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2025-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精选12篇)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1

•;全校公共必修课:31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课程名(英文)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3835031 大学英语

(一)English(1)5 3.5

03835032 大学英语

(二)English(2)5 3.5

03835033 大学英语

(三)English(3)5 3.5

03835034 大学英语

(四)English(4)5 3.5

04030040 资本主义经济概论Introduction to capitalist Economics 2 2 三上04030120 马克思主义哲学Philosophy 3 2 二上

04030140 邓小平理论Theory of Deng Xiao ping’s 2 2 三下

04031110 中国革命史History of Revolution in China 2 2 一上

04130001 体育一 Physical Education(1)2 1 一上

04130002 体育二 Physical Education(2)2 1 一下

04130003 体育三 Physical Education(3)2 1 二上

04130004 体育四 Physical Education(4)2 1 二下

60730010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 Military Theory and Military Training 2 2 一上

•;院系必修课:69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 课程名(英文)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0130221 高等数学(C)(上)Advanced Mathematics(C)(A)5 5 一上

00130222 高等数学(C)(下)Advanced Mathematics(C)(B)5 5 一下

00130340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3 3 一下

00230020概率统计(B)Probability andStatistics 3 3 二上

00431231 物理学(C)

(一)Physics(C)(1)4 4 一下

00431232 物理学(C)

(二)Physics(C)(2)4 4 二上

00431261 普通物理实验(B)Laboratory Physics 4 2 二上

01130310 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 4 4 一上

01130320 普通生物学实验(B)Laboratory General Biology(B)2 1 一上01130370 生理学(B)Physiology(B)3 3 一下

01130380 生理学实验(B)Laboratory physiology(B)2 1 一下

01630011 普通心理学(上)General psychology(A)3 3 一上

01630012 普通心理学(下)General psychology(B)3 3 一下

01630020 CNS解剖 Functional Anatom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2 2 一下01630031 实验心理学(上)Experimental psychology(A)2 2 二上

01603331 实验心理学实验(上)Laborat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2 1 二上01630032 实验心理学(下)Experimental psychology(B)2 2 二下

01603332 实验心理学实验(下)Laborat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B)2 1 二下01630050 心理统计(1)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1)2 2 二上

心理统计(2)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2)3 3 三下

01603010 心理测量 Psychometrics 3 3 三上

01630060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 3 二下

01630090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3 3 三下

01630100 生理心理学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3 3 三上

01630120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3 3 三上

•;系选修课

生物心理学:

01630220 生理心理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 2科学训练Scientific Training 2 2

智能工程原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2

01630150 比较心理学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 2

神经心理学 Neuropsychology 2 2

心理神经免疫学 Psychological Immunology 1 1

01630015 生物化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Biochemistry2 2神经生物学 Neurobiology 2 2

01630140 认知神经科学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 2

精神病学基础Introduction to Psychiatry 2 2

认知心理学:

知觉与注意Attention and Perception 1 1

记忆 Memory1 1

语言 Language1 1

意识 Consciousness1 1

决策 Thinking and Decision1 1

心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Mathematical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普通心理学:

01630230 情绪心理学 Psychology of Emotion 2 2

01630080 人格心理学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 2

01630044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2 2

学习心理学 Psychology of Learning 2 2

01630350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2

01630340 专业英语 English for psychology 2 2

01630330 心理学史 History of psychology 2 2

发展心理学:

01630023 异常儿童心理学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 2青少年心理学 Adolescent Psychology 2 2

01630400 老年心理学Psychology of Aging 2 2

01630390 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 2 2

临床心理学: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Woman Psychology 2 2

01630241 心理咨询与治疗引论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2 201630450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2 2

应用心理学:

01630024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Human Resources 2 2

领导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adership 2 2

经济心理学Economic Psychology 2 2

01630280 组织管理心理学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 2

组织开发与培训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2 2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2 21 1

01630380 人际交往心理学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201630171 消费心理学 Consumer Psychology 2 2

01630180 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2 2

01630190 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 2

航空航天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ronautics 2 2

政治心理学Psychology of Politics 2 2

宗教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ligion 2 2

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 2 2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2

一、国内外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 各大高校中的音乐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布并没有跟的上现如今的时代快速进步, 古老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有着很多的不可持续发展之处[1]。地方高校音乐学的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都是参考专业的音乐院校以及当地的师范类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 所以在教学的观念和想法上肯定是比较加强专业性教育的, 对于学生就业的市场意识和应用性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 信息商务学院的学生来源、老师配备、教学资料资源和办学目的定位上和专业的院校是有一定差异性的, 所以教学的方法应从提高专业性的学术性教学改变成为实用性的普及化教学[2]。

与国内相比较, 国外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和科学, 不同类型的院校课程设置也不相同, 各自具有特色。有的院校在专业课程所占时间的比重较高。如, 音乐学院中大多数除了专业课和视唱练耳这些专业的文化课程之外, 并没有对于其他文化课程的设置。从一开始的初级学习阶段到中级阶段, 他们的文化课学习都是需要在普通学校来学习和完成。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前一至两年才会选择专业方向, 因此, 文化知识基础比较扎实, 对之后的专业学习和增大学习范围大有益处, 使学生进入大学课程后学习能有较强的爆发力, 为继续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还有的院校有较多的应用型课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术, 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这样, 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和服务社会三方面相互结合, 值得我们借鉴。

二、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学课程设置现状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现在的课程设置情况是:在入学的第一、二年之内, 主要是以基本的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等音乐的基础文化课为主, 基本上在重复学生入学前所受到的专业技能培训, 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而慢慢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爱好心理和求知欲望。影响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另一原因是公共必修课的课程大部分集中安排在第一、二学年, 占用了前两学年课时总量的二分之一时间、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公共必修课程时间安排密集, 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相对较少, 声乐、钢琴等技能技巧类课程的课后练习时间很少。独立学院因其扩招生源的特点,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和强调出课程的实用性。

学院音乐系现有的音乐学专业强调学术性的东西较多, 使得实用性的课程设置比例较少。这使得学生在上了四年大学之后, 面临就业时感到就业的核心能力不明确、缺少优势、亮点。在一定程度上, 当今用人单位最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实用能力和工作中的实干能力。所以, 笔者认为在注重学生全面而长远发展的同时, 应该适当加大实用型课程设置比例。

三、对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满意度方面的调查研究

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集中于从老师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课程设置, 很少有从学生中发出的声音。因此,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 提供来自学生角度的参照数据, 笔者针对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系现行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研究。

(一) 对10级学生的调查研究

笔者对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系10级的全体同学们采取了满意度问卷调查, 访问内容包括学生对科目安排的爱好和实用性需求两方面, 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表, 收回有效的问卷调查表为89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89%。

上图是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系10级同学对各专业课程的兴趣程度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演出实践、声乐主科、器乐主科有超过50%的同学都对其很感兴趣, 由此可以得出同学们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抱有十分热忱的态度, 学院可以适当增加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满足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的需求, 使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上图是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单独统计图, 我之所以将这两门学科单独做了一个统计图, 是因为这两门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

教师, 是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在离校后的重大择业目标之一, 而教师资格证成为学生通向就业的一个重要通行证。作为构成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两门科目——教育学、心理学, 属于应用性、实用性较强的两门学科。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由于这两门学科属于记忆型学科, 对学生的吸引力尚不强烈, 但是由于其应用性的突出, 同学们感兴趣的比例也达到50%以上。

上图是对公共课程的调查统计图。从图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在公共课程当中, 学生对体育、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基础这三门课程最为感兴趣, 原因在于它们在学生就业时可以提供应用性帮助。

数据还显示, VF程序设计是所有统计学科里最不受同学欢迎的一门学科, 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音乐学专业无太多关联, 对学习生活也无过多直接益处。笔者认为如果将这类高科技课程和现在技术性很强、就业需求较大的数字音频技术、电脑音乐制作相结合, 将会大大提高应用性。

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录取于高中的艺术生, 文化课成绩远远低于文理科专业同学, 因此这就出现了学生文化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的现象。进入大学校园之后, 由于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学术性强, 教学内容与音乐相关行业发展脱节、专业课设置与社会社会单位需求不吻合的情况[4], 可想而知, 学生对于学术性强的课程驾驭不了, 而能够驾驭的实用性课程又开设较少, 这样的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 很难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

在对10级学生调查中, 很多同学对于“除现行课程外, 还想学到什么课程?”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情况是:40%的同学建议开设形体课、第二器乐选修课这两门实用性课程。总之, 同学们对音乐专业相关课程的爱好程度远远高于公共课程和系内文化课程。

(二) 对09级学生的调查研究

笔者对毕业于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系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09级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总共是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表, 收回的有效问卷调查表为30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上图是09级学生认为四年所学课程中在社会工作中应用最广的五门学科, 从图中可以看到, 四年所学学科在社会中的应用最多的是体育、心理学、教育学、合唱和社会实践五门课程。体育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其文化修养, 尤其对从事教师行业的同学更加需要;合唱和社会实践培养了它们团队合作精神, 让他们在工作中为单位组织文娱活动、体现音乐专业学生优势发挥作用。这些, 都是大学生毕业后亟待需要具有的应用能力, 也是同学们渴望学习和获得的能力。

上图是已毕业的部分09级学生认为四年所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中应用最少的四门学科, 分别是VF程序设计, 毛泽东思想概论, 军事理论, 形势与政策。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 已经毕业工作的09级学生与即将毕业的10级学生的选择是几乎一致的, 他们认为这几门课程在工作中的应用性不强, 因此兴趣不高。兴趣和实用性需求呈现正相关关系。笔者认为, 学生不感兴趣、不想学习的知识, 即使再有价值, 如果落实不到他们身上, 仍然是没有用的。解决的办法是:对于落伍的课程要删减;对于有存在价值但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需改进教学方法, 将这些知识深入浅出, 和实际相结合, 和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认识其价值、产生兴趣并对其真正产生指导作用。

在对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 不少同学表示希望学校开设形体训练、戏剧表演、教师资格证的培训等实用性课程, 同时建议开设和高科技相结合的数字音频技术、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 以有利于他们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 对09级和10级学生的对比研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 不论是即将毕业的10级学生还是09级毕业生, 这两个群体对课程设置的共同关心点都在课程的实用性方面, 这个特点体现出学生对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和未来工作胜任力的重视。相对有区别的地方是09级学生在对课程的爱好问题上更注重其实用性因素, 而10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体现兴趣性因素, 这说明步入工作岗位的09级学生要比即将毕业的10级学生更加关注生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音乐系的现行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可以更加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 学院应多关注学生的兴趣, 将课程设置实用化、科学化。比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形体课、舞蹈基础课这类提高表现力的课程, 以及开设一些和高科技相结合的数字音频技术、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同时, 为拓宽学生专业技能, 促进其全面发展, 对器乐学生, 适当多开设一门器乐选修课程, 这样不仅可以学到更多实用型知识, 还能加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为毕业后有更好的竞争力打下基础;在学生不喜爱的课程方面, 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院应针对社会长远要求、用人单位近期需求以及学生的爱好需求, 突出办学特点, 体现时代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吴珊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学周刊, 2013, 11:194.

[2]张映兰.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 2013, 8:46-47.

[3]李艳红, 刘雪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与改革策略[J].大舞台, 2011:178-179.

[4]侯新兰.地方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育人课程设置研究[J].艺海, 2013, 5:213-214.

对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见解 篇3

【关键词】课程设置;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知识量的急剧增长,使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培养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们更具创造性能力的要求。对于大学物理学专业而言,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布置不合理与实施的单一化问题。比如近代物理学课程中还存在着部分内容陈旧、繁琐、与中学物理重复的问题,这些起点低、重复的内容会使学生学而乏味,没有起到对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开阔视野、激发探索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1,2]。为了使物理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适量的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物理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1.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从目前部分高校物理学专业的开课情况来看,主要课程一般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等,有部分高校还开设有现代物理测试技术、光学测量、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专题等,而偏向教育的部分高校则开设有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基本训练等与中学教育有关的课程。

1.1专业理论课程结构改革

目前物理学专业一般较多开设偏向物理理论的课程,面向应用的课程却相对缺乏。本科层次的物理理论课程讨论得不够深入,学生接受的知识虽然广但不深,没有进行物理科学研究的能力,又缺少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3],于是形成了不伦不类的局面。建议根据学生的爱好,实行模块化教学。喜欢专研理论知识、将来想从事物理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学可选择由几位老师带队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为将来进行科研工作做好准备;而爱好电子技术的同学同样可以选择这方面比较有专长的老师进行学习;想成为教师的同学则可以选择高师物理教育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当然,实行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实行学分制教学,这样学生才有自主的选择权。这样学生学得有劲,老师也教得起劲,自然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2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课程在物理学专业的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硬件投入相对不足,实验室自我更新能力差,仪器陈旧,新技术含量低,实验内容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框架,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现行物理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物理理论教学体系(力、热、电、光、近代物理)相对应,学生对其理论体系比较熟悉,其实验教学给学生印象最深的仍是有关的物理概念、模型和原理的形象及验证,而对于物理实验的思路、方法、技巧、作用等则较模糊,体现不出物理实验教学的特色与作用[4]。实验教学形式,也大多采用分立的“菜谱式”结构教学,教学方法是单一、封闭、静态式的,注重操作无误,结果正确,按指定时间、方法、步骤完成。为此,教师讲解、指导细微,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交待极其详尽。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必修的独立的基础课程,不是物理理论课的重复和验证,也有别于物理原理应用的技术课如《传感技术》、《检测原理》等课程,它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端和基础,应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与特色,应让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与技能,并在基本认知的同时,调动所学物理知识,构筑实现实验要求、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阶梯,这样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就有较强的目的和动力。建议将目前的分立“菜谱式”结构实验教学改革为功能化模块结构教学:(1)调整实验内容,重组教学结构体系。根据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重新调整实验内容,并以某一基本仪器的使用,或某一物理量测量为核心,由几个实验组成功能化模块结构,在每个功能模块中,又形成由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设计性实验、展示参观实验、实验分析讨论相结合的层次化结构。(2)调整开课时间,相对集中课时,逐步建立开放型实验机制。(3)改变对实验效果和成绩的评定方法,着重审视学生对物理实验思路方法的分析体会上。(4)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逐步使实验报告撰写与科技报告、学术论文的要求接轨。

2.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建设是改革的实体,课程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长远的保障。为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针对当前的教材内容做出一些变动,新教材要力求全面体现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物理学思想、方法的传授,给出清晰的、较宽阔的物理图象、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要形成具有改革新意的、科学的按物理学规律分类的框架体系;内容现代化,削减和精选经典内容,扩充反映物理学的新发展及其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等新内容;以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及规律;教材涉及物理学的知识面要广而篇幅要尽量短小,物理概念、图象要清晰,内容要精练,文字要流畅,要集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通俗性为一体。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近代物理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从保姆式、注入式教学向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转变[5]。近代物理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曲折的发展过程,应适当介绍有关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对我国及华裔学者的贡献要注意介绍,以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要避免讲成近代物理学史,可尽可能的直接抬出结论、认识结论、应用结论。学习知识,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勇于攀登。赵凯华先生指出:我们应在适当的地方开一些“窗口”,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哪怕仅仅是“一瞥”,都会对开阔他们的眼界、加深他们对本门课程的理解有好处[6]。近代物理学从诞生、发展到今天,有许多东西都比较成熟了,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仅仅学好现有知识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随时学习新知识,在相应的地方给学生补充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跟上时代步伐并力争有所创新。

教学手段也应现代化,“粉笔加教鞭”在信息化时代明显已不适应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课堂讲授知识面和知识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动画展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波.适应高新科技、改革近代物理课程.现代物理知识,2000,(78).

[2]孙淑巧.加强课程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2,(6).

[3]麻冰涓等.从中美比较视角分析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4]张红燕.大学物理实验中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3,(6).

[5]邵光.中美大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能力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现代心理教育人才。合格的毕业生适合到各级各类学校、其它教育相关行业从事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成为心理学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应变能力。体魄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3、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备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能力;

4、熟悉掌握现代心理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具备一定的教学才能,胜任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

5、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或以上外语水平。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

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一般为四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具体按学校有关学分制管理条例执行。鼓励学生攻读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最低毕业学分:16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修读要求

1、全校公共必修课为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之课程,计40学分,其中体育、军事理论和计算机(第一阶段)试行通过性考试;

2、学生必须从学校提供的公共选修课程中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和教育科学类分别选修4、2、4、2个学分,共修读12学分;

3、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程,共设6门计22学分,前2门为学科大类基础课,后4门为学科专业基础课;

4、专业必修课程共设10门计30学分,其中带☆号课程为综合课程;

5、本专业设置3门双语教学课程(计划表中带*号者),不再单独设置专业英语课程; 986、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学生须按如下规定至少修读44个学分:限选课修读32个学分:可从人才测评与管理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两个模块中择其一○

个修读。任选课修读12个学分:学生可从本专业课程计划表中任选课模块、限选课中自己○

未选择的方向模块、本院其它专业提供的选修课程、学校公选课程以及外院(系)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中修满学分。

7、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为全体学生之必修课程:教育实习为8学分; ○毕业论文6学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定选题,毕业论文实行答辩制度; ○另设研究与创新实践2学分,不给学时,分散安排在第5-8学期进行,研究与创新○

学分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有关条例组织认定。

8、实行“教师职业技能资格证”制。

9、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设4—6个讲座,计1个公选课学分。

五、课程结构比例表

六、课程方案表

心理学专业课程计划表(必修课)

心理学专业课程计划表

(一)1七、心理学专业、辅修专业说明

1、学分要求

辅修专业:须修读本专业课程方案表备注栏中代号为1的所有课程,共10门计30学分;

2、修读期限

辅修专业:原则上在第四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

3、其它问题

与实行辅修制有关的其它问题,如入读条件、学籍管理、毕业证书、学位授予、收费标准等,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4、本专业暂时不开设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北大自考《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篇5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留学韩国忠北大学课程设置 篇6

74个专业,其中学校在信息通讯工程、生命工程、医疗保健、尖端园艺学、农林水产业等领域在韩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专业推荐:

该校在汽车制造、信息通讯领域、保健医疗、生命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农业、林业、水产业等方面独具特色,特别是被指定为国家重点支援大学,自1994年-,获得国家资助金共250亿韩元,并且于被指定为国家人才培养资助产业――BK21的主要大学,其中电子和计算机专业在7年期间共获得国家支援经费247亿韩元,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7

1 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现状

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初中毕业生或高中落榜生, 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来就读卫校, 文化基础薄弱, 对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了解、不感兴趣, 学习主动性差, 自主学习能力弱, 身体成熟而心理幼稚等特点。而药物应用护理学属于基础学科, 和临床联系不强, 课程内容“繁、难、杂、旧”, 课程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部分脱离社会实践, 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 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导致部分学生苦于死记硬背, 往往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掌握知识。

2 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 主要从事临床护理, 药品销售, 社区卫生保健等工作。而此时的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 又是用药治疗的监护者。通过学习药物应用护理学, 使学生掌握或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和对病人用药前后进行监护, 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1]。所以, 药物应用护理学知识对护士来说显的尤为重要。

3 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研究

3.1 对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准确定位, 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三生教育”, 给学生加入“就业指导”课程, 让护理专业学生清楚认识毕业后自己可以从事哪方面工作, 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哪个位置, 自己可以做什么。找准定位后让学生知道在中专的学习过程中自己需要做什么。并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护士资格的考试, 增加学生对护士本职工作的认识, 改变学生, 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主动参与学习。

3.2“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 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中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 强化技能培训以期达到护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药物应用护理学后, 能正确执行医嘱, 合理使用药物, 并具备对常见病的用药指导能力和药物咨询能力的目的[2]。

在实践中强化技能培训, 让行业与专业对接, 让学生深入到医院的相关岗位进行实践学习, 顶岗培训, 加深对“白衣天使”的认识, 并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操作比赛和护工技能培训, 培养多证型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初级、中级护工技能鉴定”、“医药商品购销员技工鉴定”、“育婴师技工鉴定”、“计算机技能鉴定”等职业技能培训, 让学生具备专业的用药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成为能够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的高技能型综合型护士, 培养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特色人才, 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方法多变,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 动态形象结合, 改革创新结合,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3]。在药物应用护理学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实践操作、开展动物实验、比喻教学法、故事引入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有机结合,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杂、旧”, 简化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 保持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记住所学的药物知识。如在讲到“有机磷农药中毒”时, 展开讨论, 采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有机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用药情景模拟和护理, 联系临床, 注意用药指导。

首先启发学生“如何简单判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 然后观看视频, 展开讨论:“如何根据中毒的症状判断中毒程度, 如何选用最合适的药物”, “在此种情景下, 我作为护理人员, 我可以做什么?如何做?”, “中毒症状控制后如何进行健康宣教?”等。理论教学结束后开展动物实验, 先造成实验动物有机磷中毒, 分组中毒程度, 然后根据中毒程度选择合适药物解救。通过以上方法有机结合, 让学生掌握或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和对病人用药前后进行监护, 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4 增加课程评价方法, 理论和实践结合

药物应用护理学因为内容“繁, 难, 杂”, 学生难以记住太多要点, 传统评价以学生期末成绩为主, 来判定学生是否合格, 所以这门课程曾经在医学基础科目中被学生比喻为“鬼门关”。而在课程评价时, 理论和实践结合, 加强与其他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如参照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在期末考题和作业中加入相关题型和训练, 降低考题难度, 减少“偏题”、“怪题”;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 如加入“作业评定”、“实践评定”、“态度评定”等考核内容, 从多角度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8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涉及人的性格、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套心理学研究体系。它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城。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对于调动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特殊意义。该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意义和实践应用入手,并结合教学实践,论证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 计算机专业课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08-02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职学生普遍处于习得性无助学习状态,积极心理学可以引导学生,促使其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可以预见的是,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将会逐渐扩大,在未来教育领域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1 实践意义

在中职院校教学中,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对其学习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只有引进积极心理学,才能改善现状,使学生更好发展,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实践的具体意义。

1.1 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学习目标

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就读的学生都经历过中考失败,这使其心理特点有别于普通高中学生,而社会上存在的偏见和对中职学生的歧视,又使中职学生缺乏自信。许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难以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体系,无法产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低。

1.2 中职学生存在强烈的逆反、消极心理

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中,部分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学习活动与班规校纪产生强烈的消极对抗心理,在学习方面得过且过,课上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对教师的批评指导不予理会,甚至公然反驳,我行我素。

1.3 中职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问题。许多中职院校学生难以对其他人的优点产生认同感的同时难以对其他人的缺点包容理解,仅仅以自身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要求别人,这往往导致人际冲突,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小组合作中,人际交往障碍会表现为小组任务与作业都由一人包办,其余组员负责抄袭。

1.4 中职学生控制情绪能力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情绪波动与成人相比较大,高兴时容易兴奋过头,难过、受挫时容易情绪过低,两极化现象十分明显,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容易产生冲动的思想。在计算机课堂上,学生常常出现“极度兴奋”和“极度沉默”这两种极端学习状态,教师无法顺利掌握课堂气氛。

1.5 中职学生盲目追求自身个性发展

在中职院校中,由于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无法对学习燃起兴趣、没有精神寄托等原因,少部分学生转变行为,由压抑紧张向标新立异转变,盲目追求自身个性发展,常常不分时候不分地点“语出惊人”,在课堂上口无遮拦,一旦教师没有及时对此类学生进行指导,就会导致课堂上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尽管如此,中职院校学生依旧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调查表明,中职学生不但在节制维度上得分高于普通高中学生,而且在心灵触动品质、宽容和持重方面,中职学生得分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学生。而在求知力、洞察力以及思维方面,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并没有产生较大差距。

在普通教育教学中,作为普通教育这条大河分流出来的“支流”,中职院校学生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学生甚至是落伍或淘汰下来的,因此,其在心理方面远远落后于普高学生,但是,一旦找到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就能引导中职学生的心理正确健康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引用积极心理学势在必行。

2 实践应用

2.1 确立教学目标

只有首先确立教学目标,才能规范、引领、指导课程教学方向,实现预期教学结果。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2.1.1 表现课程层次化、多元化

计算机专业面向全部中职院校开设,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不同专业对课程的需求并不相同,不同院校的生源基础也存在差异性,因此,确立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时必须确保其能将课程的层次化与多元化表现出来,促进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后,可以进一步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专业技能。

2.1.2 提高情感目标重视程度

在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地位与知识和技能目标等同,是课程目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提出可量化、可考核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2.2 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不断变化,每一届学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积极心理学,主动贴合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好的知识与技能。

2.2.1 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类计算机教材,必须明确的是,这些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过于繁琐,不适用于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法,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系列化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系列化项目体现出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例如:在计算机课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项目课程,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学习到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技能。

2.2.2 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理念,对教学课程以及具体项目进行补充,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质加强方面入手,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形成独立的人格。

2.3 转变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原理,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增加师生课堂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开展多层次教学。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该堂课需要完成何种教学任务、需要掌握何种计算机操作技能、达到怎样的考核标准等,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更为顺利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增加师生的交流,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其更为努力地学习课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潜能;在课程深入以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也不会因为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产生学习疲惫感,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学生会对自己重拾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任感;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课程中的疑点提问,这样可以查缺补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3 结语

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教学目标,其与积极心理学结合,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全面型技术人才,只有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品质,积极心理学可以指导中职计算机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学习计算机的乐趣,还能增加学生信心,促使其形成更为积极的独立人格,进而更好地主动适应社会,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渴求。

参考文献

[1]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4-137.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课程 篇9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课程:

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军训与军事理论、力学、普通物理实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磁学、中国近代史纲、电工学、电子工艺实习、光学实验、教师口语、教师书法、热、光、原子物理、线性代数、模拟电子线路与实验、数学物理方法、Flash制作、电动力学、电子线路CAD、课件设计、理论力学、数字电子技术与实验、心理学、自然科学概论、单片机原理与实验、电气技能实训、教育学、近代物理实验、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中学物理教法、MATLAB程序设计、固体物理学、机械制图与CAD、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现代教育技术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10

在那整整一个月时间里,我接受的就是“魔鬼训练”。5次理论考试、4次实验考试,每一门考完后都不公布分数,我常常在猜测自己究竟排名如何?而在最精疲力竭的时候,我想到过放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动物实验,我认为自己犯了一个重大的失误,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在选拔赛中肯定要落选。我哭啊哭,心情极其低落。当时,学校的指导老师一直在不断地鼓励我。他特意打电话告诉我,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一步步心平气和地往下走,就一定会有结果。在途中,绝不能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放弃。

后来,我渐渐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接下来的几门考试中发挥良好,终于以浙江省第二名的成绩取得了全国竞赛的资格。

去年8月,在酷暑炎热中,我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同样也是咬着牙坚持到最后,如愿获得了金牌。

由此,我终于确信:在实力相当的竞争中,最后决定性因素就是心态。

我所信奉的是,考试复习时要有激情、要全身心地投入;但是在考场上,却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因为一些小失误而乱了节奏。

眼下,我的高三同龄人正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对于这一点,我想告诉大家“统筹”的重要性。

我在准备竞赛时,认识了浙江大学的一位生化老师。她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穿插压缩4天的实验,并且让结果准确无误。正是在她的榜样作用下,我对自己的统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一开始总做得不能令自己满意,但是在坚持了一周之后,我就开始明显感觉到效率和效果的递增。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11

关键词:工程管理;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

《管理学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管理普遍规律、原理和方法的科学,而案例教学是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角色分配等方式达到学、用结合的一种方法。如何将基本原理通过案例教学予以深化,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价值分析

1.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可通过场景、多媒体模拟、角色分配和主题讨论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进行二次消化和吸收,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见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2.是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不仅可在课堂提出、讨论、分析案例,而且可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课后主题案例情景设计、过程分析和归纳优化。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和查阅专业文献,可有效拓展专业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引领学生较好理解理论和实际中“度”的把握,是铺就走向实践的有效方法。

3.可促进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是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借此提高学生对管理思想和原理的把握及提升。同时也可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讨论和思考中互砺智趣。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若干误区

《管理学原理》课程通常开设的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在此阶段大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且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需在授课中进行有效引导,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但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理论和案例使用比例把握不准,从而导致:(1)过度使用案例,造成理论知识讲授少,案例偏多的“讲故事”;(2)较少使用案例教学,造成纯理论讲授,枯燥且难理解。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时机选择。案例教学可按教学过程进行分解,针对不同要求安排不同内容。第一层次,在讲授完部分理论知识后,安排短小案例(可选择若干)进行讲解、分析和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此时案例要求短小且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层次,把课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安排专门课时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归纳(可采用学生归纳和教师归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案例要求能涵盖所分阶段知识点。第三层次,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选择能覆盖全书主要知识点的案例,案例要求能综合所学知识并能有所提高,通过案例讲解、讨论然后再进行归纳,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升华。

2.案例准备。案例教学关键在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选择,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安排选择不同案例。案例要满足广度、深度和代表性等要求,还要有客观性、典型性、时效性等特点,且难度相宜。

3.教学组织形式。在授课前明确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角色反串、组间辩论等。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度引导,使讨论不断深入,确保效果达成。

4.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可根据所选择模式和时机进行。第一层次中因教学内容和课时限制,以个人思考和分组讨论为宜,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平时成绩登记表”中予以量化评定;第二层次中可以分组讨论和组间辩论交替进行,可采用案例解决方案设计等形式进行量化评审,计入学生平时成绩;第三层次中可根据案例需要自由选择组织模式,可采用个人总结、分组解决方案、分组综合报告等形式进行量化评定。

四、结论

《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应因材施教,把握好受众特点,循序渐进,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重视案例教学的总结和定量评价,注重案例教学时机和组织模式的选择,案例应由“简”入“难”、从“小”到“大”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灵活进行。

参考文献:

[1]禹海慧.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6(1):118-120.

[2]陈琳.工程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4(4).

[3]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论坛,[J].2014(8):51-52.

作者简介:刘耘,男,1978年2月生,硕士,就职于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教学。

温勇,男,1975年3月生,硕士,就职于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混凝土材料学。

北大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12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动物病理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 总体仍然分成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两个部分, 而病理解剖学中仅要求掌握基础病理学知识, 并没有将现阶段临床常见疾病列入,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对实际病理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严重地阻碍了日后学生现场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 根据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 尤其是针对我国养鸡、养猪业已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宠物驯养日益繁荣, 而马属动物饲养逐渐减少的情况, 修订了课程教学模块, 突出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计划授课内容时适当增加猪、鸡、犬的病理学内容的讲授, 而相应减少马属动物的病理学内容。同时, 随着疾病发生数量的增多, 以及一些新型疾病的发生, 动物病理学教材应做到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反映该学科前沿动态与进展, 做到根据畜牧生产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动物疾病防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 达到能够识别临床常见病的病理变化、分析原因、制定防治方案的技能要求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 为学生掌握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奠定基础。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中, 遵循以临床病例教学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主、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为辅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病例教学法”,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使学生从原来单纯听讲的被动接受的地位, 向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动地位转变。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制作精美、简练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课件中应将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以图片形式展示出来, 使学生对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 根据执业兽医师资格要求, 将“病例教学法”引入课堂之中,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 使学生加深对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的掌握及与疾病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2009年开始, 动物病理学教研室在2008级和2009级“动物病理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病例教学法”后, 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式有开卷和闭卷, 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但对于实践能力的掌握无法考核, 因此要选择“实用有效”的新型考核方法, 加大实验考核比重。例如猪、鸡剖检术式及各系统检查方法, 动物病理学教研室通过实验课现场操作直接进行考核, 这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 加强了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基础理论考核中, 结合当前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 加大选择题型和病例分析题型, 实践证明, 学习效果良好。

4 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出真知, 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于生产实践。强化实践环节对学生尤为重要, 在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 开展临床病理讨论, 充分利用实验室、动物医院和实习牧场的条件,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实验课、实习课的教学, 在实践病例分析中掌握临床常见病的病理变化。实验课和实习课教学中, 根据临床实践要求, 加强学生对病例剖检前的准备工作、剖检过程中的操作及病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真正做到“教、学、做”三合一体,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以不断提高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水平。

上一篇:公司培训会的主持词下一篇:郑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