲 一朵菊花 浸透心血 编织丝线 酿造美酒

四、照样子写词。听写

5。带有“人”字的成语:一鸣惊人 后继有人 聪明过人 百年树人

6。形容关系好、情意深的词语:亲密无间 情深义重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五.要默出的古诗。会背会默会写会诗意 ④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读3遍会理解)

9.《老师,您好!》中,老师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读了这首诗,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真伟大!)。” 10.李峤的《风》这首诗中,(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使人感受到风很大。我能默写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31

一、词语搭配。(读5遍会填词)

珍藏记忆 悄悄地编织 欣赏舞蹈 一件红袄

架起金桥

二、照样子写词。听写

7。描写夜空晴朗的词语:皓月当空 万里无云 月明星稀 群星闪耀

三、句子。(读5遍)1.描写山水的诗句: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描写月亮的诗句: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⑤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描写怀乡思亲、送别的佳句: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课文默写(会背,会默)《老师,你好!》全文

六、选词填空。(读5遍)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一鸣惊人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1.王小芳是个(聪明过人)的孩子。

苏教版四上语文练习一 篇2

一、读出诗一般的画卷

透过亲切平和、新鲜活泼的语言, 我们不经意间就可以捕捉到诗一般的画面。开篇聚焦“荷兰”, 让“水之国”“花之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突出“牧场之国”, 奠定了全文田园生活的基调。“极目远眺”, 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这时“黑白两色的奶牛”尽收眼底, 那“低头吃草”的牛、“站立不动”的牛、“活泼顽皮”的牛、“仪态端庄”的牛在大背景“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和“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的映衬下令人心驰神往。空间转换, 将镜头拉近后对准“骠悍强壮”的骏马群, 那如桩的粗腿和随风飞扬的鬃毛在作者的笔下如细细描摹的工笔画。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头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它们自由驰骋”释放心情的场景。局部特写后将视角转向群像描写, 那“悠然自得”的绵羊、不停呼噜的猪群、安闲自在的小鸡和长毛山羊与“自由驰骋”的骏马相映成趣, 构成了自由幸福的生命画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作者“意脉”出现变化。傍晚时分, 牧民出现, 开始了繁忙的工作, 可丝毫没有咱们生活经验中那种杂乱、喧闹的感觉。“驾着小船过来, 坐上小板凳”, 挤奶“不叫喊吆喝”“默默无言”。“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 不停地开往城市”, 牧民们在静默中井然有序地忙碌, 是冷漠无情还是不愿叨扰这诗一样的环境、天堂般的和谐?“严肃沉默”的奶牛连“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其实已经作出了最美的解答。

随着“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 牧场进入夜幕。“漆黑的夜晚”向来伴随着孤独、寂寞与思念,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温馨与安详———“狗不叫了, 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 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二、辨出诗一般的言说

作者笔下的荷兰似有一种强磁魔力, 让读者魂为之所牵、梦为之所绕。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文本诗一般的言语表现魅力。层次分明的结构和寓情于景的描述自不必说, 单是那活泼、超越常规的言语表达就足以让我们破译作者心灵, 探寻作者深层潜在的情感世界。

“极目远眺, 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 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一句中的“碧绿”指鲜艳的青绿色, “丝绒般”指丝织品的质感柔软、平整、光亮。“碧绿如丝绒般”就形成一种错位搭配, 其精妙在于跨越空间发现不同事物间隐蔽的一致性, 凸显了作者对草原的惊叹与喜爱。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之国, 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于中, 按事实逻辑应该是一条条运河镶嵌在碧绿色的低地上, 而作者说成“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细细品读这种逻辑变异的句子, 就可以悟出语义的微妙之处。一方面, 这样写更突出运河之多, 与前文“水之国”和下文牧民“驾着小船过来”挤奶的事实本然趋于一致;另一方面, 自由奔腾是骏马的天性, 但是有了运河的阻隔, 骏马群的奔驰范围就有所限制, 草原就始终保持相对的宁静, 与作者的情感逻辑又趋于一致。

傍晚时分, 牧民挤奶本是繁忙的景象, 作者却极力铺陈寂静。奶牛“严肃沉默”“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 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为何有这种化“忙”为“静”的诗意效果?其根本在于作者把自己的主体情感投射在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客体———“奶牛”和“挤奶的人”身上, 有了形态的感觉变异。同时, 这样的感觉变异又赋予精神层面的东西———“奶牛”将挤奶看做神圣的使命而“严肃沉默”地对待;“挤奶的人”与奶牛内心默契, 无需“叫喊吆喝”, 只有“默默无言”才是对默默奉献的“奶牛”乃至宁静悠远的绿色草原最为人性化的尊重。

三、教出诗一般的滋味

基于以上解读, 笔者觉得教学此文本可以确定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多维诵读, 想象一幅幅静美的场景, 感受“牧场之国”的诗画韵味;品味语言, 凭借一处处“不讲理”的表达, 探秘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情思;迁移写作, 模仿第二节的结构层次和句式写法, 描写某一特定场合中的人或物。根据以上教学内容, 笔者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流程。

板块一:整体把握, 找准起点

1. 读了《田园诗情》一文后, 荷兰的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2. 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荷兰的田园风光? (画画、朗读、拍专题片……)

3. 原文的作者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

如果哪位小导演能把《田园诗情》拍成一部专题片, 对作者来说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板块二:品读诗意, 立体感受

1.大家都有“聪明牌摄像机”吧?各位小导演一边读课文, 一边用你那“聪明牌摄像机”拍摄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

2.描述拍摄到的镜头内容, 抓关键处点拨引导。

情形预设如下:

▲奶牛群镜头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拍摄是有顺序的, 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镜头中的背景是草原和郁金香, 文中是怎么写的? (抓住“碧绿如丝绒般”感受草原之美及作者之惊喜;抓住郁金香描写感受花之多、之美, 体会“花之国”所指)

○由镜头中的主角你能联想到什么?

○这样的镜头如果能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就更好了, 导演可以挑选一个同学为你拍摄到的镜头解说。 (毛遂自荐也可以)

▲骏马群镜头

○你是个奇怪的导演, 把镜头偏偏对准骏马的腿和鬃毛, 有什么意图呢?

○如果你是这镜头里的一匹骏马, 请把最幸福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骏马奔腾应该是热闹的情形, 从你的镜头里似乎没有这种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 (抓住“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感受草原相对宁静功在运河之多以及“水之国”所指)

○指名学生为镜头解说。

▲群畜镜头

○如果你是镜头里的绵羊、小鸡或者长毛山羊, 请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告诉观众。

○指名学生解说镜头。

▲傍晚镜头

○挤奶、装奶、运奶应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你的镜头里似乎没有这种感觉, 作为导演, 你想通过这样的镜头向大家传递什么呢? (相机抓住“偶尔传来汽笛声”“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体会在镜头里的作用)

○出示采访问题, 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稍作准备接受采访。

(尊敬的奶牛女士, 您为什么这么严肃沉默, 连脖子上的铃铛也不发出响声?尊敬的牧民朋友, 您为什么总是这么默默无言?亲爱的狗先生, 您可是总喜欢叫的, 怎么晚上不叫了呢?亲爱的马先生, 您的蹄子可是最有力的, 为什么忘记踢马房的挡板呢?)

○挑选学生 (或自荐) 后解说镜头。

板块三:从读到写, 模仿迁移

最近学校也要拍摄一个专题片,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展现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形。你觉得应该用刚才哪个镜头的拍摄方法比较合适?请再次打开你的“聪明牌摄像机”, 把以前拍摄到的同学们课间活动的情形用笔描述一下。

苏教版四上《习作5》教学设计 篇3

1.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可谓精彩纷呈。你有自己所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事物吗?说给大家听听!(各自说出自己喜欢的事物)

2. 你想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写出来让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交流“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事物”,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言语表达的素材。在此过程中,自然过渡到研读例文的环节中去。

二、 研读例文,领悟自述

1. 我们在习作之前,先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习作,看看别人是怎么介绍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事物的。

2. 学生默读例文,思考:这两篇例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① 这两篇习作分别写了什么?(小闹钟和小溪流)

② 你觉得这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学生先相互交流,然后再反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两篇习作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自述,并初步领悟自述的好处是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进一步领悟自述的好处。

① 同学们刚刚提到这种写法叫自述,这样写的确很生动、有趣。请大家再细读例文,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很生动、有趣?

② 检查交流。《小闹钟》一文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全身、背后、头顶”,以及“告诉、伸出、敲、唱”等词语体会表达的生动有趣;《小溪流的自述》一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孤独、难过”以及“拍拍、挠挠”等词语体会这种写法的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什么叫自述和自述有什么好处以后,再让学生回到例文中去,就是要让学生把自述的方法以及好处的领悟落到实处。通过品味“全身、背后、头顶、告诉、伸出、敲、唱”等词语,感悟“自述”的方法;通过品味“孤独、难过、拍拍、挠挠”等词语,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③ 现在你能说出自述的好处吗?

三、 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1. 细读例文,想想例文在自述的时候,都写了哪些内容?

2. 检查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相机板书:

《小闹钟》:外形——构造——功能、作用

《小溪流的自述》:快乐——孤独、难过

3. 在介绍这些内容时,你觉得小作者写得怎样?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从例文中举一个例子说说看。

4.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并相机板书:

(1) 采用自述的写法;

(2) 注意表达有序;

(3) 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例文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习”有所“仿”。此环节让学生再次细读例文,意在让学生感悟写法,主要目的有两点:要让学生了解,在介绍一个事物时要注意一定的顺序,表达时要做到有条理;要让学生明白在介绍一个事物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所介绍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四、 角色练说,丰富选材

1. 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头饰拿出来,先想想你准备介绍这一事物的哪些内容。

2. 把你想要介绍的内容列个简要的提纲。

3. 指名学生上台,戴着头饰介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事物。

4. 同学相互点评介绍的情况。

【设计意图】:“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贯穿于习作指导的全过程。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学生的动笔、表达服务。让学生戴着头饰介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所介绍的这一事物的角色之中,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 书面练笔,巡回指导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4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由城市美称导入课题。同学们,二年级我们学习了一些城市的美称,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就去济南——板书课题:

8、泉城,去看看。

2、泉城顾名思义,泉很多。看看是不是。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占、昼——翘舌音;拎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纠正字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汇合在一起。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昼夜:白天和黑夜。

喧腾:喧闹沸腾。形容气势很大:

晶莹剔透:光亮而透明。课文中形容泉水涌出来的时候样子很美。秋雨潇潇:课文中形容泉水的声音很小。潇潇,形容下雨。

3、指导分段。

4、回答问题:因为济南泉水多,泉水美,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

3、学生描红仿影。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查阅泉城的资料 板书设计:

9、泉城 ——济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第一句。这—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济南有七十二泉,说明泉多——总说)

3、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有几个分句,从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出示: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作者为了把泉水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出了泉水的美丽,、指导朗读第二句话。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济南七十二泉,最著名的有哪些呢?读第三句话。“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4、小结:这一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多而且美。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了些什么?

读后指名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第三、四两句写泉水的样子)

2、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拎”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拎”的动作。

3、指导朗读。谁能把它的位置画出来,让没去过的看到你的图就能找到它? 练习画图 ——填表

4、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四、自学第3、4自然段(1)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

②五龙潭、黑虎泉分别在什么地方? ③有什么特点?(用“——”画出主要词语)(2)学生自学。(3)检查。①看图。②填表。

(4)练习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2、哪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3、指导朗读。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课文——2.3

2、选择喜欢的一个泉,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泉多

七十二泉

泉美

有的„„有的„„

9、泉城

珍珠泉

涌 神奇

最著名 五龙潭

汇注

黑虎泉

喷吐

水声喧腾

趵突泉

大、清、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默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分段指导背诵。

回忆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泉多——有的„„有的„„,最著名——(泉美)名称,位置,特点(样子、名字由来)分节背诵,2、学生练习背诵全文。

3、检查背诵。

4、介绍泉城——小导游

三、指导写话

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

1、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段式。

2、指导学生说说课间活动的情景,用上“有的„„有的„„”。

四、完成课后第四题,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业设计:背诵课文,练习写话,回家请你当个小导游,把泉城介绍给你家长听,让他假期带你去看看。板书设计:

9、泉城

有的„„有的„„

10、九寨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清段落层次。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10、九寨沟

2、同学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这就是其中一景。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么?(引导学生主动设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取名?它是怎样的山沟?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自学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3)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并正音。窜平舌音,禽要读准。(3)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指读分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正音,评读。(5)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作业设计:

1、书写字词

2、朗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

位置

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

2、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并能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教学难点:

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话导入

课文第一节告诉我们: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认真听,说准确。指名说。开火车说。

二、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哪?九寨沟何以得名,课文第一自然段讲得很清楚,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2、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齐读。

4、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关键词:神奇、童话世界,并说说自己对这两个词的感觉。

5、指名读两个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来到这神奇的童话世界,我们将看到什么呢?读读划划第三自然段。准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板书:雪峰、湖泊、森林、彩池、飞瀑]

2、放声读。

3、用笔划出:雪峰、湖泊、森林、彩池、飞瀑。

4、课件理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结合资料向大家介绍。

5、美美地读好文中相关的句子。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根据板书背诵。

8、小导游介绍:看着课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照片、图片,可以结合文字资料,可以当场作画介绍等。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神奇的童话世界吸引了无数游人,也成了珍稀动物的美好家园,就让我们漫步林中,一睹它们的风采吧。请大家自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这些小动物的特点。[板书: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1、读读。

2、想想这些动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词语形容。画出文中有关词语

3、说说各个动物的特点。

4、再读读。

5、你最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你能把你喜爱的动物画出来吗?练习画画

6、结合自己的画,背背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动物的有关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课外资料等介绍。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总结:这神奇的童话世界景色优美,这儿有()的雪峰,()的湖泊,()的森林,()的瀑布,真可谓是山清水秀,景色绝伦。更妙的是,这里还生活着各种珍稀动物。有()的金丝猴、()的羚羊、()的大熊猫、()的小熊猫。

师生共同叙述。作业设计:

画画美丽的九寨沟 练习背诵3、4节 板书设计:

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童话世界 10九寨沟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人间仙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2、领会本文的构段方式。

3、背诵第五自然段。教学重点:

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其在文中所起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恰似

敏捷

若无其事

高低错落

善于

出没

诗情画意

古木参天

2、指名背诵三、四自然段。并说说这两段分别介绍了什么?景和物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过 渡:九寨沟景美、物丰,引人向往,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赞叹: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默读课文。

2、思考省略号的前半句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后半句又有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

4、交流:前半句概括了九寨沟的风景名胜,是总结全文;后半句与“一进入景区,就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相照应。这样一来,使整篇文章显得中心突出,段落紧凑严密。

5、齐读第五自然段,并背诵。

三、练习

1、要求: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以小导游的方式介绍九寨沟的美景。

2、指名介绍。评议指点。

3、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从优美词语、迷人景物等体会。

四、总结课文

(引读)难怪人们称九寨沟 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可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九寨沟

仙境

11、田园诗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查字典学会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读顺课文,查字典学会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语言导入,前两天我们游览了泉城,感受了泉水的魅力,到过仙境般的九寨沟,欣赏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让我们情不自禁的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还要去欣赏一处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田园诗情

欣赏了国内的美景,我也到国外看看有什么景色,第一站我们就去——荷兰,看看那里的田园美景。

二、初读课文

1、讲清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得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3)田园指什么?它有哪些诗情画意?理清课文大意。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师正音。

(2)说说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将以哪种方式解释。

(3)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顽”左偏的“元”做偏旁,最后一笔变成竖提。“肃”第二笔横要写的长,第五笔是长撇(竖撇),第六笔是竖,第七笔里面的短撇,最后一笔是点。(带领学生书空笔顺)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作业设计:

查阅荷兰的一些资料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田园诗情

荷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田园诗情”描写的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田园诗情”描写的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

(1)课文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是由哪些景物组合成的?(2)划出文中难以理解的语句。

2、理解重点内容,讨论交流:

(1)出示:牛犊跳前跳后„„好似牛群的家长。

课件出示,引导观察。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猪群、小鸡、长毛山羊、小船、挤奶人、灯塔等组成的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图。注意指导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全面表述出来。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出示: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作者用排比的手法,从时间、空间、动物的状态上营造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而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来反衬出夜晚的宁静美好,二来也为宁静的夜色增添了生气。

3、自由选读,并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思想感情,引述:难怪说,荷兰,是____ 之国,是____ 之国,也是_____之国。

5、有感情地练读。你喜欢荷兰得哪一幅画面?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或有感情得朗读。

6、指名读或介绍。

7、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两小节。

8、指名背诵。

三、总结

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的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与向往之情。作业设计:

画出你心中的荷兰

想你的父母介绍一下荷兰的景色。

找一段描写外国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文章读一读。板书设计:

11、田园诗情

荷兰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12、桂花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清段落层次。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语言导入:前两天我们在教室里总会闻到一股香味,有的同学问老师,我说那是——桂花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2课,板书课题:

12、桂花雨 桂,换偏旁,区分字义。

2、引导读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自学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3)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并正音。

(3)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指读分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正音,评读。(5)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记忆生字。尤,与“龙”区分。

拣,右边不是东,注意同音字的区分:检、捡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作业设计:

查阅桂花资料、传说 朗读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文,谈谈作者对桂花有着怎样的感情。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比较手法,突出桂花香味迷人。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摇’’桂花的时间及其原因的句子。

(2)指导朗读,读到桂花盛开香飘十里的情景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让学生从“香飘十里”、“浸”等词语中感受桂花的新鲜、香味的迷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朗读,画出描写“我”盼望摇桂花时心情迫切的句子。(2)再读文,画出摇桂花乐的句子。

(3)出示摇桂花的插图。借助图,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心情。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摇桂花的经过——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淋过雨?还有的同学在雨小时故意不打伞,这时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你是什么感受?这与与课文的“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的情景和感受。

(4)父亲点香吟诗,学生齐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口占一绝”:意为随口吟诵一首绝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引导反复吟诵,体会全家收桂花时的快乐。交流收集有关桂花的诗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导学生讨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2)指名读文,学生说一说。

(3)指导朗读,体会人和年丰的情景,体会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有着怎样的感情,读文。(2)引导学生理解 “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外地的桂花和家乡的桂花还指什么?(3)指导朗读。作业设计:

写一件让自己最难忘的事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摇桂花 —— 铺

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怀念家乡、爱桂花

习作3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学会用书信体写作。

2、能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

3、通过生动、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教学重点:

用书信体的格式,从不同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教学难点:

通过生动、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信封和纸)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信封和信纸)2.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不用作文簿,就用信纸和信封,怎么样?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例文,看看跟平常的例文有什么不同之处。(1)指名说说。

(2)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书信的书写格式和第二人称的写作形式。归纳出书写的格式:书信由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五部分组成。

对方的姓名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处。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亲热,可以在称呼前加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语。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里。正文从第二行空两个格写起,下一行再顶格写。如果要写的事情很多,可以分段写,每段的起行都要空两个格。一般是先写问候的话,这封信中先向奶奶问好,再问叔叔婶婶好。然后写要说的事。如果是回信,要提一下已经收到对方的来信,然后再写自己要回答和告诉对方的内容。

祝语: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进步”等。习惯上是把“此致”“祝你”紧接着正文写,“敬礼”“进步”等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祝你”,下一行顶格写“敬礼”“进步”等

署名和日期:写在结尾下一行靠右处。如果是写给自己亲属的信,只写名字,不必写姓,前面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孙女”“学生”等。在署名的后边或下方写上写信的日期。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

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

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或默读王磊同学写给李阳同学的这封信,想一想,王磊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3.如果你是李阳,读了好朋友的这封来信,你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吸引了你?(1)交流。

(2)列出介绍的提纲。

(3)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三、说说家乡

1.同学们,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独特的魅力,能说说吗?(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

(2)把各小组的资料进行整合,列出介绍提纲。(3)分组具体介绍。2.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在各小组内修改、完善写作提纲。

四、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板书设计:

请到我的家乡来

---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评议、补充。(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分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二、修改、誊写。

三、书写信封,写好地址

指导信封的写法

练习3 教学目标

学习读书时做记号,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并体会读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积累8个描写山水景色的词语。学习歇后语,扩大阅读量与背诵量。继续进行描红、仿影和临写钢笔字、毛笔字的训练。口语交际: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陶冶情操。教学重点、难点:

“处处留心“与”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处处留心”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1、学习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读书时做记号有什么好处?应怎样做记号(3)出示常用记号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词 在下边划——

关键词语 在下边加·

精彩的语句 在下边加。

对某些内容有疑问 在后面加?

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 在前面加△

2、预习15课《说勤奋》,并根据需要做记号。

3、读名人名言,明确读书的意义。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指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他想通过打比方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3)交流。引导学生从自身谈一谈

(4)小结:这两则名言说的是读书的意义和好处,刘向的名言告诉我们读书可以使人明理,开启智慧,从而克服愚昧无知;高尔基的名言则告诉我们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不读书,所以我们读书也需如饥似渴。

(5)反复诵读名有名言。

(6)交流,你还收集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二、读读背背

成语:

1、指名朗读成语,正音。

2、自由朗读,试背。

3、说说这些成语是属于哪一类的?(写景)请你用上几个来说一段话。

4、开火车读后背诵。

5、扩展。

(1)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成语,组内交流。(2)小组汇报,比一比哪组说得多,说得好。

(3)将汇报的成语写下来。

歇后语:

1、出示歇后语:竹篮打水—— 一场空。

(1)指名朗读。

(2)学习歇后语的格式:

语的结构比较特别,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句像谜面(表现象),后句像谜底(表结果),中间用破折号格开。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常略去不说,让别人通过意会去补上,所以叫歇后语。

(3)指导朗读:前句和后句之间稍作停顿。

(4)齐读。

2、自由朗读歇后语2、3、4、5,试背。

3、指名朗读,背诵。

4、扩展。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歇后语。作业设计:

1、收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

2、收集歇后语。

板书设计:

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写好钢笔字。复习歇后语,使用歇后语。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官”“窜”“霞”,仔细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上下结构,上大下小

(2)在书写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指导写“官”字

A、仔细观察课本,看看这个字有那几种笔画?

B、找准每一笔的位置,在自己的本子上找到相应的位置。C、教师范写,写一笔学生跟一笔,并提示书写的方法及注意点。D、教师完整书写“官”字后学生自己写。E、指名板演,师生评议。F、学生在课本上书写。

(4)小结学法,学生自由练写“窜”、“霞”。

(5)同桌互阅,取长补短。

(6)指名板演,师生评议。

3、在田字格本子上将三个字正确、规范地每个书写两行。

二、练写毛笔字

1、教学“日”字旁。

(1)指名读“时”字,分析字形。(2)师范写“日”字旁,并讲解要领。

(3)生在草稿本上练习,然后再和字帖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所在。

(4)教师完成“时”字后生完成。

(5)生默读“时”的书写分析,边读边用手比划,要把字“印”在脑中。

(6)指名上台书写,其他学生在草稿本完成书写。

(7)对比找问题,然后在书上完成练习。

(8)总结学法:先读帖,后练习,再对比,最后巩固。

2、自学“月”字旁的书写

(1)生按刚才的方法自学“胜”字的书写。

(2)生练习时,师放音乐,巡视辅导。

(3)学生练习写“时”、“胜”。

生在大字本上练习时,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要把一个字完整地记在脑海中,不要写一个笔看一笔,要一气呵成。

三、歇后语

交流自己的歇后语,说说这个歇后语的意思。

运用歇后语说话:我没有写完作业,早上来到学校,心里是—————— 作业设计:

背过成语和名言。用上歇后语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练习3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语交际《学会赞美》。出示:

赞美

赞美,如同一支歌,能奏出和谐悦耳的乐章。

赞美,如同一首诗,优美而典雅,能陶冶人的情操。

赞美,如同一条涓涓的细流,能滋润人们的心田。

赞美,是一种艺术,能营造出积极上进的氛围;

赞美,又是一种进步的动力,能鼓励和鞭策人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同学们,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去赞美谁呢?又该怎样去赞美别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创设情景,指导赞美。

1、出示情境

(一):

放学回家,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对妈妈说:“。”

把句子补充。

学生表演。

组织评价。

小结:刚才两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大家评价得也不错。我们要尊敬父母,也要学会赞美自己的爸爸妈妈。

2、创设情景

(二):

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老师给每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大家看看这本作文,想一想,有哪些值得赞美的? 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

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某同学,你听了同

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呢?

3、出示情境

(三):投影本班同学六一时装秀时的照片。

选择一张照片,对他赞美一下,想想会对他说什么?

小组讨论,组织交流。

小结:看到大家这么赞美这些爱动脑,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老师心里真高兴。我想我们班的同学说不定以后就会有发明家、服装设计师或者名模出现哪?

三、联系实际,进行赞美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看大屏幕,出示三组镜头,分别练说。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班里就有很多小小画家、小小歌唱家、小小作家、小小乐手„„还有像劳动积极的、关心集体的、作业整洁的、成绩优秀的„„真是数也数不清。你想赞美班里的哪位同学,你就真诚地去赞美他们吧。(全班自由组合,走下位置,说赞美同学的话。)

四、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同学们,及时恰当地赞美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经常地、正确地赞美别人,才能使自己更成熟、更自信、更有修养。当我们听到别人真诚的赞美时,我们要细心聆听,正确对待。所以通过这堂课的连练习,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做个懂得赞美的人,从赞美中吸收别人的优点,不断地完善自己。板书设计:

苏教版四上语文知识点第四单元 篇5

板斧 加厚 柱子 小心翼翼 精疲力竭 合拢 血液 皮肤 纵横交错 躯干 惩罚 啄食 迈步 希腊 触犯 盗取 大发雷霆 驱寒取暧 烟火袅袅 不远万里 烈日暴雨 悬崖绝壁

不屈不挠 张弓搭箭 水罐 完好无损 惭愧 渗出 日复一日 花瓶 开天辟地 冉冉上升欣赏 骄傲 铁链 不禁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宇宙 重新 崩裂 成就 滋润 破损 法规 欣喜 偷盗 驾驶 流淌 奔腾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带有反义词的成语:纵横交错 左右为难 前因后果 东张西望

2、ABCA式的成语:精益求精 微乎其微 痛定思痛 为所欲为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女娲补天

4、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精疲力竭 有气无力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5、带“火”字的成语:火冒三丈 刀山火海 水深火热 热火朝天

6、带“天、地”的成语:谈天说地 开天辟地 改天换地 上天入地 顶天立地 昏天黑地天南地北 天高地厚 天经地义 天昏地暗

7、描写秋色的成语: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硕果累累 秋色宜人 桂子飘香

8、描写神情专注的词语: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三、比一比,再组词。

独(单独)灌(浇灌)愧(惭愧)偷(小偷)柱(柱子)竭(竭力)宙(宇宙)规(规定)

浊(浑浊)罐(水灌)槐(槐树)愉(愉快)注(注意)喝(喝水)油(油菜)现(现在)

腊(希腊)悔(后悔)捡(捡柴)尤(尤其)啄(啄食)

蜡(蜡笔)诲(教诲)拣(拣菜)犹(犹如)逐(追逐)

苏教版四上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 篇6

熟悉---陌生 优点---缺点 快捷---缓慢 单调---丰富 麻烦---方便 宽阔---狭窄 昂贵---便宜

开启---关上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九、造句。

1、学而不厌------- 我们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成绩才会有所提高。

2、长年累月------- 爸爸为了工作,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十分辛苦。

3、解暑消热------- 吃西瓜可以让人解暑消热。

4、先是------接着-------然后-------- 夏天下雷雨的时候,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然后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就落下来了。

5、可以------可以------可以------- 节假日,我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可以参加各种活动,还可以四处游玩,增长知识。

十、用四字词语填空。

1、表姐打算(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2、我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把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

3、如果还有差距,就应该(急起直追),努力赶上。

4、刘丽资质一般,但她相信(勤能补拙),所以她总是十分珍惜时间发愤读书。

5、不用担心,这点皮外伤经过一段时间会(不治而愈)的。

6、这个乞丐(蓬头垢面),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令人同情。

7、奶奶忙碌了一天,感到(浑身无力)。

8、华佗医术高明,能让病人(起死回生),因而被人们称为神医。

9、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只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彼岸。

10、张教授精通三国语言,真可谓(学贯中西)。

11、古今中外,像鲁迅先生一样(著作等身)之人并不多见。

12、他看上去(文质彬彬0,但在球场上却是一员虎将。

13、他才三十几岁,就开办了四个工厂,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十一、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

2、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3、(虽然)亲友远在天涯,(但是)国际互联网让人感到仿佛近在咫尺。

4、人们(既)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又)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不仅)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

5、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十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学完本单元,我们有幸结识了好几位名人。(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留学时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而轰动了欧洲生物学界;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用了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为的是(使万民得福)。

2、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句中的“汗水和心血”可以理解为(付出的劳动),“浇灌”实则是(作出的努力)。举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刘翔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才能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

3、国际互联网可以做许多事情:(①上网听音乐、聊天;)(②上网学习;)(③上网购物。)

4、“上网”“入网”“网上商场”等这些词加上引号表示(它们有特殊的意思,不是通常的意思)。

5、中心句在片断中起(总起作用)。

6、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当空,可师徒俩(还在认真地记录当日寻访所得)。

7、为了修好《本草纲目》,(李时珍领着弟子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8、若是两种草药相似,(李时珍会仔细端详,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冒险品尝草药加以区别)。

9、李时珍投宿的那座古寺(破败不堪,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10、表现李时珍生活艰苦的语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11、体现李时珍严谨与认真的语句:(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12、哥伦布是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远航探险的重大贡献是发现了( )。

上一篇:年轻干部的成长要注重规律下一篇:一个有文化的后勤服务集团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