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国学知识点

2025-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国学知识点(推荐9篇)

小学语文国学知识点 篇1

2.被誉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词典的是哪部著作?《尔雅》

3.“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谁?勾践

4.“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沉鱼是指哪位历史人物?西施

5.典故“洛阳纸贵”的历史人物是谁?左思

6.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哪位?张择端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泰山

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出自哪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9.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的是哪部作品?《孔雀东南飞》

小学语文国学知识点 篇2

一、初识经典, 让孩子喜欢阅读

1. 唐诗宋词, 走进一个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300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 正因为它的简洁明了, 朗朗上口, 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 唐诗宋词, 以它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独树一帜, 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有责任, 也有义务, 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在初始阶段, 我们只要让孩子一遍遍反复地读, 引导他们都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好画面和情感。

2. 国学经典, 感悟一种教育情怀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也许你经常在课堂上和课外听到充满稚气的朗读声。不错, 它们作为我国的国学经典, 早已被语文教师列入孩子们的第一本阅读书目, 放在了班级书架, 放进了孩子的书包。早自修时, 伴着窗外射进来的缕缕阳光, 孩子们美美地读着它;课间, 作业完成了, 孩子们又拿出它, 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朗诵着;放学后, 走在回家的路上, 孩子们还背着它,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它一直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书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是非善恶、学会了感恩父母、懂得了为人基本道理。读着它们, 孩子们慢慢懂事, 慢慢成长。从一二年级的《百家姓》《千字文》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 一路走来, 他们阅读着, 快乐着。

3. 四大名著, 见证一种历史变迁

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 其中的人物更是影响深远,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 如果真要把这几本名著一一看一下来, 是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的。所以在看《红楼梦》之前我精心设计的一节大导读课。以“刘姥姥出进大观园”作为重点的阅读内容,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之后, 还让学生了解此书以“贾, 史, 王, 薛”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描写, 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包容万象, 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蕴藏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 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教师边引导, 边和孩子们一起读, 原本很难读的名著没多久就被大家“攻克”了, 在此基础上, 学生接着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二、走进经典, 让孩子期待阅读

1. 课前导读——以情激趣, 以趣诱知

五年级下册学生再次接触到了宋词。“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读着读着, 一幅幅清新、朴实的农家生活画面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眼前。从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 我知道, 他们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上课开始, 我这样引导, 孩子们, 今天大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的一户农家小院, 那儿风景秀丽, 空气清新, 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茅草屋, 那一家人的生活是如此恬静, 如此安逸, 想去看看吗?“想!”孩子们, 异口同声, 美妙的课堂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2. 课中延趣———举一反三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壮丽景象。教学过程中, 可先让学生读读全诗, 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读到“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诗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请学生说说“挂”字的近义词, 在进行比较的体会, 然后质疑李白为什么要“挂”而不用“流”和“悬”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但始终没有领会。这时, 再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涌而下, 犹如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 胜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逼真的画面, 能很快将学生带入意境, 相信学生的精神也会因这奔腾不息的庐山瀑布而振奋。

3. 课后留趣——内外结合, 兴趣盎然

四大名著在我国一直备受青睐,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 可以说是历久弥新。小学五年级下册, 就安排了四大名著的阅读材料, 《西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 所以在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特别浓厚零。文章结尾, 因石猴为众猴寻得“水帘洞”这一安身之处, 得到众猴拥戴, 乘称作“美猴王”。学到这儿, 一个顽皮、机灵、勇敢的猴王形象跃然纸上, 深受学生喜爱。这时, 我顺水推舟, 说道:“这个故事, 只是《西游记》的一个开头, 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魅力可不仅仅在此哦, 像‘大闹天空’, ‘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等, 都是不朽的名篇。如果大家想看, 我们何不利用图书馆这一资源, 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经我提醒, 中午图书馆员就为大家借来了《西游记》, 一拿到手, 都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

总之,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使学生掌握了自行阅读, 自能阅读的方法技巧。

摘要:本文从“初识经典, 让孩子喜欢阅读”, “走进经典, 让孩子期待阅读”, 这两个方面来论述阅读国学经典的有益之处。通过经典阅读, 引领学生走进沉积了5000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 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 “享受经典, 沐浴书香”。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  国学传统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69

小学语文课是教育的基础科目,对于学生的终生学习都起着奠基作用。人一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学习趣味都是在小学阶段奠定下来的,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形成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起核心作用的就是语文学科的教育。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没有国学传统的。新文学在历史上没有能够形成稳定的、成体系的价值观和传统。如果问新文学的价值观是什么,恐怕很难用一些简短的词汇进行概括。可是,如果说到传统国学,我们就能想到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们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但是,这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得不够,没有能够培养起新的道德体系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精神领域的需求日趋明显起来,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的形成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对传统回归的呼吁和各种努力,尝试从中汲取能量。本文试图从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的角度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得失做个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年前人们一直围绕着语文学科的工具论和传道论展开辩论。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工具性,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陷入工具论的狭隘境地里,如果从工具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显然成了买椟还珠,丢掉了语文更为宝贵的东西。语文是载道的,这也是谁都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不能抱着腐朽的传统思想,把语文当作禁锢思想、传授大道的载体,陷入工具论的另一端。人为地、功利化地考量语文,往往容易本末倒置或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发掘其美好,展示给学生看。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点都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应该确保其中的每一处美好和营养都能展现出来。语文培养学生各种美丽的思想和品德,靠得是其自身的魅力和营养,而不是灌输和讲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是存在问题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么是过于高大上,俨然成了思想道德的直接灌输,并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怀;要么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使语文教学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近年来,传统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传统道德观念的回归。但是,传统的道德以何种形式和载体回归,在回归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创新,以及哪些需要摒弃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我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提出来的略晚一些,但正是时候。

二、国学传统在小学教育中的困境

在传统教育中,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枯燥的,然而却是最有效的。他们在未理解文章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背诵,积累了许多篇章。枯燥的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曾经被我们嗤之以鼻并抛弃不用,然而,客观的讲,它也有它积极的意义。许多文学大家,甚至是科学家都回忆小时候的背诵,说尽管那个时候并不理解,可是随着时间积累和阅历的丰富,会对那些诗词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再见到那个情景的时候,记忆里的诗句就涌出来,对它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其好处不仅仅是精神境界的享用,还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学习者的血液里,成为了一生的滋养。然而,目前,我们小学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

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局限。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工具启蒙的阶段,认为能教学生认识几个字、写几个句子,达到读书认字的水平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都专注于学校的各种考试和考核中,在思想上难以把语文学科提升到另一个更加高大上的水平和档次,也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更想不到如何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是教材和人才的缺失。就现有的教材来看,虽然对国学有所涉及,但内容还不够丰富,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传统国学的渴求。许多学校都尝试补充《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的启蒙读物,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目作为传统国学的入门科目,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简单地把旧时私塾中的启蒙读物拿来的做法也未免显得简单化。此外,这些入门国学的教学也仅仅限于读一读,讲解也毕竟粗浅,毕竟还没有优秀教师能够讲出其中的精髓。

最后是操作规范的缺失。这样的文章背诵哪里,哪里需要深入理解,又有哪些需要加以强调,怎样去粗取精,保留其精华部分,是国学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尽管国学进校园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摸索着做,并没有一套经过了验证可被推崇和推广的操作规范。从学校的角度讲,这部分内容是否应纳入考核、怎样考核、考核标准是什么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部分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国学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让国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让国学传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当下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从思想上做好迎接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上做出甄选,选出不仅要在内容上符合,还要在形式上优美的内容来。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陈培瑞.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

[2]高松寿.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让国学经典润泽小学语文课堂 篇4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渗透

“国学”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高学生素养具有明显作用。而将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如何让国学经典润泽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呢?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方块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领略汉字之美,是国学经典传承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汉字,走进我国经典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汉字之美,经典传承之可贵,更产生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的情感。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循。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汉字演变之源远流长,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的规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的宋体。比如,在学习“门”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边播放“门”字的演变过程,边用语言进行讲解描述,这样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转化到理性思维,不仅关注了汉字形体的变化,对文字的意义也有了具体、生动、形象的认识,做到了寓教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h字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汉字演变的规律中,在书法的艺术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更加热爱我国经典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因此,打好识字、写字基础也是打好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挖掘汉字中的经典因素,或是讲解汉字的由来,或是让学生在阅读国学典籍作品中识字,从而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二、在经典诵读中熏陶

在北师大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古诗词诵读和名言警句,这些作品之中蕴含着众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有描写优美风景的,又有歌颂品格情操的。这些古诗词用词讲究,押韵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使读者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美好。例如,在北师大积累应用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等内容。学习、感悟这些经典语句,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古诗词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传承教育的有效媒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国学经典内容,教师要提倡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明白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古诗词或者经典语句,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真感觉,读出真滋味,进而提升学生个人素养。

三、在历史故事中感染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文本教材中跟国学经典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国学经典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母亲的恩情》一课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临行前母亲为其细细缝补衣物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关怀与母子之间流淌的浓浓亲情。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凭借,向学生延伸《三字经》里的相关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经典名句,它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的故事。同样是母亲,同样有一颗慈母之心,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这一名句在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着特别的道理和缘由的。在《三字经》里,还有许多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和做人道理的名言警句,也可以适时引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阅读。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凭借这些故事,结合国学经典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

小学语文国学知识点 篇5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是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性课题,其中国学经典指的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指的则是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旨在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阅读国学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继承和发展的研究。在此方面国内外许多仁人志士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文化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能系统地阐述并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小学生诵读经典重要性的问题。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

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而如何在小学生中培养自主诵读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理论假设:利用素质教育理论,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研究目标:

(1)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古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A 帅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

B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完善国学经典文化的校本课程。

C 开展经典文化活动的研究

D渗透在学科教学及日常生活

E重视家校沟通,开展亲子活动。

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上的有形展现,通过文化景点建设,构建特色鲜明、教育效果明显的立体的、开放的校本教材。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2)子课题设计:

探索国学经典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中的有形展现。

探索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探索弘扬国学经典文化,家校沟通的途径与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调查法:先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再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加强家校的联系,通过调查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及时反馈总结。

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

(五)研究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11.9—)

对目前师生素养现状,文化底蕴进行调查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11、11—2012、12)

(1)帅选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

(2)收集资料,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和《三字经》《弟子规》《古诗70首》《论语》唐诗宋词等古代经典为主体。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在诵读、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完善国学经典文化的校本课程——《诵读千古美文,浸润书香人生》(暂定)

(3)以“弘扬国学经典,浸润书香人生”为主题,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国学文化墙,布置国学文化走廊,筹建国学讲堂等,让校园文化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引领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提升校园环境的内涵。

(4)开展诵读、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每日坚持诵读20分钟。每学期开展二次读书节系列活动,以班级或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读书采蜜卡、读书笔记、读书征文等活动。以“读书专刊”为载体,鼓励学生以德载文,以情润文,将诵读与征文紧密结合。

(5)结合经典之作,谈人生体会,交流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进行阶段性小结,扩大成果。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实验水平,整个实验有明显进展。

结题阶段(2013.1—2013.6)

深化发展阶段,整理、小结各子课题经验,继续深化研究。汇总整理各种资料,准备结题。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本课题研究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成果有广泛的实用性。

2、本课题可操作性强,内容是具体的,研究思路是清晰的,紧紧围绕校本教研而开展,对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创新之处:

1、找准切入口。“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抓住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2、教师专业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研究宣传读书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引导教师有深度、有内涵地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创新。解决自我教学中的困惑,形成自我的特色,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3、学生培养。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

家长对本课题的认识状况的统计和分析调查报告2011.3

国学经典的校本教材的定稿和校本教材调查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调查报告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活动研究论文集 论文汇编 2012.9 最终成果: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经验总结 2012.9

阅读经典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论文 论文汇编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学校条件分析

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占地14余亩。现有20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60余名教职工。

近年来,学校立足农村办学实际,以活泼团结,务实求新的精神,引领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使我校步入了新沂市先进学校行列。

学校布局合理,各种配套用房一应俱全,技术装备完善。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政策,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成立了教科室,组织完善,制度健全,我校具备完成该课题研究条件。

高考国学知识点13 篇6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188、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C)A、杏月; B、桃月 C、榴月 D、荷月。189、下列诗词名句出自男子之笔的是:(C)A、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 为忆君; B、北风历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C、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D、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0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B)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191、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是:(A)A、左襟压右襟; B、右襟压左襟。

192、《三国演义》中刘备见到诸葛亮家悬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A)A、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A)A、一位画家; B、八位画家。

194、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A)A、菊; B、梅; C、竹。19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D)

A、天、地; B、南、北; C、阴、阳; D、文、武。196、下面哪个诗句描写的不是古琴?(B)A、欲把心事付瑶琴; B、一弦一柱思华年;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D、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197、“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B)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198、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C)

A势如破竹; B出奇制胜; C专心致志; D渭分明。

小学语文国学知识点 篇7

一、发扬, 把握国学内涵

关于国学, 每个人对国学的理解都不相同, 每个人对国学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 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从根本来探讨, 国学是一门需要仔细体会的学问, 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总称, 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天文地理, 到琴棋书画, 再到儒学道家等思想学派, 以及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国学所蕴含的内涵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的, 几千年的发展使文化与哲学包括了各个层面, 发掘出的价值十分珍贵。传统国学可以整体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使国人提升自豪感, 增强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国学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翘楚, 将国学经典增加到小学课本中, 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爱国精神。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国学经典的熏陶, 当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能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从中受益, 也恰恰达到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实践, 体会国学精神

曾有一个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粗略统计表明, 六年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 共需要学习12本教材, 包括412篇文章, 其中, 有关国学材料的文章篇幅达到了40篇, 接近了整套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十。并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出现在课后的回顾拓展及语文园地部分, 这样的排布可以使小学生们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理解小学语文国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 诵读课文。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识字量、积淀学生们的语感。另外, 根据研究表明, 十三岁之前是人脑记忆力的黄金期, 在这一段时间内进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增强小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记忆力, 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积累, 无疑能达到智慧培养和人格锻炼的教学目的。

第二, 故事熏陶。小学生们都喜欢听教师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关于文学经典的典故传说。尤其是“滥竽充数”、“两小儿辩日”等形象生动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 饱经沧桑, 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浓厚的历史感足以吸引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这些小故事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祖祖辈辈们流传下的美德, 给学生们讲述故事,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理解。以这样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 不仅减轻了学生们学习的枯燥感, 而且营造了师生间的良好氛围, 为促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三, 琴棋书画。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不仅在于学习先人们已得到的, 更是要自己参与其中的活动。琴棋书画是国学精粹,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徐悲鸿的字画, 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书法等能净化学生们的心灵, 使他们静下心来感悟国学经典, 在文化熏陶中感悟国学经典, 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 游历名胜。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们可以在假期参观历史的名胜古迹, 或是在周末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陈列国学精粹的地点。通过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引导出学生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寓教于乐。

三、理解, 感悟国学价值

国学在当代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教育, 通过从小对小学生们的文化培养和熏陶, 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知, 提升国学文化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开设小学语文国学课堂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实践的方式领悟到国学文化的真正价值, 从小就不自觉地产生这种强烈的爱国心理, 塑造了小学生们的爱国品质。教师也可在课外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进行国学经典讲座, 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同倾听。也可以组织有关国学经典知识的竞赛, 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来, 利用小学生们的求胜心, 督促他们查阅国学经典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让小学生们了解国学, 体会国学价值, 感受国学本身的魅力, 享受国学经典给学生们带来的乐趣。国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五千年内流传下来的书籍字画, 更体现在发展新一代儿童对国学价值的理解上, 让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国国学经典文化并将其发展下去。

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教学之我见 篇8

人、美国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耻辱!而国学的缺失,带来的恶果更多: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育,国人的思想道德水准严重滑坡,人们离开了电脑网络其工作就举步维艰,许多人不知道中华传统美德,不明晰常用汉字的音、形、意,而常常“弟息妇”“闲内住”“张冠里戴”……

小学之学,在于学习识文应对之事。对一个懵懂之人的启蒙教育,如能够以正确的方法,则学生就基本上具备了一个完整人格的定位和认识方向的定位,于明明德、新民等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达格物致知。要让小学教育取得预想的效果,摆脱应试教育的“效果”,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开拓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一生相付之”的志向。语文教师必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修养和能力。

一、教师要对国学有极大的热情

热爱是最具动力的导师。只有教师从骨子里热爱国学,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国学的学习、研究中,才能在这方面有所学、有所建树,才能成为国学文化的传播者,用自己深厚的国学文化和高尚人格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的导师作用和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才能自觉践行。

二、课堂要有足够的国学知识

语文课堂是充分发挥国学文化的优势,让语文课堂成为国学文化的集中精彩展演的舞台。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情节,都可最大限度地借国学之营养,帮助学生从小了解国学,践行国学思想。用根植于骨子里的国学文化,惠及更多的人。

三、要让国学思想作用于其他科目

现代教育的科技含量高,国学文化这一美酒,可以用现代科技载体为瓶子,大力发挥其科学性和指导性,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去有益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实践国学文化

实用的知识更容易被转化为学习者的素质。学以致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一个演员的角色进入课堂,在语文教师的“导演”下,尽情再现国学的魅力。在“导演”的鼓动和鼓励下,学生的潜质才会自然流露,天性才会释放,个性才会得到认可和有效培养。才可能成长为有深厚国学文化的优秀

人才。

五、要针对汉语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学习传统国学

汉字的组合构成,会意和指事两者的共性和特性,都突出反映了国学思想。教师要从识字这一关了解国人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国人的哲学思想),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特殊兴趣(比如培养学生的国画意识)。比如

“亦”字的古文(甲骨文、篆文)写法,又如“面”(甲骨文写法)字,知道该字原始含义和汉字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时才不会死记硬

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国学是极其丰富的,无法仅凭语文课堂完成其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但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国学文化的研究者、受益者和传播者。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铸造中国的文化强国梦,才能让中华智慧永葆青春,泽被万物。

国学知识抢答 篇9

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树的叶子?【枫树】 2.唐代被誉为“小李杜”的是哪两个诗人?【杜牧、李商隐】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请问这句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宋朝或北宋】

4.《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元朝】

5.唐代诗人刘禹锡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说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6.毛泽东写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里提到的重阳节是指农历几月几日?【九月初九日】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的作者是谁?【杜甫】

8.蒲松龄的《狼》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什么著作?【《聊斋志异》】 9.杜牧诗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请问南朝是指哪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10.叶绍翁诗写到:“一枝红杏出墙来”。请问这是描写的什么季节?【春季】

1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请问这句诗的作者是哪位?【周邦彦】

12.请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是指什么?【史册或竹简】 13.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词叫做《卜算子·咏梅》,宋代也有位词人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请问他是谁?【陆游】 1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请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孟子】

15.《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谁?【纪昀或纪晓岚】

16.宋濂曾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请问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1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作客”的意思是?【羁旅在外,漂泊无依。】

18.请问孔孟是指中国古代哪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

19.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问其中的《书》是指中国古代哪一部典籍?【尚书】

20.成语“左右逢源”最早出自哪部经典?【孟子】

21.王之涣的《凉州词》按照题材划分属于什么诗?【边塞诗】 2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作者是谁?【王维】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问这句诗是描写的什么景物?【雪】

24.郦道元的《三峡》选自他的什么著作?【《水经注》】

2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问这是谁的诗作?【陶渊明】 26.杜甫诗写道:“在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请问“岱宗”指什么?【泰山】

27.在周敦颐的笔下,被誉为花之君子的花是?【莲花】 28.请问芙蕖是指什么?【荷花或莲花】

29.清代最擅长画竹子的一位画家是谁?【郑燮或郑板桥】 30.在《战国策》中,讽齐王纳谏的是谁?【邹忌】 31.《曹刿论战》出自哪部典籍?【《左传》】

3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是谁说的?【荀子】 33.唐代韩愈的《师说》是为谁而做?【李蟠】

34.苏轼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请问“七月既望”是指农历的几月几日?【七月十五日】

3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句诗的作者是谁?【曹操或曹孟德】 3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引用的中国哪部经典里面的句子?【《论语》】 37.请问秦朝的阿房宫是被谁烧掉的?【项羽】

38.“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哪三位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 39.苏轼曾经写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请问“公瑾”是指谁?【周瑜】

40.苏轼写过“大江东去。”这里的“大江”是指中国的哪一条河流?【长江】

41.辛弃疾写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请问这里提到的孙仲谋是谁?【孙权】 42.负荆请罪的是谁?【廉颇】

4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是哪一部?【史记】

44.“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哪部书?【《庄子》】 45.请问“兼爱、非攻”是谁的思想主张?【墨子】 46.请问冉有和子路是谁的学生?【孔子】

47.请问“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哪部著作?【《孟子》】 48.请问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

49.“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请问这是谁的句子?【屈原】 50.请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描写的是哪个省份的景致?【四川】 5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请问这是谁的诗句?【白居易】

52.李商隐在哪一首诗中运用了庄周梦蝶这个典故?【《锦瑟》】 53.李煜在《虞美人》中是如何比喻自己的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54.《陈情表》的作者是谁?【李密】

55.《陈情表》是“表”这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谁奏事的一种文体?【君主或皇帝】

56.“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请问这是谁的句子?【归有光】

57.《西厢记》的作者是谁?【王实甫】

58.“青霄有路终须到”的下一句是?【金榜无名誓不归。】 5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是谁说的?【司马迁】

60.“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句话是谁说的?【陆九渊】 61.《逍遥游》“旬有五日而后反”中提到的“一旬”是多少天?【十天】

62.被称为书圣的是哪位书法家?【王羲之】 63.《兰亭集序》里写到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请问“修短”指什么?【长短或者寿命长短】

64.《兰亭集序》中提到的“齐彭殇为妄作”这里的“彭”是指谁?【彭祖】

65.《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暮春之初”是指农历哪个月份?【三月】 66.成语“鳏寡孤独”分别是指哪几种人?【鳏:丧妻的男子。寡:丧夫的女子。孤:丧子的父母。独:失去父母的子女。】

67.《滕王阁序》中提到的“序属三秋”是指哪三秋?【孟秋、仲秋、季秋】

68.《滕王阁序》中提到了“四美”其中有“良辰、美景”剩下的是什么?【赏心、乐事】

69.“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上一句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70.《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用来形容谁的相貌的?【林黛玉】

71.被称为“元白”的唐代诗人是?【元稹、白居易】 72.宋代书法四大家是指那四位?【米芾 蔡襄 黄庭坚 苏轼】 73.传统文化中的五伦纲常是指哪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74.“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包括哪四部史书?【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75.欧阳修的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是指哪六个一?【藏书一 万卷,金石文献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个。】 76.现存宋词数量最多的词人?【辛弃疾】

77.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其名与字出自哪里?【《维摩诘经》】 7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指谁的诗歌?【杜甫】 7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绿杨”是指什么树?【柳树】

8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瀚海”的意思是?【沙漠】

81.古代男子举行加冠礼是在多少岁?【二十岁】

82.古代女子通常会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笄礼,这时大约多少岁?【十五岁】

83.古代丧礼,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几年?【三年】 84.《清真词》是指宋代哪个词人的作品?【周邦彦】 85.“三更半夜”的“三更”是指几点?【23点到凌晨1点】 86.《论语·为政》中孔夫子所谓“不惑之年”是指多少岁?【四十岁】

87.苏轼称赞谁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

88.书法史上被誉为楷书四大家的是谁?【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89.《左传》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编年体】

90.“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1.“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哪四部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92.“四书五经”的五经是指哪五部书?【诗、书、礼、易、春秋】 93.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又被称为什么?【榜眼、探花】

94.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是元代哪位剧作家?【关汉卿】 95.俗语“年方二八”中的“二八”是指多少岁?【16岁】 96.女孩子“豆蔻年华”中的“豆蔻”是指多少岁?【16岁】 97.《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哪个朝代的人?【明代】

98.《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用的是谁的典故?【孔子与他的儿子孔鲤】

99.《晏子春秋》的作者晏婴是春秋时期哪国人?【齐国】

100.《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晦朔”分别是指哪一天?【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01.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锦官城”是的是哪里?【成都】

102.传统节日中的上元节是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十五】

103.传统节日中老年节的风俗是要登高赏菊,请问这是指哪一天?【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04.成语“布衣之交”中“布衣”的意思是?【平民百姓】 105.“令堂”是对谁的称呼?【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106.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形容谁的?【诸葛亮】

107.“岁寒三友”是指哪三种植物?【松、竹、梅】 108.被称为“亚圣”的是哪位思想家?【孟子】

10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的是?【月亮】 110.俗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用来形容人的哪种美德的?【真诚忠实,不尚虚名】

111.《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人?【清代】

112.“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113.《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个部分,其中本纪部分主要记叙哪一类人的历史?【历代帝王】 114.相传《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

115.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的,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哪本书?【《金瓶梅》】

116.“玉不琢,不成器”在《礼记》中的下文是?【人不学,不知道】 117.唐代古都长安指的是现在的哪座城市?【西安】 118.六朝古都建康指的是现在的哪座城市?【南京】 119.南宋都城临安指的是现在的哪座城市?【杭州】 120.北京作为哪个朝代的都城时被称为“大都”?【元代】

1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酒】 1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123.有“诗仙”称号的是哪位诗人?【李白】 124.有“诗圣”称号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125.“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书?【《谷梁传》、《 公羊传 》和《 左 传 》】

126.山东曲阜的“三孔”分别指的是什么?【孔府、孔林、孔庙】 127.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记载宗庙祭祀的乐歌是哪部分?【颂】 1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作者是?【苏轼】

129.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指?【孔子和孟子】

13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岳阳楼记】 131.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林逋】 132.我们通常所说的“韩孟诗派”中的孟是指:【孟郊】

133.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诗中的顶峰”的诗歌作品是:【春江花月夜】

134.“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出自哪里?【山海经】

135.《管子》治国思想中有一句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衣食足则知荣辱】

13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哪位理学家的名言?【张载】

137.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谁?【董仲舒】

138.《诗经》中的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属于民间歌谣的是哪部分?【风】

13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我们提出修身养德的基本要求,这句 话出自哪里?【诸葛亮《诫子书》】

140.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为“花之隐逸者”的是哪种花?【菊花】 14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屈原】 14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的是?【刘备 关羽 张飞】

143.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社”“稷”分别是指两位神的名字,请问是指哪两位神?【土地之神和谷物之神】

144.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李广】

145.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计量标准?【重量】

146.假如你的一首七绝诗被杂志社采用,除掉题目,按照正文部分每字10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280元】

14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泰山】

148.“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学生】 149.《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清朝】

150.书法中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哪一种字体出现的时间最早?【隶书】

151.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李白诗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其中“谢公屐”最早在哪个朝代出现?【南朝宋代】 152.《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哪种美好的德行?【孝悌】 15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谁的作品?【辛弃疾】 15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哪种字体?【小篆】 15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在这首词寄托了对谁的思念之情?【弟弟苏辙】

15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谁的诗句?【李商隐】 157.“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唐玄宗 杨贵妃】

158.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宫殿的台阶】 159.唐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一句是?【道是无晴还有晴】 160.“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申可吞吴”描写的是谁的故事?【勾践】

161.《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哪部经典?【诗经】 162.《水浒传》中的绰号“呼保义”指的是谁?【宋江】

16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周瑜】 164.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哪个节日有关?【中秋】 16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誉为 “乐府双璧”是那两篇作品?【《 木兰辞 》和《孔雀东南飞 》】

166.《红楼梦》中的女子有“金陵十二钗”之称,其中的“金陵”是指哪个城市?【南京】

167.柳永的词《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所描写是哪个城市的景致?【杭州】 16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写的是哪个节日的风俗?【元宵节】

169.王维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愿意是指哪个节日?【重阳节】

170.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出自哪部经典?【论语】 171.成语“期颐之寿”是指的多少岁?【一百岁】 172.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的唐代大诗人是谁?【李白】

173.明代被称为“公安三袁”的是哪三位文学家?【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174.成语“缙绅之家”指的是什么样的家庭?【官宦之家】 175.成语“一曝十寒”出自哪部典籍?【孟子】

176.《四库全书》中的“四库”是指哪四种图书?【经、史、子、集】 177.俗语“梁上君子”指的是哪一类人?【小偷】

178.《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时期哪两位义士抚养赵家遗孤,使之长大成人,并为父报仇的故事?【程颖、公孙杵臼】

179.成语“管鲍之交”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管仲、鲍叔牙】 180.形容老人的耄耋之年,一般是指多大年龄?【八十岁或九十岁左右】

181.成语“秦晋之好”是指什么样的关系?【指两家联姻,结为亲家。】 182.成语“觥筹交错”的“觥”是指什么?【古代盛酒的器皿】 183.曹操《短歌行》中用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其中的 周公是指谁?【周公旦】

184.《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纶巾”是指什么?【头巾】

185.李白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

186.岑参的诗“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中“锦衾”的“衾”指的是?【被子】

187.《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归”字的意思是?【女子出嫁】

188.“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诗句?【声音或乐声】

18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后面两句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90.李白的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中的“孟夫子”指的是?【孟浩然】

191.“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江州司马”指的是谁?【白居易】 19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今人多用来形容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请问这句诗的原意是形容什么感情的?【爱情】

193.“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演义》中哪一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

194.“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讲的是北宋时期一位宰相以儒学辅佐宋太祖、宋太宗治国的事。请问这位宰相是谁?【赵普】 195.“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一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196.传统节日中的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一位大臣曾经割肉供养自己的国君,后来又不求利禄,归隐山中的故事。这位大臣是谁?【晋国 介子推】

197.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德行学问都很高的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他曾有句修生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请问这“三省”包括哪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8.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属于一年四季中的哪个季节?【春季】 199.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九天气”是从哪天开始计算的【冬至】

上一篇:拌合站安装拆除方案下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