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赏析

2025-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篇1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句尾押韵 了,晓,鸟,小

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这首诗用当兵的人对老人的回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无奈之情。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这首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诗歌从对景物的描述开始,以重墨重彩的写作手法,展现出一幅震撼又催人泪下的场景:一群被撵来的穷苦百姓,换上军装,佩好弓箭,被官吏押送着,送往前线。父母妻子呼喊着他,扯着他的衣服,呼号着,简直使听者观者驻足唏嘘。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捉去当兵,押送又就在眼前,生死离别就在那一瞬间,仓促得令人绝望!“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的悲怆、绝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描绘了成千上万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

“道旁过者”十四句为第二段,“道旁过者”即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陈词,又诗人亲耳所闻。这就体现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即多次征兵。它点出了造成平民妻离子散,无辜牺牲,田亩荒芜的根源。一个人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武则天。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这是从心底的激烈抗议,表达了诗人悲愤交加之情。接下来,“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转移至广阔的寻常村落。原本富庶自足的村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废,满目疮痍。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长者”,是远征者对杜甫的尊称。“县官”指唐朝官吏。远征者敢怒而不敢言,但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远征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之情,尤其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反应了无数远征者的背后痛苦不堪,期盼能够跳出这个可怕的牢笼,不愿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最后一段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声声凄厉,仿佛能令我们窥见枉死者的不甘和不幸至深。当世人生的疾苦和悲怆都是因战乱而起,而这种痛楚可能是战死者到死也无法纾解的。整首诗的气氛是阴郁、悲愤,甚至是压抑的,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鉴赏要点

1.章法严密,巧用修辞。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还用了夸张和顶针等修辞。

2、重墨铺染,由点及面

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3、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层层递进,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4、内容深远,发人深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代表作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城春草木深”点题(破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白头”指白发。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艺术手法

(1)格律严整,对仗精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沉着蕴藉,自然深挚。(3)触景伤怀,情景交融。

(4)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沉郁:感情的深厚,沉郁,忧愤;所谓沉,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顿挫:指寓意的停顿,转折。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四、西南飘泊时期代表作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艺术手法

(1)语言凝炼,声调铿锵。

(2)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3)慷慨激越,高浑一气。

杜甫诗赏析 篇2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孤雁》是杜甫在代宗大历二年秋旅居夔州期间的作品, 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读此诗, 让人体味到了入骨的悲戚、孤独、思念和不惜一切苦苦追寻的执着, 本文从以下五点谈此诗。

1. 开篇破题, 眼骨尽出

本诗题目是《孤雁》, 像《诗经》中《硕鼠》、《蒹葭》等许多诗歌一样, 取诗句头两字为题。

咏物诗讲究“以曲为佳”、“以隐为妙”, 然而杜甫却另辟蹊径:“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开篇即唤出歌咏的主角———孤雁, 可谓开门见山。但这孤雁并不是如我们所熟知的一群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人”字, 一会儿排成“一”字, 能够如此变换队形的大雁是幸福的。诗中的雁却是非常孤独, 而且不饮、不啄, 它只是一个劲地飞着, 叫着。飞是为了追寻同伴, 叫是为了呼唤同伴, 而飞和叫都是因为它是多么多么地想念同伴。于是它不饮、不啄, 它拼命追寻、执着前进, 为的是可以星夜兼程, 尽快找到同伴。这只孤单寻伴却情感执着的大雁和我们印象中欢快的、结伴而行的大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让雁之孤开篇就惊动人心。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之说, 杜甫《孤雁》的第一联就这么几个字, 而眼骨尽出。“孤”便是其“眼”, 表现了全诗的精神内涵;“飞鸣声念群”便是其“骨”, 统率起了全诗。

2. 开阔生动, 极言其“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以“谁怜”二字设问, 直抒胸臆, 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这一问也使诗人胸中的情感喷涌而出:“孤雁啊, 我和你一样凄惶啊!天壤茫茫, 又有谁来怜惜我呢?”此处, 诗人既怜孤雁又悲自身, 物我交融, 浑然一体。

此联中, “一片”和“万重”对比, 构成了极大的反差, 境界倏忽开阔, 却更言其“孤”。高远浩茫的天空中, 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 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 这时的孤雁该多么惶急、焦虑、寂寞、无助, 又该多么迷茫啊。而这“一片影”, 也说明了孤雁是在低飞, 离地面很近, 因为只有低飞才能留下“一片影”, 而不是“一个点”。本应高飞于万重云上的孤雁, 为什么要低飞呢?我想, 应该是因为它“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不吃不喝, 飞鸣不止, 还时刻在思念自己的雁群, 自然又累又饿又渴, 心情惶急凄苦不已, 这样的孤雁, 已经无力于振翅高飞、搏击长空了。而天高路遥, 云海迷漫, 它与雁群“相失万重云”, 已经找不着追寻雁群的方向, 它失去了目标, 也失去了振翅高飞的志向, 这时的孤雁又该多么焦虑, 多么无助, 多么迷茫啊。

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真是无助、无助, 望断天涯归路。这也正是诗人当时在离乱漂泊中失去群人的痛苦心境的反映。经历了安史之乱,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 诗人流落他乡, 亲朋离散, 天各一方, 他就像那只孤雁那样日夜思念着自己的亲朋, 希望早日和她们团聚, 他也和孤雁一样, 没有方向, 不思饮食, 内心惶急、凄苦不已。

3. 声声血泪, 物我交融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紧承上联, 既凸显了孤雁的情怀, 又凸显了诗人的景象。孤雁情怀是:思念的缠绕和痛苦的煎熬, 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 望啊, 望啊, 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的眼前晃动;它哀唤声声, 唤啊, 唤啊, 似乎那雁群的鸣声总在它耳畔响起;所以, 它更要不停地追飞, 不停地呼唤了。这一联, 可谓字字血泪、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将孤雁心中潜伏的那种苦苦追逐意识刻画得十分细致。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 望断矣而飞不止, 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 哀多矣而鸣不绝, 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 天雨泣矣!” (《读杜心解》)

诗人的景象是:孤雁已经飞远了, 但诗人仍伫立在那里, 好像还能看到它, 因为诗人的目光一直追随孤雁的影子, 刚才满耳的哀鸣, 现在似乎也能听到。他的心随孤雁一起飞走了, 他让孤雁代为寻伴, 孤雁就是他, 他就是孤雁。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诗人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 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的思想跃然纸上。

4. 陪衬结尾, 爱憎分明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说着说着孤雁, 怎么却说到野鸦上去了?浦起龙说:“末用借结法” (《读杜心解》) , 按现在说法就是“陪衬笔法”, 即在诗末尾处不言正题而借用他物来陪衬烘托正题之物, 表达诗人的爱憎感情。

孤雁的念群之情是那么迫切, 它是那么的凄切、焦虑、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全然不懂, 它们纷纷然鸣噪个不停, 并且乐在其中。此联中, 诗人以“孤雁”自比, “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缺乏信念的平庸之辈。佚名《杜诗言志》云:“此时庸庸碌碌之人, 谁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纷纷鸣噪者, 不过野鸦之类耳, 有何意绪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 也是杜甫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 却要面对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是啊, 高飞的雁, 清高的诗人, 怎么能和鸣噪的野鸭、庸碌的俗客谈到一起呢?他们又怎么能够了解雁和诗人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惶急凄苦呢?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 , 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5. 四层对比, 丰满立体

本诗共出现了四层对比, 一是大雁群飞的常景与诗雁孤飞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 入目即是雁之“孤”。二是不停飞和“不饮啄”的为与不为的鲜明对比, 其“不为”就是为了“为”, 而“为”和“不为”都是因为孤单, 因为思念, 因为信念, 这个对比进一步丰富了雁的强烈相思和孤单地执着寻伴的形象。三是“一片影”和“万重云”对比, 构成极大的反差, 境界开阔, 却更言其“孤”, 而且“孤”的惶急、焦虑、凄迷、无助。四是孤雁和野鸭心情的对比, 一个“飞鸣声念群”, 在惶急无助中依然执着寻伴;一个“鸣噪自纷纷”, 乐在庸俗无为中;野鸭不懂孤雁心有抱负, 径自纷扰喧吵, 反衬出了孤雁的寂寞, 同时, 把孤雁和诗人外在离失亲朋的“孤”, 进一步深化到内心无共鸣的“孤”。

四层对比将雁之“孤”凸显得惊人心魄, 它孤得凄凉、孤得揪心、孤得悲壮;它把孤雁和诗人的渴望、煎熬、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孤雁和诗人锲而不舍、至死方休的悲壮之情。

摘要:在古代文学中, 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 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 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 它却是另一番景象, 其《孤雁》笔法独特, 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关键词:杜甫,《孤雁》,雁

参考文献

[1]李淑艳.两首《孤雁》的比较赏析[J].诗文赏析, 2005, (3) .

[2]阳光.一样孤雁, 别样情怀——两首同题古诗的对比阅读[J].学生之友 (初中版) , 2004, (6) .

[3]徐永端.杜甫《孤雁》赏析[EB].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006.9.28.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526.

[4]张春荣.从杜甫的“孤雁”看白秋的“雁”.诗学析论[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7.11.

“望”——杜甫诗的特色 篇3

在杜甫诗歌中,“望”字或直接或间接不断出现。

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的《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诗题含有“望”字,诗中虽没有一个“望”字,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现了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此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里[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诗人创作了《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其中的“万里可横行”,就包含着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青年杜甫锐于进取,富有勃勃朝气,可见一斑。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床榻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这也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基于此,因为他推己及人,从而发出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呼声。

《月夜》:“今夜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末两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和结束这种由战乱所造成的痛苦生活的强烈希望。《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旬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深刻的生活体验成就了《春望》(75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的“烽火连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春望”二字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春望”,不仅仅是指“春天里所望”,更是“望春”。这里,“春”就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之春”,更是具有特定意义,象征着光明希望。“望春”,也就是希望个人的人生之春到来,希望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到来,希望国家的春天到来,等待美丽的盛唐在某一个春天里再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北征》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表达了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的情怀;“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这些成了《北征》的主题、主旋律,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所指何人?指像诸葛亮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才,也包括诗人自身,同时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杜甫从来没有放弃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使是年老多病,流落他乡,音信隔绝,壮志今朝都成了泡影,诗人还是终究无法忘怀往日的抱负,在这一首诗的结句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诗人登高望远,本来兴趣盎然,却见如此苍凉恢廓的秋景,悲愁之情无以复加。此时距离创作《春望》十年整,当年诗人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今,“潦倒”“多病”“霜鬓繁”,这是因为“艰难苦恨”——国难家愁:绵绵不绝的忧国伤时之情中,不正蕴藏着热望的火山!正如《江汉》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江汉》的诗意和《周易》的“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集中表现了一种至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诗人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秾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结句“愁看直北是长安”,《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诗人一生坎坷,不改其望,不违初衷,愈老弥坚,他犹在等待,等待唐王朝的春天的到来。这等待中充满了“热望”,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人民的情感,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杜甫的等待不同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等待,不同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的等待,更不同于庄子的无所待。

杜甫诗赏析 篇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杜甫诗三首 篇5

总序第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不是虚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3、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诵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请学生吟诵诗歌,读准字音,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

四、诗歌赏析

1、请学生串讲每联大体意思。

明确:首联、颔联描绘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由眼前的丛菊联想到自己久不归乡,尾联追忆故园的思绪被白帝城的捣衣声打断。

2、提问:首联仅仅是写萧森之景吗?为什么? 明确:主要写萧森之景。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凋伤”本现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见出富丽。而“气萧森”则不仅指草木摇落,更指巫山巫峡,涵盖江山万千,为第二联蓄势,萧森里见出壮阔。

3、提问:颔联怎样写景?是萧瑟之景吗? 明确: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上,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用对偶、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而雄浑宏阔的气象。

4、提问:颈联和尾联又是写了什么? 明确:颈联转而由景生情,“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以生活情景收束,余意绵绵。

五、合作探究

1、悟主旨

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为全诗中心所在。

2、品艺术

前人评此诗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明确:这两句是情人仇兆鳌的评语,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略。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者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罩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富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预习后两首诗歌

2.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

首联:霜叶山峡瑟

颔联:浪高风云怒

悲人生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

颈联:菊开相思重

伤家国之乱

尾联:砧急归意浓

杜甫诗三首

总序第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 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京师范大学 张艳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 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播放朗读视频,再次整体感知。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

七、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杜甫诗三首 篇6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赏析原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⑨系(jì):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的衣服。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

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1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二、总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2.艺术技巧

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中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要点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2

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2.评析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中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2.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④作客:客居他乡。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3.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四、总结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荷兰诗墙上的杜甫诗句 篇7

莱顿的“诗墙工程”由当地的一个基金会发起, 得到了热爱艺术的莱顿市民和市政府、莱顿大学的支持。诗墙的分布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而是散落在莱顿各地。在莱顿小城漫步, 你会发现许多墙壁上绘着不同颜色、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诗作。1992年, 一首俄罗斯著名女诗人玛琳娜·茨维塔耶娃的诗作被绘在莱顿新小街1号的侧墙上, 从而揭开了诗墙工程的序幕。到目前为止, 莱顿诗墙一共有101个, 诗作语言超过了30种。这101首诗像101幅壁画装饰着莱顿小城。

有一面墙上写着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为《可惜》的诗, “宽心应是酒, 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 吾生后汝期。”让人体会到中国诗歌的韵味。

读杜甫写马诗拾零 篇8

人都说。读其诗。可以知其世。三十五岁前是诗人的读书和游历时期。当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二十岁起开始了为时十年的漫游,对这段游历,诗人晚年还很留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快意八九年,酉归到咸阳。”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二十九年,诗人留下了一首有名的咏物言志诗——《房兵曹胡马》。开始四句“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人四蹄轻。”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描画了神清骨峻的胡马:一“批”一“入”,马态之雄,马行之速跃然纸上,呼啸耳旁。接着“所向元空间,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四句由外形到品格的描写,由咏物转到了抒情。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一个血性男子呼之欲出。诗人是借马为说,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传达自己想有所建树的志向。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首诗遒劲超迈。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另外,大概写于开元末年的《画鹰》一诗,同样托物喻怀,充分体现了青年杜甫富有幻想、奋发有为的热情和嫉恶如仇的性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慷慨激昂地诉说着早年诗人的襟怀抱负。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有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无限同情。杜甫走向人民。是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即十载的长安困守开始的。当时是安史之乱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儿,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致经常挨饿受冻,诗人已经丧失了他的“裘马”了,在饥饿的煎熬下,也曾想到退隐,作一个“洒脱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毕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十年困守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这期间他曾借骢马来寄托自己的感叹,那就是《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炊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骢马声价剧增,一心与人成大功,有品格有感情。“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马援愿以马革裹尸,曹植不愿作“圈牢之养物”,杜甫虽然“涕泪受拾遗”。但作了拾遗,偏要管皇帝的“闲事”,既然管了,怎能不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充分道出了这时诗人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

前期题《画鹰》时意气风发,天宝末年《天育骠骑图歌》却完全是另一种格调。诗歌由马说到人,说到自己。说到社会。漫溢于诗表的郁结已久的愤懑与悲辛让人心酸。“毛为绿骠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衰森开张。”这分明是伯乐眼千里马,而“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腰衰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画马到底不及真马有用,画马再好也不能驰骋。那难道当今真的没有良马骏马了吗,还是少了相马的伯乐了呢。诗人借物寓情,因小明大,表面上是为马叫屈。其实是为自己喊冤,为奇士鸣不平。托物抒怀、淋漓酣畅、热肠忠裂让人扼腕。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中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杜甫一方面勉励人民参战,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深切同情人民。诗人为华州掾时写下了“三吏”、“三别”、《洗兵马》等不朽篇章。当时还写了一首七古《瘦马行》。该诗歌作于乾元元年(758年1冬,当时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一则诗人极爱马。二则这是匹被遗弃的官马,和诗人当时处境有着相似之点,故诗人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碑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伤马耶?伤己也。“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失主”“远放”处处是诗人自己的影子,“日暮不收”明明是写自己的日暮途穷。内心的极度悲楚。前人多说这是杜甫“自伤贬官而作”,是可信的。但诗歌结尾说“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就算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希望那马有人收养。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杜甫总是积极的,虽然政治上受挫,内心极其苦闷。但是笔下的马还是一匹想立功的马。“身逢尧舜君,不论便永诀”,虽然有用世之心,可因羞于干谒,终于一直辛辛苦苦埋没风尘。怎能不顾马自怜。

759年7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吃尽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他漂泊西南的生活。诗人客秦州同谷时也写了不少托物言志诗,其中有一首《病马》,抄录如下: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诗人当时生活极苦,“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境况如此困苦,诗人还不忘幽默。病马,废弃之物也,患难相依的马,不正是自身的影子。在风尘之中,而且老了,还在为我尽力。岁已晚,天犹寒,况又病,哪得不使人伤心落泪。马之为马虽微。可对人的情分倒很深厚。使我不禁为之感动而沉吟。诗人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并感到它们给予他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吧。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为马而感动,而又有谁感慨自己。同情自己呢。诗人的衰老感、不遇之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杜甫总是念念不忘国家的灾难,哪怕是一些题画的诗也往往流露出爱国之情。如《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一匹龅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啼。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千里之遥,眼看就要消失在它的霜啼之下,时世如此不安定,我怎能坐视不管。浦起龙说:“结联见公本色。”这不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而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深感慨了,整首诗充满着对国家衰落局势的深切忧患。

他最后漂泊于湖北、湖南时,写过一首《白马》。“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八日,湖南兵马使臧蚧杀潭州刺史兼湖南团练观察使崔增,据潭州为乱。诗人当时正在那里,他不得不“中夜混黎氓,脱亦奔窜”(《入衢州》)和市民一起逃难。骑马的人已死于兵乱。只见马带着双箭回来。仇兆鳌注:“丧乱一语极惨!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唯身历忧患。如知其情状。”浦起龙注:“诗凡四层,逐层抽出:马来,一层。见马而伤马上郎,一层。见马上郎,而推到主将被戮本事。一层。又因本事。而偏慨死非其命者,一层。”诗人流离颠沛,而内心伤时念乱,担心的仍是民族和人民,悲天悯人,“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男儿生不成名身已死,三年饥走荒山道。”(《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杜甫索有匡世济国之报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诗人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念。

上一篇:抖音中的简短励志好句子下一篇:护士简历中的个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