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新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精选10篇)

农业新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 篇1

作者:王文书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关键词]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其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主导产业。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常平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

农业新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 篇2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普通高校就业难,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 而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他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着普遍的共性特征, 但是由于专业特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 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何帮助农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 提升其就业能力, 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 为此, 对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与分析,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同时对2013 届和2014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力求通过分析探究, 为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运用福建省高校待就业登记系统、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服务云平台以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这三个系统平台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表1 可以看出,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 届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

2.2 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

从图1 可以清楚地看出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具体情况, 2015 届毕业生生中就业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有27.26%, 比较对口的有55.31%、完全对口的有22.42%。其中兽医、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会计与统计核算、电子商务专业对口率较高。而农业类毕业生的对口率就比较低, 其对口情况与其他非农专业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3 就业单位性质

图2 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22.42% 集中在对口企业, 77.46%的学生在其他企业上班, 此外, 事业单位、国企的占比分别为1.83% 和2.47%。对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学生还是很少, 仅占0.82%。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分布在企业当中。自主创业的人群所占的比例也很少, 但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 自主创业的比例还是有逐年上扬的趋势。

2.4 毕业生就业收入情况分析

图3 主要是针对2015 届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毕业生月薪在4000 元以上和2000 元以下占比都很小, 分布占到9.5% 和4.28%, 而毕业生月薪在2000-3000 元的占比最大, 达到了64.14%, 毕业生月薪在3000-4000 元的则为22.08%。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 印象很好的占比61.03%, 对毕业生总体印象不太好的仅占0.37%。谈及录用我院毕业生的原因, 46.37% 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35.14% 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工作踏实。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19 项品质、能力等素质进行评价, 其中15项素质的评价都超过了4 分 (5 分为最高分, 即非常满意) , 得分较高的分别是文明礼仪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事业心和责任心、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3 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

3.1 基本的专业素养欠缺

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更偏向于农学、林学、园艺、动科等大方向专业, 兽医、果树栽培、育种等专业都是贴近于生活的基础专业, 只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吃透, 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服务大众。但是很多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基本的专业技能不过关, 从而使得用人单位不满意, 而自己在工作中也不能够更好的发挥, 导致适应能力不足。

3.2 传统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滞后

一些传统的农业高职院校的培养观念滞后, 培养模式的发展步伐缓慢, 在经济新常态的状况下, 从而导致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质量与素质受到了削弱, 进而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 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核心能力结构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结构体制的变化。

3.3 农业高职院校就业率比较低

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普遍低的成因在于;首先是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其次, 某些高职院校在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上出现了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最后, 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4 提升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4.1 提升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取得工作的能力, 还应该是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根据市场需要, 及时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方面,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仅仅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 更需要走入实习岗位, 真正做到一上岗就能“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

4.2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努力打造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品牌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 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对院校专业结构的进行有效的调整。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把社会发展的实际, 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 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农业高职院校的立足点, 真正做到把就业服务作为导向, 把职业教育作为主线, 努力打造专业品牌, 扩大社会影响力, 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4.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

采用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 全面开展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 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学生。首先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工作, 以便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 从而能够对其遇到的困难进行有效的帮扶。其次, 积极与校外各实习单位紧密联系, 定期安排未毕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成效显著, 为今后真正踏上就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就业指导、信息管理、职业辅导、课堂教学、困难帮扶及手续办理等方面, 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 从细节中为学生做好服务, 力争“让每一名学生满意就业”。此外, 还要积极开展创业辅导与扶持工作, 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在校期间, 积极与企业合作, 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竞赛,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提高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2]温娟, 李晓军, 许静.农业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J].山西农经, 2016 (02) .

[3]李瑞星.农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探索—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生源规划, 2013 (02) .

大学毕业生的“农业梦” 篇3

今年27岁的李文强2010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后,曾在外资银行和地产等行业从事过营销工作。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待遇也不错,但不甘于过平凡生活的他,心中一直装着一个创业梦。在国外考察时,李文强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三农”及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重视,同时,如今房地产行业的转型也将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从事农业开发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于是,创业的想法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破土而出。

与同窗校友合伙办起微企

因为有着在大学实习的经历,李文强对自己创业信心满满,再加上重庆大学对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2011年初,李文强带着几名同窗校友合伙办起了微型企业——重庆大学礼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的开端无比艰辛。起初,李文强为了给公司的发展打下业务基础,就积极学习台湾精致农业的品牌理念,他将公司业务定位为重庆本土区县种植大户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营销开发,包装推广,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

“由于我们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农村经历,很多农户根本不认同我们的服务,业务开展困难重重。”李文强告诉笔者,尽管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夜以继日奔走在城口、万州、武隆、长寿等地乡村的田野上,但一年下来,业务量仍没有多大起色。

2012年,李文强经过考察,投入20多万元,在曾家镇流转了农民的几十亩土地,引进技术和种苗与当地的种植大户合作,建起了草莓基地和果园,种植了优质日韩梨、桃等果树。土壤脱毒、肥料制作等步骤,李文强都亲力亲为。但因果树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受气候的影响,投入大量资金后却迟迟得不到回报,使他几度想要放弃创业。

引进日本“森林农法”种植蔬菜

在创业陷入停顿和迷茫的时候,李文强再一次产生了到外面去看看和学习的想法,在台湾考察的旅途中,他偶然接触到了一种起源于日本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CSA(社区支持农业)。受这种农业模式的启发,回到重庆之后,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长寿区洪湖镇,与当地合作社及种植户开始了CSA新农业试验。

创业过程中,李文强引进了日本的“森林农法”有机种植技术,并结合香港嘉道理农场的管理模式,搞起了生态农业开发。他一边学一边干,在实践中摸索前行。2013年下半年,经历了前期近一年的土质转换和生产筹备,李文强在长寿区创办的有机农耕试验场开始了对外运营,并接受消费者的预订,种植健康蔬菜。2013年年底,首批蔬菜被配送到每个客户手中,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李文强又将客户群拓展到了高校的教职工群体中,后来发展到上百个大学教师在他们的生态农场预订蔬菜,市场前景相当可观。

市场虽然打开了,而当初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却在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上产生了内部分歧和矛盾,但李文强淡定地把它当做创业路上必然要经历的又一道难关。

面对第二次农村创业失败,李文强没有就此放弃,他敏锐地发现了学校对健康农产品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对田园乡村自然生态的生活向往,于是,他萌生了打造一个属于自己母校“重庆大学虎溪农场”西南地区首个校园品牌农场的想法。随后,李文强发起和创办了“重庆大学青年学生农会”,致力于培养和带领更多的大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创业实践,并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上,整合技术资源,搭建了“社区支农在线”农产品网络众筹公益平台。

该平台定位于市民参与、学生创业、公益开发的发展理念,目前已在巴南、江津、铜梁、璧山和南川等区县初步建立了扶贫开发众筹项目点,并运用他们团队所掌握的一套兼顾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高效农业开发模式,成功实现了异地项目复制,为重庆农村地区特色效益农业扶贫产业开发树立了新的模式和标杆。

“企业要发展,就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据李文强介绍,2015年6月,他又在巴南区承包了50亩地的家庭农场进行实验性开发。“种植户只出土地和人力,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和营销全由我们负责。”李文强表示,其实农村很多农民不会种菜,同样的蔬菜品种,如果技术不一样,种出的蔬菜质量也就会不同。

“我们是用秸秆、牛粪、草木灰等作生态肥,而且肥料要进行消毒杀菌,堆肥的配比和时间也很讲究。”李文强表示,他的团队成员都是学校相关专业的校友,对蔬菜种植技术比较了解。他们在蔬菜种植过程中,还直接引进了国外的成熟技术项目,配合当地农户的种植经验实施,使得蔬菜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比如,同样是种植黄瓜,一般夏天只能收获两季,但李文强采用国外引进的种植方法进行生态改良后,一年收获了四季,黄瓜的品质口感也大大提升。

打造品牌农场和农业综合体

李文强坦言,经过几年的艰辛发展,目前公司已逐步走上了正轨,公司团队由起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的20多人。“前几年的投入让公司目前还没有赚到什么钱,或者刚好实现微利,但我们收获了难得的创业经历。”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时,李文强告诉笔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将迎来新的爆发增长期,现代农业在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同时,还将与更多的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他透露,自己已经架构好农业开发的盈利模型,下一步将着力于品牌农场和农业综合体开发,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龙湖和万达为标杆,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一家专业化的农业地产开发公司。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篇4

Abstract 7-8

文献综述 9-11

第1章 总论 11-17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2

1.1.1 选题背景 11-12

1.1.2 研究意义 12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2-14

1.2.1 研究内容 12

1.2.2 论文结构 12-14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应用 14-17

1.3.1 技术路线 14

1.3.2 方法应用 14-17

第2章 理论借鉴与研究基础 17-25

2.1 理论借鉴 17-19

2.1.1 绝对优势理论 17

2.1.2 相对优势理论 17-18

2.1.3 要素禀赋理论 18

2.1.4 区域分工理论 18-19

2.2 研究基础 19-25

2.2.1 几个概念 19-20

2.2.2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的关系 20-21

2.2.3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 21-25

第3章 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实证分析 25-39

3.1 思路和方法 25-29

3.1.1 分析思路 25

3.1.2 分析方法 25-28

3.1.3 样本选择 28-29

3.2 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分析 29-35

3.2.1 河南省部分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 29-30

3.2.2 豫东南地区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0-32

3.2.3 豫东南地区经济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2-34

3.2.4 豫东南地区水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4-35

3.3 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 35-39

第4章 豫东南地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协调性分析 39-51

4.1 分析方法 39-40

4.2 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协调性分析结果 40-44

4.3 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存在相背离问题 44-46

4.4 产生背离问题的原因分析 46-51

4.4.1 市场层面因素 46-47

4.4.2 体制层面因素 47-48

4.4.3 微观个体因素 48-51

第5章 促进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 51-55

5.1 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51

5.2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农业部门一体化管理 51-52

5.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 52

5.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52-53

5.5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53-54

5.6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54-55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5-57

6.1 研究结论 55-56

6.2 论文不足 56

6.3 展望 56-57

农业科技发展毕业论文 篇5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农业的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导、科技投入、农民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现状;发展对策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农民致富都离不开科技。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支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农业突破制约瓶颈,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

1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丰城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发展较快、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丰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3个特点。

1.1科技推广硕果累累,已基本覆盖主导产业生产全过程

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0项,市农科教结合项目7项。全市获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这些成果涵盖丰城市从品种选育到示范推广,从病害防治到技术集成,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升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2科技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已形成三级产业科技推广梯队

目前,全市共有245名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11人,占7.6。 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人被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创新推动奖。

1.3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科技应用、成果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推广累计1.67万hm2,667m2均产量800kg(两季);已占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20。左右;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2个,总面积达到1.07万hm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3万hm2#次,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2.1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现象较为普遍。

2.2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跟踪式/、 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套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力量不足、基础不稳,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培训对象老龄化,培训内容教条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影响科技应用。

2.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

科技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多元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在技术研究推广领域难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但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现象。

3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与发展

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灵魂。充分认识丰城市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注重生态涵养的改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市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园区规划的制定,明确特色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经过专家论证和市政府审批,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并切实把农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进一步加强地力提升,选择良种良法,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网络信息化,培训新型农民。

3.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使之成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项目形式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着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机制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的布局板块、产业重点和产品结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调整扶持政策,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应。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新途径,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示范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3.3创新发展思路,建设多功能园区

四川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要求 篇6

1.基本要求

科学实验论文和毕业设计一般不少于5000字,调研报告一般不少于7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生物科学和化学生物学专业至少引用1篇英文文献。2.打印要求

论文一律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打印并装订(左装订)成册。版面页边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页码位于页面底端(页脚),居中对齐,首页显示页码。行距为1.5倍行距,字符间距为标准。3.计量单位使用要求

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写作格式要求

各专业英文翻译:

生物科学专业

Biological Science 化学生物学

Chemical Biology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见后范例)三份野生荞麦POD、CAT、EST的同工酶谱分析(黑体三号、居中)

生物科学

2002级

张明坤(宋体小四号、居中)指导教师

副教授(宋体小四号、居中)

摘 要(宋体小四号、加粗、顶格):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三份野生荞麦根、茎和叶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酯酶(EST)的同工酶进行了酶谱分析。结果显示,POD和EST都检测到5条谱带,包括POD-

1、POD-

2、POD-

3、POD-4及POD-5,其中POD-3及POD-4在所有组织中都存在,但在苦荞麦1号中的带最强;POD-1只在金荞麦叶片及金荞麦1号茎中出现;POD-2在茎组织及苦荞麦1号根中存在,但在金荞麦及苦荞麦中的位置不同;POD-5存在于叶片及苦荞麦1号茎中,在苦荞麦的带较强。EST-1及EST-2只出现在金荞麦2号茎和叶中,EST-3和EST-5只存在于叶片中,并且在金荞麦1号中的带最强,EST-4存在于茎和叶片,在金荞麦1号最强;CAT只有3条带,其中CAT-1出现在叶片中,在苦荞麦1号及金荞麦1号表达较强;CAT-2出在现在茎和叶片,并且茎、叶位置不同;CAT-3只存在于叶片中,非常微弱。分析表明,供试的三份野生荞麦的同工酶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间差异和种间差异。(中文用楷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两端对齐)

关键词(宋体小四号、加粗、顶格):荞麦,同工酶分析,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酯酶(楷体小四号、两端对齐)(关键词间,用逗号隔开)

Zymogram Analysis of POD, CAT and EST Isoenzymes

from Three Wild Buckwheat(Times New Roman三号、居中)

ZHANG Ming-kun

Biological Science, Grade 2002(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居中)Directed by

WU Qi(Associate Prof.Ph.D)(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居中)

Abstract(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Using the vertic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ophoresi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eroxide(POD), catalase(CAT)and esterase(EST)isoenzyme from roots, caudexes and leaves of three wild buckwheat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ve bands including POD-1, POD-2, POD-3, POD-4 and POD-5 were detected in the gel of POD as well as EST-1, EST-2, EST-3, EST4 and EST-5 for EST.POD-3 and POD-4 were common in all the tissues, but most intensive in F.tartaricum.POD-2 was only discovered in the leaves of F.cymosum and caudex of F.cymosum 1.Although there was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cation, POD-2 appeared in the caudexes of three buckwheat and root of F.tartaricum.POD-5 was detected in all leaves and caudx of F.tartaricum, moreover, it was much more obvious in tissues of F.tartaricum.EST-1 and EST-2 existed in leaf and caudex of F.cymosum 2.EST-3 and EST-5 were found in all the tested leaves and the bands in F.cymosum 1 were clearest.For CAT, only 3 bands were detected in all tissues, CAT-1 appeared in the leaves of three buckwheat and clearer in F.cymosum and F.cymosum 1.CAT-2 was detected in different location in leaves and caudexes.CAT-3 existed in the leaves though it was unclear.The results of analysis showed difference in quantity and intensity of the band among all isoenzymes during the tested species and tissues.(Times New Roman小四号、两端对齐)

Keywords(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 Buckwheat, Analysis of Isoenzymes, POD, CAT, EST(Times New Roman小四号、两端对齐)

同工酶的概念早在1895年,由Fischer提出[1](引文序号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上标)。现在一般认为,同工酶是指同一种酶的多种分子形式。这些不同的分子形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底物,催化相同的反应[2](引文序号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上标)。同工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的系统发生,因此,利用同工酶分析技术,从分子水平、从遗传背景方面来寻找植物种类间的亲缘关系,较能弥补形态分类的不足[3-5](连续引用多篇引文序号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X-Y, 上标)。同工酶在进化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受基因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的系统发生[6]。同工酶标记是属于生化标记之一,它作为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其结构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生物遗传物质DNA组成上的差异。(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段前缩进2个汉字,两端对齐)

荞麦(Buckwheat)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的双子叶植物,起源于喜马拉雅山系东侧即我国西南地区。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荞麦有10个种和2个变种,分别为荞麦、苦荞麦、金荞麦、硬枝野荞麦、长柄野荞麦、小野荞麦、线叶野荞麦、细柄野荞麦、岩野荞麦和疏穗野生荞麦等[7],资源极为丰富。与其它作物相比,荞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已被作为一种集营养、保健、医药,饲料、蜜源等为一体的多用型作物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种植。荞麦是一种古老而未被充分研究利用的农作物,与其它作物相比,荞麦各方面的研究都还比较落后。近几十年来,随着荞麦研究逐步被重视,有关荞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对荞麦起源、分类、生理生化、育种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都做了较多的研究[3,7-9,10](连续引用多篇引文序号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X-Y,之间用逗号隔开,上标)。本研究选择三份野生荞麦不同组织的POD、CAT及EST三个特征性较强的同工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三份野生同工酶在所选材料不同组织分布的差异性,并为不同种荞麦间的同工酶研究积累材料。材料与方法(中文用宋体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序号后空1格,不用标点符号)

1.1 供试材料(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序号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

苦荞麦(F.tartaricum):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唐宇教授提供。

金荞麦1(F.cymosum),金荞麦2(F.cymosum):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提供。

将荞麦种子在45℃浸泡1h,再移至25℃恒温箱中无光照培养,待其根长至2cm左右时,移栽到农田(四川农业大学农场气象站内)里并加以管理,待荞麦植成熟时,即可取其根、茎、叶提取样品备用。

1.2 仪器设备(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数字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

恒温培养箱、瓷质研钵、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冰箱、DYY-Ⅲ-6B型稳流稳压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DYY-Ⅲ型垂直板电泳槽(北京六一仪器厂)、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制冰机、50μL微量进样器、凝胶成像系统(BIO-RAD Laboratories-Segrate Italy)。

1.3 方法(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数字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

1.3.1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数字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

1.3.1.1 凝胶贮液及电极缓冲液的配制

以下各种试剂的配制,参考赵永芳[10]和王晓丽[11]等的方法。

30%Acr-Bis溶液:称取30g丙烯酰胺(Acr)、0.8g 甲叉双丙烯酰胺(Bis)用双蒸水定容至100mL,充分溶解后,用滤纸过滤装入棕色瓶,并置于4℃冰箱中保存。

1.3.1.2 凝胶制备及电泳

分离胶:分离胶(10%)成分见下表,按顺序取以下各种成分,加入小烧杯中,混匀并缓缓倒入胶室,避免产生气泡,胶液加至距玻璃板顶部约3 cm处,然后将胶室垂直放置,并用胶头滴管在分离胶上表面缓缓加入0.5 cm左右的水层。10-20 min后,可以看到胶与水之间有一清晰的界面出现,此时分离胶已聚合,可以继续加入浓缩胶。

表1 分离胶组成(表格采用三线表)

(表题:中文用宋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居中,表序后空1格,不用标点符号)

Table 1 Composition of Separation Gel(英文表题: 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居中,表序后空2格,不用标点符号)

试剂名称

30% Acr-Bis溶液(mL)

7.5% 4.0 8.0 0.3 0.008

10% 5.3 4.0 6.7 0.3 0.008 pH 8.9 Tris-HCl缓冲液(mL)4.0 双蒸水(mL)10% AP(mL)TEMED(mL)2 结果与分析(中文用宋体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序号后空1格,不用标点符号)

本实验共测定了三份野生荞麦根、茎、叶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过氧化氢酶同工酶(CAT)和酯酶同工酶(EST),实验结果如下。

2.1 荞麦三种同工酶的种间比较(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序号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

2.1.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序号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

从图1可以看出,三份野生荞麦的根、茎、叶组织中,POD的表达都有一定的差异。根:苦荞麦1有POD-A2,POD-A3和POD-A4三条带;金荞麦1,2号中均只有POD-A3、POD-A4。茎:苦荞麦1号有POD-A1,POD-A3,POD-A4和POD-A5;金荞麦1号只有POD-A2,POD-A3和POD-A4;金荞麦2号只有POD-A3和POD-A4。叶片:三份野生荞麦叶片都有POD-A3及POD-A4,但在苦荞麦1号中,表达量最大,且分子量略高于金荞麦;POD-A1只在金荞麦中出现;POD-A5中三份野生荞麦叶片都存在,表达强度顺序为:苦荞麦1号>金荞麦2号>金荞麦3号(见图1)。

POD-A1 POD-A2

POD-A3 POD-A4

POD-A5 根 茎 叶

图1 相同组织的POD表达差异

(图题:中文用宋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居中,序序后空1格,不用标点符号)

Figure 1 Differentiation of POD in the same tissue(英文图题: 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居中,图序后空2格,不用标点符号)

(图中1,2,3分别为苦荞麦1号,金荞麦1号和金荞麦2号)

(图注:中文用宋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讨论(中文用宋体四号、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顶格、左端对齐,序号后空1格,不用标点符号)

3.1关于同工酶在遗传分析上的优点及同工酶的选择(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加粗,顶格、两端对齐,序号间用圆点隔开,最后空1格,不再用标点符号)同工酶(等位酶)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标记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探讨物种的起源进化,了解植物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探查种群的交配体系,鉴定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并为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15,16,17]。基于等位同工酶技术的相似性比较,是解决种内和种间变异及物种形成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不仅仅是利用遗传一致度值,还同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和地理学等经典资料,将会更清楚地认识物种的进化过程、机制和进化的复杂性,有助于解决传统方法所无法解决的难题[18]。

参考文献(中文用宋体四号加粗,顶格、左端对齐,不用序号)

[1](Times New Roman五号、后空1格,不用标点符号)胡能书,万国贤.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2-17 [2] 雷泞菲,苏智先,陈劲松.(少于三个作者全部列出,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用圆点;多余3个,只列前3个,最后最后一个作者后加“等”和用圆点,宋体五号)同工酶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321-324 [3] 龚大洁,周开亚.同工酶及其在爬行动物系统学中的应用[J].(文章题目:宋体五号,最后加 [J]或[M],再加圆点)西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11-116 [4] 樊守金,赵遵田.中国苋属植物酯酶同工酶研究[J].植物研究,(期刊名:宋体五号,最后用逗号)1999,(年号:Times New Roman五号,最后用逗号)19(2):(期卷号:Times New Roman五号,期号加括号,最后用冒号)148-152(页码:Times New Roman五号,其间用半字线分隔,最后不用标点符号)[5] 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17

[6] 祝朋芳,陈长青.同工酶技术在十字花科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4(6):30-31 [7]马缘生,谭富娟,李灵芝等.异花授粉作物大白菜和荞麦基因库种子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2):16-22 [8] Mari YM, Espinosa AE, Ubieta R et al.(少于三个作者全部列出,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用圆点;多余3个,只列前3个,最后最后一个作者后加“et al”和用圆点;名在前,首字大写,姓在后,缩写;Times New Roman五号)Effect of the selection marker on the viability and plasmid stability of two human proteins with neurotrophic action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J](文章题目:Times New Roman五号,首字大写;最后加 [J]或[M],再加圆点,).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9, 258: 29-31.[9] Campbel C G.l.Buckwheat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M].Italy, IPGRI,1997,p:7-50 [10]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8-382(参考文献全部左对齐,不缩进)

致 谢(宋体四号加粗)

农业新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 篇7

本科毕业设计是综合锻炼工程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和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多数为根据已有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由学生再现设计过程。一些设计题目为沿袭多年的老题目。在这种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下,设计基础资料丰富,教师熟悉指导过程,指导效率较高。但该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些老题目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已有部分脱离;第二,学生未进行实地调查,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第三,不能锻炼学生收集设计资料的调查研究能力;第四,学生缺乏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完成设计的动力;第五,毕业设计成果不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多年来,缺乏地形图和相关基础资料是制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的不断升级和广泛应用,获取区域地形地貌的困难已大为降低。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和各类文献检索系统的广泛应用,区域降水、水资源等基础数据的获取难度也相应降低。因此,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选题已基本不受基础资料的制约。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不满足学生培养新需求的情况,本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家乡为毕业设计区域,利用现代化技术获取基础资料的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1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为:从每届农村生源毕业学生的家乡中选择设计区域和设计对象,由学生根据实际调研和测量收集基本资料,明确设计需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新型毕业设计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对象选择:由学生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区域,明确设计目标。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网络地图查询等方法获取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形图、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基本资料。必要时,根据实地测量获取设计区域的高程、面积等资料。

规划设计:学生对设计区域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以及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概算,并进行工程经济评价。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确定设计区域适宜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设计成果完善及提交:就设计成果征求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意见,改进规划设计,将成果提交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2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

2.1 设计对象选择

2013年下半年,在毕业设计选题前,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4届部分毕业生宣传了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征集志愿者。2014年3月~6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2名毕业生以各自家乡为设计区域独立进行新型毕业设计的探索。

A毕业生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开封县A村。该村位于平原区,属灌区渠系末端,以井灌为主(图1)。在学生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A村范围内的耕地作为设计区域,明确设计内容为新打机井、新建井房、新建低压管道灌溉系统和疏浚排水沟。

B毕业生的家乡为河南省禹州市B村。该村位于山前丘陵区,以井灌为主。经学生实际调查,确定设计区域为该村范围内的一座山丘(图2),设计内容为新建覆盖山丘的喷灌系统,新建机井水源工程并配套井房,新建山顶蓄水池。

2.2 设计过程组织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目录由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实地调查和多数资料的收集由学生独立完成。部分资料由指导教师协助提供信息源后,再由学生查找。主要资料的来源为:(1)设计区域地图根据google map和CAD绘制;(2)设计区域范围、现状村庄、耕地、道路、渠道、排水沟、机井、农桥的位置根据google map和实地调查确定;(3)设计区域高程线通过google earth软件查找绘制,并通过手机高程软件实地校正;(4)长系列降水和蒸发资料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或相关文献资料获取;(5)设计区域地下水位、机井流量、水泵型号等资料根据实际调查获取;(6)设计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和建设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取;(7)其它资料通过CNKI等数据库查找。

规划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设计区域实际情况,独立对设计区域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

3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评价

3.1 实施效果和意义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成果。B学生的设计成果评价为良好,而A学生的设计成果获得了2014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在学生培养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表现在:(1)全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作风;(3)深化了学生对家乡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理解和认识;(4)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5)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调查资料;(6)增强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2 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和资金限制,本次新型毕设组织模式的探索还存在实施规模和实施范围较小,缺乏高精度基础资料,设计成果缺乏应用等问题。

4 改进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建议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探索为改进现有毕业设计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针对传统和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探索外省和城市生源毕业生以及多个毕业生的新型毕设模式;(2)加强毕业设计的实际调查,探索实地测量与毕设的结合模式;(3)加强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其它计算软件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4)结合指导教师的生产项目或与设计院合作加强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

注释

农业新技术 篇8

见过地里刨红薯,可你见过抬头摘红薯吗?更神奇的是这种红薯不是一年一茬,而是种下一棵苗,可连续收获3~5年。最新成果“红薯栽培连续结果技术”使红薯在空中生长,想长多大就长多大,并且让秧子(薯藤)想结多少就能结果多少。这是因为红薯生长在空中,不受土地的挤压,能自由自在舒张地生长,就如沙质土壤中的作物,比胶泥土壤中的作物长得快长得大一样。红薯空中长,长得大,外观“肥胖”,让您看着它生长,果实累累,赏心悦目,想吃那个摘那个,挑最大最好的摘, 摘了继续长,不影响生长,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红薯!利用该技术在自家庭院、阳台、房前屋后小块的闲置地上栽上几棵,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气,不占土地,家庭空气清新,舒适的享受生活。在农田可搞立体种植,上面长薯,下面养鸡、养兔、养鱼、养虾,或套种其他的作物。红薯藤又粗又壮,新鲜水嫩,是纯绿色食品,用作菜肴,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于养鸡饲兔、喂鱼、养猪等,是上等饲料,路路增收。该技术也适用于土豆、山药等许多根块系作物的空中生长,使根块系作物摆脱土地的挤压、在空中自由舒张地生长,长得又大又壮,丰产丰收,无论是实施种植,还是科技推广,或是组建根系类作物空中长农业合作社,都能横扫金钱。该技术教材与光盘和实验原料收费168元,学员掌握了该技术后可以自己在本地采购原料 。

邮购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 邮编:330009

电话:0791-86616743 86635947

1.巨型大南瓜。该品种植株长势强,蔓生,主侧蔓结瓜。平均每株结瓜3~5个,瓜呈圆形或椭圆形,表皮光亮,富有光泽。瓜肉厚、面、甜、香,所含营养丰富,南瓜籽是高档休闲食品,南瓜加工成粉后是治疗糖尿病的食物。巨型大南瓜单瓜重80~120公斤,最大的重200公斤以上。本品种全生育期110天,抗旱耐涝抗盐碱,适宜性广,对土壤环境无选择,庭院、河沟、地头均可种植栽培,特抗病、耐运。自然条件下可储存3个月不变质。此品种最适合观光农业种植。试种种价20粒30元,200粒150元。

2.特长丝瓜。该品种长势旺盛,以主蔓结瓜为主,节成性好,果实膨大速度快,开花后6天即可采收。果实长棒形,果皮绿色,皮薄,果肉绿白色,长2~2.5米,粗8厘米,单瓜重1~1.5公斤,肉质细嫩,耐老,商品性好,抗病性强,适合露地栽培。露地栽培:三叶一心定植,大行70厘米,小行50厘米。特别适合家庭阳台庭院与观光农业种植。试种种价30粒40元,200粒160元。

3.鹰牌芦笋。 在山东等地发展芦笋已成为农村的重要创汇产品。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国内还未行成大规模消费市场。鹰牌芦笋为美国引进杂交一代品种,该品种长势强、抗病性好、丰产。该品种笋颈粗,平均在1.6厘米左右,单株重25克,颈数多,大小整齐,分枝点高在40厘米以上,笋尖包头紧,抽茎多,产量高,质量好,是目前优质的绿白笋兼用品种,我国南北方均可种植,种一年收10年。试种一分地用种价38元,一亩地300元。

4 .芝麻甘蓝。芝麻甘蓝又名抱子甘蓝,属国外品种。甘蓝在我国各地常见,是人们的大众菜。抱子甘蓝像芝麻一样株高1米,每株可节节结小甘蓝,共约90个左右。为观赏类蔬菜,物以稀为贵。该品种为农家乐、蔬菜合作社引种最佳品种。该品种耐暑性强、早熟、在高温或低温均能结球良好、生长旺盛、小圆球型、横茎约2.5厘米,绿色整齐而结实。试种种价100粒30元,1000粒220元 。

5.补肾蔬菜——黄秋葵。一种号称“植物补药”的蔬菜在市场引起轰动。在农家乐和城市的餐厅,凉拌、素炒每盘卖到20~50元。补肾蔬菜——黄秋葵系草本植物,该菜所含的氨基酸食用后可大部分吸收到血液里,是一种性功能增强类植物。具有性寒,味苦微甘,入心、肺、大补元气,益血生津、降压解热等作用,它含有氨基酸、微量元素、挥发油、多糖及脂肪酸等,氨基酸中有多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有对人体有益的锌、硼、铁、锰、钼、碘等,现代医学证明它具有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有降低疲劳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黄秋葵具有不受地理环境、季节的影响,生长周期短,再生能力强,抗病虫害等特点。适宜我国南北各地室内、阳台、花坛种植,并具有观赏价值,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山西晋城西河乡读者韩志明 : 我的农家乐饭馆80%以上的客人是冲着补肾蔬菜这个招牌菜来的。四川大竹读者吴勇 :以前未听说过补肾蔬菜,种了半分地收后到城里去卖,每斤15元,一会便被人抢购一空。 试种种价100粒28元,1000粒150元。

6.甜玉米。甜玉米也叫水果玉米,以其口感松脆如梨,果肉细嫩入口无渣、味甜似蜜且多汁的特点,成为老少皆宜的新食品。可生食、熟食、榨汁饮用、配制果盘或做成水果、蔬菜沙拉食用。它比普通玉米甜10倍,比西瓜甜5%左右。糖度18以上。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很高,而水果玉米除保留了这一特性外还具有降血脂、调节血液粘稠度、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同时还具有低脂肪、水溶性纤维素丰富的特点. 该品种从春播出苗到采收共74天,夏播62天左右,一年可种2~3茬,籽粒黄色、白轴、出籽率68.11%。栽培密度3000~3500株/亩。在北京超市每个熟甜玉米卖到8~12元,一般城市也5元上下。甜玉米是很好的经济类种植项目。服务部供种价每袋60元(800粒左右)。

汇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 邮编:330009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篇9

ABSTRACT 7-8

第一章 导论 12-32

1.1 选题背景 12-15

1.1.1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1.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13

1.1.3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合作社加强纵向控制 13

1.1.4 发达国家合作社朝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3-14

1.1.5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14-15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6

1.2.1 研究目的 15

1.2.2 研究意义 15-1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6-28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1.3.2 国内研究综述 22-27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27-28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8-31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28-29

1.4.2 研究方法 29-30

1.4.3 数据获得 30-31

1.5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31-32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理论基础 32-44

2.1 纵向一体化理论 32-36

2.1.1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别 32-33

2.1.2 纵向一体化与范围经济:古典经济学视角 33

2.1.3 纵向一体化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视角 33-35

2.1.4 纵向一体化与社会分工:分工视角 35-36

2.2 农业的一体化理论 36-40

2.2.1 农业的基本特性 36

2.2.2 农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6-37

2.2.3 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37-38

2.2.4 农业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38-40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40-43

2.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40-41

2.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41-42

2.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作用 42-43

2.4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4-53

3.1 国外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情况 44

3.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现状 44-51

3.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纵向一体化情况基于宏观数据 44-46

3.2.2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调研数据 46-50

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3.3 本章小结 51-53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53-64

4.1 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53-55

4.1.1 价值增值法 53

4.1.2 主辅分离法 53

4.1.3 投入产出法 53-54

4.1.4 里昂惕夫指数 54

4.1.5 Davies-Morris 指数法 54-55

4.1.6 定性评价法 55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及测度模型 55-60

4.2.1 指标体系构建 55-57

4.2.2 指标权重确定 57-60

4.2.3 测度模型 60

4.3 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60-63

4.3.1 数据整理 60

4.3.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0-63

4.4 本章小结 63-64

第五章 纵向一体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分析 64-72

5.1 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64-66

5.1.1 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4-65

5.1.2 合作社治理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5-66

5.1.3 理事长特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5.1.4 政府支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5.2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66-68

5.2.1 理论模型构建 66-67

5.2.2 计量方法选择——二元 Logistic 模型 67-68

5.3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68-70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68-69

5.3.2 实证分析 69-70

5.4 本章小结 70-72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合作社角度 72-84

6.1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72-74

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2-73

6.1.2 交易成本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

6.1.3 自身特征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74

6.1.4 外部环境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4

6.2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选择 74-75

6.2.1 理论模型构建 74

6.2.2 计量方法选择——Tobit 模型 74-75

6.3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75-82

6.3.1 模型变量及统计性描述 75-77

6.3.2 计量结果与讨论 77-82

6.4 本章小结 82-84

第七章 社员参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员角度 84-95

7.1 研究假设 84-87

7.1.1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85

7.1.2 社员信息化特征 85

7.1.3 社员生产特征 85

7.1.4 社员入社特征 85-86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 86

7.1.6 交易成本 86-87

7.1.7 村庄特征 87

7.2 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87-88

7.2.1 理论模型构建 87

7.2.2 计量方法选择——有序 Probit 模型 87-88

7.3 变量统计性描述及计量结果分析 88-93

7.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88-90

7.3.2 估计结果分析 90-93

7.4 本章小结 93-95

第八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和边界讨论 95-111

8.1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95-103

8.1.1 合作社不同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原则 95-96

8.1.2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及案例分析 96-103

8.1.3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103

8.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演进路径 103-105

8.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原则 105-109

8.3.1 与合作社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性相适应 105-109

8.3.2 建立在合作社自身实力基础之上 109

8.4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边界讨论 109-110

8.5 本章小结 110-111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117

9.1 研究结论 111-113

9.2 政策建议 113-115

9.2.1 提高对合作社财政扶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合作社发展 113-114

9.2.2 促进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严格监督各项法律、政策的落实 114

9.2.3 合作社应制定纵向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有效风险规避机制 114-115

9.2.4 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着重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115

9.2.5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的素质和水平115

9.3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115-117

参考文献 117-124

附录 1:合作社理事长调查问卷 124-131

附录 2:合作社社员(农户)调查问卷 131-138

致谢 138-140

作者简介 140

拓展阅读:毕业论文提纲拟定步骤

(一)大纲的写作需要先确定论文写作提要,适当融入相关材料,确定全文概要

确定论文的写作提要,就大致确定了论文的雏形,提要就是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向,对于论文的写作极为必要,因此,在写论文大纲的时候,一定要将论文的题目,论文的大标题,论文的小标题罗列出来,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论文内容的分配

论文的大纲,就是对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整体的分配,根据将要写的论文要点布置论文的全局规划,考虑各部分的内容及长短,以便于资料的整合和内容的安排,使工作更有计划,更有效率。

(三)确定论文的写作大纲

论 文的写作大纲也分为简单的大纲和复杂的大纲,简单的大纲具有高度凝练性,只需要点到论文所要提及的要点写出来即可,如何展开不进行详细叙述,但是这种简单 的大纲并不是容易的.,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具体考察,是思想的结果。详细的大纲与简单的大纲相比较而言,更为详细,更为具体,不仅写明论文论点,还会根据论 点点明具体的开展方法和开展流程,以便后续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简单大纲和复杂大纲各有优劣,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如果能够考虑很全面,很周到,用简单大纲即可,但是,如果思维不是特别缜密,考虑不是很周全,最好使用详细的大纲,以免后期写作论文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四)毕业论文大纲的拟定

拟定毕业论文大纲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全局观念

拟定毕业论文大纲,确立全局观念很重要,用全局的眼光审查每个论点在论文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并熟悉掌握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各部分的长短,并考虑是否有相关的理据支撑,这是极为必要的,这是正确写作论文大纲的基础。

2.从中心论点出发

拟定毕业论文大纲,需要结合中心论点确定材料的取舍,与论文无关的,与主体脱离的,与主题无关的资料都舍弃,才能提高论文写作的凝聚性和中心突出性,否则,资料数据过大,不协调地融入只会使论文中心不突出,导致论文整体质量和水平的降低。

3.合理把握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毕业论文 篇10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学 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年 级:专 业: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摘 要

本论文以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校园为研究背景,以黑龙江大学校园为研究地点,通过对校园内植物的调查与鉴定,形成黑龙江大学校园木本植物名录,分析校园生物多样性。黑大校园内共有木本植物,……。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木本植物;校园建设;黑龙江大学

I

Abstract

Whether the biodiversity is abundant will indirectly show the well or not of campus forestation.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value humanist, the plants within the campu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and identified.……

Key words biodiversity;xerophytes;campus construc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II

目 录

摘 要..................................................................Ⅰ Abstract................................................................Ⅱ

第一章 前 言............................................................4 1.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趋势............................................4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5 2.1 供试材料..........................................................5 2.2 实验方法..........................................................5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 对作物化感作用的分析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2.3.2 对作物病原真菌化感作用的分析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几种提取液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错误!未定义书签。3.2 几种提取液对幼苗生长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几种提取液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3.2.2 几种提取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3.3 几种提取液对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讨 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不同浓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4.2几种提取液对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结 论...................................................................6 参考文献.................................................................7 附 录...................................................................8 致 谢...................................................................8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第一章 前言

化感物质在认识和评价植物化感作用中占据中心位置。在众多研究中,野生及嫁接茄对茄子黄萎病菌及茄子植株生长均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1]。……

1.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1.1.1 化感物质的分类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通过……,推测其化学结构并用已知标准样品来鉴定所得结果,……,最后根据测定的结构用已知的标样或合成的标样来鉴定结果[4]。……

1.1.1.1 化感物质的分类

图1-1 几种提取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设计

……

2.2试验方法

2.2.1土壤样品的采集

……

2.2.2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

……

2.2.3测定项目及方法

2.2.3.1土壤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

表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性状 SOM1.7(梨树)

有机质(g.kg-1)全氮

(g.kg-1)全磷

(g.kg-1)碱解氮(mg.kg-1)有效磷(mg.kg-1)pH 容重

(g.cm-3)

16.6 0.79 0.64 97.39 64.10 6.63 1.50

SOM3(德惠)32.0 1.68 0.84 120.75 26.29 5.95 1.25

SOM5(海伦)50.6 2.55 1.6 218.00 57.8 6.1 0.95

SOM6(嫩江)58.8 2.86 1.93 338.74 58.34 5.42 1.03

SOM11(北安)109.8 4.87 2.43 366.72 57.15 6.34 0.85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结 论

本试验通过……,得出以下结论: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参考文献

[1] 黄高宝,柴强,黄鹏.影响植物化感作用因素总结[J].草业学报.2005,14(2):16-22.[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51-154.

[3] 张凤丽.茄子连作障碍中的化感作用及嫁接调控[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5.

[4] Badiane N et al.Use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to monitor soil quality in natural and improved fallows in semi—aridtropical regions [J].Appl Soil Ecol.2001, 18:229-238.[5] G Schroth and F L Sinclair.Trees.Corps and Soil Fertility [M].CAB international,2003:77-91.……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附录1

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上一篇:远离网络游戏作文500字下一篇:管理者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