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

2025-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通用4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 篇1

这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中的一句话,用的是反问句,多少有些无奈,讥诮,惋惜,知音难觅的愁绪。我之所以重视它,在我看来,我看到了,而且我刚好应该算作是他所指的这类人,多少不是让这个讽刺意味的话更深刻了点。

对于黄明嘉的这个译文,实话说,我真的读懂的不是很多。对于西方哲学,我一直持有的是有一种崇尚敬畏的心态,要说曾经给到我冲击的作品,那还是高中时代看过的《博尔赫斯》,这本书我也没看懂多少,但是里面有些话,到现在还印在脑海里,我也一直带着这本书,偶尔闲暇我都会看。只是从广州来上海后,这本书借给一位同样喜欢西方哲学的朋友,我还没有去拿回来。

也正因为莫雅平的这句话,触动了我,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真正的不求甚解是不注重细节,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要求读懂的层次不能相同,但一定要在你的思想境界水平上理解,而后让你的思想水平能上一个台阶,我是这样理解读懂一本书的。

我句句锱铢的读了每一部分,对于每个小的篇章我还清晨大声的朗诵一遍,我以一个演讲者的口气,主人翁的口气和心态去感悟。目前为止读了三分之一。

一本好书对成长总是有好处的,我很欣赏的是尼采的三种精神:独立思想,批判思想,开创思想!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境界高,处身立世,不就是需要经历这些思想的蜕变吗。尼采还用了三种形象的寓意代表物展示这三种思想境界:骆驼,狮子,婴儿。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 篇2

1.塑造“美的灵魂”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主要体现了尼采“超人”, “新价值创造”, “权力意志”, “永恒复返”的思想。

尼采带给郭沫若那个时代最有力的呼唤是对“超人”的呼吁。查拉图斯特拉这位智者在民众中大呼“我教你们超人的道理。”[2]郭沫若塑造的戏剧人物反抗要求获得人的权利。他们不是时代的超人, 却积极向着超人靠近。超人是不可及的目标, 但引导着先驱者们“为桥梁”, “为过渡与下落”, 为个人也为大众谋幸福。卓文君喊出“以人的资格来对付你们 (父权和旧礼制) ”“我的行为, 我相信, 后代的人会来讴歌我”;聂嫈、聂政以及酒家女用流血的方式来求得暴君污吏压制下的人们的觉悟“我们生下地来同是一样的人, 但是做苦工的永远做着苦工, 不做苦工的偏有些人在我们的头上深居高拱。我们的血汗成了他们的钱财, 我们的生命成了他们的玩具。”这种对自我的觉醒和追求正是查拉图斯特拉演讲精神三变中的最高境界所体现的“自我的意志”。

在精神三变中, 查拉图斯特拉要求“创造新价值”。这种彻底的破坏力和新生的创造力正是青年时期郭沫若所渴求的。《黎明》中儿女欢呼“天地的新生”, “海日的新造”;屈原“效法造化底精神, 我自由创造, 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 我创造日月星辰, 我驰骋风云雷雨”;《女神之再生》中众女神“创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热”和“创造个新的太阳”[3]……这种彻底的破坏旧有和创造新生, 正是郭沫若对旧体制最决绝的反抗, 和对新的未来美好的憧憬。

“权利意志”是对生命意志本能呼唤。正如《月光》中的博士先生所说“精神是不朽的……事业是永有生命的”[4]郭沫若戏剧中的人物没有过多的感伤之情, 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他们对旧制度和礼教的反叛正如查拉图斯特拉那样坚韧不屈。他们力的呼唤很有感染力, 激发仁人志士去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奋斗, 不断向前, 符合了五四大背景下对力的呼唤。

“你们中有轮回的渴望, 回到自己, 每个轮回为此奋斗, 转旋”“以示生命必须反反复复超过其本身”[5]。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永恒复返”上山与下山的信念。郭沫若的戏剧取材从神话时期到封建社会再到自己的时代都是“战士”们不断反抗的循环, 对生命求得不断向上的努力:开天辟地的儿女唱出新生解放的欣喜;聂政“愿将一己命, 救彼苍生起”的流血;屈原喊出“怎见得我便不是扬子江”“我的力量便不能汇成个无边的大海吗?你怎这么小视我?”[6]这是多么强有力的个人觉醒……

2.醉在“俄狄倪索斯”情结

尼采认为代表酒神精神的艺术形式是不具任何外型, 却能直至人类灵魂深处的音乐。音乐是意志的客体化, 也是对悲剧精神最完美的阐释,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尼采自称为“交响乐”。郭沫若吸收了这种富有音乐性的酒神精神。他的十种戏主要以悲剧结尾, 故事的发展及结尾都在一种音乐的流动下进行, 充斥着这个“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7]《棠棣之花》中的聂嫈迸着眼泪, 唱出对时代的控诉, 天下生灵涂炭, 激励聂政救百姓与水火中的歌, 几段唱曲连贯全剧, 唱出了聂嫈心系天下的救国之心, 也将情感喷发到最高, 舍小家为大家, 结尾“我望你鲜红的血液, 迸发成自由之花, 开遍中华”更是具有悲剧性的壮烈情绪。音乐在此将人物最本质的情感无形地反映出来, 并感染他者。《湘累》中的女子水中歌声多次飘渺出现, 给整剧笼罩出屈原受冤下的阴霾情绪, 对出路的迷失, 对前途的无望:“爱人呀, 回不回来呀?”“你们知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所在呦?”“啊, 爱人呀, 泪花儿怕要开谢了, 你回不回来哟?”[8]从头贯穿尾的低靡唱曲步步递升悲凉感, 与屈原对天对地唱出雄心抱负的歌, 形成鲜明的对照, 更加深了人物的悲剧性。

郭沫若戏剧中的音乐不完全是悲情的,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讲演一样里面有着欢歌, 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热爱的表达方式。这种音乐极富感染力, 汪洋恣肆般地蔓延在欣赏者心中, 也是作家“忘我”创作的体现。如《女神之再生》中众女神欢唱对新生太阳的渴慕“愿祝新阳寿无疆”[9], 气势磅礴而又有号召力, 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压倒个体化世界里的一切情绪。

尼采与郭沫若借音乐揭示其痛苦的自我, 又将音乐客体化为抒情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以说是部散文诗, 充满了浪漫的诗意。郭沫若的戏剧极富诗性。其早期部分戏剧为诗剧, 其它戏剧也都带有鲜明的诗性。如“聂嫈唱出五言诗, 游女唱出了白话诗[10]来讴歌自由和解放;《孤竹君之二子》中伯夷所描述的所到境地充满诗情画意:“我幼时所景慕、所渴念、所萦梦的大海, 如今浮泛着五色的庆云在我眼前灿烂。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时代以前, 在那时代的自由纯洁的原人, 都好像从岩边天际笑迎而来和我对语。”[11]

尼采认为神话可以“在譬喻中谈论酒神认识”, 从而使音乐的客体化成为可能。先知查拉图斯特拉是位神性的前驱, 一生的追求也是富有神性使命的。在郭沫若戏剧中, 郭沫若对神话也是极其推崇, 借神话释发音乐性, 进而达到悲剧的最大效果。郭沫若戏剧里的人物有的是神人, 如女神, 有的虽是历史人物, 却已上升为神人, 因为他们身上寄托了艺术家神的使命, 完成开天辟地的伟业, 即人的解放, 求得生命最高的发展。他们的事迹在音乐精神中走向悲剧的高峰, 完成以悲剧激发民族精神的努力。

二.影响的焦虑

1.文本创作:孤独的“创造者之路”

创造之路的选择不仅让郭沫若产生了作为启蒙主体的孤独, 及由此受阻带来的焦虑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散文诗式的文本也带给郭沫若一种强大的影响焦虑。布鲁姆指出迟来的诗人生活在强者诗人的阴影之中, 他们创作时取前人之所有为己用, 这一行为引起了由于受人恩惠而产生的带有负债性质的焦虑。因此他们面对前辈怀有一种俄狄浦斯情结, 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否定父辈的欲望。郭沫若作为一位天才型的诗人, 他的创作自然要求独创性, 要在吸收尼采思想的基础上有所飞跃。郭沫若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不断在于尼采这一父亲形象相抗衡, 发起一场激烈的俄狄浦斯式战斗, 以象征性地、仪式性地突破尼采对自己创作的抑制, 从而辟出一块为己所独有的艺术领地。而这唯一的出路就是布鲁姆所指的“诗的有意误读”。唯有借由对前辈诗作的误读、误释, 才能创造出合乎需要的空间, 使诗人本身突显出来, 然后得以确立强者诗人的身份。郭沫若的创作也是在寻求一种身份认可, 不断突破尼采对他的限制, 同时也促使他与传统思想进行俄狄浦斯式战斗。

2.民族救亡:革命文学的呼唤

随着当时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 特别是进入30年代后, 尼采的思想越来越被误读成资本主义个性主义。面对时局的发展, 郭沫若不得不对自己的前行作调整。“《查拉图司屈拉》结果没有译下去, 我事实上是‘拒绝’了它。中国革命运动逐步高涨, 把我向上看的眼睛拉到向下看, 使我和尼采发生了很大的距离。”[12]在《聂嫈》中, 郭沫若以流血革命的方式来激起众卫士的觉醒反抗, 初见出郭沫若的转型, 向大众文学创作靠拢, 即由先前的个体“超人”反抗到大众觉醒来自救的新途径。这其中也包含了其对转型的恐惧和焦虑。在《孤竹君之二子》中表现为那种“凄寂”“飘蓬”的悲哀, 怀追太古, 回归自然的感伤, 以及渴慕“原人的纯洁, 原人的真诚”[13]心态。

但尼采带给郭沫若的影响是郭沫若一生都无法完全抛弃的, 那些被郭沫若真正吸收为己所用的东西在其日后创作中还是会显现出来的, 这也是郭沫若本人也无法去否认的。

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代表了尼采最高成就, 与郭沫若早期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郭沫若早期戏剧进行比较, 了解尼采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及其带来的作家焦虑。

关键词: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郭沫若,早期戏剧,影响焦虑

参考文献

[1] (德) 尼采著, 徐梵澄译:《苏鲁支语录》[M], 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9

[2]《郭沫若剧作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

[3]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 篇3

暮云叆叇,谁来拨开这暮霭?

谁有勇气掀起这番巨浪?

谁有能力?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甚者,一种毁灭。

不产生毁灭,便不存在过渡,人摒弃了过渡,也便抛弃了新生的权利,于是沉沦。

人的本性便渴望毁灭,渴望新生,渴望向上,正如过渡是人的本质一样,人拥有能动的力量,向上,登临彼岸。

彼岸为何物?是否值得人的登临?

登临后人会怎样?

旧的思维

“人生来即是受体。”平庸的人如是说。

他们如骆驼,强悍的负载能力使他们得以在恶劣中生存。

诚然,他们活了下来,他们自认为优越于还留着痛苦面孔的人活着。

但是,存在于他们真正内心的,是自我贬抑的精神,是自我折磨的内疚形象,这是甘愿承受罪恶之负担的苦魂灵,他们使自主流离,一字不落地接受着“你应当”的外在律令,满载着那律令,携着他们的苦魂灵,匆匆走进精神的沙漠。

他们以社会的谎言和把戏苟活。

他们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只待纵身一跳。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他们深陷于精神的泥沼中,浑然不觉,竟怡然自得。

新的存在

“我们要夺取自由。”有些人不甘平庸。

在最寂寞的旷野中,存在一种声音。

如同狮吼,单薄却深沉,时而响亮。

那声音如泣如诉。

他同自己战斗,同“你应当”战斗,坚定地否定过去,努力的攀登,强化自己的外衣,历练自己的意志。他苦苦寻找着更强力的武器,更高的阶段,更自由的生存空间。

他曾经以为这“你应当”至神至圣,爱之;现在必在此神圣中看到了任意与狂放,他将从其爱好中夺取自由,而夺取必成为狮子。

他同历史的价值律令作对,高呼“我要”。他毫不退缩,即使那律令看似牢不可破。但他精神的独立注定了他作为孤独的斗争者的历史命运。由是,他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承担变为选择,从服从变为主宰,从听命变为自由。

他终将登临彼岸,而登临之后,世界又会是另一副模样。

超人

“要知道光凭人类无法创造新价值。”尼采有些悲观。

狮子也发出一声哀叹。

于是猛悍的狮子化为了婴儿。

婴孩乃天真、遗忘、一种新兴。

一个清白健康而自我肯定的婴孩,他被赋予了被前人否定,并被新生历史重估的价值。一个剔除罪恶,剔除责任的轮回,其根本任务即是剔除否定,剔除消极。他是无辜,是没有重负的无辜;是游戏,是自由的游戏;是肯定,是神圣的肯定,他拥有完全自由的意志和无穷的生长潜力和空间。

婴孩即是超人。

超人在这布满了虚无和颓废的时空中向末人布道。他要求否定一切已过时的价值准则,要求有一个强健的未来。他试图与平庸且不求上进的人作斗争,而人皆将他作异类,不屑并排挤他,妄想让他否定自己,以致沦落。超人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也明白自己永不会被诱化,他以登临至彼岸,一种更高的生存状态和价值环境。他已登临了人类的目标,未来的目标,人类难以企及而又必定会到达的目标,它在淘汰和遴选中达到自身,这个优越的历史终点,其时间与空间的优越性相互寄生。它表达现在的未来,也重读往昔的回复。由此,空间成为超人的主导;由此,空间降伏了时间。

于是,一切皆曾存在,彼岸亦然。

于大地登临

“如何登临彼岸,成为超人?”平庸者如狗似的吠着。

平庸者始终平庸。殊不知彼岸是又一种境界,又一种高度,这种高度不是空间性的高度,而是时间赋予空间的一个全新成果。它既不在高处也不在深处,它植根于可见的大地,植根于活生生的毫无神秘气息的人之中。

而登临,则必须于大地登临,于人群中登临。

平庸而无所作为者,卑微而不思进取者,消极而无所追求者,必将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所吞没。即使侥幸仍生存在这世上,也将被那空气中的尘霾折磨,苟延残喘。他们终将窒息于自我内心的巨大黑洞中,葬身于无尽的深渊!

而那些坚强、健康、即将在权力意志的此刻爆发的人,他们即是力量,他们有攀登的自信和谋划人间事件的野心。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空间的中流砥柱;他们,才是促使新生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够望见彼岸,他们是历史价值判断的标准,而他们,必定会成为彼岸的登临者。

那彼岸,扎根于大地,登临之人,明晰了大地的一切意志及表象。

登临彼岸,人获得向上,获得新生。于是那雾霭即消散,历史也于这空间重生。

永恒轮回

“一切皆虚空,一切皆相同,一切皆曾经有过!”预言家说得有些怖人。

他们仿佛是发现了真理,向世人痛苦地哀嚎。

谁能肯定历史是线性的?

彼岸便是另一个空间的历史,它自身发展,自身轮回,拥有自主的时空法则。彼岸于大地生根发芽,如此,则世界亦然。于是,它便不是直线式的,不是奔向一个目标的,不是有一个明确终点的,不是有起源或结局的,时间上与空间上看似存在的优先性被轮回清除。于是,圆圈取代了直线。

因此,一切都陷入该轮回。万物的有限性与时间的无限性,执行结果的有限性与执行次数的无限性,力的总量的有限性与力的生成的无限性共同决定了该轮回。

悲观者疾呼:“呜呼!我将登临何处?

如果一切都在轮回,哪里还有一个期冀式的目标存在?哪里还有一个将来的天国或理想国存在?哪里还有一个不断生成并无限发展的目标存在?”

这个孤寂之人在洞悉永恒轮回这一法则面前摔倒在地。

生活中的每一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无可言说、或大或小的事情皆会重现,任何的努力、奋发以及因此导致的上升都是徒劳的。

突然发现一切都发生过了,一切都没有新意,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一切都是轮回的。

于是他变得无所欲求,安于现状。

轮回的重负使得他无所事事,没有抉择,安然大睡。

这是停滞!这是自我保存!这是衰败!

他本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具有创造性和极富裕的增长意愿。

然而他被轮回压垮,变得病态。

强者则大笑,他光耀四方。

这光,释放并照耀,它乐观、通达、热情、无畏,并且,它肯定。

他笑了,这笑,正好将悲观的预言家的悲观预言淹没,将悲观主义淹没,将悲观主义者疲惫的目光,对于生命之谜的怀疑,厌倦人生者的冷冰冰的否定淹没,正如光将乌云遣散。

他自信地规划自己成为自身,规划自己成为这样的生命,渴望最终的永恒肯定和印记。

超人便拥有此自信,光和欢笑便是答案。

于是这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在克服了它的虚无性之后,便成为肯定生命的轮回,狮子向婴孩的变形也成为现实——超人诞生了。

超人以向上的力量、对登临的渴望的过程得以实现。他作为一个自我肯定、潜力无限的形象粉墨登场。而形成超人的强力武器,即是不甘平庸、渴望向上,梦想登临的权力意志。

终于,平庸者轮回,从中生出超人。超人再不被此轮回环环相套,他落入彼轮回,于更深刻自由的环境中轮回。此轮回中存在淘汰,而彼轮回中仅存在选择。

一种求生存、求强大,求向上的意志构成了这个世界,充斥着任何阶段空间的历史中。

登临!便是登临!在那些意志未被压抑的人骨子里存在。一切行动都以它为目标,人类的进步活动也在求登临的意志中生成。于是,历史被推向更高的高度,将来也向更可观的方向发展。

直至瞬间的平等取代了终点的优先性,一切发展都以登临为前提。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 篇4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散文诗体哲学著作。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关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讲,演讲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叫做“斑牛镇”的城镇里。第二部分同样由22篇演讲构成,演讲地点主要在幸福岛及其周围。第三部分的16篇演讲是在查拉图斯特拉渡海返回他的山洞的途中所作。第四部分包含20篇演讲,在查拉图斯特拉的洞府及其周围完成。

综观全书,尼采要否定的,是以信仰和服从为准则的旧价值体系,他要肯定的,是以生命和人的意志为准则的新价值体系,前者的立足点是上帝,后者的立足点是大地。尼采将即要到来的时代比喻为人类开始觉醒的时代。人类精神仿佛处在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向雄武强健的狮子变形的过程之中,它预示着超越人类的赤子新生命的到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作文】推荐阅读: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书笔记11-20

上一篇:房地产售楼部策划方案下一篇:中学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