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2025-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精选3篇)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篇1

蔡礼旭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面对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一个分数高、成绩优的学生,无论是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一个老师工作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着同学的分数;关于做人的道理,没有人教给这些孩子。所以学校面对的是不好教的学生,家长面对的是头疼的孩子,无从下手。

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自律行为越来越差,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弟子规恰恰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一本很好的德行教育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共360句1080字,分别列出了做人的113件事,是贾存仁先生在清朝李毓秀根据童蒙教育需要写成的《训蒙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永久性老师,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还需要从家长开始,家长们通过学习和践行要给孩子以榜样,孩子才能模仿着去做,才能真正成人。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孩子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有不合适的做法,是不是对孩子采取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变化的,其次要明白家长的变化能促使孩子发生改变,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了状况,不是教育不好了,关键是看家长能不能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率先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用弟子规教育孩子,让弟子规促进孩子发生改变。

对于我们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组织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从诵读开始,然后逐渐要求践行和反思,只有时刻用弟子规教育和约束孩子,孩子们的行为才能发生改变。而这一活动的主要力量还是班主任,班主任要坚决贯彻执行学校学习践行弟子规的做法,并坚持利用弟子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进行弟子规学习践行活动,这样,浓厚的弟子规学习氛围就能营造起来。在进行弟子规学习和反思时,我们可以结合日常德行教育的主题灵活开展学习活动。比如针对物品摆放等组织学习践行反思“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和“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通过让学生反思和践行逐渐养成好习惯;针对追打嬉闹等现象可以组织学习践行反思“步从容,立端正”和“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教育学生稳当走路,开门等要轻声,并结合“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孝之始也”,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不伤身,不伤德,这是最基本的孝道。在氛围的渲染下,长期坚持并逐步改进提升,自然能矫正孩子的德行。

几周前,根据七年级出现的一些状况,我将各班中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组成了义德班,主要内容就是弟子规,想通过弟子规改变孩子们的行为。第一次我给他们立规矩:坐立行的规矩,就是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从对自己的身体成长入手讲道理,并严格要求,然后要求“路遇长,疾趋揖”,并做了相关要求,以后每次我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请师拜师——唱国歌和跪羊图——诵读弟子规——讲解释义——学生分享,并规定了分享的过程和方法,我发现这些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因为缺乏合适的教育,使得孩子自由散漫惯了,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对和错,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导致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在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牛某,我让他负责纪律,他不仅能约束自己遵守纪律,而且还很负责地进行着管理;田某和张某,每次放学主动打扫卫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只剩下一点碎土屑时,他们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将土屑捏起。有一次我因为开会没去,没曾想学生们到教室感觉有些东西稀罕,玩闹了一番,被一位老师发现后批评了一通,等我回来了解了情况后,我先是给孩子们鞠了一躬,并说“我错了,我没有提前给大家做好安排。”,在孩子们随后写的心得中我发现,他们竟然能为老师鞠这一躬而感到自己的羞愧,并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我知道,对这些孩子来说,仅仅凭借一人之力间歇式地学习弟子规是远远不够的,但从中我能发现孩子们确实在尽力矫正着自己的行为,只要我们都齐心协力用弟子规去教育和约束,相信孩子是能做好的。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篇2

1 理工科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调查情况

1.1 调查样本与调查方法的选择

选择了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和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300名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对其进行无记名式调查问卷, 并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调查重点

通过对不同学校、专业、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重点了解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

对参加本次调查的同学的基本情况, 统计如下, 见表1。

1.3 调查概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3份, 回收率为91.00%。

2 理工科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看待传统礼仪重要性和孝道情况的分析

中国人自古尚礼, 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进程中, 我们的祖先们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礼仪, 并逐渐完善, 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1]。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德育理论之基, 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2]。

当问到“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礼仪”时, 有83.5%的同学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有11.7%的同学认为“仅仅是待人接物礼节”, 仅有2.9%和1.5%的同学分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应该排斥”和“不知道传统礼仪是什么”。大学生对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知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绝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传统礼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对待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问题上”, 有70.7%的同学“是真心诚意去扫墓”, 仅有12.1%和15.4%的同学分别选择“奉父母之命走过场”和“不参加”。

当问到“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 你所受的教育”, 58.2%的同学选择“自小耳濡目染”, 36.2%选择“课外书上有看过”, 4.0%选择难以判断, 可见大学生所受的孝道教育很多, 但在实践上却显得明显不足, 比如当问到“你有没有给父母过过生日”, 53.8%的同学选择“知道, 并为其庆祝”, 40.3%的同学选择“知道, 但从来没有给父母过过生日”, 5.5%选择“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当问到“如果现在又学生缺少孝心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时, 有70.3%的同学选择“从小被惯养坏了, 没有尽孝意识”, 有15.8%和13.2%分别选择“学习负担重, 没时间尽孝”和“觉得自己还没能力尽孝以后再尽来得及”。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造成了一个个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就是这种过分的溺爱, 让孩子从小就把享受父母的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以至于长大以后根本就没有尽孝意识, 造成孝道的缺失。

2.2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情况分析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 这是用来形容社会的复杂程度的。大学生活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他们的心灵经受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一件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震撼势必会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产生巨大的影响[3]。当问到“你认为不少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时, 有69.2%的同学认为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有10.6%的同学选择“家长、老师、同学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考试作弊。当问到“你认为考试之前填写‘诚信考试承诺书’有效吗”, 有38.5%和29.7%的同学认为“没什么效果”和“效果一般”, 仅有12.8%和19.0%的同学认为“很有效”和“比较有效”。所以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从平时一点一滴抓起, 不能搞形式主义。

2.3 大学生的待人及律己情况分析

当问到大学生待人律己的调查时, 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如当问到“当你听到同学背后说你坏话的时候, 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60.8%的同学选择“自省”, 23.1%选择“生气后不再理他”, 15.4%选择“生气并找他 (她) 理论”。“在父母教导你的时候, 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79.5%的同学会“虚心接受, 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好”, 有16.5%选择“随便听听, 他们说他们的, 我做我的”, 只有4%选择“跟父母顶嘴, 父母的观念已经落伍啦”。问到“你经常向父母和其他长辈主动问好吗”, 78%的同学“每次见面都会”, 20.1%选择“偶尔会问”, 只有1.5%会“从来不问”。75.1%的同学“禀告父母, 并说明去处及回家时间”, “当父母在家的时候, 如果你要出门”, 有21.6%“只告诉父母出门, 但不告诉详细去处”, 只有3.3%选择“直接出去, 不理父母”。问到“如果父母不在家, 有电话找父母, 你会怎么做”, 有94.1%的同学选择“很礼貌的回答, 并问清楚什么事, 等父母回来转告他们”。有3.7%会“很不情愿地应一句:‘嗯, 什么事呀?’态度冷淡”, 只有1.5%会“之说一声‘他不在’, 就‘啪’把电话挂掉”。

2.4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虽然从小受到教育, 要读书认真, 但当问到“你感觉自己读书认真吗”, 有41.8%的同学选择“东翻西阅, 没有耐心, 看见那段好奇就看那段”, 有38.4%的同学选择“基本可以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有18.3%选择“读书没有计划, 等到限期快到的时候才开始读, 急急忙忙”, 反映出大学生的治学不够严谨。问到“你的书桌是否经常保持整洁”, 有80.2%的同学选择“每次学习完都认真收拾, 东西放回原位”, 只有17.9%选择“随手乱扔, 自己从来不收拾”。

2.5《弟子规》的学习情况调查

《弟子规》是儿童的经典启蒙著作, 对我们当今的日常行为规范仍很有借鉴作用。有59%的同学听说过并认为“很有必要”去学习这些书籍, 有36.6%的同学认为“可以用其他替代”。仅有3.7%的同学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虽然当今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不多, 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待人接物的礼仪更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礼仪对现今社会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忽视。

3 思考与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分析, 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强, 知道怎样做才符合孝、悌、谨、信以及先成人, 后成才的道理, 可要身体力行《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还有些差距, 为此,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提出如下建议:充分挖掘《弟子规》的深层内涵, 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通过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3.1 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4~5]。让学生感父母之恩, 报父母之恩, 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 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比如邯郸学院化学系利用课前十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朗读《弟子规》的一段话或者讲解身边出现的一些事, 让同学们判断正误。每两周开展一次的班会教育, 每次班会的教育主题都不同, 可以是感恩﹑可以是爱国﹑也可以是各种礼仪教育, 但不管是那种主题, 都会让《弟子规》对同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2 诚信克己、慎言向善, 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教育

《弟子规》认为, 道德目标一旦确定, 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 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大学生已经错过儿童教育的最佳时期, 改变自己常有的习惯有些困难, 但是如果大学生能够常在一起讨论《弟子规》中的道理, 并且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 诚信克己、慎言向善从平时一点一滴抓起, 那么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会不断提高的。

3.3 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可是当我们进了大学校园, 在课桌上可以随处可见被乱涂乱画的痕迹, 上课不注意听讲, 在下面玩手机, 自己的内务不注意收拾, 宿舍乱的一塌糊涂等等一些不良现象。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 我们更需要大学生常读《弟子规》, 悟出其中道理, 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事先做人, 学智先学人, 育才先育德, 德才兼备, 既要有才, 更要有德。

总之, 在社会日益物质化的今天, 确立现代大学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文化课程, 可以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个性完善, 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 同时符合社会需求, 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班忠玉.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 2008 (10) :59~61.

[2]陈红, 易立新.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0) :34~37.

[3]初青松, 赵丽娜.浅析中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J].教育研究, 2008 (2) :199~201.

[4]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443~445.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 篇3

通过这几天来对《弟子规与幸福人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多过错了,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痛恨教育的缺失。看了弟子规,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让我心静下许多。我知道这些东西我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人教育我,所以有幸学习这门课,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记得第一节课播放了《跪羊图》视频,听后很感动,许久不能平复,心中觉得亏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就像老师书上所写的:孝中有言: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总算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那么心酸,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弟子规》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

来到部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天打开电脑忙碌,其实我也不知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忙碌,打开QQ,和异地的旧时好友聊天,心却靠的不那么近了。那时,写信是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想念了,疲累了,需要倾诉了,就洋洋洒洒地写下来,再塞进邮筒寄出去。在八十年代人心里,白纸黑字意味着一种承诺,拿起笔时哪怕片言只语也要字斟句酌。心境与现今看电邮时大不相同,笔尖落纸留下的每一线条都是心灵的跳动,书者的气息与体温也随之附于墨香。如今的年轻人已很难体会,那些书信寄出后甜蜜的思念和焦急的等待,还有收到久盼的书信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喜悦。那时,我们常手持素笺,一遍一遍地细读其词句、咀嚼其内容、回味其含意,悠长的欢乐在心底儿化开去。有人说如今是一个即使爱得焦头烂额也不会静下心来写信的时代。

当怀念已成习惯,我们固执地怀念往昔,是因为风景如昨,而青春已逝!就像罗大佑在歌中所唱到的:“不再是旧日熟悉的你,也不是旧日熟悉的我。”“刻画了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我们倾听的不再是单薄的音符,而是一种沉淀在岁月里的心情。每一段光阴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是一首乐章。而青春,更是乐章中最富于变化的音符,跳动在每一根琴弦上,弹奏着少不更事,弹奏着年少轻狂,弹奏着离别过往--军营民谣记录了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留下了无悔青春的印记。

上一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塑造美好人生下一篇:两篇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检讨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