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通用11篇)
一、凿壁偷光含义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guāng),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二、凿壁偷光典故
汉朝时,有个读书人叫匡衡,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蜡烛和灯油,晚上无法看书。他发现隔壁富户每天晚上都点着蜡烛,屋里被照得通亮,就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光亮就从这个小孔里照过来。匡衡就在这光亮下刻苦读书。他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三、凿壁偷光造句
1.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2.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3.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4.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其实我们读书人的是不能说“偷”,读书人的事…
5.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6.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7.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8.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9.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10.我被他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走过去同他谈起来了,一番话语又把我给感染了他的求知精神。
11.不过,蹭网这种做法在晓艳看来是一种“凿壁偷光”。
12.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13.山东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小偷”会凿壁偷光的宰相叫匡衡而已!
14.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15.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
16.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17.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18.第五段故事说的是,匡衡凿壁偷光。
19.公子好雅兴啊,在这等景色下读书,不逊于古人凿壁偷光,囊萤积雪。
20.和尚,这些日子我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十年寒窗……翻阅了所有的经书后,心里不免生出一个疑问。
21.余乘风怔了怔精神,古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只为读书,修仙亦可这般。
22.古人有匡衡凿壁偷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可有谁旅途读书?一路北上,陈煦在母亲的“高压”。
23.历史上刻苦勤读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还有后来的凿壁偷光。
24.孙康映雪读书是挚,管宁割席分座是专,头悬梁、锥刺骨是激,匡衡凿壁偷光是醉,韦编三绝的孔子是勤。
蟾宫折桂:古代传说, 月亮中不仅有桂树, 还有一只金蟾, 因此月亮也称蟾宫。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称登蟾宫, 于是, 有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 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 因书写在黄纸上, 也称黄榜, 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皇榜。登上金榜, 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 从此就可能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 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 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 唐僖宗时, 主考官崔沆发现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认为是本家人, 尽管崔的成绩很差, 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 这场考试“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 本是夜间的水汽, 夜间的水汽是在黑暗中飘荡的, 考生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相扣, 比喻暗中勾结, 臭味相投。后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一、自不量力成语的解释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二、自不量力成语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自不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
三、自不量力成语的造句
1、你这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2、小明说这话有些自不量力。
3、他这个“钉子户”,想阻挡在这块地方搞开发,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4、你想当乡长,简直是自不量力。
5、你们这些人真有些自不量力。
6、凡事我们都要量力而为,绝不能自不量力。
7、他们这种小公司也敢来与我们竞争,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8、你这样做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
9、潮州小桥贵过故宫,高价门票自不量力。
10、小明自不量力,向我们的篮球教练发出挑战。
11、鸡蛋碰石头根本就是自不量力。
12、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3、他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14、哥们,别自不量力了,你不行的!
15、他的实力这么弱,还和这么强的他比,真是自不量力。
16、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7、他们这种小鲍司也敢来与我们竞争,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18、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不自量力,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19、我最失败,最自不量力的地方就是我总是试图希望通过自己比较极端的方法去证明自己在对方心里其实很重要。
20、在这期节目中,电视台邀请到的两名社会学者当面对张尚武发难,质疑他的动机,并直言张尚武对不起每月万余元月薪,称其不自量力,只是陈光标炒作自己。
红袖添香
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添:增加。旧指有美女伴读。
出自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从此绿鬟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珠圆玉润
像珍珠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温润,形容歌声或文字既委婉曲折,又自然流畅,即所谓“珠圆玉润,四面玲珑”。
出自 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软玉温香
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旁若能够汤他一汤,倒与人消灾障。”
潇湘夜雨
作者的羁旅之思,也可以泛化为所有天涯倦客的`羁旅之思,令人恻然。
出自 元曲·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诗人是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风韵犹存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出处 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蕙质兰心
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出处 宋·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千娇百媚
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出处 南朝陈·徐陵《杂曲》诗:“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态情无歇。”唐·张文成《游仙窟》:“千娇百媚,造次无可比方;弱体轻身,谈之不能备尽。”
镜花水月
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国色天香
形容女子的美丽。
出处 唐·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月满西楼
出处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却上心头
古道热肠
指待人真诚、热情。
关键词:英汉,成语典故,翻译,历史
引言
典故性成语:即指出自于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类的成语。
这些典故的特点是有相对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广为流传, 这些典故大都时代悠久, 在民间普及较广。英语与汉语这两种悠久的语言, 都包含着相当多的成语典故, 这些典故有很多都是相近的, 这些典故表达出来的含蓄、典雅、趣味性、生动性都给人们一种享受, 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承载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要想翻译好不同语言典故, 必须要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能准确的翻译出典故的内涵。
所谓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译者来说, 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 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一、英汉成语典故的来源分析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由于经历时代的变革各个民族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并对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言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成语, 它们结构简单, 内涵深刻, 大都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中国文明, 很多成语就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些传奇经典、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东施笑颦, 水漫金山, 守株待兔, 卧薪尝胆, 刎颈之交,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分道扬镳。这些成语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古代汉语文化的独特性。英语语言也是从多民族的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英语成语中就有很多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或直接出自《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和莎士比亚名剧等。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 喻指灾难的根源) , Penelope's web (永远也完成不了的工作) , to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姑息养奸) , to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 blow hot and cold (动摇不定, 反复无常) ,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等等。
二、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地名等成语典故分析
这一类的成语有很多, 如: (1) to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据说鸵鸟的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在遇到危险时, 把头埋在沙堆里, 以为自己看不见险情的存在, 危险就不存在了, 这种意思与我们国家的“掩耳盗铃”比较相似, 都是属于自欺欺人的。现在人们用来比喻那些自欺欺人, 拒绝承认他们不想接受的客观现实的人。 (2) the apple of discord, “纠纷的苹果”, 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 出自荷马史诗Iliad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厄里斯 (Eris) 女神, 掌管争执, 未被邀请参加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 (Thetis) 和希腊阿耳戈英雄珀琉斯 (Peleus) 的婚礼, 她就把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这种作法间接的造成了三个女神的冲突, 引起了发了著名的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进行的特洛伊战争。 (3) lose face汉译为“丢脸”或“失面子”, 源于中国成语, face乃“面部”或“脸”之意。 (4) spill the beans汉译为“泄漏消息/秘密”, bean原为“豆类, 豆科植物”等。 (5) as cool as cucumber汉译为“十分冷静”, 其中cucumber原指“黄瓜”。 (6) have a ball at one's foot汉译为“有成功的机会”, 源于足球运动。 (7) be off the track汉译为“走入歧途, 迷失方向”等, 源于狩猎, 原指猎狗失去嗅迹。 (8) 说曹操, 曹操到——Mention Cao Cao and there he is.此句含有中国古代人名, 也可译为英语成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9) 四面楚歌, 译为to besieged on all sides (楚——战国时期国名) 。
由此可以知道, 英、汉成语有着多种多样的来源。正是这些来源赋予了英、汉成语丰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英汉语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 而这些成语却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就是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分析这些成语, 我们可以挖掘出这两种语言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区别。
三、小结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 是不可能分开的。文化是通过语言的载体来实现的, 语言可以完整的表达出文化的内容, 与此同时, 语言又受到文化的一定制约, 而成语典故翻译更是如此。在成语典故的翻译过程中, 必须要将成语典故放到特定的文化中去考虑分析, 结合特定的历史年代进行翻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译的时代性。因此, 英汉成语的翻译,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也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英汉成语的翻译应该更多地注入文化的信息, 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车美霞.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的比较与翻译[J].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179-181.
[2]陈德运等.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M].香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2000.
[3]陈彤译.伊索寓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0.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4) .
[5]邹丽.也谈英汉成语差异[J].职大学报2006年03期.
形容贪婪自私
一汤两匙——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前一句形容那些贪吃的人,恨不得一张嘴同时喝两把调羹里的汤,而后一句则是说贪婪的人最好同时穿几双鞋子。令人绝倒。
刀头舐蜜——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为了舐食刀刃上的一点点蜜,甘冒舌头被割破的危险,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卖李钻核——《世说新语·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贪鄙的一个,也是最富有的一个。这里说的是他家有棵李树,结出来的李子质量很好,他怕人家买了他的李子后,培育出和他一样好的李树,于是在出卖李子之前,先将其中的李核钻孔取出。其贪鄙嘴脸,令人作呕。
豚蹄穰田——这是一个比较冷僻的成语,
【出处】:《史记·淳于髡列传》:“见道旁有穰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说的是用一只猪蹄作为祭品就想祈求五谷丰登,也实在太“抠门”了,比喻那些送薄礼就想得到厚报的人。
形容饮食生活豪奢
无下箸处——语出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权臣何曾生活豪奢,饮食品种过多,反而倒了胃口,结果什么都不想吃。
【出处】:《晋书·何曾传》:“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从此“日食万钱”也成了表示豪奢生活的成语。其实何曾的儿子何劭比他父亲还厉害,“日食两万钱”。
列鼎而食——形容宴饮时,饮食器皿排得很长,彰显奢华铺张的排场。
【出处】: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累菌而坐,列鼎而食”。这个成语与“钟鸣鼎食”的寓意相同,不过出处不同,后者见于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而过”。王勃《滕王阁赋》“钟鸣鼎食之家”。
脑满肠肥——指吃得既好又多,养得很胖,用以形容那些生活奢侈、养尊处优的人。
【出处】:《北齐书·琅琊王俨传》:“琅琊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饫甘餍肥——指食用奢华的食品,同样用来形容饮食奢侈,《红楼梦》作者就曾用了这个成语。另外“食前方丈”也是常用的形容豪奢饮食的形容词。
形容做事不能尽职、徒有虚名
尸位素餐——古代祭祀时,常以活人代替鬼魂受祭,这种活人便称为尸,而居其位且无所事事者便叫尸位。这样对于那些食禄而不能尽职的人,便称为“尸位素餐”。
【出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也作“尸禄素餐”,见《潜夫论·三式》:“其尸禄素餐,无进治之效,无忠善之言者,使从渥刑。”因此对那些占着职位不能干事的人便叫作“尸位素餐”。
吃粮不管事——原本一句民间俗语,指只拿报酬,不干实事。在一些经典名著也使用这种俗语,例如《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贾琏对手下管事的人发脾气说:“一个都不在家,他们成年都吃粮不管事!”类似的还有“衣架饭囊”、“酒囊饭袋”或“饭坑酒囊”(王充《论衡·别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等等。
形容人格气节
不饮盗泉——古籍《尸子》说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形容孔子嫉恶如仇,为人清正,洁身自好,即使口渴异常,遇到名为盗泉的水也不饮用。说明为人处世要有原则。
不食周粟——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说的是商朝老臣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结果在武王灭了殷商之后,伯夷、叔齐发誓不食周朝的粟,采薇蕨而食,结果饿死在首阳山上。表达从一而终、不事二主的决心。
去食存信——
【出处】:《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而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说明守信的重要,宁可饿死也不可失去诚信。
嗟来之食——指忍受别人的侮辱而乞讨来的食物,有骨气的人是反对吃这种“嗟来之食”的。
【出处】:《礼记·檀弓》,说的是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旁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者说:“嗟,来食!”而这个饥饿者宁可饿死,也不吃这样带有侮辱性的“嗟来之食”。因此救济贫困中的人们时,不可有傲侮之心。
饱扬饥附——形容有的人,在窘困时依附人,一旦得志又会远走高飞,这种人志向远大,但也很危险。说的是晋朝时鲜卑人慕容垂。【出处】:《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中国传统道德是反对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的,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又反对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提倡陶渊明恪守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形容美食的成语
甘脆肥醲——
【出处】:汉代枚乘《七发》:“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甘脆指松脆甜美的食品,肥指肥美的肉,醲指醇酿美酒,泛指美好的酒食。枚乘的原义是指美食吃得太过了,也会戕害身体的。
龙肝凤髓——泛指珍稀罕见的食品。例如《三国演义》:“玄德曰:‘务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类似的还有“龙肝凤胆”、“龙肝豹胎”、“猩唇豹胎”等。
肥肉厚酒——泛指丰盛的美食。
【出处】:《吕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炊金馔玉——指精美的膳食
【出处】:唐代骆宾王《帝京篇》:“炊金馔玉待鸣钟。”
炮凤烹龙——指用珍稀动物烹制食品,以彰显宴席之高贵。
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如: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乃烧宫室都彭城。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心猿意马此为佛教用语。用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而多变,后多用于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3回: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官场现形记》53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吓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树倒猢孙散宋《说薮·曹咏妻》载: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乃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别人做坏事。《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猴升木。”
这些成语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歇后语就更多了,如: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
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
猴子偷桃――毛手毛脚。
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
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
猴子偷瓜――连滚带爬。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孙悟空更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
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
今天我读了一个名字叫《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连油灯都买不起,但他却十分酷爱读书。他们的邻居是个大富翁,他们和邻居家只隔着一堵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从墙壁缝里透出了一丝很微弱的光线,他高兴极了,就马上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口透过来的光线他把家里唯有的几册书都读完了。而后,他又来到一个藏书很多的人家,他就对有书的人家说:“我给你们干活,不要一文钱,只要能给我借书看就行了。”就这样,匡衡白天干活,晚上看书,通过勤奋好学,最终成了一名大学者。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努力,像匡衡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曾几何时,一句广告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无数父母和孩子裹挟进现实版的拔苗助长中,起跑点越来越早,越来越超出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禾苗被违背规律地拔起而干枯,明年还可以再按照自然规律种植,而孩子的一生没有重来,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我们作为家长,真的需要慎之又慎,以避免拔苗助长的悲剧。
1.成语拔苗助长的典故
2.刮目相看的故事
3.退避三舍的故事
4.关于三国故事的成语典故
5.中国古代十个成语故事
6.卧薪尝胆的故事
7.什么是揠苗助长
8.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大全
9.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释】: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故事】:
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 大材小用
【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解释】: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成语故事】: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成语】: 大放厥词
【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解释】: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成语故事】:
“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新集团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过了再贬为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病死在柳州,年47岁。
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采。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放厥词”原是用来赞美柳宗元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字,含褒义。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色彩有了变化,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含贬义。
【成语】: 大腹便便
【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解释】: 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成语故事】: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磕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来,学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思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成语】: 大公无私
【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成语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推荐阅读:
历史中的成语故事10-28
孩子看的历史成语故事04-29
相关历史成语和典故04-07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06-27
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03-23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05-17
成语历史故事05-20
中国历史故事成语09-13
历史成语故事简介04-05
关于马的成语俗语历史故事文学作品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