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全接触》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共9篇)
(1)就像人体会遭到病毒侵袭一样,电脑也会遭受病毒的伤害。病毒随着医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狡猾,电脑病毒也一样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刁钻。
(2)计算机病毒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一种可执行代码。但是,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还有生物病毒的特性:破坏性。它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或通过占据存贮空间降低计算机的性能。所以,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组合。
(3)计算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
(4)纯数据文件不会被病毒感染,如:声音、图像、动画、文本等文件。病毒一般感染主引导区、硬盘区分表、批处理文件、可执行程序以及word、Excel文档这类非纯粹的数据文件等。如何来判断计算机是否被病毒感染呢?最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是利用各种杀毒软件来检验计算机是否染毒。
(5)病毒发作的后果是根据病毒的不同类型和病毒编写者的不同意图会有不同的表现。“良性”病毒发作时一般会暂时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搞一些恶作剧或开一个玩笑,病毒编写者为了表现自己,会让病毒显现出来。重新启动后一般即可重新工作。恶性病毒发作的后果与“良性”病毒有本质的区别,它会对计算机的软、硬件实施破坏。通常破坏时无任何迹象,在瞬间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6)根据病毒发作后不同的破坏程度,可采用一些相应的`急救措施来进行挽救,以使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Flash BIOS被破坏,可重写BIOS程序(一般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或者更换主板。COMS被破坏,可将CMOS放电,然后用计算机的设置程序进行重新设置。引导区被破坏,某些杀毒软件提供备份和恢复系统引导区信息内容,用此功能进行恢复。文件丢失,若是在纯DOS系统中,可利用一些磁盘工具进行恢复;若有备份文件,病毒对磁盘的破坏均可通过备份文件进行恢复。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2、、计算机病毒有哪些特点?根据第(2)段进行概括。
3、从全文内容推测第(1)段中加“ ”的“刁钻”一词的具体含义。
4、对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计算机病毒总数呈上升趋势,传播途径越来越多。
B. 非纯粹的数据文件都会被计算机病毒感染。
C. 杀毒软件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工具,建议使用多套杀毒软件。
D. 文件丢失后,若有其他操作系统,则不能乱用磁盘工具,否则会带来更大的破坏。
5、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至少3种)
参考答案:
1、计算机病毒 逻辑顺序
2、(1)独特的复制能力;(2)破坏性。
3、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破坏性强,传播途径多,不易发现,危害大,难预防。
4、B
“山寨文化”是哪门子“文化”
2008年,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近日,有人在博客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讽刺。”对此,马上就有“山寨帮”反对,‘山寨文化’怎么就泛滥了?如何就丢人了?”
“山寨”加上“文化”这一后缀后,“山寨帮”就有了说话的底气。我只是想问,怎么不见“山寨帮”去追捧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呢?山寨药怎么不买呢?山寨鸡蛋怎么不吃呢?因为用了这些山寨产品后,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山寨服装价格便宜,山寨手机比真的更花哨,这些对自己都没什么害处。由此可见,“山寨帮”对“山寨文化”的追捧在于其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的就成为时尚风标,成为“文化”。
“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贴牌后进入市场,而一旦被冠以“文化”的名称之后,盗版、侵权就更加堂而皇之了。
现在,在许多地方的电子产品市场上,山寨手机就像萝卜白菜一样卖。为什么这么便宜,就是因为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因为它是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把别人的产品改头换面地拼凑一番。据报道,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对国产手机品牌是致命一击。如今,国内品牌手机大企业有的出现亏损,有些企业甚至退出了市场。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人不也搞了山寨版《纽约时报》吗?但是,山寨版《纽约时报》一是免费发行,二是制作者申明是仿冒的,并向公众道歉。美国人搞山寨《纽约时报》,其实是公民表达意见的方式,其讽刺幽默跃然纸上。但中国的山寨文化没有幽默讽刺,只有唯利是图。更重要的是,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之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而山寨一旦成为一种“文化”后,还混淆了国人的价值观,好与坏、真与假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假冒的就是假冒的,盗版的就是盗版的,不是经过打扮,就能光明正大地成为“文化”。因此,不要再说什么“山寨文化”了,它实在是丢中国人的脸。
(选自2009年第1期《国学》)
1.下列对“山寨文化”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是“山寨帮”唯利是图的产物,他们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使之成为成为时尚风标,成为“文化”。
B.“山寨文化”盗取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冠以文化之名,目的是使侵权行为变得更加堂而皇之。
C.“山寨文化”在美国也有,只是他们的产品广告宣传更有人性化,更有幽默感。
D.“山寨文化”实在是丢中国人的脸,因为它是经过一番打扮而不是光明正大地成为“文化”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08年,山寨服装、山寨春晚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继山寨手机粉墨登场后,纷纷亮相,层出不穷。
B.有人认为,“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彰显草根创新精神,不如说是讽刺中国知识产权意识的严重缺位。
C.山寨手机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它不用缴纳17%的增值税、销售税,研发产品的成本也很低。
D.2007年,国内市场销售的手机几乎都是山寨手机,严重影响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给“山寨”加上“文化”这一后缀,这让“山寨帮”说话硬气起来。
B.山寨帮虽然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但并不生产对人体有损害的产品。
C.由于山寨手机质优价廉的冲击,有些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已经退出市场。
D.“山寨文化”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悲哀,应该依法严惩。
阅读答案:
1、C.美国虽有山寨版《纽约时报》,但并不是产品广告。
2、D.原文是说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
飓 风(12分)
20xx年x月x日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美国南部四州,短短数日之内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家园,其中新奥尔良市90%的建筑消失。这次飓风给美国造成了逾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什么是飓风?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在北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
目前,气象学家已经清楚热带气旋的成因。它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热带海洋不断蒸发形成的暖湿空气上升后,其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云层和降水,同时释放出潜热,使失去水分后的空气变得更轻,上升得更高,外围暖湿空气不断填补由此形成的低压区,使这一过程不断增强。在地球自转作用下,气旋开始转动,最终形成台风/飓风。登陆后,它会失去暖热水汽来源,强度迅速减弱。
在卫星和高速计算机的帮助下,对飓风这样的`自然现象,人类可以清楚地预报和监测它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对它的到来却无能为力。军事高科技读物列出的种种骇人的气象武器和地球物理武器也只是诱灾有意,消灾无术。
严格地说,可以科学探讨的只能是人工干预而不是控制天气。干预飓风的方法以改变温度较为可行。具体手段包括:在空中撒布碘化银等增雨剂,精确引导云催化,剥夺飓风眼壁扩大和增强所需的水分;在飓风将要经过的海面上布置一层可生物降解的油膜,降低海水的蒸发速度,直接限制飓风所能获得的能量;还可以用在轨道上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将电能以微波形式向下传送,波长被调整到最适于飓风中的水分子吸收,引起水分子振动,加热周围的空气,使飓风强度减弱或转移方向。当然,改变飓风方向还需要避免危害邻国。如果被恶意利用,则成为气象武器。
目前预计,人工干预飓风可能在10~内开始小规模实验。如果成功,世界各国也许可以考虑联合采取措施。我国科学家也有人提出:热带气旋发展成台风需要五六个必要条件,因此热带海洋每年生成的气旋只有10%成为台风,如果人为地破坏形成条件,或许可以减弱台风。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飓风是如何形成的?(3分)
13.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14.美国新奥尔良市的人民在卡特里娜飓风中遭受了灭顶之灾,请你写几句话鼓励他们与灾难作斗争,重建家园。(3分)
15.当飓风来临时,你将如何采取有效的办法避免灾难,保护自己?(3分)
参考答案:
12.热带海洋洋面上的暖湿空气上升后遇冷形成云层和降水,同时使空气变轻上升,旁边冷空气迅速挤压过来,形成气旋,在地球自转下开始转动,最终形成飓风。
13.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能说出三点即可。飓风的危害,台风与飓风的区别,飓风形成的原理,人类对飓风的监控,人类对飓风的干预及干预的前景等等。
14.此题无统一答案。只要有激励作用就给分。
①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竟然真的是按词典的体例叙述下来的。
②世俗观念中,一个好的小说家其实更像一个雕塑家:把多余的泥巴去掉,让我们看他需要我们看的泥巴。而我们也把它看作是我们该接受的生活本身。这种惯性使我们即使疑惑过,也很快被惰性轻轻抹去。
③《马桥词典》让我们重又疑惑,生活真的那样井然有序?真的像要求学生写作文那样,有因有果、有头有尾?“跑了题”的内容、多余的泥巴真的是碍眼的废物?
④《马桥词典》让我们看到:泥巴还能这么玩儿。他不止是形式的出新,更在于它搀杂了太多的我们承担不住的真实。抽去了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需要更多的勇气。
⑤作者韩少功毫无表情地解释着马桥人113个专用词,以其专有的内涵代替了故事、人物,成为小说的真正主角。
⑥《马桥词典题记》中写道:“不是地域而是时代,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正在造就出新的语言群。”这种对于时间的探索,大概可以看作韩少功笔下越来越清晰的主题线。
⑦与之相关的问题——人物的本性的表现,也体现出时间上的渐进过程。
⑧这样的结构,使得小说中可能含有的象征意味不像他的《爸爸爸》那样突出、鲜明,易于被捕捉和易于被把握。
⑨看《马桥词典》不可能马上轻易地把握住它的全部内涵。然而,浮光掠影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打捞到的是一把真实的人生悲凉——不是被扔掉的泥巴,也不是硬加上的泥巴。
1.解释文中词语的意义
泥巴:_________
惯性:_________
惰性:_________
2.对第④段中“泥巴还能这么玩儿”一句的含义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的传统写法可以打破。
B.按字典的体例叙述长篇小说。
C.让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完全等同。
D.从不同时间的词语的特定含义,揭示人物本性,揭示小说主题。
E.保留生活的原貌,揭示其他作家没有勇气写出的事实。
F.在嬉笑怒骂中揭示生活的本质。
3.第⑤段“毫无表情地解释”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4.第⑧段“这样的结构”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5.最后一段概括了《马桥词典》的内容方面的特点和意义。请作简要回答(不超过25个字)
答案:
1.泥巴:生活本身。
惯性:作者舍去了许多的生活,并要读者接受。
惰性:不愿改变传统观念的保守性。
2.CF
3.用113个专用词自身的意义去揭示主题。
4.字典似的体例,由“解词”来揭示人物、主题。
By defining religion as a sacred engagement with what is taken to be a spiritual reality, it is possible to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n in human life without making claims about what it really is or ought to be. Religion is not an object with a single, fixed meaning, or even a zone with clear boundaries. It is an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that may intersect, incorporate, or transce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and society. Such a definition avoid the drawbacks of limit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igion to Western or biblical categories such as monotheism (belief in one god only) or to church structure, which are not universal. For example, in tribal societies, religion unlike the Christian church usually is not a separate institution but pervades the whole of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In Buddhism, gods are not as central as the idea of a Buddha. In many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 idea of a sacred cosmic order is the most prominent religious belief. Because of this variety, some scholars prefer to use a general term such as the sacred to designate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religious life.
Religion in this understanding includes a complex of activities that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 single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It is a part of individual life but also of group dynamics. Religion includes patterns of behavior but also pattern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It is sometimes a highly organized institution that sets itself apart from a culture, and it is sometimes an integral part of a culture. Religious experience may be expressed in visual symbols, dance and performance, elaborate philosophical systems, legendary and imaginative stories, formal ceremonies, and detailed rules of ethical conduct and law. Each of these elements assumes innumerable cultural forms. In some ways there are as many forms of religious expression as there are human cultural environments.
1.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concerned about?
A. Religion has a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
B. Religion is a reflection of ignorance.
C. Religion is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Christian categories.
D. Religion includes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2. What does the word “observance” probably convey in Para. 1?
A. notice
B. watching
C. conformity
D. experience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 religion to be?
A. Fantastic observance
B. Spiritual practice
C. Individual observance of tradition
D. A complex of activities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It is believed by some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what it ought to be.
B.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is a definition that the author doesn’t agree to.
C.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committed believers define religion improperly.
D. The author doesn’t speak in favor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cred”.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elig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Performance of human beings.
B. Buddha, monotheism and some tribal tradition.
C. Practic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D. All the above.
答案:
ACBDB
1.英语六级听力专题练习
2.英语六级阅读的练习
3.英语六级阅读练习
4.英语六级仔细阅读附答案
5.关于下半年大学英语六级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6.六级英语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7.六级英语篇章阅读练习附答案译文
8.20英语六级新题型长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9.年英语六级阅读匹配题专项练习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参考答案
22、B23、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4、D25、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翻译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
①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③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些:
④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他们治学的道路平正通达,思维的逻辑清通简畅,如书法之笔笔中锋、万毫齐发、力透纸背。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阙有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
⑤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
⑥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何者无期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且纪氏于其所未读,不能置之不言,而余则惟吾之所趋避。譬之射然,纪氏控弦引满,下云中之飞鸟,余则树之鹄而后放矢耳。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与预订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更增加了几分钦佩。
⑦平时读书有感,多少窥见一点学问的气象,心向往之,聊作这篇札记,借以自勉。
16. 请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17. 请分别说明文章①~③段中三处加点“气象”的含义。(6分)
18. 请简要概括学问大家的气象特点。(6分)
答案解析:
16.文章首先从作诗讲究气象引出做学问要有气象;
接着归纳学问大家的气象的特征,指出气象的形成与个人品质的关系,并举例证明之;
最后表达个人对学问气象的向往。(每点2分)
17.①指作品的气概恢宏,风格雄浑;②指学问的境界高远,格局宏大;③指学问家的视野、襟怀与修养。(每点2分)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
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
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8.选文出自课文《 背影 》,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a)到铁道边,慢慢(b)..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c)过铁道,要(d)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e)着上面,两脚再向上(f);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g),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外貌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
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4.在语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探穿爬攀缩父爱老境颓唐]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
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用哪几种描写方法来写父亲的背影?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什么?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动作、语言、心理;动作;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9.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父爱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
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催人
泪下。]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B)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B)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
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文中多次写“我那是”的“聪明”,其用意是什么?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
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15.文中描写父亲步履不便的一个词语是[蹒跚,与它照应的一个词是 肥胖]。
16.作者细致描写父亲步履和动作艰难的目的是
[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17.写出这段话的记叙要素:
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
[人物:父亲、“我”地点:车厢内外
事情的经过:父亲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结果: “我”感动得流泪。]
18.“我赶紧拭干了泪”,其原因是什么?
[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19.“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免得出意外]
20.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背影。作者着重描写父亲这一特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
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②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③
它凝结着真挚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1.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描写和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和。
[心理动作,表现了作者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的心理突出了父亲过铁道
时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2.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
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
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
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
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
23.选文“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努力”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努力”的意思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写出父亲买橘子时的不易,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
挚的爱]
24.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方面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多,另一方面说明父亲的平凡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24.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2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26、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
27、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不设统一答案。3分,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来谈,有理有据。)
28、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不设统一答案。3分,例: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背影讲学稿》中的问题
1.复述《背影》的主要事件内容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是什么?在这有什么作用?
3.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
4.课文中的哪一次背影刻画得最细致,最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写作者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6、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父爱”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仿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公亭:谢I曾在此处送别友人。
1.请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景象,并说说这两句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分)。
答:当年客人们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深蓝的天空上高悬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透露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风景每生愁”中的“愁”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愁”的内涵比较丰富:既有思古人而不见的遗憾,又有对自己身世漂泊的叹怨,还有在昔日谢眺交游盛景衬比之下对自身境遇的寂寞,更有受谗遭妒内心郁结的抑郁。
3.“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春天里,池塘里的莲花映着艳阳,自开自落,一片盎然;秋日夜晚,窗外修竹在静谧中@@地发出清响,衬得夜晚一派静谧。诗人描绘了两幅春秋佳节良宵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风景虽佳,人事却难免寂寞,也流露出诗人欲与谢眺神游而不得的落寞。
翻译:
谢亭曾是谢I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我与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
背景:
谢公亭是为纪念谢I所建,谢I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时所作。
赏析:
《谢公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近古五律。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游宣城时。首联写谢I、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I、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I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地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I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律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没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等意象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寓于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亡后,别无他人,亦即“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之意。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而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1.《观书有感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2.《春梦》阅读答案附赏析
3.《清平乐・年年雪里》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4.《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5.沛公至咸阳阅读答案附翻译
6.《寄李儋元锡》阅读答案附赏析
7.《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阅读答案附赏析
8.《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
9.《归燕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病毒全接触》阅读练习题附答案】推荐阅读:
接触网高级工练习题10-21
超时空接触07-01
我与海豚亲密接触作文06-08
接触器选用技术10-01
接触后的感想11-03
我与电子备课亲密接触11-17
接触网故障案例01-25
接触网题库新02-11
高压电接触材料02-12
接触网工区施工小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