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民族节日
傣
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苗
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汉
族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黎
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羌
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土
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瑶
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彝
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壮
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藏
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耍白象也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厚南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布衣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尝新节(农历六、七月)、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等。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祭大龙”节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门巴族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春节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节前也有祭祖守岁活动,节日期间要做酥油花、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祭祀点格尔汗活动每年春、秋两次。宗教节日每年有定期的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或十月)大会。此外,各部落都有祭鄂博(裕固语称鄂垒)活动,但时间不一样,或二月二,或六月六,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十分热闹。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乌孜别克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二、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比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迭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色”,是元江县那锘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闰一个月,但他们还是闰月不闰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基诺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此外,还有“打铁节”,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新米节”,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特懋克节”,在2月6日到8日举行;“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旧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漓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在八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內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一一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
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古尔邦节,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是塔塔乐族的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旬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薪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林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n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 “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族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五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众多,难以计数。仅据多民族的贵州省调查,除了大的节日活动以外,平均每天总有若干个村寨在过各种各样的节日。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下面,仅对一些民族大型的、隆重的节日做简单介绍。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因此又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侗 族
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有些地方各姓氏自己还有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等。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此外还有大年辰、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
哈萨克族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还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凌晨,人们淋浴盛装,聚集在礼拜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礼拜;礼拜结束,人们跳起“萨玛”舞,彼此握手道贺。库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节日当天早晨,人们首先进行沐浴“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较大的清真寺,参加聚礼。礼拜结束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并拔去坟头上的枯木,栽根新枝,这叫作“换哈达”。这个节日一般要欢度三天。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另一重要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傣 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就是“傣族新年”,也就是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至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浴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此外,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花街节等。
满 族
满族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过添仓节,满族农村家家 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纳西族
纳西族有许多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春节要举行“新春灯会”,每年正月初六开灯,十五谢灯。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骡马会(三月会)、农具会、立夏节、龙王会、朝山会等。立夏节是纳西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立夏日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白天唱调子,进行社交、娱乐活动,如摔跤、斗牛等;晚上,拿起火把,庆祝节日,青年们还举着火把窜田埂、绕山路,边歌边舞,直到深夜。
藏 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藏族最大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等。
瑶 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过节时,每家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瑶民喜庆丰收,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
苗 族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其节日按功能含义分为: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如:一月有玩年节、天岁节;二月有龙头节;三月有三月三街节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 族
白族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最有特色。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彝 族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土家族
土家族节日较多,从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 3 日五类。其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比汉族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期间有各种文娱活动,如: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傩戏等。还有二月初
二、牛毛大王节、六月
六、月半节等。
壮 族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歌会、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二、四月
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
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陀螺节、吃立节等。陀螺节广西壮族有名的体育盛会,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哈尼族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回 族
不仅彝
族过火把节,其他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如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
节。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
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
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
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白族传说与此不同,光绪《昆明县志》载:
“
汉之时有夷妇阿
南,其夫为人所杀,南誓不从贼,即以是日
(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此为会。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县赵家店红山脚下彝族寨子有个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姑娘诺娜和
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倾心相爱着。
这一年,阴险狠毒的山官头人魔哈选女作怒
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诺娜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胜强,以精湛的
技艺战胜了险恶的魔哈老爷,魔哈恼羞成怒,用巫术轰裂了土猪梁子,阿查不幸堕落深渊。
后经众乡亲搭救才脱险。
在阿查遇难的时候,诺娜姑娘险遭魔哈魔掌。
魔哈带领兵丁把诺娜的家团团围住,要抢诺
娜成亲。为了免遭贱踏,诺娜越悬崖绝壁,离家逃走,寻找阿查,在红山悬崖,她终因气力
耗尽累死在悬崖之下,诺娜的身影永远显映在悬崖上,故有
“
白人崖
”
之称。
阿查被众乡亲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计直奔诺娜家;
只见诺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杀。
阿查怀着
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丛山峻岭,最后才发同诺娜留在红崖上的白色身影。
阿查痛不
欲生,想跳崖与诺娜同归。众乡亲前往劝阻,从崖边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复仇的办
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乡亲们高举着上千火把直奔魔哈
家,焚烧了魔哈宫殿,烧死了罪恶的魔哈。为诺娜报了仇,为众乡亲解了恨。
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们都要点燃起松明
火把,用这熊熊燃烧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烧死蚊虫;驱邪除恶,以示吉祥幸福;同辈人互敬
火把,烧掉
“
祝崇
”,以示清洁平安。然后举着火把把田间地头,挥舞引蛾,扑灭害虫。巡游
之后,将火把插在田头地角,村前开阔地带,男女青年就围着火把跳起欢快的“ 左脚
”,老
人们围着坐火塘,打开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人们还早早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
节日这天杀猪宰羊,同吃同住以示亲人团聚。
这古老 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虽与其它传说大同小异,但却体现了当地彝族百姓的习俗。按理
“
火
把节
”
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可这里却过
“
六月二十五
”。
因为它是为了纪念这一天英勇的阿查
和四山八寨的乡亲们报仇血恨的日子。
火把节这天,周边元谋、永仁、龙街等地的山民都挑着自己的山货、土货,赶着骡马,跋
山涉水来到赵家店,他们搭起帐篷,支起锅灶,一串串山货和一碗碗香气扑鼻的牛羊汤锅让
过往的人们流连忘返。中午,在山上坡上,彝家人民支起磨秋,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在磨秋
两头你上我下,人群中传出一阵阵喝彩声、欢笑声。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
火燃了起来,彝家小伙拨弄着三弦月琴,姑娘们手牵手围着火堆随一阵阵弦声跳了起来,烈
烈的火焰窜得老高老高,映红了年青人的面孔。尊敬的客人,如果你在场的话,你一定会不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3.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及音乐 教学准备:课件
教材 设计流程:
一、教师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吗? 幼:汉族
师:除了汉族,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 幼:朝鲜族、蒙古族------。
师:哦!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呀!现在老师也来说说我知道的民族知识好吗?幼儿倾听
师:咱们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它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我们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最少,所以把他们叫少数民族。今天,老师就担任一次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少数民族看看好吗?
二、新疆介绍维吾尔族
1.师:小朋友第一站我们要去哪里呢?咱们先来看看这些,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播放:葡萄干、哈密瓜、巴旦木图片。幼儿说出相应的名称,不知道的由教师补充。
师:你们知道这些水里产自哪里吗?幼儿回答。
师:我告诉大家,它们都是新疆的特产,在我国的西北部生活着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师:维吾尔族的衣服可漂亮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啊?幼:想。
师:播放维吾尔族服饰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擦,他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头上都戴着什么?衣服的颜色怎么样?幼:头上戴帽子,衣服颜色鲜艳------。师:小朋友说的可真好呀!维吾尔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俗,他们的帽子叫“朵帕”。也叫四棱小花帽,咱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帽子是不是有四个棱啊?幼儿再来观看图片。师:维吾尔族的小姑娘还特别爱美,她们都喜欢梳辫子。2.欣赏维吾尔族乐器。
师:维吾尔族人不但衣服漂亮,他们还有还有好听的乐器呢,现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冬不拉和手鼓的图片。
师:这就是维吾尔族人常用的乐器,他们弹奏出的声音非常美妙动听,想不想去听一听啊?幼:想。
师:好了,现在咱们一起欣赏一段维吾尔族的乐曲吧!师播放乐曲,幼儿倾听。师:这段乐曲好听吗?幼:好听。
2、了解蒙古。师:孩子们,新疆的旅程结束了,我们下一站要到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蒙古草原的图片。介绍: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居住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就是蒙古族,这个民族的人爱好骑马、放牧、打猎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师:小朋友看图上都有什么?幼:有草、有房子------。
师:啊!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呀,谁能说说他们住的房子和我们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幼:是白色的帐篷------。
师:对了,他们住的是蒙古包,是为了放牧方便,他们可以随时移动,里面物品齐全,冬暖夏凉。下面让我们再去看看他们的服饰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幼:他们穿裙子------。
师:哦,他们穿的不是裙子,而是长袍。蒙古族的人一年四季都穿长袍,你们再看看他们的腰上都系着什么啊? 幼:腰带。
师:说的可真好啊!腰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为了骑马方便。再来看看他们的帽子,和维吾尔族的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总结:他们的帽子有高的、尖的、四方的。蒙古族人热情好客,他们欢迎客人时会送上哈达,请客人吃手抓羊肉,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一样,也有着他们自己的乐器,我们去看看蒙古族的乐器吧!出示马头琴图片,让幼儿观察:看看这种乐器的头像什么?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看,他们像不像马的头啊!这种乐器就叫马头琴。蒙古族的音乐也特别优美,现在咱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蒙古族音乐《吉祥三宝》吧。师幼共同欣赏。
3、了解朝鲜族。
师:游完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现在我们再去朝鲜族看看吧,朝鲜族大多居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但是在咱们县的留守营镇的朝鲜族村也生活着一部分朝鲜族人,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片让幼儿观看。说说他们的衣服有什么特点? 幼:他们的裙子很漂亮。
师:说对了,他们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女人穿裙子,没有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男人穿斜襟的上衣,裤子的裤脚用布袋扎起来。------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丰富,他们喜欢吃辣食,像辣白菜,朝鲜小菜,朝鲜冷面。他们还非常喜欢喝汤,每顿饭都离不开汤,尤其喜欢喝大酱汤。
4、藏族。师:下一站我们再到藏族去看看,看看他们的服装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藏族图片,幼儿观察。
师:藏族人的衣服肥,腰、袖子很长,女人爱编辫子,上面挂上一些饰品。他们是个好客的民族,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他们会送上洁白的哈达,这个习俗和前面哪个民族相同啊?幼:蒙古族。
师:你们的记性可真好啊!下一站我们要去苗族看看,出示苗族图片。
5、苗族。让幼儿观察这个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幼:头上戴了很多东西------。师:对了,他们喜欢戴银饰,穿蜡染的衣服。
6、壮族。师:让我们再看看壮族的服饰,出示图片,他们多用自己织的土布做衣服。
7、傣族。出示傣族图片,他们穿的比较少,因为他们生活在热带,他们欢迎客人时会泼水。
8年来,邢建民奔波17万公里,走过25个省区的偏远山村,为880个家庭拍摄全家福,受拍人数13000多人,实现了自己传递中华“团圆梦”的愿望,并出版了《家园》、《山川逐梦》等书籍。如今,他为普通百姓拍摄全家福的善举仍在进行着。
两张发黄照片串起最深思念
退休后欲走遍全国拍“全家福”
2007年3月8日,是西安市民邢建民正式退休的第一天。那天,他邀请战友、同学、同事和家人到酒店聚会。饭桌上,邢建民向大家说出了酝酿已久的想法:“我现在退休了,想用十年时间走遍全国各地,为56个民族的普通百姓免费拍摄全家福,用这种方式来传递咱们中华民族‘团圆梦!”
对邢建民的想法,朋友们深表不解:别的老人退休后都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你倒好,要跑遍全国拍照,何况这个想法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出乎意料的是,对于邢建民的想法,他的老伴杨秋芳却表态支持。因为她知道,丈夫心里对拍“全家福”照片有着特殊的情结……
在邢建民的卧室里,挂着两幅全家福。第一幅照片已经发黄缺了个角,拍摄时间是1957年4月,那年他不满10周岁,在新疆服役的大哥因为思念亲人,让留守在家的二弟把县城的照相师傅请到家里,照了一张全家福,那时还不叫全家福,叫家庭合影照。
十年之后,也就是1967年,为了欢送邢建民和弟弟参军入伍,二哥再次组织全家照了第二张全家福。照过全家福的第二天,邢建民和弟弟就赶赴军营。让邢建民伤心的是,他和弟弟入伍三个月后,二哥便不幸离世了。这时,他才理解到全家福的重要性,那就是一旦某个亲人离开了,只能靠照片寄托哀思了。
从16岁开始,邢建民迷上了摄影,在西藏林芝度过数载军旅生涯复员后,邢建民长期在基层工作,他用省下的钱买了部相机,一有时间就拿着相机到处拍照。邢建民是个出了名的热心人,同事、亲友、邻居家有喜事,只要打声招呼,他都会乐呵呵地过去帮忙,搭功夫还要贴上冲印费。
数十年来,邢建民靠自学,摄影水平日益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兴起了照“全家福”。邢建民觉得,“全家福”对于整个家庭的团结非常有意义,能把三代、四代人的心聚在一起。
平时,邢建民喜欢看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看到很多偏远地区老百姓因为穷困,一辈子没照过一次相,有些老人去世了,连个照片都没有,给后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于是,他便生发出退休后走遍全国,为贫困地区的老人以及少数民族拍照的想法。这个念头在心里积压了多年,退休以后,终于可以圆梦了。
搞摄影花费巨大,单靠邢建民的退休工资远远不够。儿女们对老爸的公益之举十分支持,从经济上给予他大力支持。开公司的大儿子成了他的“赞助商”,邢建民花费十多万元升级了自己的摄影器材,然后从网上查找56个民族的主要分布地点,详细制订自己的拍摄计划。
2007年7月初,邢建民带着装有随身衣物、摄影器材以及日常用品重达40多公斤的三个大箱子出发了,他的首站是辽寧。辽宁共有44个民族,其中满族较多。邢建民到达沈阳后,稍事休整,便深入铁岭、抚顺、本溪等一些偏远地区拍摄。
在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邢建民来到一个偏远乡村。在一处低矮房屋前,一个老汉正荷锄劳作,邢建民来到他面前,笑着打招呼,看到邢建民穿着浑身是兜的衣服,胸前还挂着炮筒似的长焦相机,疑惑地问他是干什么的?邢建民乐呵呵地说,他是照相的,并问老汉家里有几口人,说是想给他们家照一张全家福。
老汉问,什么叫全家福?邢建民解释,就是把他的家人叫到一块,给他们全家拍张照片。老汉又问:“拍照片要多少钱?”邢建民笑着说,不要钱,照片洗出来还会给你寄过来。老汉很高兴,放下锄头,去叫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家人到齐了,老汉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人钻进屋里,磨蹭了十多分钟才出来。邢建民看到,老汉刚才还密密匝匝的胡子刮得净光,还换了件新衣服。看到大家都盯着他看,老汉不好意思地嘿嘿直笑。
拍完照片,邢建民在本子上记下老汉的姓名,所属的村名以及联系方式,说是等照片洗出来会寄给他们。纯朴的老汉非得让邢建民带些特产回去,邢建民坚决不收,说收了东西就不是义务拍照片了。
2007年8月底,邢建民走遍了辽宁的许多偏远村落,顺利完成了首站拍摄计划,返回了西安。
最难忘拍到独龙族“纹面女”
少数民族同胞的纯朴让他感到
此后8年,邢建民每年都要按计划出行。其中,他最难忘的就是到云南偏远山区为当地少数民族拍照的经历。
2013年11月,邢建民完成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拍摄计划后,独自搭乘中巴车,溯怒江而上,准备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拍摄。
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属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那里的少数民族生活在独龙河南岸的河谷地带,境内最高海拔4963米,最低海拔1000米。那天,邢建民早上6点多就出发了,沿途右手是崇山峻岭,左手便是怒江峡谷,山路狭窄,许多江边路段还发生了垮塌。邢建民乘坐的中巴车走走停停,颠簸了12个小时,才抵达云南省最西北端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
下车后,天已经全黑了,朋友给邢建民介绍的在乡卫生院工作的余茂华来接他。老余陪邢建民吃了晚饭,把他安置到一个小旅馆里,嘱咐他尽早休息,明天一早就来叫他。
第二天早上,老余陪着邢建民从乡里出发,跋涉30多公里,辗转来到独龙族聚居的小茶腊村。独龙族人虽羞于见生人,却对远客抱有极大的兴趣。听说来了个摄影家,村里的人都纷纷过来看。
邢建民让老余当翻译,说是要给他们拍全家福。听说要给他们照相,乡亲们高兴极了,都回家翻箱倒柜,把节日里才穿的衣服拿了出来。于是,邢建民拍下了数十位身披“独龙毯”的村民全家福。
拍完全家福后,邢建民还为村里最年轻的纹面女董春莲拍了照片,女人纹面是独龙族特有的习俗,女孩子到了10多岁,家人便会给她们的面部纹上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纹面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正因为如此,邢建民为自己能拍到珍贵的纹面女照片感到高兴。
当天晚上,邢建民和老余住到了村里,乡亲们纷纷过来看望他们。他们悄无声息地走进来,也不坐,只在屋角蹲着,相互说上几句邢建民听不懂的独龙话,又悄无声息地走了。
第二天,邢建民准备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时,当地的怒族、傈傈族村民听说来了个民间摄影家,纷纷找到余茂华也要求合影。邢建民说,这次是专门拍独龙族的,怒族群众的照片之前都拍过了。老余笑着说,这几个民族的群众平时处得很好,你只拍独龙族不拍别人,人家独龙族村民也不答应啊!邢建民欣然同意,给当地5个民族的群众拍了围在火炉旁唱歌跳舞的大合影。
在云南,游走在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拍照,邢建民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乡巴朵村,邢建民拍摄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基诺族。他找到了村里的会计布鲁资,请求他帮忙协调。布鲁资十分热情,逐家逐户通知村民,村里的乡亲们很多都没拍过照片,他们穿上民族服装,在邢建民的指挥下拍摄了多张全家福,最后全村人还拍了张全家福。
当邢建民收工时,天已经暗了下来,再想赶上返回景洪市的最后一班长途车已经来不及了。大山深处,一家旅店也没有,邢建民犯了愁。见此情景,布鲁资主动邀请他到自己家住一晚,邢建民本不想麻烦别人,但无处可去,只得同意了。
没想到,布鲁资不但把家里最好的房间、床铺让给邢建民住,家境并不富裕的他还到自家池塘里捞鱼,又宰了只鸭子,拿出家酿的米酒盛情款待邢建民。两人边喝边聊,聊得十分投机,不擅饮酒的他,当晚多喝了两杯。在邢建民的人生履历中,那天晚上和布鲁资的长谈成了他难忘的回忆。
然而,邢建民拍照的过程并不都很顺利,一些对他不了解的村民抱有怀疑态度。在云南德宏州,邢建民托朋友联系当地一位村干部帮忙协调拍摄,村干部质疑邢建民拍照的动机,邢建民要为他和家人拍照,他也始终拉着个脸。邢建民对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他拿出手机,从网上搜出有关他公益行为的媒体报道,那村干部看后,顿时阴转晴,并向邢建民道歉:“老兄,我误会你了,需要我做啥,尽管说!”
在拍照过程中,邢建民还历经无数艰辛和惊险。他拍摄的怒族一户家庭住得靠近山顶,凭经验,他觉得从山上可拍一个全景场面,效果应该不错,就一个人爬到山顶去取景。当时,他看着前面是草地,就准备爬上去拍摄,谁知草下面居然是空的,距地面有两丈多高,眼看就要摔下去了,旁边有一棵碗口粗的树,他本能地一把搂住,这才躲过了一劫……
8年行走17公里传递“团圆梦”
义务拍照善举仍在继续
2014年3月,邢建民转战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当地,经朋友推荐,他为一户22人、多民族通婚、五代同堂的大家族拍了个全家福,这家人有瑶族、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5个民族,一家人和谐友爱,其乐融融,这是让邢建民感触最深的一张照片。
201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邢建民曾在西藏林芝服过役,对雪域高原怀有浓厚的感情,他要为生活在藏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拍摄全家福作为献礼。
进藏前,家人还为邢建民担心,当年服役时他才20出头,如今年近七旬,身体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儿女们不放心,要专程陪父亲前往,却被邢建民拒绝了。经过充分的准备,他踏上了进藏列车,用近一个月时间拍摄了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的民族全家福。拍完这三个民族,邢建民实现了為56个民族拍摄全家福的梦想。
随着全家福照片拍摄的范围越来越广,邢建民对家庭的理解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三代、四代、五代人走上了更大的范围。他认为,不管地域和民族有多少不同,说起家园都有一个共通的东西,这个共性就是亲情,小家和大家都是亲情汇聚的地方。基于这样的理解,他把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连队、敬老院、儿童村等。
2011年,邢建民到甘肃兰州临夏市拍东乡族全家福时,一个生产民族服装的厂长告诉他,他手下的员工分属于七八个民族,但大家亲如一家,十分团结。邢建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题材,就给他们拍了张多民族员工聚在一起的“全家福”。
在甘肃,邢建民还深入到一家回族孤儿院进行拍摄,拍全家福时,回族院长把一个盲人女童领到他面前,让邢建民给她拍照。邢建民毫不犹豫地举起相机,为她拍了全身照、半身照。盲女童尽管看不见,但她享受到了和其他小伙伴一样的待遇,很是开心。
让邢建民很受触动的还有他在西安某儿童村拍照的经历。当时,他给80多个孩子拍全家福时,几个年龄较小的孩子哭闹着想要见妈妈。他们的妈妈在监狱服刑,看到孩子们伤心的样子,他决定帮孩子圆梦。
邢建民联系到了陕西省女子监狱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监狱负责人的支持。邢建民给几个孩子买了水果,带着他们去监狱探视他们的妈妈。在会见室,当孩子们将剥好的橘子送到妈妈嘴边时,妈妈们不禁失声痛哭。其中一个女犯人双目失明,见面过程中,她用双手将孩子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并抱着孩子不肯松手。临分别时,盲人母亲嘱咐孩子:“你们都要听老师的话,妈妈好好改造,很快就能回家了!”
在陕西汉中宁强地震灾区,邢建民在为当地村民拍摄全家福时,得知一所学校有10多名学生因家庭变故辍学,就找到他们,帮他们续缴了学费,回家后继续资助孩子们上学。逢年过节,他都会收到孩子们寄来的成绩单和小礼物。2012年,邢建民又成立了“胡杨中学资助基金”,有近百名孩子得到了帮助。
截至2015年底,邢建民辗转25个省区,153个区县,行程17万公里,共为全国56个民族的880个家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团圆记忆。8年来,邢建民拍下了数万张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走进他镜头里的,有普通的几口之家、有在田间耕作的农民家庭、有部队里的战友情、还有监狱里相逢的母子。在他看来,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有亲情的人在一起,就是全家福。
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邢建民最感激的还是老伴杨秋芳和儿女们对他工作的支持,8年的长途跋涉,加上拍照冲洗,再免费邮寄给拍摄对象,花费近30万元,这些都是从儿子的公司中无偿支取的。邢建民说,没有家人的支持,他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圆梦了。
邢建民把一路行走遇到的故事配上图片出了《家园》和《起航》两本书,每次出书,他都要给被选入书中的人寄一本。2015年底,邢建民将9年来的故事整理成书,书名叫《山川逐梦》,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他写了序。
【中国56民族节日】推荐阅读: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01-24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02-27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10-26
56个民族是一家评课稿01-29
中国人口与民族07-23
中国的民族反思总结06-30
中国梦民族魂09-11
中国梦民族情10-13
中国有哪些民族乐队11-13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