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2025-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精选8篇)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篇1

植物生理学是运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法揭示和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科学,是现代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重要植物生理指标的基本测定方法 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部分:

(1)细胞结构与功能,它是各种生理活动与代谢过程的组织基础;

(2)功能与代谢生理,主要包括光合、呼吸、水分、矿质、运输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各种功能、机理与环境条件的影响;

(3)生长发育,它是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的综合反应,包括生长、分化、发育与成熟、休眠、衰老(包括器官脱落)及其调控;

(4)逆境生理,包括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抗逆性等。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植物生理学的整体。绪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对象、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对农业做出的贡献、发展趋势。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第1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了解植物细胞(生物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基本概念

1.粘性(viscosity)

2.弹性(elasticity)。

3.液晶态(liquid crystalline state)

4.伸展蛋白(extensin)。

5.胞间连丝(plasmodesma)

6.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2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主要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

(一)基本内容

1.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2.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过程及其动力 4.植物水分平衡

(二)重点

1.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2.水分吸收和散失的动力及调控(气孔运动的机理)3.植物水分平衡

(三)基本概念

1.水势(water potential)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4.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与水分平衡(water balance)5.自由水(free water)与束缚水(bound water)6.共质体(symplast)与质外体(apoplast)

7.主动吸水(active absorption of water)与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8.水孔蛋白(aquaporin)9.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10.蒸腾效率(transpiratton ratio)与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11.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

12.永久萎蔫系数(permanent wilting coefficient)13.根压(root pressure)

14.小孔律(law of small pores)15.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

第3章

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主要了解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缺素诊断,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点及吸收机理。

(一)基本内容

1.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必需元素及其研究方法 2.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诊断 3.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及运输 4.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5.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

(二)重点

1.N、P、K、Ca及Fe、B、Zn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 2.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 3.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四)基本概念

1.灰分(ash)和 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2.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3.主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

4.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5.膜转运蛋白(fransport protein)

6.载体(carrier)

9.ATPase(ATP phosphorhydrolase)

10.致电泵(eletrogenic pump)。

11.H+-ATP酶

12.共转运(cotransport)。

13.离子的选择吸收(selective absorption)

14.生理酸性盐(physiologically acid salt)15.生理碱性盐(physiologically alkaline salt)16生理中性盐(physiologically nutral salt)17.单盐毒害(toxicity of single salt)

18.离子拮抗(ion antagonism)

19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离子交换(ion exchange)。

21.质外体(apoplast)

22表观自由空间(apparent free space,AFS)。23 叶面营养(foliar nutrition)

24.最高生产效率期。

第4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主要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

(一)基本内容

1.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叶绿体色素的光学性质与生物合成 3.光合作用的机理.植物光合作用碳同化的途径及其特点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7.植物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二)重点 光合作用的机理

(三)基本概念

1.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2.碳素同化(carbon assimilation)

3.作用中心色素(reaction center pigment)

4.聚光色素(light harvesting pigment)5.光合单位(photosythetic unit)

6.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7.水氧化钟(water oxidizing clock)

8.原初反应(primany reaction)9.红降现象(red drop)与爱默生效应(Emerson effect)10.PSI(photosystem I)与PSII(photosystem II)

11.量子产额(quantum yield)

12.Rubisco(RuBP carboxylase/oxygenase)13.荧光现象(fluorescence)

14.作用中心(reaction centre)

15.光合链(photosynthetic chain)

16.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17.C3径(C3 pathway)与C3植物(C3 plant)18.C4径(C4 pathway)和C4植物(C4 plant)

19.CAM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植物(AM plant)20.生物产量(biolgical yield)与经济产量(economic yield)

21.叶子散阻力(leaf diffusion resistance)与叶子导度(leaf conductance)

22.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23.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24.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25.叶面积系数(leaf area indx LAI)

26.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或光合生产率(photosythetic production rate)27表观光合速率(apparent photosynthetic rate)净光合速率(net phosynthetic rate)28.光补偿点(1ight compensation point)与光饱和点(1ight saturation point)

29.CO2补偿点(CO2 compensation point)与CO2饱和点(CO2 saturation point)。

30.光能利用率(efficiency of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第5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主要了解呼吸作用及其多条路线的生理意义,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为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本内容

1.高等植物呼吸作用的类型及其生理意义 2.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4.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作物栽培 农产品贮藏)2.呼吸作用的多样性及其意义

(二)重点

1.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及其生理意义

2.EMP、TCAC、PPP途径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其生理意义 3.抗氰呼吸及其意义

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其与作物采后贮藏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呼吸作用(respiration)

2.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3.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4.EMP途径(EMP pathway)

5.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C)6.PPP(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7.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8.呼吸链(respiration chain)

9.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1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11.能荷调节(regulation of energy charge)12.抗氰呼吸(Cyanide resistat repiration)

13.呼吸商(respiration quotient RQ)

14.呼吸速率(respiratory rate)15.P/O比16.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dase)17.末端氧化酶(terminal oxidase)

18.安全含水量(safety water content)19.无氧呼吸消失点(anaerobic respiration extinetion point)

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分配及细胞信号转导

主要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分配规律及植物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分子机理,调控源流库关系以提高作物产量质量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内容

1.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方向、速度、形式和机理 2.有机物质的分配方向和规律

3.影响有机物质运输分配的环境因素 4.植物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二)重点

1.实验证明有机物质运输途径和方向

2.有机物质运输的压力流动学说内容及其评价 3.源库理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4.植物把环境刺激信号转导为胞内反应的途径

5.Ca2+在细胞中的分布特点、钙信使作用标准及分子基础

(三)基本概念

1.代谢源(metabolic,Source)

2.代谢库(metabolic, Sink)3.流(transportation)

4.源-库单位(sour-cesink unit)5.转移细胞(transfer cell)

6.比集运量(specific mass transfer,SMT)7有机物质运输速度(transport velocity)和有机物运输速率(transport rate)

8.韧皮部装载(phloem loading)和韧皮部卸出(phloem unloading)

9.生长中心(growing center)

10.就近供应

11.同侧运输

12.细胞信息系统(cell message system)

13.环境刺激—细胞反应偶联信息系统

14.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15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16.GTP结合调节蛋白(GTP 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s)

CDPK 18.钙调素(Calmodulin,CaM)

19.SE-CC 20.肌醇磷脂信号系统(inositol phospholinid inositide signal system)第7章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

主要了解五大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中的分布、运输、生物合成、主要生理功能 和作用机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内容 1.植物激素的发现

2.植物激素的代谢(生物合成、降解、钝化)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4.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5.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

6.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重点

1.五大植物激素主要的生理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生长素的作用机理、赤霉素对大麦种子α-淀粉酶的诱导,细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的机理,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机理

3.五大激素合成途径(不记过程)及前体物质,乙烯生物合成的调节 4.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

(三)基本概念

1.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phytohormones)

2.生长调节物质? 3.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4.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s)5.生长抑制剂(growth inhibitor)

6.生长延缓剂(growth retardant)7.极性运输(polar transport)

8.激素受体 第8章

植物的生长与分化

主要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及细胞生长生理特点,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相关性,为分析植物生长现象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本内容

1.生长、分化、发育的概念

2.种子萌发生理

4.光敏色素

3.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4.植物生长相关性 5.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二)本章重点

1.细胞发育三个时期的生理特点 2.植物生长相关性 3.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4、光敏色素

(三)基本概念

1. 细胞的分化(differentiatkm)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2.植物的再生(regeneration)

3.极性(polarity)4.黄化现象(ctiolation)

5.生长协调最适温度(grow coordinate temperature)6.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

7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8.光受体(photoreceptors)

9.蓝光效应(blue effect)

10.光敏色素(Phytochrome,Phy)

11.生长相关性(correlation)12.顶端优势(apical dominance)

13.根冠比(root top ratio,R/I)

14.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of growth)15.昼夜周期(daily periodicity)

16.季节周期(seasonal periodicity of growth)17.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rhythm)18.向光性(phototropism)

19.隐花色素(eryptochrome)20.种子活力(seed vigor)和种子生活力(seed viability)21.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

第9章

植物的生殖生长 内容提要

主要了解植物生殖(包括花前成熟、成花诱导,花器官形成及授粉受精生理)需要的条件。

(一)基本内容 1.花发端 2.春化原理 3.光周期现象

4.花芽分化

5.授粉受精生理

(二)本章重点

1.春化作用与光周期理论 2.授粉受精需要的条件及生理生化变化

(三)基本概念

1.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和春化处理(vernalization)2.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和 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3.

春化解除(devemalization)和再春化现象(revemalization)

4.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和.临界夜长(critical dark period)5.识别蛋白(recognition protein)

6.群体效应(group effect)

7.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8.花发端(floral apices)9.花芽分化(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10.C/N比学说(carbon/nitrogen ratio)11.同源异型突变(homeotic mutation)和同源异型基因(homeotic gene)

第10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主要了解植物成熟、衰老、器官脱落生理机制及调控的基础理论。

(一)基本内容

1.种子和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2.休眠生理 3.衰老生理 4.器官脱落生理

(二)本章重点

1.种子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2.种子的休眠

3.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激素调节 4.器官脱落与离层的形成及激素调控

(二)基本概念

1.非丁(phytin)2.风旱不实现象

3.休眠(dormancy)4.强迫休眠(force dormancy)和深沉休眠(deep dormancy)

5.单性结实(parthenocarp)6.呼吸跃变(climacteric)和呼吸高峰(respiratory climacteric)7.生物自由基(biological radicals)和活性氧(active oxygen)

8.生物自由基伤害学说(biological radical injury theory)9.离层(separation layer)10.生长素梯度学说(auxin gradient theory)第11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主要了解低温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理,植物对低温和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及抗性。

(一)基本内容 1.植物的抗寒性 2.植物的抗旱性

3.植物的抗热 抗盐 抗病性性 4.植物的氧胁迫

5.植物的抗性生理通论

(二)重点

1.冷害生理冻害生理

植物的抗寒性

2.干旱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严重干旱致死的原因

植物的抗旱性 3.交叉适应现象

4.逆境条件下植物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抗逆性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逆境(stress)与植物的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2.渗透调节(osmotic adjustment)和渗调蛋白(osmoregulation protein)

3.交叉适应(cross adaptation)4 膜脂相变(Phase transition of membrane lipids)5.膜脂过氧化作用(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6.水合补偿点(hydrtion compensation point)

7.诱导抗病性(desease induced resistance)8.抗寒锻炼 第12章

植物生理实验技术

测定植物组织水势、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膜相对透性的基本方法,测定原理及注意事项。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型

一、解释名词(20分)

二、简要回答问题

(50分)

三、综述题(30分)

参考书

1.张继澍主编

植物生理学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12 2.张继澍主编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篇2

要通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一定要改变之前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病理学技术》课程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及技术。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够及早让学生接触临床,前期了解临床病理检查的主要技术手段.并通过对具体病例的接触感受临床工作的特点。对此我们需要对病理学技术课程教学的考试模式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实践,通过不断探讨,扩大教学研究的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提出一下几点认识。

1 学生对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考试模式应用的建议和看法

1.1 希望课程考核体系能够得到改善

大部分同学提出通过实验课的考核形式的构想,而只有小部分仍然表示开卷或闭卷这种笔试形式考核。一旦考核体系只重视理论内容的笔试,那么学生很容易走进了死记硬背的怪圈,更是忽略自身应用能力的锻炼。而病理学技术注重的恰恰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它的考试模式不仅通过CPC考核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考核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希望增加有关病理技术实验课程学时数

病理技术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操作能力,但目前一些客观原因的限制,课程的课时数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有操作的机会,这就会导致一定的不公平性,因此如果能够增加课程学时数,就能够使他们有增加动手的机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希望增加有关实验方面的经费投入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但如果实验设施、实验条件的限制,容易导致学生没法更好地参加实验学习,甚至只能用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因此很多学生通过增加经费投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2 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考试模式有助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这种教学考试模式就是通过将理论指导实践理念贯穿到考试当中。之前的考试大部分使用开卷、闭卷笔试形式,而现在这种模式使用的是利用口试的方式阐述《病理学技术》相关理论的方法,然后通过学生这样的阐述来进行评价学习效果。这样通过学生阐述课程知识如免疫学、化学等,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边用边做边考,这就能够充分将理论学习、实际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考试的效能。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起的教学作用:

2.1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

学好医学,离不开实践,通过学生实验动手,操刀,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教学直观性比较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够加强记忆,创造了一个思维平台,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

2.2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开设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考试模式,能够让学生熟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原理、常用方法、染色过程及临床应用等知识,能够亲自参加实验每个环节,在其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探讨,经过这种学习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操作能力,科研意识。

3 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考试模式有助于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病理学技术》课程的考试可以将理论指导实践理念进一步融入到课程过程中,学生在结束每项技术操作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通过口试的方式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如果能够长期持续应用这种模式,学生能够通过《病理学技术》这门课程全程培训,得到全面训练,科学思维得到拓展,理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它在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起到的教学作用:

3.1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做好病理本职工作的前提,要求学生具备严谨工作态度,病理学专业方向的医学生将来将从事基础病理、临床病理方面的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扎实的病理知识,同时具备严谨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医学态度。在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医学态度可以得到端正,严谨遵循“三基三严”标准,不然实验很容易导致失败。

3.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在这种教学考试模式中,医学生能够锻炼观察力、思考力并及时提出和分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勇于利用自己的学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到实践中来解决问题。就比如课题中要求通过尸体解剖技术,探讨死亡原因,联系临床现象加以验证。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尸体解剖过程,学生就会对各种疾病发展过程从书本上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学生能够运用之前的病理学理论知识,寻找病变的部位,或者发现新的病变部位,在之后再通过翻阅相关书籍解开之间的疑惑,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 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考试模式有助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4.1 实施《病理学》实验教学之前:

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他们也只能刻板地学习和复习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这样的过程显得乏味、枯燥,长期如此,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学生们更多的是实施一种自主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4.2 实施《病理学》实验教学之后:

有利于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这种实验教学考试模式主要是对考核内容进行一个综合评价,给予学生该门课程评定一个等级,也就是总成绩。它的考核基础建立在平常的成绩、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这种指导下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的基础上。相比较,这种考核模式更侧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智力、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综合评定。换句话说,我们更多突出以学生为主题,老师引导,改变之前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研究实践的摸索,采用多种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2.1 考试的功能作用

何为考试,它是一种测量手段,测量的对象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人掌握知识、观念、智慧、情感、能力的水平、程度。这种考试与之前的不同在于它包含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考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具有两种功能,第一种是它作为测量教学效果的途径,体现考试教育功能。第二种功能是它作为选拔人才的途径,体现考试社会功能。这两种强大的功能凸显了考试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重大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考试一直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由于考试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让它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关键教学环节,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更是成为高等院校教学互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2.2 考试的内容改革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以前的考试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却忽略实践能力的考验,这也就导致有些学生为了夺取高分,而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同样可以获得好成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普遍差。而考试内容改革以后,既有理论笔试部分,又有实验技术操作部分,充分中和了之前的比例,让之前不认真操作实践的学生重新调整了学习方向,学习内容,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这种考试模式,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的学习能力。

4.2.3 考试对师生发挥的积极促动

这种考试模式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检验老师在教学上的效果和质量。传授知识、思维开发、增长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等包含在教学基本目的当中,而考试可以促进这种目的的快速实现。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考试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正确适当的考试方法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奋发向上,最终达到立志成才的效果。相反,如果是选择了不恰当的考试模式,不但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印象学生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兴趣,更无法由此来评定老师的教学效果。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何最大程度提高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积极性,都成为这种考试模式摸索的重点,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改革过程,没有能够提供相适应的考试方法、模式,就会造成无法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客观评价,从某方面讲也是极大地挫败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3 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有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同学表示参加病理技术实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更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动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

病理学教学之前一直运用的传统实验性教学模式。多年以来,学生只能通过肉眼来观察标本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他们最多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教研部一直负责大部分的标本、病理切片的制作,这也导致了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参与,让学习显得被动,在实验中也只是通过直观观察,很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知识,让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学生就失去兴趣,这就谈不上病理学课程目标所提出的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这种实验考试模式的运用,可以确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一改之前的传统方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有兴趣知道自己的操作结果,分析操作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另一个角度想,通过实验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加深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通过学生自己参与所有操作实践过程,学生们更容易产生一种参与感、欣慰感、成就感。

5 结束语

病理学是涉及科研工作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让这种病理学技术实验教学考试模式既起到重视课程理论实验技能的培训目的,又能够继续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提高操作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病理学技术》课程是一门专门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非常强的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临床,通过了解认识临床的一些工作特点。通过对《病理学技术》课程教学的考试模式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够提高评价质量和客观性,达到教学目的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病理学技术》课程,考试模式,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邱悦颜.教育病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10,(03).

[2]石鸥,王昌善.高校教学及其管理的病症探查与成因解读——大学教学病理研究之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1).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篇3

【摘 要】本文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为基础,创新性地采用学生团队合作模式,对广西医科大学2013级护理本科生进行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并分析团队及考站的考试成绩,旨在探讨护理本科生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 团队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15-0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又称临床技能多站式考试(Multiple Station Examination),是1975年由英国的Harden R提出的一种以客观的方式评估临床能力的考核方法,是目前被国内外医学教育部门认可的应用广泛、客观性强的临床能力评价方法,主要用来评价医学生、实习医生、临床医师以及护士等的临床操作技能。目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普遍应用于医学教育中,被认为是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最好方式。此外,现今临床护理越来越强调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团队式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及应变能力,能较好地发挥团队功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整体效益。本研究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为基础,创新性地采用学生团队合作模式,对广西医科大学2013级护理本科生进行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并分析团队及考站的考试成绩,旨在探讨护理本科生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模式的改革。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考试对象为广西医科大学2013级护理本科生,总共148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33人,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

(二)研究方法

1.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将148人分为30个团队,其中28个团队为每个团队5人,2个团队为每个团队4人。二是设置考试站点。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为基础,设置4个考站,分别为入院评估考站、操作前评估与准备考站、技能操作考站、出院评估与宣教考站。每个考站的内容及分值见表1。三是编制临床病例。从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项目中挑选出4个重要项目,分别是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中心吸氧技术、留置导尿术、肌内注射法。编制4个临床病例,分别融入这4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个临床病例均贯穿整个技能考试始终。四是编制评分标准。根据4个技能操作项目,分别编制4个评分标准。每个评分标准均包括4个考站部分:入院评估部分30分,操作前评估与准备部分14分,技能操作部分30分,出院评估与宣教部分10分。此外还包括仪表部分1分以及综合评价部分15分。满分为100分。五是编制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患者出院护理评估单。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在入院评估考站使用,内容包括要填写患者的个人信息和一般情况,入院情况,生命体征和主要症状体征评估,护理观察项目(如意识、饮食、睡眠、活动、排便、排尿、吸烟、饮酒、心理社会资料等),病史情况(如现病史、既往史、输血史、手术史、过敏史、家族史等)等。患者出院护理评估单在出院评估与宣教考站使用,内容包括要填写患者的个人信息和一般情况,出院诊断,出院情况,离院方式,生活方式指导,针对疾病教育指导,复诊指导等。

2.考试实施过程。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同时进入第1个考站,抽签决定4个临床病例中的1个为考试病例。抽签决定团队中1名成员作为患者,给予患者熟悉病例的时间。团队成员相互分工与协作,依次完成4个考站的考试任务。考试时间为30分钟。

3.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二、考试结果

(一)技能考试成绩

30个团队中,最高成绩95分,最低成绩73分,平均成绩为86.30±6.15分。成绩分布情况见表2。

(二)各个考站考试成绩情况见表

三、各个考站考试成绩分析与讨论

(一)技能考试成绩分析

30个团队的平均成绩为86.30±6.1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成绩分布总体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说明该考试模式整体安排是合理的,难度适中,考站设置合理,能正确地评价和反映学生多方面的临床能力,是客观的、公平的。

(二)入院评估考站成绩分析

入院评估考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和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对患者进行问诊,收集患者入院时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和一般情况,入院情况(如入院时间、途径、入病房方式、入院诊断、入院原因等),患者主要症状体征评估,护理观察项目(如意识、饮食、睡眠、活动、排便、排尿、吸烟、饮酒、心理社会资料等),病史情况(如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输血史、过敏史、家族史等)。这部分任务问诊者可以对照着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询问等来完成,患者根据病例内容回答问诊者提出的问题,问诊者需填写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主要考核学生的问诊技巧和内容。第二个方面是要进行一个技能操作项目,即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

该考站平均成绩为24.77±3.20分,处于中上水平,学生们基本上能够按照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单的内容进行问诊,能较正确地完成测量生命体征的操作,但部分团队和学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问诊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内容不够全面、完整,有遗漏;内容不正确,有的与疾病无关;问诊时缺乏条理性,思路凌乱,顺序混乱;与患者沟通能力较差,交流较死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亲和力;不会及时准确地向患者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不会使用赞扬、鼓励等语言与患者沟通。在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评估患者的情况时有遗漏,如没有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是否有影响生命体征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患者的皮肤状况等;帮助患者夹体温计时没有注意患者体位,没有夹紧体温计;测量体温和血压在患者同一侧上肢;血压计放置歪斜;测血压过程中没有一手固定听诊器胸件,打气过快,放气过慢,视线与水银柱弯月面不在同一水平;测量血压数值有误;未测量成功而重复测量。

(三)操作前评估与准备考站成绩分析

该考站要学生完成的任务主要也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根据进入第1个考站时抽签拿到的临床病例,根据病例里的医嘱内容,即4个技能操作项目(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中心吸氧技术、留置导尿术、肌内注射法)中的其中1个,对患者进行操作前的评估,主要是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取得患者的配合,进行环境的评估准备等。第二个方面是根据技能操作项目,准备操作用物。

该考站平均成绩得分最高,各个团队和学生们在这一考站总体表现良好。但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核对患者流于形式,没有仔细认真核对;评估患者的病情与临床病例不相符;患者的身体状况没有评估,如即将进行中心吸氧操作,没有评估患者的鼻腔情况和通气程度;没有评估环境,如即将为患者吸氧,环境是否安全,无明火和热源;洗手和戴口罩动作不规范;用物准备不齐,有遗漏现象。

(四)技能操作考站成绩分析

根据团队在进入第一个考站时抽签拿到的临床病例内的医嘱内容,完成相应的技能操作是该考站给学生们的主要任务。4个技能操作都是学生们要重点掌握的,也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技能操作。该考站平均成绩为25.40±3.00分,处于中上水平,学生们经过两个学期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基本能掌握这几项技能的操作。

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存在的问题有:操作前、中、后查对不够仔细,有遗漏;双人核对医嘱和药液流于形式,不认真;排气不成功,未检查输液管中有无气泡;为患者消毒皮肤跨越无菌区;见到回血忘记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滴速调节不准确,偏快或偏慢;垃圾分类不正确。

中心吸氧技术存在的问题有:将吸氧管给患者固定后没有询问患者松紧度是否合适;注意事项交待不全;未询问患者的感受,未评估吸氧效果和患者缺氧情况的改善程度。

留置导尿术存在的问题有:消毒顺序不正确,跨越无菌区;打开无菌导尿包或戴手套有污染;插入深度不正确;引流袋固定不妥当;导尿管污染;健康教育不完整不全面;拔管方法不正确。

肌内注射法存在的问题有:抽吸好药液后双手回套针帽;未给患者摆上腿伸直下腿弯曲的体位;操作中、后没有再次核对药液和患者信息;进针手法不当;没有交待注意事项。

总之,在技能操作考站,学生们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是核对不够认真;三查七对做得不好;无菌观念不强;垃圾分类处理不正确;缺乏人文关怀意识。

(五)出院评估与宣教考站成绩分析

该考站要求学生们完成对患者出院情况的评估以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出院情况的评估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和一般情况,出院诊断,出院情况,离院方式等,患者根据病例内容与评估者相互沟通交流。评估者还需结合病例中设定的疾病,对患者进行针对疾病的教育,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指导,复诊指导等宣教工作,并填写患者出院护理评估单。

该考站平均成绩也处于中上水平,学生基本能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能根据疾病特点,结合自己所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宣教。但部分团队和学生的宣教内容不够详细、正确、完整;不能突出重点;针对性不够。

四、结论

入院评估考站以及出院评估与宣教考站的设置能通过评估者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问诊,出院评估和宣教,客观地评价其收集资料、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能力。操作前评估与准备考站以及技能操作考站的设置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能力。4个临床病例均贯穿在整个技能考试始终,每个考站任务的实施均围绕病例展开,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患者,并形成连续性临床思维。因此,在整个技能考试过程中,该考试模式也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分析病例,人文关怀,评判性思维等能力。同时,与以往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为单人考试不同,该考试模式创新地采用团队合作方式,这是考虑到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越来越注重加强护理团队建设,提倡团队管理模式。因此,该技能考试模式也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此次护理本科生基础护理学技能考试的改革是成功的,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教学工作者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改进。同时,应加强该考试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探讨更客观、公正、全面的考试模式,使其更规范化、合理化,在未来的护理教学和考试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雪梅,仰曙芬,于长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生毕业实习出科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4)

[2]Carol C,Robert E.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A step in the direction of competence-based evaluation[J].Arch Pediatr Adoleesc Med,2000(7)

[3]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

[4]易秀英,张苏,王庆林,等.护理团队工作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1B)

[5]陈秋菊,陈雁.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4)

[6]邱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5)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5年度教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刘 齐,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篇4

《城市地理学》考试大纲

1、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2、适用专业:城乡规划学(学术型学位)

3、命题原则

突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本质问题,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学中的应用。

4、命题形式:笔试

5、命题单位:建筑城规学院

6、考核要点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主要内容:城市概念及标准、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第三章 城市化原理

主要内容:城市化定义、城市化的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第四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主要内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当代世界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发展史、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第五章 城市职能分类

主要内容: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城市职能分类方法、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

主要内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第七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主要内容: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核心与边缘理论、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第八章城市土地利用

主要内容: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心商务区。

第九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主要内容: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第十章城市问题

主要内容: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其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有关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评价

7、参考书目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篇5

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

1.法制

2.法的概括性

3;法律现象

4.衡平法

5.法的连续性与变动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法的本质层次。

2.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简述法和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与区别何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1.试论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宪法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

1.宪法适用

2.体系解释

3.国家结构形式

4.宪政秩序

5.国家元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宪法实施保障的意义。

2.简述宪法解释的原则。

3.简述宪法文化及其类型。

4.简述宪法关系的主体。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临沂大学《教育管理学》考试重点 篇6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稷下学宫: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科学: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

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

(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

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

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评述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如何依法行政。1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2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内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3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教育行政行为实施依法行政。3教育行政机关要

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依法管理教育事业。

评述学校应该如何依法治校。1依法治校的“法”有《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国家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3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4学校教育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5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6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

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是基本观点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

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开端管理

2、过程管理

3、终端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如何做好教研组的建设:一是要按照不同 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 制度;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

如何加强教学质量:一是要对教学质量要 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不仅 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要从教与学两 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三是教学质 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 拔尖学生。四是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 全过程的管理。五是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 理的观念。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教育经费是用来做 什么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监管功能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1)公共教育经费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教育财政 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3)生均教 育经费指数。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区别:①制 定的主体不同。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 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 国家机关。②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政策 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 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③实施 方式不同。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 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 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则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④作用不 同。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 和稳定性。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 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 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 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③政策 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 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籍的管理

2、常规管理

3、德育管理

4、学习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 育质量。(中心任务)

2、确保教学的正 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 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深 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 系。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 学化。

6、充分跳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 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稷下学宫: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科学: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

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

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 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评述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如何依法行政。1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2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内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3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教育行政行为实施依法行政。3教育行政机关要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依法管理教育事业。

评述学校应该如何依法治校。1依法治校的“法”有《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国家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3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4学校教育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5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6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

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是基本观点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

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开端管理

2、过程管理

3、终端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如何做好教研组的建设:一是要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

如何加强教学质量:一是要对教学质量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不仅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三是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四是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五是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教育经费是用来做什么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监管功能

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1)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区别:①制定的主体不同。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国家机关。②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③实施方式不同。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④作用不同。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

③政策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籍的管理

2、常规管理

3、德育管理

4、学习管理

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心任务)

2、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

大学生考试作弊对策研究 篇7

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纪律, 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和教育措施惩治考试作弊, 但学生考试作弊仍然是大学校园中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本文拟对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对策建议。

1考试作弊的社会文化根源

作弊虽然是一个世界现象, 但在我国显得比较严重。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 是与我国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分不开的。中国的教育体制是考试导向型的, 学生以考上大学为最高目标。与欧美国家相比,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抓得非常紧, 负担很重。在高中阶段, 不少老师都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你们现在是累一点, 到大学就轻松了。言外之意, 大学是好玩的地方。不仅中学教师如此想, 绝大部分家长也这样想。结果, 整个社会也这样想。所以, 高中学生进入大学后, 学习动力急剧下降, 迟到早退旷课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平时不努力学习, 到考试时担心挂科, 不得不作弊。

在欧美国家, 年满18岁后, 就是成年人, 自己对自己负责。而在中国, 由于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对孩子宠得不得了。孩子到学校后, 父母讲监管的责任"转嫁"给学校了。学生一旦出生么事, 家长就抓住学校不放, 寻死觅活的, 要学校承担责任。你抓学生作弊, 学生要么以自杀相威胁, 要么以其他方式对老师进行报复 (如泼开水) , 或者以开听证会的方式推翻。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校哪里还敢在管理上对独生子女们来真格的?监考老师哪敢来真格的?多数监考老师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 有的高校对学生作弊惩处不严, 学生根本不把作弊当一回事。

例如, 有一次, 某校期末考试时, 抓了一个学生作弊。但监考老师没有留下证据, 也没有将证据拍照。第二个学期初, 该作弊学生要求学校开听证会。由于没有留下证据, 听证会最后做出了作弊证据不足的裁定。自那以后, 该校很少有监考老师抓作弊的学生了。

2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

(1) 将作弊视为通过考试的"捷径"

从中学进入大学后, 有的学生还处于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角色不能迅速转换, 尚不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虽然平时学习比较努力, 但没有找到适合的大学学习方法, 于是逐渐消磨了学习的动力和毅力, 学习成绩徘徊不前。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 认为自己的理想实现了, 中学阶段累得半死, 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不愿再像高中阶段那样埋头苦读, 认为只要考试得60分以上就行, 于是学习上出现浮躁的情绪, 不求上进。类似于这些主观因素引起的作弊的学生, 通常将作弊视为通过考试的"捷径"。

(2) 借助作弊避免考试不及格

有部分学生因选修课程多, 平时忙不赢, 学习应考计划安排得不够合理, 导致部分课程无法全面复习, 对考试课程没有把握, 为避免考试不及格, 不得不借助作弊来保证考试万无一失。这部分学生一般考前做了一定的复习准备, 但心理压力大, 往往苦思冥想, 左右权衡,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实施作弊行为。

(3) 借助作弊取得优良成绩

这类学生平时学习一直比较努力, 成绩不错, 是大家公认的的"好学生"。在考前虽然进行了认真复习, 但他们对在考试中能否获得好成绩没有把握。为了满足虚荣心, 以及在评优、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方面获得优势, 为了能在求职简历中有精彩的一笔, 以顺利并找到好工作, 这类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也有人作弊, 以获得超出自己真实水平的分数, 属于"精益求精型"的作弊者。

(4) 偶发性的作弊行为

这部分学生考试前并没有作弊的企图, 只是想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好成绩, 但在考试的过程中可能突然碰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 顿时慌了手脚, 左思右想之后, 变萌发了作弊的念头。他们开始寻找各种机会, 如问同学, 要同学传纸条, 或者偷看) 同学的答案。这种作弊行为, 完全是偶发性的, 是一念之差酿成的。

(5) 盲从性的作弊行为

在某些考场中, 的确存在个别不负责任的监考人员。他们对学生的作弊行为, 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这使得企图作弊的学生有机可乘, 考场纪律出现了松懈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原本没有作弊企图的学生, 会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既然监考老师对作弊现象视而不见, 我为何还这么老实呢?这样做, 我不是一个傻瓜吗?自己不作弊, 取得的分数说不定还没有作弊者的高。于是, 原本没有作弊企图的学生, 心里产生了不平衡的想法, 萌发了作弊的念头, 开始作弊。其他同学见了, 也会纷纷仿效。

3遏制作弊行为的对策

(一) 营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认真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

首先, 要对现行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应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多开实践课, 锻炼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外活动, 充分开发学生的幻想能力和创新潜力。到了大学时期, 应该提高学习的强度, 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便毕业后做出创新性成果。例如, 在西方国家, 中小学抓得不紧,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而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抓得非常紧, 要阅读大量文献, 做大量的实验, 做很多作业, 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的非常好。扎实的基础加上中小学阶段开发出的创新潜力, 毕业后很快就可以做出创新性成果。有了这样的教育体制, 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其次, 整个社会要转变"大学乃轻松好玩的地方"的观念。中学老师千万不要向学生灌输"到了大学可以轻松轻松"的思想, 而要激励他们上了大学后须继续努力学习, 掌握本领, 毕业后为社会服务。学生家长们也不要认为大学是好玩的地方, 必须督促自己的子女要像中学一样, 踏踏实实的学习, 争取每一门课都取得好成绩。

只有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认真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 才能提供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否则, 一切都是空谈。

(二)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学生一进入大学, 就要在学习目的和专业课程学习方面, 对其加强教育。让他们明白, 大学时期是学士知识的重要阶段, 是直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阶段, 因而必须努力学习, 掌握真本领。为此, 学生就必须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认真听课, 做好笔记, 课前预习, 课后认真复习, 多做练习, 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同时, 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考试作弊的性质及后果, 提高其思想认识。让学生明白, 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有德有才之人, 德为智之基, 学习需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刻苦钻研、奋力拼搏的学习精神。只有先从思想上消除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错误认识,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三) 加强教风建设

一个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的好坏, 最终会反应到考风上来。学生的学风直接受到教师教风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其考风。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整个社会有一种浮躁的气氛, 学生以毕业后能找到工作为大学期间的最高目标。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一项调查表明, 学生逃课、旷课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 老师讲课差, 不如自己看书; (2) 课程枯燥无味; (3) 自己有自学能力, 课堂上听不听无所谓。由此可见, 老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与内容,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师德、师风、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对学生的学风和考风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身作则, 树立好榜样, 不断提高授课能力和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中营造优良的学风与考风。

(四) 努力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健全完善考试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

(1) 对考试形式进行改革。现在高校最流行的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简单易行, 但弊病也非常明显。考试形式改革的方法主要是: (1) 减少"死题", 增加"活题", 使学生可抄的现成材料大量减少; (2) 采取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 有的可闭卷笔试, 有的可开卷笔试, 有的可口试,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来计算综合成绩,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核。 (2) 做好监考人员的培训, 建立监考人员数据库。建立监考人员数据库, 选聘责任心和纪律性强、熟悉学校违纪处分规则的教师监考。对首次监考的教职员工和研究生要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为:什么是作弊行为, 对作弊行为的举证, 考场处理规则等。 (3) 建立并完善校、院两级巡考制度, 对考试的监考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4) 对作弊的学生进行通报, 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惩罚力度。对考试作弊者, 要在全年级、所在学院和全校进行通报, 起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之目的。 (5) 建立匿名举报制度, 逐渐在学生中树立正气。

参考文献

[1]陶国富, 王兴祥.大学生学习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桂荣."四位一体"加强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1) :123-125.

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毒理学考试大纲 篇8

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说明;体会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不变,仍然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内容中各部分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仍然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分别用数字I、II标出,这种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难易程度要求在专业的高考总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和“导与练”等)中一般都能得到正确体现,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物理教师只要以一种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为主,以另一套复习用书如“导与练”为辅,对其中的考试知识点及考试题型做适当的删减和必要补充,就能做到复习时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108分),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54分),电学部分约占40%(48分),光学部分约占5%(6分);选考内容占10%(12分);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18分)。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而且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一般学生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更要把它搞清搞透,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物理占了120分,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往年也有类似情况,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因此不应提倡,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13~18),每小题6分,共36分,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含有两小题共18分,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高考改革在即,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高考试卷的形式及难度系数,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与往年基本相同。

上一篇:公司发言开场白怎么写下一篇:高中议论文作文附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