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最终教案(精选9篇)
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1)班 李晨 陈惠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鉴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 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体会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文人身上横亘万古的愁绪。
【教学重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教学难点】
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对其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和粉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的文人好酒是一大传统,可以这么说,酒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甚至可以说是精神恋人了。而诗人中,与酒结缘最深的就是李白了。据统计,李白的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到酒的有一百多首,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余光中先生在《忆李白》中写到“ „„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李白写酒的名篇《将进酒》,共同解读李白的诗酒人生。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结合课下注解疏理文意。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学生思考: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五、诗意解析
1、李白这种喝法与常人是很不同的,真是狂喝痛饮呀,作者如此喝法,体现出诗人怎么的情感?通过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悲——欢——愤——狂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深味——探究文本。引导讨论
1、引入: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江边,一个小孩在吟诵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开玩笑地说:“你还呼儿?!”小孩说,太白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何为“万古愁”啊?小孩问完,周围一片寂然。李白没有回答,只是泪流满面。
虽是无知的童言,却值得我们深思,李白的这种种矛盾纠结,只能说是李白的一己之悲,一世之愁,为什么说是“万古愁”呢?到底什么是“万古愁”呢?也许我们不能穷尽这个答案,但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二呢?
提示: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共有的愁,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理想的、对现实不麻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愁。这愁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慨叹。是横亘万古的愁绪,不只李白有,李白之前的人有,李白之后的人有,甚至我们身上都有这种愁绪。
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
提示: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们:青春的逝去,容颜的衰老,理想的难以实现
七、课堂总结
李白就是为诗而生,为酒而生。酒,关照了李白;李白,赋予了酒丰富而美好的内涵。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得淋漓尽致,飘香流芳。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李白激扬的文字中流淌的万丈豪情,与李白同销万古愁!
八、课后作业
每组从《将进酒》一诗中找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完成这个课题研究。参考题目:
1、寂寞的圣贤
2、文人中的饮者
3、中国的酒文化
【板书设计】
将 进 酒 李白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背景导入过后,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我深入研究教材,参考诸多资料,认真品味诗境、诗情,反复地进行了诵读,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相关资料,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把握诗歌起兴(“君不见”两大句)、入题(“人生”三大句)、举杯劝酒(“岑夫子”两大句)、劝酒辞(“钟鼓”句至文末)几个层次,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做客嵩山,与友人饮酒,抒发愤懑之情,以此,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抚其景。诗的开头,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写白发,暗示了流光易逝,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意气凌云,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应读得高昂激越,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当读得豪气十足,节奏逐渐加快,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须读得快人快语,节奏由慢到快,最后到慢。在朗读前,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领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看似阔大高远,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看似悲观消沉,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看似酒醉牢骚,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而然,对之肃然起敬,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从分散到整合,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再教时,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读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融入诗情,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背景。其二,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跟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预习检查
1、背景简介:
2、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
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2、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读
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
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 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四、课堂小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分类作业 A类: 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 想想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展开
提示:1.政治遭遇;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结构: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感情基调:悲→欢→激愤→狂放
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主备人劳燕翔 审核人李碧玲 包科领导 郑文斌 日期 2009-5-21
《将进酒》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了解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背诵全诗。【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好处。
2、了解作者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二、解题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读qiāng,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学习过程】
一、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明确:(1)开头四句写悲,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境界阔大,慷慨生悲——“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何况又是生逢知己,酒逢对手,因而转悲为乐。(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举杯浇愁”借此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以曹植自况,更加深了诗人的愤激。(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酒至酣处,反客为主,豪放之态,狂放之极。
二、依你看,此诗中的警策句(关键句,主旨句)是哪两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酒后吐真言,“天生我材”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上句是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和摒弃,下句是不醉不休,长醉不醒,是对此种现实极度愤慨的排遣。同时照应题目,点出这是劝别人和劝自己买醉的真正原因。
三、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 为例?
明确:同为有才人,同为“酒中仙”,同是有志不得伸。满纸不平之气,借曹植自况。
四、如何理解篇末的“万古愁”一词? 明确: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服。
五、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至少列举三句)明确:(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本来壮阔的写得更壮阔,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运用比喻、夸张,悲叹人生短暂,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突出青春难再,人生短暂的感慨。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既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六、小结:学习了《将进酒》,希望同学们能像李白那样虽遭遇不幸仍能保持乐观旷达,同时也祝愿同学们人人都能“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堂检测】 背诵全文。
【课外延伸】
李白的诗酒文化
说起诗与酒,当推崇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香着他的诗酒文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对诗酒如此的沉迷,当真是到了“成仙”的程度。
李白的诗与酒,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将进酒》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种高歌的引吭,如隔世的洪钟,至今不绝如缕。
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用心作笔,写下了许多令人心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在诗坛上成为一件又一件亮丽的瑰宝。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但为国立功的理想和不满黑暗现实的秉性,又构成了他特有的“诗酒”人生。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他年轻时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这个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人生导向,使他在此后的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成了李白诗酒文化的主旋律。“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但一杯辣酒、一怀愁绪,始终掩饰不了他对政治赤诚的追求。如他在《悲歌行》里,和主人边喝边唱“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悲来乎,悲来乎”中提到了“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自比飞将李广和屈原的惆怅,使他曾经在“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里,转成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低吟与呐喊。在这样的情怀里,他的万古之愁如浓云薄雾挥之不去,召之即来。因为有追求,所以有困顿。但大志未酬、时世黑暗的现实,使他终于喊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同学们一定能朗诵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吧?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题解背景
1、作者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2、《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自学检查: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C
A、馔玉(zhuàn) B、恣意(zì) C、将进酒(jiāng) 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C
A、径须沽取(沽:酤) B、所守或匪亲(匪:非)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 D、卒廷见相如(廷:庭)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 )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①请
②拿
③扶持
④带兵的人
⑤带领
⑥助,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四、听朗读,正音
五、作品基调
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
本诗的基调: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六、情感线索
先写悲(开头四句)――叹流光易逝
次写乐(“人生”以下六句)――喜朋友相聚
又次写愤激之情(“钟鼓”以下六句)――渲不平之气
最后写狂放之情(“主人”后)――豪放中含悲凉意
七、诗歌赏析
1、以黄河起兴有何作用? 感叹时光易逝
2、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即使人生只能暂时得意,也要纵情高歌,把酒言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坚定信念,乐观豁达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全文主旨 痛苦、愤慨
4、作者表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何偏偏选陈思王为例?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5、作者狂放疾呼“与尔同消万古愁”,这里的万古之“愁”该如何理解?
“抱利器而无所施”是古代贤人逸士的旷古愁思。这种怀才不遇的愁怨古而有之,故称其为“万古愁”。
八、研究讨论
比较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九、《将进酒》测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酌:喝。
2、钟鼓馔玉不足贵。馔玉:古义:美好的饮食;今义:馔:饮食;玉:玉石。
3、与君歌一曲。歌:唱。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诗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表丝暮成雪。
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明月。
(三)填充题: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一落笔就写楚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的态度。
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等。
(四)下列对诗中的诗人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
A、诗人怀着平生之得意,又逢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感到无限快乐。
B、诗人大声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表现他已从悲感中突破,豪气洋溢。
C、诗人频频举杯相邀,气氛热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来。
D、诗人高歌后酒兴更浓,不惜宝马金裘换酒畅饮,活现慷慨爽快之态。
十、拓展延伸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这是谁的诗,他们对李白饮酒过度持何态度?
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杜二人均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两人虽然相差11岁,且性格炯异,但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仅《李太白全集》中就收录杜甫写给李白的诗11首。《不见》中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又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尽了李白的精神、神态、性格和嗜好,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诗仙";李白的生动画像。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
现世学者郭沫若由“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六十一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涂。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艺术风格
岁在乙酉,时序初秋,浅薄小生于陋室初读太白之《将进酒》。认识“酒中仙”有些时日了,虽未曾以酒相邀把酒共欢,但对其才情,早已有所耳闻。没想多日不见,太白竟越发狂放不羁了。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从其自白书(将进酒)》不难看出,太白罪责重重,昭然若揭,其罪有五:
一、反客为主。狂放无礼
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李、岑作客丹丘家,主人盛情款待,自不必说,殷情劝酒之责,非丹丘莫属。李白借花献佛,劝岑夫子多饮倒情有可原,没想到三杯酒下肚,酒酣耳热之际,主客易位,反劝主人“将进酒,杯莫停”。越权之罪铁证如山。
元丹丘身为主人,觥筹交错中十分理智。他坚持“既让客喝好,又不让客噶醉”的原则,托辞“少钱”以结束酒会。没想到李白居然不领会主人美意,高叫“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他无论如何脱不了“好酒贪杯”的之嫌疑。
元丹丘身为主人本是善意的。他十分了解李白好酒贪杯,故而不计较个人颜面,托辞伪言没有现钱的。而李白为尽狂欢之情,居然对主人倡议要卖掉自己的五花马和主人的“千金裘”(千金裘应属元丹丘家藏之物)。
二、奢侈挥霍,饮酒无度
朋友相会,举杯共欢,无可厚非,他们仅仅三人,居然要享受烤全羊一类的美食,一举杯竟然要喝三百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所仰慕的俊才是曹植,仅仅因他喝着名贵的酒,如他一般地“恣欢谑”(“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襄阳歌》),难怪后来采石矶畔,醉中捉月,落水未归,一代诗仙,化为碧涛。看来,作者于此也供认不讳,奢侈挥霍,饮酒无度。
三、胡言乱语。粗浅无知
说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全然不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说什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全然不管“青发变白何其速也”:说什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全然不想人生百年,何言“万古愁”;说什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全然不记得“韩非以法成家,韩信以战闻名,司马迁以文传世……”
四、感情驳杂。吐露无序
纵观全篇,太白时悲时乐。时而愤激,时而狂妄,感情驳杂,似乎无序:文前“悲”文后“愁”,篇首“欢”,篇尾也“欢”,首段“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人在狂欢,尾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尔同销万古愁”,复杂感情如夏日潮水,潮起潮落无定期。
五、恃文放旷,狂妄自大
想当初,太白刚被征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说他自信也行,说他狂妄也差不离。进京几年,不过一“御用文人”而已。正因“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恃才放旷,狂妄自大,才落得个“赐金放还”的下场。
时光易逝,转眼太白两鬓如霜,依然恶习不改。说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道什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叫什么“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难怪李白挚友杜甫曾直言相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独立窗前。晚风如潮,思绪万千,良久渐平。回到桌旁,读之再三反复体味,忽然云破天开,豁然开朗。反复朗读,用心感悟,方才体会到太白诗歌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察微知著,窥一斑而全豹,太自豪放飘逸诗风,表现有三:
一、超越时空。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后我们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欢饮的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太白是想落天外,语带夸张。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超越,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超越。
《将进酒》的夸张形式多样。诗中有些夸张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干”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都有力地说明太自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展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感情饱满,悲喜交织,大起大落
初读《将进酒》,觉得它豪气十足,反复读之,细细体会,不难感觉到人生百味,蕴含其间。
开头四句写“悲”。首句从黄河起兴,这两旬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人大海,势不可回,语句雄壮,但是下文紧跟“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三、四句又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两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因而这句话令人悲意顿生。
以下六句写“欢”。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李白对人生理想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材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二段前六句写“愤”。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但是,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报负无从实现,他怨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因而否定、摈弃腐败奢侈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并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对比叹惋,充满了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结尾部分写“狂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真是狂放到了极点,但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纵观全篇,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由乐转狂放,由狂放转愤激,由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气势如犬河奔流,曲折极尽纵横捭阖,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三、感情真挚,不拘小节,率性而为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颇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作多达11首,从“畴昔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他们志趣相同,感情真挚。
李白天性豪爽,不拘小节,“天子呼来不上床,自云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诗句便是明证。在密友家中,且于酒酣耳热之际,有何不敢为?诗人虽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非不拘形迹的豪放知交断不能如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浪漫色彩极浓。
总之,正是上天赋于了太自豪放不羁的天性,他借助大胆丰富的想象。任思绪纵横驰骋,采用极度惊人的夸张手法毫不掩饰的抒发内心那奔涌跌宕的感情,经而形成了他那独特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真可谓诗情如泉涌,才情似大江。
李白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古代诗歌,是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在学习将进酒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所以对李白的诗风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已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处理要灵活一些,不能只是按部就班一课一课地讲解,而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更加注重了其“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洒脱飘逸的性格与诗风。
2、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及对李白诗歌的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关注现实人生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理解诗歌情感变化,掌握诗歌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中反映出的诗人的复杂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设计理由:新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要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教法学法 1. 教法:
设计理由:《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1、美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2、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
3、多媒体教学法:丰富教学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2. 学法: 设计理由:《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探究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合创新意识,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史铁生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谜语“酉时下大雨。”打一酒字。
设计理由:用“酒”这个元素导入李白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读一读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用之前学习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设计理由:落实《新课标》对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的要求。
三、赏一赏
提问:通过刚才的多次诵读,请同学谈谈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1、悲 ——君不见„„暮成雪
2、欢 ——人生得意„„三百杯
3、愤 ——钟鼓馔玉„„恣欢虐
4、狂 ——主人何须„„万古愁
5、愁 ——与尔同销万古愁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把握住诗的脉络。了解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
起兴、夸张、比喻:黄河——不复回、青丝——暮成雪
用典: 曹植《箜篌引》“中厨办酒宴,烹羊宰肥牛。”
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夸张: 会须一饮三百杯
借代: 钟鼓馔玉不足贵
夸张: 同销万古愁
五、悟一悟:
提问: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
设计理由: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板书设计:
读 感知思想内容 矛盾苦闷 赏 把握诗歌脉络 悲欢愤狂愁 品 解读艺术手法 起兴夸张 悟 感悟诗仙魅力 诗仙酒仙
教案
【教学目标】上文【教学重点】上文【教学难点】上文【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谜语“酉时下大雨。”打一酒字。(1分钟)明确:用“酒”这个元素导入李白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读一读(10分钟)①齐读。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用之前学习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明确:帮助学生一步步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和内容。
三、赏一赏(10分钟)
提问:通过刚才的多次诵读,请同学谈谈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1、悲 ——君不见„„暮成雪
2、欢 ——人生得意„„三百杯
3、愤 ——钟鼓馔玉„„恣欢虐
4、狂 ——主人何须„„万古愁
5、愁 ——与尔同销万古愁
明确:帮助学生把握住诗的脉络。了解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10分钟)
起兴、夸张、比喻:黄河——不复回、青丝——暮成雪
用典: 曹植《箜篌引》“中厨办酒宴,烹羊宰肥牛。”
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夸张: 会须一饮三百杯
借代: 钟鼓馔玉不足贵
夸张: 同销万古愁
五、悟一悟:(9分钟)
提问: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将进酒》。
二.读出诗韵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品出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说出你的依据。(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悲伤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怀才不遇)
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快乐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酒盛宴)
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美酒盛宴)
愤激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怀才不遇)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放的李白——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反客为主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悲伤——快乐——愤激——狂放,全诗的主基调是愤激。
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情感。
2.在这首诗中,李白到底有哪些愁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注意联系李白写作这首诗的年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以及人生理想)
明确:人生短暂之愁;怀才不遇之愁;圣贤寂寞之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距流放当时8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全诗。
四.悟出诗味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哪些诗句对此有所体现?(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夸张、比喻、起兴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指导。
五.课堂小结
李白的思想中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以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李白。
反思:本节课旨在研习李白的《将进酒》,诵读体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及其豪放的诗风,课堂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后有这样几点认识: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诵读指导、形象分析和情感把握。在主问题的引领下,把大问题小化细化,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是教法运用恰当。本课主要采用了诵读法、知人论世法、合作探究法等,围绕设定的目标,通过朗诵、讨论,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诗歌鉴赏的知识,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是诵读贯穿整个课堂。从一开始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到通过分析文本加深对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之后的诵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进入诗歌的意境。
四是问题引领利于对话。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主”问题的设置(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他有哪些愁?他的浪漫诗风是如何体现的?),来引导学生品诗情、悟诗味,可谓纲举目张。
【将进酒最终教案】推荐阅读:
将进酒优质教案09-24
将进酒一等奖教案05-29
将进酒(高二选修)(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6-07
观沧海教案最终版09-08
最终版(民间美术教案)11-13
最终安全出口09-22
最终音乐题目02-22
开题报告最终稿06-03
施工日志最终版09-15
最终消费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