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馍的魅力的经典散文

2025-03-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羊肉泡馍的魅力的经典散文(精选6篇)

羊肉泡馍的魅力的经典散文 篇1

即使你是西安人,如果不去寻找,不去思考,不去细细品味,也未必了解羊肉泡馍的魅力。

记得在《读者》上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羊肉泡馍的联想》,我曾作为哄九岁女儿睡觉的催眠曲,娓娓地给她读过:“适才一个硬馍,现在蓬松松的成了一大碗,面团像棉花一样一朵朵开放着。身上的汗也凉了,心也静了,富贵贫贱也成浮云了,外面等着的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净了……”只不过读完了她丝毫没有睡意,反而眼睛铮亮。显然这个可爱的小吃货正从文字的浮想中品味着羊肉泡馍的鲜香味道。

羊肉泡馍号称西安一绝,古称“羊羹”,苏轼曾在诗句中提到过的:“秦烹唯羊羹。”相传在西周时牛羊羹就是帝王、诸侯的“礼馔”,经过历史的演化,羊肉泡馍也产生了种种传说,但无一不在说明这一陕西美食的悠久历史,以及蕴含的文化底蕴。然而羊肉泡馍的真正魅力在哪儿?

羊肉泡馍我和女儿都是吃过的,只不过不是在它的发祥地,而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海滨城市。滋味儿和我们的印象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作为一个资深老吃货,我自然知道因为这篇文章,羊肉泡馍已经成为我们父女俩耿耿于怀的一场单相思。

恰逢今年春节单位有长假,又不经意地在网上看到去西安的打折机票,于是一场漫游西安的旅行也成了全家的假期计划,自然也是我们父女两个对羊肉泡馍的寻寻觅觅之旅。

到了西安才知道羊肉泡馍早已成为了当地人的“金”字招牌。先不管三四十元一碗的价钱如何,像我这样的吃货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要找到最正宗的味道。刚开始在西安吃到的羊肉泡馍味道确实鲜美,然而那些整整齐齐切过的、匀匀称称摆着的托托馍面团,实在难以让我们感受到羊肉泡馍那种最能抵达心底深处的滋味。总觉得还是那般用自己的.手慢慢掰揉的馍才更地道的。

好在有一天遇到一个健谈的导游,他建议我们去吃同盛祥的羊肉泡馍,他说那才是他们西安人经常去吃泡馍的地方。西安民间流传过这样一段话:“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羊羹美味尝,唯属同盛祥。”八十多年的老店和比邻的德发长同为西安美食的老字号招牌,自然味道也就更正宗些。听完他的介绍,羊肉泡馍的味道又勾起了我和女儿的念想。

那一天只安排了一上午的日程,中午就要赶去咸阳机场。我们决定把这场旅行的压轴大戏放在大快朵颐上。按照朋友在微信上提供的美味目录,我们用手机搜索着美味的正宗门店,在鼓楼附近的回民街上寻寻觅觅品尝了两个多个小时,爆撑到几乎没法再吃进任何东西了,然而女儿和我念念不忘羊肉泡馍,让我们最中还是不由自主地进了同盛祥,为此我们不惜和朋友商量晚一会儿回酒店退房。

进了同盛祥,服务员不阴不阳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如何,这几天的旅行已经让我们见惯了西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大气”,丝毫不以为怪。拿了两个白白净净的托托馍,我们就开始按照道听途说的理论慢条斯理一下下地把馍掰成花生米大小,连馍屑都不忍心掉在桌子上。差不多十几分钟馍花花就在碗里盛开了。看着服务员夹好我们的小票,知道这碗该我们就一定会是我们的,绝不会混为一谈时,才放心地开始思念那些馍,想象着那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端上桌来时的品相。

好一会儿我们那碗羊肉泡馍才端上来,碗里已经不再只有白花花的馍团了,而是奶白色的羊汤里,馍团垫底儿,晶莹的粉丝网在上面如藤蔓,葱花、香菜如同叶子点缀着红褐色的羊肉,一勺辣酱加进去迅速在羊汤中荡开,食欲也就随着这样绚烂的品相慢慢地升腾。喝一勺汤,唇齿留香;吃一口馍,劲爽舒滑;咬一片肉,软烂不糜;佐一瓣蒜,鲜香不腻。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妙了。听说过羊肉泡馍不能搅动着吃,而是应该由边儿及里一点儿点儿地“蚕食”,于是依样画葫芦慢慢地享用。

羊肉泡馍的魅力的经典散文 篇2

诗歌需吟诵, 小说靠反思, 而散文却呼唤“鉴赏”二字。虽说论“语言”不及诗歌, 论“思想”不及小说, 但“散文”却将此二者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散文最流行, 所以古今中外的精品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角色。我们今天学习这些精美的散文就是要从这些名篇中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一、披文以入情, 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 文可示情, 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 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我们阅读散文唯有意会一个“情”字, 唯有沉浸到文章中去,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作家在文中所着力向世人表达的喜怒哀乐, 文章才没有白学, 作者才如在眼前。鲁迅先生于灯下沉思, 执笔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读这篇文章不能不令人惊叹先生之洞察力、判断力的深刻与准确。散文的魅力, 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魅力, 就是作家见出了常人所不能见的魅力。又如女作家攸敏和林希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石缝间的生命》中分别写道:“但在看到那只囚笼中的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 我明白, 天空的辽阔与否, 是由你自己造就的, 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 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 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 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愿一切生命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 石缝间的生命, 跟它们比, 有谁敢说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了呢?生命啊, 你可以不伟大, 但你要庄严;你可以不完满, 但你要努力;你可以不永恒, 但你要真诚。多读散文, 多跟思想深刻的作家作心灵层面上的交流, 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与体验,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直率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影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相信所有的同学读到这篇文章在理想上都会被感染, 都会在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同处, 达到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作品。鉴赏散文需要“披文以入情, 赏句以入境”, 需要换位思考, 需要发挥想象。罗丹在提及其著名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 来自思想, 来自意图, 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的鉴赏。

二、赏句以入境, 感受语言的伟大力量

大海中怎能没有珍珠, 文海中怎能没有佳句。情来自何方, 情负载于何处?一切都得靠赏句以入境。中外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富魅力的, 佳词丽句俯拾皆是, 很值得同学们用心品读, 细细咀嚼。唯有如此, 方能增强我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

散文语言的优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诗意, 表现力很强的句子;二是能见出人生世相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精品散文里比比皆是。如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 是天使的眼泪吗”, 读这些句子只能用三个字形容, 那就是“太美了”。什么叫精神享受?应该就是指这特强的表现力, 指这能激发读者神游太虚的想象力。文学语言啊, 你的力量真是伟大。再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 你会作何感想呢?

1.也许, 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 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 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 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

2.我想说的话在于, 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 虽然朴素不足道,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 虽然不够阔气, 却能挡住寒气, 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 可以濯足, 可以洗衣, 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原野《今天最好》)

3.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树叶, 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 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4.秋是成熟的季节, 是收获的季节, 是充实的季节, 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 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 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罗兰《秋颂》)

无须刻意发现, 这些语句自会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眼睛, 引发读者的思考, 自会唤起人们对创造这些精粹语言的伟大作家的惊奇、骄傲和快乐。

三、谋篇以入理, 欣赏作家的匠心独运

文贵含蓄, 文忌直露是散文创作中的通则。散文之反映人生世相最讲究“小切口, 深主旨”, 看似漫笔成文, 实则形散神聚。高举“素面朝天”大旗的毕淑敏是一个驾驭文章的高手。她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 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 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想我这余生, 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 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 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然而结尾峰回路转, 作者突然又笑了, 原为顿悟也。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 只心定如水, 把握当前”的决定,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 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再如, 一篇《灯下漫笔》谈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却从“乡下人钞票兑现银”的小事写起;一篇《道士塔》将巨大的民族悲剧寓于冷静的故事叙述中;金开诚谈清高不泛泛而谈, 而是将它表现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身上。凡此种种, 都说明“以小见大”对于散文来说已成定律。此外如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亦为散文所常用, 同学们若以此为例, 在自己构思作文时加以援引, 是大有益处的。

羊肉泡馍的联想 篇3

无论在路上如何心急火燎地紧赶慢赶,从高速公路来,坐喷气式飞机来,但进了羊肉泡馍店,你就必须按照古老的方法,慢下来,而且越慢呢,你那碗羊肉泡馍才越吃得到位。先是要去把手洗干净,然后坐下来,品口茶,再细细地把馍掰碎,约莫一刻钟,才由伙计把掰好的碎馍收去,有时10多分钟,再端回,这才是吃的时候。

如果急着吃,把馍掰得大块大块的,还是吃不稳,也勉强吃吧。后来发现再热的羊肉汤也泡不软,咬到核心,还是夹生。所以一定要慢下来,慢下来,要漫不经心地掰,把馍一点点掰到花生米大小,要东张西望,百无聊赖,可以想点自己的心事。中国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时候出现的。掰馍的时候,嗑瓜子的时候,上厕的时候,对着梅花发呆的时候,而不是罗丹大師雕塑的那个“思想者”一本正经的架势。莫去想火车开车的时间,也莫去担心停在外面的私家汽车,要像茶叶一样慢慢往茶杯底沉下去,要慢到看见从窗子里投进来的日影如何探着猫须,从凉菜碟爬到了茶杯盖附近。

这时候你的馍就掰好了,适才一张硬馍,现在蓬松松地成了一大碗,面团像棉花一样一朵朵开放着。身上的汗也凉了,心也静了,富贵或者贫贱,也成浮云了,外面等着的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伙计躬身上来,把你的馍端走,留给你一个牌,谁掰的馍就是谁掰的馍,决不会混为一谈,端下去是你的那碗,抬回来还是你的那碗。

都说羊肉泡馍了得,其实味道如何,只有自己心里有数。一个老西安掰的馍与外地人掰的馍是完全不同的,心里挂着迟到要扣工资的白领与无所事事、吃饱了馍要去碑林看刻着黄庭坚手迹的那块石头的老李掰的馍有天壤之别。口感的层次完全不同,都说好吃,但体验的决不是同一个标准的好。

羊肉泡馍与麦当劳卖的馍不同,麦当劳的馍都是一样的,计算好了的,配方、火候、时间长短。放在纽约的马嘴里与北京的牛嘴里并没有什么不同。掰馍的耐心还在于,有人肚子小,只掰一个就够了,你肚子大,要掰两个,人家的都掰好了,端走又端回来,并且呼哧呼哧,酣畅淋漓起来了,你要视而不见,目中无人,继续掰你的,还要更慢些,让那个埋头猛喝的忽然觉得他的速度有辱斯文。

比快容易,比慢就难了。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店,什么都不做,就做一块钱一个的馍。太慢了,四代人下来,就做了一个馍。我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找去,不过是在一条脏乱差的小街上,夹在肉夹馍店和炒货店之间的一条黑乎乎的缝,门口支着炉子,而且过了中午12点就不卖了。西安有一个出租汽车司机,吃这家的馍已经吃了40年,还要吃下去。

终于,我们掰好的馍被伙计抬进去了,他们在后面搞什么,你不必操心,那是一个家族的秘方,味道、信用、尊严、什么什么的少许和灵感。稍顷,再抬回来,已经是热腾腾、黏糊糊、摊着羊肉、红椒什么的一碗。就提起筷子要动手,慢着,先剥个蒜,再兑点醋,然后呢,想怎么整就怎么整。但还是要慢些,烫得很,要慢慢品味,味道是沁出来的,不是一嘴咬出来的。

我把从长安传到西安的羊肉泡馍看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慢的仪式”,此类的仪式组成了昔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生活的意义就是现在、此时此地,羊肉泡馍的仪式就是体验感受人生的过程。当你掰着馍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农民在收获、劳动,意识到你的手和身体,意识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称,你重新意识到粮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为吃到嘴是这么慢,这么费力,你会珍惜和敬畏。

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远方,麦当劳的吃法,是为了让你赶路,馍的意思却是,这就是生活的味道。今日西方那些前卫的智慧已经有了要慢下来的意思。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写道:“跑步的人与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时间。”“慢生活”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思想,是很多人曾经认为应该抛弃的文化。

羊肉泡馍 篇4

羊肉泡馍是陕西的一道名菜,有掰、撕……大约十三种吃法。泡馍和羊肉汤是分开的,自己先把泡馍掰好,再把泡馍和羊肉汤拿去给厨师加工。羊肉汤可以暖身,泡馍不软也不硬,口感顺滑,好吃极了!不过泡馍不能掰的太大,太大吃起来比较硬,太小就会很软。

相传“羊肉泡馍”是由一个故事引发出来的。

一个商人从别处来做买卖,正好路过陕西此地,可是身上吃的不多了,只剩下几片发硬的馍饼,发现馍饼太硬下不了口,此时路边卖羊肉汤的老板见他可怜,便送他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暖暖身子。商人随手把馍掰碎,放在汤里,发现意外的好吃,他谢过老板又上路。过了几年,他当上了皇帝,可他还是忘不了那一碗汤。吃遍了全城美食,但还是念念不忘,后来有人听说皇帝喜欢吃羊肉泡馍,城内也多了很多卖羊肉泡馍的店。

吃一口馍,顺滑爽口;喝一口汤,全身暖烘烘的。“好烫,好烫,烫又怎么样?那也得在冬天点一碗羊肉泡馍,吃过后,就是站在雪地里都不冷!”

西安羊肉泡馍作文 篇5

今天,我在老家第一次吃羊肉泡馍。

正午,我和妈妈还有爷爷坐着二舅的小汽车向集市出发了。不一会儿,就到了集市上的一家饭馆里。我一看,饭馆里座无虚席啊!我们找了一个好位置,然后点了四碗羊肉泡馍,就很快上饭了。饭刚上来,就远远的有一股浓浓的羊肉味。我闻了闻,啊,真香啊!再仔细看看,只见汤油油的,上面漂着一层绿绿的香菜,碗底有一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肉和晶莹透亮的粉丝。我用筷子夹起一些羊肉放进嘴里,啊!羊肉那细腻柔软的味道使人陶醉,再看看烧饼,它像一个金黄的弯弯的小月亮一样,一尝,松脆可口的烧饼又酥又香,我把烧饼掰了一点,然后放进羊肉汤里,烧饼一见到水就膨胀了,汤水立刻渗入了烧饼里。我咬了一口,烧饼软软绵绵的,入口即化。真好吃啊!我刚一说完,就狼吞虎咽地把羊肉泡馍吃完了。

羊肉泡馍真是名不虚传,下次我一定要再次品尝。

羊肉泡馍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篇6

啊!故乡!那曾经是带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惦念的地方啊!那里多么美好!有好吃的羊肉泡馍,令我百吃而不腻,那独特的香味让人久久不能忘记;有美味的烧饼,特别是夹上腊汁的肉,就是传说中的肉夹馍;有滑爽的凉皮,调上红红的油泼辣椒和酸酸的老陈醋,那个劲道简直令人百吃不厌……想到这儿,我的鼻子不禁变得酸酸的。

年幼时代,在老家里都是一日两餐:早上9点多一餐,下午2点多一餐。可有一次,我早上实在是饥肠辘辘,爷爷便骑着摩托车带我去店里吃羊肉泡馍。那里的羊肉泡馍和这里的不一样,是自己掰着饼泡汤的。出于是第一回吃羊肉泡馍,见到店老板端出一碗香喷喷的汤和一盘热气腾腾的烧饼,我很是不解:羊肉泡馍?为什么端出的只是汤和烧饼呢?经过爷爷解释,原来,这都是自己掰来泡的,我恍然大捂。看着爷爷熟练地掰开烧饼的动作,我也依葫芦画葫芦地学着爷爷的动作毛手毛脚地做了起来。啊呀,真糟糕!一会儿把汤汁洒出,一会儿又把烧饼掰得很大。后来,在爷爷的耐心指点下,我再一次返工。这下,我可干得进步多了!把松软可口的饼掰得大小均匀,把饼块浸得十分透彻。我一口气吃了不少,真是过瘾啊!

上一篇:机关办公室工作心得下一篇:学校纪律演讲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