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简介(精选8篇)
12所热加工工艺研究所(兴平)
76所船舶档案馆(兴平)
701所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
702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703所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
704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
705所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
707所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
708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709所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710所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
711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
712所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
713所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
714所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
715所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
716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
717所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武汉)
718所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
719所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
722所武汉船舶通讯研究所
723所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
724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
725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726所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
760所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
750试验场昆明船舶设备研究试验中心 七○一
武汉,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篮”。
七○二
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在职职工800余人占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声隐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
七○三
哈尔滨。从事船舶蒸汽,燃气动力装置和工业用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机械传动、自动控制以及电站、热能工程等应用研究。
七○四
上海,衡山路10号。主要从事舰船特种机电设备与系统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总成。现已形成大型水面舰船特种设备、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船舶特辅机电设备、舰船隐身技术应用、特种测试及环境条件试验研究五大船舶专业板块,包括甲板机械、舱室辅机、电站电机、热工设备等20多个专业门类。
七○五
西安,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在系统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精密仪器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优势。设有十余个专业技术研究室、工程部,以及科研管理、后勤保障机构,建有信息处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十余个技术先进的大型专业实验室。还包括高技术公司、技术开发部、电子设备厂等科技产业。在昆明和上海有分部。
七〇七
天津,研究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
七○九
武汉,融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数学理论研究为一体,从事信息指挥系统、计算机加固技术、容错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图形图像处理、机电一体化、印制电路等专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七一○
宜昌,我国舰船科技、海洋工程重点骨干研究所,海军武器装备合格承制方,国家863、973高技术项目研究单位,国家一级保密资格单位,拥有国防一级磁学计量站、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点。北京、上海、武汉、三亚设有分支机构。下设10个研究室、2个装备生产部和2个试制工厂,还有宜昌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宜昌七一○建业总公司、宜昌天马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七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汽修厂、烟机室等民品控股公司和经营实体。
七一一
上海,国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船用柴油机及动力装置研究所,是国家车船柴油机研发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下设柴油机装置研究发展事业部、动力装置研究发展事业部、传动机械工程事业部、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等,还拥有若干独资、控股、参股的公司。
七一一所的主导专业有柴油机及动力装置、特种发动机、传动技术、蒸汽动力装置、热能节能技术、舰船机舱和工业自动化、减振降噪技术、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等,由此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并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七一二
武汉,现有研究员3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员500多名,拥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专业范围涉及化学电源(铅酸蓄电池)、自动控制、计算机开发应用、大中小型直流电机、永磁电机及特种电机、开关电器、电工绝缘化工及环保工程等。
七一三
郑州,占地近800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机械、液压、电子、自动控制、热能动力、压力容器、化工、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集成、计量检验测试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全所现有职工1100人,其中研究员60多人,高级工程师200多人,工程师300多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和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现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七一四
北京,从事舰船科技情报工作。
七一六
以海军作战指挥系统、控制系统、情报系统为主专业。
七一七
武汉,拥有我国潜基光电探测、天文导航、光电系统集成技术和光电对抗系统等技术领域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拥有一批光机电一体化、图像处理、信息处理、控制工程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
七一八
邯郸,主要从事船舶以及陆地环境系统工程和化学及其它能量技术应用。
七一九
武汉,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
七二二
武汉,从事通信系统和设备研究、制造及通信电子工程开发和设计。
七二三
扬州,主要从事电子工程系统与设备的研制。
七二四
南京,从事大型电子系统工程研制生产。
七二五
洛阳,从事舰船材料研究的综合性研究。
七二六
一、香港的基本概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1 107平方公里, 由港岛、九龙和新界3部分构成, 共18 个行政区划。其中, 港岛和九龙属于老城区, 合计9 个行政区, 新界是20 世纪70 年代始才开发的“新区”, 也是9 个行政区。
香港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平原仅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的l/6。为了弥补城市建设用地的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 香港一直大规模地填海造地。由于建设用地的不足, 造就了香港城市的紧凑发展, 人口密度极高。
二、交通特征
香港人口约为730 万, 家庭住户为247 万。各类注册车辆71.8 万辆、小汽车 (私家车) 51.2 万辆, 千人拥有率分别约为98 辆与70 辆, 低于上海和内地一些大城市。
香港道路网共长2 034 公里, 其中, 港岛444 公里, 九龙452 公里, 新界1 138 公里, 千人拥有道路约280 米;共有14 条主要行车隧道、1 201 座行车天桥与桥梁, 685 座人行天桥、426 条人行地道。
香港多山, 且由多个岛屿组成, 因此, 隧道在香港的道路交通中具有重要作用。2015 年10 月, 过海隧道机动交通量达到798 万车次, 日均25 万车次, 较2014 年同月增加8.5%, 其中红磡海底隧道车流量最高, 日均约12 万车次。2015 年10 月, 非过海隧道机动车交通量1 630 万车次, 日均52 万车次, 其中狮子山隧道最高, 日均9 万车次。
在公共交通方面, 香港轨道 (含铁路) 线网长218.2 公里、84座铁路站及68 座轻铁站。专营巴士5 798 辆, 公共小巴4 349 辆, 的士18 090 辆, 各类公共客运交通工具总载客能力达到156 万客位;年客运总量达3.4 亿乘次, 日均客运量1 109 万乘次。其中, 轨道占37%、专营巴士占33%、公共小巴占16%、的士占10%、轮渡占1%、其他占3%。
对外交通枢纽包括港口与香港国际机场。港口年旅客吞吐量6 200 万人次, 货物吞吐量2.9 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近2 400 万标准箱。
三、整体运输研究 (CTS) 历程
香港到目前为止, 已经开展了3 次整体运输研究。整体运输研究在香港的交通发展中起到了纲领性作用。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邱诚武指出, 整体性的运输研究所关注的是一些整体性的策略, 是一些全港性、综合性的问题, 而并非一些局部或个别地区所遇到的问题, 或政策的落实。
1976 年第一次整体运输研究 (CTS-1) 的成果是1979 年发表的《运输政策白皮书》, 提出三大原则:一是改善道路设施;二是扩充及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三是合理使用道路资源。
1990 年, 在1989 年完成的第二次整体运输研究 (CTS-2) 基础上, 香港政府发表了第二份运输政策白皮书《迈入21 世纪》, 提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新的交通管理技术, 以优化基础设施利用;二是管理道路使用, 获取最大效益。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香港进入新开发时期, 人们对交通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升温。为制定一个平衡的、适用于2016 年前的运输战略, 适应未来增长需求且使香港的整体交通朝着环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997 年港府委托顾问进行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 (CTS-3) , 为政府提供制订未来 (2001 年, 2006 年, 2011年, 2016 年) 运输策略的依据。CTS-3 已于1999 年完成, 同年10月, 政府公布了长远运输策略。
目前, 香港多位立法会议员认为未来5 年随着多项新铁路、口岸及道路项目落成, 建议政府启动第四次香港整体运输研究, 一并研究陆路交通发展、铁路角色、隧道营运模式及政府监察营办商角色等政策方向。
四、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 (CTS-3)
虽然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发表于16 年前, 但其中的思想依然在指导着香港的交通发展, 也对内地城市具有诸多借鉴意义。CTS-3提出若干原则构建未来的交通骨架, 具体如下。
1. 土地使用、交通运输与环境的整体规划
其提出未来的人口与就业中心应当规划在轨道交通车站的周边, 由一体化的步行系统与其他接驳交通服务衔接,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客运的优势, 并应规划商业车辆避开CBD区域。
2. 优先考虑轨道交通建设
轨道交通系统将成为未来客运交通的骨干。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应与土地使用开发同步, 以轨道交通衔接重要人口与岗位中心, 使2016 年前轨道交通客运比重达到40% ~ 50%。
3. 协调与加强公共交通服务
战略地段提供一些重要的高标准公交换乘站, 使其至少有一种大容量的交通服务 (地铁或九广铁路) ;适宜地段建设停车换乘设施, 以吸引私人小汽车方式转向公共交通;增加空调公共汽车数量, 统一公交的收费及开发乘客信息系统。
4. 提供更及时的运输基础设施
拓展轨道交通网建设的同时, 仍需要建设一些战略性的公路走廊以支持未来经济发展, 包括一个20年的道路建设计划和推荐一个实施前评估的机制, 以使道路建设适应新开发。
5. 管理交通与新技术应用
利用智能交通系统 (ITS)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效率, 包括驾驶员信息系统、公交车辆调度系统, 以及交通信号、车速、车道和匝道控制系统, 以助缓解拥挤。
6. 规划人行设施
交通系统的规划必须包含行人设施的规划。步行道、立体交叉与安全的行人设施, 有助于减少短距离的机动出行与人、车的冲突, 同时增加了机动性、加强了道路安全并有益环境。
7. 环境改善措施
交通排放是主要空气污染源。1997 年, 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与可吸入颗粒物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5%与75%;另一方面, 经1997 年的战略环境评估, 生活在主要道路周边的居民多达43 万人宣称遭受过度的噪声干扰。CTS-3 提出一些环境改善措施来促进更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五、结语
香港的整体运输研究, 类似于上海的交通白皮书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两者研究工作的集成。其关注交通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时序, 关注交通管理和技术手段革新, 关注交通政策的综合平衡和协调推进。香港的整体运输研究时限较长, CTS-3 的研究期限是从1997-2016年, 时间跨度为20 年。
关键词:湍流;研究进展; N-S方程;数值模拟
湍流行为的有限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渐近解接近不规则性,但是存在较大困难的是,从理论上把有限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推广到属于无限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偏微分方程的初边值问题。但是在湍流研究的实践中,在大雷诺数的情况下,N-S方程的初边值问题,渐近解的不规则性。其中一个证据是利用近代先进的计算机来数值求解N-S方程的实验。在一些简单几何边界流动的数值实验中,不规则解在时间、空间上得以模拟,并且可以得到由这些解的系综统计或时间平均中得到和物理实验相同的统计结果,其次一个证据是Lorenz的奇怪吸引子解,在N-S方程有限维近似解中发现,当雷诺数很大时,方程存在长时间的不规则振荡解,这种解被称为奇怪吸引子,正是Lorenz的研究才开启了近代混沌理论研究的先河。
一、研究进展及启示
在湍流理论中,Reynolds提出了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把流动变成脉动部分和平均部分,另一个理论是流动状态稳定性的判断依据[1]。
第二个理论的判断依据是: (1)。
一些具有关联形式 (2)的附加项出现在平均运动方程中,则湍流应力张量的分量是 ;因此,在平均部分中不可压缩流体的所有应力分量可以表示为:
(3)
在湍流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常见问题:对于具有变化物理特性的系统,如何确定(3)中的物理参量 , ;在层流流动中存在有稳定性问题,不可压缩流体运动在确定临界雷诺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层流转变成湍流的原理问题,这是由于该不可压缩流体存在着一个变换区域,该变换区域是稳定的层流变换成表征掺混现象的平稳湍流;由于出现表观湍流应力张量的分量导致雷诺方程的不封闭问题,有关的效应在湍流扰动的影响下出现同介质物理性质脉动;导电介质的湍流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湍流流动的边界条件上,尤其是拥有一定的边界上,在距离固定壁面不远处存在有层流区间,该区间的下边界条件为流体附着在固定壁面上,而把湍流能量达到最大值作为其上边界条件。能量耗散作为湍流热量的原理,出现在湍流非均匀性的最小的线性尺度 ~ (4)上;用湍流Prandtl数 (5)来描述的能量、冲量和掺入物质的湍流输运之间的关系;对湍流影响的某些添加物;在非均匀介质中,尤其是气液混合物的稳定性和湍流问题;在非牛顿流体中,流动的介质的湍流的发展体现出的物理特性等等。
在Reynolds的文章中,他提出利用能量来计算(1)的临界雷诺值,然后,H.Lorentz.V.Orr等人对该研究进行了继续发展。在T.Karman的著作中,他总结了有关这方面的努力,可是他的这种总结阻碍了该方向的继续发展。研究已经表明,实验确定的临界雷诺数比稳定性的能量判据要大很多。在30年代,他指明了存在固有的雷诺数的研究方向,并且总结了湍流边界粘性底层的尺寸。这种观点最近还在继续发展。
湍流理论由于雷诺方程的不封闭性问题产生了两个基本方向。首先一个方向是湍流的统计描述概念,该概念由Friedmann,E.Burgers和Keller提出;其次一个方向是半经验唯象理论,Prandtl,Taylor, Konmoropon等的文章与此概念的卓有成果的研究和产生有关。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准相似条件以及相应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旋结构统计理论由周培源等提出,该理论得到实验的验证[2],进一步,在一般的剪切湍流中,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得到的准相似条件得到了推广,然后,假定关联方程的耗散项,湍流的统计理论使用逐级近似方法得到了发展 [3],经实验验证所得结果符合实际。在文[4]中, 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和脉动速度关联方程利用逐级迭代法进行求解,高阶脉动关联函数在以往求解时须联立一系列不同阶脉动速度关联方程求解所带来的方程不封闭性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5]。
参考文献:
[1] С.С.Кутателадэе,董务民等. 湍流理论基本思想发展.力学进展,1981(4).
[2]周培源等. 不可压缩流体的湍流理论, 中国科学( A) , 1987 ( 4) : 369~380.
[3]魏中磊等. 网格湍流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力学学报, 1988, 20 ( 3) : 200~205.
[4]林建忠等. 求解脉动速度关联函数的新方法及其在平面湍尾流中的應用.
力学学报, 1993, 25( 6) : 643~650.
[5]周培源. 湍流理论的近代发展[J]. 物理学报. 1957(03).
发表论文:
1.《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种理论研究路径的分析与评价》,刊于《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4期。(CSSCI来源期刊)
2.《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回顾与评价》,刊于《商业时代》04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3.《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基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刊于《华东经济管理》期。(CSSCI来源期刊)
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应聘要求】
1、研究生:一类重点高校应往届毕业生;本科:
211、985高校应往届毕业生。
2、政治素养高,身体健康,愿献身军队国防科技事业,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强。
3、在校期间无补考、无重修科目,能按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简历要求】
简历中请注明应聘岗位名称,请详细介绍本人在读期间项目开发经历,在校获奖证书及成绩单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作为简历的附件一并投递。
【简历接收方式】
1、智联招聘网站 http://zc60.zhaopin.com2、现场招聘会
【联系方式】
电话:025-80848830,80848884联系人:王老师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66号组织人事处
热诚欢迎各位同学参加我所宣讲会,共同献身军队国防科技事业,愿祖国明天更美好、军队科技实力更强大!
总参第六十研究所(非现役),成立于1954年,地处南京市珠江路766号,毗邻著名的紫金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在册职工1300余人。主要承担无人机系列、模拟训练装备和轻武器射击场系统工程的项目研发和产品制造。
【应聘要求】
1、研究生:一类重点高校应往届毕业生;本科:
211、985高校应往届毕业生。
2、政治素养高,身体健康,愿献身军队国防科技事业,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强。
3、在校期间无补考、无重修科目,能按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简历要求】
简历中请注明应聘岗位名称,请详细介绍本人在读期间项目开发经历,在校获奖证书及成绩单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作为简历的附件一并投递。
【简历接收方式】
1、智联招聘网站 http://zc60.zhaopin.com2、现场招聘会
【联系方式】
电话:025-80848830,80848884联系人:王老师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66号组织人事处
热诚欢迎各位同学参加我所宣讲会,共同献身军队国防科技事业,愿祖国明天更美好、军队科技实力更强大!
总参第六十研究所(非现役),成立于1954年,地处南京市珠江路766号,毗邻著名的紫金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在册职工1300余人。主要承担无人机系列、模拟训练装备和轻武器射击场系统工程的项目研发和产品制造。
【应聘要求】
1、研究生:一类重点高校应往届毕业生;本科:
211、985高校应往届毕业生。
2、政治素养高,身体健康,愿献身军队国防科技事业,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强。
3、在校期间无补考、无重修科目,能按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简历要求】
简历中请注明应聘岗位名称,请详细介绍本人在读期间项目开发经历,在校获奖证书及成绩单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作为简历的附件一并投递。
【简历接收方式】
1、智联招聘网站 http://zc60.zhaopin.com2、现场招聘会
【联系方式】
电话:025-80848830,80848884联系人:王老师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66号组织人事处
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针对应届毕业生采取的一项研究生招生措施,推荐免试的学生不用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读研。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一般每年秋季学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在大四学生中进行筛选,其规则制订和操作权由各招生单位掌握,因此招生单位不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也各有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
本校免试直推。主要面向本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在推荐免试名额中占据了大部分。
特长生免试直推。有些学校为了招徕或留住特长人才,往往给予特别优惠,免试推荐就读研究生。常见的是体育类和文艺类特长生,但名额非常少,要求很严,还有许多学校没有此类政策。
校际间免试直推。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高校间学术交流,减少学术近亲繁殖,近几年大力提倡向其它高校免试推荐优秀毕业生。
一、视觉偏好任务范式 (Visual Preference Tech-nique)
又称熟悉-新颖性偏好范式。基本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系列配对图片, 直到他们对这些图片感到熟悉为止 (熟悉阶段——行为上表现为注视时间明显减少) , 接着再向婴儿呈现一些此前没有见到过的图片, 婴儿对新异图片的注视时间可用作估计是否形成了一个建立在之前熟悉过的图片样例经验基础上的类别表征, 若对来自熟悉类别的其他图片注视时间段偏短, 同时对来自新异类别的图片样例注视时间明显偏长 (测试阶段) , 则可以认为婴儿已经对先前熟悉过的图片形成了类别表征。其中的注视时间常作为研究年龄较小婴儿 (3~7个月) 类别表征形成与否的因变量指标[2,3,4]。
二、物体检测任务范式 (Object Examination Task)
该实验任务对婴儿的观察力和手部抓握物体的动作技能有一定要求, 一般用于已具备物体触碰能力的婴儿 (9个月以上) 。操作步骤与视觉偏好任务范式类似, 分为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进行, 唯有不同的是实验刺激改为实物模型而不是图片样例, 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主动接触并检测实物模型, 直到熟悉为止 (形成该实物模型的类别表征) , 接着在测试阶段分别给儿童呈现来自同一类别的玩具模型和来自其他新异类别的玩具模型, 观察记录儿童玩耍模型的时间。若测试阶段中对已熟悉类别的新异刺激接触时间明显少于来自新异类别的其他刺激模型, 那么可以认为婴儿已经对熟悉阶段的玩具模型形成了类别表征。
三、序列接触任务范式 (Sequential Touching Task)
它是研究者使用较多的用于观察分析婴儿类别学习能力的一种实验范式。其逻辑前提是:如果婴儿具有类别区分能力, 那么当同时呈现的两个类别范畴的物体时, 他们会进行类别内连续触碰物体而非不加区分地做出类别间的随机触碰。基本思路如下:实验者将两种类别的8个玩具模型 (每个类别各包含4个) 随机放入托盘中, 呈现在婴儿可接触范围之内, 鼓励其在规定时间内 (通常是2min) 触摸这些玩具, 记录其接触的物体及次序, 以MRL (平均序列长度:mean run length) 作为反应指标, 即儿童在一次试次中的接触物体总次数除以在类别间转换的类别序列总数 (runs) , 例如儿童在某一试次中触碰玩具模型的次序为:狗、狗、狗、猫、狗、猫、猫、猫, 该过程中总共进行了8次接触, 形成了4个类别序列 (runs) , 则MRL=8/4=2。最后将各年龄组的MRL均值与期望值1.75[5]进行比较, 若显著高于期望值, 说明该年龄组的儿童存在一定的归类能力, 并非随机接触而是顺序接触类别内玩具模型。
整体而言, 这三个实验范式都是研究婴儿归类反应的非言语性实验范式。就研究年龄阶段来讲, 视觉偏好范式主要用于研究年龄偏小 (0~12个月) 、尚不具备够物能力的婴儿被试, 后两种主要针对稍大年龄婴儿的归类研究 (9个月以上) ;从个体的参与度来看, 婴儿的积极性调动程度依次为视觉偏好<物体检测<序列接触任务范式, 即序列接触范式最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探索欲;从反应指标看, 前两种均以注视或检测时间为因变量, 客观性偏低, 最后一种以婴儿的接触次序 (MRL) 作为因变量, 衡量了其主动观察接触物体的整个过程, 客观性较高。研究者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大小和所要观察的行为指标选择适合的实验范式, 但从另一个方面可看出这三种实验范式本身存在的内部差异性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潜在的影响, 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需要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谨慎看待。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f MRI, ERP, MEG以及眼动技术等) , 婴儿类别加工机制的研究也开始将行为层面的分析与先进的认知神经技术相结合对婴儿类别学习的脑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寻找行为背后的神经活动特点。
参考文献
[1]Younger, B.A, &Furrer, S.D.Beyond the distributional input?Adevelop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symmetry in infants’categorization of cats and dogs.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5, (8) :544–550.
[2]Quinn, P.C, Westerlund, A, &Nelson, C.A.Neural markers of categorization in6-month-old infants.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17) :59–66.
[3]Quinn, P.C, &Eimas, P.D.The emergence of category represen-tation during infancy:are separate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pro-cesses required?Cognitive Development, 2000, (1) :55–61.
[4]Pauen, S.Evidence for knowledge-based category discrimination in infancy.Child Development, 2002, 73, (4) :1016–1033.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在企业简介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苏南地区企业简介为例,分析了由于忽视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并且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 苏南地区企业 英汉语简介 风格差异 英译
一、引言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占据地理优势,地方企业的外贸活动,在国家开放政策的激励下非常活跃,逐渐把中国的企业品牌推向世界。为在国际上树立优秀的企业品牌形象,很多苏南地区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英文网站或者设计自己企业的英文简介。由于缺乏对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企业的英文简介往往词不达意,颇为生硬,甚至能产生误会,对树立企业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不利。
根据英国纽马克对文本的功能分类,企业对外简介属于第三类文本,即“呼唤型文本”。此类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因而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即读者效应,以唤起他们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1]。因此,企业对外宣传时必须从外商及外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出发,用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宣传的预期效果。企业在翻译对外宣传资料时,应该在忠实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打破汉语的语言框架,可对原文的词汇、逻辑和结构等做出适当的改进,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必须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企业简介风格上的差异。
二、英汉语言在企业简介表达风格上的差异
语言源于文化,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来传播。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的文化痕迹[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词语搭配上的差异,句型结构上的差异,写作风格上的差异。前两种差异是最基本的语法类别差异,所以不再做具体阐述。在探究企业对外简介英译方面,第三种差异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内容。这种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英语简介信息明确;汉语简介行文公式化,四言八字的口号居多。第二,英语简介用词客观通俗;汉语简介带有八股之风,夸张炫耀性词汇偏多。第三,英语简介逻辑条理清晰,并且易于记忆;汉语简介在篇章布局方面讲究起承转合,结构比较复杂[3]。第四,英语简介在表达方式上直截了当,毫无冗余成分;汉语简介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有时会多次重复相同信息。
三、苏南地区企业简介英汉风格差异性实例分析
以苏南企业的明基集团为例,分析如何将双语简介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意识应用于对外宣传资料英译。
(一)化“虚”为实,准确提取信息。
例1:Ben Q是享誉世界的创新科技领导者,以“数字时尚网络产品”为核心发展概念,致力于实现“传达资讯生活真善美”的企业愿景。
译文:Ben Q is a world-leading human technology and solutions provider driven by the corporate vision of “Bringing Enjoyment ‘N’ Quality to Life” to elevate and enrich the aspects of life that matter most to people today – lifestyle, business,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分析:汉语总是喜欢用大段的评述性话语,四字八字等响亮的口号,但是翻译成英语时,必须用最通俗简练的语言,在易于读者理解的基础上传达出原文的含义,从而达到宣传效果。译者在对整篇文章了解的基础上,准确提取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英语惯用的简洁词汇。这样的译文效果很好。
(二)化繁为简,去掉重复冗余部分。
例2:身为数字融合的时代先锋,Ben Q 以“享受快乐科技”为独特的品牌定位。这一思想融入我们每一项领先产业的技术和屡获殊荣的产品之中,是我们进行产品开发、建构业务模式、发展伙伴关系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宗旨。
译文:The spirit, as the very existence in our leading technologies, underlies our product development, business model, partnerships and corporate culture.
例3:我们正运用不断创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来打造更自由、更富生产力、更简单易用,也更充满乐趣的使用体验,以帮助人们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我们深信,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未来将变得更棒、更美好!
译文:Set apart by the unique philosophy of “Because it matters”, Ben Q is committed to empower people today to live happier and healthier through innovation-fueled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in a more productive, easier and freer manner.
分析:有时为了强调品牌,汉语常常重复信息或者加上很多炫耀性头衔、荣誉等,但是在英语译文中需要做必要的省译。例如:“这一思想融入我们每一项领先产业的技术和屡获殊荣的产品之中”,英译文为了避免冗余信息,省略了“屡获殊荣的产品”。再如:“更充满乐趣的使用体验,以帮助人们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我们深信,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未来将变得更棒、更美好”,这几句话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即译文中的“live happier and healthier”。
(三) 把握逻辑语义,调整结构。
由于汉、英简介表达风格的差异,加上企业简介的信息量本身很大,汉语句式常常伴有大量的平行铺排结构,与英语空间立体结构形成反差[4]。因此,汉语简介翻译成英文时,如果想要加大信息量,就必须依靠上下文的照应上下扩充,分清主从,找准逻辑语义关系,必要时调整段落、句子的结构顺序。例如:译文将例3的内容插到了例2第一句话的后面,因为例3才是“享受快乐科技”这一品牌定位的具体阐释,接在“这一思想”前面才会显得连贯。
(四)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
例4:凭借我们多年来在产品设计、视觉显示、移动解决方案及网络融合技术等领域所累积的大量资源与丰富经验,明基xxx 向用户提供横跨3C的多元化产品线。
译文:Because it matters, Ben Q will continue to utilize substantial resources and proven expertise in product design, visual display, mobile solutions and network convergence technologies with the hope to delight the world, offering a broad range of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分析:汉语企业简介中通常会出现只有用中国思维才能理解的词语或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词汇。这些内容如果直接逐字翻译就会显得特别生硬,读者也会觉得不知所云。例如:“快乐科技生活”的意思是“科技使生活变得快乐”。译文是直接用第三段的内容代替了这一概念,处理得很好。再如:“横跨3C的多元化产品线”,译文为了避免误解,直接用“a broad range of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五)读者角色代替译者角色。
译者在完成翻译第一稿后,必须以读者而不是译者的角色来阅读译文,确认译文能否达到预期的“呼唤”效果:既准确传达了信息,又激发了读者的探究欲望。只要有任何一处显得生硬、脱节或者莫名其妙,就必须返回修改。
四、 结语
德国学者诺德曾强调“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5],以读者为核心的呼唤类文本企业简介更是把“目的论”作为首要原则。所以,在进行企业简介的英语翻译时,务必明确原文的意图,了解英汉语言在语法和语用等表达风格方面的差异,在翻译原则和技巧的指导下,力图完成一篇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读者语言习惯、接受能力和阅读需求等条件的优秀译文。
参考文献:
[1]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79.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62.
【研究所简介】推荐阅读:
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简介03-11
研究生简介11-16
定向研究生与非定向研究生简介01-01
项目研究成果简介04-10
知名营销研究公司简介07-07
研究生工作汇报简介04-08
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02-11
乒乓球研究性课题简介02-24
井冈山青年革命传统教育研究院简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