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说课稿

2025-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说课稿(共10篇)

《阿长与山海经》一等奖说课稿 篇1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二、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①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②《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 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 篇2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骇(hài)疮疤(chuāng)掳(lǔ)诘问(jié)孀(shuāng)惧惮(dàn)玑(jī)霹雳(pī lì)震悚(sǒng)懿(yì)僧恶(zēng)颈(jǐng)灸(jiǔ)矩(jǔ)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wù憎恶kōng空前bâi背地里恶ě恶心  空   背kîng空闲bēi背包â恶毒bï淡薄tiē妥贴mï模范薄báo薄厚  贴tiě请帖   模mú模样bî薄荷tiâ碑帖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挤jǐ(拥挤)枕zhěn(枕头)絮xù(絮说)    济jì(经济)沈shěn(沈阳)恕shù(饶恕)脐qí(肚脐)耽dān(耽误)灸jiǔ(针灸)竿gān(竹竿)骇hài(骇人听闻)炙zhì(脍炙人口)杆gān(木杆)该gāi(应该)炎yán(烈日炎炎)刊kān(刊物)刻kâ(刻不容缓)趟tàng(一趟)诘jiã(诘问)拙zhuō(粗拙)倘tǎng(倘若)洁jiã(洁白)绌chù(相形见绌)躺tǎng(躺下)拮jiã(拮据)要yào(要求)耍shuǎ(玩耍)

四、词语积累 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诘问:追问,责问。惧惮:害怕。

郑重:严肃认真。渴慕:非常思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惶急:惊慌急迫。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烦琐:繁杂琐碎。空前: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粗拙:粗糙低劣。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六、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七、文章主旨和结构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写“我”对阿长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阿长又喜欢又憎恶的感情——喜欢她时称她为“阿妈”,憎恶她时就叫她“阿长”。

第二部分(第3~17段),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一层:写“我”讨厌阿长:背地里说人长短;不许“我”随便走动;晚上睡觉占全床。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爱说、善良、朴实而略带粗鲁、不拘小节的农妇。

第二层:通过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吃福橘、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情景,表现了她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阿长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说明无知的阿长中封建礼教的毒很深,达到迷信的程度。但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少年鲁迅的要求,有的如“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还是正确的。

第三层:阿长给少年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少年鲁迅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虽然阿长讲的具有传奇、胡编和迷信色彩,只不过是哄小孩显示自己罢了,但在幼小的鲁迅心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不禁对阿长肃然起敬。

第三部分(第18~29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

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不识字,错把“山海经”听成“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过不小的辛苦,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至此,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的形象就完成了。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长妈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从整体来说,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前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的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八、写作特色

1.先抑后扬,真实写人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不是么?谋死作者所特别喜爱的隐鼠的是阿长;让作者“最讨厌的常喜欢‘切切察察’”并因此使家里“有些小**”的是阿长;挤得作者“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却“实在是无法可想”的也是阿长;让作者去做那些“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的还是阿长。就是阿长所讲的“长毛”的故事以及对自己那让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作用的讲述,今天的读者也可一眼看出,是多么的可笑与荒谬。这些真切的描写,都带着贬义,是“抑”的一面,可以说都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做铺垫。即便是这“抑”的一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的品质。

后半部分着重写他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主要是因为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大字不识的阿长,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带回了《山海经》,由此可见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她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但却善良、真诚、热爱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那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文章通过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写法,为读者充分展现出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如她的外形特征,能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塑造人物上,散文与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可以通过较大的篇幅和较复杂的情节结构,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凸现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乃至揭示丰富多姿的心灵世界。而散文因为篇幅的短小和它内在格局的单一性,只能选择典型的情节和细节,展示人物性格中的那些“闪光点”以“一斑窥全豹”,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一般地讲,小说的人物是写实的、多面的、立体的,有点像工笔细描的西洋油画;而散文的人物是写意的、单纯的、浓缩的,有点像重神不重形的写意画。

阿长在鲁迅的少年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看护、带领鲁迅的保姆。应该说,在鲁迅的记忆中,阿长的故事很多。但鲁迅写这篇散文,却没有堆砌材料,而是精选了几个极富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集中展示了阿长作为一个女佣人在周家的位置和她淳朴、热心、粗俗、迷信的性格特征,表现了鲁迅对她深厚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阿长是一个极普通的佣人,但她对作者“我”的影响却是深刻的,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正是从阿长身上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3.叙述语言的妙用

一般说来,散文描写人物,主要是通过叙述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等来刻画人物性格。但省去不必要的描写而改用叙述性质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也会获得成功。

关于绘图的《山海经》的发现和向往,以及阿长对于此事的关心和她终于买来了一部有画的“三哼经”这个过程,除了直接写了阿长所说的一句话之外,其余全是用叙述的语言来写的。作者既写活了远房叔祖这个人物和他的藏书丰富的书斋,甚至还写出了他的家庭生活和他的太太的形象,也写出了鲁迅自己对于绘图的《山海经》的极其向往而不可得的焦灼和无奈的心情。在这个基础上,叙述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写出自己对于她的询问所采取的冷漠态度。最后叙述阿长利用告假回家的机会,买得了鲁迅渴求的《山海经》。在这叙述性的语言里,不但有“故事”发展的情节,而且波澜起伏,出人意料;同时,也避免了文章的臃肿,全力突出了阿长“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非凡举动和品质。

九、重点语句分析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因为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喜!

阿长不识字,错把“山海经”听成“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过不小的辛苦,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情感,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出发点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认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6、阿长与《山海经》 篇3

教材分析: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在鲁迅的作品中,是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之一。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法与检验性阅读法,尊重学生的第一感受,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感受力。教学设计:

1、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你对阿长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也提到过阿长?(3)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阿长怀有怎样的感情?

2、阅读全文,检验自己的第一感觉。问题设计: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什么?先口头复述,然后分点简要概括。(2)对这些事情,作者的心理活动有哪些变化?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在前半篇大写阿长的缺点?

(3)综合以上这些事情,再给阿长这人物作一个客观评价。

3、学生质疑

4、重点赏析一个片段,如“新年祝福”一节,进一步探究阿长的性格及其形成的社会原因,将课文引向深入。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4

1.通读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了解长妈妈的性格,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安排的详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除写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绵延悠长

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教师归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l-5自然段。

2.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

4.教师总结式归纳。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吸引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18-28自然段。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教师讲述: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词汇:

骇、掳、悚、惶急、诘问、渴慕、霹雳、孤孀、深不可测

(2)了解人物阿长及作者对其的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

(1)掌握并学会选取典型事例、详略得当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记叙方法。

(2)培养整体感知全文,寻找关键词概括大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祝福之情。

(2)激发学生对身边普通人的理解和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表现阿长性格特征的叙事方法,并概括出有关阿长的事件内容。

2、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放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作者)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疑问呢?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呢?她与《山海经》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她呢?„„让我们带着这种种疑问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对于鲁迅先生,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吧,上学期我们便学习了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介绍下鲁迅先生。

(生回答)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PPT展示)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以笔为戈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他的众多文章都带有强烈的革命性与政治性。而作为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则更多的倾向于作者的内心世界。《阿长与<山海经>》便选自其中的第二篇。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正值反动政府枪杀进步学生的时候,鲁迅也遭受反动政府的通缉。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被迫离开北平任教,后又受旧势力排挤,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有了《朝花夕拾》。由此可见鲁迅写这些文章时的心绪,即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朝花夕拾》原名即为《旧时重提》。(板书拓展《旧时重提》)

三、生字词学习

在学习课文前,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完成这些生字词的注音。(PPT展示:骇、掳、悚、惶急、诘问、渴慕、霹雳、孤孀、深不可测)

解释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震悚(见课文注释);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注音后请同学们对照老师给出的正确读音校正,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初识阿长(PPT展示:初识阿长)

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2个问题。

1、作为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是怎么安排记叙内容的?

2、阿长的生平和外貌特征

问题1明确:先写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及她的外形,再回忆了有关长妈妈的几件事,最后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祝福。

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那么鲁迅先生一共回忆了哪几件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按照之前我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大致将全文分成了三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了解阿长的生平。

全班同学朗诵第二段,阿长姓什么,名什么,长得又是怎样的呢?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阿长姓什么(生:没有姓氏),叫什么名字(生:没有名字,或叫阿长,阿长也只是替代他人的姓名),长得又如何呢(生:黄胖而矮)。从这种种的描述来看,阿长是一个无名无姓、地位低下的人,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可以说阿长是一个平凡的人,这种平凡不是简单的普通,而是由其不幸和贫困造成的。(板书:不幸、平凡、贫苦)

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她的身上到底有着哪些不平凡的东西值得鲁迅先生多年以后还如此怀念她呢?那么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

五、深入分析文章,走进阿长(PPT展示:走进阿长)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中的第二部分(3~29段),小组讨论下,作者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细,哪些是略写?用笔在文中勾画出来。

学生回答补充,老师总结

明确:共有七件事,①喜欢絮絮叨叨,②对我过分管束,③睡觉时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吃福橘),⑤讲“长毛”进城的故事,⑥谋害隐鼠,⑦买《山海经》(PPT展示)

鲁迅先生回忆了长妈妈的那么多事情,其中哪件事情是重点,或者说是作者详细写的呢?

预设生回答,买《山海经》、吃福橘

是的,文中很大篇幅都在写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情,可见这一事件是其中的重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本文命名如此的缘由。

之前我们已经一起概括出了有关阿长的七件事情(PPT展示,回顾),从这些回忆事件中,你能看出阿长的什么性格特征呢?这些性格特征有好的一面,或许也有不好的一面,让我们走进阿长,去体悟下阿长的性格特征。

(依据事件顺序,PPT展示图片,师生共赏析。生回答,老师随机板书)

预设:絮叨好事、大大咧咧、迷信蒙昧、没文化„„

淳朴直率、追求平安幸福、善良、疼爱孩子、„„

阿长的身上既有粗俗蒙昧的一面,但又不乏真诚善良的品德。鲁迅先生以孩子的眼光

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平凡的女子。长妈妈的缺点有有点就像是蝴蝶的两片翅膀,有了他们蝴蝶才能飞起来。

第二课时

六、体悟作者情感,理解阿长

在经过初识阿长,走进阿长后,今天这节课便让我们从作者的感情入手,去理解阿长。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队阿长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的了解,知道她是一个蒙昧无知甚至粗俗好事,但对作者又饱含无限关爱的平凡妇女。首先让我们回顾下上节课的内容。(PPT展示七见事情和阿长性格特征。)

对于阿长的这些事情和她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儿时的鲁迅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他的感情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1、理清作者情感变化

其实,这篇文章正是以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进行记叙的。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二部分,从文中寻找出作者对长妈妈情感变化的字词来。

生边回答边分析,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板书)

2、体悟作者情感

对于长妈妈的切切察察,粗俗好事,儿时的鲁迅是不发佩服的,对于那写麻烦的理解更是不耐烦,可是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与怀念之情。

(1)阅读文中“吃福橘”部分(6~11段),找出描写长妈妈表情的词语。

明确:极其郑重——惶急——十分喜欢

从这段描写中,生动再现了长妈妈的神情动作等,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可爱、质朴、直率。

(2)文中记叙了长毛的故事(17段),插入这段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预设答案:阿长给少年鲁迅讲“长毛”的故事,虽然是些胡编迷信的色彩,是为了哄小孩罢了,但在幼小的鲁迅心理却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3、研读“买《山海经》”部分(22~27段)

全班朗诵买22~27段,完成课后习题三。

问题1明确:阿长问“我”《山海经》是对我的关心;心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轻视、看不起阿长。

问题2明确:“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问题3明确:阿长热心助人,对我的爱。一个“连”字看得出很多人都知道阿长想要这本书,但只有阿长买来了。

七、融合自身情感,祝福阿长

集体朗诵最后两段。

师生共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集中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和祝福。尤其是最后一段。同学们觉得它好在哪里啊?

生回答。

指定同学单独朗诵,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总结全文

在文中,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更多的是把对阿长纯朴善良品格的赞美,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对阿长的追忆中,又渗透着作者对普通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品格的赞美。学习此文后,希望同学们能多多去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理解他们。

【课后作业】

1、寻找身边的阿长:片段描述身边的某位平凡人与你之间的故事。

2、拓展阅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6

1、重点字词注音。

2、了解作者情况。

3、阅读文本,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儿时的鲁迅先生的?(长妈妈),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妈妈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2、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从词语积累、作者介绍和课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基础知识部分,我们来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订正,加深印象。

(1)字音: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 诘(jié)问 渴慕(mù)

(2)作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中篇小说《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

睡相不雅 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 规矩太多 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 讲长毛的故事 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海经》)

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买《山海经》)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

① 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

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五、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六、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7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篇8

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学习

板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诡谲、惊险、有趣、生动,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知人论世

1、关于“阿长”:阿长(?——1899),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三娄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做裁缝;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招进了一个女婿。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约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她的深厚感情。

那么,长妈妈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不识字的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呢?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3、关于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的、、,原名字,浙江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毛泽东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的和最勇敢的旗手,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

三、初读感知

1、阿长(长妈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在什么情况下,我称我的保姆为阿长?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喜欢切切察察,常惹**

管“我”很严,喜欢“告状”

睡觉爱在床中间摆“大”字

烦琐的规矩和道理(元旦早晨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长毛”的故事

谋害隐鼠

买来《山海经》

请你点评目前为止你看到的阿长形象:用“从鲁迅的描述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阿长”说话。

你的周围,有没有“切切察察”的人?有没有行为举止粗俗的人?有没有喜欢对你说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道理习俗或故事”的人? 请用生动的语言为他们画像。

四、精读细品

一)读19--24段,小组讨论 :

1、19至21段写了什么,目的何在?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我怎样的心理?

3、当阿长买来书时,我有何反应?

反复品读阿长买回书时的那句话: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你读到了些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为什么说这是大文豪鲁迅最心爱的宝书?

二)这时,“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了吗?

阿长------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保姆。事隔经年,46岁的大文豪鲁迅仍然深情的怀念着她,让我们共同读出鲁迅那真切的祝福和祈祷吧: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三)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她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山海经》事件后对她 的情感又变为了同情与怀念,这是什么写法?这对你以后写作特别是写人作文有何启示?

五、创新实践

1、请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模仿长妈妈写一封信给鲁迅。

2、创编故事:《阿长买书记》

教学后记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鲁迅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初一的时候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大家还记得《从》是选自哪部集子吗?对,是《朝花夕拾》。《朝》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共有十篇,里面记录的都是鲁迅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包括回忆他的亲友,同学和老师。那其中呢就有一篇回忆他的保姆的,他的保姆叫?长妈妈。大家还记得长妈妈吗?她可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哦,她在我们学过的《从》里讲过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好了,那阿长出了会讲故事之外,她还有什么特点呢?她在鲁迅的心中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阿长与山海经》,请大家翻开书到29页。

(板书:、作者)

《山海经》,大家知道是什么书吗?好,那大家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没有听过“精卫填海”的故事?那“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呢?刑天,他可是一位很有反抗性的猛将。话说他的头被天地砍掉了,可他不服啊,所以他就以他的肚脐眼作为嘴巴,不停的说话,还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斧头和盾牌。神奇吧?那《山》呢就收集了很多象这样的神话。所以以前呐,《山》在孩子们中的流行度绝对不会亚于现在《哈里波特》在全世界的畅销。

二、主体

1、好,介绍完这些呢,我们就要正式开始文的学习了。是这样,老师想把大家分成两个队,来个公平竞争。(123小组为第一组队,567小组为第二队,4小组前3位到第一队,后3位到第二队。)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第一项比赛──攻克字词。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当老师提示开始时,就请愿意接受挑战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会选择举得最快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就请安静的等待下一次机会,这里一共有十二道题,哪个组回答得又快又准,就算哪个组赢。听清楚了吗?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掳去:把人抢走。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惶急:恐惧的意思。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粗拙:粗糙,低劣。懿:书面语,德行美好。玑:不圆的珠子)

恶(多音字)模(多音字)灸──炙

经过了这场激烈的比赛,我们也就把生字生词学完了,从大家的熟练程度看,昨天还是认真预习了,是吗?大家还有问题吗?没有了,那我们就来看文。

2、首先请同学们翻到文的最后两段,我们先来看看这两段写了什么?老师先范读一遍。最后这句话中,“她的魂灵”是说谁?长妈妈。嗯,大家看,这句话是一句感叹句,而且还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这个你是指谁?指黑暗仁厚的地母。所以很明显,这句话是作者对地母的呼告,(板书)呼告什么?呼告地母让长妈妈在她的怀里永安魂灵,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在她怀里安息。那么这也就是作者表达的对长妈妈的一份强烈的祝福和祈祷。之所以要用呼告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表达感情,表达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可是,倒数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它说阿长,我的保姆已经过世三十年了,而且还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大家想想看,鲁迅怎么可能对一个连姓名都不知道的人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她都死去三十多年了作者还写来深切的怀念她,这是为什么?老师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事让少年的鲁迅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吧。是什么事?这,也就是我们的第二项比赛。待会老师会在两个队中分别抽出一个小组,然后请你们以接力赛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我们这篇中叙述长妈妈的事,每个人写一事,哪个组概括得又快又准确又精练,就算哪个组赢。※现在,先给大家几分钟,思考一下,可以相互的讨论一下,好吗?好,那现在开始吧。

时间到,准备好了吗?我请第二组和第五组的同学代表你们的队伍参加这场比赛。记住了,我们的标准是又快又准又精练。(先同学写,然后公布正确答案,边公布边板书)(板书:预先准备的卡片)(公布比赛结果)

3、好,我们把中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都概括在这了,那老师问大家:这些事所用的笔墨都是同样重的吗?篇幅的长短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的。那哪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呢?我们说,一篇的详与略是根据主题来定的,也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来定。象这篇它主要表达的感情是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那哪事是主要为了表达这个感情的?(买山)所以买山就是需要详写的部分,那其他的与中心只有次要联系的事呢就是略写的了。(板书)大家看这五略写的事情,它们的笔墨是不是也同样重呢?不是的,其中也是有详有略的,对吗?象这样详略得当就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但今天我们就不再展开讲了,下节我们再具体分析。好啦,除了这六事以外,开头的两段还写了什么?谁能概括一下第一二自然段?请张立青回答:讲的是阿长的由来。简单分析(板书)那最后两自然段呢?交代的是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刻怀念,祝福和祈祷。大家看黑板,从这我们就对本文的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那就是:有两大部分:其一是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叙事),其二是对阿长的怀念(抒情)。(板书)

4、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回忆与阿长有关的事中略写的这部分,看看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至于详写的部分我们下节再做具体的分析。看到第一自然段,咱们边看边分析。

⑴首先看一二段。刚才我们己经说过,这两段交代了阿长的由来,说,阿长的职业就是我的保姆,阿长的外貌是“生得黄胖而矮”,她的姓名实际上并不是叫阿长,而是在真阿长走了之后因为大家的习惯而沿用下来的。那这一切说明了阿长怎么呢?、对,这里其实就说明了阿长她地位低下,是一个连名字都少有让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我们再来看三四五自然段。

⑵这几段首先写的是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这切切察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唧唧喳喳”的意思。这里有很好的细节描写,你们看“还竖起……鼻尖”,老是引起家里的小**,还不准我做这做那,而且还喜欢动不动就告状。从这些描写中,你们觉得阿长是个什么人?有什么特点?──她喜欢嚼舌根,多事,所以,饶舌多事就是阿长的性格特点之一。(板书)

然后,书中提到了阿长睡觉时,怎么样,摆成“大”字,挤得我都没处翻身。有人说,从一个人的睡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大家都喜欢吃麦当劳吧,老师记得有这么一个麦当劳的宣传片: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后根据他们的睡相推测他们的性格。有手推下颌的是思考型,手指放在口里的是可爱型。好,大家说说看,象阿长这样,摆成一个“大”字,似乎无忧无虑,就像武打片里的大侠一样,这又是什么型呢?是一种什么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⑶(请女同学读6~12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阿长懂得许多规矩,到底有哪些规矩呢?[请同学概括]嗯,有这么多的规矩,那大家说,是不是吃了福橘,说了恭喜就真的会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是不是进了生孩子的屋子就真的会倒霉?不是的,所以,阿长说的这些规矩是不科学的,是迷信。

好,这些规矩中除了表现阿长迷信之外,还表现了什么呢?我们先看吃福橘。吃福橘的前一天晚上,长妈妈是怎么跟我交待的啊?她“极其郑重”的交待的。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吃了福橘就能“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好,到了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她就怎么样?“立刻…一把…按住”“惶急…有所要求…摇着…”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把长妈妈焦急的神态表现了出来。之后,我说了恭喜之后,她就怎么样?“十分欢喜…笑…塞进…”。这样,长妈妈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我们却能看出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了长妈妈的一份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其中更重要的又是孩子,因为是她“塞”到我嘴里的,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加上第12段讲的很多繁琐的规矩。我们说这些事情本身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条下,阿长教给我这些规矩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给孩子们要讲卫生,过马路要看两边的用心相比,是没有不同的。一句话──为了孩子着想。对不对?那请问,从这些种种规矩中还体现了阿长的什么性格特点呢?──迷信善良(板书)

⑷(男同学读13~17段)刚才都是老师引导大家分析阿长的性格,现在,我想请大家自己说说看,你从这一部分看出了阿长的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自由回答)(老师小结)这部分,作者用诙谐的笔调写了长妈妈讲“长毛”的往事,写她有伟大的神力,是真的神力吗?不是的。那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大炮就放不出来,是真的吗?是科学的吗?当然不是的。所以这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她的无知,淳朴。(板书)

三、板书

阿长的由来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不拘小节

记事略种种规矩迷信善良

伟大神力无知淳朴

谋害隐鼠

详买《山海经》

抒情祈祷祝福

四、小结

五、结束

下节,我们将继续分析买《山》这事体现了长妈妈哪些性格特点,之外,我们还要着重分析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的变化以及采用的“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六、作业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10

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曾茶香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如何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课堂开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有学习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

接着从文章的详略安排上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略写的事情真实地刻画出“阿长”这一农村妇女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因为她普通,普通得没有自己的名字,别人也不知道她的名字。详写“吃福橘”和“买《山海经》”是为了突出阿长的善良淳朴、宽厚仁慈、真诚热心。在这一环节我对《山海经》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并补充了《山海经》对鲁迅先生一生的巨大影响,加上罗家炜同学在班上炫耀了他有这套丛书,我从学生的眼神中仿佛也看到了他们对《山海经》的渴慕。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长无比敬佩和感激的情感,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竟超常人所不能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也就理解了这“伟大的神力”。

阅读与习作指导相结合,是我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学习鲁迅先生是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句段进行分析概括,做好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组员间相互补充;最后派代表汇报。在学生分析概括还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点拨引导。比如:“我”的心理描写是侧面描写,与阿长的正面描写相结合;哪些是“抑”哪些是“扬”。

在一个班教学完后往往要静下来想一想: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不要太多,要让学生真正能接受;课前的“深入”钻研是为了课堂的“浅出”;语文的“读”与“写”应该是一个整体,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

上一篇:政府领导民主生活会发言下一篇:处置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