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精选8篇)
2课
挪[nuó]挪用、挪威、挪动、挪移
蒸[zhēng]蒸汽、蒸馏、蒸腾、蒸蒸日上
3课
秧[yāng]秧苗、秧田、瓜秧、拉秧、病秧儿、扭秧歌
萎[wěi]枯萎、萎靡、萎缩
番[fān]番茄、番薯、屡次三番
锻[duàn]锻炼、锻铁、锻压、锻工
雅[yǎ]典雅、雅致、优雅、雅兴、雅士、温文尔雅、雅俗共赏 勃[bó]勃发、勃然、、勃朗宁
6课
旬[xún]上旬、下旬、初旬
熬[áo]煎熬、苦熬、熬夜、熬粥、熬药
蒜[suàn]蒜头、蒜瓣、蒜苗、蒜泥、鸡毛蒜皮
醋[cù]陈醋、白醋、米醋、醋意、吃醋、添油加醋
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
翡[fěi]翡翠、翡翠玉石
拌[bàn]搅拌、凉拌、拌嘴
榛[zhēn]榛子、榛树
栗[lì]板栗、战栗、不寒而栗、火中取栗
筝[zhēng]风筝、古筝、断线风筝
鞭[biān]鞭策、鞭炮、教鞭、鞭长莫及、快马加鞭
麦[mài]燕麦、麦芽、麦秸、不辨菽麦
寺[sì]寺庙、寺院、佛寺、清真寺
逛[guàng]游逛、闲逛、逛荡、逛灯、东游西逛
10课
籍[jí]书籍、典籍、史籍、籍贯、国籍、户籍
屉[tì]抽屉、笼屉、藤屉
怖[bù]恐怖
瞅[chǒu]瞅见、瞅一眼、瞅了瞅
魔[mó]魔术、魔法、魔方、魔芋、病魔、群魔乱舞
胖[pàng]肥胖、发胖、胖墩、胖头鱼
形[xíng]地形、体形、畸形、如影随形、相形见拙
哼[hēng]哼哧、哼唧、哼哈二将
峻[jùn]险峻、峻峭、冷峻、陡峻、崇山峻岭
残[cán]残暴、摧残、残废、残留、风烛残年、残羹剩饭、苟延残喘
匪[fěi]绑匪、盗匪、匪徒、匪患、匪夷所思、受益匪浅 窝[wō]蜂窝、酒窝、窝藏、窝囊、燕窝
啃[kěn]啃玉米、啃书本、啃骨头
舅[jiù]舅父、舅妈、舅母、姑舅
12课
鸿[hóng]飞鸿、鸿毛、鸿雁、哀鸿遍野
鼎[dǐng]鼎沸、鼎盛、鼎足、问鼎、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旺[wàng]旺盛、兴旺、旺销、旺季
炊[chuī]炊烟、炊具、炊事、无米之炊
14课
乖[guāi]乖巧、卖乖、乖僻、乖张
裙[qún]裙子、裙带、套裙、墙裙
兜[dōu]裤兜、网兜、肚兜
币[bì]货币、硬币、钱币、金币、纪念币
哎[āi]哎呀、哎呦
橱[chú]橱窗、橱柜、壁橱、纱橱、衣橱、书橱、碗橱
15课
锈[xiù]铜锈、铁锈、茶锈、水锈、锈斑、锈病、不锈钢
摩[mó]按摩、揣摩、摩天、观摩、摩擦、摩登、摩挲、摩肩接踵
揉[róu]揉搓、揉面、矫揉造作
玛[mǎ]玛瑙、玛钢
蘸[zhàn]蘸火、蘸水、蘸酱
毒[dú]病毒、歹毒、毒害、毒打、毒气、毒蛇、中毒、以毒攻毒
撇[piě]撇嘴、一撇一捺(piē撇开 撇弃 撇掉)
噎[yē]哽噎、抽噎、噎着、因噎废食
搓[cuō]揉搓、搓板、搓绳
匣[xiá]木匣、话匣、镜匣、电匣
喳[zhā]唧唧喳喳、叽叽喳喳(chā嘁嘁喳喳)
吭[kēng]吭声、吭气、吭哧(háng引吭高歌)
娜[nà]安娜(nuó婀娜、袅娜)
伊[yī]伊人、伊始、木乃伊、伊甸园、伊斯兰
搅[jiǎo]打搅、搅拌、搅动、搅局、搅乱、胡搅蛮缠
18课
埃[āi]尘埃、埃及、苏维埃
伦[lún]伦理、绝伦、天伦、人伦、无与伦比、不伦不类
藤[téng]紫藤、藤蔓、藤萝、顺藤摸瓜
析[xī]分析、辨析、剖析、赏析、透析、探析、分崩离析
碱[jiǎn]盐碱、碱地、碱土、水碱、酸碱
顽[wán]顽皮、顽固、顽童、顽疾、顽劣
卓[zhuó]卓越、卓绝、卓见、卓尔不群、卓有成效
效[xiào]效仿、效力、效果、失效、疗效、效益
蚀[shí]腐蚀、蚀本、侵蚀、锈蚀
乏[fá]乏力、困乏、贫乏、疲乏、缺乏、乏味、人困马乏
誉[yù]荣誉、名誉、信誉、声誉、驰誉
衔[xián]军衔、名衔、授衔、头衔、衔接、官衔
粪[fèn]粪土、粪便、粪坑、粪筐、牛粪
捐[juān]捐献、捐躯、捐助、捐资、捐款、募捐、捐赠
20课
澡[zǎo]洗澡、澡盆、澡堂
械[xiè]机械、枪械、器械、军械、农械、械斗
逆[nì]逆光、逆反、逆转、莫逆、逆差、忠言逆耳
玫[méi]玫瑰、玫瑰红
一、胸中有全局,工夫下在备课上
教师在复习备课时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要立足课标、总揽全局,用好教材,既能由点到面,又能由面到点,做到收放自如。复习过程要有合理安排,避免简单化;复习思维要活跃,避免机械化。要认真分析、对照课标年级目标,找准知识点,关注其前后联系,达到读书时(新授),书越读越厚,复习时,书越读越薄。还必须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努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认真备好复习课,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在梳理课内阅读知识时,一是引导学生梳理第12册教材中要求背诵积累的内容。另外,“日积月累”也是应完成的背诵任务。自主检查,拾遗补缺。二是进行必背和选背内容的背诵比赛,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片段,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三是要对文学常识、课文重点知识等进行分组归类。如:
(1)文学常识可设计连线题或填空题归类,例:中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2)人物特点归类。可以编成连线题或填空题进行练习。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可敬的人如:的李大钊;的张思德;还有的汤姆·索亚;的居里夫人;的怀特森和的周总理。我们需要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应该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陶冶自己的情操。
(3)表达方法可以编选择题进行归类。例:《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A.互相呼应表达方法。B.总分总的表达方法。C.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归类整理复习,学生才能对知识块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中寻找一些规律,便于巩固、知新,从而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同时,利用所学课文进行词句积累和概括能力训练,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成功在课堂,本事显在课堂上
1. 以学生为主。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预习是听好一节课的基础。每节课教师都要根据课标和知识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 以课内为主。
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面对众多知识,学会放弃,选择重点,将复习内容系统化,比如复习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时,可将组的训练重点、课文内容和积累运用有机结合,然后将其分割成四个复习要点,生字词语、童话赏析、趣味语文、读写训练。提纲挈领地选择代表性、典型性题目,便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减少琐碎,减轻负担。例如:
拼读下面的词语,并规范、端正地写在田字格里。
此题就将拼音、词语及人文熏陶融为了一体,三个词语中,有生字“魁”,易错的熟字“炼”和“豪”。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会写2500个,重在训练识字与写字的能力及联系语言环境写词语的能力,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紧张的复习而丢弃了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渗透了“早起锻炼”、“学会健体”的情感教育。
3. 以能力为主。
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连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某种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内容,巧填关联词。例如:
(1)根据内容,巧填关联词。
凡卡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在莫斯科当学徒期间,()要干活,()要挨打受骂,他想:()在老板家受罪,()回到爷爷的身边。()有了这个想法,()他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其实,他哪里知道,()回到爷爷身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
(2)仿照例子,根据情境填写古诗名句、格言或警句。
例:思念故乡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送别时:________赏春时:________思念时:_______
这些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和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情况,并让学生在完成相应教材内容的积累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三、优势在群体,补救落在练习上
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多给慢生提供机会。练的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课一练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比如在复习课文内容时,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确定“训练点”。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训练点”落在“前后照应”的表达上。复习中领悟了这个表达方式的妙处后,可让学生以“往事”为话题进行片段练习,并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再如《匆匆》一课中用了一组排比句描写时间来去匆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选习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存在的普遍现象,更要考虑到个别现象,作分类要求,分层推进。对中下生,重在分析指导,通过复习使其弥补知识缺漏,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可推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丛书,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
四、关键在落实,提高放在巧评上
复习阶段的首要任务应是教学生不会的。要给学生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画龙点睛。点评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问题的处理与训练:抽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知识点涉及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是否搞清楚;对练习题是否具备变型、互换、转化、重组、自编、改编、延伸的能力,是否具有巧答、妙解、灵活运用的思想方法。如在习作复习中,不在于让学生写的数量多,而在于加强指导与评改,要遵循“多改少写、以改促写”的原则,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作规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与作文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感悟写作的方法与基本规律,学会作文。复习时,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多思考,认真地修改自己平时的作文,还可以安排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从点评到笔改,一文多改,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为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评讲时可开展系列活动:(1)佳作展评。开辟“复习佳作专栏”,按照不同主题精选优秀习作或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品评欣赏。(2)编选作文。学生将自己小学阶段的习作进行修改后,归类整理成一本自己的作文选。(3)竞赛驱动。可组织专题作文竞赛,如记叙文、想象文、应用文的专题,结合竞赛,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辅导和练习。设立奖项,鼓励创新。
2.下面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阴谋诡计置之不理气急败坏理直气状
B.恼羞成怒崇山峻岭焕然一新完壁归赵
C.高瞻远瞩一口同声惊涛骇浪无微不至
D.触类旁通群策群力一丝不苟万丈深渊
3.在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演算使人,哲理使人,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
A.精密聪慧深刻明智
B.明智聪慧深刻精密
C.明智聪慧精密深刻
D.聪慧深刻精密明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明犯错误后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几句。
B.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开心,大家不拘小节,那场面可真热闹
C.他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如土色。
D.此事一出,全城闹得沸沸扬扬。
5.走近细看,他不就是小伟吗?表达意思不同的是( )(2分)
A.走近一看,他就是小伟。
B.走近一看,他不是小伟。
C.走近一看,他怎么不是小伟呢?
D.走近一看,他真是小伟啊!
6.下列四句中有误的一句是()(2分)
A.《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的笛福写的。
B.追悼鲁迅先生的地方是万国殡仪馆。
C.《天净沙·秋》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当某种语言触动了我们,那就是照片;而当思念的.心涌上了心头,那便是为了要暗示我们时光的流逝。
翻开相簿,看到今年我与爸爸一起过生日的 照片,因为我与爸爸的生日只相差一天,所以每年我们总会一起过生日。看着相片上全家人在客厅,桌上摆了一个印有凯蒂猫图案的蛋糕,蛋糕上还有一个心型的照片,那张照片正是我和爸爸在渔人码头所拍摄的,在蛋糕的旁边还点了像烟火一样的蜡烛。照片中我和爸爸满脸的惊奇,看着这张照片,好像时光又回到了我们过生日的那一天,我和爸爸老早就在期待妈妈和姐姐到底会送什么样的蛋糕。但不管我们怎么威胁利诱,她们都不肯透露,两人总是神秘兮兮,让我们气极败坏。尤其是当 蛋糕拿回家时,因为盒子太大,所以必须拿掉盒盖,再把蛋糕放在冰箱。这可引起全家的紧张,我和爸爸一直想偷看,而妈妈和姐姐则变成了“保密防谍”,全家玩起了谍对谍的游戏。只要我一接近冰箱,姐姐马上就惊叫连连的冲到冰箱前,当起了守门员。
这种紧张的气息直到接近午夜12点时,终于谜底揭晓。可别说我们全家是夜猫族喔!实在是为了横跨爸爸和我两人的生日所以故意的。原来是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凯蒂猫,而且旁边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真是美 丽极了!但最特别的是烟火蜡烛。它不只在点燃的那一?x那会喷出大约30厘米高的火花,而且会自动开出一朵花,更神奇的是还会放出生日快乐歌的音乐。哦,还 有还有,蛋糕上那张我和爸爸的照片可不是直接放上去的照片!因为那张照片是用糖霜翻印制成的,所以可以吃。甚至连相框都是用巧克力饼干作成的呢!虽然要 我和爸爸把那张糖霜照片吃掉,总觉得有点可惜,但这可是我们两人第一次看到“可以吃的相片”呢!就因为这一连串的惊喜,也才会留下这张令我难忘的照片。
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看到国家被敌国攻破,心里含有不甘和屈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他却愤恨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吃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这一天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我最喜欢的习俗就是吃粽子。说到吃粽子,就数自己包的.吃着最香,最有意义了。这天,天不亮妈妈就把提前准备好的粽叶洗干净晾干,然后把酒米浸泡在水里一个多小时,直到米粒个个吃饱喝足之后捞上来空去多余的水份,再准备一些细线,红枣,花生等之类的原料,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和妈妈就开始包起来。首先我拿起一片又宽又大的粽叶折成三角形,然后再往里面放入泡好的糯米,再把红枣,花生放入里面,然后用艾叶把米全部包裹起来,最后再用细线缠绕几圈,就这样一个大腹便便的粽子做成了。不一会儿,一锅盖粽子就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好似待命的将军。之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锅里蒸,大概蒸四十分钟左右,掀开锅盖,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鼻而来。此时,你脱去它们的外装,一个白白胖胖的粽子摆在你面前,看上去好有食欲。你就迫不及待地轻轻咬一口,哇!甜甜的,糯糯的,很美味!让你回味无穷。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桂林山水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中彩那天
万年牢
尊严
将心比心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自然之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 蝙蝠和雷达 大自然的启示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夜莺的歌声
小英雄雨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7 触摸春天
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花的勇气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乡下人家
牧场之国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麦哨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全神贯注
鱼游到了纸上
父亲的菜园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文成公主进藏 31 普罗米修斯
渔夫的故事
词语盘点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趵突泉
小珊迪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黄继光
生命的药方
可爱的草塘
到期归还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生字表
(一)生字表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他们乐于表演。在教学中, 利用这一年龄特点, 把许多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 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 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悟。于是我在课堂上运用了课本剧表演来展开语文教学。而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表演中的亮点也随之展现出来。
一、课本剧表演可以将课文中呆板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
我的学生在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中, 有“挣断尾巴””摇尾巴”“甩尾巴”和“摆尾巴”几个不同的动作, 如果靠教师讲解, 学生对这几个动词的区别仍然是云里雾里, 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表演, 参加表演的学生用纸板和布料做成的尾巴向其他学生展示了“挣断、摇、甩、摆”这几个不同的动作, 这比我机械的讲解更受学生的欢迎,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表演的学生一起做起来。而在《两只小狮子》的表演中, 扮演勤狮子的程文皓抱着狮子妈妈连撕带咬, 而另一位扮演者韦斌洋为了表演到位, 在讲台上就地打滚, 课文中仅仅“滚、扑、撕、咬”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却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 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而我们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
二、课本剧表演还可以起到以演促学的作用
因为, 要编好课本剧, 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 吃透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弄清课文的艺术特色, 去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去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研读, 进而创作出剧本, 可以想象对课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 要演好课本剧, 还必须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 把握住人物的语调和语气, 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 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 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渲泻, 从而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 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在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一文的表演中, 我的学生魏蓉扮演的棉花姑娘上场时, 浑身上下沾满了碎纸屑, 面对大家疑问的眼神, 她解释道:“课文中不是说棉花姑娘生病了, 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吗?这些就是那可恶的蚜虫呀!”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用我们最常见的碎纸屑来代替蚜虫, 这说明她对道具的运用琢磨了很长时间。接下来, 她走到黑板前, 垂下手, 耷拉着脑袋, 那生病的样子像极了。当燕子、啄木鸟、青蛙来到她面前时, 她微微抬头, 可怜兮兮地说:“请您帮我捉害虫吧!”那微弱的语调中充满了对健康的向往和渴望。而当七星瓢虫吃完了蚜虫后, 她慢慢地抬起头, 缓缓地举起手, 逐渐绽放笑容, 这三个动作, 将“病好了”这一过程形象、生动而且直观地展现了出来。在这次的表演中, 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最大的原因在于她对课文中棉花姑娘的动作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这样的表演比例行公事地向学生讲解课文, 更富有艺术魅力, 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 课本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得到了提高, 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三、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的课本剧表演结束后, 学生都纷纷举手, 发表他们对表演的看法, 不仅指出了表演中的亮点, 同时也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不足。如《棉花姑娘》的表演中, 学生提到:啄木鸟要飞上场, 青蛙要跳着上场, 还要用惊奇的语气读:“你们是谁呀?”等等。只有熟悉文本, 在表演中认真观看, 细心发现, 才能找出表演中的不足和亮点, 而学生能够指出这些不足, 恰恰说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的学习中, 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在思考, 也在学习。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 还是品质的学习, 更是美德的养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如果把这些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说教, 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而将这一教育融入到课本剧表演中,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如在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的表演结束后, 学生争先恐后地对我说:“老师, 我们要像雄日一样, 做个诚实的孩子, 而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去欺骗别人。”在二年级上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文的课本剧表演中, 前面两位小猴子的扮演者都是摘了葡萄独自吃起来, 而不理会其他的小动物, 表演结束后就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老师, 我觉得小猴子太自私了, 他能摘到葡萄, 别的小动物摘不到, 他应该把葡萄摘下来和好朋友分享, 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吃, 所以我们不能和他一样, 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和领悟到的哲理要比别人口头训诫得到的更深刻,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课本剧的表演, 让学生拥有了表演的感受,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深刻得多, 还将乏味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地展现了出来, 使学生乐在其中, 实现了激活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地获取了语文知识, 发挥了语文的教育作用。
摘要:课本剧的表演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的表演, 课本剧的演出, 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义理, 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把义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 通过这些视觉形象、听觉感知的观照, 就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 并从中获得新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 还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 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
形象指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的手段来实现的”“美育的形象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客观形象只有进入审美主体的审美范围,才能构成审关形象,形象以审美为核心,表现为审美创造,审美意蕴,审美愉悦等品格。审美教育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教育人的。它常常能收到以概念见长的理论教育所难以收到的效果。处于初一的中学生大多14,15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见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他们排斥理论教育,而美育恰恰是以具体的、丰富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根据这些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增强形象的直观感受力
增强形象的直观感受力就是要发展精神世界的直觉。直觉具有直接性、顿悟性,其侧重于主体与对象的心灵契合和自我存在的体验。文学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2.领悟意蕴
《易传·系辞》中写道“圣人立象以尽意。”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的审美意蕴。《狼》一课中的屠夫的形象: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要一让学生参透屠夫的形象。明确人的智慧胜于一切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像屠夫一样的机智勇敢的人。
二、以“情感”打动学生
情感是一切审美中不可缺少的。大自然的壮美,能使人精神一振;而大自然的柔美,又给人和谐、安定、秀雅和轻松的情感享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艺术作品,日常生活中的小节,无不蕴含着情感的美,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更无从审美。赵国乾在《美育概论》中说:“美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能直接诉诸人的审美情感,起到以情感人,以情激人,以情说人的作用,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很好的愉快和满足”。
1.帮助学生用审美艺术来确立情感态度
确立情感态度是审美主体进入美育活动的关键。只有当审美主体用审美心境和审美态度对待审美对象时真正的美育活动才能得以进行。
2.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交流是审美情感教育的重要方面,德国美学家伊泽尔在《审美过程研究》中指出:“审美经验只有在他们交流时才能产生。”所以我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审美情感交流又可分为:情感激发、情感诱导、情感宣泄、情感共鸣等。我们可以采用以疑激情、以悬激情、以异激情、以难激情。
(1)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情感,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感知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个向导。即要反复的朗读和品位课文。
(2)情感诱导
情感诱导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艺术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一点,要根据情境、态势等因势利一导、循循善诱,创设一个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流氛围与流程。并能沿着审美情感交流的发展趋势顺利进行。语言温度、情感基调是情感诱导的关键。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客体的内容,确立起码的语言温度和情感基调,再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适时控制、因势诱导。或炽热,或悲凉,或愉悦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交流场所。
(3)情感的宣泄
阅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宣泄,即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获得情感的畅通和心灵的净化。作为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适时的感情宣泄,’要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4)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客体对主体本质的确认。即对象成了他本身以下儿种情况容易引起共鸣:①人类共有的人性和人情,如亲情、师生情、故乡情。②生活境遇的相似。③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某些优秀精神。如劳动、勇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诱导他们与作者产生通感,即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的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用教师的范读、讲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欣赏美的主体。
本册中还安排了说话训练:(1)说话要态度大方;(2)说话要简洁明晰;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自己心声的流露。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语言美。音质悦耳,说话清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在课本中挖掘美,结合以上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的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并和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本词语04-15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01-19
六年级语文湘教版课本03-24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06-16
六年级语文下册灯光06-24
六年级语文试卷下册12-10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题01-23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5-14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10-16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