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古镇作文1000字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水谣古镇作文1000字(共8篇)

云水谣古镇作文1000字 篇1

许是因为在家乡呆久了,便渐渐失去了欣喜,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小镇再美也因为过分喧闹而使人索然无味,也失却了往日的静美。于是当我站在州“云水谣古镇”时,才终于体会到自己向往着的那份静谧。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徐徐向上,四周很静,上了岁数的植株都笑盈盈地站在车道两旁,伸展它们长长的枝条。风儿拂过便微微晃动起来,仿佛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不知不觉间,车子已停了下来。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棵千年榕树,哦不,是两棵,它们伸长了枝条交缠在一起,已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像一个巨大的爱心。榕树枝繁茂,树枝上方挂满了红色的祈福条。一定是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挂上去的挂上去的。祈求新年平安、生活幸福、寿比南山。树下是顺流而下的小溪,溪水不深,小石子若隐若现,一些村民在溪边洗衣烧水。我置身其中,仿若进了“桃花源”。找一阴凉处,要了一杯清茶,小小地饮上一口,觉得时间仿佛静止在此,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也没了内心的烦躁,只觉得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

也不知道究竟是走了多少路,脚底隐隐生疼。当我看到迎面矗立的南靖土楼,它就这样静静地在我面前。壁上的沟壑似乎在向我们诉说世事的沧桑。那是一个巨大的圆型土楼,从门而入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围楼,再往里又有一个圆形的土楼,砖红色的墙上满是破损,或深或浅。我不忍再看。它的故事从元代开始,从古至今,如此坚固却也难逃厄运。当大家都为之感叹时,它如慈祥的老者一般凝望着大地,沉稳、安祥。

古老的榕树与南靖土楼遥相呼应,在天地之间竟给人一种不可言述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绿的叶、粉的墙,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自然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再次踏入土楼,一层是厨房。却已被村民们当成了店铺,庆幸的是大家都平平和和,你买也好,不买也罢,店家都不会说什么。那些小摊上卖的大多是当地小吃和小玩意,还有自制特色手工烟。不管游客有多吵闹,他们都心无旁骛地干着自己的活。这时我又看到喧嚣里的那一片宁静,这种情景是故乡所没有的,于是赞叹之余又多了几分期盼。

云水谣作文 篇2

早上七点四十我们就出发了,坐在旅游大巴车上,从窗外看去,远处山腰飘着白纱,汽车往来穿梭,路边开满鲜花,景色真美呀!在车上我还认识了一个小朋友小噜,一路上我都和他玩,很开心。

十二点左右,我们到了南靖,停在一家农家饭店吃饭,这里有一个绿色的茶园,一排排茶树像整齐的队伍,我还到茶园里去采茶呢!妈妈还把我抱到茶树上睡觉,躺在上面就像躺在一张茶床上,冰冰的,软软的,很舒服。

后来我们就到了云水谣景区,先是看到了一座方形土楼-----和贵楼,导游说这是最早建成的一座土楼,有五层,里面还有两口奇怪的井,一口井干净清澈,喝起来有点甜,另一口井脏兮兮的,像乌云一样,当地人叫它阴阳井。

第二站我们到云水谣古栈道,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榕树,还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道路,据说是通往福州的,这里还有很多柿子树,红色、黄色、绿色的柿子挂在树上像一盏盏灯笼,也和我们一起庆祝国庆节。

第三站我们到了怀远楼,这是一座圆形土楼,有四层楼高,我在里面买了一把红缨枪,拿着它,站在土楼前站岗,可威风了!

美丽的云水谣作文 篇3

第二天清晨,我仔细地观察了云水谣的全貌。这是一个隐藏在层峦叠嶂之间的古老村落,山清水秀,风景非常优美。清澈的溪水环绕着村子,溪岸边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古道边是一间连着一间的古老店铺。在那里,最让我难忘的,是13棵千年古榕树,好像一个个巨人,矗立在溪岸旁,远远望去,铺天盖地、霸气外露。当你走近它们,你会觉得它们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遮天蔽日的树叶围出几个足球场大小的浓荫,树上挂满了红色丝带,代表着人们的祝福和希望。我沿着盘根错节的裸露在泥土外面的巨大树根爬了上去,树干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凹槽,正好容得下我站在里面。我从里面探出头来,仿佛自己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辛勤的啄木鸟医生或神秘的猫头鹰大叔……听说这是福建省最大的榕树,树干需要十多个大人才能围起来,我多想亲自试着抱抱,无奈树是长在溪岸边的,只好作罢。

宽阔的溪流里,有一条大石头拼成的“水中之路”,清澈的溪水从石缝中哗啦啦地往低处流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瀑布。我紧紧地攥住爸爸的手,小心地从“水中之路”上走到对岸,坐在一棵大榕树下休息。远远地看见一只黑白相间、高大强壮的藏獒淌水过来。它在我身边停下,突然使出浑身力气,狠狠地抖了一下身子,溅得我满身是水,真是令人又好气又好笑。

《云水谣》影片分析 篇4

云水谣》

1、《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

云水谣:

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

——《云水谣》

2.导演希望传递的意念:

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

在一个人们乐衷于对深情、奉献、等待、忠诚等字眼加以质疑和解构的时代,拍一部关于乱伦、背叛、仇恨或者疯狂的电影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拍一部让人感动、震撼、唏嘘不已而不是频频笑场的爱情片则有些艰难。《云水谣》却用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六十年情牵一生的动人传奇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疏离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真的存在,而且它应该成为人类栖居尘世最美好的诱因之一。

作为爱情文艺片的《云水谣》有两岸三地明星的加盟,也有美轮美奂的影像景观:幽静古朴的台北小巷、引人流连的苗栗风情、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和撼人耳目的雪山崩陷。更有片尾那只由特技打造的飞越崇山峻岭的雄鹰,一起完成对大陆新主流电影的特质追求:大气、精致,在愉悦的视听语言中体现对观众情感的正面提升价值。《云水谣》几乎破例地被央视的新闻联播所宣传,固然是其中所包孕的家国统一的殷殷祈愿,但是对于凭借《张思德》等影片获奖无数的尹力导演而言,他更想表现一份在战争、岁月和政治风云中饱受颠沛而隔海相望的爱情能有多执著;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夫妻命运有多牵动人心。看过影片,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景致风韵让人难忘,俊朗的秋水与美丽的碧云楼台邂逅温馨动人;此后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有情人被天海相隔,但仍坚守“等待彼此”的誓言矢志不渝,这份痴情令人神往;在朝鲜战场,当一个名叫金娣的纯真小护士深深爱上了满腔爱国热忱和满腹相思的秋水,一路追随他直至雪峰耸立的西藏,并最终与之结为连理,这份执著真爱尤为催泪;而最体现云水苍茫之情的碧云则在海峡的另一方,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终其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但最终得到的却是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的不幸消息。当一生未嫁、容颜苍老的碧云听秋水的儿子昆仑讲述父母的故事,领悟了秋水一生的不舍真情,她画下了血色的雪花来祭奠逝去的情人和岁月。也许上苍的磨难和残忍甚至资讯不通或许就是为了见证和诉说人类不染尘埃的情感,就是为了提醒喧嚣的世界,那人为的海峡阻隔已然催生了多少普通人日日夜夜无尽的绝望和悲伤。

碧云的等待是悲哀的,你甚至可以说那是男权社会女性的自我塑造和压抑,戏曲中寒窑苦等十八载的王宝钏被多少反封建人士批判,然而碧云的等待又是动人的,因为它来自对另一个人倾心付出再无旁移的内心呼唤。金娣的苦恋是艰辛的,你甚至可以说做一个早已心有所属的男人的妻子是对女性自由独立的消解,然而金娣的苦恋又是感人的,因为它所蕴含的忘我和牺牲源于对所爱之人优美品质的渴慕和崇敬。在秋水与金娣的新婚之夜,改名为碧云的金娣将第一杯酒敬给了远在海峡另一边的碧云:“如果他今生见不到你,来生我陪着他一起去找你。”这份豁达和释怀真的令人动容。《云水谣》选择了一种更为苍茫辽阔的历史时空来容纳少年与中年两段不朽的爱情,并将爱情的美好品质: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延宕成民族文化更为常态的美德:善良孝顺、爱国忧民。秋水这个形象还提醒观众在那些特殊的岁月,有多少台湾有志青年将热血洒在故国的土地上而一生无名,他们的背后又有多少思念的泪水无尽地流淌„„这些母亲、恋人、妻子同样不应被遗忘。

喜欢有人这样的总结: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曾为“泰坦尼克”上发生的子虚乌有的异域爱情付出过金钱和泪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自己国家的历史脉络中被父辈的旷世爱情深深感动一回呢?

狂风暴雨的海面,逐渐远离的巨轮,残忍的分开了彼此相爱的人,却维系了那无论船只驶向何处,哪怕天涯海角,都不会消损分毫,跨越了岁月的爱的情牵,这就是影片的开头。

影片在故事开始时,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穿越台北的大街小巷,将当地的风俗刻画得淋漓尽致,也交代了影片发生的背景,是影片在拍摄上的一大亮点。而使用的那枚纽扣,不是一件简单的道具,它已被赋予了爱,成为真爱的代言。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视于岁月的前行,而云水不变的爱情。当陈秋水第一次看到王碧云,爱的情结便悄悄牵住了他们的心。此刻,他的眼神闪耀着年轻的火焰,那时意气风发的少年对爱情的追逐。可阶级的差异把他们分开,回到农村后,他的眼里有了颓唐和失意,漫天的飞谷打在身上,是少年对爱情的流泪,是他对爱情的困惑。当他再看到王碧云,他们的爱在眼神交融的瞬间由懵懂到坚定,他们已决定排除万难,默许终生。他的眼中不再有困惑,真爱已产生。然而,不可预知的未来是他们无法越过去的,当他被迫远离时,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一丝动摇和疑惑。而她,已决定了一生的等候。虽然他们的距离在拉长,但他们之间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他们的爱,在这一刻已然升华,成为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扯不断的情牵。

他们的生命中都有愿意陪伴一生,等着他们的人。薛子路用心浇灌的红玫瑰陪伴了她的一生,等一个永远都回不来的人,直到枯竭的那一刻,而她的心只有云水这一条情牵。而陈秋水也一样的等着她,直到王金娣追到西藏,改名为王碧云。她知道他的心中只有云水情牵,但为了爱,她愿意抛弃自我,做一个替身,结束秋水的等待,那是一个无私的爱,将情牵的一头接过,却从不妄想扯断它,那是一份牺牲自我的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谱出另一段云水谣。而在他的眼中,出现了怜惜和不忍,他怜惜一个和他一样执著去爱的人,不忍心将对别人不可能消逝的感情加在她的身上,但他同意了,不是意味着背叛,而是感动与成全,他的情牵从没变过。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老年的王碧云独自在空当的屋子里守着一幅红色的雪山,那如同鲜血般的红,是她的爱人埋葬的地方,是心中的血泪染红的地方。当看到那张相似的面孔,她无言的哭泣,是一生无悔的选择,等待的祈愿。

影片采用的插叙的手法,通过王晓芮的探寻,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而在这中间,出现了现代社会中对爱情的轻视,这种反差对比,恰好反衬了云水谣的可贵,触摸到相信爱情的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什么把相爱的人分开?是不可预知的未来。但又是什么穿越生死,把相爱的人紧紧相连?是心中扯不断的情牵。

3、全篇的总基调倾向

全片的总基调倾向于中间调,片中各种色彩占有的比例相似,倾向不明确,在影调和色彩层次上都很丰富,在这种中间调的关系下一步一步的叙述了一份在战争、岁月和政治风云中饱受颠沛而隔海相望的爱情能有多执著;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夫妻命运有多牵动人心。

4、色彩倾向

在影片《云水谣》中色彩表达与故事情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表现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初恋段落中,画面的色彩倾向明确,在消色的环境中表达明黄色、青绿色,银灰色,这些传统摄影手段难以获得的色彩关系完美的烘托了剧中人物在半个世纪前所经历初恋跌宕起伏的心理状态。而陈秋水与王金娣的感情表现啊,更多的是使用了柔和的暖色,表达了两人相濡以沫厮守终生的那种淡淡的喜悦。但同样是暖色,也会随着时空的变换,情绪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

在王碧云夜晚去见陈秋水的最后一面的那场夜景戏,整体色调为凝重的蓝灰色调的硬调子,再加上音效方面大雨的环境音,以及一直延续的那种诡异的音乐和间断的雷声,共同营造出了当时那种情况下的紧张,害怕,难舍难分的气氛。这段戏与接下来回到现实中酒吧的戏又是两种风格,酒吧里色调暧昧,色彩艳丽缤纷,是一种休闲,娱乐,时尚,懒散的轻松气氛。

在北方防空洞里拍摄朝鲜战争期间的戏中,这是陈秋水与王金娣初识的一段戏,在色调方面以军装的土黄和橙灰色比较单一的色调为主,也略有夜景的蓝色调,时不时的也会出现红旗的红色和极少彩旗的蓝,黄色,主要是为了烘托革命热潮的气氛。

总的来说,全片的摄影基调是由几个大的色块组成的,而这几个大的色块有的是根据故事的情节的悲喜变化以及场景、地点、时间的不同而转变的,真正做到了色调,光线的变化以及摄影镜头的运用符合故事情节的叙事而出现,使这部片子看上去更加有整体性。

5、该片的光线风格

1.侧光法处理

强调主体的第三空间效果。保持、强化每一亮面暗面的平稳过渡和区分,影调丰富而有一定的变化。

2.散光法处理

云水谣的影评 篇5

2008-01-15 09:00

细心扫描2006年度中国电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电影表达空间与时间走向两极。一方面时空越来越狭隘、窄小,如果说《无穷动》是除夕前后一个大院里的女人“四重唱”的话,那么《梦想照进现实》就像是一个晚上一个房间里的男女“对口相声”。另一方面时空越来越广阔、宏大,《茉莉花开》、《理发师》、《芳香之旅》的架构横跨数十年,尹力导演的《云水谣》也搭上了大架构影片的年度末班车,被宣传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中国电影的宣传已成了欺骗观众、厚颜吹牛的同义词,一部毫无民族文化特色、充满对好莱坞低级模仿的《魔比斯环》被吹棒为中国“动画版的《指环王》”,一部小打小闹的小品之作《新街口》更是贯以“中国版的《美国往事》”。这些响亮的宣传口号在拿国外经典为自己脸上贴金时,影片本身的素质又狠狠打了制作和宣传方一个响亮的耳光,成了中国电影市场不成熟的笑话。《云水谣》也是不甘落示弱,捧出被代代影迷视为爱情经典的《乱世佳人》作自己的“伴娘”,良好的自我感觉也不过是再一次应证了中国电影的宣传暨吹牛的特点。

作为中国电影主旋律导演阵营中的干将,尹力是比较大气的一位,选择张克辉的小说《寻找》拍摄也是情理中事。乍一看,《云水谣》与《乱世佳人》有几份相似,跨越数十年动荡历史的悱恻爱情,属于爱情史诗片的范畴。但是,中国不是好莱坞,尹力不是维克多.弗莱明,陈坤不是克拉克.盖博,徐若瑄不是费雯.丽,《云水谣》徒有《乱世佳人》的模样,却没有后者的内容与涵养,结果是爱情和史诗不幸地双双沦陷了。

《云水谣》以电影叙事中常见的小说类倒叙和插叙展开。拿小说讲故事的影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叙述人翻开一部既成小说,然后随着小说的内容推进,讲完故事后合上小说;一类是与编写小说的过程同步,边“写”边讲,当故事结束时贯以书名。很显然,《云水谣》属于后者,片名择取剧中主角王碧云和陈秋水名字中的末字结合而成,“谣”即民谣,有一份传奇故事的意思。

影片讲述的爱情非常纯洁,可以说是一段至死不渝的痴恋。这让我自然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琼瑶爱情电影,“两秦两林”(秦汉、秦祥林,林风娇、林青霞;很巧,秦汉客串饰演王父一角)等一干帅男靓女演绎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形成庞大的爱情乌托邦。纯情的男女之爱是人类向往美好的天性,这是琼瑶电影得以风行大热的根本原因。《云水谣》打的正是这张“纯情牌”,初衷是好的,但“出牌”的手法显得极为俗套与单一。

影片伊始,爱情就迎面而来,陈秋水做家教时,与王碧云相识相恋,因为政治事件陈秋水逃离台湾到达大陆。两人分别之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构成影片的骨干。此后,双方的“痴等”成了表达爱情进而煽情的唯一路数。并且为了突出“痴等”的力量,导演为两人各加上一个同样痴情的追求者:薛子路和王金娣。这样的设计不知不觉地将剧中人物的性格限定得十分雷同:个个都是痴情种。“你痴我也痴”的故事使得剧情极其单薄,看四位主要角色中的任何一位,差别都不大,不就是一个痴字嘛。由此可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云水谣》比《张思德》倒退了一大步。《张思德》虽然是一部旗帜鲜明的主旋律电影,但吴军扮演的张思德摆脱了样板戏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憨厚得有点傻里傻气、会骂人、会生气的普通人,这样形象才具有亲合力,才能打动观众。

尹力通过轮番在内地和台湾两地切换来****主人公“痴等”的过程,一会是陈秋水抗美援

朝、到西藏工作的故事,一会是王碧云独自等待的故事。对于分散两地的恋人,切换表现手法是常规套路,原本无可厚非情,但是导演仅仅满足于两地之间的简单“换频”,没有更进一步地设法让两者产生真正的联系。于是,“王碧云的故事”和“陈秋水的故事”就像两个以“痴等”为轴心的“同心圆”,两个人的故事除了“痴等”外完全被分割开来。如果说,王碧云的等待化作为部分行动,表现在照顾徐母、四处打听徐秋水下落的话,那么,徐秋水的等待就完全沦为奔走各地干工作上,他并没有以实际的行动去设法“找寻”王碧云,后者完全消失在他真实的生活之中。这样的等待产生的感染力非常有限。

影片的摄影比较流畅,部分段落极具好莱坞式的动感和质感,一些外景拍摄得颇为唯美。同时,影片也表露出导演卖弄技巧、刻意追求诗意的毛病。王碧云偷偷离家跑到乡下的陈秋水家,陈母有意即刻遣回王碧云,只因没有火车才允诺暂留。接下来的是一段在小桥流水的村镇里唯美的连贯的无声镜头,表现了年轻人之间温馨、浪漫、美妙的恋情,这明显是出于加强两人情感的需要。但是在这段戏里,两人去了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活动而且身上的衣服也换了好多次,绝非一曰两曰方能完成,这与陈母暂留的考虑和王母对陈秋水的不接受都产生了矛盾。还有一段是王碧云和陈秋水拥抱时,导演在深情的音乐下运用了一段中距离的侧面俯拍旋转镜头,这同样是追求唯美的误区。当两个相爱的年青人重逢时,为什么不用特写的镜头通过人物表情来展现复杂的内心世界,反而用旋转的镜头屏蔽了人物的内心。这些表明,尹力之于爱情电影充其量是二流导演。

基于近现代的中国多灾多难,中国导演在表现爱情时往往喜欢将镜头对着苦难历史,让爱情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譬如《情人结》、《理发师》、《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等。《云水谣》同样将纯洁的爱情置于台湾二.二八事件、抗美援朝、援建西藏等动荡变幻的历史大环境中。在中国,稍有名气的导演,一旦拍摄与历史有关的题材,都有能力动用部队力量送上几段场气势恢弘的大场面,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大片的气质。《云水谣》中抗美援朝时的文艺表演和胜利之后的欢送场面,就显示出历史的大气和拍摄调度的不易。遗憾的是影片对于历史与主人公在爱情电影中的关系把握不深,人物与历史基本游离,致使大历史显得华而不实。因为,影片构建的“两地相思和苦等”的核心故事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展开,而且,人物虽是历史之中,却在历史中没有太多的作为和事迹。对此,国外的爱情史诗影片可以作为“参照物”。大卫.里恩执导的《曰瓦格医生》将主人公与历史合二为一,人物的故事完全融入到历史的发展之中,例如,主人公被军队强行带走从事战地救治工作,主人公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与婚姻皆由历史促成,等等。

由于导演为了全力表现主人公的“痴情”,致使人物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性格转换(只是痴情),进而剧情显得毫无张力(仅剩苦等),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一点上,约翰.卡伦导演的新作《面纱》有资格成为尹力和《云水谣》学习参考的标本。在该片中,爱情经历背叛――迷失――救赎――回归的过程,人物形象随着爱情的不断变化而逐渐丰满。尤其是该片营造出的乱世构成的叙事背景,不单是兵荒马乱的战争时代与民族****,也是自然灾难带来的霍乱肆虐,正是这两方面的“乱”,成了男女主角之间迷失的爱情得以回归的土壤。

“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与“美国版的《乱世佳人》”的内在的差距也就是《云水谣》与《曰瓦格医生》、《面纱》之间的差距:故事平淡无奇,缺少跌宕起伏的高潮;人物性格单调,形象没有任何的转变;剧情与历史脱节,刻意追求宏大场面;迷恋唯美画面,爱情在现实与诗意中变味;男女主角为“等”而“等”,分开之后没有“交集”。

在细节设置上,王金娣改名王碧云虽然基本上是“民谣”中才可能出现的事,但与结尾王碧云和陈秋水的墓碑上的文字相合,有一种宿命感,可算是一处妙笔。父亲陈秋水与儿子陈昆仑都由陈坤出演,且儿子为了区别父亲“戴上”一把大胡子。由同一个演员扮演一对父子在中国影视极为常见,比如《天狗》的结尾。这从侧面也表明中国导演手法的老套与缺乏创意。事实上,只要故事讲到位了,情感渲染足够了,谁来扮演陈昆仑效果都一样。此外,在人物感情的萌发阶段,导演除了比较清晰地表现了陈秋水对于王碧云的吸引力之外,陈秋水对王碧云的爱、薛子路对于王碧云的爱、王金娣对于陈秋水的爱都是泛泛交待,没有过多的铺垫和陈说,让人在突兀之中一直疑问: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之间如此“痴等”?

表演方面,值得表扬的是归亚蕾,最后那一个张嘴含泪的表情“做”的非常精准和不易。李冰冰饰演的王金娣比较有跳跃感,有快乐的一面,也有悲伤的一面。陈坤演惯了青春偶像剧,演年轻的陈秋水和陈昆仑自然是驾轻就熟,演奔波的陈秋水则完全没有经历风雨的历史感,《云水谣》和《理发师》都证明了他不是演绎饱含历史沧桑角色的最佳人选。久违的徐若瑄末能带来任何惊喜,也是缘于单一的形象没有给她过多的发挥空间。至于那个痴迷王碧云的薛子路,则如京戏中的“丑角”一样,成为脸普化的牺牲品。

《云水谣》是一部表现纯洁、真挚爱情的影片,符合大众对美好爱情向往的心理需求。同时,影片带着一副历史的枷锁,追求史诗的大片气魄。单调的剧情和宏大的格局使影片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云水谣》电影观后感 篇6

云水谣的悲,建立一个是建立在时代背景下不得不得分离,另一个是建立在陈秋水的妥协。而,第二个悲,才是我所无法抑制泪水的原因。

云水谣中,最喜欢王碧云,那个等了陈秋水一生的王碧云。

她终其一生都在等一个等不到的人。

如果没有金娣,就让碧石秋水子路三个人都各自等待一生也好,这样的结局即使有憾,也不至于让人悲伤。

可惜没有如果。陈秋水变成了徐秋云,金娣化名“王碧云”。徐秋云和“王碧云”在一起了。那个也在等待王碧云的陈秋水不见了。

而真正的王碧云,为陈秋水赡养母亲,和他母亲一起等陈秋水等了一生。

千辛万苦第一次得到的有关他在大陆的信息,就是他已经结婚。

而她,一直在苦苦寻找,苦苦等待一个永远等不到的人。

王碧云爱了陈秋水一生,等了陈秋水一生。

薛子路爱了王碧云一生,陪王碧云等了陈秋水一生,等了王碧云一生。

《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7

《云水谣》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和“人间自是有情痴”,我觉得前一句更符合这部影片。

影片的男主人公名为陈秋水,女主人公名为王碧云,这两个名字其实已然诠释了“云水谣”这个名字。影片的故事以王碧云侄女的追问,和老年王碧云的回忆展开,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现实和过去反复交替来叙述一段陈年往事,或者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有四个主要人: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薛子路。可以说,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执着,其实,那种执着在那个时代并不稀有。陈秋水和王碧云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然而美好又总是那么的短暂,在他们订婚之际,陈秋水因为是左翼团体的人(实际上就是信奉共产主义的)而被追捕,被迫离开台湾,从此云水相隔,相见无期。云与水的隔绝,使这场原本幸福的爱情成为了鱼与飞鸟的苦恋,同时也多了另一只鱼和飞鸟的苦等。

四个执着的人为了彼此心中的那份爱,坚守着,等待着,默默的付出着。王碧云不顾一切的寻找陈秋水,坚守到老;薛子路又不顾一切的等待王碧云,默默的付出着,甚至帮着找陈秋水;陈秋水心中始终忘不了王碧云,坚守着心中的爱,无视眼前的爱;王金娣明白陈秋水的心,但依然等待,同时也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爱。其实,四个人的执着,都是源于对爱的信念,当爱已化作信念,执着便是理所当然。

有人评价这部电影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觉得这样的总结是比较中

肯的,无论是王碧云还是薛子路,又或是王金娣,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爱,也注释着“人间自是有情痴”。

从王小芮的追问,到王碧云的回忆,那个年代的爱情,和现代的爱情已然形成了对比。不管是薛子路对王碧云的情,还是王碧云对陈秋水的情,又或是王金娣对陈秋水的情,这一段段真情,都值得追忆,也值得思考。

很多人喜欢纳兰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王碧云与陈秋水相见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在西螺的日子是那么的令人羡慕,可是云水相隔又是那么多凄凉,如果只停留在那最初的美好时刻该有多好啊。所以有问“若人生之如初见,似水流年会不会繁华些许?”,我的回答是不会,流年既已似水,落花自当飘零,只有初见,没有再会,繁华为谁?这也是四个人执着的原因所在吧。

如果说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坚守是因为彼此深爱,那么薛子路和王金娣坚守又是为了哪般?明知所爱之人心有所属,却依然执着,这样的爱怎不叫人为之动容。我不禁想起了两句短诗,“我问佛:如果遇到可以爱的人,却又怕把握不住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令我意外的是,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而陈秋水最后接受了王金娣。看完这个结局,我很疑惑,开始反思,在看《单身男女》的时候,我写到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但当爱与被爱不能统一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在这二者之间做的选择是不同的,男人更倾向于追求爱,而女人更倾向于享受被爱,并且还做了些许分析。

可是,《云水谣》里面却不是这样的,王碧云坚守着爱,陈秋水最后接受了被爱,开始是有些疑惑的,后来逐渐想通了。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的爱,是因为陈秋水也是爱她的,这份爱是统一的,这种相爱一直存在着,而陈秋水接受王金娣的时候,他们的爱也统一了。

其实,这也因为时代的差异性和爱情观的差异,与现代人随性的情感相比,他们这种坚持似乎更像是一种信念,而并不是因为责任或者承诺,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的缺乏信念。

游古镇作文1000字 篇8

我们先到定川门。相传,定川门是宋朝建造梅城时的八门之一,寓意定住新安江水,造福于民。定川门很有气势也很雄伟,一看就令人景仰。定川门上面矗立着一幢古朴的楼房,牌匾上四个金色的大字――“江山永固”远远地映入眼帘。我仿佛看到先人把新安江水驯服以后,百姓就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我们沿着楼梯攀上城墙,城墙又宽又高,一眼望不到头。城墙上端用砖块砌成三角单孔,犹如半朵梅花的城垛。妈妈说,这就是梅城的由来。这种城垛还有一个好处,敌人来犯时,可以把箭从“梅花”凹进去的地方射出去。在城墙的底端还有堤坝,涨洪水时可以挡住水流。

城墙是个观赏风景的好地方。城墙外边就是一片苍茫的水面,是新安江、兰江和富春江的交汇处,江水很清,奔流向东。江对岸的山和树也很特别,有的浅绿色,有的深绿色,也有碧绿色的。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在这些山与树间有一座塔――南锋塔。南锋塔十分洁白,在一片绿海中更是显眼、夺目。

下了城墙,我们走进府前街,扑面而来的繁华气息,让人感觉来到另一个世界似的,外边是如此清净,里边是如此热闹。虽不是春节,但是每家每户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街上行人如织,人声鼎沸,好不热闹,真喜庆!

大街上店铺林立,到处都是名小吃:严州酥饼、油煎@、千层糕……香气扑鼻,让我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买了一碗臭豆腐,它虽然臭,但是这臭味却更让人有食欲。它的皮很脆,但是皮里的豆腐很糯,蘸着辣酱更加好吃。还有水晶糕,水晶糕外形有点透明,就像是真的水晶一样,尝一口,味道甜甜的,直透心底。

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文化古迹。在一座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里,建于19的清邮局,院落曲折,三进三出,天井照壁,粉墙黛瓦……门口有一只高大的清朝第一代蟠龙邮筒,邮筒侧面印有“大清邮政”字样。在这里,可以参与慢递未来的体验,在纸上写下你想对自己未来说的话,塞进邮箱,盖上梅城邮戳,就可让书信在未来传递给自己。

街上牌坊耸立,一座始于南宋的“状元楼”牌坊令人注目,四柱三门皆以巨石凿制,雕刻有狮子、凤凰、鸟兽等浮雕,栩栩如生。我们还在一座大将军的雕像前驻足留恋,这雕像盔甲披身,骑马执剑,目光锐利,好像要活过来一般。他就是名将孙韶,当年镇守梅城,功勋卓著,被吴国皇帝孙权赐姓。

上一篇:长恨歌改写作文下一篇:作文的微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