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读书心得(精选5篇)
他们一起来到森林。狐狸走在前面,老虎紧随其后。兔子和小猫的一些动物害怕躲藏。
狐狸对老虎说:“好吧,我没有骗你!”老虎看见了,就逃跑了。
但是愚蠢的老虎不知道森林里的小动物害怕老虎躲藏,而不是狐狸。
(1)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那么它的危害也就会消失 (停止) 。
(2)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这种行为) 是有很大危害的呀。
(3) 致力于别种学说 (这里应该是指有别于儒家的学说) 的研究, (对其进行适当地磨合改造) 那么它有危害的那些弊端就会消失了。
(4) 对别种学说进行研究, 是有害的呀。
杨伯峻先生采取是第一种观点的, 他翻译的原文是“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 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其用以佐证的理由是:“《论语》共用四次‘攻’字, 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 《颜渊篇》的‘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 这里也不应例外。”乃是“以本经用语例决之” (程树德《论语集释》) 的方法, 是比较可信的考证方法, 但是杨伯峻先生只将这种方法用了一半, 没用彻底, 在他的这种翻译中将“已”字解做“停止、消灭”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论语》中“也已”二字的情况。全书共出现了六次, 分别是:
《学而》———可谓好学也已 (1.14第九页) ;《为政》———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2.16第十八页) ;《雍也》———可谓仁之方也已 (6.3.第六十五页) ;《泰伯》———其余不足观也已 (8.11第八十二页) ;《子罕》———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9.11第九十页) ;《子罕》———斯亦不足畏也已 (9.23第九十四页) 。
除了第二条之外, 杨伯峻先生自己也全将其余五条看做语气词, 没有译出具体意思。那么“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话, 《论语》里共用六次“也已”, 其他的五个都是语气词, 一般无意, 这里也不应例外。用“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方法再进一步的话, 就可以得出我们上面列出的第二种解释了, “攻”解为“攻击”, “也已”解为语气词, 即“攻击他种学说, 这是很有害处的 (行为) ”。
程树德先生即采取这种观点, 也是笔者偏向接受的。其原话是:“《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 如‘小子鸣鼓而攻之’, ‘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 不应此处独训为治, 则何晏、朱子之说非也。‘已’者语词, 不训为‘止’, 如‘末之也已’, ‘可谓人之方也已’, 其例均同, 则孙奕、钱大昕、焦循诸家之说非也。” (《论语集释》108页)
他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位解释论语比较出名的人物, 程先生就是用这种以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本书中的例子的方法将他们一一都驳斥了, 算得上是最有信服力的方法。
何晏说:“攻, 治也。善道有统, 殊途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就是说研究和学习异端的学问有害, 即上面所列的第四种观点。受他影响,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范氏曰:‘攻, 专治也。”
至于第三种观点———研究“异端”的学说, 将其与自己所主张的学说相互磨合求中, 从而消除其中的害处弊端。其支持者以焦循、刘宝楠为代表。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用焦循的说法道:“焦氏循补疏《韩诗外传》云:别殊类, 使不相害, 序异端, 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 彼此互异, 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 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即是说, 攻治异端, 使相异之两端摩之而不异, 从而到达“斯害也已”的目的, 即“所谓使不相悖也”。他这是想利用儒家中庸的观点将孔子的形象善化, 是明显的尊孔抬孔行为。
笔者偏向于程树德先生所持的观点, 这可以从《论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孔子的言行形象得到论证, 且举出以下例子说明: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2.18第十九页)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8第八十九页) 慎言之人, 讷言之人, 四毋之人, 善扣两端之人, 岂轻易会去攻击异端之人?
参考文献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轻易地被他人欺骗。
有一天,表弟在我家玩。我只是口渴了,出去买了一瓶可乐。
让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我家陪表弟玩。当我回到家时,我发现家里所有的零食都被表弟吃完了。我怒气冲冲的走到表弟身边,严肃地对表弟说:“小当当,你看看,你是不是把我的零食全部吃光了。”可表弟却说:“不,不是。”我大声地说:“什么,那是谁吃的?”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是我近期看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阿嬷。在战后时期,家里非常贫穷,生活物质非常缺乏,食物是从河里漂下来的东西;明明没有吃过饭,却说饭早已吃过,佐贺只有饿着肚子去上学……这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书中数不胜数。 阿嬷的房子旁有一条河,河的上游是一个菜市场。阿嬷就把她的法宝木棍横在河里,法宝总会把一些从上游漂下来的树枝、木片等拦截下来,晒干后当柴烧:“这样,河水可以保持干净,我们又有免费柴火,真是一举两得。”
木棒拦住的不只是树枝,还有一些卖不出的蔬菜,被卖菜人丢在河里后,也让阿嬷给截住了:“开杈的萝卜切成小块煮出来味道一样,弯曲的小黄瓜切成丝用盐腌一腌,味道也一样。”还有一些果皮受损的水果,对阿嬷来说,也“知识外表差一点而已,切开来吃,味道一样”。
佐贺的超级阿嬷乐观开朗,使她贫困的生活也多姿多彩。她在贫穷中不悲观叹气,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感恩于上天的赐予,还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好点子来改善生活。她工作勤勉,思想与众不同,富有大智慧。我要像阿嬷那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奋力向前,即使跌倒了也要爬起来,因为“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阿嬷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让我们做一个像阿嬷一样的人,何乐不为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 狐假虎威可以算是一种心理防卫方式。心理防卫方式最早是由早期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来的。所谓心理防卫, 就是当人们面临困难、冲突、挫折时, 为了不至于在情绪上引起过分的痛苦与不安, 可以采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心理防卫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有一种叫“认同”, 狐假虎威便是此方式的一种表现。
可“狐假虎威”是贬义词, 这是约定俗成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狡猾。我想这个词语就为我们定下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一方 面学生领会到了课文的中心主旨,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初步引导他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本以为这课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却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有没有搞错, 这样的狐狸也有人喜欢?”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呢?教室里炸开了锅, “狡猾, 这还用说吗?”“聪明, 聪明……”干脆请大家重新回到故事当中去, 通过一场辩论赛去寻找证明观点的依据。孩子们迅速被分成了甲方乙方。
甲方:课文中有“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 说明狐狸在打坏主意, 不就是狡猾吗?
乙方:“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 把狐狸逮住了。”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 狐狸应该救自己。
甲方:“狐狸带着老虎朝森林深处走去,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没有真本事, 装成了不起的样子骗老虎, 就是狡猾。
乙方:不演得像一点, 老虎不相信, 还是要吃了它, 为了保护自己, 把老虎也糊弄了, 真是聪明。
双方僵持不下, 我顺势说道:“‘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 这样的内容你还在哪篇课文里见过?”“‘狐狸和乌鸦’”, 学生说。我个人认为, 在“狐假虎威”中再用类似的词语绝非偶然, 是为了突显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 引导他们通过回忆、比较体会这些狡诈、做作的神态是狐狸惯用的伎俩。
是啊, 灵活的脑子用在正道上就是聪明, 用在歪门邪道上就是狡猾。如果这样分析, 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赶走百兽, 保护自己, 那有什么错呢?可是, 就作者写作意图来说, 这课还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字来体悟狐狸的狡猾的, 而非聪明。
通过辩论, 学生们有的认为狐狸是狡猾的, 有的则认为狐狸是机智的。不同观点的支持者, 依据文章中狐狸的形态及语言特点进行辩论。学生们都在辩论中展开思维, 明白了评价某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依据。
反思:
1.我们希望“甲方乙方”的出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 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 不能为了出现而出现“甲方乙方”。我们希望课堂中有不同的观点, 但不能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化, 而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产生错误的分析结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一些与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 课堂教学往往会滑向失控的边缘。
【狐假虎威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07-02
读书笔记,读书心得06-24
读书心得是什么(乔布斯传读书心得)09-30
读书活动的读书心得05-04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10-08
简爱读书心得07-03
细节读书心得07-16
水浒读书心得07-27
1984读书心得07-28
《失控》读书心得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