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2025-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1

设计说明:

测“反应时间”设计说明:

教材中的“做一做”栏目中的“测定反应时间”,目的是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自身“做一做”,要求记住本人的反应时间,这样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效果。有好多行业对“反应时间”要求比较高,如运动员、飞行员,我们回想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佩服他反应时间不到0.11秒,这也是他能夺冠的先决条件。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英雄航天员的飒爽英姿深深留在我们脑海里,做为航天员的反应时间也有严格要求,通过事例的引人和问题的讨论,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素养。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设计说明:

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要求学生根据经验讨论问题,并给出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性结论;教师根据该结论进行逻辑推理与实际情况产生矛盾的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注意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讨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引导学生与情景对话,学生之间协商,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设计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设计通过毛钱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通过此过程使学生认识到:(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设计说明:

物理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物理学中的概念往往是现实活动的理想化,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提炼生活中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这些现象的共性,归纳总结出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概念和规律,回归现实生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显示物理学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设计说明:

设计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视科学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现实验方法,达到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可得到用频闪照相、打点计时器、光电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重物自由落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实验纸带的处理,学生体验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图象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与数学公式相比,图象显得直观、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图象直观的美;分析图线展示的物理特性及规律,达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验能力、数理结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达到培养,也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引导思考讨论设计说明:

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设置有效的课堂互动,够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我们有效教学所倡导的原则。设置“如何测量曝光时间?”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本节课从学生的“测反应时间游戏”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期待,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学生经历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充满兴趣和动力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能体会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属概念和规律的综合课。

2、自由落体运动在教材中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例进行研究,其作用有二:一是通过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匀变直线速运动的理解,同时自由落体运动作为一个典型的物理模型也需要学生掌握;二是通过事例说明研究自然规律的一般科学方法。

3、由于本教材将力、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分别放在第四、五、六章,所以不能从受力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而必须通过研究位移、时间的关系来获取。

4、在本章第二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并且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使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比采用频闪照相法更切实可行,将频闪照片用来欣赏和计算说明阻力的影响,可以使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的难点更加自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和大小;(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4)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预测其运动特点;(2)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阅读教材第三部分,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一般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注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2)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可以认为“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重点。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来说,确定“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重点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难点:

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理想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

(应该说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巧妙推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解起来亦是相当困难,但我们只要求学生满怀崇敬的心情去欣赏大科学家的睿智和抱着学习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心态去阅读了解)教学用具:

演示教具:硬币及与硬币等大的纸片、等大的正方形纸片和薄纸板、抽气机、牛顿管、实物投影仪。

学生实验器材:铁架台、打点计时器、钩码、纸带等二人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at

2、位移公式:x12at

23、推论:Vt22ax

请一位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就鼓励。

那么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又推导出一个推论:xaT(复习旧知识并为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埋下伏笔)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部分

生活中经常看到高空有各种物体下落,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的快呢?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3)分析小结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让我们一起看一个牛顿管的实验,从中得到答案

看牛顿管实验,看完请同学来谈谈关于重物体下落和轻物体下落快慢这个问题。同学回答正确,给与鼓励。

由此得出结论: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下落快慢相同。⑴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2、概念理解:①两个条件:只受重力作用 从静止开始下落

②下落的物体除受重力外,还有空气阻力如空气阻力非常小可忽略,那么V0=0,G>>f

(空气阻力)也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⑵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有两种方法来研究:1是通过打点计时器做实验得出

2是用闪光照相的实验(书本P45第四题运用此方法)

由照片可以看出运动轨迹是否直线,速度怎么变化?通过多媒体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频闪照片实验,我们记录下每隔0.02s小球的位置,这样用研究小车运动的方法画出v-t图像,从图像上看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k由式子y=kx+b知k=9.43也就是这个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a=9.43m/s。⑶重力加速度(g)

1、在同一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等

2、大小:取g=9.8 m/s,上面的值由于误差的存在而只有9.43 m/s

3、方向:竖直向下

4、在不同的位置加速度相同吗?

看书P44表格回答问题,并从表格中得到规律:随纬度升高,重力加速度增大

⑷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22212gt

23、推论:Vt22gH ⑸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1、测反应时间(解读资料P58)

2、测井深等有关问题

学生做例题1、2并讲解 ⑹布置作业

学案题目和解读资料1-6题 课堂小结:

以上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采用了一种理想化的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由浅及深的推入,得出一种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基本满足自由落体运动条件的运动研究其规律,最后将规律用于生活实践。这种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在以后我们学习物理时还会经常用到。历史回顾

看看历史上伽利略是如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归纳伽利略的研究步骤。(引导提示学生归纳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猜想与假说——运用逻辑得出推论——实验检验推论——修正和推广假说等)板书设计:

1、物体的下落运动

(1)沿直线竖直下落

(2)受重力作用,同时受空气阻力作用

(3)空气阻力忽略不计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的含义:(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作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力加速度 g=9.8m/s,方向:竖直向下

(3)公式:

Vt=gt h= gt /2 Vt=2gh 教学后反思:

221、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又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重视应用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2

《战国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占领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 经常侍奉 卿: 对人的尊称。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 又怎么 能 不用 说 也要请求行动 空手前去 没有

微同非

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以)金千斤,凭信之物 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的 购取他的头 亲: 亲近,接近。

邑万家(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 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果真 给 一定 邑: 聚居地。

说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走投无路 归附 说同悦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丹不忍以 已 之私,而伤 长者之意,愿足下更 虑 之!”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另外考虑对策吧

伤: 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2)矣。同义复词 对待 刻毒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族的人 被杀戮和没收(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 天 太 息流涕曰: “吾每 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去了 不过想不

所出耳!”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 一种办法 用(它)解除 忧患 并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秦王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好好 抓住 刺

燕国见陵 之耻 除 矣。将军岂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耻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进(6)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也,今 乃得闻教!” 右手腕,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诲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驾车前往(事)已至此 收起来装

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好 首级 用匣子封闭起来

函: 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买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工匠 准备行装(使秦)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3)作助手

忤: 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 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疑其有改 悔,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 嫌他动身晚了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形作意动,以„„为迟。

乃复请 之曰:“日 以 尽矣,荆卿岂 无 意哉? 丹请 先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派 发怒 斥责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之,请 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决同诀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衣冠: 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 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荆轲)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涕: 泪水,名作动,哭。泣: 小声哭。

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悲鸣啊 彻骨寒冷 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

士皆 目,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终已: 同义复词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4)币: 礼品。中庶子: 官名。蒙嘉: 人名。

第 二 课 时

嘉为(之)先 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他)事先进言向 确实惧怕 威势 出 抵抗

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6)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7),而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内: 国内。给: 供。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

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8)。恐惧不敢自 陈,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并

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 禀告 希望听凭

之(9)。”

大王的吩咐 之: 代燕使来见一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 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安排 的礼仪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至陛(10)下,捧着装着 按次序进宫 殿前台阶下

奉同捧

秦武阳色 变 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 替(他)怪: 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 曰:“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1),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他些

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 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全部打开 于是

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 引而起,绝 袖(3)。拔剑,刺到 惊骇 自己挣着站起刺 扯断(秦王)

剑长,操 其室(4)。时 恐 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 握住 剑鞘 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起 不意,绕着(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还同环 卒同猝

尽失 其度(7)。而 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一点兵器 许多侍卫 失:使„„失态,使动用法。尺:尺寸,极言少。

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 不得上。方急 时,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来 召唤殿下的

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 无以(之)击 轲,而乃以手 共 侍卫(大家)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就用空手一起

无以: 没有„„用来。搏之。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 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 药囊提(10)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

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

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13)。

残废了 举起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1)以骂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名作状。

不成者,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 三 课 时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未酬。(19)

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 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 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3

[精讲精练] [知识精讲] 知识点1 速度变化量

(1)速度变化量是指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2)速度变化量是矢量.因为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故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也有大小和方向。例如,小球向正东方向做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1=5m/s,10s后末速度变为v2=10m/s,方向向西。取正东为正方向,则有: Δv=v2-v1=(-10m/s)-5m/s=-15m/s 即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15m/s,它的方向是向西.(3)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

① 作法:从同一点作出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始末两个速度矢量v1和v2,从初速度矢量v1的末端作一个矢量Δv至末速度矢量v2的末端,所作的矢量Δv就等于速度的变化量.② 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如果速度是增加的,它的变化量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图甲);如果速度是减小的,其速度变化量就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图乙).③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物体沿曲线运动时,初末速度v1和v2不在同一直线上,速度的变化量Δv同样可以用上述方法求得.例如,物体沿曲线由A向B运动,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如图1).在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可以这样理解:物体由A运动到B时,速度获得一个增量Δv,因此v1与Δv的矢量和即为v2.我们知道,求力F1和F2的合力F时,可以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F1和F2 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与次类似,以v1和Δv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者所夹的对角线就是v1和Δv的矢量和,即v2.如图3所示.因为AB与CD平行且相等,故可以把v1, Δv,v2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就得到如图2所示的情形.这种方法叫矢量的三角形法.[例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则该物体从A运动到B转过90°角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大小为 ,方向为.[思路分析]做A,B两点的速度矢量,并将B的速度矢量移到A点,如图所示,则Δv为速度变化,由RtΔ得: Δv=2v

Δv与A点速度方向夹角α=135°斜向上方.[答案] 2v 速度变化的方向与A点速度方向成135°角斜向上方.[方法总结]速度矢量变化量Δv=v末-v初,用作图法求Δv的方法:从同一点作出初,末速度矢量(不在同一点的,平移至同一点),从 v初矢量末端至v末矢量末端作有向线段Δv, Δv即速度的变化量.[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设支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云周运动,在某时刻t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很短时间Δt运动到B点,速度为vB,做图求出速度改变量Δv=vA-vB

[答案] [知识点]向心加速度

(1)探究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速率)不变,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加速度a没有与v同方向的分量,它只是反映了速度v方向的不断改变.如图甲所示,设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在某时刻t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很短的时间Δt,运动到B点,速度为vB,把速度矢量vA和vB的始端移至一点,求出速度矢量的改变量Δv=vB-vA,如图乙所示.比值Δv/Δt是质点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方向与Δv方向相同,当Δt足够短,或者说Δt趋近于零时, Δv/Δt就表示出质点在A点的瞬时加速度,在图乙所示矢量三角形中,vA和vB大小相等,当Δt趋近于零时, Δφ也趋近于零, Δv的方向趋近于跟vA垂直而指向圆心,这就是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任一点的瞬时加速度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圆心.图乙中的矢量三角形与图甲的三角形ΔOAB是相似形,用v表示vA和vB的大小,用Δl表示弦AB的长度,则有:

Δv/v =Δl/r 或 Δv=Δlv/r 用Δt除上式得

Δv/Δt=(Δl/Δt)·(v/r)当Δt趋近于零时, Δv/Δt表示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 Δl/Δt表示线速度的大小v,2于是得到 a = v/r

2这就是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再由v=rω得 a=rω=vω(2)向心加速度

①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22② 大小:an= v/r或 an=rω

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即方向始终于运动方向垂直.注意:①an方向时刻改变,不论大小是否变化,所以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② ω相同,a∝1/r ③ 向心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2④ 向心加速度a=v/r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推导出来的,对非匀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只要将公式中的速度v改为瞬时速度即可.⑤ 利用v=rω,向心加速度公式可写成a=ωv.2⑥ 利用ω=2π/T,向心加速度公式可写成a=(2π/T)R.[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B.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C.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方向时刻改变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也可用a=(vt-v0)/t来计算

思路分析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快慢的物理量,因此A错,B对.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C错.公式a=(vt-v0)/t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D错.答案 B [方法总结] 向心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变式训练] 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和周期分别为a,ω,v和T.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ω=aR B、vaR C、a=vω D、T2 Ra[答案]ABCD [难点精析1]圆周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

[例3]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C.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

[思路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因此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匀变速运动,选项A,B错,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合外力即向心力,提供向心加速度,当然物体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选项D错 [答案] C [方法总结] 速度和加速度均是矢量,矢量的变化不仅考虑大小的变化,还要考虑方向的变化,匀速圆周运动应该理解为匀速率圆周运动.[变式训练3]如右图所示,圆轨道AB是在竖直平面内的1/4圆周,在B点轨道的切线是水平的,一质点自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在质点刚要到达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滑过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答案] 2g g [难点精析2] [例4]关于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2A.由a= v/r知a与r成反比

2B.由a= rω知a与r成正比 C.由ω=v/r知ω与r成反比

D.由ω=2πn知 ω与转速n成正比

2[思路分析]由a= v/r,只有在v一定时,a才与r成反比,如v不一定,a与r不一定成反比.同理,只有当ω一定,a才与r成正比;v一定时,ω与r成正比.因2π是定值,故ω与n成正比.[答案] D 222[方法总结]①公式a= v/r = rω=(2π/T)R中有三个量时,在某一个量不变时,剩余的两个量的关系才能明确.即在v一定时a与r成反比,在ω一定时,a与r成正比.②公式ω=v/r在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ω=2πn知, ω与转速n成正比.[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A,B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其中A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由图可知()A.A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A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B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D.B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答案] A C [难点精析3]传动装置中物理量的联系

[例5]如图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4r,小轮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A.a点与b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与c点

C.a点与d点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E.a,b,c,d四点中,加速度最小的是b点

[思路分析]皮带轮传动的是线速度,所以ac两点线速度大小相等。所以A,B错;a,d两点加2222速度由a=v/r有:aa=vc/r,ad=(2vc)2/4r,所以aa=ad;在b,c,d中,由a=ωr,有b点加速度最小,所以C,D正确.[答案] CD [方法总结](1)在传动装置中要抓住两个基本关系:皮带(或齿轮)带动的接触面上线速度大小相等,同一转轴上的各部分角速度相等.2(2)在线速度相等的情况下,比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用公式a=vc/r;在角速度相等的情况2下,用公式a=ωr则较为方便.[变式训练5]如下图,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与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上P点的向心加速度2是12cm/s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多大?

22[答案] as=4cm/s;aQ=24 cm/s

222[综合拓展]向心加速度大小a=v/r= rω=(2π/T)R;向心加速度方向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圆周运动知识与其他力学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例6]如图所示,定滑轮的半径r=2cm,绕在滑轮上的细线悬挂着一个重物,由静止开始释放,2测得重物以加速度a=2m/s做匀加速运动在重物由静止下落距离为1m的瞬间,滑轮边缘上

2的点的角速度ω= rad/s,向心加速度a= m/s

[思路分析]重物下落1m时,瞬时速度为v2ax2m/s

显然,滑轮边缘上每一点的线速度也都是2m/s,故滑轮转动的角速度,即滑轮边缘上每一点的转动角速度为: ω=v/r=(2/0.02)rad/s=100rad/s 向心加速度为

2222a= rω=100×0.02m/s=200m/s

2[答案] ω=100rad/s a=200m/s

[方法总结]本题讨论的是变速运动问题,重物落下的过程中滑轮运动的角速度,轮上各点的线速度都在不断增加,但在任何时刻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22线速度的关系(a= rω=v/r)仍然成立.[活学活练] [基础达标] 1.关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B.它描述的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C.它描述的是向心力变化的快慢 D.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2.由于地球的自转,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地球表面各处的向心加速度都指向地心

B.在赤道和北极上的物体的角速度相同,但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 C.赤道和北极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一样大 D.赤道和地球内部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一样大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两物体甲和乙,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且a1> a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线速度大与乙的线速度 B.甲的角速度比乙的角速度小 C.甲的轨道半径比乙的轨道半径小

D.甲的速度方向比乙的速度方向变化得快

4.“月球勘探号”空间探测器绕月球飞行可以看作为匀速圆周运动。关于该探测器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速运动

B. 匀变速曲线运动 C. 变加速曲线运动

D. 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5.如图所示,两轮用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图中有A、B、C三点,这三点所在处半径rA>rB=rC则这三点的向心加速度aA aB aC的关系是()A.aA= aB =aC B.aC >aA >aB C.aC aA

6.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放L/2处有一光滑钉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呈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呈竖直状态且与钉相碰时()A.小球的速度突然增大 B.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增大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小球的速度突然变小

7.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角速度为6rad/s,线速度为3m/s,则在0.1s内,该物体通过的圆弧长度为 m,物体连接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为 rad,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m.8.质量相等的A,B两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之比为2:3,而转过角度之比为3:2,则A,B两质点周期之比为TA:TB= ,向心加速度之比aA:aB =.9.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率在半径是400m的弧形轨道上飞快的行驶,此时列车的向心加速度是 m/s.10.如图所示,长度L=0.5m的轻杆,一端上固定着质量为m=1.0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转动轴O上,小球绕轴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动,杆子每0.1s转过30º角,试求小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11.一物体以4m/s的线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周期为2s,则物体在运动过程的任一时刻,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为多少? 基础达标答案

1.A 2.B 3.D 4.CD 5.C 6.BC 7.0.3;0.6;0.5 8.2:3;1:1 9.1 2 2210.25πm/s/18 11.4πm/s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D.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其向心力垂直于速度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2.如图所示为质点P,Q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表示质点P的图线是双曲线,表示质点Q的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图象可知()A.质点P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质点P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质点Q的角速度随半径变化 D.质点Q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3.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是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边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则:(1)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2)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A:vB:vC=;(3)A,B,C 三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aA:aB:aC=;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为10m/s,物体从A到B速度增量为10m/s,已知A,B间弧长是3.14m,则AB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 ,圆半径为 ,向心加速度为.5.一汽车以30m/s的速率沿半径为60m的圆形跑道行驶,汽车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为多少? [能力提升答案]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4

一、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利用纸带求某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2.进一步提高用描点法作图的能力。

3.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认识物理实验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习物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学会探寻物理规律的方法。3.学习合作完成实验,交流实验体会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本节课在运动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了利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求物体瞬时速度的方法。并且介绍了加速度,知道了它的物理意义及表达式。而这节课是以恒力作用下的小车的运动来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从而为以后研究匀变速运动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及指导学生处理好得到的数据,从而得出速度时间规律。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多媒体给出一些自然界中的物体的运动画面。教师提出这些物体的运动存在着什么规律,如何去探究呢?这时学生会感觉到很茫然,毫无目标。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提示他们对以前学过《利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速度》这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从而得到实验的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四、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多媒体、讲授、讨论、练习等。

五、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打点计时器、小车、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砝码、多媒体计算机。

六、课堂教学设计 引课

放多媒体画面后,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快慢不同,他们的运动遵循着什么规律呢?如何探寻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呢?教师给出实验器材且指出要探究物体随时变化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一系列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很困难,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物体瞬时速度。实验探究过程 1.实验操作过程

把学生平均分为四组。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设计出本组的实验过程。

让第一组几个同学到讲桌前给出本组的实验设想并进行实验操作打出几条纸带。

请其他三组的同学指出第一组同学操作不当之处。教师及时给出评价。第二组同学也一样边

叙述边操作,打出几条纸带。让其他组的同学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另外两组一样。2.课堂交流

教师提问:如何选择适合本实验的纸带呢?

学生:选择一条点迹清晰,没有漏点且点数足够多的纸带。学生:开始的几个点不清楚怎么办呢? 学生:把这几个点舍去,行不行呢?。

学生:计时起点是人为选取的,开始不清楚点可以舍去。教师及时评论学生的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

教师:我们可以选择一清晰的点作为计时起点,还可以选择计数点,建议大家在测量前每五个点选一个计数点。

教师:各组开始选择纸带及确定计数点。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错误之处。

教师:大家在测量时,我建议大家测量每个点与计时起点的距离。学生:我们每两个点测一次不是一样吗?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他这样做每次测量都要挪动刻度尺,这样做很麻烦,并且误差很大。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并且把数据填到表格中。教师:大家想一想如何根据测得数据求瞬时速度呢? 各组进行讨论

学生:我们组选每相邻的两个点的距离为△x,同时对应的时间为△t,根据△x/△t算出该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打点计时器打下该点的瞬时速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求瞬时速度的方法推导过程。

教师;每个组根据各自的纸带测量△x,计算出瞬时速度,并且把数据填入表格。教师:如何根据得到的数据表示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关系呢? 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第一章《利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速度》这一节。我们可以作出速度时间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两者的关系。教师:如何作出图像呢?

学生:建立v-t直角坐标系,通过描点作出图像。

教师:做速度时间图像时应注意坐标轴的标度的选取,描点要准确。教师;同学们开始作图。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有的同学的图像是一段一段的折线,对不对? 学生:如果不是折线,所有的点就不能都在图像上?

教师:我们研究的是一种规律,是大多数点符合的就可以的。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学生:一条倾斜的直线

教师:为什么会有一些点不在图像上呢? 学生:因为测量时存在着误差。

教师:演示多媒体,给出正确的作图方法。V-t坐标系内,有一些点,根据这些点作出一条倾斜直线,使不在图线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图线的两侧。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5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必修5第二章第5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完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基础上再次学习的一种求和的思想与方法。本节课的求和思想为一般的数列求和作了准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证明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Sn,an,a1,n,q中知道三个数求另外两个数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公式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前n项和的应用.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需要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分类讨论思想的进一步应用。●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首先回忆一下前一节课所学主要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aanqa1(1qn)Sn1Sn1q ② 1q ① 或当q1时,当q=1时,Snna1

当已知a1, q, n 时用公式①;当已知a1, q, an时,用公式②

二.讲授新课

1、等比数列前n项,前2n项,前3n项的和分别是Sn,S2n,S3n,22SSn2nSn(S2nS3n)求证:

2、设a为常数,求数列a,2a2,3a3,…,nan,…的前n项和;

(三.例题讲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例1已知等比数列an中, S420,S81640,求S12.a1和q ? 如何求? 一定要求q吗?(基本量的确定)设问1:能否根据条件求设问2:等比数列中每隔4项的和组成什么数列?(探究等比数列内在的联系)设问3:若题变: 数列an是等比数列,且Sna,S2nb,(ab0)求S3n

S2nSnbabaa2abb2nnq,S3nS2n(S2nSn)qb(ba)Snaaa

nanSqn引导学生归纳:若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则每隔n项的和组成一个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相关结论)[说明]解题首先考虑的是通法,先确定基本量

a1,q然后再求和,其次分析题目的特点、内在结构,探索规律,并从特殊向一般推广,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例2.某商店采用分期付款元的方式促销一款价格每台为6000电的脑.商规店定,购买时先1支付货款的3,剩余部分在三年内按每月底等额还款的方式支付欠款,且结算欠款的利息.已知欠款的月利率为0.5% 到第一个月底,货主在第一次还款之前,他欠商店多少元? 假设货主每月还商店a元,写出在第i(i=1,2,36)个月末还款后,货主对商店欠款数的表达式.每月的还款额为多少元(精确到0.0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月底等额还款,即每月末还款数一样,月底还款后的欠款数

yi与第i-1个月底还款后的欠款数yi1的关系是第yiyi1(10.05%)a,(学生分析)三年内还清转化为数学语言是:

y360

22解(1)因为购买电脑时,货主欠商店3的货款,即60003=4000(元),又按月利率0.5%到第一个月底的欠款数应为4000(1+0.5%)=4020(元).即到第一个月底,欠款余额为4020元.(2)设第i个月底还款后的欠款数为yi,则有 y1=4000(1+0.5%)-a y2=y1(1+0.5%)-a

用心 爱心 专心 2

=4000(1+0.5%)-a(1+0.5%)-a 2 y3=y2(1+0.5%)-a y3=y2(1+0.5%)-a

=4000(1+0.5%)-a(1+0.5%)-a(1+0.5%)-a 32 

yi=yi1(1+0.5%)-a=4000(1+0.5%)-a(1+0.5%)

ii1

-a(1+0.5%)整理得 i2--a,(10.5%)i1ai0.5% yi =4000(1+0.5%)-.(i=1,2,,36)(3)因为y36=0,所以

(10.5%)361a360.5% 4000(1+0.5%)-=0 即每月还款数

4000(10.5%)360.5%121.6936(10.5%)1 a=(元)所以每月的款额为121.69元.[说明] 解应用题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一般分为粗读,细读,精读,准确理解题意,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等额还款”,”月利率”,”第i个月末还款后欠款表达式”等;理解题意后,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向数字语言转化,建立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原问题得到尽可能圆满的解答.1112nyyy例3.求Sn=(x+)+(x2+)+…+(xn+)(y0)。

解:当x1,y1时,11(1)nnx(1x)yxxn11ynynn111111x1xyy1yyn)=ySn=(x+x2+…+xn)+(y+2

1ynnn1当x=1,y1时 Sn=n+yy

用心 爱心 专心 3

xxn1n当x1,y=1时 Sn=1x

当x=y=1时 Sn=2n

四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1.如果将例4的还款期限从三年改为一年,其他条件不变,那么每次付款额a将是多少? 2.一套住房的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房价为9000元/平方米.买房者若先付房价的3,其余款进行商业贷款,次月开始还贷款,按每月等额还款的方式十年还清欠款,贷款十年的月利率是0.54%.按月结息,买房者每月应还款多少元?(精确到元)数学建模的方法;

关注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准确度及速度.五.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提炼)(1)主要内容:公式的灵活运用,求和公式解决应用问题;(2)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方程、转化与化归等.六.教学反思 :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板书:略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6

导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如抛出的粉笔头(演示),那么曲线运动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推进新课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预备知识:何为曲线的切线?

打开“5.1曲线运动.ppt”文件,并切换到第二屏,如图

点击动画中的“观看”按钮,动态显示切线的渐变形成过程.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把屏幕切换到第三屏,如图

先让学生根据图中所给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再利用下面的动画进行演示,最后展示给出问题的结论.3.生活实例

把屏幕切换到第四屏,如图

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并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向.点击链球中的“观看”按钮,可以动态再现运动员的掷球过程.屏幕切换到第五屏,给出一个练习题,如图

先让学生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然后再给出正确的答案.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屏幕切换到第六屏,如图

根据图中所给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利用所给器材完成实验探究,并总结出实验结论.然后再分别点击动画中的“直线1”“直线2”和“曲线”三个按钮,动态展示三种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如图

最后给出结论与学生的结论进行对照.分析论证:①直线加速:F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②直线减速:F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反.③曲线运动:F的方向与v的方向成一定夹角.结论: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2.把屏幕切换到第七屏,给出例题,如图

先是给出例题的内容,让学生思考所给问题并给出解答,然后再点击屏幕给出答案.课堂小结

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各自进行.1.独立归纳,应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并能找出重点内容.2.讨论归纳,列出知识的框架图,说明知识的认知过程.3.结合提纲,知识重现,小结归纳.上图先给出提纲,让学生自己归纳后再给出内容.课堂训练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后点击给出答案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7

一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3、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二 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

1、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爱心 专心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

用心

爱心 专心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

用心

爱心 专心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

用心

爱心 专心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用心

爱心 专心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用心

爱心 专心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用心

爱心 专心政治理想。他的代表作《离骚》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而与《诗经》“十五国风”并称“风骚”(风骚,亦成为《诗经》和《楚辞》的代名词)。其他作品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它以炽热的情感、雄伟瑰丽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以及追求崇高理想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决不同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用心

爱心

专心

人格。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继《诗经》以后出项的一种新诗体。形式上突破了四字为主的形式,多采用六字、五字,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句型,内容上采用民间的素材,用华丽的辞藻展开瑰丽的想象,创作方法上大胆吸收深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代的贾谊、东方朔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称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后也有人将秦朝文人仿屈原作的新体诗称为“楚辞”。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的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2、字词积累

读音:修姱()溘死()忳郁邑()侘傺(通假字:偭规矩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菲古今异义词:怨灵修之浩荡兮

竟 宁溘死以流亡兮

偭规矩而改错 用心 谣诼())方圜(通,通,通,通,菲

古义: 周古义: 古义: 爱心

专心

偭规矩()揽茝()延伫()芰荷(其

今义: 今义: 今义:))弥 章

通,容 以为度 古义

今义:

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今义: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今义:

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

(二)挑战任务:

1.诗歌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

2、从诗中找出表现情感的词,并找出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

三 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诗句,感受屈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

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重点指津:

1、研究文章结构: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三)难点解读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2、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3、品析诗句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四)思维点击:

1、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业,就是比喻和比拟,即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借对自然界事物的描写,入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要描写的对象或内心的情感的表现手法,一般用于一首诗或是一章诗的开头。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⑴ 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⑵ 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⑶ 大量使用对偶句。可参见“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所举的对偶句。

⑷ 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侘傺(chà chì)方枘(nâi)溘死(kâ)B.攘诟(gîu)芰荷(zhī)岌岌(jíjí)C.鸷鸟(zhì)方圜(huán)兰皋(gāo)D.谣诼(zhuï)罹难(jí)杂糅(rïu)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C.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3、默写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继而指斥那班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楚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是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是一种新诗体,与汉赋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C.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D.《楚辞》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5.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本诗也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C.本诗还表现了诗人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D.当然,本诗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能级二:

1、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 ⑴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⑵ 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⑶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⑷ 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⑸ 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阅读屈原的《涉江》部分段落,回答2~3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例句:旦余济乎江湘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在乎山水之间。

C.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3、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李牧连却之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驾青虬兮骖白螭 D.吾从而师之

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的手法。B.本段交待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吾知”的楚国现实。

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阅读《屈原贾生列传》,回答4~7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说人坏话,巴结奉承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派的人)之害公(公正的好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离,通“罹”,遭受)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方正:_______,穷:_________,信:_______,约:______,微:_______。

5、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离骚”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大意.能级三

1、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必须符合文段的主旨。

用心

爱心

专心

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这些思想、文化的传承也铸就了中国文化,也正是这种吸收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辉。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屈原,请你建立一个介绍屈原的专题网站。请说说你的网站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

五、自主探究指导

课下搜集材料,以“我眼中的屈原”为题,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能级一:

1.D 2.A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4.D 5.D 能级二:

1.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⑷ 伏清白以殆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⑸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B(提示:相当于介词“于”)3.A(提示:A是使动,其余是意动)4.A(提示:采用了象征手法)4.品行端正 困窘 忠诚 简洁 含蓄 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 6.离骚者,犹离忧也 7.介绍了《离骚》的写作原因和艺术特色

能级三:

1.阅读陶潜,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告诫激励着一代代人继往开来 阅读李白,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激励着一代代人书写正直人生 2.专题网站包括: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的诗歌特色介绍,屈原的相关评价,研究屈原的图文音像资料等。

用心

爱心

高中物理 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上一篇:篮球赛责任书下一篇:开班典礼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