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城市绿地规划(精选8篇)
【摘要】:分析当前长春市双阳区绿地建设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在总结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提高双阳区绿地的建设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问题及对策;可持续发展
双阳区是长春市的南大门。位于松辽平原的东南部,是吉林省东部山地到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区总幅员面积 1663.2平方千米,占长春市区总面积的 46.5%,是长春市面积最大的区。双阳区东与吉林地区的永吉县隔河相望,南同磐石市接壤,西和伊通满族自治县毗邻,北接长春市的南关区、二道区和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双阳区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46 千米,东距吉林市100 千米。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一个城市最具主导性的因素,“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们的需要出发, 从人们的方便出发, 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建好环境。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有物质的, 有精神的, 还有对自然的需求———在城市进化过程中人的需求还表现于人们因脱离自然而产生的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1]。
双阳市区是自然、人文景观的交汇之地,其中自然景观突出。双阳河穿过双阳城区,与郁郁葱葱的北山相映成趣;圆通寺座落于北山,增添了山的文化底蕴;围绕双阳湖而建的退思园、鹿鸣山庄、双阳湖度假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错落有致。加速北山游览区的开发,将会增强双阳区的整体吸引力。南部的吊水壶风景区集中表现洞、山、水、林特色的自然景观景系。西部和北部的两大旅游区域也都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北部以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为主,而西部则以双阳最具盛名的梅花鹿为主要特色。生态学的理念
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科学。以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将是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正在逐渐走向绿色化、生态化、人性化方向发展[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方针,北方城市提出了“大环境绿化”。这对于提升北方城市形象,突出城市特色,升华城市内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理念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脉的营构, 首先应该把这个城市中富有意义和意味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精神突显出来, 形成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景观, 从而使城市文化获得纵深的历史感和立体感。
双阳区是一个以自然资源占据优势的地区,文化特色并不突出,因而深入挖掘特色更显重要。为此,要根据全区方方面面的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便创造独具生命力的绿地规划。经济的理念
在任何情况下, 经济都是基础。进行城市绿化更是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故经济条件是进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运用经济原理, 创造最佳的景观设计效果, 首先是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进行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 不盲目追求时髦, 不搞一窝蜂, 那些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实际, 不顾实际条件上国际一流、亚洲一流水平的设计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其次是正确地选址, 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 从而减少大量不必要的投资, 使部分经济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是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 特别是原有的大树、古树等, 另外还应大量利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 以适地适树为原则, 从而节约开支。我们在进行双阳区绿地规划设计时, 一定要以经济原理为指导, 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设计, 从而使设计能够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综合规划下的特色理念
综合地、整体地、贯通地、和谐地进行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突出主题, 增加特色, 才能把城市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调查市场需求和发展动态,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拿出绿地详细规划方案,绿地建设应充分体现北方园林特色。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大树、古树等外,应大量利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避免千篇一律种植草坪。北方秋冬季节植物色彩单调,要加大彩叶树种的利用率,常绿、落叶、彩叶树种搭配种植,创造本地特色。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与生产、施工部门紧密结合。制定长远的苗木生产发展计划,建立北方地区植物品种资源库,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使绿化发展具有后劲。
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3~5]。因此以生态学的原理与实践为依据,确立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目标和发展趋势,创造“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生态功能,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人、自然与城市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之中。只有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支配下,才能设计营造出多形式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休息、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才能使城市绿化真正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并切实为其服务。
【参考文献】
[1] 吉正元,靳澍清.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云南环境科学,200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日益增强, 城市公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公园绿地生存的现状和城市公园的使用情况, 笔者通过对长春城市公园绿地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并针对目前部分公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调整和解决的方案。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 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 (综合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它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 ;生产绿地 (苗圃、花圃、草圃) ;防护绿地 (防风林、防沙林、卫生隔离林、水土保持林等) ;附属绿地 (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库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 ;其它绿地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 。
2 长春大型城市公园绿地现状及特征
笔者踏访了长春几乎所有的大型城市公园绿地, 其中包括长春的文化广场、御花园、牡丹园、南湖公园、长春公园、净月潭公园、雕塑公园、胜利公园、儿童公园、动植物公园、劳动公园、朝阳公园、君子兰公园。这些公园分布在长春的朝阳区、绿园区、净月开发区、南关区和宽城区,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踏查和摄影的方法, 搜集各个城市公园的信息。
长春市公园在长春市园林局提出的“一园一特色, 创建生态、和谐的宜居城市”理念下发展起来, 依特有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竞相绽放。
2.1 文化广场
朝阳区, 免费开放, 以大面积草坪和大型音乐喷泉为主。建于1996年8月, 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 它坐落于市区中心。总占地面积20.5hm2, 是国内城市中较大的休闲广场。前身为地质宫广场, 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是伪满州国的国都广场, 改建后的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格局, 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成为一体。
2.2 御花园
朝阳区, 免费开放, 以白三叶草坪和疏林为主。长春市御花园位于文化广场地质宫北侧, 总占地面积约为16.4hm2。景观风格体现“静”、“雅”、“幽”的园林艺术特色, 营造适宜安静休息, 品茗下棋, 散步游赏的园林环境, 与地质宫南侧文化广场的规则对称、开敞通透、明快热烈, 形成鲜明的对比。全园共设有8处功能区和景区。公园中部设有3个主景区。分别是杏林花坡景区、青峰揽翠景区和南部的柳映荷塘景区。
2.3 牡丹园
朝阳区, 免费开放, 以多个牡丹品种争芳斗艳为主。长春牡丹园始建于1998年, 位于人民大街西侧3133号, 占地面积6.56hm2。从山东菏泽和甘肃引进栽植牡丹和芍药各1 000余株。牡丹园为吉林省乃至东北三省唯一的牡丹花专类公园, 园内牡丹改变了长春市不能露地栽植牡丹的历史, 如今已成为新的一个种群——东北牡丹群, 开创了牡丹产业新纪元。
2.4 南湖公园
朝阳区, 免费开放, 以植物景观为主的自然式生态公园。始建于1935年, 称黄龙公园, 占地面积238hm2。南湖公园已经成为集休闲娱乐、水上体育和植物观赏等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湖东各类游艺项目齐全, 服务设施配套;湖西森林区为我市一处绿色休闲观赏景点;湖面供人们划船娱乐和游泳健身。
2.5 长春公园
绿园区, 免费开放, 园内主要采用自然式布局手法, 以植物造景为主, 花卉品种繁多、环境小品自然古朴, 并富有生活情趣的新型园林空间。近年来, 引进了十多种郁金香品种, 成为吸引市民的一大特色。旨在建成一处别具个性的、以观赏各类花卉为主题的自然风光花卉园, 力争四季有花可赏, 以映射北国春城——长春的“四季如春”之意。
2.6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净月开发区, 门票60元, 以雄厚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已闻名国内外。公园面积96.38km2, 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净月潭成为了长春市消夏节和冰雪节的主场地。这里也是国际利丁跑步赛、瓦萨滑雪赛最理想的活动场地, 是物存哲理、情富温馨的自然妙境, 是荡涤灵魂、升华心智的精神殿堂。
2.7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南关区, 门票30元, 位于长春市主干道人民大街南端, 占地约92hm2, 是一个融汇当代雕塑艺术、展示世界雕塑艺术流派的主题公园, 亦是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一座现代城市雕塑公园。
2.8 胜利公园
宽城区, 免费开放, 是一所集文化娱乐、历史人文、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也是长春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公园。始建于1915年, 总面积为27.63hm2, 其中水域面2.6hm2。主要景点为:正门主入口广场区、植物观赏园区、林地景观区、水系景观区、体育健身区、游乐区等。
2.9 儿童公园
南关区, 免费开放, 内部部分展厅门票10元, 它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中段, 是一所以游乐、花卉养殖和花卉展览为主的景观式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18.07万m2。园内以人工湖为界, 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游乐园, 设有各种游乐设施50余种, 以供少儿活动游玩。北区为花卉观赏区和花卉生产区。
2.10 动植物公园
南关区, 门票30元, 以动物驯养和展示为主, 不仅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动植物观展林园, 也是吉林省动植物的科普宣传教育、保护中心和科学研究基地。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以它的林茂幽静、珍兽观舞、山水辉映的优美景观和悦人的服务, 受到了海内外朋友的欢迎。
2.11 劳动公园
二道区, 免费开放, 公园内由一大一小两处人工湖构成主要景观, 劳动公园呈南北长的长方形, 北侧的小人工湖内有一亭, 有迴形桥、拱桥连到岸上。南侧的人工湖有湖心岛, 湖中夏日荷花盛开。北部是游人休闲区;中北部是儿童游乐园, 中南部是很大的一个体育运动健身场。
2.12 朝阳公园
朝阳区, 免费开放, 以自然地形见长, 地势西高东低, 规模不大, 但风景优美。坐落于长春市朝阳区万宝街, 占地面积57万m2, 园内草木葱茏茂密, 湖泊溪流相互点缀, 相得益彰。特别是叠石假山, 曲桥碧水, 清幽雅致, 颇有江南风韵。
2.13 君子兰公园
宽城区, 免费开放, 以植物配置和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主。坐落于长春市亚泰大街与台北大街交汇处, 占地面积约2万m2。君子兰公园以宽城区建设“北部生态景观城”为契机, 经过2年多的努力, 打造成集都市休闲、园林小品、绿色景观为一体, 颇具特色的长城北部重要的生态景区。
3 公园绿地现状统计分析
调研的大型公园绿地总数为13个, 其中综合公园9个, 占公园总数75%;风景区游览绿地1个, 占公园总数8.33%;专类公园1个, 占公园总数8.33%;主题公园1个, 占公园总数的8.33%。
3.1 公园占地面积统计
长春大型公园占地面积大部分在20hm2左右, 最小有不到10hm2, 最大有200多hm2。从这些数据上来看, 长春市比较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欲望。
3.2 门票
多半是免费开放, 少数收取较为昂贵的门票 (动植物园30元、世界雕塑公园30元、净月潭公园60元) 。这三个公园除净月潭公园建成时间久, 是市民追求山野风光、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型旅游胜地外,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是新建成公园, 而动植物公园是新修正后重新开放的, 都属于仍在收回成本阶段。从分析中可以看出, 长春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 体现了开放空间的公共性和公共绿地使用者的平等性。
3.3 植物配置
水和植物几乎是所有公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最易吸引城市居民。平地造园, 水和植物是最好的表达手法和方式, 同时说明城市居民对水体的渴望。但由于东北冬季寒冷, 水体冻结、大部分绿色植物在冬季落叶剩下枯枝, 严重影响景观效果。部分公园能够利用特有的优势——雪, 创造出于温暖地方不同的景观, 如长春公园的雪雕、胜利公园的滑冰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滑雪项目, 南湖公园的打冰球运动等都成了弥补冬季植物景观匮乏的缺点。
以传统造园手法为主, 植物、水体, 自然式, 缺乏鲜明的个性、缺乏经典性的景点和构图。像文化广场的中轴线, 采用西方古典的造园手法, 依然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4 功能分析
免费开放公园是老年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节假日和平日里最为热闹的场所。老年人可以在公园里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可以通过在卵石路上行走起到按摩脚步穴位, 可以聚在一起唱革命歌曲。
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 公园植物修剪较为一般, 只有部分公园能做到精致。这是开放公园的弊端, 也是公园管理缺乏资金和人员的缘故。公园的陆地部分, 疏朗、视野开阔的空间比较多。说明很多公园还在建设阶段, 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栽植园林树种, 满足人们向往自然森林的欲望。公园内有少量存在安全隐患的隐蔽空间, 给游客造成不安的感觉。公园内有部分道路缺乏人性化, 留有些许裸露地面和新踩踏出的步道。
4结语
长春市是我国确认的第1批森林城市, 其城市绿化的延续和发展都很有特色, 研究其城市公园的绿地系统不仅对长春市自身的绿化建设, 且对于北方其他城市的绿化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公园绿地的整体景观由多种因素共同来决定, 只有构成整体景观的各个要素都较为合理, 并互相协调, 才能形成优良的景观整体。从长春市公园绿地景观整体上比较好, 互相协调的合理, 形成了一个比较高的绿地景观。长春市公园绿地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的景观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態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 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 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2.3 现有绿地现状水平差,研究调查不规范 形成这种绿地指标虚高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城市现状指标严重失真,规划指标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二是绿地规划指标提出比较盲目,依照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简单类比的方法,对城市的现状、不同地区的差异考虑不够,一味追求规划的高指标。
2.4 规划协调性不高、互动性不够 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导致我们经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融合兼顾,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
3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要素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各个城市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规划。
3.1 根据城市现状建设 把握城市的基本特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的特色加以保护和运用,立足于建设现状和水平,制定实事求是的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规划指标具体化。
3.2 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对策 对城市的绿地结构、背景、出入口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实施性规划对策,提高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指导性。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规划策略在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规划意图才能得以实施。
3.3 增强各项规划之间协调 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通过沟通和协调达到相互促进、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和贯彻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研究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学科。因此,既需要学习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各类绿地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有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关键词:现代城市广场 类型 特点 规划设计原则 绿地
现代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艺术性、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它是群体聚集和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点缀、创造城市优美景观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形象和文化内涵。
如今我们面对的现代城市广场应该定义为:以城市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道路为纽带,由建筑、道路、植物、水体、地形等围合而成的城市开敞空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多景观、多效益的城市社会生活场所。
1.现代城市广场的类型
按广场的功能性质不同可分为8类: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文化广场、古迹广场、宗教广场、商业广场等。
2.现代城市广场的特点
现代城市广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改善了城市环境,带来了多重效益,同时也折射出当代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对现代人的需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性质上的公共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2.2 功能上的综合性
表现在多种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它是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2.3 空间场所上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广场功能上的综合性,必然要求其内部空间场所具有多样性特点,以达到不同功能实现的目的。
2.4 文化休闲性
现代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是反映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窗口”,注重舒适、追求放松是人们对现代城市广场的普遍要求,从而表现出休闲性的特点。
3.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城市广场使城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它与小尺度的庭院空间、狭长线型的街道空间及联系自然地绿地空间共同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3.2 完整性原则 成功的城市广场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完整性还包括功能的完整和环境的完整两个方面。
3.3 尺度适配原则 根据广场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确定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广场空间的尺度对人的感情、行为等都有很大影响,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
3.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就是要遵循生态规律,包括生态平衡规律、生态优化规律等,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过去的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大而空,植物仅仅作为点缀、装饰甚至没有绿化,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因此,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运用园林设计的手法,通过融合、嵌入、微缩、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应特别强调其小环境生态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3.5 多样性原则
由于广场是人们共享城市文明的舞台,它既反映作为群体的人的需要,也要综合兼顾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同时,服务于广场的设施和建筑功能亦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给人们提供能满足不同需要的多样化的空间环境。
3.6 步行化原则
步行化是现代城市广场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城市广场的共享性和良好环境形成的必要前提。在大型广场,还可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和主题考虑步行分区问题。
3.7 文化性原则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其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又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性原则。
3.8 特色性原则
广场的特色性不是设计师凭空创造,更不能套用现成特色广场的模式,而是对广场的地形、功能、环境、人文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不断地提炼,才能创造出独具地方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广场。
4.现代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4.1 广场绿地布局应与广场总体布局相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4.2 广场绿地的功能应与广场内各功能区相一致。如休闲区规划则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的阳光、夏季的遮阳都是人们户外活动所需要的。
4.3 广场绿地的规划应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和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
4.4 还应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突出地方特色。
4.5 结合广场环境和竖向特点,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小气候为主要目的,协调好交通、人流等诸多因素。
4.6 对广场上原有的大树及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保留,有利于广场景观的形成;还有利于体现对自然、历史的尊重。
5.现代城市广场树种选择的原则
5.1 首先要多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环境条件的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5.2 选择耐瘠薄土壤的树种也尤为重要,因城市中的土壤大多为瘠薄土壤。
5.3 宜选择冠福大,枝叶密、深根性、无飞毛、耐修剪、绿期长和寿命长的树种。
5.4 还应选择抗病虫害、抗有害气体和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
6.现代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
6.1 排列式种植 属于整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或长条形地带,用于隔离、遮挡或作背景。
6.2 集团式种植 也属于整形式,是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
6.3 自然式种植 花木种植不受株行距限制,结合环境疏落、活泼的布置。
1.1 城市特色含义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一个事物跟其他事物比起来具备独特的性质和特征,那么可以说这个事物具有特色。城市特色指的是:城市在物质形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和反映,同时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1]。城市特色的特点一般表现为整体性、主客观、排他性、唯一性等方面。城市要想具备鲜明的特征,得到人们的认同,就必须具备特色。城市作为一个唯一的整体,它的特征全部在城市特色中体现出来;最后,城市特色有一定时间的限制,从客观角度来讲,城市特色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且必须被人们感知,具有形象意义。
1.2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城市特色指的是:在城市差异性的前提下[1],城市物质空间所展示出来的形象特征,它包括诸多人文方面的信息。在一个城市中,自然环境和本地区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主要两个组成方面,城市自然环境、产业发展、城市风貌等诸多城市功能,是城市特色的表现形式[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特色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载体,文化多样化造成与其相应的城市背景的多样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城市的特征和形态,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同结果,不同时代中,不同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1.3 城市特色识别辨认
对城市特色进行辨识,其实就是对一个城市的特有资源进行分析,找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明显特征。对一个城市定位,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出现雷同现象,方便各个城市之间明确自身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相互合作。在具体的辨识过程中,要根据城市中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抓住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主体标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城市特色资源优势,从而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
2 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特色的影响
2.1 城市特色存在危机的分析
现今,我国一些城市中城市特色面临着逐渐缺失和消亡的风险,物质环境失衡、精神环境失调等严重导致城市特色风貌的消退。经过严密分析,我国城市特色逐渐消退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城市建设中急于求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本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以牺牲城市传统格局和自然文化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和政治效益。其二,在改革开放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城市化建设中没有自己的一致想法。
2.2 城市绿地规划缺乏自身特色
当前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各单位大多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编制图纸,完成文本和说明书等相关文件。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规划,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地貌和乡土植物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有效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规划当中,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缺少调研,在落实阶段缺少得力手段[1]。这些规划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特有景观和城市生态与其他城市混淆。要制定好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在完整性、个性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忌程式化千篇一律的错误。
2.3 城市绿地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
城市绿地规划系统必须集中反映出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反映出城市人们的需求。在绿地规划设计中,要与城市的整体自然和人文环境契合,适应城市整体的空间和运作机制。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增强城市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挖掘、创造维护并且保护城市特色,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在城市建设上,优秀的绿地系统能够引领城市发展,遏制城市片面追求效益的不利发展模式,绿地系统能将城市范围条状和块状的形态,融入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形成城市绿地的特征,进而促进城市特色的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是绿地空间本身的要求,更是关系到城市特色的一种复合型建设。
3 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具体策略
3.1 整合自然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必须要充分发挥城市自然资源特点,对资源景观不断开发,达到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在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将城市的各类森林、绿地、农田等因素,与城市的其他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同步规划,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在利用城市绿地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工作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格局的空间特征是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的基础,在规划时要在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寻求科学的整合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规划的设计者要深度理解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规划仅次于城市交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适合城市总布局、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城市边缘绿地的作用,充分地让城市现有的湖泊、河流、山体等融入到规划中,让这些资源全部成为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
3.2 整合人文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更主要的是文化塑造和沉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态,是在无形中影响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要将城市文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自然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加入进来,突出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风貌。例如,无锡的文化特色标语有“包孕吴越山水”的语句,正是历史文化的体现。在具体实施中,要将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使特色的文化在绿地系统建设中体现出来。要保证这些资源的科学性,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调控,使城市文化特色在合理的布局之下有效地融入到绿地建设中,成为城市特色构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的主旋律,达到强调城市文化特色的效果。
3.3 做好人工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对城市重要地区的绿地规划高度重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水平。在规划中,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城市内部重点自然生态区、城市主要街道绿地、行政金融中心绿地、居民集中居住区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设计,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绿地系统。在园林设计方面,要注重利用本地树种进行绿化,把生态性放在首要位置,严格遵循树种乡土化、结构复杂化、品种合理化的原则,对绿地植物进行合理地科学搭配,充分体现本地地域文化特色。一个出色的园林设计,要经得起群众的检查,在园林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设计师都要注意到,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向导。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绿地的视觉感受,注重整体外观形象,注重环境生态绿化,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促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4 结语
尊重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将各种要素融合到一起,是建设城市特色的基本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精品原则,充分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通过生态设计建成优良的城市绿地系统,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续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新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84,90.
摘 要: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追求效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今,人们迫切需要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空间环境与生态的重要保障,就要求其规划更加完善。园林城市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能从各方面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关键词: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剧增,硬化面积扩展,绿地面积缩小,道路拥堵,这一系列问题致使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生活理念及突发的环境状况等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化城市,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和美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一、相关概念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中国传统的园林相联系。现在大力发展建设的园林城市所提倡的理念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园林城市的前身,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也有相似之处,它的思想是把城市的优点与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山水城市”与“田园城市”都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园林城市的相关指标
国家园林城市相关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个。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兰州市的常住人口达361.62万人。按照中国城市划分的新标准,属于大城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80~100㎡。根据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兰州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绿地率28%,绿化覆盖率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31%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6%以上。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人以及环境的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绿地,完善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通过各个城市地方特有的软质景观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增加城市的差异性,增添城市的趣味性。
四、案例分析
(一)兰州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相关概况
兰州市于2002年开始创建工作。2006年,制订了实施方案,确定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2007年,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2013年,进一步推进了进程,取得了很大成效。2014年,通过了省级初验后,正式向国家住建部进行了申报。从1992年提出截至2015年,全国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共317个,其中3个直辖市,202个地级市,105个县级市,7个国家园林城区。全国共审批了18批,北京和合肥、珠海两个地级市是第1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甘肃共有4个市获得称号(敦煌、金昌、嘉峪关和玉门),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正在积极努力与准备中。
(二)兰州市绿地系统现状
随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程的推进,兰州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山绿化及黄河两岸景观绿化的线状骨架。两岸滨河路作为城市的两条主要干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兰州。近几年作为马拉松赛的主要赛段,其绿地规划受到绿化部门的重视:绿化现状较好,养护到位,乔灌草搭配适宜,景观效果突出;其沿岸为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集中了众多的雕塑和主题公园;南北两山绿化工作也在逐年推进。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规划的滞后,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还存在缺陷。新建的道路有一定的道路附属绿地,大部分道路缺乏绿化或质量较差,植物种类单一,景观效果不佳,管理不善。已有公园绿地较少,面积狭小,服务半径短,功能性景观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没有形成连贯景观绿化带或生态廊道,景观连续性差,植物群落单一,层次简单,生态效应不明显。兰州市人口数量多,可用绿化面积有限,最能弥补绿化面积不足的垂直绿化,在兰州基本属于空白。
(三)兰州市创建园林城市的难点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污染严重。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受限,且适合冬季观景的绿化植物更为稀少。
兰州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定,土地面积紧缺,致使可以拓展绿化的面积狭小。
兰州市在前期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严重,且兰州市特有的两山夹一河的河谷盆地地形及城市热岛效应,阻碍了废弃物的扩散,加剧了环境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的集聚,人口数量剧增,致使人均指标达到园林城市标准比较困难。
(四)兰州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在兰州市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主采用点、线、面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网络化的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是南北两山绿化和滨河景观绿化。南北两山绿化结合大型景观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山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在逐年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后期管理,保证城市发展建设的大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城市中心打造以黄河两岸及其湿地为骨架,以合理的服务半径均衡布置公园绿地:结合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建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地系统;结合滨河景观节点,打造南北向的楔形绿地或生态隔离带和廊道,加强景观连续性;在后期规划中,加强垂直绿化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增加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面貌。
通过对城市已形成绿地系统的梳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各类绿地合理均衡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质量。在保护城市空间景观整体风貌的同时,实现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整体延续。尊重历史,整合现状,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绿地景观,加强本土树种的挖掘与推广,重视居住区环境建设,构建多样的绿化形式,丰富城市空间面貌,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达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以黄河滨河景观为重点的三十公里黄河风景线,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特色景观带。
五、结语
在一个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应使其绿地系统总量适宜,各项绿地指标都达到标准,满足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都合理,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琪.兰州“一河两山”现代山水城市园林系统整合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张俊华,巨天珍,任正武,索安宁.兰州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10).
[3]任震英,董晓峰.兰州市山水特色与旅游开发[J].城市发展研究,1999,(05).
[4]金晓斌,周寅康,张希.兰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02).
作者简介:
郭莹,兰州交通大学。
一、多项选择题
1、关于园林规划描述正确的有(A、B、C)
A 从广义讲,园林规划就是发展规划,由园林行政部门制定。
B 从狭义讲,园林规划就是具体的绿地规划,由园林规划设计部门完成。C 园林规划有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之分。D 狭义的园林规划就是园林绿地设计。
2、关于园林绿地设计含义理解正确的有(A、B、C、D)A园林绿地设计是一个微观的概念。B 园林绿地设计是以规划为指导。
C园林绿地设计是园林设计者利用园林要素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园林环境。
D 园林设计的成果是设计图和说明书。
3、属于园林构成的要素有(A、B、C、D)
A 山水地貌。B 道路广场。C 建筑和构筑物。D植物和动物。
4、园林规划设计不同于林业规划设计,除共同考虑的问题外,还应考虑的问题是(D)A经济。B技术。C 生态。D 美。
5、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园林规划的特殊性,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时应符合的要求有(A、B、C)
A 先确定主题思想。B发挥生态效益。C 应有自己的风格。D 应以建筑为主。
6、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有(A、B、C、D)
A保证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和巩固。B是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园林绿地建设费用的依据。C园林绿地施工的依据。D 园林绿地建设检查验收的依据。
7、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有(A、B、C、D)
A科学依据。B社会需要。C功能要求。D经济条件。
8、园林设计的适用原则所包含的意思有(A、B)
A因地制宜,B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C美观。D 个性化。
9、关于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描述正确的有(A、C、D)
A 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B美观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C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D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美观。
10、关于园林美描述正确的有(A、B、C、D)
A园林美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B园林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C园林美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D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景观。
11、关于园林中的自然美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的美统称为自然美。B园林植物美是自然美的重要组成部分。C自然美往往以色彩、形状、质感、声音等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
D大自然的风云雨雪,虫鱼鸟兽,晦明阴晴,晨昏昼夜等都是自然美的组成部分。
12、园林中的生活美包括有(A、B、C)
A园林中空气清新、卫生条件好、水体清洁。B适于人生活的小气候。C交通方便,有各种活动场所。D风摇松涛。
13、园林艺术美的具体特征是(A、B、D)A形象性。B 典型性。C变化性。D审美性。
14、关于对称与均衡的描述正确的有(A、B、C、)
A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形成左右、前后或上下在量上的均等。B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延伸,是事物的两个部分在量上大致相当。C对称是均衡的,但均衡不一定对称。D不对称均衡又叫静态均衡。
15、在园林布局上属于稳定布置的有(A、B、D)
A在体量上采用上小下大。B筑山采用石包土。C山顶置石。D下部质感粗,颜色深,上部光滑、色浅。
16、下列关于对比的描述正确的有(A、B、D)
A以短衬长,长者更长;以低衬高,高者更高;以大衬小,小者更小。B大中见小,小中见大。C 垂直与水平的对比属于空间的对比。D 山与水的对比属于虚实的对比。
17两种不同的树有规律布置成的行道树属于(C)A简单韵律。B交替韵律。C交错韵律。D渐变韵律。
18、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是(B)A 添景 B 对景 C 障景 D 夹景
19、花坛的大小应与广场的面积成一定比例,一般最大不超过广场面积的(B A 1/2 B 1/3 C 1/4 D 1/5 20.属于点景的是(A)
A 石刻 B 雕像 C 喷泉 D 园灯
21、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的布置正确的是(A、B、D)
A 不超过水面的1/3;B 有疏有密;C 沿池岸种植一圈;D 设置种植床 22.属于突出主景的方法有(A、B、C、)
A 主景升高;B 中轴对称;C 动势向心;D 体量的调和
23、关于学校绿地的设计,正确的有(A、B、C、D)A 绿地率要不低于30%;B 树种应选择无毒无污染树种;
C 教学楼的绿化要保证教室内采光;D 大门内外绿化以装饰绿地为主
24、屋顶花园植物应选择(A、B、D)
A 不易倒伏树种;B 耐修剪;C 阴性耐旱;D 抗寒性强
25、作为孤植树应具备的条件(A、B、C)
A 树形优美,轮廓富于变化;B 花大而美;C 寿命长;D 常绿
26、三株树丛配置的原则是(A、B、D)
A 树种搭配不超过两种;B 各株树应有姿态、大小的差异;
C 最大的一株稍远离;D 三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不为等边三角形
27、道路绿化设计的总原则是(A、B、C、D)
A 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B 保证道路行车安全;
C 植物配置应与市政设施相协调; D近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
28、突出主景的方法有(A、B、C、D)
A 主景升高;B 中轴对称;C 对比与调和;D 抑景
29、公园常规设施主要有(A、B、C、D)
A 游憩设施;B 服务设施;C 公用设施;D 管理设施 30、公园设计依据有(A、B、C、D)
A 国家、省、市有关园林绿化方针政策;B 国土规划; C 城市规划;D 绿地系统规划
31、居住区用地按功能要求可分为(A、B、C)
)A 居住区建筑用地;B 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 C 道路及广场用地;D 居住区公园用地
32、下列属于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有(A、B、C)A 居住区公园;B 小区中心游园; C 组团绿地;D 居住区道路绿地
33、属于工厂企业绿地特点的是(A、C、D)A 环境较差不利于植物生长;B 绿化用地面积大;
C 绿化要保证工厂的生产安全;D 工厂绿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厂职工;
34、有大气污染的工厂最好布局的位置是(B)A 盛行风的下风向;B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C 盛行风的上风向;D 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35、下列园林植物选择上体现了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的有(A、B、D)A 春季以鲜花为主;B 植物的季相变化; C 植物乡土化;D 夏荫秋实
36、模纹花坛在选用植物上应(A、B、C、D)A 生长缓慢;B 耐修剪;C 分枝密;D 色彩分明
37、最早吸收中国山水园的意境融入到造园中,对欧洲造成很大影响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
38、园林植物的选择原则应做到(A、B、C、D)
A以乡土树种为主。B适地适树。C对原有树木和植被加以利用。D速生与慢长相结合。39.关于合适视距描述正确的有(A、B、D)
A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为景物高的3.5倍。B水平景物的合适视距为景物宽度的1.2倍。C当宽度大于高度时,依水平视距来考虑。D当高度大于宽度时,依垂直视距来考虑。40、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有(A、B、C、D)
A两段式程序。B三段式程序。C循环程序。D专类序列
41、关于色彩感觉描述正确的是(A、B、D)
A橙色系属于暖色系,青色系属于冷色系。B绿色和白色属中性色。
C橙色系给人一种收缩的面积感,青色系给人一种扩大的面积感。D橙色系给人一种强烈的运动感。
42、属于自然式种植的是(B、C、D)A列植。B丛植。C群植。D林植。
43、控制花坛植物花期的措施有(A、B、C、D)A分期播种。B低温处理。C光照处理。D药物刺激
44、按绿篱的高度可分为(A、B、C、D)A绿墙。B高绿篱。C中绿篱。D矮绿篱。
45、孤植树可设置在(A、B、C、D)岛。B桥头。C树林空地。D转弯处。
46、园林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是(A、B、C、D)A图纸规范。B画出坐标网及基点基线的位置。
C图纸要注明图头、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D文字、阿拉伯数字用打印字剪贴复印。
47、关于行道树株距与定干描述正确的有(A、B、D)
A株行距一般按树冠大小来决定。B定干高度应考虑距车行道的距离。C分枝角度越大,定干可适当低一点。D定干高度最低不能小于2米。
48、分车绿带植物的配置应是(C)
A以常绿乔木为主。B以落叶乔木为主。C以草皮与灌木为主。D以上植物配置都可以。
49、组团绿地布置的方式有(A、B、C)
A开敞式。B半封闭式。C封闭式。D混合式。50、我国古典园林常见的形式有(A、B、C)
A皇家园林。B私家园林。C寺庙园林。D风景名胜园林。
二、填空题
1、科学依据、社会需要、功能要求、经济条件
2、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
3、“适用、经济、美观”
4、变化性、多面性、综合性。
5、形象性、典型性、审美性。
6、线条美、图形美、体形美、光影色彩美、朦胧美
7、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
8、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为景观。
9、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
10、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11、1.5米,1.2米、1:2
12、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化四大类。
13、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14、800-1000米,400-500米
15、可达性、功能性、亲和性、系统性、全面性、艺术性
16、开敞式、半封闭式、封闭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类。
17、造景设施、休息设施、游戏设施、社教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
18、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体、植被)公园性质、活动内容、设施安排等进行分区规划。
19、主要出口、次要出入口、和专门出入口三种。
20、回环性、蔬密适度、因景筑路、曲折性、多样性等因素。
21、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由于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等。
22、适用、经济、安全、精美、创新。
23、屋顶花园绿化布置形式有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按所用植物材料的种类分为地毯式、花坛式、花镜式。按其周边的开敝程度分开敞式、半开敞式、封闭式。
24、孤植、绿篱、花境、丛植、花坛。
三、名词解释
1、比例:是事物的整体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体现2、尺度: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见的某些特定标准的尺寸感觉。
2、节奏:是景物简单的反复连续出现,通过时间的运动而产生美感。
3、韵律:是有规律但又自由地抑扬起伏变化,从而产生富有感情色彩的律动感,产生更深的情趣和抒情意味。
4、规则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
5、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
6、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或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
7、写意山水园: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的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
8、园林布局:由园林设计者把各个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的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之为园林布局。
9、视距三角形:为保证行车安全,道路交叉口、转弯处必须空出一定的距离,便司机在这段距离内能看到对面或侧方来往的车辆,并有一定的刹车和停车的时间,而不致发生撞车事故。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的三角形。叫“视距三角形”。
10、行道树:有规律地在道路两侧种植用以遮荫的乔木而形成的绿带,是街道绿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最普遍的形式。
11、园林艺术: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用。
12、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形成左右或上下在量上的均等。
13、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延伸,是事物的两部分在形体布局上的不相等,但双方在量上却大致相当,是一种不等形但等量的特殊的对称形式。
14、对比:对比是比较心理的产物。对风景或艺术品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加以组合利用,取得相互比较、相辅相成的关系。
15、协调:是指各景物之间形成了矛盾统一体,也就是在事物的差异中强调统一的一面,使人们在柔和宁静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
16、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常常是公共建筑集中的地方。
17、居住区:广义就是人类聚居的区域;狭义讲是指由城市主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
18、覆盖率:用地上栽植的全部乔灌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花卉、草皮等地被植物的覆盖面积占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19、公共绿地:指人民公共使用的绿地。这类绿地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布置。
20、道路绿地:道路两侧或单侧的道路绿化用地,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的不同进行布置。
21、组团绿地:是直接靠近住宅的公共绿地,通常是结合居住建筑组布置,服务对象是组团内居民,主要为老人和儿童就近活动、休息提供场所。
22、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是室外休息﹑观赏、游戏、运动、娱乐,由政府或公共团体经营,为保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教育素质、并自由享受的市政设施。
23、体育公园:是市民开展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性质的公园。
24、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园林绿地规划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即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园林绿地设计是指对某一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即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
25、园林风格:是指每一个园林绿地所具有的自己的独到之处﹑鲜明的创作特色﹑鲜明的个性。
26、园林艺术: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用。
四、简答题
1、(1)应表现主题思想。
(2)运用生态原则指导园林规划设计。(3)园林绿地应有自己的风格。
2、(1)山水地形美;(2)借用天象美;(3)再现生境美;(4)建筑艺术美;(5)工程设施美;(6)文化景观美;(7)色彩音响美;(8)造型艺术美;(9)旅游生活美;(10)联想意境美。
3、形式美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主与从;(2)对称与均衡;(3)对比与协调;(4)比例与尺度;(5)节奏与韵律;(6)多样统一。
4、(1)常用的造景方法有借景、对景、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障景、点景。(2)主要应用方法有单色处理,多种色相的配合,良种色彩配置在一起,类似色的配合;观赏植物配色的应用有:观赏植物补色对比应用,邻补色对比,冷色花与暖色花,类似色的植物应用,夜晚植物配植。
5、(1)园林中改造地形:应考虑原有地形;b、据园林分区处理地形;c、要有利于园林地面排水;d、要考虑坡面的稳定性;e、要考虑为植物栽培创造条件。(2)地形处理的方法: a、巧借地形:利用环抱的土山或人工土丘挡风;利用起伏地形做“障景”;以土代墙做“隔景”;
b、巧改地形:建平台园地,修道路,房屋时采用半挖半填式。c、土方的平衡与园林造景相结合。
d、安排与地形风向有关的旅游服务设施等有特殊要求的用地。
7、园林植物的种植类型通常有以下几种:孤植、对植、丛植、群植、列植。其中丛植包括有:两株配合、三株树丛的配植、四株树丛的配植、五株树丛的配植、六株树丛的配合。
8、(1)园地概况;(2)规划设计的原则、特点及设计意图;(3)公园总体布局及各分区、景点的设计构思;(4)公园入口的处理方法及全园道路系统、游览线的组织;(5)园地周围防护绿地的建设;(6)植物的配置与树种的选择;(7)绿地经济技术指标;(8)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9、(1)选择适应性强、苗木来源容易、成活率高的树种。
(2)树龄长、干通直、树姿端正、体形优美、冠大荫浓、花朵艳丽、芳香郁馥、发芽早、落叶迟、叶色富于季相变化的树种。
(3)花果无臭味、无飞絮、飞粉、落花落果不打伤行人,无污染的树种。(4)耐修剪、愈合力强。
(5)不选择带刺或浅根树种,也不选择根特别发达隆起树种,萌芽力强的树种
五、论述题
1、(1)萌芽期:中国园林的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
(2)形成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
(3)发展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发展转折期。是历史的大**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重大变化时期。形成了自然山水园或写意山水园。开始兴建佛寺。
(4)成熟期: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5)高潮期: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
(6)新兴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当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园林也受到了挫折和损失。2、1)外国的古代园林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庭园,古埃及与西亚园林,欧洲古代园林。(1)日本造园有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喜欢自然式,受中国造园影响。早期有掘池筑岛,饮明天皇时纷纷营造宅园多以池岛为主题“水石庭”。平安时代后期多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为模式,武士时代出现枯山水式庭园,桃山时期以桂离宫等为代表。明治后园林开放。种类有林泉式、筑山庭、平庭、茶亭和枯山水。
(2)古埃及与西亚园林,埃及最浩大、宏伟的是金字塔,成为墓园,;奴隶主的私园以树木和水池为主要内容。西亚地区奴隶主的私园是引水筑园,花园修置整齐,有“天国乐园”。
(3)欧洲园林公元前3世纪为有秩序的整形园。古罗马出现了山庄园。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了勒诺特尔风格。18世纪自然风景园得到发展;私园也开放。
2)外国近现代园林规划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只有在中央林荫道是规则式,纽约的中央公园为典范。
3、(1)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到的风景。这种风景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强。一般用于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2)仰视风景:即游人观赏景物时,其仰角大于45°时所看到的景观。它可给人一种雄伟、高大和威严感。常在皇家园林、纪念性园林中使用。
(3)俯视风景:即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所看到的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一般布置于园林的最高点位置。
4、(1)花境形式可分为单面观赏和双面观赏。
(2)位置:a、设于区界边缘;b、园路两侧;c、设在草坪的边缘;d、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边缘;e、花境布设于道路中央。
(3)花境中各种各样的花卉配置应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形及数量的调和对比,整体的构图应比较完整。要求一年中有季相变化。由于花境布置可多年生长,不需要更换,所以必须对花卉透彻的了解,并给予合理的安排,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4)花境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花境的朝向,光照条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植物花卉。同时应考虑环境空间的大小。一般单面观混合花境4—5m, 单面观宿根花境2—3m,双面观花境4—6m为宜。另外单面观花境还需要背景,花境背景设计依背景设计场所不同而异。较理想的用绿色的树墙或高篱。花境种植应选择本地露地越冬,不需要特殊管理的宿根花卉为主。此外花境设计的过程还应具有较好的立面效果,充分体现群落的美观。
5、(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体,从而净化空气,减少灰尘,吸收噪音,保护环境作用;改善小气候,遮荫降温,调节湿度,降低风速等改善作用。
(2)有利于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面貌“佳则收之,俗则平之”的作用。(3)组织、吸收居民的户外活动,可形成良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4)在地震、战争时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防灾难、隐蔽建筑作用,能吸收、过滤放射性物质,保护人体健康。
6、(1)以植物为主。
(2)可设小路和小场地。(3)可设一些建筑小品。
7、(1)林荫道的布置有三种类型:设在街道中间的林荫道、设在街道一侧的林荫道、设在街道两侧的林荫道;
(2)林荫道设计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a、必须设置游步道;b、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的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立面上布置成外高内底的形式较好;c、设置建筑小品;d、留有出入口;e、以丰富多彩的植物取胜;f、宽度大宜用自然式、宽度小宜用自然式。
8、主要有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及其它形式。
一板二带式优点简单整齐、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又不利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驶时交通管理。
二板三带式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好。但不同车辆混合单行不能解决互相干扰。三板四带式绿化量大,庇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车辆干扰。四板五带式各行其道,保证了速度和安全。其它形式可利用当地环境因地制宜。
9、(1)城市路绿地应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2)道路绿地也应起到应有的生态功能。
(3)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用路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4)道路绿地要与其它的街景元素协调,形成完美的景观。
(5)道路绿地要选择好适宜的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稳定的景观。
(6)道路绿地应于道路上的交通、建筑、附属设施的地下管线等配合。(7)道路绿地设计应考虑到城市土壤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
10、简单立体交叉;复杂立体交叉。
11、(1)步行街可铺设装饰性花纹地面,增加街景的趣味性。(2)步行街可布置装饰性小品。
(3)步行街可设置休息用的座椅、凉亭、电话间。(4)注意植物选择。
12、高速公路是具有中央分隔带及四个以上车道立体交叉和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专供车辆快速行驶的现代公路。横断面包括:中央隔离带、行车道、路肩、护栏、边坡、路旁安全地带和护网。
29、(1)水面窄、对面又无风景时,布置简单一些。
(2)驳岸风景多时,沿水边设置较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园林设施。(3)创造游客亲水的条件(4)绿化采用自然式
(5)选择能适应水湿和耐盐碱的树种
13、集会性广场、纪念性广场、交通性广场、商业性广场、文化娱乐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广场、附属广场。
14、(1)不宜过多布置娱乐性建筑和设施。
(2)注意合理布置广场与相接道路的交通线路。(1)广场设计要与周围建筑布局相协调
(2)广场内应设灯杆照明、绿化花坛等,起到点缀、美化广场及组织内外交通的作用。(3)广场横断面设计中,在保证排水的情况下个,应尽量减少坡度,使场地平坦。
15、(1)应有纪念性雕塑、塔、建筑等作为标志物;
【长春城市绿地规划】推荐阅读:
长春市城市管理电话01-29
城市绿地规划探讨10-12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02-28
长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03-25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07-06
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07-18
城市绿地养护服务规范02-24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10-27
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09-18
长春竣工验收流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