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2025-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共7篇)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篇1

一、案例分析:

《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老舍在养花劳动中的苦与乐,表达了老舍对劳动的热爱,读后使人们对劳动的甜酸苦辣有了深刻的体会。文中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充分揭示了为人做事的道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的行为揭示所讲的道理。

二、选课意图:

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只为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没有任何知识性学习任务。但文章结构严谨,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在叙事中说理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另外,高年级学生思想逐渐成熟,透过老舍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这正是我在这节课中要向学生传递的。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透过养花,体会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处议论说理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加深了解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作者,你能猜出他是说吗?

(他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的贫民家庭,在不足七十年的人生中,创作了大量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京味十足,被称为一代语言大师。他曾因话剧《龙须沟》 的成功创作,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对于老舍,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3、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4、老师也搜集了老舍先生的一些资料,请同学们看看(课件出示)

5、老舍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它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养花》。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加深学生对老舍及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正音正字,同时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我为什么养花及养花的乐趣)

2、理解“乐趣”

(设计意图:抓主线,理解词语,为下文学习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三、探究学习,体会乐趣

1、作者究竟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乐趣:增长知识、有益身心、分享快乐、感受忧伤)

2、学生汇报

(回报时要结合文中事例具体说明)第一处:养花可以获得知识

(1)在这段中有几句话写出了老舍先生养花过程中的性情和感悟,同学们找找是哪句话?(摸着门道……多么有意思呀!……不是坏事)(2)“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

教师小结:摸着门道,把花草养活了,在作者看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一种成就感,这当然是养花的乐趣之一。

(3)作者还从中感悟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老舍是善于学习的人,生活中的一切皆有学问,养花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善于学习的有心人)

(4一起把老舍养花的心情和感悟读出来)第二处:养花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1)设疑: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天气好转,又得把花草都搬出去,累得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怎么能算得上养花的乐趣呢?

(虽然辛苦,但身体得到锻炼,花草养的生机勃勃,有一种成就感,作者以苦为乐,算得上是乐趣。)(2)正如作者所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是什么句式?谁能变成陈述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三处:分享劳动的快乐

1:理解“秉烛夜游”,为什么要“秉烛夜游”?

2:欣赏昙花开放的图片,让学生用适当的词语形容一下。第四处:感受养花的忧伤

设疑:这是养花中的一件伤心事,怎么能算是养花的乐趣呢?(养花有成功也有失败,这种伤心是养花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教师小结:其实一个人如果只经历成功,那她的生活也只有一种色彩,而失败的心酸苦楚更能能衬托出成功的来之不易。老舍先生把养花中的苦又累都视为养花的乐趣,这也能折射出他积极向上、乐观平和的人生态度)

引领:最后,老舍先生把养花中的种种感悟、种种乐趣,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

3:这片文章除了写养花的乐趣外,还写了什么?(养花的目的、养什么样的花)

(设计意图:全文主线清晰,采用先放后收的教学方式,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汇报交流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感悟。)四:总结写法、畅谈收获

1、《养花》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概括说明作者养花的态度和养些什么花,然后以具体事例,详细说明养花的种种感悟与体会,最后总结点明养花的乐趣。语言朴实、亲切,亦情亦理,令人回味无穷。

2、你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呢?

3、其实养花只是老舍先生业余生活种一件普通的小事,为什么作者能写的这么好呢?(热爱生活,善于在平凡的小事中用心体验,用心感悟)

五、教师总结,感悟人生

其实我们同老舍先生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们的生命也许只能在这些普普通、平平凡凡的小事中度过,但我想只要你能在那些小事中用心去体验、去感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的人生也许就会丰富起来,如花草一般,生机勃勃,彰显出生命的美丽。板书

养 花

增长知识 有益身心

分享乐趣 感受忧伤

乐 趣

五、课后反思: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篇2

在实证型探究学习中,常常采取观察、调查、探究实验等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是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它的价值取向在于,既可以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性质和内涵,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学实践表明,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实证型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围绕新课标中重要概念”“教材实验优化创新设计”“课堂拓展解答生活问题”“创设学生兴趣探究活动”等四个方面,谈谈实证型探究学习创新开展的主要策略。

一、围绕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课标(2011年版)中,明确了50个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又由不同的小概念组成。因此,促进学生理解不同概念的内涵尤其重要。

(一)案例 1:《探究无机盐对植物青菜生长的 促进作用》———理解无机盐的作用

探究设计:提供两个分别装有等量无土营养液和蒸馏水的锥形瓶,分别放入两棵生长状况一样的青菜植株,在其他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比较其生长情况,结果是装有蒸馏水的锥形瓶中的青菜植株明显长势较弱;然后探究其原因,取2片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分别滴一滴无土营养液和蒸馏水,用镊子夹住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滴加无土营养液的载玻片上留下白色的斑痕,这主要是无土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形成的,而滴加蒸馏水的载玻片上没有白色的斑痕。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探究实验和观察现象的方式来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对于无机盐及其作用的认识通常是陌生的,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真实存在的无机盐,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再认识和建构概念 “无机盐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理解的作用。

(二)案例 2:《观察水绵》———认识藻类植物的 一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探究设计:为了认识藻类植物的特征和作用, 可以选取淡水中的水绵作为观察材料,水绵较容易采集,也便于制作临时装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绵并将观察到的结构画下来,进而建构相关概念,如水绵生活在水中;水绵为多细胞植物,没有根、茎、 叶等器官;水绵细胞中有绿色带形、呈螺旋状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和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水绵,是学生应该熟悉并掌握的常见生物技术。同时,水绵是非常好的生物实验材料,又是藻类植物的代表,通过水绵来认识藻类植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实验优化创新设计

(一)案例 3:《探究蚯蚓对不同液体刺激的反 应》创新设计

创新背景:《探索生命的方法》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的内容,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材提供尝试体验的探究课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让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的两种运动状态的对比,来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此探究效果非常不明显,实验结果极不稳定,无法重复实验。

设计意图:秉承“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笔者对其进行了创新,将之改为《蚯蚓对不同的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让学生体验一次探究的全过程。蚯蚓在清水和洗洁精稀释液刺激下的两种反应状态截然不同,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并能使学生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同时再联系生活中洗洁精的“安全问题”,诠释了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的内涵,又培养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探究设计方案:实验仪器:镊子(小心挑取蚯蚓);纸巾;标签;胶头滴管(2个);蚯蚓(小烧杯中放4条);两个培养皿(对照实验);空烧杯(倒废水);小烧杯A(清水);小烧杯B(洗洁精稀释液)(1滴:600毫升水)。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见表1和表2。

(二) 案例 4:《探究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优 化设计

教材原实验设计:(1)取两只塑料袋A、B,在A袋内装入新鲜菠菜或其他新鲜蔬菜如豆芽,B袋内不放任何材料,分别将两袋的袋口密封;(2)将两只袋子都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后取出;(3)把A、B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两个烧杯中,观察现象。

优化设计:(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每瓶各注入少量等量的澄清石灰水;(2)在甲瓶内,用纱布袋装入新鲜的青菜并用细线悬挂在瓶中,纱布袋口要扎紧,下方不要接触到石灰水,再用瓶塞塞紧;(3)乙瓶作同样的处理,但锥形瓶纱布袋内装有等量的被开水煮过的青菜;(4)将两只袋子都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后取出,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实验设计简化,操作简单;观察直观方便,效果更明显;避免原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二氧化碳检验时气体泄漏。

三、课堂拓展解答生活问题

(一)案例 5:《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与主动探究的 纸巾降解实验》拓展探究

探究背景:纸巾或手帕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必需品,日常生活中被大量抛弃的纸巾,在土壤中是如何消失的呢?纸巾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淀粉一样都是糖类大分子,分解后都会有产生葡萄糖这个过程。葡萄糖可以用尿糖试纸来检验。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纸巾降解”的实验探究,因为教材上没有安排这个实验,所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动探究能力。

探究方案:(1)用盆子取中层土壤加水搅拌至均匀;(2)用小刀把矿泉水瓶制作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容器A、B;(3)在容器A中放入150毫升蒸馏水; (4)用烧杯取土壤溶液,用纱布过滤2~3次;(5)在容器B中放入150毫升土壤溶液过滤液;(6)在实验容器A、B各放入一张纸巾,放在实验室里待观察; (7)每隔一周用尿糖试纸检测一次;(8)观察记录现象、发现问题和提出临时解决办法;(9)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垃圾如何消失的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教师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只有让学生多思考,方案才多,才有比较, 有了比较就会发现不同,自主创新与主动探究的活力就体现得越强。如:土壤选用、器具选用、方案设计、尿糖试纸使用方法等。

(二)案例 6:《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拓 展探究

探究背景:许多学生都有养小金鱼的生活经验,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当学生谈到养小金鱼时,经常谈到影响小金鱼生活的诸多因素,如影响金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水质、 水温、空气、食物种类、食物多少等,针对生活中的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科学探究知识,开展探究拓展活动,对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延伸。小金鱼的呼吸是可以通过观察来测量的行为,水温的不同也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学生可以顺利开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活动。

探究设计:(1)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冰块、热水、计时器、大小基本相同的多条小金鱼、烧杯若干等;(2)一组先测试常态下的水温,此组为对照组; 待金鱼安静后,测试金鱼1分钟呼吸的次数,重复2~3次并计算平均值;(3)另一组测试加冰块或热水后的水温,此组为实验组;待金鱼安静后,测试金鱼1分钟呼吸的次数,重复2~3次并计算平均值; (提示:温度变化控制在5℃以内,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温度差,小金鱼要不断更换)(4)得出实验结论: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增加;温度降低,金鱼的呼吸次数减少;还得出一定范围内温度变化对金鱼活动状态的具体影响。

四、创设学生兴趣探究活动

(一)案例 7:《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的物质条 件》自主创新作业

作业设计:请根据背景资料和建议的实验材料,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完成一次探究实验, 并准备分享探究经历。(1)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通过分解面粉中的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发酵。实验证明:室温下,5毫升酵母菌活化溶液和2毫升营养液在试管里充分混合均匀,静置5~10分钟(室温25℃ 左右时)可以观察到试管里有气泡产生。(2)给学生建议的实验器材。酵母菌活化溶液(超市购买活性干酵母一袋,温水配置成活化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葡糖糖溶液、食盐溶液、清水、量筒、滴管、 试管、标签纸。

设计意图:(1)作为自主创新作业来完成实验探究,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2)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有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并能顺利设计和完成对照实验;(3)多让学生进行实践, 可以产生更多的智慧和创新意识,并感受到生物学科探究学习特有的魅力。

(二)案例 8:《生物摄影比赛活动》的开展

设计背景:随着实验室数码显微镜、数码照相机、智能手机、i Pad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丰富生物课程资源,可以举办一次全校范围内的生物摄影比赛活动。

比赛内容:(1)《尝试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一组照片;(2)《观察或探究动物的行为》 的一组图片或视频;(3)《显微镜视野下的微观世界》照片;(4)《生物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视频》等课堂实验和课外活动的观察记录。

活动意义:(1)开发课程资源,生物摄影作品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把生物摄影活动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拍摄图片和视频,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2)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生物摄影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会观察、记录和展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3)开展生物摄影活动还需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开发家庭资源;(4)对许多优秀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和后期适当加工,突出主题和效果,从而更大范围内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篇3

在实证型探究学习中,常常采取观察、调查、探究实验等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是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它的价值取向在于,既可以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性质和内涵,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实证型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围绕新课标中重要概念”“教材实验优化创新设计”“课堂拓展解答生活问题”“创设学生兴趣探究活动”等四个方面,谈谈实证型探究学习创新开展的主要策略。

一、围绕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课标(2011年版)中,明确了50个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又由不同的小概念组成。因此,促进学生理解不同概念的内涵尤其重要。

(一)案例1:《探究无机盐对植物青菜生长的促进作用》——理解无机盐的作用

探究设计:提供两个分别装有等量无土营养液和蒸馏水的锥形瓶,分别放入两棵生长状况一样的青菜植株,在其他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比较其生长情况,结果是装有蒸馏水的锥形瓶中的青菜植株明显长势较弱;然后探究其原因,取2片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分别滴一滴无土营养液和蒸馏水,用镊子夹住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滴加无土营养液的载玻片上留下白色的斑痕,这主要是无土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形成的,而滴加蒸馏水的载玻片上没有白色的斑痕。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探究实验和观察现象的方式来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对于无机盐及其作用的认识通常是陌生的,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真实存在的无机盐,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再认识和建构概念“无机盐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理解的作用。

(二)案例2:《观察水绵》——认识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探究设计:为了认识藻类植物的特征和作用,可以选取淡水中的水绵作为观察材料,水绵较容易采集,也便于制作临时装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绵并将观察到的结构画下来,进而建构相关概念,如水绵生活在水中;水绵为多细胞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水绵细胞中有绿色带形、呈螺旋状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

设计意图: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和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水绵,是学生应该熟悉并掌握的常见生物技术。同时,水绵是非常好的生物实验材料,又是藻类植物的代表,通过水绵来认识藻类植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实验优化创新设计

(一)案例3:《探究蚯蚓对不同液体刺激的反应》创新设计

创新背景:《探索生命的方法》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的内容,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材提供尝试体验的探究课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让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的两种运动状态的对比,来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此探究效果非常不明显,实验结果极不稳定,无法重复实验。

设计意图:秉承“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笔者对其进行了创新,将之改为《蚯蚓对不同的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让学生体验一次探究的全过程。蚯蚓在清水和洗洁精稀释液刺激下的两种反应状态截然不同,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并能使学生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同时再联系生活中洗洁精的“安全问题”,诠释了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的内涵,又培养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探究设计方案:实验仪器:镊子(小心挑取蚯蚓);纸巾;标签;胶头滴管(2个);蚯蚓(小烧杯中放4条);两个培养皿(对照实验);空烧杯(倒废水);小烧杯A(清水);小烧杯B(洗洁精稀释液)(1滴:600毫升水)。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见表1和表2。

表1

表2

(二)案例4:《探究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优化设计

教材原实验设计:(1)取两只塑料袋A、B,在A袋内装入新鲜菠菜或其他新鲜蔬菜如豆芽,B袋内不放任何材料,分别将两袋的袋口密封;(2)将两只袋子都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后取出;(3)把A、B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两个烧杯中,观察现象。

优化设计:(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每瓶各注入少量等量的澄清石灰水;(2)在甲瓶内,用纱布袋装入新鲜的青菜并用细线悬挂在瓶中,纱布袋口要扎紧,下方不要接触到石灰水,再用瓶塞塞紧;(3)乙瓶作同样的处理,但锥形瓶纱布袋内装有等量的被开水煮过的青菜;(4)将两只袋子都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后取出,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实验设计简化,操作简单;观察直观方便,效果更明显;避免原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二氧化碳检验时气体泄漏。

三、课堂拓展解答生活问题

(一)案例5:《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与主动探究的纸巾降解实验》拓展探究

探究背景:纸巾或手帕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必需品,日常生活中被大量抛弃的纸巾,在土壤中是如何消失的呢?纸巾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淀粉一样都是糖类大分子,分解后都会有产生葡萄糖这个过程。葡萄糖可以用尿糖试纸来检验。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纸巾降解”的实验探究,因为教材上没有安排这个实验,所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主动探究能力。

探究方案:(1)用盆子取中层土壤加水搅拌至均匀;(2)用小刀把矿泉水瓶制作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容器A、B;(3)在容器A中放入150毫升蒸馏水;(4)用烧杯取土壤溶液,用纱布过滤2~3次;(5)在容器B中放入150毫升土壤溶液过滤液;(6)在实验容器A、B各放入一张纸巾,放在实验室里待观察;(7)每隔一周用尿糖试纸检测一次;(8)观察记录现象、发现问题和提出临时解决办法;(9)得出结论。endprint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垃圾如何消失的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教师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只有让学生多思考,方案才多,才有比较,有了比较就会发现不同,自主创新与主动探究的活力就体现得越强。如:土壤选用、器具选用、方案设计、尿糖试纸使用方法等。

(二)案例6:《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拓展探究

探究背景:许多学生都有养小金鱼的生活经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当学生谈到养小金鱼时,经常谈到影响小金鱼生活的诸多因素,如影响金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水质、水温、空气、食物种类、食物多少等,针对生活中的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科学探究知识,开展探究拓展活动,对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延伸。小金鱼的呼吸是可以通过观察来测量的行为,水温的不同也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学生可以顺利开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活动。

探究设计:(1)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冰块、热水、计时器、大小基本相同的多条小金鱼、烧杯若干等;(2)一组先测试常态下的水温,此组为对照组;待金鱼安静后,测试金鱼1分钟呼吸的次数,重复2~3次并计算平均值;(3)另一组测试加冰块或热水后的水温,此组为实验组;待金鱼安静后,测试金鱼1分钟呼吸的次数,重复2~3次并计算平均值;(提示:温度变化控制在5℃以内,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温度差,小金鱼要不断更换)(4)得出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增加;温度降低,金鱼的呼吸次数减少;还得出一定范围内温度变化对金鱼活动状态的具体影响。

四、创设学生兴趣探究活动

(一)案例7:《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的物质条件》自主创新作业

作业设计:请根据背景资料和建议的实验材料,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完成一次探究实验,并准备分享探究经历。(1)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通过分解面粉中的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发酵。实验证明:室温下,5毫升酵母菌活化溶液和2毫升营养液在试管里充分混合均匀,静置5~10分钟(室温25℃左右时)可以观察到试管里有气泡产生。(2)给学生建议的实验器材。酵母菌活化溶液(超市购买活性干酵母一袋,温水配置成活化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葡糖糖溶液、食盐溶液、清水、量筒、滴管、试管、标签纸。

设计意图:(1)作为自主创新作业来完成实验探究,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2)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有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并能顺利设计和完成对照实验;(3)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可以产生更多的智慧和创新意识,并感受到生物学科探究学习特有的魅力。

(二)案例8:《生物摄影比赛活动》的开展

设计背景:随着实验室数码显微镜、数码照相机、智能手机、iPad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丰富生物课程资源,可以举办一次全校范围内的生物摄影比赛活动。

比赛内容:(1)《尝试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一组照片;(2)《观察或探究动物的行为》的一组图片或视频;(3)《显微镜视野下的微观世界》照片;(4)《生物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视频》等课堂实验和课外活动的观察记录。

活动意义:(1)开发课程资源,生物摄影作品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把生物摄影活动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拍摄图片和视频,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2)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生物摄影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会观察、记录和展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3)开展生物摄影活动还需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开发家庭资源;(4)对许多优秀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和后期适当加工,突出主题和效果,从而更大范围内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篇4

敦化三中

范冬梅

【教材内容材料简析】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它揭开了莲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近它。揭开莲文化的一隅。要求学习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并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句。目的是培养学生围绕共同课题进行讨论,培养对有关莲的好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学对象简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网络搜寻资料的训练,已有很强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有很强的求知欲。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小组合作制作课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让他们自己交流演示,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既培养了分析整理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困难分析】:

由于初次尝试,部分学生不能很好把握时间环节,任务完成的可能会有快有慢。说明: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

1、准备阶段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分工布置任务。

围绕研究主题查阅有关资料。利用信息化手段,学生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

2、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各小组任务集中展示,非常便利。生物小组用Flash制作的莲的生长与探究莲叶的秘密给人一目了然的效果。

3、欣赏有关莲的诗句是本次综合实践学习的重点,诗词小组利用Flash将诗的意境用色、形统一起来,达到了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4、由于同学们身居城市,没有见到过采莲的情形,通过网上资料下载让学生体会采莲的实际情形,再用音乐、画面配上自编采莲曲,歌唱小组的这一实践,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活动设计理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是对莲的绝妙写照,古往今来,流传下来无数表现、歌颂莲的佳作。之所以莲为众多文人钟爱,是因为我们赋予莲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莲,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光彩夺目的碧玉,也是中国文人不甘流于世俗、执着追求高洁品质的真实写照。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大胆尝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它要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次它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再次是强调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多种学习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预期达成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莲文化进行认知、体验、感悟和表述。

2、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培养语文学习必需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活动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结合本册课本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观察的方法。说明: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云:磨刀不误砍柴功。

2、向学生简要介绍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莲文化的魅力,明确研究总目标和基本方法。(让学生明确将要做什么,怎样着手,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3、布置全班同学查找搜集有关莲花的资料,注重搜集“莲文化的历史”“咏莲诗文”“莲花的别名 ”“莲花植物特性”“莲花名胜”“莲花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以语文活动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成果。并请参加本活动的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包括语文、生物、美术等)做好准备工作:搜集筛选资料,对要指导的内容和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我们强调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但如果一个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充分准备的话,那就只能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局外人。在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资料来源全靠教师先搜集,然后再传授给学生。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利用放大周假,我和学生们一起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利用网络,我下载了大量的与荷花有关的资料和图片,然后将他们做成了两个课件。一个课件侧重对莲的欣赏,另一个课件则侧重介绍莲有关的知识。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盛产莲花,为了让学生对莲有进一步直观的认识,我在书店里购买了介绍了莲的V C D 碟片,并利用电脑将它们制成了几个小视频短片。便于在活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

4、在说明分组要求和原则后,学生根据需要自由分组,组成“探究小组”。(分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既鼓励个人目标的达成,又强调集体目标的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人人参与,人人进步;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二)活动阶段

1、莲的绘画、摄影、视频作品欣赏:观莲

说明: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盛产莲花,为了让学生对莲有直观的感受,我在书店里购买了介绍了莲的V C D 碟片,在活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使学生对莲有了进一步的直观认识

2、追根溯源,自主探究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说莲提供参考课题,各小组自主选择,完成资料的搜集、筛选、整理。

①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②关于莲的名胜古迹 ③莲与佛教

④关于莲的传说故事 „„

说明:同样受条件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搜集的资料往往是极其有限的。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既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又要让学生了解荷花的有关知识,我将在网上下载的大量文字资料打印下来,没有经过任何整理交到课代表手里,然后由班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完成各个课题的资料的筛选整理。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向课代表借阅资料,找出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并整理出来,形成比较规范的文字。由于没有喷墨打印机,无法打印图片,图片资料整理由教师整理并制成课件在展示课堂上随学生成果一起展示

3、感悟环节,莲花诗赋: 诵莲:随着对莲探究的深入,研究者的目光渐渐由莲本身转移到莲的人文价值。古往今来,流传下来无数表现、歌颂莲的佳作,这个环节由学生将搜集整理的与莲有关的美文、传说展示给大家,学生在美文欣赏中进一步感受莲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

4、莲文化探胜师语:

一池清莲,一池美丽。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莲,感受莲文化的魅力!

播放课件:《莲文化的魅力》 荷花清香优美,荷叶碧绿如盖,很早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荷花来美化生活的环境。首创中国用荷美化街景的是北宋。师介绍“北宋用荷花美化街景”。下雨天的时候,人们都会撑起一把把漂亮的雨伞,雨伞有点像什么?师介绍“鲁班按荷发明雨伞” 荷花也一直是画家笔下的爱物。师介绍“保存最早的荷花绘画”“中国首套荷花邮票”。莲子成熟的季节,江南水乡的采莲女们乘着鱼船,穿行在荷田里。他们一边采莲,一边唱着优美动听的采莲曲。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采莲曲是汉代乐府中记载的《相和曲》。师介绍“最早的咏荷乐曲”

课件出示《采莲曲》(王昌龄)学生齐诵读。学生探究:这一段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说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情景描绘出来

探究:诗人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是一种感情?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探究结束,生齐背诵。

在人们栽培莲的过程中也流传下来许多和莲有关的优美传说。引导学生讲诉和莲有关的传说故事。莲与佛也有着极其久远的渊源,大家知道佛教为什么会选择莲花吗?

探究:生探究,师小结“莲与佛教的联系”

出示图片《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图案》

学生探究: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图案为什么会选择荷花?

在学生探究之后,师出示课件,引导同学对照课件介绍。莲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格魅力。周墩颐在《爱莲说》里写到:“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这是赞美香远益清的莲。

探究:在你读过的有关莲的古今诗文中,可以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在你看来,莲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赞美? 探究结束,生齐诵读或背诵《爱莲说》)

(三)、课堂小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位列我国十大名花之列,被人们称为花中的君子。一池清莲,一池美丽。荷花是圣洁、和平、吉祥的象征。愿同学们学习荷花的品质,做一个高洁的人。烟雨空蒙的江南,水光潋滟的江南,莲的风景让人神往。让我们在江南采莲曲的优美旋律中,再次走进美丽的莲。

(四)、活动结束:在“采莲曲”的乐曲中欣赏课件《赏荷》。

(五)、布置练习:(选做一题)

1、以“————的莲”为题写作。600字左右。

2、试发挥想像,为采莲姑娘们编一首《采莲曲》,最好有词有曲。然后唱给班上同学听听。

说明:这一环节正是体现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的区别所在,即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把自己所观、所感,经过思维加工,流畅地、生动地表达出来。

【评价环节评价方式】

1、个人自评

2、小组自评

3、小组互评综合评定等级,颁发“结题证书”

4、指导老师评价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篇5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而此能力是依靠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而实现的。为了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实践性强、任务明确的 “任务型” 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即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内,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以下我将以“牛津英语” 9A Unit2 Colours and Moods(Reading)教学案例设计为例,与同行探讨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并对案例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颜色与心情”,学习不同种类的颜色及其对人情绪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色彩与情绪的关系,而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正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阅读部分向学生介绍了谈论颜色有助于引出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开始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2.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阅读部分所涉及的新单词和词组,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方式及用法方面的固定搭配。

2)能力智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并要求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领会主要句子的意思。

3)德育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文章中所了解色彩和情绪的关系的知识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并讨论在自己或别人伤心的时候,该如何帮助自己或别人。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来正确使用与课文有关的重要词汇短语? 2)对文章的听读理解能力及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 3)对文章快速阅读的能力及阅读对写作的迁移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多媒体教室,录音机,教材 5.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共45分钟)

6.教学形式:Task-based learning, activity-based teaching(class work;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

三、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Warming up 任务设计(1)do a survey about your favourite colour(2)show up(设计目的:在正式阅读文章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通过五环及福娃,要求前后四名学生为一组共同讨论各自喜爱的不同颜色的福娃及其原因,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协商,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练习机会,而且是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Step2.Leading-in 任务设计: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colours in the world, and can you divide them into 2 parts?(设计目的:利用学生的旧知,鼓励他们把颜色分为warm colours和calm colours)Step3.Skimming 任务设计:skim “reading” within 90 seconds, try to finish the table(设计目的:在学生原有对颜色分类的认识基础上,快速阅读,抓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对原旧知进行细化。)

Step4.Scanning & Matching 任务设计:Scan the reading, and try to match the colours with what they represent.(设计目的:重要的词汇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再次通过加深对词意的理解达到对词汇的掌握,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句中,单词记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在句中理解词汇。)Step5.Revision 任务设计:help students revise all the information together blue---------calm calm white----------purity orange----------joy warm yellow---------wisdom energetic green-----------growth strong red-------------power(设计目的:对于输入的信息量及时地巩固,增强记忆)

Step6.任务设计1.read calm colours carefully by themselves and answer questions 1.What colour can make you feel relaxed?(blue)2.Does white create a feeling of harmony?(No,blue creates a feeling of harmony.3.What else can blue represent?(sandness)4.If I’m feeling stressed, what colour should I choose?(white)

任务设计2.get information from warm colours and try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table

任务设计3.close books and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catch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about red and green.1.Green is the colour of nature and represents new life and growth.It is the colour of envy.2.Red is the colour of heat and represents power and strong feelings.Red can also help us take action or make a decision.Step7.Discuss the passage carefully in groups,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table below:(设计目的:设计了创新思维能力的练习,采用不同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示个人才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体现了语言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让学生进行一些即兴的、自由的交流活动,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Step8.Game time 任务设计:If you tell us the correct colour, you can get a present.If you can’t, you can get nothing.For example: The best colour to represent 刘星 is red, because he has a strong personaling and active but I think he should use bluemore, it can help him calm down.1.Cui Yong Yuan used to worry a lot and often got stressed, he should use white more.2.Ying Mu Hua Dao often gets angry easily.I think he should use blue more as it can help him calm down.(设计目的:各种不同的练习使学生很快找出阅读内容的细节,听读结合,动静结合,张弛结合)Step9.Talk show 任务设计: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but they should mention the following points.My favourite colour is.It represents.I like it because.I am.So, my favourite colour match/doesn’t match my characteristics.设计目的:总结并巩固新授知识

四、任务型教学途径下阅读案例设计的分析与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为此,我尝试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的设计进行了几点反思: 反思一:任务是否等于练习?

本节课活动设计步骤较多,针对性很强,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学生非常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们的活动和表现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和练习都是语言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但是任务与练习在活动的目的形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归纳如下: 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培养学生在任务执行中运用策略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任务型教学并不排斥语言形式的学习,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项目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和考虑,形式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学习者完成目标交际任务的能力。因此,项目练习不会只停留在练习阶段,必将过渡到运用这些语言形式去完成任务这一最终目的。由此可见,任务活动与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它包括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和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所以任务远不止是简单的练习。反思二:教师仅是播放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于是PPT被大量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随之而来,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呈现课堂中的所有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甚至本该是教师口头表达的指令或问题。于是教师成了PPT 播放员。

但是英语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究竟担当怎样的角色?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权威和主宰,教师的身份将从以往的课堂“主要演员”转变为更有挑战性、更为积极的“总导演”,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教师不仅是任务的设计者、策划者、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交际伙伴。1.评估者(assessor)

老师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2.组织者(organizer)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是什麽,他们将做什么。本人多次听过别的教师的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出关键清晰的指令,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或者是因为英语水平差不知道怎样进行对话或讨论,从而造成课堂冷场,好些学生不主动参与活动,甚至使用汉语进行交谈,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知道该怎么做。在全班开展活动之前,教师或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是必要的。3.参与者(participant)

“参与者”就是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而应下去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好点子,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从而使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4.导师或教练(tutor)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

5.促进者(prompter)“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有角色中最难当的,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

总之,反思只是手段,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不应仅凭借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重复的教学实践,应更自觉地树立反思意识和系统科学的反思行动,开展反思性教学或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进行真正理性意义上的反思。

五、结束语

《养花》教学设计 篇6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养花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任务教学 任务 案例 口语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外国学生的跨文化口头交际能力,具体包括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和多样性四个指标(赵雷,2008)。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共识,也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纵观近几年口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强调“以意义协商为核心,在完成一系列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任务教学法成为广受关注的理论和研究的热点。吴中伟的系列论文(2005a,2005b,2005c,2008)对任务的性质、特点,任务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教学中形式和意义的平衡以及输入、输出等问题对该教学法做了系统的介绍,其观点很具启发性。吴勇毅(2005)从任务型教学反思了口语教材的编写。赵雷(2008a,2008b)则对建立任务型教学系统以及如何通过任务型教学实现口语教学的目标做了一系列有意义、有理据的研究。许希阳(200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以任务的具体实施为例,探讨了在任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口语课堂教学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以上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任务”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可概括为:任务执行前的提示启发作用;任务执行中的激励主导作用;任务完成后的聚焦巩固作用。任务到底是什么?任务设计的依托和理据何在?如何保证任务在以上三个阶段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现有研究中没有给出必要的解释。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与以上问题直接相关,并能为其提供有意义的阐释。

一、案例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的相关性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兰戴尔提出,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基于各种理论和相关实践,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综合而论,可以将其界定为“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互动讨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2.强调集体合作,而非个人单干;3.学以致用,缩短学与用之间的距离;4.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及自主学习意识。目前在语言学领域,案例教学法多应用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第二语言教学界兴起了任务型教学,90年代后期该理论在中国得以介绍。它被认为是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理念是: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真实、有意义的任务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合理分配注意力;提倡在以意义为中心的前提下,同时关注语言形式,主张把形式焦点即在以意义为中心的前提下关注的语言形式有机地组织到交际任务和交际活动中去。(吴中伟,2005)

案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相通之处在于:1.强调有意义的互动,反对机械式操练和生搬硬套;2.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反对教师主导课堂,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3.强调“在用中学,在做中学”,注重学习的时效性;4.采取小组合作式的课堂组织模式。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趣味性、价值性等特性;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也要求满足适切性、相关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要求。若将“案例”引入任务型汉语口语教学,则更有利于任务的顺利执行及汉语口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案例”在任务型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按照Willis(1996)的任务型学习模式,任务型口语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聚焦。

(一)任务前阶段

在任务前阶段,教师要导入主题,给出任务,激活与主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为执行任务做好准备。具体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设计好真实、有趣、难易适度的任务。

2.输入与当前任务相关的语言形式、相似的任务样本,促使学生注意语言形式。(赵雷,2008)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多以文本形式出现,因案例教学法起初应用于法学,“案例”实际上就是一宗宗法律纠纷、法律案件的文本档案。但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案例”却不拘泥于文本。连环画、音频、视频材料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只是在任务型口语教学的聚焦阶段,要将这些材料转化成文本,以达到相应的口语教学目标。

下面以“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不同”为主题,探讨“案例”在这一阶段的作用。

分别输入关于中西方婚礼现场的无声视频。选择“无声”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学生将注意力过分地分配给听到的新的语言形式,将其注意力锁定在画面所传递的意义上。这样做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使其发现已有知识与完整表达画面意义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差距,进而带着解决问题的需要去猜测视频声音所传递的新词汇、新语言形式及文化知识等,将传统教学法的被动“预习”变为主动尝试。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不同,除了婚礼举办场所、新人(尤其是新娘)的装扮、婚宴的举办形式等差异外,还蕴含着中西方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婚礼收送礼物的不同等文化因素。通过无声视频展现给学生一些真实的流动画面,无疑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将同样的视频以有声形式输入两遍,声音包括婚礼现场的有声交际及对视频场景的解说,促使学生注意语言形式。Schmidt(1990)提出的“注意假说”认为,只有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才能引起语言的变化。任务是语言意义和形式的联姻,因为意义的确定性、情境的特定性就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形式,而学习者对这些语言形式的注意很可能会达到中介语发展的临界点。任务型口语教学中,任务前没有严格意义的语言形式讲解,因此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是建立在既定意义的基础上的,属于自发行为。这就对任务前的输入,包括有声材料及文本等有较为谨慎的要求。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说,要满足“i+1”的要求,即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师特别要注意对“i”的收集,即学生完成交际任务所需要的与其已有知识相关的邻近语言知识,这些知识应是学生可理解的,而词汇、句型等有选择的余地。(刘勇,2009)

(二)任务环阶段

1.案例是任务的依托

赵雷(2008)在论述任务型口语教学与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时指出:“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其提供具有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情景、交际目的等具有信息差、推理差、观点差等各种类型的交际任务;同时要为学生完成交际任务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准备,通过视觉和动态的音、像、图、文全方位输入,成为学生交际的依托。”

针对“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不同”这一主题,教师可在任务环阶段,将学生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组,以视频案例为依托安排如下交际任务:通过“信息轮流交换(required information exchange task)”,要求学生分别转述两段视频的主要内容,即从视频材料里看到了什么。信息轮流交换,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各抒己见,对视频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补充。尽管小组成员间存在着思维、表达等各方面差异,视频案例中意义的确定性确保了交流中的“意义协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表明,掌握语言必须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输出,而决定输入输出质量以及输入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认知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是意义协商(赵雷,2008)。意义协商中交际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平等互动,话语的产出是自然流露,不再受提问的驱使。

2.使用案例更有利于各项口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Skehan(1998)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三个维度,即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赵雷在此基础上指出,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外国学生的跨文化口头交际能力。具体包括“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和多样性”四个指标。(赵雷,2008)

语言的准确性,一般是指输出的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规范。Willis(2002)对准确性的解读颇为独特,他认为准确性应该描述为言语交际时人们想表达的内容和已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Willis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强调意义传达的确切性。我们理解为意义和语言形式之间是相互选择的关系,而不是前者顺从于后者。在完成转述中西方婚礼视频的任务中,各小组成员一般都会对他人的发言表现出宽容和灵活的态度,只要对方基本表达了意思,交流就可以继续,如有不理解之处,也会与之反复进行意义协商。视频案例确保了交际性口语活动始终以意义为中心,任务前没有严格的语言形式讲解,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建立在既定意义的基础之上。完成任务时,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会出现一些停顿,即努力思考该用何种语言形式表达头脑中的意义。一般通过主动查字典、询问同学、请求老师帮助或回顾任务前阶段的有声输入等途径实现Willis所指的语言准确性。

张文忠(1999)认为,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应该从“流畅连续性、连贯性和言语可接受性”这三个方面考察。他把流利性定义为使用一种可被接受的第二语言变体,流畅、连贯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根据周卫京(2005)和周丹丹(2006)等人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听觉输入对口语流利度的提高影响最大;输入、输出频率对口语质量有影响,频率高能使流利性和准确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任务前阶段,我们输入两遍视频内容和解说,任务中,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讨论,都是听觉形式的输入,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另据周爱洁(2002)和梁雪琼(2005)等人的实验研究,让练习者数次重复同一材料的内容也可使他们在流利性和准确性上的表现超出平时所能达到的标准。在任务后的聚焦阶段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文本材料,除以视觉形式巩固新的语言形式外,还将要求学生以关键词句为纲,复述文本内容。其阅读复述的过程无疑也会增强其汉语表达的流利性。

对外国学生来说,得体性是指说话者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能按照汉文化交际规则和跨文化交际规则,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的不同,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言语及非言语交际手段来完成交际,其表达能适应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言而有礼(赵雷,2008)。由于汉文化交际规则还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开放性,学生无法直接学习规则本身,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语境中感受、感悟、领会,就显得尤其重要。案例一直是外语教学中培养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有效依托。案例中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或案例中所描述的引起交际冲突和误解的具体事件,能更为直观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而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加之教师对具体事件的合理分析,又将更好地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增强言语交际的得体性。

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能够根据语境运用丰富多样的词语、句式和语气语调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无声视频的输入,除了在任务前阶段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外,还能在任务执行过程的讨论中,成为多样性表达的依托。任何一种语言,尤其是汉语,表达同一功能意义往往可以采取多种表达形式,由于在任务前阶段我们没有详细讲解语言形式,学生在选择语言形式表达同一既定意义时是自由的、开放的。小组成员间思维差异、语言水平的参差不齐,都为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教师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巡视指导,可以为这些多样性表达的准确度和得体性进行把关。而无声视频的输入,也可能会促使学生联想到与主题相关的其它表达,创造性地发展组内成员的中介语系统。

(三)任务后的语言聚焦阶段

此阶段主要包括对任务完成的评估评价和任务后的语言提升两项活动。这是帮助学生巩固反思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平衡注意力的最后时段。案例在这一阶段的作用表现在:

1.案例为任务的评估提供标准

任务完成后,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讲等方式进行评估,肯定成绩,激励进步,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而案例为评估的有效执行提供了标准。这时的案例需要以文本形式以听和看的形式分别再次输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关注语言形式,尤其是新的词汇表达和语言结构,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与目标语或者更高阶段的中介语的差别。而教师以文本案例为纲,对语言形式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操练,有利于学生将这些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程序性知识自动化。从而内化新的语言知识和形式,达到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

2.复述案例,进一步内化新的语言结构。

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或许不足以改变实际的语言行为,即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教师需要趁热打铁,督促学生在意识到语言差距后做一些弥补性的尝试。复述是一种提高语言流利度、准确性、多样性的有效办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案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案例内容,及围绕“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不同”这一主题,各自发表自己完整的看法。完成后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录音。

三、结语

案例有别于传统汉语口语教材的课文,不局限于文字形式,也不仅仅是会话、独白形式的“语言范本”。案例必须满足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和价值性四个要求。只有满足以上要求的案例才能在任务型汉语口语教学中发挥作用。

用于汉语口语教学的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的言语交际。根据中高级阶段交际目的的不同,教师可以从电视剧、语言类娱乐节目、演讲稿等典型的语言应用场景中获取素材。

典型场景中的典型案例,大都会自动满足语言适切性的要求。既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又包含新的语言形式和相关表达,满足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要求及“i+1”要求。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剪裁取舍,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合理变化其中的语言形式。这都不会影响任务型口语教学的直接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雷.建立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系统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8,(3).

[2]赵雷.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目标的实现[J].汉语学习,2008,(6).

[3]吴中伟.“任务”的性质和特点——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一[A].

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8-200.

[4]吴中伟.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的平衡——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二

[A].对外汉语研究(第一期)[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5]吴中伟.从3P模式到“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三

[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5,(3).

[6]吴中伟.输入、输出与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研究之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7]吴永毅.从任务型语言教学反思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J].

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5,(3).

[8]许希阳.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型教学研究——以对外汉语口语教

学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3).

[9]刘勇.口语教学中的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

究版),2011,(12).

[10]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

1999,(2).

[11]周卫京.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5,(6).

[12]周丹丹.输入输出的频率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2006,(2).

[13]周爱洁.论4/3/2活动对提高英语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J].外语教学,2002,(5).

[14]梁雪琼.一种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的教学模式[J].教学在线,

2005,(3).

[15]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1996.

[16]Schmidt.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29-158.

[17]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8]Willis.D.Accuracy,fluency and conformity[A].Willis.

J&Willis.D.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5-46.

上一篇:如何学写诗下一篇:山东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