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什么(精选2篇)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尊为与孔子齐名的中国文化伟人,一代经学大师、圣人,他为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熹这位古代贤哲,祖籍江西婺源县,其父朱松曾任福建尤溪县尉,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尤溪诞生。他的祖父朱森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代,后当有显者”。
果然,1148年即南宋绍兴年间,朱熹十八岁中进士,后曾在闽、浙、赣三地辗转为官。朱熹对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金兵南侵,朝廷偏安,土地兼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一极力主张抗击入侵者,收复失地,要求朝廷选纳贤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他在地方主政期间,着力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济灾民,深受人民的爱戴。
由于当时权臣当道,朱熹多次遭受排挤,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于是辞而不就,把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自任,广泛的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朱熹也成为儒教理学的一代宗师。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著作颇丰,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安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等。
总之,朱熹每一方面的影响,在我国文化上都是非常重要而深远的。他的《四书集注》成为中国思想上的.圣经,他的穷理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灵魂,他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此后七八百年来教育思潮的楷模。的确,我国教育史上能够直追孔孟的,可说只有朱熹一人了。
朱熹一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所营建的一套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虽在其生前未被统治者所用,但在他死后不久就得到理解和重视。南宋理宗认为理学“有补于治道”,追封朱熹为“太师”、“朱文公”,不久又改封“徽国公”。下诏将朱熹的牌位供奉于孔庙,让他同孔子共享后人的祭祀。
白鹿洞书院的“朱子祠”,专为纪念理学大师主席而建,因为他是使白鹿洞步入辉煌的功臣。“丹桂亭”为纪念庭院中朱熹手植的两棵桂花而建。在科举时代,“蟾宫折桂”象征着“金榜题名”。朱熹在书院中手植丹桂,寄托着他期望书院学子,都能够登科及第成为有用之才的愿望。
关键词:朱熹,心理学,心理学思想,儒学
朱熹 (1130—1200) , 生长在我国的宋朝 (南宋) , 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理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巨大的贡献。在宋朝, 理学是一种地主和官僚阶级所倡导的哲学, 两宋时期的理学分为唯物主义理学和唯心主义理学, 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的代表性人物, 他倡导“存天理, 灭人欲”以及“天理”等思想体系。这种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在朱熹的心理学思想当中, 唯心主义理学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对我国心理学发展历史有着深刻影响。
一、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贡献
1.时代背景。经历过隋朝、唐朝等朝代的更替, 宋朝已经属于大一统的国家, 从东汉确立的儒家思想的统治根基也变得更加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 道教和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分歧, 也有相互支持的观点。唯物主义理论和哲学家的涌现, 致使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走到“一条战线”上, 因为这三个“教派”都信奉唯心主义理论, 但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的确促进了当时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进步, 因此三个“教派”的唯心主义理论与唯物主义哲学一直在争论之中。随着宋朝的发展, 这个封建社会开始从高潮走向没落, 国家的统治者在进行一定的镇压的同时, 必须要通过盛行的思想来统治人们的“脑”, 那么上文所说的理学便应运而生。而在宋代的理学当中也维持了以前的状况, 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系, 代表着中小地主阶级的唯物主义显然没有能够战胜代表上层阶级的唯心主义, 以朱熹和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便具备了“正统血脉”。同样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当时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给我国心理学发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历史贡献。朱熹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多个领域的造诣都可圈可点。特别是在理学方面的研究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也大力倡导当政者施行理学, 用理学治国, 加强了东汉时期董仲舒倡导的“三纲五常”对人民的统治作用。在哲学领域有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等多方面的成就, 成为在孔孟之后儒学派别中又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儒学家, 特别是他建立的理学为巩固封建王朝的政权有很重要的作用, 完整了封建的思想体系。同时, 朱熹的理论也是后来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朱熹丰富的理论当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对我国心理学历史的连续有着重大意义, 功绩为后人所称赞。
二、朱熹的基本观点
朱熹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心物观”和“形神观”上。他的两个基本观点都有唯心与唯物共存的现象, 但是最终都是由唯心主义思想主导, 这种观点具备“二元论”的特点。
1.心物观。心物观就很好地体现了朱熹“二元论”特点, 他一面主张万事万物都由“心”中产生, “心”决定了“物”的存在, 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另一个方面, 朱熹认为“人心如镜”, 强调万事万物的反映由心理来承担, 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性唯物主义。朱熹论述身心的关系有这样一句话“:夫心者, 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 一而不二者也, 为主而不为客也, 命物而不命于物也。故以心观物, 则物之理得。”[1]这段话把心比作镜子, 说明心对世间万物的主宰地位, 同时他“事物之来, 随感而应”的想法具有着明显的唯物观点。但是总的说来, 朱熹的心物观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
2.形神观。朱熹的形神观, 正如这个名字一样, 他认为“形”在“神”之前“, 气”在“行”之前, 就是气、形、神这样一个顺序, 这源自于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观点, 这种思想可以认为是一种唯物的表现。但是朱熹的哲学思想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唯心的主线, 朱熹认为在气之前有“理”的存在, 从而回归到了他唯心的体系中去。同时, 朱熹认为人死后魂魄可以与人体相离, 回归到了“神不能灭”的唯心观点上。同样具备唯心与唯物的“二元论”, 也同样地最终回归到他所支持的唯心主义哲学“战壕”。
三、朱熹的心理学思想回省
朱熹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思想家, 其哲学等方面的论著当中的心理学思想也存在着唯心主义的特色, 但是朱熹的心理学思想是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系统, 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朱熹的心理学思想, 对我们了解古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现当代的心理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性习心理思想。朱熹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 把性习心理思想与他所倡导的“理”结合起来。他说“:性即理也, 在心唤作性, 在事唤作理。”[2]意思就是性包括人和物的性两个方面, 性就是理, 但又有所不同。朱熹认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了人性, 这是继承了张载的思想, 他认为这两者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另外, 朱熹为了适应当权者统治的需要, 他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不平等, 有贵贱之分, 这就是“天命之性”, 这种理论就把农民的思想更加禁锢起来, 便于当权者对农民施行镇压, 这种思想显然是不科学的。与此同时, 朱熹强调“气质之性”, 这也是对孟子等人思想的进一步扩大, 意思是虽然我们的出身贵贱不能决定, 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善, 也就是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这种强调教育改变气质的理论对后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才能心理思想。朱熹的才能心理思想认为人的“才”是由“才智”和“才能”两个部分构成。“才智”就好比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先天因素, 他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生俱来、不可改变“;才能”好比后天因素, 个体的努力能够改变“才能”。朱熹对“才”的解释和现代心理学的素质与才能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处。朱熹还系统地解释了才与情的关系, 他认为“才”与“情”息息相关“, 才”是本身所具备的对事物的感观的本领“, 情”则是看到或者感官接触到事物的时候的反应, 所以说“才”是“情”的根本“, 情”是“才”的表现。朱熹还将才、志、术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他说“:士之所以能力天下之事者, 以其有志而已, 未有不兼是三者, 而能有为世者也。”[3]他认为这三者相辅相成, 意思就是志向的实现靠的是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和良好的方法与技巧。
3.志意心理思想。与前人有所不同的是, 朱熹主导“志”与“意”分开讨论。朱熹认为, 所谓“志”, 就是志向, 就是有明确的长远的目标, 如果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中途而废将视为“志不立”。有“志”才有“功”, 就是说有了远大的志向才有可能实现最终想要的效果。类似地, 朱熹讨论“意”的时候将“情”引入, 用来解释“意”。由此他认为“意”的含义有三, 一是“情”和“意”都是心理活动;二是“意”是更具备主动性的心理活动, 而“情”的主动性没有前者这么强烈;三是“意”是“未动而欲动”时的心理活动, 把意与人的行动联系起来而不是等同起来[4]。志与意有相同也有不同, 朱熹赞成志与行合一, 他虽然认为志与意都是心理活动, 但是志比意有更加清晰的目标, 而意与志相比, 意与人的行为更加密切。于是他认为行动的逻辑顺序为“志———意———行”, 为近代心理学区分意志和意志行动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4.情欲心理思想。和前面的志意心理思想一样, 朱熹仍然把情和欲分开来看。对于情, 朱熹把性与情结合起来, 并把这种解释纳入他的心性理论中去。简单地说, 他认为性是一个人的本性, 而情便是人们遇到具体事物后在本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他说:“喜怒哀乐, 情也;其未发, 则性也。”[5]朱熹的观点认为情都是人们内心和本性的表现, 因此人们遇到具体的感观事物时表现出“四端”“、四情”、“七情”。情表现在内心时称作“说”, 表现为外在时称作“乐”, 这也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情感与表情的雏形, 早在当时朱熹对它就有一定的解析。对于欲, 朱熹有几点看法, 一是他认为欲是人本应该存在的欲望, 是一种“天理”的表现;二是虽然欲和情都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 但是欲的强烈程度要更大一些;三是他认为欲有善恶之分, 人的生理需求是善的, 人满足自己私欲的需求是恶的, 也就是说, 朱熹的情欲心理思想发展了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欲望之区别。如何对待情欲, 朱熹为适应当权者需要和自己“理”学的观点, 提出“明天理, 灭人欲”的观点。意思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是不可丧失的, 是要倡导的, 比如食欲、饮欲等, 这就能够掌握人们的思想, 甘愿让他们接受统治者的压迫;同时, 人们应该消除一切私心贪念。
5.知虑心理思想。朱熹理解的知虑就是知觉和思虑。从心理学的视角考析, 朱熹当年关于知的论述和现在的认知有所联系。在解释知觉方面, 他把前面所说的“气”与“理”结合起来, 认为“气”与“理”是人能够有知觉的决定因素, 有了“气”与“理”的结合, 才可能有知觉。知和觉又是对于客观事物感受的不同级别的表现。
思虑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思维过程, 和把知觉分为“知”与“觉”一样, 朱熹把思虑分为“思”和“虑”两个层次, 而虑的层次更高, 他认为要想思虑必须具备一个好的外界条件, 可见朱熹对于思虑的心理学思想概述是很严密的。可以将其概括为“知——觉———思———虑”四个逐级升高的思维过程。
有了知觉和思虑, 但这些都只是内部的心理活动, 如何理解知与行朱熹也给出了一些解释, 这是我国在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值得称赞的一点。朱熹主张的知行说首先认为, 知在前而行在后, 有知才能有行;其次, 他认为行要比知重要, 这也为我们当下倡导的实践有宝贵的指导意义;最后他利用辩证的思想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
综上所述, 朱熹几个方面的心理学思想对我国心理学发展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充实了心理学的思想宝库, 为我国心理学思想研究乃至世界心理学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观心说》.
[2]《朱子语类》卷五.
[3]《朱文公文集·通鉴室记》.
[4]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