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词语

2025-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闽南方言词语(精选5篇)

闽南方言词语 篇1

本文是关于闽南方言词语中谐音现象的研究,以闽南方言里的谐音现象作为语料,采用归纳、分类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谐音现象加以解释,分析它们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实用价值,使人们对闽南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传承性有所了解。

关键词:闽南方言;闽南文化;谐音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homonym of Southern Min Dialect.By the methods of in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ry to show the phenomenon of homonym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of it.The mainly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Southern Min Dialect to people that from other areas, make them know more about Southern Min Dialect.Key words: Southern Min Dialect;culture of Southern Min;homonym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目 录

前 言....................................................4

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3(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5

(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6

二、方言名称中的谐音现象...................................7

(一)菜肴名称中的谐音..................................7

(二)人名中的谐音......................................7

(三)店名中的谐音......................................8

三、方言地区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9

(一)习俗中的方言谐音崇拜..............................9

(二)习俗中的方言谐音禁忌.............................10 结 论...................................................13 参考文献..................................................13 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

闽南方言属于汉语闽语的方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闽南方言的使用人数极其多,跨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根据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玉环、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再加上,闽南方言的语音语调的独特性,方言地区文化特征的鲜明,让人们对这个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充满好奇。

谐音,是我国丰富的语音词汇中的一大特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里一块瑰宝。它是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从而实现表达出特殊语意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是古代语言崇拜的一种表现。古人认为语言与世界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具有能够赐福或除祸的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①可见,对于语言中谐音的应用是自古发展、延续至今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都有谐音的身影。

“一般而言,操同一种方言的人,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其一致之处。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的帮助。”②本文提取闽南方言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方言谐音现象,再加以归纳,意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展现闽南方言中的奥妙,尽可能多地让人们了解闽南方言地区的特色文化。

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泉州人称之为“五色话”。这是因歇后语形象生动,风趣诙谐,给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 ①② 唐七元:《从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看谐音习俗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月。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歇后语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来没有定论,因为有些歇后语一身就兼有多种性质,很难科学地对其进行分类,一般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下文所列的便是第二种歇后语:

(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

这里说的一般的谐音歇后语,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社交状态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人们普遍接触得比较多。

1.尻川贴报纸——风车(封股):闽南方言中的“尻川”,实际上就是普通话中“屁股”的意思,而闽南方言中的“风车”与“封股”谐音,即“屁股贴报纸——封股”,意思是屁股上贴报纸,特别引人注意,以此来形容人好出风头,爱表现自己。

2.驼背跌落海——冤仇(弯泅):意思是驼背的人跌入海中,即使会游泳,还是得弯着腰在海里泅水,“弯泅”在闽南方言中的发音与“冤仇”的发音相同,所以,用“驼背跌落海”来形容双方结怨。

3.剃头店公休——没你法(没理发):理发店休假不开工,不能理发,闽南方言中的“没理发”与“没你法”谐音,所以用“剃头罢工”来表示对对方很无奈,“拿你没办法”。

4.老鼠无洗身躯——趣味(鼠味):老鼠不洗澡(闽南方言里洗澡说“洗身躯”),尽是鼠味,方言里“鼠味”与“趣味”谐音。

5.卖豆油兮——倒讲(倒控):闽南方言中所说的“豆油”就是“酱油”,“倒讲”与“倒控”又是谐音,整句就是“卖酱油的——倒控”,以前卖酱油都是用一种带把柄的竹勺子舀,然后倒进瓶子,用以比喻有话却不直说,而是倒着说,令人费解。

6.火烧甘蔗园——无合(无匣):甘蔗叶,闽南话方言中叫做“甘蔗匣”,闽南农村用它来烧火很易燃的。一旦甘蔗园着火烧了,可以想象到,肯定整片的“甘蔗匣”全部烧得精光,没有甘蔗叶了。在这里,利用了谐音,闽南方言中“匣”和“合”同音,所以“火烧甘蔗园——无合(无匣)”,是形容两个人性情不会“合”的意思。

7.查某囡大汉——好价(好嫁):“查某”在闽南方言里是“女人”的意思,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查某囡”便是“女孩子”,方言里的“大汉”就是“长大了”的意思,女孩子长大了,就可以嫁了,方言里“嫁”与“价”谐音。

这类歇后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其进行概括,发散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联想。认识这些歇后语,不但能够对闽南方言增加认识,还能对闽南方言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有所了解。

(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

闽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有一类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与中药名有关的歇后语,这一类歇后语中,也不乏谐音现象的存在。

1.回乡路顶——杜仲(途中):闽南方言中“路顶”的意思是“途中”,“回乡路顶”即“回家途中”,而“途中”又与“杜仲”谐音。

2.生囝落涂骹——熟地(属地):闽南方言中“囝”的意思是“孩子”,“涂骹”的意思是“地上”,“生囝落涂骹”即“生孩子落地上”,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以前生孩子没有接生就直接落地,称为属地,“属地”与“熟地”谐音。

3.坐无轿搭无船——杏仁(行人):闽南方言中的“行人”与“杏仁”谐音,意思是“坐不到轿子又搭不上船,就只好走路——行人”。

4.日已昼米无够——芡实(欠食):意思是已经到了中午了,缺米煮饭——欠食,“欠食”与“芡实”同音。

5.青盲剥涂豆——砂仁(挲仁):盲人,闽南方言中叫做“青盲”,“涂豆”就是“花生”在闽南方言里的叫法,“砂仁”又与“挲仁”谐音,即“青盲剥涂豆——挲仁”,意思是“盲人剥花生,只能靠搓摸,称之为挲仁”。

人们把方言、乡土、民风等与中药材紧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出这些极具特色的中药材歇后语,令人不得不被他们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所折服。

歇后语极富表现力,能够比一般言语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意思,而且又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充分显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其它语言里的歇后语相比,闽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没有大的异处,最大的特点是比喻多新奇特别,出人意表,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是漫长历史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①文化体现智慧,方言中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是人们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高度的创造性所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① 刘登翰:《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二、方言名称中的谐音现象

我们中国人在取名称的时候特别慎重,无论是取物名、人名还是店名,都非常关注名称的意义,追求名称在各个方面都能有好的寓意,寄托人们的祝福与愿望,尽量避免名称因谐音而出现不吉祥、不讨好的意思。在闽南方言地区,人们尊崇妈祖文化,鬼神信仰也很盛行。“民间信仰有三大类:一是自然神,如天公、雷公、土地公、海龙王等;二是佛、神和仙人,如观音、如来佛、八仙等等;三是人神,忠肝义胆,为民除灾、治病,令人敬重的好人。”①人们因为相信鬼神,把鬼神作为信仰,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寄托。人们相信,一个好的名称会得到神灵的保佑,能够带来好运气,所以取名称的时候也特别慎重,最好名称的谐音有好的寓意。如果取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方言谐音后的意义,就很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困扰。

(一)菜肴名称中的谐音

1.“和合包”

闽南方言地区隆重的传统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传统甜点“和合包”。包的皮是用精细的面粉经过发酵制成、蒸熟,像个开口的袋子,一个个放在盘中,旁边摆放一大碗甜味的馅料。人们将包的皮口张开,装进馅料就可以品尝,既独特又简便。关于“和合包”名称的由来,人们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神话中象征夫妻恩爱的神人,其造型为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即为“荷盒”,取其谐音“和合”,寓意“和睦同心”、“吉利”。这种和合包的包皮颇似荷叶,故别称“荷叶包”。还有一种说法,据《闽台风情录》②一书记载,和合包的来历还有个破镜重圆、和好如初的动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厨师常年在外,久别归来,看见妻子与一位年轻男子在家门口亲热地交谈,妻子还连连向其施礼。厨师醋意大发,不由分说就把妻子休掉。妻子解释无效后发誓,日后他若后悔想复婚,除非屋前的荷叶长得高过墙头。休妻后的第二天,厨师才得知妻子因为到溪边担水,不小心把水桶掉落水中,那位男子跳落水中帮她捞起水桶,妻子施礼是在感谢他。厨师悔不当初,想复婚但又碍难以启齿,就想出个妙法:夜间偷偷用洗净的荷叶包上甜瓜条、面片、肥肉、麻仁。妻子聪慧,知道是谁送的,也明白这其中的寓意:“荷”与“合”谐音,荷叶代表和好的意思,甜瓜条等代表今后两人的生活甜 ①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57页。② 沈顺添:《闽台风情录》,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甜蜜蜜,麻仁表示今后不再“麻木不仁”。妻子收下点心,顺手把荷叶插到屋外的竹丛间,夜夜如此。转眼三年过去,荷叶已高过墙头,妻子也深为厨师的诚意打动了心,在父母的劝说下与厨师破镜重圆、恩爱甜蜜。后来,厨师听从妻子的意思将这道菜带到外面的宴席,据其形状取名“荷叶包”,闽南方言中与“和合包”谐音,味道可口,名称又吉祥,被广为流传。

2.“好领导”

在闽南方言地区,有些饭馆、酒店的菜单上会有一道名为“好领导”的菜,在闽南方言里,“好领导”的谐音是“荷仁豆”,所以,这道菜便是炒荷仁豆,荷仁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有个好名称,自然备受人们喜爱。

3.“太平面压浪”

闽南方言地区有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渔民出海前要吃“太平面压浪”。“太平面”就是人们生日时要吃的“寿面”,可以选用线面、粉干,但不能选用切面,因为“切面”谐音“切命”,所以应尽量避免。而“压浪”意为一帆风顺,在闽南方言中又与“鸭蛋”谐音,“太平面压浪”即“寿面配鸭蛋”。即将出海的渔民,吃一碗“太平面压浪”,预示着此番出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二)人名中的谐音

姓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珍贵礼物,这是一件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的礼物,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祝福。但如果取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在方言里名字的谐音意义,就很有可能在交际中感到困扰。“闽南方言区属于并用型方言区,即方言和共同语并行不悖,互相补足。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完全是根据需要而转换语码的。读书识字先学会普通话的音义,同时联系方言实际去对应理解。”①因此,有些闽南方言地区的人说话时会不经意地将方言与普通话混合使用、随意转换,于是出现下面这些关于人名的谐音趣事。

这其中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

教室里,年迈的历史老师正在给学生发试卷……

“廖淑芬,60分!你呀,不是名字叫起来像60分就可以考60分!”老师不悦地说。

“伍淑芬,50分!你呀,比廖淑芬还不如!”老师依然不高兴地说着。

接着,老师显得更生气了,急得普通话夹带方言说道:“柯淑芬,10分!喔,你也一样,名字叫起来像10分,你就给我考10分!”

这时,柯淑芬的妹妹心中开始暗叫不妙。

① 李如龙:《闽南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老师叹口气,很无奈的发着第三张:“不是我在说你们这对姐妹实在是太不象话了!”(妹妹的名字叫柯玲芬。)

老师摇摇头道:“你们两姐妹应该好好向你们的哥哥看齐,他总是满分,你们俩不要老是考那样的成绩。”柯淑芬和柯玲芬两姐妹心里暗骂,都怪爸妈把哥哥的名字取做“柯吉霸”!

不懂闽南方言的人可能很难完全体会这段话当中的奥妙。“廖淑芬”和“伍淑芬”,用普通话读起来有点像“60分”和“50分”,特别是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并夹带闽南方言音调的人,往往容易混淆拼音中“shi”和“shu”的发音。在闽南方言里,“柯”和“考”谐音,“玲芬”和“零分”谐音,“吉霸”和“一百”谐音。经过这样的解释,就可以明白上面这段话中的奥妙了。其实这只是人们针对名字中的谐音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故事,诙谐幽默之余,让人们具体地感受了闽南方言词语中的谐音现象。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会考虑谐音好的寓意,而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谐音这一方面,孩子长大后,接触的人多了,使用名字的机会也多了,有可能因为名字谐音不好听而受到困扰。

根据新闻报道,每个派出所每年都有辖区群众申请改名,其中以小孩子居多,基本上一年有20个左右。在所有申请者的理由当中,谐音是出现率最高的两个原因之一。

有一个10岁的可爱女孩,名字里带一个“骞”字,很多人误读为“赛”,于是人们就经常叫她“小赛,小赛”,因为普通话中的“赛”与闽南方言中的“屎”谐音,用闽南话听像是在叫“小屎”。后来女孩的父母听起来也觉得不雅,向派出所提出改名,派出所也表示理解,最后予以批准。

有一些年龄大的老人们,名字用了大半辈子,却因为用闽南话一念有歧义也提出过改名申请。比如,一位名叫“土标”的老太太,退休后跟随老伴回到泉州老家享晚年,同辈的亲戚朋友们叫她都用闽南话念最后一个字,闽南方言里的谐音就好像在骂她“婊子”,后来无法忍受便提出改名。

(三)店名中的谐音

开店取名跟人取名一样,都非常重要。大街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乍看觉得很奇怪的店名,这就是店主的策略,意在让人能过目不忘,就算不是过目不忘,也至少得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当然了,大多数的店主还是会规规矩矩地取店名,都会尽量取个能够体现店铺经营范围、经营特色的店名。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追求独特、新颖、最好还有好的寓意。

1.合佳阁来:这是间饭馆的名字,单从字面看起来“合”和“佳”都有吉祥的寓意,但恐怕只有懂闽南语的人才能够理解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了。“合佳阁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来”用闽南方言读起来的谐音正是“好吃再来”,四个字道出了所有从事餐饮行业的人们的心声。

2.雅兰荷家居:很明显地,这是个家居用品店,而“雅兰荷”这个名字也取得比较恰当,给人以优雅、舒适、清新的感觉。但懂得闽南语的人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这也是个有玄关的店名,“雅兰荷”用闽南方言讲谐音意为“非常好”,用此来吸引顾客。

3.茶煮婆:一看名称就知道这个店是跟茶有关了。没错,这是家茶楼的名称,而且,它还有另外的特殊含义。闽南方言里“茶煮婆”与“地主婆”谐音,寓意来到这个茶楼,可是由“地主婆”为顾客们煮茶服务的。

4.雅都:是一家理发店的名字,店主是外地人,开业不久便改了店名。原因是店主听说“雅都”用闽南语讲谐音意义为“不文明”。

5.萨宁玛:是一家类似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同样开店不久也选择改名,因为“萨宁玛”在闽南方言里的谐音可是非常粗鲁的骂人话。

可见,名称中的谐音,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原名称的谐音,取其谐音并作为新名称,这种往往是因为谐音名称具有吉祥寓意或者比原名称更具诗情画意,富有文学色彩。而另一部分是因为本名称发音的特殊,人们加以调侃,在特殊的语境中应用其谐音词语,表达或褒或贬的意思。无论哪种名称谐音,都体现了闽南方言发音的独特以及人们丰富的知识和想象能力,同时提醒了人们在取名称的时候要结合文化背景,以免产生尴尬。

三、方言地区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

“避凶尚吉是原始信仰中禁忌、避讳习俗的基本思想特点,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希图趋利避凶是最基本、最易产生的心理,因而语言的禁忌和崇拜深深地渗透和扎根在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反映着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及所形成的观念。”①探究闽南方言地区的民风民俗,不难发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礼节、习俗都与方言中谐音现象的存在有关。

(一)习俗中的方言谐音崇拜

人们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送行等较为隆重的场合,常常以事物的谐音来表达美好愿望和真挚的祝福。

① 沈刚:《谐音禁忌与崇拜的文化学解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1.新春佳节期间,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上、墙上贴“春”字,一来是欢度春节的意思,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闽南方言中“春”与“剩”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过年家里的必备年货里有菠萝,菠萝又叫凤梨,闽南方言里“凤梨”与“旺来”谐音,因此菠萝成为过年家中的吉祥水果。还有一个柑桔也是春节的热门水果,有道是“闽台风俗鲜,无桔不成年”,也因方言里“桔”与“吉”谐音,把柑桔看作是吉利、吉祥的象征,同时也用来拜年贺喜、迎宾接客等。年夜饭的菜肴也有关于闽南方言谐音的讲究,白萝卜必不可少,闽南方言里叫白萝卜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表示有好彩头。还要有鸡肉,方言中“鸡”与“家”谐音,民间有种说法“食鸡起家”,吃鸡就寓意着发家。

2.我们中国人很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闽南婚俗中,女方嫁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子孙桶”,这是一种特制的涂上红漆的木桶,供分娩时使用,现今有些地方用红色的塑料盆来替代这种红漆的木桶。出嫁时桶内装的东西不尽相同,但全部都是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有一种做法是“子孙桶”桶里装有黑芝麻、菜籽、火炭、芋头等,因为芝麻多子,菜籽中的“籽”音同“子”,又可作种子繁衍后代,火炭在闽南语中“炭”同“澶(繁殖、繁衍)”,芋头也具有易繁殖的特性,这些都寓意新娘“生澶”子孙,繁衍众多。

3.在闽南方言地区,人们如果是要送家人出国投靠亲友的,要给家人带上一包竹心和铅钱片,因为在闽南方言中,“竹心”与“得心”,“铅”与“缘”谐音,可见其用意在于希望出国的亲人与所投靠的亲友有缘分,能得到真心真意的栽培和提携。

(二)习俗中的方言谐音禁忌

历史上,闽南人“面对着贫瘠的土地、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沿海一带的渔民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蓝色的海洋。深海捕捞、远洋运输、近海养殖,战狂风、斗恶浪,以海为生,成为闽南渔区人民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历史画卷与现实写照。”①因为长期与自然搏斗,闽南方言地区的人大多为人处事比较谨慎,甚至是迷信,当然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希望“触霉头”,不喜欢“不吉利”的事情出现,所以因谐音会产生不吉利的意思、会让人联想到不好的事的,就会回避,特别是在隆重的场合,对这些的避讳更是成为人们之间不成文的规定。

1.每年的新春佳节,人们要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作生活,所以,在元宵节之前都还算是在过年,就有许多禁忌。比如正月初四,人们大多都不出行,也不干活,因为闽南方言中“四”与“死”谐音。① 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也有忌,因为闽南方言里“九”与“狗”谐音。

2.“九”在普通话中与“久”谐音,人们会以此作为吉祥寓意,而在闽南方言里,因为与“狗”谐音,很多时候“九”都不太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婚姻大事上也有相关的禁忌。九月里不结婚。岁数上,每逢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之类的,也为民俗所避讳,被冠以“孤寡”的含义,有些特别迷信的人,就连年份中有“九”也避讳。

3.人们家中若有乔迁之喜,亲朋好友会送礼,乔迁当晚,房主一家会设宴谢客,俗称“过厝酒”。传统习俗里,酒席一般会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菜肴中一定要有虾,因为闽南方言中“虾”与“和”谐音,意为一家和气;有鱼,表示年年有余;有汤圆,闽南方言中“汤”与“团”谐音,寓意团团圆圆。最为重要的是,菜肴内不能用醋调味,因闽南方言中醋与“厝”谐音,吃醋即吃“厝”,而“厝”在闽南方言中的意思为“大屋,大宅”,因此禁忌。

4.由于文化的不同以及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对一些事物的寓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北方,有的地方因“钟”、“终”同音,禁忌送钟。而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却反而没有此忌。过去人家结婚时,还往往把别人送的时钟摆在相当显眼的地方。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送礼的时候,忌以手巾、扇子、雨伞赠人。闽南方言中“巾”和“根”谐音,俗话有“送巾现断根”之说,所以在婚礼中,回贺的结婚礼品中是不能送手巾的;而丧礼中,丧事完毕后都要送手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因此,如果平时赠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丧事或断交之意。扇子,人们只在夏季扇凉,一到深秋就弃之不用。方言里“扇”和“见”偕音,俗话亦有“送扇,无相见”之说,所以“扇”也禁忌作为礼物的。此外,雨伞也不能作为礼物送人。闽南方言中“伞”与“散”谐音,“雨”和“给予”的“予”同音。“雨伞”即“予散”,故有“送伞,分散”的俗语。因此最好不要用巾、扇、伞赠人,以免引起不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构成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作为创造文化的人类,它无时无刻不依赖着语言这一人类独有的文化行为。汉民族内部各民系族群使用着汉语下属的方言来维系着自身民系族群的文化传延。”①语言反应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的特色。闽南方言区民间信仰的盛行,是由于古代闽南社会生产力低下,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力的同时,不得不寄托、求告于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土著闽越人“信巫尚鬼”的习俗就被传承下来,如今闽南方言中的谐音崇拜与谐音禁忌就 ① 林华东:《闽语的形成及其与福建民系族群的关系》,《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是闽南方言地区民间信仰的突出表现,是闽南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闽南方言研究专家林宝卿女士形容闽南方言是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扩展型的强势语言。“从唐、宋开始,闽南地区由于人多地少,人民出于无奈,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流落或迁徙到异国他乡——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有的又从这些国家移民到欧美、澳洲、拉丁美洲等国家。”①闽南方言不但跨越的地域范围广,使用人数更是多,这使它的影响力比一般的汉语方言大得多。这使得闽南方言在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闽南文化如此独一无

二、丰富多彩、璀璨耀眼,使得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成为众多学者与大众关心好奇的对象。

闽南文化像一个聚宝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像一部长长的电影,记录着闽南人奋斗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历史。与自然抗争、谋求生机的奋斗史,使得“信巫尚鬼”的习俗深入人心,闽南方言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人们逢事喜好追求好寓意,以寄托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生活中,闽南人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点点滴滴,挖掘事物的特征,并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丰富的知识创造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谐音词语。闽南方言词语中的谐音现象以其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生动形象、出人意表的方式展现了闽南文化中的特色,体现了闽南人丰富的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使人们直接地认识、了解闽南方言及其文化,感受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①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

参考文献

1.林宝卿编:《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4.沈顺添:《闽台风情录》,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5.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政协主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6.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甘干恩主编、刘倩副主编:《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王宝刚:《<方言>简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浙江省玉环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撰:《玉环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闽南方言词语 篇2

关键词:文化取向,两岸,文化交流,突破口

2007年5月12日,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以下简称“闽南语频道”) 正式开播, 这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全部采用闽南话播出的方言频道。在闽南语频道开播之前, 策划团队就对国内涉台媒体及其节目作了分析比较, 从中找出自己的频道定位和特色。国内涉及对台宣传的电视媒体主要有CCTV-4、凤凰卫视、海峡卫视、厦门卫视, 前两者是普通话节目, 后两者以普通话节目为主、穿插少量方言节目。相较之下, 策划团队认为,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必须全部采用闽南语播出方显其地方特色。从频道定位上看, CCTV-4与凤凰卫视的目标观众是全球华人, 对台节目只是其全部节目中的一部分。海峡卫视、厦门卫视则以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从节目构成看, 以上四个电视媒体都是以新闻为主打的综合频道。泉州台闽南语频道的开办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因此, 应实事求是地立足本台实力和本土资源, 扬长避短, 凸显地方人文, 这是基于泉州拥有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的优势及其积淀深厚、极为丰富的“五缘” (即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 文化和历史, 其节目架构应紧紧围绕“五缘”做文章, 据此, 作出了比较清晰的频道定位———“是以闽南方言节目为主、以闽南人文为特色、以‘传承闽南文化, 服务两岸乡亲’为宗旨的、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采用闽南方言播出的文化频道”。

在文化取向上凸显闽南元素

历史上, 闽南先民曾三次大移民于台湾, 包括闽南语在内的闽南文化随之入岛扎根繁衍。目前, 台湾汉族同胞80%讲闽南话。因此, 闽南语频道的目标观众除了本土外, 还有台湾同胞, 这就决定闽南语频道的节目具有两栖性, 一方面, 要为台湾同胞提供可认同、能亲和、促沟通的闽南语节目;另一方面, 这些节目也要同时能赢得本土观众的喜爱。对台湾观众而言, 节目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台湾闽南人的文化取向和欣赏习惯, 增进文化亲和力和地域亲近感;对本土观众而言, 在方言文化失语现象日趋严重的现状中担负着抢救和弘扬的重任。正因为两栖性的功能, 闽南语频道必须突出闽南文化特征, 坚持平民化、平等性的原则, 让节目和受众产生思想共鸣, 获得审美认同乃至文化认同。在频道包装上, 强调四个“必须”:一是频道形象片、栏目片头等必须突出两岸闽南人认同的地方文化符号;二是所有配乐必须以两岸闽南人熟悉的地方音乐为创作元素;三是包装色系的主色调必须为暗红色、辅助色为白色 (此色系源自泉州建筑特有的“出砖入石”, 而且传入台湾, 蔚然成风) ;四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必须采用“各位乡亲”, 而不沿用惯用的“观众朋友”。笔者认为, 以上的包装要求就是寻求确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凸显地方特色的频道符号, 让受众视觉、听觉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咱厝人的电视”, 从而获得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注意收看其节目。明显区别于泉州电视台其他三个频道的QZTV4频道开播后, 正是凭着其充满地方文化元素的包装艺术, 受到本土受众的追捧, 收视率在开播后短短一周内就赶超其他频道且居高不下。内容决定形式, 但这决不说明形式不重要, 表现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血肉, 表现形式承载着思想内容,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以闽南特有的文化元素来作为频道包装的基调, 从而较好地体现出频道的文化取向。

在节目架构上凸显亲民文化

“形式制胜, 内容为王”。在强调频道整体包装的亲和力的同时, 闽南语频道特别强调突出节目内容的贴近性。频道的内容离不开频道栏目的设置和策划。对地方台而言, 一个方言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并非难事, 但作为一个全部采用方言播出的电视频道来说, 要拥有一年365天播出的节目源的确困难。由于方言所限, 国内电视节目市场没有可供购买的节目。因此, 闽南语频道的大部分节目必须依靠自己生产。那么, 生产什么样内容的节目才能受欢迎呢?笔者的观点是从文化入手, 这不仅仅是因为闽南语频道定位是文化频道, 更重要的原因是基于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之一, 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积淀, 有取之不尽的节目素材。那么, 这些节目素材又该如何避免同质化、从而使它们形成各自不同的节目类型、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 满足和吸引本土不同层次受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呢?频道提出, “做亲近、亲和、亲民的闽南语节目”。首批推出的9档栏目在时间长度上分为30分钟以上和15分钟两种, 在节目类型上分为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和生活服务类四类。新闻类节目是每天播出的新闻杂志型节目《新闻相拍报》和每周一期的《周末马后炮》;社教类节目有大型人文谈话节目《泉州第一炮》、大型文化纪实节目《咱厝人》、方言教学节目《学说泉州话》;文艺类有大型娱乐节目《唱歌拚输赢》和曲艺节目《泉州讲古》、戏曲节目《咱厝戏棚》;生活服务类节目有《泉州美食》、《养生之道》、《闽台天时》。大型人文谈话节目《泉州第一炮》是频道重点策划、着力打造的节目, 成为频道的精品和“招牌”。

在节目内容上凸显“俗文化”

如何使两岸乡亲在收看电视节目时获得一致的文化认同, 除了闽南语的作用之外, 更重要的是节目内容。高谈阔论的东西、故作高雅的节目老百姓并不认同, 对台湾乡亲来说, 他们更喜欢的是民间的“俗文化”, 是邻里之间面对面的“谈笑”。

闽南语频道将《泉州第一炮》定位为“以抢救保护闽南方言、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为己任, 力求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将闽南语言和文化精华展现出来, 让观众在捧腹之余获得丰富的知识”。作为主打节目, 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频道亲切自然、轻松活泼的风格。在表现形式上, 它大胆创新, 以泉州提线木偶“炮先”作为节目主持人, 并精心设计“炮先”的木偶形象和每期“炮先”的主持词, 通过木偶表演艺术家林文荣先生的十指将“炮先”塑造成一个能说会道、学识渊博、诙谐幽默、个性鲜明的智者形象, 其诙谐有趣的表演深受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观众的喜爱。现在, “炮先”已成为闽南语频道独特的“商标”, 也是目前国内电视界第一个木偶主持人。在节目板块设计上, 栏目编导以“炮先”开场, 带入嘉宾“闲间”谈天说地, 最后以“炮先”解释方言本字和猜本土谜语结束,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节目内容上, 精心策划选题, 形成系列, 其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身, 这些系列节目的很多话题经常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节目中出现的一些特色语句甚至成为市民流行的口头禅。该栏目播出一年来, 收视率节节攀升, 最高达8%, 收视份额达15%, 并创出同一时段重播收视率超首播的纪录。

笔者以为, 对台电视节目切忌“高谈阔论”、“强加于人”。对台电视节目的魅力来自平等, 来自最大程度地尊重受众、与受众产生共鸣。从《泉州第一炮》一年来所做的系列可以发现, 其题材追求的就是一种“俗文化”, 如“泉州方言传承危机系列”、“消失的市声系列”、“闽南岁时记系列”、“消失的泉州婚俗系列”、“从泉州传到台湾的民间信仰系列”、“老街古巷系列”等等。这些系列节目没有任何政治色彩, 而是创造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收视感觉、一种文化认同的机会。而这种“细物润无声”的感觉和机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寻找两岸文化交流的突破口

闽南歌是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闽南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其源于闽南, 兴于台湾。近几年由于盗版猖獗等缘故, 台湾闽南歌已风光不再, 台湾闽南歌的音乐制作人纷纷把眼光转向大陆。闽南语频道抓住这一机会, 创办了大型娱乐节目《唱歌拚输赢》。不可否认, 《唱歌拚输赢》的节目形态在国内歌唱选秀节目中并无创新意义, 但它抓住闽南语歌曲影响本土几代人、具有广阔市场这一节点, 提出“让平民成为主角, 让凡人成为英雄, 让人生在歌声中变得美好, 让心灵在比赛中彼此靠近”的节目理念, 营造出“唱歌拚输赢, 闽南大家庭”氛围。

频道在前期策划时, 就注意到闽南歌在台湾走下坡路这一事实, 提出“打造中国大陆第一个闽南歌PK节目, 打造闽南人‘星光大道’”的概念, 从而发现、培养、包装、推介大陆闽南语歌星, 并以此提升栏目的影响力。实际上, 《唱歌拼输赢》栏目的出现本身就已经为本土原创歌曲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演唱和推广的平台, 对推动本土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目前, 已有《罩阵拼前程》、《为汝唱出阮的心声》、《汝袂去叨位》、《孤单的花蕾》、《戏丑人生》等优秀的本土原创闽南语歌曲通过选手的比赛而进入大众的视野, 被观众所熟悉和传唱。《唱歌拼输赢》也引起台湾有关媒体和唱片公司的关注, 2008年7月, 《唱歌拼输赢》的四名季度冠军应邀到金门演唱, 该栏目组同时在金门举行“海选”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 《唱歌拼输赢》运作一年多来, 已基本实现本档栏目的策划初衷———推动和推广本土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和演唱。

《唱歌拚输赢》是闽南语电视节目进入文艺领域的尝试, 通过比赛这一充满互动活力的表现形式, 满足了两岸乡亲艺术享受的需求, 起到了传播闽南文化的作用, 尤其是寻找到两岸文化交流新的突破口, 在这点上, 《唱歌拼输赢》有别于国内其他歌唱比赛节目。

充分发挥闽南方言的优势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节目类型, 方言电视节目在学术界存有争议, 有的学者甚至视之为“另类”。一些研究者认为, 方言电视节目“以语言的障碍人为的设置起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 它的实质决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 而恰恰是对地方文化活力的扼杀。” (1) 笔者以为, 这是一种对方言与地方文化关系的不了解、是一种狭隘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文化的存在依赖于语言,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闽南方言是闽南人的根, 是闽南文化的摇篮, 假如没有闽南方言, 依其而生的千年古乐南音、宋元南戏梨园戏以及高甲戏、打城戏、歌仔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闽南歌谣、闽南语歌曲等等甚至闽南习俗都会荡然无存,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 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 实际上就是在履行一种抢救地方文化的社会责任, “人们对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追捧, 实质上是对家乡和自我的一种认同, 一种对本土化的自豪感。” (2)

勿庸置疑, 方言电视节目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方言本身的魅力, 它带给本地观众的亲近感是普通话节目所不可比拟的。“方言无疑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把方言巧妙地与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相结合首先容易获得本地受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满足他们的心理和审美享受, 从而有利于培养固定的观众群;其次方言独具的AI作用 (Audio Ide ntity听觉识别) , 自始至终为节目贴上了一个无形的听觉标签, 有利于提高节目的品牌知名度。” (3)

闽南方言至今保留着许多古汉语的读音、语法、根词、单音词等用法, 其语素的顺序往往和现代汉语相反, 如闽南方言把现代汉语的“日历”、“台风”、“客人”、“前头”、“花菜”、“母鸡”等说成“历日”、“风台”、“人客”、“头前”、“菜花”、“鸡母”。闽南方言在历史衍变中又形成了许多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熟语、俚语、歇后语。闽南方言还有独特的文读音和白读音的区别, 比如, 普通话的“微笑”, 闽南人往往用“茉莉花笑”来形容, 这样就比闽南方言的文读音来直译“微笑”更为生动传神。因此, 增进闽南语电视节目的艺术魅力, 首先必须充分运用闽南人耳熟能详、鲜活生动的方言俗语, 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字、每个词语都直入本土受众的心扉, 以方言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笔者在负责闽南语节目部运作时, 就特别强调长期以现代汉语思维的编导要学会运用闽南方言思维撰稿。在主持人的选择上, 闽南语频道着重从社会上物色那些能熟练驾驭闽南方言、具有丰富闽南文化知识的人才, 从而自然而然地放大了节目的亲和力。

笔者认为, 从文化层面上看, 闽南语电视节目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承, 更重要的是传播和交流。当面对当下闽南金三角 (厦门、漳州、泉州) 地区和台湾省的年轻一代不会讲闽南话的尴尬现实时, 我们更加感到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节目的疑虑与拷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

②滕明、黄蓉:《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思考》, 《新闻前哨》2006-12

评《闽南方言大词典》 篇3

关键词 《闽南方言大词典》 闽南话 方言特有词 对音词

我的案头上最近一直摆放着由周长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南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以备不时查询之需。《词典》总字数有220多万字。正文有两个部分,一是“闽南方言特有词”,收词1.6万多条;二是“普通话闽南方言对音词”,收词2万多条。正文之前有“引论”,详细介绍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厦门、泉州、漳州三地的闽南方言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概况。还有“台湾闽南方言概述”,详细讨论台湾闽南方言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与大陆闽南方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对于本《词典》的使用者来说,这两个部分都非常重要,是不能不看的。正文之后除了一般词典里常见的检字表之外,是几个也很重要的“附录”,包括“廈门、泉州、漳州三市所辖各县市闽南方言特点简介”,以及几个特殊名称(如百家姓、干支名称等)的闽南话读音表。这部词典汇集了大量语言文化信息。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远远地超过了在此之前出版的闽南话其他同类或类似的字典、词典,是最近几十年来出版的最好的方言词典之一。这部词典的出版,对于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词典学、汉语史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闽南方言是最重要的汉语方言之一,它广泛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内外使用闽南话的人口达6000多万人。闽南话早期的发源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泉州,后来重点转移至漳州,1840年以后落定于厦门。因此厦门、漳州、泉州这个金三角通常都被公认为闽南话的核心地带。闽南话的早期韵书,如1800年泉州黄谦编纂的《汇音妙悟》、1818年漳州谢秀岚编纂的《雅俗通十五音》以及其后无名氏编纂的《渡江书》等,都是反映这个核心地带的闽南话的。堪称我国民族文化经典的泉州南音、漳州芗剧、厦门高甲戏,以及在闽南地区广泛流传的歌仔戏、布袋戏等,都使用厦漳泉的闽南话。分布于台湾以及其他省区及流播于海外的闽南话,要认祖认根,都得认同于厦漳泉的闽南话。这一点甚至在早期的西方传教士那里都得到了确认,20世纪初年由甘为霖(Campell)编纂的《厦门音新字典》里,就体现了这个事实。本《词典》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中国大陆学者第一次以大型词典的方式,最详尽地展示了厦漳泉核心地带闽南话的语言事实。

《词典》的出版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台湾地区主要通行闽南话,有些文献里所谓的“台湾话”、“台语”,实际上就是肇源于厦漳泉的闽南话。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台湾闽南话内部有泉州腔、漳州腔,或亦漳亦泉的分别,这一点在诸如台湾著名的历史学家连横(连雅堂)的《台湾语典》(〔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7)、《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等很多重要历史、语言文献里已经记载得很清楚。可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著作,有意无意地掩盖台湾闽南话与福建闽南话的同一性,片面夸大两者的某些差异,企图抹杀台湾闽南话与福建闽南话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现实的紧密联系。《词典》以大量的事实,再次证实了台湾闽南话与厦漳泉闽南话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从厦漳泉三地的闽南话来说,与台湾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其词汇90%以上是相同的,少数有差异的词语,有一部分可能跟厦漳泉的说法不同,但实际上跟福建其他地区的闽南话还是相同的。例如《词典》29~34页“台湾特有闽南方言词语举例”所举的例子里,台湾闽南话中“黑板”叫“乌枋”,“木屐的鞋跟”叫“木屐踏”,“随便(说)、胡乱(说)”说“乌白(讲)”,“头等的、最好的”说“一等个”,“最,极端”说“上盖”,“跌价”说“败价”,“后面”说“后兜”等,这些叫名或说法,都见于跟厦漳泉相邻的闽西南地区闽南话。还有一部分是真正有差异的词语,这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正如厦漳泉三地的词语也有少量的差异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一部词典正确地诉说了一段历史渊源,一段手足亲情,一段骨肉联系,也说明语言研究,特别是方言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是不可忽视的。

周长楫总结了《词典》的五个特点是:1.收集了厦门、泉州、漳州三地约3.6万条词语;2.释义准确,例句丰富;3.描述了厦漳泉三市所辖18个县市的语言特点;4.概述了福建闽南方言和台湾闽南方言;5.随带了一个语音光盘。(详见《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14日第4版)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无法详细讨论以上五个特点的得失。只能就第一个特点扩展开来说说一些想法,因为这个特点正是《词典》最有创新亮点的地方。

为一个地点的方言编纂一部词典,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要在一部词典里容纳几个地点的方言,而且这几个地点的方言有同有异,同多异少,这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方言学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近100多年来,闽南方言地区出版过数十种字典、词典,基本上都是以一地方言(如厦门或台北等)代表整个闽南方言,而忽略闽南方言内部的地域差别。有的词典,例如早期由麦都思(W.H.Medhurst)编纂、1831年成书的《福建方言词典》,后来由村上嘉英编纂、1981年由(日本)天理大学出版部出版的《现代闽南语词典》等,虽然注意到内部差别,也只是在可能的地方罗列一些厦漳泉的语音差别而已。而《词典》同时容纳了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点的方言,完整地展现了闽南话基础方言的整体面貌。这是《词典》明显优于以往所有闽南方言词典的地方,也是《词典》的重要创新之一。下面举几条例子,看看《词典》是如何兼顾的:

“倒死”条不注通行地点,表示说法、释义和例句都通行于厦门、泉州、漳州三地;“顾人怨”条的注释,说明厦门和漳州读音相同,泉州读音不同(声调的变调不同),但释义和例句是通用的;“暴其然”条的注释说明本条通行于厦门、漳州,但两地读音不同;“无带”条的注释说明本条通行于厦门、泉州,两地读音也不一样;“靠伤”条通行于厦门、泉州,两地连读音都是相同的;“罗仔布”通行于厦门,“无闲治端”通行于漳州。《词典》用这个方式,比较好地包容了厦漳泉三地的词语系统,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以往的方言词典里少见的。如果对《词典》的条目加以整理,就能分别得到三地的大致词语系统,以及互相之间的差异。这一点对于学术研究工作来说有重要价值。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词典》里说“罗仔布”通行于厦门,并不表示这个条目只通行于厦门而不通行于漳州和泉州,只是说明这个条目厦门的发音人说了,漳州和泉州的发音人没有说(或不会说),不等于漳州和泉州的所有人都不说。其他有差异的条目一般也应该这么去理解。我们知道,无论多么细致的方言调查,都是很难穷尽方言的词汇系统的,所以对方言词典条目的理解不能绝对化,要留有余地。

《词典》所说的“方言特有词”也好,“对音词”也好,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都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所谓“方言特有词”,是表示这些词语在普通话里一般不说,但并不意味着除了厦门、泉州、漳州以外的其他方言也不说这些词语。其实,真正只有厦漳泉才说的狭义特征词是很少的。所谓“对音词”,是表示这些词语为厦漳泉等地的闽南话和普通话共有,很多也是其他方言共有的,互相之间一般来说只是读音上的差别。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之后,我们对于这两个专用词语是否说得妥当,就不必再锱铢必较,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音词”也是一种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对于“对音词”的处理却常常让方言词典编纂者感到为难。不收吧,词典所收录的方言词语缺乏系统性;收吧,如何选择义项、如何注释、如何用例又较难确定,很容易照搬《现代汉语词典》的内容。本《词典》收录了一大批厦漳泉等地闽南话口语里常用的“对音词”,做法是只注普通话和厦漳泉三地方言的读音,不列释义和例句。这又是本《词典》的一个创新之处。下面也举几条例子。

“直肠”在厦漳泉三地又说“大肠头”,读音相同。“背景”、“记取”的三地读音不完全相同。“笑柄”没有泉州读音,厦门、漳州的读音也不同。我们看到,方言词典里用这种方式记录“对音词”,省了大量篇幅,如需要详细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可以查询《现代汉语词典》。

编纂词典,尤其是编纂方言词典,是一项很艰难的学术工作,任何优秀的词典都会有缺点或不足,有需要改正的地方,《詞典》当然不会例外。如一些用字、标音有错漏,一些条目的注释或例句不十分完美尚需要进一步斟酌等。这类在一般方言辞书中通常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的微观性、个别性问题,本文不拟详析。这里只提出两个值得讨论研究的宏观性问题。

一是“对音词”的收录和义项处理问题。《词典》收录了2万多条“对音词”,其中有一些词语厦漳泉当地人可以根据对音读出来,但实际口语里不见得可以说出来,如“打架、大小、腹部、大便”等,口语里分别说“相拍、大细、腹肚、放屎”等。这类词语可以删除,以减少“对音词”的数量,达到《词典》瘦身的目的。另外,《词典》中“对音词”都不列释义,可是有的词语在普通话里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是否在方言中也都一一对应呢?如上文说到的“背景”条,《现代汉语词典》列四个义项:“①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剧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②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③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历史~|政治~。④指背后依仗的力量:他说话的口气很硬,恐怕是有~的。”按照我的理解,闽南方言中所说的“背景”不见得能跟这四个义项都对应。

二是方言条目的普通话读音问题。《词典》一律用国际音标标音,这对于“方言特有词”部分是合适的,与以往很多闽南方言词典用各自的拼音方案标音的做法相比,是一种进步。可是,对于“对音词”部分这就值得商榷。“对音词”的普通话读音似乎改用汉语拼音更好,因为很多非专业的使用者可能并不习惯用国际音标给普通话词语标的音。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读者能否用普通话读出“方言特有词”部分?要不要标出普通话的读音?现在不标普通话读音,很多使用者碰到这些方言条目还得再查《现代汉语词典》。如“枵”(饿)是一个冷僻字,多数使用者要查《现代汉语词典》才知道读xiāo。如果标普通话读音,多数条目没有问题,可是碰到方言用字就为难了,有些字音可以折合,有的字很难折合。例如闽南方言口语常用词“呒”是个叹词,表示疑问,厦门、泉州读[m2],漳州读[m5],就不知道在普通话里应该折合成什么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编纂其他方言词典时经常碰到的难题,需要讨论研究,希望有高明提出良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

阳春方言词语 篇4

鄂:我们

捏:你们

却:他们

咩:什么的意思,有的时候作语气助词,无实义。

褒:已经,了的意思。比如:你吃褒饭未?=你食左饭未?=你吃饭了吗?

拱:这样,这么

能:那样,那么

能唔:近年来兴起的口头禅,类似“当然,那还用说”之类的意思。因为同阳春背景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失忍:样衰,难看

人旭:别人例子→人旭做理你理得旭=别人做什么你不要管

采,才:在例子→你采边吧?=你在哪?

争交:吵架

执笠:倒闭

UP执:脏

去耍:去玩

黑火,去海:玩完

过隐:爽的意思

地豆:花生的意思

夫娘:中年妇女,女人

鸭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吧

戆戆地个:傻傻的

拱紧要:那么重要吗

沙尘:形容人比较出风头,沙沙滚(同义词=啡)

乸:意思就是指:雌性噶动物例子→老鸡乸老虎乸

嗖(SOU第一声)意思:就是隔夜的或者不新鲜的例子→臭嗖嗖咯,无吃得煲

(氹)字例子:氹女仔氹人意思→骗人厄人噶意思啦

diang(第三声):你想diang咯?即系怎样的意思

恶dog:形容人或事物比较难解决,如→你都恶dog咯!意思是你很狠或别人拿你没办法

巴闭:了不起

拱都得:这样也可以

bell(音:biao第四声)颈,谷颈:生闷气

顶死颈:意思系俾人激亲。

回屋邓仔啦:回家带小孩子

抵力!——辛苦的意思。具体句型:抵力过担沙

Ang(第一声)煲:锅

妈仔:饼干:

滚水:不是滚的水,是白开水

等虚:去集市

河皮:河堤

庵街庵地Anon(第四声):遍街遍地的意思

透在:休息

去边还有:上哪还有?反问句,表示已经没有了

扣颈:即利是。

杂呷——零食,湿口~还有花口~都同上意思

大米,有米:有钱的意思

一盯确一古凿:用手背敲

坎档:差佬去查案

Dup(第四声)下地:掉下地

哟汇情寻汇麦K包剪DAU:都系猜拳个意思

titi(第二声)震:形容很冷或因为怕而颤抖

瀑:躲藏个意思例→瀑去边洌?

An(第三声):有两种意思例:你吃An未?指中午饭;An皱咯!指好迟个意思

快脆D:赶紧

阉尖意思:同挑剔

发set痕=臀部瘙痒,形容一个人十月芥菜时~~

个调:现在

戆十:傻仔

发猛挣或者叫发烂渣,意思都一样:就是发脾气蛮来

洗身:洗澡

屎紧:急着大便的意思。。

尿涨:急着要撒尿的意思

p。s。没有屁滚的

依蛮:勉强的意思例子→菜下多盐得滞,依蛮吃下。

改阵:现在的意思

汇低下低上高:外面下面上面

浪衫:晒衣服

百厌:形容一个人好多搞调皮

嘴翘鼻崛:生气的样子

邓家老:意思就是水上人家

婆仔(咄)发音:DUO(第三声)意思:是对老婆婆的另外一种称呼咄字→个人感觉好象不是尊称大概是形容老了没有用噶意思吧例如→公子咄

“娇”啖:亲一口`

冲叻:自以为聪明。。有点说人不懂却装内行的意思。

介得死屎:难怪的意思

妈印拱似:形容孪生的般相似

话你都无膝个:说你都不听话

你戆都哗未好:你神经病

碌地:你无卑我我就碌地小的时候时侯威胁妈妈买东西用的多一点

碌地沙:一样意思不过记得以前有种烟花叫噶鬼名字

未时香/未交捞:表示离某样事情还差很远

交撈/臭随:意思就是还未是時候。。。

爽:开心

耐:累例→好耐咯=好累啊。。。例句→“去旅游爽咩?”“哗爽啦,不过耐到上下死”=去旅游好玩吗?还好,不过累死了。

粪鹿/屎楼:厕所

屙竹刻:形容大便用很长时间,意思同屙崩厕所

拗屎:不公平例句→你无拱拗市嗲=你不要这么的不公平。。

一初:刚才例子→一初你又话来稳我=刚才你又说来找我。。。

特登:故意

阴质:坏例子→做那多阴质事=做了那么多坏事

红企:留得他这样,不管

弊褒:意思是糟糕的意思

蚀底:亏本的意思例子→妹仔你晚晚出去千奇无蚀底卑噶死仔拮吧

架勢:威風

计实:以为的意思

尽在:在意/在乎例子→你会尽在个两蚊钱=你会在乎这两块钱

灶前:厨房

跳皮:多动经常动来动去

鸡春:鸡蛋

死仔拮:死仔包

一光人:一帮人

收实:放好一点例子→你快收实吧,唔系俾人旭睇到就挪你个吧=你快藏好一点,不然别人看见就拿你的走了

上下:差无多

书根:等一会/片刻例子→等书根我稳你=等一会我找你/稍等片刻我去找你

拷(Kao第三声)來拷去:意思啫是搞來搞去。。。搞搞震。。

无了谱:形容某D野不太正常

吾怪支得:原来如此

大粒:就是只官职比较大不是果子大粒

劈:丢例子→劈垃圾=丢垃圾

回刻:回一趟。例子→系要回刻阳春咯=是时候要回一趟阳春

慢摸:做野做事慢吞吞噶

珍珠粟/包粟:玉米

呸切叻:在说错话或不吉利的话之后补上的一句话,类似大吉利事。

爱:要

添饭:装饭例句→“哗添饭咩?”“无爱咯,饱褒。”

儿虚:儿戏

执笠:倒闭

UP执:脏

地豆:花生的意思

鸭蛮:不赖(还不错)的意思吧

戆戆地个:傻傻的例子:戇溝

戇柴:傻佬

拱紧要:那么重要吗

緊要到:很厲害

沙尘:形容人比较出位如沙尘一样让人不安吧同(啡)

髮姣:風騷

乸:雌性噶动物例子:老鸡乸老虎乸

宿:隔夜菜或者无新鲜的東西例子:臭嗖**嗖咯,无吃得煲

(氹)字例子:氹妹仔氹人意思:骗人厄人噶意思啦

diang:你想diang咯?即系怎样的意思

恶垛(DUO?无知第二个字点写):你都恶垛咯!

巴闭:了不起

巩都得:這樣也可以?

bell(音:biao)颈:发烂渣

顶死颈:意思系俾人激亲

蒙。(meng)氹到我芋拱蒙。

回屋邓仔啦:回家带小孩子例子:邓家佬

勾屎:小气

高鬥/寸:吋的意思

还有句土谈:无艺无学郁阉猪乸

鸡仔无毛年纪老。一般形容人生得比较后生。但事实上年纪已经好大个。。

抵力!——辛苦的意思。具体句型:抵力过担沙

能:那么的意思

Ang煲:锅

妈仔:饼干

糖+:糖果

滚水:不是滚的水,是白开水

等虚:去集市

河皮:河堤

楼阵:指楼上

庵街庵地Anon:遍街遍地的意思

tou透在:休息

去边还有:怎么还有

籴米:买米

一盯确一古凿:用手背敲

坎档:差佬去查案

嗒下地:掉下地

哟嘿情寻嘿麦K包剪嗒:都系猜拳个意思

卟:躲藏个意思例:卟去边洌?

An:有两种意思例:你吃An未?指中午饭;An皱咯!指好迟个意思

阳春话指人个称呼有

捏:你们却:他/她们其:他/她

(例句)张三:阿仔~无够耪头。我去问“阿个”借把先,

张三:“阿个”捏屋还有阿个咩?借把来啧。。。

李四:你想借咩吧?

张三:阿个哇。。

李四:咩阿个呢?

张三:就系阿个咯。。吓~问你借把阿个都供难。。无供$#好咩。。

李四:我都无知道你个阿个系咩。。我借咩呢?

张三:无使讲那呢也。系勾屎就认。借把阿个都无得~无#问你借褒~我去问阿个借

屎紧:急着大便的意思。。

尿涨:急着要撒尿的意思

依蛮:勉强的.意思例子:菜下多盐得滞,依蛮吃下。

改阵:现在的意思

汇低下低上高:外面下面上面

浪衫:晒衣服

百厌:形容一个人好多搞

嘴翘鼻崛:好寸个样子

邓家老:意思就是水上人家

冲叻:自以为聪明。。有点说人不懂却装内行的意思。

介得死屎:难怪的意思

妈印拱似:形容孪生的

话袮都无膝个:不听话

碌地:你无卑我我就碌地小时候时刻威胁妈妈买东西

碌地沙:一样意思不过记得以前买有种烟花叫噶鬼名字

未时香/未交捞:表示离某样事情还差很远

交撈/臭隨:意思就是還鈈是時候。。。

耐=累例:好耐咯=好累啊。。。

粪鹿/屎楼:厕所

屙竹刻/屙鐵鏈:形容大便用很长时间

拗屎:不公平例句:你无拱拗市嗲:你不要这么的不公平。。

一初:刚才例子:一初你又话来稳我:刚才你又说来找我。。

是熟:讲俺话的就惯讲果两个字,意思系好熟、又相处得来的意思。例子:是是熟,好喫肉。

例:却两个好时熟个。(他们两个很熟的)

谢煲也:衰个意思~`

特登:故意

阴质:坏例子:做那多阴质事=做了那么多坏事

隂工:慘

詆力:傷心

红企:留得他这样,不管

蚀底:意思:亏本的意思例子:妹仔你晚晚出去千奇无蚀底卑噶死仔掘吧

架勢:威風

计实:以为的意思

尽在:在意/在乎例子:你会尽在个两蚊钱=你会在乎这两块钱

灶前:厨房

跳皮:多动经常动来动去

鸡春:鸡蛋

死仔拮:死仔包

无算数:讲煲噶野无算数噶

收实=放好一点

例子:你快收实吧,唔系俾人旭睇到就挪你个吧=你快藏好一点,不然别人看见就拿你的走了。。

书根=等一会/片刻

例子:等书根我稳你=等一会我找你/稍等片刻我去找你

拷(Kao)來拷去:意思啫是搞來搞去。。。搞搞震鞏解。。

无了谱:形容某D野不太正常

吾怪支得:原来如此

大粒:就是只官职比较大不是果子大粒

劈:丢例子:劈垃圾=丢垃圾

回刻:回一趟。例子:系要回刻阳春咯=是时候要回一趟阳春

慢摸:做野做事慢吞吞噶

珍珠粟/包粟:玉米

ENG:再例子:ENG吵吵。

嗒:打人的意思例子:嗒袮

失引:樣衰

皮黃屎忽蔦:形容人皮膚黃又瘦

弊褒:糟了

PAPA仔:拖拉機

無趴:不是吧?

论闽南方言处置式的主观性 篇5

在讨论闽南方言的处置式之前, 有一个相关的语言问题我们必须明白:Lyons (1997) 指出“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 它包含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2]。因而, 如果我们说闽南方言处置式能表达一定的主观性, 揭示的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 揭示的仅仅是处置式可以表达“主观性”的一种可能性, 但并未揭示出闽南处置式表达“主观性”的特殊途径及其条件。因此文章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论述:闽南方言处置式表达“说话人认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那么, 在这里, 它可以生动表达“主观性”的原因和条件到底是什么?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而这又会对我们研究处置式的主观性有什么启发?

从处置式的“主观性”上看, 不论是有意识的处置, 还是无意识的处置, 闽南方言处置式在表达“主观处置”这一层面上最充分的就是“说话人”的介入, 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说话人的情感”投入, 其次是说话时“说话人的视角”选择, 尤其是在“说话人认定”时针对处置式中哪部分内容的强调。例如, 它可以是针对处置后的结果的进行强调, 也可以针对处置动作本身的进行强调, 或者针对处置范围情貌的进行强调等。根据我们对现有语料《漳州方言词典》、《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闽南话漳腔辞典》参考分析, 我们发现, 为实现这种“主观处置”意义, 闽南处置式中常用的主要方式有“回指”、“并用”、“省略”三种。

一、回指处置式的强调

结合胡壮麟 (2001) 关于“回指”的研究, “回指是用一个词项指代前文中提到过的单位或意义的语言单位”[3]。即我们常说的“前指”、“上指”、“照应”等。闽南话回指处置式中主要采用“复指宾语型的处置式”。即S是“NP1+共 (甲) +代词+VP”模式。在这里, “共 (甲) +代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共伊”、“共你”、“共恁”、“共阮”、“共人”、“共我”等方式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复指”表达说话人对“受事成分”的强化。试比较下面两组句子[4]:

(1) a伊册共人拆破。 (他把人家的书撕破了。)

b伊册共拆破。

(2) a伊是贼仔, 紧共伊掠起来。 (他是小偷, 快把他抓起来。)

b伊是贼仔, 紧共掠起来。

比较上述例句中 (1) - (2) , 我们知道例句 (1) - (2) 处置区别于普通话处置式, 同时例句 (1) - (2) 中a与b组也有不同。其中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处置“代词”宾语的隐现。

结合黄伯荣 (1996) 的研究, 闽南方言中“共”作介词, 相当于普通话的“把”, 常与“甲”和“合”通用。“共”直接放在动词前。“共”[ka6]有时是“共人”[ka6lang6]的合音, 或是“共伊”〈漳〉[ka6 i1]合音后, [i]脱落的现象反映[5]。从例句b组中看, “共伊”和“共人”已凝固成为一个词, 即所谓的处置介词宾语悬空, “共”直接放动词前。是虚化式的复指, 带有很强的“空灵性”, 也是修辞想象的延续。

比较上述例句, 我们不难发现“共伊”、“共人”中的“伊”和“人”可隐现, 从表面上可有可无, 似乎是一个“冗余”的成分。但是我们能否据此而忽略代词宾语可能具有的特殊作用呢?我们试着分析处置式中这种或隐或现的可能性及其语用功能。

例句 (1) 中的“共人”中的“人”指代名词性短语“人家的书”, 即闽方言中的“册”, “册”与“人家的书”之间是复指关系。例 (2) 中的“共伊”中的“伊”则是承前复指名词“贼仔”。这种语言处置现象在《荔枝记》蔡尤本等口述记录本《陈三》中也颇多, 例如我们从《荔枝记》蔡尤本等口述记录本《陈三》中[6], 发现此类回指处置式中, “共伊”的有21个, “共你”的有9个, “共恁”的有2个, “共阮”的有4个, “共人”的有1个, “共我”的有1个, “合伊”的有1个。且这些处置句子多是祈使句, 从主观性上, 祈使句的主观性强于陈述句。

(3) 【丑白】我共恁扛扛死。 (《荔枝记》P481)

(4) 【外白】着, 共伊拿出去。 (《荔枝记》P470)

(5) 【丑白】死婢, 官人你着共阮服事乞伊好。 (《荔枝记》P461)

在上述例句 (3) 中表达的是一种未然的处置情况, 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受事成分的一种处置意见的强调。可见, 虽然表达的是未处置的情况, 但在说话人看来, 对其进行处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 这种复指的存在, 明显有说话人言语动机的痕迹。史彩霞 (2009) 结合“知觉心理学”研究发现, “同一个事物或情景, 由于我们观察的视角或注意的方式不同, 就会由于突显的差别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反映”[7]。从语言主观性的表现, 以及“说话人的视角”选择上看, 我们认为心理学上的这种“凸显”, 与处置式中的这种宾语“复指”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语用和认知的意义上看, 它体现了说话人言语表达的元语用意识, 即便是未发生的回指处置式, 其凸显的主观性特征之一是强调突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受事成分”, 传递出说话人对受事、或待受处理事件的主观评价态度, 即复指并强调处置意见。复指的虚化, 是主观强化受事成分的修辞化表现。

复指强调的另外一种特殊的表现是两个处置介词的并用, 闽南方言处置式常用的处置介词有“将、共”。陈泽平 (1997) 研究指出“‘将’”相对书面化, ‘共’相对口语化”[8]。但在闽南方言处置式中常出现“将、共”并用的语言现象, 以加强处置意味。施其生考察方言处置句时指出“并用两种表处置的手段以加强处置义”[9]这种指明焦点和强化处置义的同现式, 在很多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中, 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王春玲 (2011) 进一步指出此类同现与北方口语中的“把……+给+动”处置式具有相当的语用功能[10]。请看例句[11]:

(6) a囝仔将物共伊食了。 (小孩子将东西吃完。)

b囝仔将物共食了。

(7) a汝将桌仔共伊搬出去。 (你将桌子搬出去。)

b汝将桌仔共搬出去。

从上述例句我们大体可以知道, “共”在句子中的隐现不影响句子的基本语义和合法性, 这说明在闽南方言中虽然处置介词“将”与来自同概念的“共”的隐现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当说话人需要特殊强化处置义时, “共”它就不会轻易的被省略或弱化。首先从“题元”的角度上看, “共”的再现是对受事成分的强化;其次, 从语义的表达上看, 无疑起到强调处置义的作用。这种主观性可以在例句中的谓语动词后常接补语或动态助词“了”、常用在祈使句;常表达一种已然的情况中得到证实。

二、省略处置式的主观评价

这是闽南方言处置式特有表现力的省略式, 当要表达谓语部分的高程度或表明自己对施事或受事的强烈感情、态度时, 常采用的是:即“NP1+将 (共) +O+V甲”。其中“V甲”是高程度述补结构。整个句子的语义特征相当于普通话的“V得很”、“V极了”, 但还是有细微之区别。

学术界上对此类句式的关注、考察甚少, 由于此类处置式有其特殊的描写功能和表意效果, 且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和方言色彩, 我们认为, 此类处置式是处置式主观性的充分体现, 请看例句[12]:

(8) 小弟将羊赶甲。 (弟弟拼命地赶着羊)

(9) 阿姊将小妹骂甲。 (姐姐把妹妹骂得厉害)

此类处置式的句子特征是:用“得”与用“甲”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异。

首先“甲”的句法特点与作用:谓语动词的后附成分只有表高程度的副词“甲”[kah8];“甲”之前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 可以是心理活动动词和自主行为动词。如“笑”、“赶”、“气”;“甲”之前没有东西, “甲”在句子的末尾, 有完句功用;“甲”在句子中的作用很是微妙, 在句中不可省, 倘若去掉, 则句子不足句。

其次“甲”与“得”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异:“得”倾向于客观性。“甲”倾向于主观性, 包含的语义信息更多、更复杂, “甲”原本是表“天干的第一位”引申为程度严重。在闽南方言的处置式中的“V甲”模式中, “V甲”原本均表示动作行为, 本身不存在着程度之差, 但在具有结果过度诱发下, 产生了临时性形容性质, 含有强化处置结果的程度之甚、不可言谈程度、过分之意临时义。

从处置式说话人的认识和情感上看, 其主观性能充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因为表“V甲”在结构上的特殊的优势。“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中, 一般将已知的旧信息摆在句子线型序列的前端, 未知的信息排在后端, 以强调突出”[13]。可见, 在语言的常规表达中, 表高程度的补语“甲”位于句末, 负载有强烈的主观信息量。且这种高程度补语, 强调的是情况的已然性, 隐含有对已发生之事的极性强调的语义内涵, 表示对动作或性状呈现出的程度的不可言喻之情, 又有让听话人自己体会的意思。如例 (1) “赶甲”不但赶得很厉害, 而且极言程度之深, 有不能再赶打之义, 带有明显的夸张义。含有对“置事”主观超量的处置意味的同情, 凸显“过分”的主观超量特征, 含有说话人高程度的否定性或肯定性的主观评价。

综上所论证, 我们不难发现, 闽南方言处置式的“主观性”有其明显的特征:“强化”与“虚化”并行, 空灵性与隐现性兼具, 重复中有强调, 省略中有所侧重。在表达已然的实现意义时, 也强调主观情态和语气, 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和口语化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J].中国语文, 2002 (5) :60.

[2]Lyons, J.Semanics.2vo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48.

[4][5]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6:664.

[6]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传统戏曲丛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374-495.

[7]史彩霞.从突显理论谈同位短语[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9 (3) :62.

[8]陈泽平.福州话的动词谓语句[C]//李如龙, 张双庆.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105.

[9]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C]//李如龙, 张双庆.动词谓语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36-137.

[10]王春玲.西充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11:168-169.

[11][12]陈法今.闽南话的“将”字句[J].华侨大学学报, 1989: (2) :100-107.

上一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计划下一篇:经典晚安语录朋友圈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