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一、感悟朗读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要作过多分析。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它们在不同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感情很重要。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乱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这里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心情,我想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学生就能读好课文了。所以对于理解小云雀的埋怨心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风沙刮得眼睛也睁不开的经历,来体会小云雀看到沙漠恶劣的环境后的心情,从而读好小云雀说的话。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说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应更认真,特别是在备学生这方面,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些。在理解云雀他的心疼时,我让学生联想一片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并且告诉学生森林正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退,你有什么感受呢?但学生感受不深。还有教学学生感悟河水的凶猛时,只是自己语言的引导,看看插图,学生的印象不深,所以朗读指导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能播放课件,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让学生视觉上受到刺激,学生感悟得可能会更深一些,朗读的效果可能也就会不一样了。
二、复述积累
课文中的第10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借助简笔画,以及“……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让学生复述,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但由于前面的时间花得多了,所以这部分比较仓促,学生虽然能够复述出,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来模仿课文句子造句,由于自己指导得不够清楚,也应该说是自己太过片面,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我筐死了,造出的句子都不是很好。其实当时一位学生说的“鸡蛋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就说得很好,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句例句再指导,学生可能会造得更好了。所以,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运用迁移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目的是想把环境保护的意思渗透其中,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原本是想让学生先写下来,然后再交流的,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让学生草草的说了一下,没有写。虽然学生也有“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我们就会同森林一样不能生存了。”、“你们要是再乱砍滥伐了,洪水同样也会淹没你们的家园的。”这样的回答,但感觉好象走过场,没有什么真实效应。
1.需要在整体中汲取语言体验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潜心钻研, 认真揣摩,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知作者以及编者的用意, 能够发现字里行间的奥秘, 从而最终引导学生发现词汇、语段之间的密码, 提取语言表达的体验。比如在 《云雀的心愿》 一课导入中, 笔者引导学生抓核心、抓关键来切入主题。
师:请同学们说说, 云雀的心愿究竟是什么?
生:老师, 小云雀的心愿是在明年的春天, 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 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师:不错, 这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到位。你知道小云雀为啥要去植树吗?
生 (集体回答) :因为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师:是的, 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句是全文的关键, 更是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这样的句子, 往往起到点明主旨、揭示主题的作用。
(教师板书:森林实是在太重要了!)
师:的确, 课文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本文是一篇科普童话, 主要采用小云雀和她妈妈对话的形式, 着重描写了他们在飞行过程中的三个镜头。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课文, 自由讨论, 说说是哪三个镜头。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能够及时围绕标题发现关键语句, 能够发现小云雀与妈妈在三个不同场合下进行的对话, 这样从题目切入, 从整体入手, 到关键语句的提取,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厘清文本思路, 能够对课文内容框架一目了然, 及时在繁多的信息中提取主干, 而且思路清晰, 过程流畅, 为下一环节中分别采用角色体验埋下了伏笔。
2.需要在复述中内化语言积累
要真正内化语言, 让语言从文本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运用、实践。当然, 对于这一种对话的童话表达形式, 最好的方式还是引导学生运用角色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模拟对话, 从角色进入, 乃至融入角色等方式, 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 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最终对他们的记忆进行重新建构, 实现一种有效的语言积累。
师:同学们, 现在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 着重了解森林为啥是个“大水库”,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部分找出来。
(学生自主合作)
师: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给我们说说森林是怎样成为“大水库”的。
生:老师, 我来说说。首先, 森林是树冠像一把大伞……
生:他说得不对, 树冠像大伞, 怎么与水库有关系呢?
师:这个学生的质疑非常好, 谁来帮助他解答?
生:老师, 这是针对前面说的, 森林像大伞, 主要是森林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 防止水冲刷地面……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很好。我们要分析课文, 不能局限于某一句话, 而是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如果单单从这一句话分析, 森林树冠像个大伞与水库没有关系, 但是联系到前面讲到的雨水冲垮河堤, 却是有因果相连的。
生:老师, 关键是森林的土壤蓄水能力特别大。 据统计, 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 林地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而建造这样一个水库需要投资千余万元。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广, 通过具体的数据详细说明了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概括, 不仅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 而且还能内化生成, 从而最终促进语言智慧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中途出现学生打岔, 但是教师却真正从学生出发, 能够积极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 准确理解句子存在的价值。同样, 在复述过程中, 有学生进行延伸, 结合他们平时的积累, 进行了拓展, 非常形象系统地概括了“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在复述过程中,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 积极推进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通过反复交流, 从而最终内化文本语言, 充实自己的语言积累, 为语言智慧创造条件。
3.需要在运用中生成语言智慧
相对而言, 语言智慧属于一种实践性智慧, 注重从语言经验、积累中无数次运用得以发展的。因而, 教师要立足课堂, 挖掘教材, 最终能够超越教材, 善于创造条件, 给学生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从而提升语言能力, 形成语言智慧, 生成课堂精彩。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教师要善于联系课内与课外, 积极拓展文本, 搭建语言运用的桥梁, 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 能够自由重组文本, 充分悟得语言表达的智慧。
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与云雀妈妈一起到外面看看, 说说你所知道的环境被破坏的情况。
(学生课前进行了搜集)
生:老师, 我知道楼兰这个地方, 现在被沙漠掩埋了。在唐朝, 那里还是个城市, 所以还有“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
生:老师, 西安一带, 在唐朝还可以插柳呢, 而现在那边整天灰蒙蒙的。
……
师:是的, 现在环境被破坏得非常严重, 但是作为我们自己, 现在能做什么, 要做什么, 这才是重点。 同学们, 你们说说, 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生:老师, 我们需要植树造林, 像少先队员一样, 一起去植树。
师:这位同学联系了第一课 《走, 我们一起去植树》, 不错, 运用得非常到位。
生:老师, 我们要像阿联酋的人们一样, 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爱护花草, 不踩踏草坪, 不攀爬树枝……
师:不错, 阿联酋的人们非常爱护花草, 所以才有沙漠中的绿洲。同样我们也要有环保意识, 积极宣传森林的作用, 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做个环保小卫士!
……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对课文的一次补充, 而且更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种延续。课前,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破坏环境的例子, 引导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 从而最终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针对这一环节, 一个是引导学生从前面所学的课文中进行概括, 比如 《走, 我们一起去植树》 等, 针对相关联的课文进行重组, 从而生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积极拓展, 把思维、目光延伸到课外, 能够通过百度搜集信息, 在大量繁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组合, 从而生成智慧语言。
摘要:如何让学生习得“语文味”?在整体中汲取语言体验、在复述中内化语言积累、在运用中生成语言智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生齐读课题)《云雀的心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板书:沙漠变成绿洲)
2. 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 以读促悟,感受“重要”
1. 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你从哪儿感受到森林的“重要”?画出相关的语句,请你用“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这样的语句来回答。
2. 学生围绕课文第2~4自然段的相关语句用“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
(1) 没有了森林,只要“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你见到过吗?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这黄沙漫天的情景呢?(课件映示沙漠风暴的图片)
① 看到这么大的风沙,你有怎样的感受?
② 小云雀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让我们带着埋怨的语气来读读它的话。
③ 同学们读得真动情,这里原来并不是沙漠,而是茂密的森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
④ 小云雀的妈妈看到这样的场景十分心疼,谁来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读出心疼的感觉。
(2) 没有了森林,土地“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失去了森林,想不到会有这么大变化,可见,森林具有什么作用呢?(板书:防风固沙)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3. 学生围绕课文第5~10自然段的相关语句,用“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
(1) 引导学生理解“泛滥成灾”。
① “泛滥成灾”这个词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上文中的词句来描绘一下吗?
② 出示语段:“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脱缰”“咆哮”“冲垮”“淹没”。
③ 学生初步交流后,多媒体播放“洪水泛滥”的视频。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对哪些话或词语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大家再来读一读,想象“泛滥成灾”的样子。
(2) 引导学生理解“森林水库”。
① 同学们,云雀妈妈告诉我们出现洪水泛滥的场面,全是因为失去了“森林水库”的保护啊!那么,为什么把森林说成“森林水库”呢?细细品读课文第10自然段,然后回答。(板书:蓄水保土)
② 出示语段:“孩子,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森林里土壤的蓄水能力就更大了,剩下来的雨水渗进土壤,大都能够被储存起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与中间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③ 根据学生回答,由上而下板书“树冠”“树干”“树下的枯枝败叶”“土壤”,体会写作的顺序。
(3) 让学生扮演小云雀的妈妈,有条理、具体地说说森林为什么称之为“水库”。
4. 围绕课文第11~13自然段的相关语句,用“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交流。
(1) 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话中感受到森林的好处?
(2) 学生读小云雀的话和云雀妈妈的话。(板书:调节气温)
(3) 体悟小云雀的话语,想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读好这段话。
(4) 仔细读读云雀妈妈的话?用上我们学习第10自然段的方法,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学习云雀妈妈说话的表达方式。
三、 再扣“心愿”,拓展文本
1. 同学们,跟随着云雀一家的旅行,我们的确发现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没有了森林,__________。”
2.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在对话中让我们深深懂得了森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扮演云雀的一家,再读读这篇课文。
因为是童话故事,故事浅显易懂,仔细研读这篇童话故事,我发现故事是以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结构进行编排的,我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学生仔细品读故事,学习故事的表现方式。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在读懂课文资料意思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是花很多的时间带学生去研读这篇故事的表现结构的特点,边研读文章表达形式的过程中,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篇故事以“云雀出去看世界”为线索,分别写出到“沙漠”、“大河”、“森林”三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在学习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给课文分段。提示学生能够以云雀到过的不一样地方为线索来给故事分出主体部分的层次。经过讨论交流,分好故事的层次。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句,交代故事“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看看世界。”第二至第十三自然段分别按“沙漠”、“大河”、“森林”的见闻感受,分为三部分。最终两个自然段合为第五段,“云雀表达自我的心愿。”在分层次后,学生对文章的资料有整体的认识,为进一步研读故事打好基础。
接下来,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表现形式。第一段仅有一句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对全文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第二至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这三部分表达上的特点。先以云雀到“沙漠”上空为例,仔细研读。“小云雀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先交代地点,“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这是云雀在这个地方的所见,“‘那里的风沙真厌恶!’小云雀埋怨说。”这是云雀在那里的感受。接下去是妈妈对那里的环境的解释。在研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做适当的板书提示。接下来研读第三、第四部分,引导学生发现,三四部分的表达结构与第二部分的资料表达结构相同,按“地点,所见、感受、妈妈的解释”来组织故事情节。把三个情节表达在黑板上进行标注比较,学生更直观的对故事的整体表达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发现三次的情节表达有惊人的相似。我乘机告诉学生:“这是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编排特点,很多精彩的的故事都是采用这样的三段式结构编排的,如三顾茅庐……这叫故事的一波三折,这样故事才能精彩。”之后,最终故事一部分云雀的心愿的理解顺理成章。
反思这节课,自我大胆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故事的表达形式,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尝试,自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其实,这节课上还能够在读一篇的基础上,再拓展读一些相似文体结构的故事,比如人教版的《巨人的花园》、《七颗钻石》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三段式结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试着用三段式的表达结构来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以到达读写结合,学会运用,提高语言运用本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的1—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生词。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会通过找出关键句概括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板书:“云雀的”,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读。
这些问题,在文中都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3)、思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检查字音。
出示生词,指名读,正音:树冠(guān)
树干(gàn)。
3、检查词义。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
乱砍滥伐
泛滥成灾
(1)出示词典中的解释:①不加节制②流水漫溢(2)出示相关的语句,学生选择词意,说理由。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唉,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
找出具体描写“泛滥成灾”的语句,指名读。
(3)学法指导: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读好长句子。
出示句子: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指名读,指导停顿,齐读。
5、问题反馈,指导概括。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引出句子: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教师板书。
(1)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森林的重要作用呢?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交流,出示句子。
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孩子,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
那是因为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3)指导概括:你能用词语来概括森林的作用吗?一个词语概括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概括出:保土防沙、蓄水防洪、调节气温等词。教师板书,学生把概括出的词语写在相关的语句旁边。
三、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找出了关键句,提取出了关键词,同学们能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我们先可以想一想小云雀和妈妈的飞行路线,再来概括。
(1)出示: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到了__、__、__,知道了森林可以_____,可以_____,还可以_____。小云雀明白了_____,他决定_____。
学生练说。(2)指名说,教师引导学生填入关键词。
(3)根据云雀的飞行路线,在结合提取的关键词,同学们准确、全面、精炼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2-4自然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也做一只小云雀,跟着云雀妈妈去沙漠上空看一看吧!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指名读,导读:读出风沙漫天飞舞的样子。(2)出示图片,指导说话:
出示句式:漫天的风沙席卷而来,像_____,吞没了_____,吞没了_____„„
人们行走在这漫天的风沙里,尽管_____,可_____。(3)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4)引读:难怪小云雀要埋怨——“这里的风沙真讨厌!”
(5)指名读:看到此情此景,云雀妈妈心疼地说:“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6)出示相关数据:据统计,自50年代以来,我国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7)看到这组让人触目心惊的数据,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忧虑 痛心 愤恨)
云雀妈妈跟大家一样心疼,谁来读出云雀妈妈的心声?
(评:你读懂了云雀妈妈的心,土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这怎能不令人心疼呢?你低沉的语气令我们感受到了你的难过)(8)师生分角色朗读。
五、下节课,我们再随着云雀妈妈看看大河和森林,同学们一定能更深地了解:引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六、写字指导:重点指导“壤”、“擦”。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中相关内容。
2、查找资料:森林还有哪些作用? 板书设计 19云雀的心愿
保土防沙
蓄水防洪 森林的作用实在是太重要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的重要。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______。还记得小云雀在妈妈面前许下了什么心愿?
2、出示课文第14-15自然段。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你们扮小云雀,老师扮云雀妈妈。
二、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小云雀为什么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还记得吗?让我们随着小云雀和他的妈妈一起到沙漠、大河、森林去看看吧!
2、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第二到十三自然段,看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用笔画出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关于森林能够防止土地沙漠化。(2—4节)
1、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第4自然段)
2、理解“贫瘠”,板书:贫瘠。贫瘠的沙漠是什么样的呢?书上是怎么描写的?“漫天飞舞”什么意思?一齐读读这句话。
小云雀喜欢这儿吗?它是怎么说的?请你埋怨地说一说。
3、同学们看一看,(“贫瘠的沙漠”和“茂密的森林”的对比图片)为什么会有这种讨厌的变化?
板书:乱砍滥伐(出示图片)看了图,你知道“乱砍滥伐”的意思了吗?
4、看到昔日茂密的森林,如今已变成贫瘠的沙漠,你有什么感受?难怪云雀妈妈会心疼地说______,齐读第4自然段。
5、听了云雀妈妈的话,你觉得森林重要吗?为什么?
板书:土地贫瘠的沙漠
(二)关于森林能够防止洪水泛滥。(5—10节)
1、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第10自然段)。
2、原来,森林还有蓄水的作用,板书:可以蓄水。“蓄水”是什么意思?正是因为森林能储存水,所以妈妈说_______,请你读。
森林是不是大水库?板书:大水库( )那就请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3、那么,森林究竟是怎样蓄水的?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出示:森林的树冠可以_______________。树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___________。森林里的土壤还可以_______________。
你能用“可以……也可以……”说话吗?
4、如果失去森林这个大水库,到了汛期,大河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
板书:河水泛滥成灾
“泛滥成灾”什么意思?书上哪几句话具体描写了泛滥成灾的情景?
自己读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想想,大河里的水为什么会泛滥成灾?
那么,你想对乱砍滥伐的人说些什么?
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洪水的凶猛和受灾人民的悲伤。
7、看到这一幕,小云雀心里感到十分______,不由得挨近了____,害怕地说_________。
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一齐说。
8、师小结:如果没有了森林这个大水库,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也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看来__________
(三)关于森林能够调节气温。(11—13节)
1、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第13自然段)
森林有什么作用呢?
这么说来葱葱郁郁的森林还可以调节气温,板书:调节气温,使林子里冬暖夏凉呢,所以云雀妈妈说__________,请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板书:空调器
2、齐读云雀妈妈的话。
3、师:森林能调节气温,难怪小云雀会说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迁移延伸
1、小云雀跟着妈妈飞过了沙漠,飞过了大河,最后又飞回了森林,情不自禁地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现在你知道小云雀为什么这样说吗?
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______就慢慢地变成__________;没有了森林,到了汛期,________就会________。有了森林,就等于有了______;有了森林,就等于有了_______……
2、最后的符号是____,的确,森林的作用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前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来交流交流。
3、森林真的实在是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云雀的心愿,听听他们母子二人的心声吧。
4、师总结:我想这不仅仅是云雀的心愿,板书: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希望大家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大自然,让我们能在绿意盎然的世界里健康、快乐地生活!
五、课后作业
1、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第二年春天,小云雀在妈妈的带领下,邀上小伙伴再次来到了那片沙漠的上空。请你想象一下他们植树的场面,写一段话。
【《云雀的心愿》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云雀的心愿优秀教学反思10-18
云雀的心愿讲课03-11
《云雀的心愿》的说课稿02-21
云雀的阅读题答案01-26
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05-29
心愿的歌词01-19
有关心愿的句子09-24
心愿的抒情作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