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生态瓶抒情作文

2025-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作生态瓶抒情作文(精选8篇)

制作生态瓶抒情作文 篇1

国庆假期开始了,我又兴高采烈地去乡下外婆家。我这次去,不但是去做客,而且身上还带着一个重要的任务。你知道是什么吗?我就不吊大家的胃口了,我要去收集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记得上一回,我和外公去抓过一次鱼。我们用一个竹篮子,在篮里放上一些米饭,米饭是用来引诱鱼儿的。我们把篮子放到水里就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好不容易才抓到了一条鱼。可是,只有这一条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我们决定再努力一次。而且,这回我们捕鱼队伍壮大了,妈妈也加入进来了。我们拿着工具,信心十足地再一次来到小河边。这几天雨水偏多,河水涨上来,岸边的几块大石头都被淹没了。这对我们很不利。我们先往水里扔了一些米饭,想把鱼儿引诱过来,再按照老办法放好竹篮。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一条鱼儿进入到我们的“陷阱”里来。我这个人性子急,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干脆挽起裤腿下水捉鱼。可是每次我的`手刚一靠近,它们早就扭着身子逃之夭夭了。外公说:“用手抓肯定是不行的,这些鱼儿机灵着呢!”又等了许久,篮子里的米饭还是无鱼问津。天公不作美,鱼儿没捕到又下起了小雨。原本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不过还好,没过几分钟,雨停了。这时候,有两条“贪吃鱼”进入“陷阱”,我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我眼疾手快地拎起篮子,把鱼儿放进塑料罐子里。妈妈看见岸边有不少螺蛳,就去捡了一些。我好奇地问:“外公,这些螺蛳不好好在水里待着,跑岸上来干什么呀?”外公皱了皱眉头:“我觉得应该是下雨了,水里很闷,它们就出来透透气。”我拿着小鱼和螺蛳欢天喜地地回家去。半路上,我们看见一户人家正好在建造房子,就跟他们要了些沙子,还从沙堆里找出几块鹅卵石。

制作生态瓶抒情作文 篇2

1.材料准备。

每小组一个活动材料袋, 内有活动材料与材料说明。活动材料包括印有透明玻璃瓶与棕色玻璃瓶的纸板 (如图1A) , 两个透明塑料纸 (一个与玻璃瓶等面积, 另一个为玻璃瓶面积的4/5, 分别代表满瓶的水与4/5瓶的水) , 水草两类 (如图1B) , 泥沙两类 (如图1C, 分别印有“洗净的河沙”, “煮沸后冷却的河沙”) , 小动物4类 (如图1D) , 每类若干, 印有“水的类型:干净的河水”、“水的类型:自来水”、“水的类型:纯净水”字样的纸片。除印有玻璃瓶的纸板外, 每个材料均裁剪好, 并在背后贴有双面胶。材料说明包括了动物习性说明与操作说明。

图 1 学生活动材料

附动物习性说明:1为椎实螺:用腹足爬行, 吸附在瓶壁上, 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 肠道内经常有寄生虫。2为草虾, 喜欢栖息于水草场所, 食性杂, 可以以水草及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3为小草鱼, 主要以水草为食。4为鲶鱼, 底栖肉食性鱼类, 食物多为小型鱼类, 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

2.模拟活动。

学生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小组合作, 从活动材料中选出合适的材料及生物, 黏贴到选取的玻璃瓶上。附操作说明:第一步, 从两个玻璃瓶中选取合适的瓶子进行后续操作;第二步, 选择合适体积的“水” (不同面积的塑料纸) , 黏贴到玻璃瓶上;第三步, 选出适宜的水的类型与河沙黏贴到“水”上;第四步, 选取适宜种类、适宜数量的生物, 结合动物习性说明, 黏贴到瓶中的合适位置。

3.成果展示。

各组学生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生态瓶模型 (如图2) , 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二、评价生态瓶模型, 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生相互评价, 各组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 有的学生为了避免阳光暴晒而错误地选择棕色瓶; (2) 水的体积选择满瓶; (3) 水的类型及沙土类型的选择时, 未考虑矿质元素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或考虑不全面; (4) 生态瓶中黏贴的生物过多, 动物与植物数量不相适应。引导学生整理出较为合理的选择方案:透明玻璃瓶, 4/5体积的水, 干净的河水, 洗净的河沙, 大水草, 椎实螺、小草鱼、小草虾各2个左右, 鲶鱼一条或没有。

通过学生构建的生态瓶模型, 师生共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结合常见的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型, 小组合作归纳各组成成分的具体类型、作用、地位等, 并构建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的联系模型 (如图3) 。

三、构建食物联系模型, 探讨食物链与食物网

小组活动要求:结合动物习性说明表, 找出生态瓶中各种生物, 如水草、浮游生物 (植物、动物) 、小草鱼、小草虾、鲶鱼等之间的食物联系,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图4) 。

根据学生构建的食物联系模型, 直观地点明食物网与食物链的概念。通过书写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明确食物链书写的规则, 并结合该食物链分析组成成分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分析该食物联系模型 (食物网) , 并辅以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图中还应补充哪些成分?该食物网共有几条食物链, 最长和最短的食物链分别有几个营养级?鲶鱼位于第几营养级?是几级消费者?草虾和浮游动物间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四、制作生态瓶,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

每小组在本节课后分别制作一个简易封闭的生态瓶。通过讨论生态瓶中是否放置小型肉食性鱼 (如鲶鱼) , 引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分析;通过观察动物存活时间较短的生态瓶的异常状况 (如粪便积累) , 引出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以生态瓶的模拟制作作为本章的切入点, 学生兴趣大, 参与度高, 而且课下时间会更主动地进行生态瓶的实际制作, 而非应付完成。

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 本模拟活动利用率较高, 贯穿了整节课的设计, 通过两个模拟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但是不足之处在于, 人工模拟的生态瓶中营养结构简单, 学生难以体会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这一观点。老师可以在用生态瓶中的食物联系引出食物网食物链的概念后, 结合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分析食物网的特点, 对问题展开探究, 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 更深刻。

摘要:“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一个活动建议,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中, 作为“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的学生制作活动出现。在进行本章的单元教学设计时, 将该制作活动转变为课堂上的模拟活动, 为整个生态系统章节的教学创设情境。学生在合作设计、评价、纠错、完善的过程中, 完成本章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氛围自然非常活跃。

关键词:生态瓶,生态系统,模拟

参考文献

[1]黄志杰.让生态瓶制作成为初中生物实践学习的常态化内容[J].生物技术世界.2013 (06)

生态瓶小学作文400字 篇3

在科学课上老师使我们明白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所谓的生物就是一些动物、植物和我们人;所谓非生物就是土、水、空气……而生物加上非生物就等于生物系统。

老师留了一个作业——做了一个生态瓶,我就开始找材料,制作起来。

爸爸帮我从外面买来可爱又活泼的金鱼,还有最需要的绿色植物——水草。如果没有它,鱼儿们就没有了空气,还需要一些小石子。

我将家里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金鱼缸洗了个干净,再把爸爸买来的.水草一根一根地放进去,还要将洗好的石头压在水草底部,不然,水草们会像气球一样轻飘飘地浮在水面上,那样第一:不美观;第二:不好让水草生长;第三:金鱼不好吸收氧气。有时,茎太细了就会像被风吹倒的小树苗,一个劲地弯下去;有时,茎太长了,就会高出水面,而我用水冲它,它却粘在玻璃壁上,最后,我无奈地用手把它弄下。接着,我把那浑浊的水倒掉,马上将它们放进清澈的水里,看着鱼儿们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着,我的心里可高兴了。

制作生态瓶抒情作文 篇4

一回到家,我就叫妈妈开车带我去花鸟市场买水草、瓶子、鱼、虾、石头。

到了花鸟市场我就应接不暇了。花鸟市场有那么多的鱼,该选哪一种呢。这时妈妈告诉了我:“你选鲤鱼吧。因为鲤鱼它不太会死,非常能适应环境。我们就直奔日本鲤鱼专卖店。一进店,我就看到了很多鱼。有的鱼在水草里嬉戏,还有的鱼在水中安谧地享受日光浴呢。还有的鱼围成一个圈,好像在开什么大会议。后来经过一翻“筛选”,就选出了三条又漂亮又灵活的三条小鲤鱼。

接着我又在心中思量:我们要买石头了。但是石头分为:塑料做的、天然的、人工的三类。我想塑料在水里浸多了会烂的、人工的在水里浸多了会有一种东西分解出来的。

再然后,我们去买水草了。我以前就知道鲤鱼爱吃什么水草。所以我们很快就买好了。

回到家后我先把石头洗干净,在缸底铺上一层奇型怪状的石头。然后把水草放在石头里卡住。最后再倒进水和鱼。我的生态瓶完成了。

生态瓶实验报告 篇5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 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

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 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 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

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内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内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 调查地点:自家室内 调查内容:蒜苗的生长情况 调查人:潘放 调查记录: 调查结论:

植物所在的生存环境里,如果水分较多,那么它就会生长得较快,反之,如果土(既养料)较多,那么植物会生长得更为健康。

蒜苗是一种生长的比较快的植物,但很多植物需要3到5年才能长出叶子,如龙血树和银杉。

上表中的土代表土地和沙漠,水则代表沼泽、湖泊及海洋。植物与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前期工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 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 实验计划:

1、清楚植物的名称;

2、调查植物的生存环境: ①看泥土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 ②植物是否需要阳光; ③植物需要在阴凉的地方,还是在燥热的地方; ④要浇灌多少水;(是否需要充足的水分)⑤浇水时,是要往页上浇水,还是往根部浇; ⑥植物生存的周边环境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具体实施方案:(与上面相对应)① 抓一把在植物附近的泥土,摸一摸。如果是干燥的,就应该很硬(有时呈球状),捣碎时有声音;

如果是湿润的,就应该很软和很粘。

②找两棵同样的植物,一个放在背阴处,一个放在向阳处,看哪一个生长得更好!③(方法同②)

④可以看周围的泥土质量,要是湿润的话,就可以知道要多浇水。

⑤可以咨询园丁师傅,问问他怎样浇;或者,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叶子上有没有水,要是有水的话,就可以知道是往叶子上浇水。

⑥(方法同⑤)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成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

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 实践结果:

一、松树

1、泥土十分干燥;

2、基本上需要阳光。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如果有阳光的话,松树会长得更好、更大。而如果没有阳光的话,松树会长得很矮小,大部分松枝会枯黄;

3、生长在阴凉、燥热的地方都行;

4、不需要充足的水分,因为松树抗旱抗寒,不太需要经常浇灌;

5、浇水时要往根上浇;

6、温度大概在27~28度左右

二、石榴树

1、泥土表面干燥,但里面还很湿润;

2、他们需要充足的阳光;

3、成年的树不太需要浇灌;

4、浇水时要往根上浇;

5、温度大概在28度左右。

6、小发现:石榴向阳处很红,但背阴处却是青色或黄色的。

总结:在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材料:

一根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准 备:

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校园里(或家门口)选择一个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预 测:

早晨和傍晚物体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实验过程: 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测试时间是上午8点到8点50分)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影子逐渐逐渐变短了,在10 分钟内相差不是很多。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4.整理记录:

观察时间:2007年10月12日 5.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单位:厘米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时间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实验结果:

早晨和傍晚物体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和预测一致。注意点: 1.需要找一个平整、空旷的,阳光终日能照射到的地方。2.利用事先做好的简易日影仪在指定的同一地点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竖着的铅笔不能倾斜。

3.利用指南针辨别太阳的位置和方向。4.在量影长时尺与影子要平行(笔与橡皮泥连接处开始量)。5.清晨初升的太阳和傍晚太阳偏西快落山时位置最低,影子最长,但要注意的当地12 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这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这里是在12点左右影子最短。

研究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 篇二:生态瓶 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科目 生态学实验 姓名 *** 系年级 2011级生物基地 学号 日期 同组者

【科学原理】

生态瓶是一个密封的生态系统,就像地球一样。

生态瓶由透明的玻璃球体组成,内有小鱼、藻类、细菌、经过滤的海水、gorgonia、小石及空气(gorgonia 是无生命的树枝状物质)。

生态瓶中的小石代表地球的土地,有约三分二的水及三分一的空气,能量来源同样是阳光,当然还有生命:鱼、藻及细菌。gorgonia 及小石为微生物提供藏身处,免被小鱼所吃,也为细菌提供生长地方,让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之废物。

生态瓶是密封的,因此不能加入任何食物或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是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生态瓶内进行的生态循环代表着简化了的地球生态循环。

在生态瓶内,小鱼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鱼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小鱼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存,得以长期生存。因此,生态瓶内的食物及气体皆可以不断的循环使用。【材料用具】 1.矿泉水瓶(玻璃瓶更好):无色透明; 2.水:自然环境中的湖水(或隔夜的自来水); 3.沙子和碎石; 4.水草; 5.水生小动物:鱼虫若干、螺数只(种类未知)、孔雀鱼一只、斑马鱼一只。【制作方法】 1.瓶子的准备

准备一个无色塑料瓶,第一次使用时,都要先把它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可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2.在瓶底装入一层沙子和碎石,并灌入大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取一些沙子和小石子,然后用自来水冲洗,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脏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把自来水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两天以上,里面便会生长一些微生物。3.在瓶子里‘种’上几棵水草

加入生态瓶中的植物一般为藻类,应该先将水加到位,然后再放植物,从而避免加水时把植物冲起来,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4.放入水生小动物

放入一条孔雀鱼和一条斑马鱼。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容易死去。因此,将鱼放进生态瓶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在原来鱼所在的水缸中放进一个塑料袋,将鱼转移到这个塑料袋中,然后连水连鱼一起转移到生态瓶中。5.封闭生态瓶

将生态瓶的瓶口密封,然后将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射。

【实验记录】

【注意事项】 1.塑料瓶第一次使用时,要先清洗一下。但不能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因为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后,塑料瓶上会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2.制作生态瓶所用的水最好是自然环境下的湖水,因为自然环境中的水中含有可供小动物捕食的小的浮游动物,还含有多种细菌,可作为分解者分解生态系统中的废物;也可以用自来水,但是要隔夜,这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3.切记不可放大型的鱼类,因为会比较消耗氧气,导致生态瓶无法维持较长时间。4.将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射。篇三:五年级科学实验单—设计生态瓶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四:生态缸实验报告

生态缸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实验材料 金鱼4条,金鱼草,圆柱形玻璃缸(内壁直径:),保鲜袋,牙膏,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一块小石头

方法步骤

在生态缸内注入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水面高__cm,并放入一些金鱼草,一块小石头,放入四条金鱼。生态缸内部布置好后在生态缸口均匀涂上牙膏,再用保鲜袋(无需打开)平罩在玻璃钢上,并确保实验装置不漏气。最后将生态缸放置到阳台(本人家阳台向北,冬季无太阳直射)每天观察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或明显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观察记录

第一天(1月30日)

鱼非常活跃,鱼嘴频繁地开合并缓缓横向移动鱼身,水较

浑浊,水草上浮,水草枝干斜倾。

第二天(1月31日)图为本人在确保装置密闭 明显的变化:容器中的水明显变清。第三天(2月1日)

1月31日 2月1日鱼活动更活跃

明显的变化:鱼的活动比1月31日观察时更活跃,有两条鱼从肛门起拖着长长的条状类似粪便的物体,长度分别为:黑鱼约7厘米;红鱼约4厘米。另外一条红鱼时常上游至水面。鱼多停留在水的中层。条状类似粪便物消失。生态缸顶部膜上凸。

第四天(2月2日)明显的变化:生态缸顶部膜下凹。缸低的粪便变绿。且集中于小石头下。植物稍有生长。

第五天(2月3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六天(2月4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七天(2月5日)

明显的变化:三条鱼在水表呼吸,其中一条呼吸急促,这条鱼鱼身与水面呈几乎直角,鱼肚略微朝上。除此三条外的另一条在距水面5~10厘米处,鱼头朝下,像在觅食。

第八天(2月6日)

明显的变化:四条鱼均在缸底活动,2月5日呼吸急促的鱼未见其死亡。

实验结果分析

制作此生态缸时,由于使用的是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因此,在这个密闭的生态系统中出了放入的金鱼、水草以外,水中还有一些微生物和细菌,所以,它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水草在光照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出了供他们自身利用之外,还可以供给金鱼等其他生物呼吸。金鱼可以以水草或水中微生物为食,其排出物被微生物分解,并为水草提供养料。微生物、细菌、金鱼呼吸放出的co2可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在这个密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动。因此,该生态系统能保持不短的时间内的相对稳定。

讨论

一、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应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

二、生态缸经过三天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升的可乐瓶子用热水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蜡油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

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内生物的生存时间。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内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

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

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内壁部有胶质状的卵

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一只水牛死了

第六天:另一只(最后一只)水牛也死了。

第七天:内壁上水蜗牛的卵大多瘪了下去,还有一两个仍在坚持

生态瓶观察日记 篇6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灵活、敏捷的小鱼。可是哪儿有小鱼呢?我找找清澈见底的小溪,浑浊的小池塘,都没有小鱼的踪迹。当我坐在稻田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时,我低头一看,水中有许多透明的小鱼,我想:为什么小鱼是透明的呢?爸爸告诉我:“这是他们的保护色,鱼儿游在水中,是不是很难看见呢!”我拿来一个网兜,弯下身子来,轻轻一捞,一看,“哇!有三条小鱼”我连忙拿来了一个装满了溪水的盆子,把小鱼放了进去。只见它们在水中快活的游来游去,我可激动了呢!我又连续捉了几次,一下子捉了11条小鱼。

我心想:生态瓶仅有小鱼是不够的,还要加些动物。该加些什么呢?

我仔细观察着稻田的一举一动,一阵秋风吹过,谷穗整齐的摇摆,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低头抚摸着谷穗,忽然看见一只披着水草的田螺,“对了!田螺”,我怎么这么迟钝呢。可是,我谨记着严老师说过的话,小鱼和螺丝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因为田螺会排出一种有毒物质,会令小鱼死亡的。可是,我又想到:在稻田里鱼和田螺不是生活在一起吗?既然在稻田里可以生活,为什么在这儿就不行呢。我在田里发现了许多大田螺,爸爸还脱掉鞋子下去抓田螺了呢!我又拿了些泥土和绿色的.水草,偶然在泥土中发现了一条细细长长的泥鳅呢!我满载而归。现在我的生态瓶可漂亮的呢!有小巧玲珑的小鱼,有肥嘟嘟的田螺,有灵活的泥鳅,还有绿色的水草,真是如虎添翼。早上起来,我就来探望我的小动物们。田螺整齐的吸在水平线上,像受过严格训练的战士排成一行,让自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几只大田螺经常搭在一起,犹如亲兄弟一般。一条大鱼突然不见了,我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后来发现这条大鱼躲在三只田螺下面,可害羞了呢!有时候,小鱼儿跟着大鱼一起游来游去,我想大鱼肯定在教小鱼儿本领,小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肯定和我们一样,有快乐,有烦恼,还有……几条泥鳅潜伏在水底,不时地游上来透透气。整个生态瓶真是生气勃勃啊!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篇7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篇1

在学习《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9分钟,主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比如,小组在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因此导致提出问题后,没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没有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仅仅是把发言权交给了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抢答”的方式,我觉得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后要努力改进。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篇2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和同事一起去找水草和小动物,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又亲自到花鸟市场去买了水草和金鱼,还特意准备了一袋洗干净了的沙子。上课时孩子们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带了小鱼和泥鳅,有的带了乌龟,还有的捞了很多浮萍。虽然准备的材料不像书上说的那么丰富,但是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2.《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3.《改变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4.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5.《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3篇

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范文

7.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制作生态瓶抒情作文 篇8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制作一个生态瓶,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因些,本课的学习,学生有一定基础,可以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完成这次实验活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给生物安一个“家”,并通过观察,记录,知道生物在这个“家”的情况,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并让学生知道自然界的生态群落有大有小。小的如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美丽的池塘》。在一个池塘里,有小鱼和大鱼在悠闲游来游去,有田螺、青蛙、小虾,还有蜻蜒、还有小虫子,当然也有水草和泥沙、石子等。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板书课题:

6、做一个生态瓶)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用课件展示:出示群落图片,向学生介绍。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你知道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这些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问题。)告诉学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a.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b.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交流建造方案,共同完善,修订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设计,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使设计的方案更完善。)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生态瓶。)

4、播放光盘:《做一个生态瓶》知识拓展。

(三)知识小结:

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

附:【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制作生态瓶的步骤:

1、先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

2、往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3、再放入小动物。

4、最后把写了本组组员名字的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七、【课堂练习】

讨论交流课堂实验中的生态瓶中食物网。

八、【作业安排】

观察家里的鱼缸里有哪些生物?分析它们存在的生态平衡关系。做好观察记录,尝试撰写分析报告。

九、【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来自网络的生物与环境的相关资料。

十、【自我问答】

如果增加生态瓶中的动物或减少水,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上一篇:老板的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员工转正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