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7篇)
有一种纪念是继承,有一种回忆是憧憬。当我们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来热情洋溢地赞颂长征和长征精神的时候。基于现实生活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判断,显得尤其必要。那么,什么是历史上的长征与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共振”点呢?什么是当年进行长征的年轻人和今天信息时代年轻人的情感“结合部”呢?什么是强调英雄主义和集体观念的岁月与讲究多元文化和提倡个性的时代的“默契”呢?
以今人的视角来看长征,可以用排除法。至少,有这样三种人难以完成长征壮举。首先,那些没有足够勇气挑战自我的人,很难面对自己从未经历和从未听说过的千万里险途,且前途莫测。再者,那些没有足够胆略挑战极限的人,很难跨越天险金沙江和大渡河,很难走过冰峰雪山和沼泽草地。最后,那些没有足够智慧挑战命运的人,很难凭借超人的忍耐和磨砺,最终“扼住命运的喉咙”,获得了不起的成功。
无论是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还是挑战命运,都是具有鲜明色彩的现代社会现代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品质。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的长征与现实生活之间内在联系的脉络。原来,有一种做人的要素,和做事的要领,不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就连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古往今来,那些在陆地上长征、在大海上长征、在太空里长征的人们,都同样具有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勇闯禁区、忘我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
中国艺术报消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CCTV-6电影频道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承办的“气壮山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电影推介典礼”8月21日在京举行。活动集中推介了 《百团大战》 《战火中的芭蕾》 《诱狼》 《根据地》 《开罗宣言》 《穿越硝烟的歌声》 《报国忠烈之赵一曼》 《燃烧的影像》 《黄河》 《抗战中的文艺》 《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 《铁血残阳》 《受降前夕》 等13部抗战题材和反法西斯题材国产重点献礼影片。这13部影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制作精良,既有 《百团大战》 《开罗宣言》 等反映历史事件的鸿篇巨制 ,又有 《根据地》 《燃烧的影像》 这样的纪录片和动画片 《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
主持人的话: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央红军从赣南这片红土地出发,开始了艰苦卓越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征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们,通过各种文艺样式,创作出了一批批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文艺作品。为了进一步总结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经验,发掘长征题材的深厚内涵,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2016年4月14—1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江西省文联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州,共同举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中国文联领导对本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同志亲临赣州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来自北京及长征沿途部分省份的艺术家、评论家、专家学者,以及中央和江西省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文学、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戏剧等领域长征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情况,以及进一步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评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碰撞出“市场与立场”“创新与超越”“深化与突破”“人性与信仰”“历史与当下”“多元与坚守”等话题。有六代人参与了本次研讨,年龄段分布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让长征精神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弘扬和传承。以下为部分嘉宾和专家的发言,另有部分专家的发言已刊于《中国文艺评论》2015年第5期。
nlc202309081946
-----湖北“银兴”数字院线系列活动方案
活动一: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千场优秀数字电影展映活动
1、活动时间:2006年7月1日---2006年9月30日
2、活动范围:全省除武汉市外15个地、市、州及所辖县(市)社区。
3、活动内容:采用先进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放映1000场数字电影,集中放映《地道战》、《地雷战》、《张思德》、《任长霞》、《太行山上》、《冲出亚马逊》、《天地英雄》、《天下无贼》等一批优秀国产影片:缅怀革命战争时期先烈们的事功伟绩;讴歌新时期共产党员光辉事迹;展示民族电影巨大的进步和成绩。本次活动拟于7月中旬在黄冈举办首映式,届时将邀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相关部门领导及地市文化(电影)代表出席,观摩数字电影效果,推广数字电影新技术,为推动数字电影在我省农村电影公益事业中发挥作用做出务实的努力。
4、活动费用(合计:12万元):
(1)节目购置费:10元场/×1000场=1万元
(2)放映费用:100元/场×1000场=10万元
(3)宣传及组织费用:1万元
活动二: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万场优秀电影下乡活动
1、活动时间:2006年8月底---2007年春节前(暂定)
2、活动范围:全省5000个行政村
3、活动内容:在全省5000个行政村,放映5000场16mm电影。每场放映实用科教片及精彩故事片,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引导农民朋友科技兴农、科学致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将长征精神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彰显其时代意义。
本次活动拟于9月初举办活动启动仪式。
4、活动费用(合计:80万元):
(1)拷贝购置费用:100套(故事片+科教片)×2600元/套=26万元
(2)放映费用:100元/场×5000场=50万元
(3)宣传及组织费用:4万元
活动三:践行“八荣八耻”,倡导文明新尚
---“保护生命,平安出行”大型交通安全电影展映活动
1、活动时间:2006年9月初---2007年春节前(暂定)
2、活动范围:武汉市社区、学校及市郊农村
3、活动内容:充分发挥电影通俗易懂的特点,对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市郊农民、驾驶人员集中开展“保护生命、平安出行”的交通安全电影宣教活动,增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出行交通行为方式。
(1)在市内50所中小学校放映50场专场电影。
(2)在市内100个社区放映100场专场电影。
(3)在市郊乡村放映100场专场电影。
(4)在武昌、汉口、汉阳各选择一家固定放映场所组织10万驾驶员免费观看交通安全电影。
(5)拟于9月初在百步亭社区举办活动推广仪式。
4、活动费用(合计:18万元):
(1)送电影进学校、社区、市郊费用:200元/场×250场=5万元
其中,放映人员劳务费80元/场
交通运输费70元/场
片租及设备折旧:50元/场
(2)驾驶员专场费用:1元/人次×10万人次=10万元
(3)宣传及组织费用:3万元
湖北数字院线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团干部、青年朋友们:
下午好!源远流长的金沙河,流淌出多少动人的故事。翻开××近现代史这幅长的画卷,回望七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仿佛把我们带到那炮火硝烟的年代。不应忘记,1935。
敬献花圈
请全体默哀一分钟
默哀毕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1934年至1936年的两年期间,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战士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慨。长征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纪念革命先烈,就是要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现在,就让我们在党旗下,在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请××同志领誓。
国家级新闻事件及重大庆典仪式的电视转播, 是一项技术庞杂的系统工程。此次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就是如此。投入设备量大、参与人员多、技术要求复杂。技术上高度重视, 方案制定要在确保政治导向和节目内容安全、播出安全的前提下, “安全可靠、利于节目、力求创新”, 体现中央电视台在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
所谓安全可靠, 即以安全播出为本, 确保转播可靠安全。
所谓利于节目, 即以服务节目为线, 合理配置技术资源。
所谓力求创新, 即以努力创新为点, 大胆采用先进技术。
为了高水准地完成纪念活动的电视直播任务, 在确立技术方案之前, 确定了以下技术要求:
借鉴国庆60 周年庆典活动直播的成功经验, 现场转播系统前方采用多个分系统, 多路回传, 后方演播室 (E03) 最终合成的方案;
前方分系统互有分工, 但重要机位交叉备份;
大胆采用先进技术, 制作手段上积极创新和突破;
根据节目需求订购、引进、定制、改装大量特种转播设备;
大型国家庆典中全部采用高清16:9 画面构图方式 (包括时政镜头) 。
一现场转播方案构成
为了确保直播工作的万无一失, 台内技术系统借鉴了国庆60 周年电视转播的成功经验, 充分体现10 年来的电视技术发展, 创新引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 积极应对节目部门提出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纵深的转播制作需求, 为直播增光添彩。纪念活动直播系统分为现场转播系统和台内直播系统两部分, 本文主要对现场转播系统进行介绍。
1. 现场转播系统概况
根据活动覆盖区域及节目流程, 现场转播系统由6 个分系统组成, 共设置89 个机位, 使用2 辆高清转播车、1套高清EFP、48 套微波传输设备以及以直升机航拍、天鹰座索道、超长悬臂和大跨度陀螺减震拍摄装置等为代表性的多类型特种设备。此外, 每个系统均配备了专业的动力供电系统及相应的传输、通讯系统。
2. 现场转播系统布局及分工
现场转播系统, 覆盖了东起电视台新址、西至大会堂的长安街沿线, 南起天安门广场南侧, 北至中山公园北门的区域, 覆盖地面、城楼、空中及装备方队, 具体分为六个分系统, 各分系统布局如图2 所示。
A系统:负责拍摄阅兵仪式分列式活动;
B系统:负责拍摄午门至端门的各国领导人欢迎仪式 (迎接外宾、合影) 、城楼观看仪式及领导人演讲;
C系统:负责拍摄分列式、升旗仪式及礼炮阵地活动;
D系统:负责拍摄东长安街沿线阅兵队伍行进和跟踪转播首长检阅盛况;
E系统:负责拍摄制高点全景画面、拍摄空中装备方队检阅盛况;
F系统:负责提供受阅装备上的特殊角度拍摄画面。
A、B、C三大系统的输出通过光缆、微波形成主备通路送到中央电视台新址E03演播室, 参与综合信号制作。D系统通过光缆及微波链路回到演播室, 由单独的系统进行制作后再进入综合信号制作系统, E、F系统信号直接进入综合系统, 参与综合信号制作。信号流程图如图3 所示。
二分系统功能和配置
1. A系统
A系统采用中央电视台的CCTV-HD A2高清转播车, 停靠在天安门城楼西与西观礼台之间, 负责拍摄阅兵仪式分列式活动, 讯道共计16 个, 主要机位架设在在金水桥中心地带和东西观礼台一带, 机位布置如图4 所示。
为了更好地展现分列式及装备方队, A系统除了配备常规的机位, 还采用低角度电动轨道遥控拍摄系统 (A2) 、各类型摇臂 (15米伸缩摇臂、20 米长摇臂、10 米摇臂) 、超长悬臂和大跨度陀螺减震拍摄装置 (A10) 、二维有线传输索道摄像机系统 (A13 央视研发的天鹰座索道系统) 、摄像机减震器 (Easyrig) 等多类型特种设备, 以丰富的角度、生动的镜头充分体现了阅兵分列式活动通过天安门城楼前的场景。
同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东、西侧分别架设A11/A12 机位, 配置长焦镜头, 一方面可作为A系统城楼上的制高点实现该系统完整的镜头组接, 另一方面, 在B系统出现系统级崩溃时, 可代替B系统支持天安门城楼上时政镜头的拍摄, 实现了A系统对B系统的备份。
现场转播配置如下:
索尼1580R摄像机13 台, 索尼P1 摄像机3 台;
高清86 倍镜头2 只, 60 倍镜头1 只, 高清40 倍镜头5 只, 高清22 倍镜头2 只, 高清广角镜头5 只, 高清防抖镜头1 只;
帧同步器4 台;
低角度电动轨道遥控拍摄系统1 套, 配套防抖镜头和P1 摄像机;
15米伸缩摇臂1套;
20米长摇臂1套;
超长悬臂和大跨度陀螺减震拍摄装置1 套, 配套P1摄像机、40 倍镜头;
二维有线传输索道摄像机系统 (天鹰座索道系统) 1套, 配套P1 摄像机和广角镜头;
10 米带轮摇臂1 套;
摄像机减震器Easyrig 1套。
摄像机配置如表1。
2. B系统
B系统使用高清EFP系统, 搭建在天安门城楼的上北墙西挑檐下, 主要负责时政活动的直播, 包括拍摄午门至端门的各国领导人欢迎仪式 (迎接外宾、合影) 、城楼观看仪式及领导人演讲等。
与国庆60 年周年转播不同的是, B系统机位覆盖范围从金水桥直到中山公园北门, 包括了天安门城楼、端门南、北广场、西筒子河等区域, 除了承担天安门城楼上方的时政活动以外, 还涵盖了午门至端门南广场的外事活动, 机位布置如图5。
根据节目需求, 方案设计摄像机点位共22 个, 考虑到尽可能简化系统规模, 只使用了16 台基站、18 台摄像机, 完成了所有点位的机位覆盖, 在方案设计、摄像机基站机头复用、设备兼容性匹配、人员安排和配合方面, 做了大胆尝试。采用中央电视台最新集成的8 讯高清箱载转播系统, 并在8 讯道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系统扩展, 将四套设备型号不尽相同的系统整合适配成为一套18 讯道超大型转播系统, 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现有资源, 最大程度挖掘设备潜力。
由于城楼上空间受限, 为了尽可能减少摄像机对领导人活动的影响, 尽可能使用轻型化、简约化的摄像机及配置。首次使用轻型摇臂配微型摄像机 (B5) 取代传统的摇臂, 实现了摇臂系统首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与时政直播节目拍摄。端门南、北广场的活动, 之前没有相应的转播经验, 根据活动安排及安保要求, 反复测试不同的机位设置, 力争全面呈现。同时B6/B7/B8 机位, 配置箱式镜头, 架设在金水桥主桥和东西桥窝之间, 除了给出城楼上领导人的活动画面外, 还实现了B系统对A系统的备份。
现场转播配置如下:
松下3500摄像机18套, CCU16台;
摇臂3只, 斯坦尼康1套;
高清100 倍镜头2 只、高清86 倍镜头1 只、高清40 倍镜头2 只、广角镜头7 只;
帧同步器3台;
摄像机配置如表2。
3. C系统
C系统采用中央电视台B4 高清转播车, 整体系统停靠于长安街南侧东临时观礼台南侧, 共架设14 个机位, 负责拍摄分列式、升旗仪式、礼炮阵地活动及广场放飞活动等, 机位布置如图6。
C系统的跨度也非常大, 要全程呈现国旗护卫队从纪念碑到国旗杆的行进过程, 还要覆盖天安门广场最南端的礼炮阵地, 同时兼顾飞行编队和广场放飞活动。为了能够提高摄像机使用效率, 也设计了复用方案, 比如C9/C10 机位:在纪念活动的开始, 主要承担礼炮阵地的拍摄, 一旦任务完成, 需马上调度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 拍摄飞行梯队及抗日战争浮雕。通过这种调度实现了设备复用, 增加有效机位的目的。
现场转播配置如下:
索尼2580 摄像机13 台;
高清60 倍镜头2 只, 高清75 倍镜头1 只、高清40倍镜头1 只, 高清广角镜头5 只;
摄像机减震器2套、10米摇臂1套;
有线Go Pro摄像机2套;
帧同步器4 台;
音频远程光端机箱2个。
摄像机配置如表3。
4. D系统
D系统由跟随首长阅兵车的两辆新闻采访车 (图8) 的3 个机位、长安街阅兵沿线自东红墙至阅兵折返点沿线的10 个ENG机位, 及崇文门至折返点的一个二维有线索道摄像系统组成, 负责跟踪转播领导人阅兵盛况, 机位布置如图7。
现场转播配置如下:
松下AJ-HPX3000MC摄录一体机13 台;
二维有线传输摄像机系统 (XDMOTION) 1 套;
摄像机配置如表4。
两辆拍摄检阅车的新闻采访车上摄像机D1、D2、D3, 采用2G (2 发4 收) 、7G (2 发4 收) 微波设备传送信号;其中1 号新闻采访车上D1 使用2G传送, D2 使用7G传送, 2 号新闻采访车D3 使用2G和7G传送, 微波接收设在两处:人民大会堂楼顶和社科院楼顶, 接收后通过光缆回台。为确保传送安全, 在一号新闻采访车上为D1 备2G发机设备一套。信号使用以社科院为主, 人民大会堂为辅。
阅兵沿线的其他10 个固定机位信号直接通过光缆传回新址主控机房。
不同于以往的“长征”影片,《先锋之那时青春》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当年90后的青春岁月,战火如歌”,大胆启用了一批高颜值年轻实力派演员,力图为观众讲述一段前所未有的青春故事。影片讲述了红军长征期间,红军先遣小分队克服重重困难,与敌人斗智斗勇夺取情报,并最终以微弱之力为红军取得宝贵情报和时间,从而赢得娄山关大捷,逆转了红军长征中处处被动局面的震撼故事。正如导演王涛涛所讲:“尽管是战争题材,战争背景,但是影片着重讲述了情报小分队8个人的成长与蜕变,关注人文情怀,不管是哪个年代,哪段历史,人物命运的刻画永远都是最打动人心的”。
老中青实力演员联袂呈现战争中的青春、热血
该影片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北京凯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贵州广播电视台、北京小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杭州新鼎明影视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源影视有限公司、安徽盛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在演员的塑造上,影片可谓集结了老中青实力代表,内地男团组合“至上励合”除在韩国服兵役的小五以外,剩下三人马雪阳、刘洲成、张远首次合体出演红色题材影片。实力演员郭柯彤、肖旭、高健、王帅、闵健、代庭睿等联袂主演,除了当红偶像的鼎力加盟,当然也少不了大咖坐镇。知名演员唐国强将在片中再现经典形象“毛泽东”,并担任该片艺术指导,全程把关。姜超、果静林、刘亚津等友情出演,也为影片增添了柔和的喜剧色彩。之前,在片方爆出的主演集合版剧照中,可以看出诸位主演的造型都颇具特色:马雪阳的双刀辫子极具苗族风情,肖旭的中分麻袋俏皮活泼,郭柯彤的利落短发中性十足……令观众期待。
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对于长征的概念只能停留在书本和影视剧作品中,作为一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爱国IP,长征精神一再被解读、被发扬继承。电影《先锋之那时青春》作为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影片,希望能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带给观众关于长征的“特殊记忆”。同时,作为一部战争片,战争场面绝对是电影视觉的高潮,为了再现烽火连天战不休的场景,给观众最震撼的视听享受,剧组特地邀请香港特效团队3Plus操刀特效,金牌视效奇文担当视觉特效总监。少年们背水一战不胜则亡,一腔孤勇杀敌四方。场景堪称壮观。各方面的实力保证,是为了向长征致敬,更是为了回归当年的红军精神,因为那时的红军战士也都是当年的90后。
【长征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思想汇报06-08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宣讲稿12-29
胡锦涛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01-15
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01-05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06-15
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心得作文10-07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学习心得体会11-24
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心得体会观后感02-05
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心得与感悟11-26
纪念长征胜利八十一周年坚持信念心得体会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