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导游词(通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皖南古村落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1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六县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
齐云山虽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但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山不甚高,却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竞秀,愈见其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36奇峰,峰峰入画;72怪岩,岩岩皆景。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乔乔巴名利的自然图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
加之全山为典型丹霞地貌,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山奇、岩怪、水秀、洞幽,徐霞客、唐寅、海瑞、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学士都在此留有佳句墨宝。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2皖南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地理坐标约在北纬29°31′-31°与东经116°31′-119°45′之间。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即沿平原丘陵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其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北部的低山丘陵连成一片,中间有明显的三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系,即九华山山系、黄山山系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如清凉峰),它们的海拔高度分别达到1342、1841、1787米,还有皖、赣边界的六股尖达1630米。在三条平行的山系间分布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多在200米左右,少数在100米以下。如九华山与黄山的石台、泾县盆地,黄山与天目山之间祁门、影县、休宁、屯溪、歙县、绩溪、宁国等盆地。
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100-2500毫米,有60%集中在5-8月间,年平均气温为15.5-16℃之间(黄山上部年平均气温为7.7℃),一月平均气温为2.3-3.7℃(黄山上部一月平均气温为-3.4℃),七月平均气温为27.4-28.4℃黄山上部七月平均为17.8℃),无霜期长达230-250天,初霜期始于十一月中旬,终霜期止于三月下旬。
皖南境内有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流经,有石臼湖、南漪湖、太平湖、平天湖、升金湖等湖泊。
皖南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有维管植物2342种,隶属198科,913属。该区植物科的分布以热带至亚热带成分为主,热带至温带成分次之,分别占了31.8%与23.6%,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温带分布占50.7%,热带分布占36.6%,其中北温带分布162属,占总属的19.6%,而泛热带分布有154属,占18.6%。显然,该区系温带成分占优势,并有较大比例的泛热带成分,科属的统计略有差异以及草本植物共占总种数的59.0%等,都反映了该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区系古老、原始成分众多,特有现象明显,具特有属29个,安徽特有被子植物25种,特产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特有蕨类植物4种,被子植物81种。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3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递与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镂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
皖南古村落导游词4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世界遗产’之称的`古村落——皖南潜口古镇游玩。我们潜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时期官宦住宅与富商回乡后的建筑。有句俗话说的好,‘看皇宫到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大家熟知的电视剧——聊斋就在我们潜口老宅拍摄的。
我们潜口古镇的建筑与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筑一样,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幽巷,显的安静、安祥,生活气息浓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而成,显得格外雅致。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过雨水的长期冲洗后,更加令人留连。大家可以随出看见很多石头上面布满青苔,向人们默默展示历史的年轮。
我们潜口古镇随处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门楼上仍刻有‘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等,潜口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见端倪。这些官宅的门槛较经商富户民宅的门槛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之意吧。进入厅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间一般都留有沟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上面四方空间,采光极妙。室内两层木楼,无论是墙壁,屏风,楼梯的扶手还是窗户都有精美的图案连结,让人不能不对古人高超的建筑、审美艺术神往。
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这座‘小姐楼’,顾名思义就是小姐住的楼。相传,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实的敦厚夫妇,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待到出阁的年纪,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终其一生未曾出过此楼,故名‘小姐楼’而大家看到此楼目前仍在住的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后代,大家若有兴趣不妨与他攀谈攀谈。
1 笃信风水的村落总体布局造就了皖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姚延銮的《阳宅集成》中曾经讲过“阳宅需教择地形, 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 水需环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 水口收藏积万金”。中国古代风水学择地选址讲究“精气团聚, 藏而不散, 忌四面来风, 有屈曲舒缓的流水”。徽州村落的选址就是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来进行的, 山水环抱, 山明水秀,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徽州位于今天的皖南地区, 地处山川丘陵之中, 其西北是黄山山脉, 东南则是天目山脉, 三面群山环绕, 地形复杂, 适用于建宅居住的平地并不多, 这点在客观上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居住选址方面要慎之又慎, 同时也为风水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舞台。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对水的需求及对水的防范也是徽州村落选址的一大重要标准, 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 徽州人尤为重视村落的“水口”。
由于地基的限制或者风水的原因, 村中建单栋房屋也是很讲究“风水”的, 村中民居一般都要求坐北朝南, 依山面水, 讲求风水价值。但也有很多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主人的姓氏、八字、身份等来确定风水朝向, 不少房子就坐南朝北或者坐西朝东, 形成灵活的变化和丰富的景观。同时, 认为房间的大门忌对烟囱, 立门对烟囱, 就在大门楣上挂上镜子和剪刀, 故名“解煞”。门前行走的大门也忌讳路的走向对准谁的大门。这些都深刻的影响到整个村落的布局。屋置天井, 用以采光、通风, 也就是古云的“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之意。
其中“水口”“四水归堂”和“五岳朝天”这三种说法在皖南民居中是相提并论的。水口是村落总体布局的重要节点, 是一村“藏风聚气”的关口, 昭示村落空间场地的完整, 是全村用水的总出处, 水口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生活用水, 改善小气候, 还有驱邪扶正的功效和留住财源的象征。其典型的代表——西递的水口牌坊、宏村水口的古树、南平水口的万松桥无不显示出这种独特的景观;在徽派建筑中, 因为朝外的墙壁要建造的又高又厚, 而且出于安全的考虑还不能留有窗户, 这样, 采光的需要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解决, 天井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所谓“四水归堂”就是指屋中四檐的雨水全部流向屋中间的天井里, 再由屋中间的下水道排向户外。这种设计理念是基于聚水如财的认识, 此外那些放眼世界的商人也是让故里的妇女老人们“坐井观天”, 为他们富贾四方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五岳朝天”则是对徽州民居马头墙的俗称, 其主要功能是防火和防盗 (见图1, 图2) 。
2 徽商文化促进皖南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
有人说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 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人的艺术, 是人的设计, 它必然与人文传统、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徽商文化正是皖南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文化核心, 是徽州特定的地域文化。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 凝结了徽州古城古老而优秀的文化, 因此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 被评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徽州人的商业活动开始于东晋, 明成化、弘历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他们以巨额的财富和鲜明的地域特征而闻名。明清时期有这样一句话:“海内十分宝, 徽商藏三分”。可见徽商当时的兴盛程度。
徽派建筑直接得益于徽商的刻意经营和营养灌输。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 向来有“儒商”之称。贾而好儒是指经商的徽州商人是一群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商人, 他们懂得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这个群体在明清兴盛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徽商的开发给徽州这片群山掩映下的神奇土地带来了兴盛和繁荣。在徽商发迹后, 他们多带着巨额财富回到大山里, 斥巨资在家乡营建自己所谓的世外桃源。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投入和深厚文化修养的投射使皖南古村落比外建筑格局更加合理, 建筑更加精美, 文化气氛更加浓厚, 环境更加理想。雄厚的资本使他们有条件大兴土木, 在家乡兴建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学校等等。又由于徽商本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怀着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 在其投入较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修养和情调, 使这些建筑与普通传统村落迥然不同。
徽商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建筑业的繁荣, 装饰作为一种建筑附属体也达到了同期的繁荣。
3 精湛卓越的三雕等手工技艺提高了皖南民居的装饰水平
明清时期, 商贸的繁荣发展, 外地文化艺术的引进, 且政府确定百工, 工种专业程度提高, 工匠得到充分的尊重, 造就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建筑业空前发展, 建筑规划、布局、材料、技术、工艺等各个方面, 都远比前代进步。装饰作为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也达到了时代高峰。徽州三雕在明清时期艺术风格和技法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徽州民居对艺术的创作中, 还体现出了对细节和工艺的追求与重视。徽州民居的门罩、花园、漏窗、梁枋、斗拱、天花、地面、隔扇、墙壁、屏风、家具陈设等等映入眼帘的每处细节都被认真考虑和精心雕琢与装饰, 静静的展示着精美的设计、精湛的手艺和广博的徽派文化艺术。此外对以动物、花卉、树木、八宝博古、云头、回纹等为内容的木雕更是数不胜数。有着徽州木雕第一楼之称的志诚堂, 其内部的门、窗、檐、梁全部都是由精美的木雕构成。左右各有八扇莲花门, 门板由腰板、胸板和眉板组成。胸板以多宝格的式样饰以宝瓶牡丹等图案象征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眉板多雕刻一些装饰性的花纹;腰板则是雕刻一些民间有谐音寓意的图案, 如蝙蝠 (福) 、鹿 (禄) 和猴子 (封侯) 等。
徽州砖雕的造型来源于汉画象砖, 砖雕题材以人物为主, 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习俗等。以动物为题材的砖雕中出现较多的则是狮子图案。徽州石雕由于受到材料本身的限制, 题材不及木雕和砖雕那么复杂, 主要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为主, 至于人物与山水则极为少见 (见图3, 图4) 。西递村“西园”中有一对漏窗, 左边为松石图案, 齐松从嶙刚怪石上斜向伸出, 造型刚劲凝重;右边为竹梅图案, 弯竹顶劲风, 古梅枝婆娑, 造型婀娜多姿, 刻工精美至极, 堪称石雕艺术之精品。
4 历代人文背景的沉淀孕育了民居丰富的内涵
宋代朱程理学、明代中晚期阳明心学的发展流行加深了人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为明清两代的建筑装饰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清人赵吉士指出:徽州百姓都是聚族而居, 风俗最为古朴。宗族成员之间彼此礼让, 百姓皆由宗祠统帅。每逢岁月伏腊, 村中千丁会聚, 祭祀采用朱熹的《家礼》, 彬彬有礼。当地父老曾说, 徽州有着较他处优越的数种风俗:“千年之冢, 不动一;千丁之族, 未尝散处;千载谱系, 丝毫不紊;主仆之严, 数十年不改, ……”《寄园寄所寄》中的这几句话, 道出了徽州民俗的特征, 尊卑有序, 上下有别。从现存的古民居中可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儒学主张尊卑有序, 上下有别, 注重用建筑来体现这种尊卑礼序, 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 都有严格的规定, 不得违制。
道光《徽州府志》中进士的名字仅明代就有444人之多, 徽州人不仅在科举教育方面独领风骚, 在诸如古代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 也是硕果累累。明清时代的徽州呈现出一种传统文化全面繁荣的万紫千红的状态。“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5 结语
一个地方的建筑、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矛盾运动本身所需并产生了该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徽州古民居建筑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环境、传统的哲学思维、大文化传统、地域风俗文化的融合, 不论在构思、平面还是空间的处理和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等方面, 都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炎松.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2]中国古镇游编辑部.古镇映像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振忠.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4]周致远.皖南古村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作为体现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建筑群,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依山傍水的村落选址、粉壁黛瓦马头墙式的徽派古民居建筑、水口园林和祠堂、牌坊林立等等,是皖南古村落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这些特色鲜明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过去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等六县地域范围内。因此,皖南古村落又常常被称为“徽州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由于村落的整体建筑群保存完整,且集中代表和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基本特征,被荣幸地作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批准。
皖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嶂,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这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历史上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成为历代逃避战乱理想的世外桃源。自东汉末年起,历经东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际等历史动乱时期,中原地区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先后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向皖南迁徙的移民运动。大量的人口移入徽州,奠定了徽州地区人口的基本格局,徽州地区原始居民—山越人也逐渐完成了与移民同化的过程。
历史上,徽州人笃信堪舆风水理论,因此,在村落选址和兴建过程中,徽州人既考虑物质的因素,也注意精神的追求。他们十分重视村落地形的选择和整体布局,所谓“依山造屋,背水结存”,依山傍水、山环水绕、负阴抱阳,尽可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村落选址,显然是徽州古村落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从人文方面说,皖南古村落最显著的特征是聚族而居,“相逢哪用通姓名,但问高居何处存”。如西递就是胡姓宗族的聚居村,而宏村则是汪姓宗族的聚居地。皖南古村落依据其地形特点,大体可划分为山地村落和河岸村落两大类型。山地村落大多坐落于山坞、山麓、隘口和交通要道旁,这样既便于灌溉,又利于排水。像名为伏岭、山阳、凫峰、豸峰、璜尖、关麓和山背等村名,一看就知是属于山地村落。而河岸村落则分布于河曲凹岸、河口、渡口与河流冲击扇地。如北岸、溪口、箬溪、临溪、汪口和江湾等村,则显然属于河岸村落。就黟县的西递和宏村而言,它们都因地形特点,而应归属于山地村落之列。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山越干栏式建筑也逐渐被粉壁黛瓦马头墙式所取代,加上唐宋以来,徽州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特别是明代初年徽商的异军突起和宗族势力的扩张,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特色逐渐发展成型。现存的皖南古村落,大多是在徽州经济文化最为繁荣发达的明清时期集中兴建和最后定型的。明代弘治年间,徽州知府何歆有感于“徽郡火灾,屡为民患”的惨剧屡屡发生,于是“令民每五家为甲,均贫富,量广狭,出地朋役,砌墙以御火患。”这就是徽州古村落民居中封火墙的由来。由于封火墙高低错落有致,形似马头,故又被称为“马头墙”。
作为中国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黟县西递和宏村无论在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选择与布局建设上,都集中体现出了皖南古村落的基本特征与内涵,而且在构成要素上,也几乎涵盖了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古民居、祠堂、牌坊、书院(屋)、家庭园林和亭台楼阁等主要内容。更具典型意义的是,西递和宏村的古建筑构件大都精雕细琢,石雕、砖雕和木雕美仑美奂,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各类楹联,也几乎遍及各种建筑物之上。因此,无论就历史、艺术还是就科学价值而言,西递和宏村,都是皖南古村落中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
西递地处安徽黟县东南部,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南麓。该村由北宋初年胡士良开基。相传,世居婺源考水的明经胡氏五世祖胡士良在从婺源赴金陵路经西递时,见该地“山多拱秀,水势西流”,且“东阜前蹲,罗峰遥拱,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青石而如金,对霭峰之似笔。风滢水聚,土厚泉甘”,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于是,胡士良遂携全家定居于此。经过数十代的生息繁衍,至明代中叶以后,西递不仅成为教育文化发达之区,科举连第,仕宦辈出,而且村内经商也渐成风气。特别是在清代乾隆以后,西递胡氏宗族巨商迭起,财富迅速积累。西递村规模也在仕宦人家和富商大贾的斥资营建下,逐渐壮大,成为连屋累栋、鳞次栉比的一处气势恢弘、规模庞大的胡氏宗族聚居地。
西递古称“西川”,前后三条溪流、四周绵延群山,使得西递村整体呈现出一艘巨舟出海的形状。据史料记载,西递村在鼎盛时期的清代乾嘉年间,曾经拥有600多座宅院,99条街巷、90多口水井。前边溪、后边溪和金溪三水穿堂绕户,西递人临水筑街,宽大厚实的青石板小桥溪上,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繁华景象,不愧为“桃花源里人家”的赞誉。
“绝妙楼台西递起,月光梅影画东溪。”美丽的西递村以敬爱堂、追慕堂为中心,沿前边溪和后边溪两岸呈带状分布着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和古祠堂等建筑群。40多条保存完好的古巷辐射全村,大街小巷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显得古朴而富有诗意。走进西递,村头明万历初年修建的“胶州刺史”胡文光牌坊,雕刻精美,即使在今天皖南尚存的100余座牌坊中,也堪称是上乘之作。与胶州刺史牌坊相对应的村口大夫第走马楼,是西递最美的人文景观之一,它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典型的临街亭阁式建筑。沿胶州刺史坊下进入拱形门后,便到了西递正街和横路街。正街上的追慕堂、迪吉堂,后边溪上的敬爱堂等胡氏宗族祠堂,是昔日西递胡氏宗族成员的聚会场所。街旁和街后,则是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和四通八达的幽幽古巷。深入古巷之中,古民居和庭园式园林建筑,随处可见。在众多的庭院式建筑中,尤以西园、东园、瑞玉亭、桃李园、枕古小筑和亦园为最美。玲珑小巧、布局紧凑、小中见大、雕刻精美、楹联遍布,是西递庭园式建筑的最显著特色。参天古树和绽开的花卉,使这些庭园充满了盎然的青色和勃勃生机。
镶嵌在古祠堂和古民居上的楹联,诸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白云深处仙境,桃花源里人家”、“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等,无不透射出西递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讲求孝弟伦理的处世哲学。
距黟县碧阳镇北十公里左右的宏村,是中国皖南古村落的又一典型代表。
宏村同皖南其他古村落一样,无论在地理环境和空间布局上,还是文化底蕴上,都具有皖南徽州古村落的普遍特征。该村山环水绕,呈坐北面南分布。雷冈山为其后龙山,东、西则有东山和石鼓山为屏障。南面相对地势平坦,系人工开凿的大面积水面—南湖。
宏村原名“泓村”,是汪氏宗族的聚居地。该村由汪彦济于南宋初年开基。当时,汪彦济因所居之黟县奇墅村屡生火灾,遂举家沿溪而上,最后在宏村定居下来,成为宏村汪氏的始祖。明清时期,宏村汪氏宗族逐渐获得长足发展,科第兴盛,人才辈出,经商成风,大贾迭现。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治力量的崛起,宏村在村落建设上也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明初,宏村汪氏宗族族长汪思济、汪升平父子,为避免重蹈祖宗火灾连绵的切肤之痛,延请风水地师何可达等踏遍宏村周围山川,详细审视其脉络,最后,对宏村进行彻底改造,从而拉开了宏村第一次大规模扩建的序幕。他接引西溪水入村,开凿百丈水圳,扩建村内的月沼。万历年间,宏村经济和政治力量更加强大,于是,汪氏宗族大小族长共同出资,购置稻田数百亩,掘深并凿通村南大小泉池滩田,使其成环状水面,这就是宏村著名景观的“南湖”。至此,宏村完整的阴水(泉水)和阳水(河水)水系得以形成,阳水由水圳引入村内,并经月沼流进南湖;阴水则经山涧流入村中,并通过南北向的水圳穿村而过,最后也汇入南湖。何可达高足弟子薛道全后来形象地将宏村总结为“牛形村落”。
清代至民国初年,是宏村经济最为繁盛的时期。汪氏宗族成员经商的巨大成功,带来了滚滚不断的财富。于是,宏村又一次规模的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紧傍秀美风光的南湖北岸,一座气势宏伟的南湖书院在嘉庆年间落成了;尚德堂、三立堂、乐贤堂和如今宏村最为奢华的承志堂,也先后在道光至宣统年间拔地而起。南湖书院占地15亩,分别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文会阁、望湖楼和园等部分组成,清末翰林梁同书亲自为这座书院题写“以文家塾”的匾额。承志堂是一幢大型徽商住宅,兴建于清咸丰初年,占地面积2100余平方米。整幢建筑为正厅前后两进回廊三开间结构,左右有东西厢小厅,前有外院、内院,东有花园,另有书房厅、鱼堂厅、排山阁和吞云轩等建筑。承志堂有7个楼屋、9个天井和60个大小房间组成。这些建筑的石雕、木雕和砖雕精美绝伦,楹联遍布,书画高悬。承志堂之名意在缅怀祖先、慎终追远,因此,整个建筑不仅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体现出了皖南古民居的封闭性、内向性和等级尊卑观念,是一处封建商人追求奢华与铺张的典型代表。
在人工开凿的村内月沼四周,分别分布着务本堂、振绮堂、敦本堂、聚顺庭、望月堂、乐叙堂、敬修堂、根心堂和树志堂等汪氏宗族的祠堂和民居。这些祠堂和民居高低错落有序,宛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一弯似月的水塘—月沼。
宏村古建筑群不仅拥有优美的山水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别致的建筑造型,而且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实在是一处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精髓,是中国皖南古村落最为杰出的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考察组专家、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大河直躬博士在阐述对宏村的印象时,指出:“宏村独特的地方首先是沿湖周围景观非常美,是中国典型的城镇景观。宏村有很多非常大的精美的建筑,如承志堂,是一流的住宅建筑,并且还有很多优美的街巷。往远处看,有非常好的自然背影,尤其是南湖周围的景色,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与之相类似的例子,在欧洲可以找到类似的地方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那是大城市,宏村是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
类似西递、宏村的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古村落,在皖南还有许多许多,歙县的雄村、许村、棠樾、渔梁,从歙县析出的徽州区唐模、呈坎、蜀源,休宁的万安、陈村,婺源的理坑、李坑、汪口、思溪,祁门的渚口、历溪、六都,黟县的关麓、屏山、南屏、卢村,绩溪的湖村、瀛洲等等。这些地域特色鲜明、人文与自然和谐、文化底蕴丰厚的皖南古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而且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珍贵的遗产。它所透露和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了解和认识。
我们古老的钱口镇的建筑与安徽南部的古老建筑相同,大家都记得。它们大多是通过曲折和深深的车道分开或连接的,这些车道通常只允许一个人通过。因此,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深幽的车道,安静,祥和,充满生机。街道和小巷大多铺有青石板或花岗岩条,格外优雅。长时间被雨水冲刷后,图案丰富多样的青石板更加缠绵。每个人都可以立即看到许多长满青苔的石头,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年轮。
如果我们在钱口古镇里走来走去,可以看到有些房屋的木门上还刻着“狄医生”,“尚书帝”,“天官上清帝”等。钱口历史悠久,收藏着人文。这些官邸的门槛比富裕商人的私人官邸的门槛高得多,这可能意味着所谓的“大家庭”。进入大厅时,通常在青石地板中间有一些沟渠,用于排水,还有一种说法是“肥沃的水不会流出田野”。上方的四个方形空间具有奇妙的照明效果。室内的两层木结构建筑的墙壁,屏幕,楼梯或窗户的扶手上都有精美的花纹,使人们着迷于古代人的精湛建筑和审美艺术。
在这里,我将主要向您介绍这座“小姐之家”,顾名思义,这就是这位女士居住的房子。根据传说,这所房子的原始所有者是一对富裕的已婚夫妇,他们有一个中年的女儿。她被视为掌中的宝石。当她在展馆里时,她拒绝结婚,所以她招募了一对丈夫和儿子。这座建筑从未有过,因此得名“ Miss Building”。您会看到仍然住在这栋建筑中的那个老人是那位女士的后代。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与他交谈。
第三章 保护和利用
第十五条 对古村落应当实行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古村落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的要求。古村落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古村落保护规划,完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第十六条 禁止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古村落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公路、铁路、高压电力线路、输油管线、燃气干线管道不得穿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保护规划逐步迁出。(浙江)
在古村落重点保护区内翻建、改建、修缮房屋,装饰、装修建(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要求,并报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规范新建、扩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绿化配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保障方案,明确相关布局、措施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改建、翻建建筑物,因保持或者恢复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需要,难以符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在不突破原有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且不减少相邻居住建筑原有日照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办理规划许可手续。(浙江)
第十七条 经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在古村落风貌协调区内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其色调、体量、高度、形式等应当符合整体风貌要求,并保证古村落重点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不受影响。
第十八条 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村民委员会对古村落内有损毁危险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并将普查登记结果报文化部门。
文化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部门根据普查登记结果,组织编制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实古建筑抢救修缮资金和古村落日常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古村落保护奖励机制,并重点支持和推动任务较重的镇、村的古村落保护工作。
古村落保护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第二十条 县级市(区)、镇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古村落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集体控股公司,具体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古村落的居民可以以其所有的古建筑、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采用出资、捐资、捐赠、设立基金或者租用古建筑等方式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一条 古村落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建筑抢救修缮计划,制定古村落保护具体实施方案,按时完成古村落风貌整治和古建筑抢救修缮工作。古村落风貌整治方案应当报规划部门批准后实施。古建筑抢救修缮应当符合文物、古建筑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古村落风貌整治和古建筑抢救修缮工作完成后,由规划、文化部门分别组织验收。第二十二条 古建筑保护管理责任人自筹资金修缮古建筑的,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参照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给予贷款贴息、奖励,或者按照文物维修和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 古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保留集体建设用地性质的方式流转;或者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后依法出让,土地出让收益专项用于古村落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的方式收购古村落内的古建筑、房屋的产权。古建筑、房屋原住户符合宅基地安置条件的,各地根据实际,可以安排宅基地建房。
市人民政府应当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制定古村落内的古建筑价格评估办法。第二十四条 对非古村落内尚存的零星古建筑,经文化部门同意,并报规划部门批准后,可以迁移到古村落中实施保护。
村民委员会应当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古建筑的构件,用于古建筑的修缮。第二十五条 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会同规划、文化、建设等部门,自本条例公布之日起一年内制定古村落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
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古村落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六条 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对古村落内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鼓励古村落居民在古村落内居住,参与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享有古村落保护开发收益。
鼓励利用古村落发展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适度发展旅游业。
第二十七条 鼓励金融管理机构制定融资优惠政策,对古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古建筑可以依法作为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
第二十八条 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文化、建设等部门建立古村落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古村落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动态监测、评估意见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和评比的重要依据。
经动态监测、评估认定,因保护工作不力造成古村落资源破坏的,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警告;因开发利用造成古建筑和传统风貌、格局破坏性影响的,规划等主管部门应当发出濒危警示。
第二十九条 建立古村落保护监督员制度。古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应当聘请古村落保护专家、居民任监督员。
鼓励建立古村落保护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公众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第三十条 市、县级市(区)和镇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对古村落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分别向市、县级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
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保护规划,在核心保护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立统一的标志牌,标明保护范围。保护标志应当在保护规划批准后三个月内设置完毕。(浙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二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全面调查,对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立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物、构筑物的有关技术资料;
(二)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三)修缮、装饰装修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四)规划、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四条对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使用人有保持原样和安全的义务,在修缮和改建时不得影响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其设计方案应当征得所在地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涉及到文物保护单位的,还应当征得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五条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拆除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由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范围内,拆除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一般不得改变使用性质,确需改变使用性质的,产权人应当向产权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经州(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产权转让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自转让后15日内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建设)、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二十九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现场公告牌等形式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少于二十日。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
利害关系人或者公众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提出异议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研究处理,并及时回复处理结果。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三十二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因实施保护规划需要依法征收房屋,以及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需要停业、转产、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权人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损害的,实施保护规划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实施需要进行的农村住宅建设。
第三十五条 对历史建筑应当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存续年份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第三十九条 历史建筑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第四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进行下列活动:
(一)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二)在历史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
(三)拆卸、转让历史建筑的构件;
(四)擅自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
(五)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六)其他损害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四十一条 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
第十五条 古村落分区保护要求:
(一)古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实行分类保护,并按徽州传统式样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和色彩等。
(二)古村落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高度、体量和色彩的建设控制要求。
(三)古村落环境协调区要保护好现有的山水环境(包括山体、植被、村庄及周边水系、农田),严格限制开山采石和建设污染型工业等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项目。
第十七条 古村落核心保护内的建筑及装饰、装修和广告设置有关要求:
(一)保持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二)招牌、字号采用传统方式,广告设置应当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三)建设采用传统的工艺和地方建筑材料。
第十九条 古村落所在地县(区)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制定改造方案和改善计划,逐步完成古村落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利用。
第二十一条 古村落内的古民居应当实施原址保护,确因公共利益需要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须依法报送规划、文物等部门批准。
古民居必须迁移保护的,应在本村落内选址保护。外来散落古民居在古村落内实施迁移保护时,不得破坏其整体格局、历史风貌和街巷空间尺度。
第二十四条 古民居的所有者在保护的前提下,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合理享有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收益。
第二十五条 因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迁出古民居的村民和因无力维修而自愿捐赠古民居的村民,报请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同意,经城乡规划、国土等行政部门审批,可另行安置。
第二十六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须编制保护利用方案,经城乡规划、文物等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古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承担以下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利用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指导、督促村民遵守古村落保护利用要求,保护利用古民居;
(三)对古村落房屋修缮和建设工作,进行前期初审和建设监管;
(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古村落资源的普查;
(五)对有损毁危险而无力维修的古民居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
(六)合理开发利用古村落资源;
(七)组织消防队伍,加强古村落消防安全管理;
(八)管理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影视摄制、大型群众集会等活动;
(九)对违反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者,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条 在古村落保护利用范围内涉及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应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1、保护内容
古村落保护内容:按照“项目启动,规划先行”的原则,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古村落中具有特色的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形态,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遗产等。
(1)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保护村落的空间形态、平面格局等传统的肌理,延续古村落的风貌特色;
(2)保护乡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传统文化,保护村落古建遗址、道观庙宇、古宅园林、宗祠戏台等历史建筑;
(3)保护乡村古树名木、田野风光等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加大对村落周边山体的植树造林及古村落“水口”生态环境修复;
(4)对古村落不符合徽派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进行改造;
(5)对古村落原生态文化、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古民居保护内容: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古民居维修方案。通过维修古民居单体,集中解决古民居当前亟须解决的保护维修问题。
(1)维修古民居梁架、屋面、墙体等建筑要素;(2)保护和修复古民居构架、构件(包括“三雕”)等文化内涵;(3)保护古民居外观形态、环境空间。
2、利用内容
充分发挥古村落、古民居独特资源优势,拓展使用功能和空间,创造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以利用推动保护。
古村落利用内容:
(1)以徽州历史遗迹、风水人居为主体的文化体验型古村落;(2)以徽州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为特色的乡村体验型古村落;(3)以乡村探险、垂钓捕捞为内容的休闲度假型古村落;(4)以摄影采风、绘画写生为主导的摄影绘画型古村落;(5)以艺术创作、影视拍摄为亮点的文化创意型古村落;(6)以水果采摘、农事体验为基础的农业生态型古村落。古民居利用内容:
(1)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2)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及制作旅游产品;(3)地方小吃店、地方特色店、特色小酒吧;(4)传统娱乐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5)民间工艺品开发、收藏、展示、交易活动;(6)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7)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
《江西安义古村保护管理办法》
第七条 重点保护区保护原则:保存所有的现存老建筑。不得再建造新房,现存新、旧房屋的维修改造必须报请管委会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必须报请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按《保护规划》要求经旅游部门统一认定设计和审批。
第八条 一般保护区保护原则:一般保护区内所有现存老建筑外观不允许拆改,不得再建造新房,所有房屋的维修改造等必须报请管委会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必须报请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按《保护规划》要求经旅游部门统一认定设计和审批。
第九条 建设控制区保护原则:保护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及其环境,不得在区内再建新房。
第十条 环境保护区保护原则:保护区内的村民有营造整洁、优美、舒适古村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污染、破坏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 保护古村风貌,修复损毁建筑,提高居民素质,整治古村环境,挖掘文化内涵,扩大古村影响。
第十二条 古村管委会必须对保护区内古建民宅和其他任何文物进行结构散件登记存档(包括结构木雕、石雕、商门、牌匾、桌椅、床凳、橱、条桌、神龛等)。
第十三条 在古村群保护区内,下列行为必须报古村管委会和县旅游部门审批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报请文物保护单位同意,并严格按照《省文保条例》、《保护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一)古民居建筑的大、中、小修缮和保养。
(二)古建筑、人文景观的恢复。
(三)古街店面、门面改造,外部装饰及招牌广告制作。
(四)古树、名木的保护及绿化的施工养护。
(五)居民现住房屋的翻、扩、改、修建。
(六)基础设施的施工及维修。
(七)空地新建。
(八)古村群三线(电话、电视、电线)等各种线路的架设与安装。
第十五条 古村群保护区内所有可移动文物(如桌椅、床凳、神龛等)、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商门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私自买卖、损毁、拆除、修缮和移动至本办法规定的保护范围外。
坑背古村落
坑背古村落:坑背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增城市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 10 列 5 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 16 米,原五层 20 米高(现只剩 2 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还有些居民住在其中,高高的耳锅屋顶,也正说明这个村里曾有过高官。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古村落的保护,维护古村落风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古村落的认定、规划、保护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古村落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非物质遗产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执行文物、非物质遗产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定义】 本条例所称古村落,是指形成较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和古建筑丰富,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能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
第四条【保护原则】 古村落的保护应当遵循规划先行、整体保护、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政府领导】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领导,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总体规划,建立市、县级古村落名录,实行分级保护。
第六条【部门分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组织、协 调、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环保、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古村落保护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要求配合做好古村落保护的监督管理实施工作。
第七条【村民组织参与】 鼓励村(居)民委员会将古村落的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参与古村落的保护。
第八条【村民个人参与】 古村落规划范围内的古建(构)筑物所有权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古建(构)筑物的保护责任。所有权人不明或者权属不清的,由实际使用人或者代管人承担保护责任。
第九条【社会监督保护】 任何单位、团体、组织和个人有权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破坏、损害古村落的行为进行劝阻、举报。
第十条【财政保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村落保护所需的规划编制、日常管理、修缮维护和风貌打造等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宣传保障】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社会媒体应当加强古村落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
第十二条【奖励】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古村落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
申报和认定
第十三条【专家评审制度】
古村落的申报和认定实 行专家评审制度。
第十四条【专家评审组织】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市、县级古村落认定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评审委员会)。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从历史、文化(文物)、经济、法律、规划、建筑等方面专业遴选组成人员,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
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古村落的评审工作,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五条【评审标准】 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条例组织制定市、县级古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古村落条件】 具备下列两项以上条件的,可以申报为市级或者县级古村落:
(一)1949年10月1日以前建成,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有较为完整的古院落结构,或者古建筑总量超过村落建筑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建筑主体结构及风貌基本保存完好,使用功能基本保存齐全,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具有典型地域或者民族特色;
(二)村落选址、规划和建造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地形地貌、山川水系、街巷空间、格局形态等保存基本完整,清晰体现原有选址理念;
(三)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拥有民族特色或者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形势良好,至今仍活态延续,或者拥有比较丰富且较为集中的文物古迹。
第十七条【申报材料】
申报古村落,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村落的基本情况;
(二)村落的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的说 明;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文献资料;
(四)古建(构)筑物、文物古迹清单及详细影像资料;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说明;
(六)拟保护范围、保护目标;
(七)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八)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十八条【县级古村落申报认定程序】
申报县级古村落,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征求村(居)民委员会的意见后,向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且依法公示无异议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九条【市级古村落申报认定程序】 申报市级古村落,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征求村(居)民委员会的意见后,向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且依法公示无异议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二十条【强制申报程序】 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应当申报为县级或者市级古村落的村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未申报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提出申报建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自收到申报建议之日起一年内无正当理由仍不申报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 直接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报送审批。
第二十一条【优先推荐】 已认定并批准为市、县级古村落的,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程序与条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或者历史文化名村。
市、县级古村落所在地的城镇,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程序与条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第二十二条【古村落退出机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主动提出申请,退出市、县级古村落保护名录: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古村落严重损毁且无法恢复原状的;
(二)因保护不力造成古村落破坏严重,失去保护价值的。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经评审认为已不具备古村落保护价值的,报原批准机关批准退出古村落保护名录。
存在应当退出古村落保护名录情形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未主动申请退出古村落保护名录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经评审认为无法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原状且失去保护价值的,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退出。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二十三条【规划主体】
古村落批准公布后,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一年内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古村落保护规划。
第二十四条【规划原则】 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与文物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第二十五条【规划内容】
古村落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三)古建筑保护措施,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改建、扩建、翻建建(构)筑物风貌打造及核心保护区建(构)筑物风貌整治指引图;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和传承措施;
(五)人居环境改善方案;
(六)分期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
(七)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八)其他应该规划的内容。
第二十六条【规划程序】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报送审批前,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广泛征求村(居)民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说明。县级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市级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送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规划公布】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经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规划修改】
经依法批准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四章
保护和发展
第二十九条【挂牌保护】
经批准的古村落应当统一设立保护标志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三十条【主管部门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一村一档”建立古村落保护档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一条【乡镇职责】 古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履行下列保护职责:
(一)参与编制和实施古村落保护规划;
(二)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利用古村落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三)挖掘传统民风民俗,鼓励村民按照传统习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
(四)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五)指导、督促村民委员会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第三十二条【村居民会职责】 古村落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履行下列保护职责:
(一)宣传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参与古村落的申报,保护规划的编制;
(二)指导、督促村民按照古村落保护要求,合理使用传统建筑;
(三)对有损毁危险的古建筑进行登记,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四)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古建筑的构件,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五)对违反古村落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劝阻。第三十三条【社会保护】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采用出资、捐资、捐赠、入股、租赁和设立基金等方式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利用。
第三十四条【保护范围】 古村落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古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行为;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林地、湿地、古树名木、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其他严重损害古村落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核心区保护】 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坚持整体保护和原址保护的原则,保持古村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自然景观,保持古村落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保护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三)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和功能利用时不得改建或者拆除,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当进行整治和重新装饰,维修的建筑不得超过原有建筑高度,并应当严格控制造型与色彩;
(四)翻建、改建、修缮房屋,装饰、装修建筑物、构筑物,设置标识、临街广告等,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的要求,并报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建设控制区保护】 建设控制区的保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进行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报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部门批准;对与核心保护区风貌不协调的现有建筑,可以进行改造;
(二)各种建筑的翻建、改建、修缮、扩建和整体装饰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保证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以及构造装饰与古村落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第三十七条【风貌协调区保护】 风貌协调区的保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应当符合古村落保护规划的总体要求;
(二)新建、翻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外观和高度应当按照不影响整个古村落景观背景的要求进行控制,保证古村落核心保护区轮廓线和视线走廊不受影响;
(三)做好自然环境控制,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提供良好的保护屏障和景观背景。
第三十八条【修缮保护】
古村落规划范围内的古建筑有损毁危险的,应当按照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及时维护和修缮。所有权人、实际使用人或者代管人不明确或者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保护与利用规划要求编制抢救修缮方案,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迁移保护】 对非古村落内尚存可移动的零星古建(构)筑物构件、石刻等,经县级以上文物主管部门认定具有较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在征得所有权人同意后可以迁移到古村落中实施保护。
第四十条【消防保护】 古村落规划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安消防部门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 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安消防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十一条【环境保护】
古村落规划范围内应当做好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二条【资金支持】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古村落实际安排保护和发展资金,用于古村落普查、抢救与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产业发展、宣传教育等。市人民政府应当参照国家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资金补助政策,对古村落保护予以资金补助。
第四十三条【资金使用】 投入古村落的资金,根据古村落保护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整合使用。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应当优先用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四十四条【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古村落保护和发展。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古村落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具体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发展。
古村落的村(居)民可以以其所有的古建(构)筑物、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传古村落保护和发展。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发展。
第四十五条【项目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古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库,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完善项目准入、退出机制。
古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应当依照古村落保护规划开展工程设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投 资预算和决算管理。
项目实施主体应当在古村落所在地公开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投资额、资金来源、施工单位等项目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四十六条【文化活动利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挖掘传统的民俗文化,鼓励村民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和物质载体。
第四十七条【发展产业利用】
鼓励、支持古村落与周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项目,将古村落打造成乡村体验、文化创意等产业基地,促进村(居)民就业,增加村(居)民收入。
古村落被开发为旅游景区的,景区经营者应当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村(居)民的合理收益。
鼓励古村落村(居)民在古村落内居住,传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古村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八条【利用审批】 在古村落保护范围内举办大型活动的审批事项,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批准。
活动举办者应当制定古村落环境风貌保护方案,向村民委员会报告,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护古村落环境风貌不受破坏。
出现危及古村落环境风貌情形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责令停止活动。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乡级监督检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实时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 门报告,情况紧急时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监督检查】
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辖区内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检查、评估和整改情况应当向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一条【市级监督检查】
古村落经批准后,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保护状况、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跟踪监督。发现存在未及时组织编制保护与利用规划、违反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发建设等对古村落保护不力的问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
第五十二条【人大监督】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每年对古村落保护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向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报告,接受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反古村落保护行为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文化(文物)、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擅自在古村落规划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翻建、移建、拆除建(构)筑物的;
(二)擅自在古村落规划范围内设置标识、大型广告的;
(三)擅自改变古村落规划范围内建(构)筑物、标识、广告的形式、位置、体量、风格、色调,破坏古村落景观环境的;
(四)在核心保护区新建、扩建与古村落保护无关建(构)筑物的;
(五)阻扰维护和修缮古村落建(构)筑物的;
(六)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的;
(七)其他破坏古村落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行政管理人责任】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建议一年后,无正当理由仍不按照规定申报古村落的;
(二)未按照规定组织编制、修改、公布古村落保护规划的;
(三)未组织编制古村落内古建筑抢救修缮实施方案的;
(四)未落实古村落保护经费的;
(五)因保护不力造成古村落格局严重破坏、古建筑坍塌、损毁的或者保护不力导致从古村落名录中除名的;
(六)未按照规定落实古村落消防安全责任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施行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