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李白随笔

2025-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月下李白随笔(推荐7篇)

月下李白随笔 篇1

在深蓝色的天空中,一些星星像钻石一样散落,试图发出光。满月被一丝云彩缠绕,但她仍伸出玉手轻轻抚摸着宁静的大地。

恍惚中,我好像看见一个人坐在桌子旁。桌子上有一支蜡烛在燃烧。风吹得又亮又黑,我看不清他的脸。我走近他,但看到他慢慢站起来。我以为他感觉到了我的到来,但他渴望地说:“床前的明月,也许是地上的霜。我仰望明月,俯视故乡。”

原来他是李白。

我悄悄地往后退了一步。我不想打断诗人对诗歌的兴趣。

在风清月白的夜晚,有这样一个流浪者。他在月球上表达自己的爱,向千里之外的家乡诉说自己的爱。

轻轻地仰望明月。

我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才抬起头,然后我发现我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我转过身,看见那个男人靠在门上。李白,不朽的诗人。

所有的声音都是静止的。

然而,在寂静中,我不知道谁的玉笛在暗中吹奏。他和我的耳朵都被风吹了。它远,近,藏。

原来是一首折断柳树的歌。

过了好久,他松弛的眼睛终于聚集起来,叹了口气。他抬头看着月亮。一首“春晚在罗城听笛子”的七首诗从他嘴里唱出:“谁的玉笛在黑暗中飞扬,散落在罗城的春风里。在这夜曲里,当你听到折断的柳树时,你为什么不觉得自己是你的家乡呢?”

悠扬优美的笛声还在耳边回旋,但时间似乎过得很快。

唯一不变的是另一边的月亮。

笛声渐渐消散,接着传来笛声,飘渺清脆,略带忧伤。

”小生吞了一口。秦娥梦想着在秦塔里打破月亮。秦露月。每年,柳树色,巴陵伤告别。

你以前常去清秋节。咸阳古道音沙俱全。尘埃的声音是罕见的。西风依旧,汉代的陵墓正处于鼎盛时期。”

一个人向我走来,仿佛要带着一丝微风。

转过身来,我看到他“亭台楼阁像一棵孤零零的松树,迎风飘在岸边像一棵柳树”原来,又是他。李白,不朽的诗人。

这是一首很好的歌“回忆秦娥”。

秦楼人月,相对失眠,月是忧郁的,人还是沮丧的.,梦中的感觉,眼前的情景,相声。

月亮

我面前的一切都在飞快地旋转。我闭上眼睛。再次打开,是明月,和周围所有熟悉的景象。

我看着明月。

“举杯邀明月,三杯为影。”

“我的歌声和月亮萦绕,我的舞影凌乱。”

……李白清脆的声音似乎伴随着萧的声音,笛子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

李白,这位不朽的诗人,似乎很孤独。

月下李白随笔 篇2

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把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用奔放的笔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山水画卷,创造出一个惊险迷人的神话世界,读了令人振奋,耐人咀嚼,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李白气势磅礴的大作如此,他的一些小诗也不乏这样的灵气,《月下独酌》(其一,下同)便是这簇浪花中的一朵。

这首诗(包括组诗中的另外三首),是诗人在长安做翰林供奉期间所写的抒怀之作。天宝元年,李白在友人的推荐下奉诏入京做了翰林供奉,直到三年后被“优诏罢遣”。这时的李白,表面看来很受皇帝器重,扬眉吐气,荣耀无比,但实际上他是被当作御用文人供人驱遣的:在皇帝身边写点华丽的新词,点缀一下升平,给宫廷增添一些乐趣,正所谓“但假其名,而无所职”。李白天才旷达,为人傲岸不羁,一生“不屈己,不干人”,曾有过“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抱负,以及“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的美好愿望,但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对他来说,无异于一次沉重的打击和无情的摧残,并预示着这位天才诗人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此时他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李白毕竟是李白,他是诗仙,也是酒仙,更是一位豪放豁达之人,无论怎样的挫折他都能从容应对,无论多大的打击都不会把他击倒,《月下独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在一个花香四溢的季节,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诗人带着一丝工作上的疲惫,一份人生的失落,更带着一壶老酒,然后在花团锦簇中自酌自饮。一个人饮酒怎么能尽兴呢?这时诗人想到了天上的明月:把明月邀下,连同多年来与自己不弃不离的影子,三个人一起岂不热闹。但是月亮和影子又怎么懂得饮酒呢?不要紧,要它们暂时陪伴而已,及时行乐,不要辜负这大好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三人盛宴”开始了,不用说,诗人成了当然的主角。他载歌载舞,月亮和影子也紧紧追随在他的左右。从此他们醒时同饮同乐,醉时各自离去,不仅希望结成忘情的朋友,同时还把下一次的聚会选定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之上。

乍读此诗,你或许会觉得我们的这位诗人太过浪漫与潇洒,以至于有点不靠谱,或者令人感到好笑。但如果细读此诗,你就会觉得诗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隐隐的酸楚甚至凄凉,让你怎么也笑不起来。李白性格豪爽,意气奔放,是个自信而又刚强的人,一有人生块垒他便以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方式加以排遣,绝不会以“弱”示人。这就是李白,我们这位可敬的诗人。读懂了李白,也才有可能读懂他的诗作,从而读懂此篇。因此要鉴赏本诗首先就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认识“明月”和“酒”这两个意象在诗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二是认真探究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两个意象作为有效的载体,然后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吟诵成篇,并把抒情推向高潮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毫无疑问,李白很喜欢酒,可以说酒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交游广泛,应酬频繁,送往迎来,几乎莫不与酒有着极大的关联。他的诗篇中,以酒命名的诗题俯拾皆是,如《对酒》《将进酒》《把酒问月》《对酒忆贺监》《金陵酒肆送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以及《春山醉起言志》《山中与幽人对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等,都无不或直接或间接地透出了酒的影子。不仅如此,他还与一个酿酒老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为其去世写下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的悼亡诗,悲痛地说:“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二人之间的关系和李白的豪饮于此可见一斑。从抒情的动机来看,李白借助于他的杯中之物,一来可以把心中的喜悦之情发挥到极致,二来可以使胸中的种种不快得以化解。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呼儿烹鸡酌美酒,儿童嬉笑牵人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诗人得意时内心世界的表露,在《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则是出于一种极度的失落或愤懑的倾泻,但二者又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所特有的豪爽与率真。当然,《月下独酌》属于后者。

同样,李白也是很喜欢月的,因为明月皎洁,这是人类纯洁美好品质的象征。李白的字称太白,妹妹叫月圆,孩子的名字干脆就叫明月奴。更有传言,李白曾下水捉月,乔仲常还为此绘有《李白捉月图》,并配有蔡珪的一首题诗。由于喜欢月,诗人对月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赞颂,诸如《初月》《关山月》《雨后望月》《把酒望月》《峨嵋山月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这些传世之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月进行了着力的描绘,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思。一句话,李白对酒与月的喜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这种感情又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喜好来概括,因为这其中有着深层的蕴含甚或难以言状的隐衷。李白天生傲骨,清高脱俗,自然看不惯那些俗人的纷争,庸人的自扰,以及市侩小人对名和利的追逐,更不要说置身其中了。于是诗人就来个“月下独酌”,以此来淡忘当时社会的各种卑微、庸俗与丑恶,借以表达对摆脱社会羁绊、争取自由美好人生的强烈追求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正如蔡珪的题诗所说:“寒江觅得钓鱼船,月影江心月在天。世人不能容此老,画图常看水中仙。”可以看出《月下独酌》这首诗,感情饱满而真挚,格调热烈而奔放,其中虽不免有消极的成分,但消极之中却又不乏进取,感叹而不感伤,孤寂落寞之中又有几分超然与浪漫。

要鉴赏本诗,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样几个问题:作品清新自然的艺术特色;诗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历来的评家总是以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评价其诗歌语言特色的至理名言。其实不仅仅在语言上,就是在其诗作的环境设置、意象的组合、联想与想象的运用和感情的抒发上,这种特色都有较充分的体现。比方说,此诗读罢会给人留下行云流水、微风拂过水面般的感觉,它的形成是那样的自然与熨帖,似顺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痕迹。不可否认,这其中有语言的因素,但它又绝非单纯的语言问题。另外,在本诗的字里行间,浓郁的浪漫主色彩更是无庸置疑。花前月下漫步,已是很够浪漫了,但那多半是情侣们的浪漫;花前月下饮酒,那是文人们的浪漫,一般诗人都能做得到;假如与明月相邀,与影共舞,那定然是李白特有的浪漫;至于要以无边的宇宙为背景,将下一次的饮宴设定在遥远的太空,让浪漫的境界达到一个至极的高度,那这人更非李白莫属了。不难看出,自然的联想和想象是本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诗人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人生最高追求,由“花”而“春”,由“酒”而“歌”,而“舞”,然后再由“月下”到“云汉”,从而把浪漫主义表现手段推向颠峰,为淋漓尽致地抒发那种喷薄而出的浪漫主义激情蓄势。在李白的整个诗作中,《月下独酌》尽管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篇,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李白“才气奔放,兴到笔随”;沈德潜《说诗晬语》这样形容:“太白落想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舒卷,从风变灭。”评价极为中肯而确当,它生动地说明了诗人卓越不凡的诗才,豪放飘逸的诗风,更形象地反映出诗中那化解不开的浪漫主义情结。这样高度的赞誉只适用于李白其人其诗,因为李白那样的诗才、诗风只属于他自己,别人无法与其分享。

参考文献

[1].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 北京:中华书局, 1957年版。

[2].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3].王瑶, 李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4年9月版。

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 篇3

关键词:《月下独酌》 泰译本 形式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古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国内外翻译名家对李白诗歌青睐有加,早在19世纪英译界就开始了李白诗歌的译介。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李白诗歌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认识。

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Yong Ingkwed)和张萨达(Chang saedang)曾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两位译者都有华人血统,精通中国诗词,擅长用泰语作诗。黄荣光一生翻译的诗作涵盖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等,共计251首,他的译著在泰国历经多次再版。张萨达是泰国诗坛的翘楚,被誉为泰国具象派诗歌的开拓者,其泰文诗歌曾被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语国家。张萨达翻译的中国诗词覆盖范围很广,从《诗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都有涉猎。

黄荣光译著《中国生命之歌》一书中共收录了李白的12首诗歌,张萨达译著《中国诗歌》一书中收录的李白诗歌有11首。本文选取两本译著中的《月下独酌》一首,重点比较其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等方面,从而作出评价。

二.比较《月下独酌》的两个泰译文

《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充分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周啸天,2008:3)他和月相伴,凸显了内心的孤寂。此诗意境深远,被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译文能否再现原诗的意、形、音之美,对译者的水平也是一大考验。

1.形式层面

1.1诗歌格式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诗,共14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黄译共14句,张译也有14句,这两种译文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向异域读者传达原诗的长度,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张译不同的是,黄译在译文下方作了注解,在译文的开头作了译者介绍,而张译则在译文后面附上了诗歌的内容讲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故而作注和讲解的方式有助于译文思想内容的传达。

1.2韵律节奏

原诗是一首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韵律感十足。通过对比,黄译基本等同于泰文中韵文的一种诗歌形式,即译文每一行有严格的押韵,且大多都采用诗体语言,每一句的语言基本与原文对等,看上去十分紧凑精干,称得上是“以诗译诗”。张译则为自由诗体,即每一行不拘泥于字数的长短,没有押韵,且语言为通俗语体,译者自己也坦言:“我译中国古诗其实是在译诗的灵魂。虽未能按照原作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但译文别具一格,即我自己的风格”(Chang saedang,2005:5)。

对翻译格律诗而言,黄译要略胜一筹,因为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韵律之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为泰国读者所了解,正是有了韵律格式,诗才之所以为诗。张译则没有向读者传达原诗作的韵律之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的韵味。但必须承认,张译采用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1.3诗题的翻译

关于诗题“月下独酌”共四个汉字词,“独”和“月”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黄和张的题名翻译都称得上是完整的翻译,两个译文都用了diao(独)和chan(月),诗人孤寂的心境不言自明,保留了其中的韵味。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译将题名控制在四个词且为四个音节,可以说是在传意的基础上做到了形式对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诗词的风貌,相比之下,张译的诗题则稍显微冗长。

2.意义的传达和语言层面

2.1意义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讨论译文是否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历来国内外翻译界对译文的评价都离不开“忠实”和“语言”的层面,西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谭载喜,1991:24)。从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论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一不在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译文只有完整无误地再现原文,才能达到翻译的基本要求。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也是将“意美”放在首位的,当三美不可兼得时,要舍音、形之美,做到意美。可见,忠实对于诗歌翻译也同样重要。从整体而言,黄译再现了原诗的意义。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意思上,两个译文都算是成功的翻译,但基于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再加上译诗之难,在传文达意上难免出现意义上的偏差,请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句的翻译:

黄译本为:chan so chan ro ra chan ram ra ngao yung yoeg

张译本为:chan rong phlen chan mai pai ma chan roeg ram ngao dam

通过比较,黄译更符合原文的涵义,而张译意思为“我歌月静止,我舞月跟随”则没有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2语言层面

黄译本采用优美流畅的诗体语言,而张译本则选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例如:原诗中的一些字词:“花、人、身、歌、云汉”等词,对应黄译本中的“bupphachat/ chon/sakon/so/meknathi”,这些词语通常用在诗歌创作中,相同意思的词张译本分别为:“dokmai/khon rongphleg/changphueak”,则为现代语言,通俗易理解。我以为,翻译诗歌,尤其是李白的诗歌,字词的选用是十分讲究的,选用文学性的诗体语言是必要的。正如泰国著名汉学家林运煕评价黄荣光的译著:“译者在译诗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词汇,包括巴利语、梵语、高棉语甚至北部方言以及那些在泰语中不常见到的词汇。使用这些词汇是必要的,因为译者要把中国古诗翻译成泰语,为了与原作的语言保持一致就必须使用泰语中的文学语言”(Yong Ingkwed. Thawaon sikkhakoson,1989:9)。尼亚·朋毗帕那珀教授这样评价黄荣光:“讲究用词,很好地保留了诗人用词的韵味和修辞格”(Yong Ingkwed.Thawaon sikkhakoson,1989:7)。因此,黄译本更符合诗歌翻译的真谛,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更能向目的语读者再现李白诗歌的风貌。

3.翻译策略层面

在中国古诗翻译中,如何翻译,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不会削弱古诗文的内在价值, 若全部直译,目的语文化中又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若意译,又关系到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归依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依的问题,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直接关系到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状况。

3.1黄译以直译为主,字对字地翻译较明显

从黄译《月下独酌》来看,译者采用直译法为主,有时甚至是字对字地翻译,尽可能地模仿原文句式,译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和原文完全对应。可见译者的策略是尽可能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请看下列译句:

举杯邀明月 Chu chok chuan chan lim

相期邈云汉 nat mai man meknathi

由于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两种语言在行文、遣词造句和搭配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黄译本尽量抛开汉泰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使译文行文和原文一致,这充分体现了译者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形式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3.2张译注重模仿原文句型结构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yam duem ruam suksan mao laeo tang yaek kan

以上两句的翻译,张译本几乎与原诗的句型结构完全一致,虽然张译本采用自由诗体来翻译中国的格律诗体,但是在行文上译者尽量贴合原文的句式,使得译文形式贴近诗歌,加上语言通俗易懂,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既能让读者窥见诗歌的踪影,又能降低阅读的障碍。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象传达给译文读者,黄译本在译文的后面对诗中难以理解的字句作了注释,张译则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把诗的内容讲述了一遍,附在译文后面。作注对于翻译中国古诗这样的文体是必不可少的,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译者须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美的享受。黄译本在选词、炼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力求与原作的语体保持一致。张译本则选择用白话诗译文读者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诗的形式。

笔者认为,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散体诗或分行散文,无论传情达意的程度多么高超,也译不出原诗的风味,也就不能让异域读者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的面目和精妙,从而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黄荣光“以诗译诗”,对李白格律诗无论从形式、韵脚、语言还是从意义的传达上来说都是成功的,而张萨达选用自由体和通俗语来译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李白格律诗的风貌和经典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泰)Chang saedang,《中国诗词》 佛统:张萨达子孙出版社,2005

2.(泰)YongIngkwed.Thawaonsikkhakoson,《诗:中国生命之歌》,曼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周啸天 注评:《唐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篇4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其二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其三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无差别,何况世上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其四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

虽然愁多酒虽少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

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

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月下独酌》词语解释:

1、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14、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15、酒泉:酒泉郡,汉置,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16、大道: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17、酒中趣:饮酒的乐趣。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温(桓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18、“三月”二句: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咸阳借指长安。“城”一作“时”。

19、径须:直须。李白《将进酒》诗:“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20、穷通: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汉书·谷永传》:“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21、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22、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23、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唐李商隐《戏赠张书记》诗:“别馆君孤枕,空庭我闭关。”

24、穷愁:穷困愁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千万端:一作“有千端”。

25、三百杯:一作“唯数杯”。

26、酒圣:谓豪饮的人。宋曾巩《招泽甫竹亭闲话》诗:“诗豪已分材难强,酒圣还谙量未宽。”

27、卧首阳:一作“饿伯夷”。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

28、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9、乐饮:畅饮。《史记·高祖本纪》:“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

30、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31、蟹螯(áo):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白居易《游宝称寺》诗:“酒懒倾金液,茶新碾玉尘。”

32、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卷下:“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此处泛指仙境。

33、乘月:趁着月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月下独酌》创作背景:

李白的诗月下独酌赏析 篇5

李白的诗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⑴花间一壶酒:“间”一作“下”, 一作“前”。

⑵独酌(zhuó):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对:朝着。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⑷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地。

⑹暂:暂时。 伴:伴随。将:和。

⑺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徘徊:来回走动。

⑼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⑽相期邈云汉:“邈云汉”一作“碧岩畔”。相期:相约会。邈(miǎo):遥远。云汉:银河。

【韵译】: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既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唱歌的时候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跳舞。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相约到遥远的银河再见面!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禅是月下箫杂文随笔 篇6

有时候,人与人的差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只差一个“坚持”,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无非在于“自省”,等等而已。

二祖上少林向达摩祖师求法,达摩问道:“所求何事?”二祖道:“我心不净,乞师安心!”达摩对他说:“请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心。”二祖猛然一惊,一脸茫然:“我的心?对呀,我的心呢?我的心在哪里?”达摩笑了:“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都是自找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一次,南泉禅师在对弟子们讲法,他说:“我想卖身换些钱,哪位想买啊?”一个禅僧举起手,站起来喊道:“我买了。”

南泉笑着对他讲:“我这个身价,便宜也不卖,价钱贵了也不卖,你咋买?”一下子把那僧问住了,不知如何对答。

哎,要是山僧我当时在场,拽着南泉的鼻子就走了,哪里要许多啰嗦!呵呵!真理面前,不要畏惧权威,而要单挑权威,怕他怎的?

盘山禅师一日出门游山,在道上,遇到一家送葬的,纸幡飘飘,唢吶呜呜,哭声凄凄,山路上愁云黯淡。

这时,歌郎摇着招魂玲珰,悲声唱道:“红日决定沉西去,未晓魂灵往何方?”幕下孝子哭声一片:“哀!哀!”

盘山睹斯境,听此语,往日的疑团霍然云开雾散,高声大呼:“我开悟了!我开悟了!”一溜烟跑回寺院,把送殡的队伍搞得莫名其妙。

参禅悟道,非得思兹念兹,如痴如醉,须?不可离也,可离者非道也。禅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堆理论。当今之世,谈禅的人多,悟禅的人少之又少,自误误人,谁之过欤?

金牛禅师一辈子只在斋堂做饭,每到吃饭时,他就挎着饭篮在僧堂前,一边跳舞,一边唱歌,“菩萨子,来吃饭!菩萨子,来吃饭!”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此僧胡卢里卖的甚麽药啊?疯疯颠颠的,玩家呀,呵呵!

黄蘖禅师行脚到百丈禅师那里,百丈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呀?”黄蘗说:“山下采蘑菇来。”百丈问:“山里有只大老虎,你不怕么?”黄蘗便大吼一声,百丈挥舞禅杖打过去。黄蘗跃身一闪躲过,朝百丈扑过去就是一拳,挨了黄蘗一顿揍,百丈反而吟吟大笑起来。

晚上,百丈升座对大众说:“大雄山下,有只老虎侍机杀人,大伙儿防备些,我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月下李白随笔 篇7

李白爱酒,人称酒仙。他现存于世的诗就有上千首,其中提到酒的,就有200多首,这就相当于五字不离酒啊,而且李白这个嗜好在他的圈子里也是人尽皆知,所以连宅男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一个开心要喝酒、作诗,不开心也要喝酒、作诗的男人,他的潇洒让无数男男女女迷之羡慕。羡慕他多才多艺,又是耍 剑又是作诗,想逗女孩儿逗女孩儿,想逗男孩儿逗男孩儿;羡慕他潇洒不羁,又能喝酒又能吃肉,想饮几杯饮几杯,就是不醉!

哈哈哈哈!

想必,李白当年定是一袭白衣,于青山绿水间,把酒临风,于酒酣之际,引出一首首千古绝唱。起吟之时必是抑扬顿挫,长髯亦随清风摇动。是李白的豪迈给酒增添了几分魅力,还是酒的清冽越显了李白的几分放荡。不饮酒的李白,我无法想象。李白肩负了太多华夏的文明,没有他,便没有中国诗歌的全盛。而没有酒,便没有李白。

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尔同销万古愁”和 “举杯消愁愁复愁”的压抑给内心的苦闷。他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会成奢侈。诗人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

诗人走了,乘着一叶扁舟,荡着满波清流,浩然归去,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如酒般清醇刚烈的诗歌,还有诗人那浪漫如酒的人生传奇。试想,历史的长空中,诗人是不是还在推杯换盏、邀月对歌?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鉴定下一篇: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