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范文

2025-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引导学生学会评说,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学习与他人交流,培养留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评说,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学习与他人交流,培养留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教学方法:谈话法

情景创设法 教具准备:词典

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与生活

诵读与积累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歌词。

2、教师范读。

3、教师介绍这首歌词的相关背景资料。

4、学生齐读。

5、指导朗读。

6、反复诵读。

7、欣赏歌曲,学生学唱。

二、教学第二题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7、指导,体会情感。

(1)指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2)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范文 篇2

教学时旨在摈弃繁琐的分析, 重品读感悟、想象体验、美读积累。以文章开头那幅静谧灵异的画面切入教学, 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想象猜测中初识“闰土”;而后让学生初读全文, 感受文章“白话文”初期的语言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其次是重点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在读书批注、品味语言、角色朗读中丰满“闰土”;最后借助人物对话巧妙还原画面, 诵读积累, 让鲁迅笔下的这一经典画面永驻每个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读准并理解“秕谷、鹁鸪、跳鱼儿、正月、供品、五行、神佛、其间、无端、如许、希奇”等词。

2.整体感知全文, 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 感受“闰土”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所学段落, 积累语言, 永驻经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名片, 聊聊“鲁迅”。

(课前以递名片的形式让学生“隆重”地认识“鲁迅”这位我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形式新, 效果实, 为本单元的学习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一、情景导入, 初识闰土

1. 师: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位跟同学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 想认识他吗?你们瞧! (出示课文插图, 师配乐朗诵第一自然段) 说说这位新朋友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简要说说)

2. 揭示课题:

这少年便是闰土 (揭示课题、读题) 。《少年闰土》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但并不是鲁迅先生。

(恬静的画面, 轻缓的音乐, 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诵读, 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而后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图中少年的外貌、神态、动作猜测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说话、欣赏画面中初识“闰土”, 起到了课才始情已生的功效!)

二、感知全文, 走近闰土

1. 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好小节。

(2) 边读边想: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学生自由读书, 师巡视并提醒:由于这篇课文写于1921年, 当时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所以有很多语言我们现在读来比较陌生, 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

秕谷、鹁鸪、跳鱼儿

正月、供品、五行、神佛

其间、无端、如许、希奇

自由读, 指名读, 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跳鱼儿等词, 结合图片理解)

(鲁迅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语句还保留了文言文的色彩, 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语言现象。上面出示的三组词语也是各具代表性的, 第一组是难读的, 第二组是多音字, 第三组是含有文言色彩的。先让学生读准音, 再让他们提出不理解的。像“跳鱼儿”等词可结合图片当场解决, 而“其间、希奇”等词则可以随文理解。)

(2) 交流: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并上台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 把这些事都找得非常准确。闰土讲的这些事, 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就叫—— (板书:希奇事) 闰土带给我的希奇故事就这四件吗?从哪里知道?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指名读, 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 既培养了高段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又巧妙地引出对“希奇”一词的理解和中心句的揭示, 使闰土和学生走得更近了, 可谓是水到渠成, 一箭双雕。)

三、品读对话, 走进闰土

1. 师巧妙过渡:

令“我”最最难忘的是哪一件事?

2. 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1) 大屏幕出示对话, 学生自读批注。

你瞧, 老师把看瓜刺猹的对话都已经打在大屏幕上, 请你仔细默读, 看看哪些词句使你对闰土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把这些词句圈画下来, 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批注, 师巡视指导)

(2) 交流并随机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重点体会猹的凶猛、伶俐;闰土的勇敢、淳朴。

(3) 分角色朗读。

当时闰土和“我”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把这两位好朋友请到现场来, 看看图再想象一下, 说说闰土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听的? (同桌分角色练读——男女生读)

(4) 引读这一段:

看来看瓜刺猹确实是一件很希奇的事,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生合作, 读出“我”的好奇、担心, 闰土的勇敢、猹的狡猾)

3. 借助对话还原画面。

听着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他说在月亮下管西瓜, “我”就仿佛看到了——;他说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 “我”又仿佛看到了——;他说这畜生很伶俐, “我”又看到了—— (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学生朗读)

(在静思默想, 圈画批注, 分享交流, 角色朗读中, 一个“淳朴、善良、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清晰起来。最后以此处对话还原到第一自然段的神异画面, 自然无痕。)

四、美读画面, 留驻经典

(1) 感受环境的优美。

如果说闰土讲的刺猹的故事是黑白版的, 那“我”记忆中的刺猹就是彩色版的。谁来读第一句话, 让我们感受一下彩色的夜晚。 (指导读好第一句话。“一望无际”给你什么感觉? (大, 西瓜多) 还有什么感觉? (色彩丰富, 景色美)

(2) 品读少年的机智勇敢。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还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多么迷人的夜晚!少年闰土在干什么呢? (理解:其间。引导读好第二、三句)

(3) 配乐诵读:

这迷人的夜色, 这奋勇刺猹的少年, 勾成了这样一幅如此神异的画面, 难怪作者30年都难以忘怀。让我们和着音乐, 再美美地读一读。

(4) 背诵积累:

这么美的画面, 这么优美的语言, 真应该让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请按照“景——人——猹”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如果说前面“黑白版”的看瓜刺猹侧重于品悟, 那此处“彩色版”的看瓜刺猹就无须再多言, 只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积累, 让那静谧灵异的画面浮现于眼前, 留存于心底便可。)

五、凸显形象, 回扣主题

1. 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参与板书:勇敢、机智、聪明、能干……)

2. 回读中心句:同学们, 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吗?面对一个 (指板书) 机智勇敢的闰土、一个善良淳朴的闰土, 难怪“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再读, 读出羡慕、感叹之情)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范文 篇3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练习四》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按笔顺写好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

4、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说话写话的能力。教学重点:

巩固部首查字法 教学难点:

培养按顺序说话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新华字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按笔顺写好铅笔字。

3、熟记4条成语。教学进程: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

2、指导

(1)找出这两个字的部首,看谁查的又对又快。(2)正确选择义项,再将成语意思说出。(3)把你想对小牛说的话写在对话框里。(4)全班集体交流。

二、写好铅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认读卡片。(2)师范写,教学写字技巧。(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三、熟记成语。

1、教师出示成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齐读成语

3、学生结合图,交流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4、教师出示插图,指名看图,说成语意思。

5、再读成语,熟读成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温情,父母对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疼爱有加,希望同学们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布置作业:

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哄”、“锅”。板书设计:

练习四

舐犊之爱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范文 篇5

教学要求: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3、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4、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

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91

教学一、二两题。

课时目标: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各自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3)动手帮他填写(4)写一封回信

3、练习

(1)动手写一封简短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二、教学第二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主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二)《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⑴自由读⑵指名读⑶教师范读⑷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3、练习

⑴自由读

⑵小组读

⑶练习背诵

《陈情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陈情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一、二段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及成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品读课文,在朗读中积淀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及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

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会李密当时的处境,感悟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法(指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探究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探究等手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给大家描绘一个情境: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夜晚,青灯之下,一袭孤单的身影踱来踱去,望着手中又一次催他上任的诏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乃一亡国之臣,若不应诏,必会招来杀身之祸;若应诏,我那96岁卧病在床的祖母该由何人照料啊?”他透过昏暗的灯光,凝神思索······良久,柔情舒展了他的双眉:“祖母对我恩重如山,舍弃她我是万万做不到的,如今之计只有再上表陈情,望能感动武帝”坚定的他提笔伏案,将心中至孝陈情于人前。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用心灵去感受李密给我们留下的这篇《陈情表》的独特魅力。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将和大家共同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关键词解读)

三、基础篇——(1-2段)文言知识落实。

《古文观止》评价这篇文章,说它吐露(lù)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面对这样一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的古代抒情“奇文”,我不知道自己能读出几分情,暂且请同学们先听听吧!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拿起笔标注字音和句读。

要想读好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弄懂文意,下面请同学放声朗读前两段,了解文意。

结合注释能不能基本读懂这两段内容?但是,文言知识是学习古文的基础,我们必须夯实,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这两段,同桌之间交流讨论后完善学案上的第二题,确定发言人员,任务如下:第一组:1-4第二组:5-8 第三组:9-12第四组:13-16(讨论交流2分钟)。

1、好,请问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在哪里?请起立,注意交流展示的同学应该声音洪亮力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清,其余同学认真听的同时要动脑思考和识记,好,有请第一组代表给大家做个示范······

白城市普通高中教学大奖赛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请问班长在哪里?好,请你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一下哪一组表现最出色。

也感谢你的精彩评价。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齐读一二两段,再一次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四、品读篇——(1-2段)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有着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那么,这两段中哪些语句足以打动你?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品读其中蕴含的真情,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评说。

根据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所有的人都围着我们转,而李密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在这短短的半生中尝尽失怙失恃体弱多病的痛苦,门庭衰弱的辛酸,让人一下子被笼罩在凄凉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想见在这巨大的悲苦之后隐藏着一个独立支撑家庭抚育孙儿的祖母多大的艰辛和付出,凝聚着祖母多少的爱意和恩情啊。这种凄苦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吧第一段再读一遍。

而第二段就复杂了一些,他有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也有进退两难之情,因而里面的这一段的感情不是平直的,“逮奉圣朝”开始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朝廷的多次恩典里李密写出了他的感激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部分外在的压力十分急迫,因此读时要语速加快,祖母的病又日渐加重,李密不想去、不愿去做官,但又不敢说使他内心十分焦灼,辗转两难,朗读时要读出矛盾,犹豫和焦急。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

五、精思篇——内容探究。

李密此时是确实是十分为难,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无以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情。而矛盾解决的关键就在晋武帝,决定权在他手里,现在我特别想知道如果你是晋武帝,读完《陈情表》的第二段你对李密辞不就职的请求会做一个怎么的决定吗?请说明理由。

讨论小结:

我认为:自古忠孝难两全,当哪一天忠与孝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舍小家保大家,而此时十七八岁的你们是不是往往重视的是友情,憧憬的是爱情,恰恰忽视了你身边的亲情,孝情呢?百善孝为先,从现在起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不要等到像我现在一样总是感叹时间飞逝,机会难寻。一首小词《一剪梅感恩》请大家体会。

六、回顾总结

学习委员给我们这节课做一个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二两段,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了解了这两段的内容,也富有情感的朗读了课文,还很有趣的讨论了一些问题,在学习中我知道人应该有一颗感恩之心,当小我和大我发生冲突时要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七、作业:背诵1-2段。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悟句, 感情朗读, 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猜一猜:花的头衔。

牡丹:这位雍容华贵, 气派十足, 有歌赞曰: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月季:这位妩媚动人, 与牡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芍药:这位为花的王国日理万机。

杜鹃:这位娇艳欲滴, 清新宜人, 她是?

荷花:这位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水中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兰花:这位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如谦谦君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激趣导入。

1. 揭题:板书:花钟。

2. 质疑:读了课题, 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 认识花钟。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努力读通课文。想一想:文中介绍的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2. 交流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强调书写:醒、修、播) ; (2) 交流: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3. 学习最后一段。

(1) 指名读; (2) 了解词语:“大致”, 为后面的词语“左右”教学做铺垫; (3) 指导朗读:长句子; (4) 这位植物学家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植物学家吧!

三、细读探究, 品味语言。

师:这花钟上没有数字, 也没有指针, 那么看花钟, 怎么知道时间呢?

(要看懂花钟, 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几点钟开。)

1. 自由读, 找一找这一段介绍了哪些花, 用“~~~”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2. 交流:花名 (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3. 引读。

4. 改写句子, 体会写法。

老师把文章改了一下, 出示:牵牛花开花了, 蔷薇开花了, 睡莲开花了, 午时花开花了, 万寿菊开花了, 烟草花开花了, 月光花开花了, 夜来香开花了, 昙花开花了。

师:和课文相比较, 谁写的好?你能找到生动的语言改一改吗? (根据学生改的, 随机学习句子)

A牵牛花: (1) 指名读。 (2) 你发现了吗?作者怎么写小喇叭的开放。 (拟人手法) (3) 朗读指导: (抓住关键词:吹起) 。

B蔷薇: (1) 读读句子。 (2) 你发现什么了? (同样写花儿开放, 用得词语不一样) (3) 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绽开) 。

D昙花: (1) 昙花的开放为什么会含笑一现呢? (2) 引读, 齐读。

5. 小结写法:同样是写鲜花的开放, 方法却不一样。

6. 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花时, 体会写法。

1. 齐读: (时间词语)

2. 从这些时间词语中, 你发现了什么?

(1) 从早到晚有顺序的写, 从凌晨的四点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引读:这些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2) “左右”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呢?文中有一个“左右”的近义词是什么?联系“大致”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3) 时间词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放前面, 有的放中间) 为什么最后三种花的开花时间要放在句子的中间来写? (4) 总结:第一段写作特点——同种意思, 不同表达 (词语, 句序)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五、学以致用, 写话迁移。

1. 补充:

(蒲公英茉莉荷花芍药花)

2. 练笔:

学着作者的写法, 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写一写什么时候什么花是怎么开的。 (如果你能够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写出花开的姿态, 颜色, 或者香味, 那你就更棒了。)

3. 交流:

(指名读、同桌说)

六、欣赏花钟, 积累词语。

1. 幻灯出示, 学生读文。

2. 出示词语盘点, 齐读。

七、课堂小结、引入下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上一篇:学校高三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出租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