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2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篇1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拓展阅读:《湖心亭看雪》相关习题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篇2

一、紧扣“看”字赏雪景

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 人鸟声俱绝, 这既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之大, 又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 作者为何在此时“独往”赏雪?那么, 他在湖心亭欣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能够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 天与云雨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理清景物的层次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上, 又存在差异。前一句从整体入手, 总写雪景。同时, 三个“与”连用, 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 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一句则采用白描手法, 具体描绘西湖的堤、亭、舟、人等景象, 笔墨精到, 情致毕现。这些景物在在大雪覆盖的特定环境下, 给作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感受。而“粒”为最小, 茫茫天地间, 赏雪的主体人竟如此渺小, 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 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寥寥几笔, 却充满张力, 摇曳生姿, 饱含诸多变化:长与短, 点与线, 大与小, 动与静,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顾马致远的《秋思》, 白描手法非常明显: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看似简单的景物排列组合, 却完美塑造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自然质朴, 不事雕琢。

二、紧扣“痴”字悟痴情

文章第二段, 作者笔锋一转, 由写景转入叙事, 叙述湖心亭奇遇。此时此地此景, 还能遇见游人, 那两人“大喜”, “余”何尝不是大喜呢?“余强饮三大白”真乃“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啊!他们一见如故, 谈话间有心灵的沟通, 有雅情雅致的互赏, 他们完全陶醉于雪景, 忘却了询问身份, 远离了尘俗。

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个字概括便是“痴”。舟子为何说赏雪者痴?舟子认为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喃喃”二字, 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那么, 怎么理解“痴”的含义呢?

一是痴于景, 在“大雪三日, 人鸟声俱绝”的恶劣气候环境下, 在“是日更定”时刻,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二是痴于情, “雾凇沆砀, 天与云雨山与水, 上下一白”。在舟子看来, 这有什么好看?不如在家烤火聊天, 喝酒吃肉, 玩牌娱乐呢。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 正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 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 使雅俗互见。这与上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这在常人眼中是痴举, 但此“痴”字饱含了多少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张岱为何对这样的雪景有这样痴的行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论文先知人, 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他出身仕宦世家, 少时为富贵公子, 爱繁华, 好山水, 喜音乐戏曲, 明亡后不仕, 入山著书贫寒而终。他是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是一个悠远脱俗之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这样的人在世俗间毕竟是知音难觅啊。因此奇遇知音之开怀强饮之愉悦, 岂是一芥凡夫俗子舟子所能体会的?这一思想在第一段中的“独”字得到印证。明明与舟子同去, 却说“独往”, 在他眼里, 舟子与他不是同一类人。

由此看来, 所谓“痴”, 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孤标傲世、超逸脱俗的情怀。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 溢于言表。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篇3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湖心亭看雪》堪称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而白描写法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我把“品味白描写法,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作为该课的教学难点之一。那么,如何用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文中的白描手法呈现给学生呢?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找写景语,引出白描

首先,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于是我启发学生说:“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呢?”学生回答:是描写。描写从繁简的角度又可分为哪两类呢?学生回答:细描和白描。所谓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那么什么是白描呢?所谓白描,就本义而言,是指美术上的单纯用线条描写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二、直观对比,掌握白描

我在课前准备了两幅山水国画悬挂在黑板上。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山水,不着任何色彩,脉络清晰;右侧为渲染而成的山水,浓墨重彩。通过两幅画直观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白描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的是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写作中,所谓白描就是不加烘托,不做过细的渲染和雕凿,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赏析白描

再读文中写景佳句,让学生谈谈本文写景的妙处?师生探究而知: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教师提问:这几句写景,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简练、朴素。

教师再问:是不是只要具备了简洁、朴素的特点就是白描呢?

我让学生比较品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学生分析,原句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了起来,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浑然天成,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可见,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并不是字越少就越简练,要考虑是否得体传神。

由此得出,白描手法在语言表达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求传神。

四、画一画,体味量词的妙处

先提问学生,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好!然后提问为什么不好呢?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让学生都来画一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并让一个学生在黑板画。结果大多数同学画的一样:一道蜿蜒的长堤,一座精致的六角凉亭,一艘小船,上有三人。我启发说:“大家画的都不错,但似乎没有画出课文的情景。我觉得大家画成了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了。课文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可见这长堤不应该很明显很浓,亭子也不能画的太清楚,小船不应该画这么大,人也是。”我擦掉原来清晰的长堤,用粉笔侧面轻轻扫过去,描绘出一道模糊的痕迹,又把小船改成了似一片竹叶般窄小细长的线条,把清晰的三个人改成了似米粒一样的小点。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于是我又问:为什么张岱用了“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而不用“道、座、艘、个”。其实在刚才的绘画与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己有所感悟。学生甲说:“张岱用这几个词是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因为当时是大雪下了三天,雪已经很厚了,又是夜色朦胧,看东西肯定是不清楚的,所以画面上的东西应该是朦胧和模糊的。”学生乙说:“当时天与云与山与水,都是浑然一体,所以在这个大天地里,亭子,船,和人都是小小的。”教师小结:“在这白雪世界有一种朦胧和神秘感。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师生合作探究后,他们已经理解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神态与神韵。留有余白的画的画面上,寥寥几笔就绘画出一幅写意山水画,往往给人更多的遐想,更多的余韵。可见以画面阐释几句有强烈画面感的美文,也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

教师提示:白描不仅仅可以用于写景,也可以用来写事,写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五、辨一辨,加深理解

你能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白描”,哪些不是吗?(当学生判断有错时,用白描的三个特点引导更正)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是)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是)

4.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不是)

5.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是)

五、练一练,灵活运用

请同学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见过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特征来写。

六、小结

白描深受我国艺术大家的喜爱。有人称它为“审美的描写”, 因为它“最能表现事物的生命和内在性格的动态特征来引发和规定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感受和把握事物内部的性格和神韵,从而获得美感享受”。我们中国文人受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比较大, 儒家、道家均崇尚简约淡泊的审美理念,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正是白描讲传神;讲词约意丰;讲感情的节制含蓄;讲风格的自然平淡的美学特征的思想渊源。

《湖心亭看雪》赏析 篇4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文章到此作结。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十二月”,正是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点明作者居住在西湖附近。开头两句,看似平常,却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顿感寒气袭人。文章之妙,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西湖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湖上一片寂静。一个“绝”字,表现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严冬夜景。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觉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由此使我不由地联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以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这里“湖中人鸟声俱绝”,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留下了伏笔。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阑人静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阑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何等雅兴!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的傲骨。

接下来,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调来描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传神的湖山雪夜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蒙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全写活了。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紧接着转换视角,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诗意浓厚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般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似无,依稀恍惚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数量词的驾驭功夫已经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地。请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天地化一,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描写湖中之景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从“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用如此几个简单的量词就写出了视线的移动、小船的前行、景物的变化,真可谓神来之笔,实在让人敬佩。

随着小船的行进,距离湖心亭越来越近。在此,作者又道出了一个奇特的境况:“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了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没有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足见其用笔之精道,写作之技巧。“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然发之于二客,实乃作者心声。这种写法妙就妙在作者不发一语,却心迹全然。二客“拉余同饮”,颇有欣逢知己之乐。这似乎给冷寂的西湖增添了一分暖意,然而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凄清的基调。“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了不负此湖中胜景。“强饮”者,说明作者本不胜酒力,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至此让读者不难理解,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会无期。这一补叙之笔并非多余,从中流露出作者的无限惆怅:茫茫乾坤,知己难逢,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各奔西东,岂不怆然!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篇5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潆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接着作者选择四个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这就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此段的表现手法,作者虚实并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以上是写夜间所见的.湖山雪景,主要是描景。下面是记夜观雪景时的感受,手法转为抒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的雪景更妙。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而且“童子烧酒炉,正沸”,可见已观雪多时了。这出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惊诧。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奇,反写二客“见余大喜”,不说自己超俗脱尘,却让客人来发此感慨。刘熙载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艺概》),看来,张岱是颇精于此道的。既然双方都视对方为知己,于是就会有“酒逢知己干杯少”之举。一方是“拉余同饮”,另一方是“强饮三大白”强饮,是说自己本不会饮酒,但逢此时,观此景,对此人却不可不饮。况且,双方在饮酒中除刚见面时的一句惊叹外更无别辞,甚至连双方姓名也不知道。这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但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

从结构上来看,这段同上段文意绾合得异常巧妙,如果说上段是欣赏湖中之雪景,那么此段则是欣赏湖中赏雪之人;如果说上段是写雪的精神和气象,此段则是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和性格。通过这一段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之所在,那就是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这种布局谋篇的功力,实在是大家的手笔。

文章写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就淋漓尽致了。但作者并不就此搁笔,却在长河迢递处又生波澜,使文章又荡开了一层,通过舟子之口道出对这次夜游的看法:

乃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 篇6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的虚词翻译 篇7

重点词语解释:

①是日更定是:这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③拏一小船 拏:撑船

④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独自

⑥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⑦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还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⑨客此 客:客居

⑩及下船 及:等到

一词多义:

一: 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篇8

其实我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就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一直待着。十一月初,学校发起了去新加坡研学的号召。我听了就和没有听见一样,因为以前学校也有过这样的活动,我都因为不想去而把它们拒之门外了,但是妈妈听到这个通知后两眼放光,问我要不要去,我当然是一口否决了,妈妈可不善罢甘休,经过她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暴风骤雨”之后,我只好举双手“投降”,表示一切行动听指挥。妈妈说:“你看看你也是老大不小了,到现在还是生活不能自理,怎么能行?去一趟新加坡,锻炼一下生活能力,也是‘当务之急’啊!”我暗暗抱怨:“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吗,我咋不知道?”到底是拗不过她,还是报上了名。

临行前的领队见面会上,我还是对这个活动抱着不在乎的心态,想着就是过去混一圈就行了,出发那天早上,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觉得这次的行程还是很有趣的,那会大家都说我还是个小孩,那时我还不服气。

我这个人单独行动的机会虽然很少,但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会经常尝试一些自己不熟悉却非常重要的事。比如看地图,买票之类的,在此行之中,这些技能给了我很多帮助。

坐上飞机飞往新加坡樟宜机场,离开了父母后,我感觉自己的心里十分平静,不知是因为第一次离别的不适应还是因为有些思念和寂寞,反正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初来乍到,感觉热带不愧是热带,简直是太热了,每天都是汗如雨下,回到宾馆后也曾像回到家一样地往床上一躺,但是在这里,不会再有人来为我洗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只能自己靠自己,靠别人是永远都不行的。我甚至尝试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为自己整理仪容仪表,虽然还不能像父母那样老练娴熟,但是我依然坚信可以做到这些我不曾做到的事。

行程第三天,我们来到了环球影城,经过这么多天的锻炼,我已经不太把心情展现出来了,大家一路说个不停,而我却在查这那里的旅游攻略,一解散,我就带着组员们直奔查好的地点,并且我看地图的技能就被完全地发挥了出来,把组员们的一天全部安排好了,老师们都说我的自理能力特别强,我心里深知,我的自理能力其实比不过很多同学,于是我的脸泛起了红晕。

湖心亭看雪 篇9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0

1.熟读并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体会文章语言风格,把握白描手法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难点)

3.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①《湖心亭看雪》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 张岱 ,字 宗子 ,又字石公,号 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朝代)人。作品有《 陶庵梦忆 》《 西湖梦寻 》等。他的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②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gēng ) 拏( ráo ) 毳( cuì )衣 雾凇( sōng )

沆砀( hàng dàng ) 一芥( jiè ) 铺毡( zhān ) 喃喃( nán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拥毳衣炉火(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白:酒杯)

客此(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莫说相公痴(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3.整体感知:

(1)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景色?(用原文回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古诗中写雪不乏优美的名句,请写出一句与同学们分享。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请在文中分别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的语句。

2.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是,“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请简要谈谈张岱“痴迷”的是什么?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者情感,运用描写方法,以生动的语言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扩写。

【随堂检测】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选一句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 √ )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 × )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 √ )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 × )

作用:①句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小桥流水人家,思乡思家的情绪自然地弥漫开来。抬头望远处漫漫古道,听耳边呼啸秋风,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④句中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写实,乍读平淡,甚至拙讷,细品却情真意浓,蕴藏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诗见课文P205)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布置作业】

张岱《湖心亭看雪》 篇1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指出停顿错误的一项( )(1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D、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3分)

3、找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焉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人声鼎沸

D、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

4、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翻译时,我们要把它们补充出来。请把下一段文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2分)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6、请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五个字(2分)

第一段:

第二段:

7、在此文中,作者用手法表现了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古代许多诗人如白居易、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名诗,你能写出两首来吗?(要求至少写两首,要写出标题和作者。多写多加分)(7分)

〖参考答案〗

1、D

2、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C

4、余 两人 余 两人 余

5、略

6、西湖雪景 亭上奇遇

改写湖心亭看雪 篇12

我叫了艘小船。外面的寒气逼人,我不由得紧了紧大衣。暗夜下的茫茫雪海,比白天多了点妖娆。似周密诗所吟——“好江山!”。这广袤无垠的空间里,只有我一人而已。豆大的一人,而已。从未有过的无力感和苍茫感深深袭击了我。丝丝凉意慢慢地渗入身上,让心一寸一寸地被凉意覆盖。凉一点,再凉一点,直到冰天雪地的寒意包裹了我。除我之外,又会有谁呢?在大雪飘洒的深夜访亭!呵!

抬首是黑漆漆的暗夜,低头是白茫茫的大地。这极大的对比,又暗寓了些什么呢?是清朝的繁华呵!是明朝的衰败呵!是此时歌舞升平的京城呵!大明子民,反清复明!一如诗中所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又怎可如商女般愚昧,傻傻的当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这些酝酿已久的话,却还是被咽回了肚子。嗓子发出的干涩的单音的尾音,也散在了这寒冷潮湿的空气中,如炊烟般回荡一会儿就袅袅淡去。有谁愿意听呢?有谁听得懂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哎,大势已去,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我的思绪被舟子的声音打断,“公子,到了。”三步并两步地走上去,却看到有人在煮酒畅谈。我惊喜万分,知己!知己!这一发现扫去了心中淡淡的忧愁。我们谈古论今,豪饮博征,觥筹相错,把酒言欢,其乐融融。滚烫的酒温暖了心,暖一点,再暖一点。

痛快淋漓的喝吧!下肚三杯酒,我已经有些眩晕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何况人间别久不成悲,珍藏着这相见如一故的淡淡的友谊就够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嘛。

上一篇:十大演讲家演讲稿下一篇:各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业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