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制度(共10篇)
为积极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医疗技术进步,规范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维护医疗单位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应体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符合社会需求并有利于基本医疗服务开展的要求。
2、医疗机构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应提出正式书面报告,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表》;
(二)诊疗规范,内容包括:服务项目的规范名称(包括项目简称或英文缩写)、项目类别、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临床意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
(三)省级及以上专业学会的书面推荐证明;
(四)公开发表的临床应用资料;
(五)国内或国际价格资料;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3、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实行技术认定和价格审批制度。
4、对属于新增项目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成本资料进行初审,并对价格水平提出建议,向省物价局和省卫生厅提交正式申请报告及医疗机构有关申报资料。
5、医疗机构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必须遵守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码标价,规范服务,并接受价格监督检查。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16;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调查分析了1999-2005年来23所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呈逐年增设趋势,选择增设的项目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的时间顺序的影响。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种类比例上占一定地位,但在教学时数比例上较低,教学由引进的老项目教师和原来的其它项目教师经过自学或简单培训后承担。新增项目课程的出现和发展是体育功能发展变化在高校这一系统内的反映。新增项目课程仍有发展的空间。建议根据学生需求,辩证地、适当地增设新的项目体育课程,可以考虑选择社会上流行的,具有休闲娱乐性的项目;对于已经增设的各项目课程,可以扩大其授课单元、增加其总学时数;适当增加专业师资,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建议要注意辩证思维,既要发挥新增项目课程优势,又要发挥体育课程整体优势,要对发展变化的体育功能有正确的理解,辩证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关键词:新增体育项目;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体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95-04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 Courses in Colleges
FU Wen-kang1, XU Xiao-dong2
(1.Nanjing University.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Jiangsu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 courses in colleges from the year of 1999 to 200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new sport courses have an ever-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events in these course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time order of popular and fashionable events in society. The new sport courses have a considerable status in types and proportion, but are in a low proportion in teaching hours. What's more, the teachers responding for these courses mainly consist of newly-employed and already-employed teachers of traditional events who are self-educated or have received a short-term training in the new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s courses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of sport in colleges, and they still have a great capacity of growth.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should dialectically and properly offer more new sport courses, especially in some fashionable and entertaining events in society; those already-offered courses should be enriched in teaching units and total teaching hours; more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be offered properly and training for teacher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proposes that while the new sport courses try to demonstrate their strength, the overall teaching of sport cours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new sport courses should develop dialectically with the guide of insight into the ever-changing function of sport.
Key words: new sport events; new sport courses; function of sports
体育的功能是指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体育功能得到了发展[2]。有学者提出新时期对我国体育功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体育健身和娱乐功能,普遍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满足人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应当是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有学者提出体育功能有主有次,有强有弱, 但却不是固定的,而增强体质可能是体育的特有的主要的功能之一,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相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政治背景下,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不同课上就很有可能不是主要功能[4]。学者田雨普提出,新时期在体育功能中健身功能是基础和核心地位的,他分析的体育的健身作用包括促进优良品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还有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满足小康社会人们对强身、健美、休闲等体育发展的新需求[5];其他学者也有相关表述[6,7]。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体育功能论述不尽相同,却反映出一定的共识,即体育功能是不断发展的、目前体育功能除继续保持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它的健身、休闲娱乐性功能及所具有的人文功能则突显出来,人们对体育的健身、休闲娱乐性功能日益的重视,同时,社会上一些休闲娱乐性同时又具有锻炼性和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受到大众的欢迎并流行。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大部分是以某种运动项目或技能为载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即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是以体育项目教学来完成的。近年来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增加了许多项目的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新的体育项目的技能作为选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社会中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影响着高校,高校中体育功能的实现要通过体育课程具体去实现,高校近些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如何,高校体育课程新增体育项目都是哪些,具
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状况是否反映出了或者说符合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这些课程今后要如何发展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3所高校的体育部领导、教学秘书、资深教师、普通教师共70人,大学生34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法 问卷包括:高校公共体育新增课程开设状况调查问卷、体育部教师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6%、90%、96.67%。对于问卷,均采用重复测量和专家判断的方法做了信、效度检验,具有良好信效度。
1.2.3 访谈法 分别对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
1.2.4 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状况
2.1.1 1999-2005年增设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在所调查的23所学校中,各高校在1999-2005年中均增设有若干课程,各高校新增设课的具体年份各不相同,每年会有8~15所学校新增设课程。1999-2005年的详细信息如图1所示,增加课程在2001年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2003年的波动则很小,此外,各年份都是增加的,观察增设课程数的趋势线可以看出,1999-2005年新增体育课程的学校数总体上是呈上升势。如果把每年增加课程的学校的平均数与每年平均增加的新增项目课程数目一起分析,就可以估算出增设课程的学校平均每年增加的新项目课程的数目及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1 每年增加课程的学校数目
图2 每年增课的学校平均增设的课程数
以上两个数据表明,每年都会有高校新增体育课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增加这类课程,在每年增课的学校中,平均都要增加1~2门课程,这说明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体育课程。分析图1中2001年增课学校数量的下降,可能是与新的课程纲要正在讨论之中有关,当时为了使自己学校的改革少走弯路,很多学校持观望态度,暂停了一些改革。
2.1.2 1999-2005年各学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项目种类、分布、项目特征、增设项目的时间特点
2.1.2.1 1999-2005年各学校增加课程的各项目的种类、分布状况 从1999-2005年,在所调查的23所本科高等院校中,每个学校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项目的体育课程。新增课程涉及项目种类较多,达到22项。涉及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手球、台球、定向越野、轮滑、瑜珈、街舞、健美操、形体、健美、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舞龙舞狮、散打、跆拳道、击剑、拳击。但是,并非所有的学校都选了所有项目,每个学校选择的仅是其中若干项运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选中以下新增项目的学校数目
由被选择次数可知,各高校大都比较集中地选择某些项目,被选中最多的项目分别为: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形体、网球、定向越野,分别都有5~9个学校选择了它们,其中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项目分别被30.43%~39.13%的学校选择;其次是轮滑、艺术体操、橄榄球、街舞、舞龙舞狮,分别有3~4个学校选择了这些项目;选择较少的有棒垒球、手球、击剑、高尔夫、拳击、台球,分别有1~2个学校选择了它们。
2.1.2.2 1999-2005年各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项目特征 1)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的特征分析。高校新增项目课程中的运动项目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社会上各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关系密切的,社会上先有这些运动项目,高校才可能增设。近些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大量新鲜、刺激的运动项目层出不穷,人们对这些项目或运动有着不太相同的称谓,比如“时尚体育”[8]、“时尚运动”[9]、“新兴体育运动”[10]、“新体育运动项目”[11]。根据这些概念,总结也它们的共性特征,可以方便我们把握新增项目课程的项目特征。
以上这些概念中的体育项目,都涵盖以下几点,即:娱乐身心、新、时尚、趣味,是健康的竞技、健智、休闲、娱乐项目。这些新的运动项目在社会的推广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会做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休闲类体育项目在推广中通过举办一些比赛,加强其竞技性特点来推动其更好地流行与发展,由此也具有一些竞技性特征,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健美、街舞、有氧拉丁、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有的项目是新近流行或引入的竞技运动项目,在推动其发展中,通常淡化其竞技性,挖掘、发挥、扩大它们的休闲性特点来使其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以在推广中加载了很多休闲娱乐的特征
2) 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新增项目的特征分析。根据时尚体育、时尚运动、新兴体育运动、新体育运动项目的概念及特征,表明目前在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运动项目,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运动项目都可属于这些概念范畴,其中很多都可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很好的课程资源。观察上文中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除羽毛球和乒乓球外(它一直有良好群众基础,它们不属于上述几个概念的范畴,以前高校开设很少,是因为它们对场地要求较高),都可以属于以上概念中的某一个,它们与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运动项目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说高校新增项目课程中的体育项目大部分属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或时尚体育、时尚运动的范畴。
既然高校体育课中的新增项目大都属于上述这些概念的范畴,那么,高校新增的这些项目也就具有了上述分析中的这些特征。
3) 1999-2005年各学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选择新增项目的时间特点。从对引入课程具体年份的统计发现,年份不同,项目选择的分布特点不同,每年都较集中在若干项目上,1999-2001年引入较多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健美、散打等项目,2002-2003选择跆拳道、街舞、网球、橄榄球、手球、轮滑较多,2004-2005多选择瑜珈、定向越野、轮滑、跆拳道、高尔夫、台球等。高校选择增设项目的时间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顺序时间的影响。
2.1.3 1999-2005年各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种类数量与其总课程种类数量的变化及比例关系
表2 1999-2005年各校新增项目课程种类数量及
所占比例统计
如表2所示,1998年,在所调查的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已开设体育课程的项目种类总数,最少有6门,最多有13门,平均开设有8.32个项目的体育课程;在1999-2005年的几年中,各学校最少增设有1个项目的体育课程,最多增设的有13个项目的体育课程,平均增设有5.53个项目的体育课程。
再观察表2中第三行第三列数据,至2005年时,增设的课程项目数占体育课程总数目的40.62%,它与原来已有课程的比例占73.91%,新增课程占所开设项目课程总数的比例很大。从所有课程项目种类的数量看,新增项目的数量大大增加,比例已快达半数。这些统计数据是这几年新增的新增项目,不包含已有的新增课程,因为在实际调查中,在1999年前也已经有个别学校已经开设有此类类课程,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有个别学校中有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项目。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这几年各高校课程增设变化较大,新增课程种类较多,在项目种类比例上占有一定地位。
2.1.4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与体育课程总教学时数状况 由上可知,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从种类上已在各学校体育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的反映,为此,本文还了解了各学校新增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的安排及总时数安排,以及新增项目课程的师资状况,这样就较为全面地了解到真正学习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及占总学生人数的情况,从而判断出此类体育课程开展的深度及普及面,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发展的真实状况。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数据可知,新增体育课程在几年的发展中课时比例虽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各校的新增体育课程占到总课程比重的平均数为19.45%,从数字上看,这个比例比较低,与前面的新增课程种类占总课程数的比例有很大差距,两个数据说明虽然新增课程在种类上已大大占据一定地位,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但是实际的课时并不多,也就是说在所有体育课程中这种课的总量不高,只有少量的学生能真正去上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仍是老的项目。
ケ3 新增项目体育课总学时占体育课程总学时比例统计
问卷统计表明有26.3%的学生因缺少名额而没选上新增项目课程。说明目前开设的新增项目体育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新的项目的选项课还是有需求的,但是这个需求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在实践中尝试、总结。
2.1.5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表4 1999-2005年引入师资数量及教授新增课程师资
注:引进新增项目体育教师数据统计中也包含副项是此类项目的教师。
统计结果表明,各高校是在1998年后开始不断增设课程的。增设新项目课程的学校,2005年教授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师人数平均为7.63人,在这几年中引进的教师人数平均为10.68人,按照这两个数据,需要有7.63名新增项目教师,但这几年中新增项目师资引进人数为2.78人,这几年扩招需要增加老项目教师数平均为4.07,实际引进为7.9(10.68与2.78的差额)。
通常高校引进老项目师资教授新增项目或由原来的其它项目师资转项教授新增项目。对于这些教师掌握新增项目知识、技能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有几种途径,自学自练、到社会上学、学校其它教师传授、培训等,最多的为前三种,分别所占的比例为32.12%、20.45%、27.36%,只有一些特殊项目是去参加一些正规的培训,如定向越野、龙舟、瑜珈等。
2.2 对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发展状况的分析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高校体育作为整个体育范畴的一部分,社会大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小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且高校具有对新兴事物相当敏感,有极强融合性,对文化的多元性能够理解与尊重的特点;此外,高校的主体大学生群体,也有着新奇、好尝试、热情、活力、从众、追求新事物的心理特点,所以,高校的学生群体需求能够反映当前这些体育功能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功能转变而出现及发展的这些运动项目被引入高校也有其必然性,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在高校体育中有所反映与体现。
从上述新增项目课程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校新增课程的项目种类涉及22项,除羽毛球、乒乓球外均属新兴、时尚类体育项目的范畴,新增加课程的项目表现出新颖性、时尚性、休闲性、娱乐性、锻炼性、教育性等特征。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每所高校都新增了课程,并且新增课程在种类上有较高的比例,高校选择增设项目的时间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顺序时间的影响,这种种状况都反映着一种必然,即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高校出现、发展不是偶然的、某些人心血来潮之使然,而是有其理论背景的,它吻合了体育功能的转变,是当前体育功能侧重于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反映,是新时期体育功能发展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换句话讲,高校新增课程的增加及需求是体育功能发展变化在高校这一系统内的反映,高校的课程增设改革符合了体育功能的变化。
各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种类上占有较大的比例,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已开设的新增项目课程的范围很有限,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新增项目课程。既然有需求,就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在实践中可以继续发展。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已开设或决定开设的项目要有足够的重视,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比如扩大授课单元、增加学时,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的专兼项结构、提高业务能力等。但是,学生的需求究竟有多大还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上述的数据也反映出: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老项目课程所涉及的学生范围还很大,老项目课程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提示我们注意:任何事物的发展要有度。
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当前体育的功能发展变化,对体育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加深及重视,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或否定体育原有的功能。在体育课程中,新增项目的开设反映了实践中要求体育发挥更多、更满足需求的功能,体现出更多的价值,这是有利的一面,在重视休闲、娱乐、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体质功能的发挥,若过分地、完全追求体育休闲娱乐价值,偏废、摒弃体育的基本功能等就会对体育功能的整体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
体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教育功能。这个教育是全方面的,除了身体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涉及到具体体育项目,对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各有侧重的,比如说老项目课程中球类项目对于学生的团结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是不可低估的,田径、体操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动作的敏捷协调以及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也是不可低估的,这可能是某些新增项目不能完全带来的。
所以,高校在增设新项目体育课程及重视其发展时,不论是从认识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谨慎进行,要辩证地理解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既要注意需求,使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发挥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还要注意原有功能的发挥;既要认识到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也要充分正确认识到老项目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要发挥新增项目课程的优势,还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优势。在实践中要辩证、理性地进行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开设及发展,反映到课程中,就是要客观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3 结论与建议
3.1 1999-2005年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发展状况 ┆1) 在被调查的23所高校中,每年增设课程的学校有8~15所,并且总体呈逐年上升势。
2) 1999-2005年增设的新增项目体育课程项目种类有22种,主要分布在健美、散打、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健美操、形体。新增项目具有新颖性、休闲娱乐性、锻炼性,教育性等特征。高校选择增设的项目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的时间顺序的影响。
3)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数量占目前体育总课程数量的40.62%,在种类比例上占一定的地位。
4)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开设范围较小,其总学时数仅占总课程学时数的19.45%,未能满足学生需求。
5) 几年来平均增设5.53个项目课程,引进2.78名新增项目专业师资,新增项目的授课大部分由引进的老项目教师和原来的其它项目教师经过自学或简单培训后承担。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发展吻合了体育功能的转变,是当前体育功能侧重于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反映,是体育功能发展变化在高校这一系统内的反映。新增项目课程仍有发展的空间。
3.2 建议 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适当增设新项目体育课程,并选择社会上流行的,具有健身休闲娱乐性的项目。对于已经增设的项目课程,可以通过适当扩大其授课单元、增加其总学时数来满足学生需求;要适当增加专业师资,在未能引入合适专项教师或有其它综合考虑时,要中强对转项授课教师的培训,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兼项技能及业务能力。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辩证思维,既注意发挥新增项目课程的优势,又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优势,要对发展变化的体育功能有正确的理解,辩证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4(4):5-7.
[2] 田雨普.新时期体育功能的证认识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3(8):14-16.
[3]梁晓龙. 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3,4:3-5.
[4] 谭华.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历史演变[J].体育学刊,2005(1):19-21.
[5] 胡玉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功能的演变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17-19.
[6] 蔡俊五.时尚体育的十大特征[CP].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7] 邢小泉.提出时尚概念的原因[CP].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8] 时尚运动与全民健身研讨会报道[CP].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9] 顾晓艳,徐辉.新体育运动项目:现代人追求的时尚运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2002.
[10] 2002年8月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http//202.112.16.135.
[11] 李井平,康建敏,樊炳有.时尚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J].体育与科学,2004,25(5):32-34.
[12] 王章明.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J].体育与科学,2004,25(3):75-77.
[13] 杨晶.如何在学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J].体育师友,2005(1):23-24.
[14] 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
贵州省卫生厅办公室文件 贵州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2011年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费用参考标准的通知
各市(州、地)卫生局:
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免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服务规范和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扩大覆盖人群、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项目。省卫生厅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和《贵州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参考方案》(黔
-1- 卫办发〔2010〕180号)基础上,新增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并对相关项目费用制定了参考标准。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参考。
一、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一)扩大儿童保健人群和服务内容
1、服务对象由0—36个月儿童扩大到0—6岁儿童。每年对4—6岁儿童进行1次生长发育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等。
2、对0—6岁儿童开展口腔保健服务。
(二)扩大老年人保健人群及检查内容
1、服务对象由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扩大到60岁及以上老年人。
2、在前期老年体格检查基础上增加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包括肝功、肾功、血脂、血糖),B超,心电图检查。
(三)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
1、及时发现并按相关要求报告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规范开展伤病人员诊治、转诊,并做好卫生学调查处置。
3、协助开展应急风险评估、排查。
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
(四)加强健康教育
-2-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宣传栏、开展咨询活动和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频次,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基础上增加50%。
(五)提高慢性病健康管理率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提高到30%,糖尿病患者管理率提高到37%。
(六)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为重性精神病人每年做一次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包括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电图检查。
(七)孕产妇早期健康状况评估
在第一次早期随访时,在原有体检、妇科检查的基础上,增加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和阴道分泌物等实验室检查,在建卡时对孕产妇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八)卫生监督协管
1、对食物中毒和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2、非法行医信息监测收集,发现后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3、对农民工和生活、医疗存在困难的尘肺病病人进行摸底、统计和上报。
4、对辖区内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及城乡学校供
-3- 水进行卫生管理巡查。
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
二、相关费用参考标准
(一)儿童保健:4—6岁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每次服务费用25元,覆盖率70%以上;0—6岁儿童口腔保健服务每人每年费用10元,覆盖率70%以上。
(二)老年人保健:
1、新增对60—65岁以上老年每年进行1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老年人自我保护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每人每年费用25元。
2、老年人实验室检查项目,每人每年费用90元。老年人管理率达到50%以上。
(三)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元/年、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200元/年计算。
(四)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教育服务频次费用,按项目内容补助。
1、健康教育资料发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增加250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增加60元。
2、主题日宣传活动: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每年在原基础上增加三次,每次费用200元。
3、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年增加2期,达到6期/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元/期,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4- 100元/期。
4、健康教育讲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6次,每次240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2次,每次240元。
(五)重性精神病人常规健康体检:新增实验室检查项目,每次体检费用80元,管理率30%以上。
(六)孕产妇早期健康状况评估:新增实验室检查和评估费用,每人90元,管理率达到80%以上。
(七)卫生监督协管: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0元/年、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800元/年计算。
2009年开始实施的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请继续参考《贵州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参考方案》(黔卫办发〔2010〕180号)和2009年11月24日下发的《关于下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央补助部分)分配参考标准〉的通知》。
三、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卫生局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开展服务,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保证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到2011年医改责任书指标要求。
(二)明确责任,强化指导。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要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类项目的技术指导单位,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
-5- 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根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功能定位分解任务,并落实相应经费,调动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三)落实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实行预拨制和考核结算制。县(区、市、特区)卫生局要根据行政区域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任务数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预拨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实施单位。年底,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结算,不合格的从次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扣减。各项目实施单位要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不低于30%的专项资金补助到村卫生室。
(四)加大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资金使用考核评估机制。严格开展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并利用媒体或公共场所,对项目内容、实施情况和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等情况定期进行公示,提高项目实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信息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6-
-7-
主题词:卫生
公共服务
通知 抄送:卫生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 贵州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1年5月3日印发
共印15份
奥运会新增项目有哪些
冲浪。冲浪运动起源于夏威夷,是一项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东京奥运会,冲浪项目首次亮相奥运会,共设置2枚金牌。由于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差距明显,并未获得参赛资格。
滑板。滑板运动源于冲浪运动,作为一项街头运动,受到了世界各国年轻人的青睐。东京奥运会,滑板首次亮相奥运会。滑板又分为碗池、街式,共设置4枚金牌。中国队派出张鑫、曾文蕙分别出战碗池、街式比赛。其中女子街式决赛中,曾文蕙最终获得第六名。
攀岩。攀岩运动由登山运动衍生而来。东京奥运会,攀岩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攀岩又分为速度攀岩、抱石攀岩和难度攀岩三个分项,共设置2枚金牌。中国队派出潘愚非、宋懿龄分别出战男、女全能比赛。其中宋懿龄在2019年创造了7.101秒的女子速度攀岩世界纪录。
棒垒球。棒垒球包括棒球和垒球,垒球是由棒球衍生而来,两者比赛规则差不多。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棒球和垒球一直都是奥运比赛项目,但由于其比赛时间长、规则比较复杂,受众人群比较少,此后被高尔夫球和七人制橄榄球取代。
棒球在日本尤为盛行,被视为国球。东京奥运会,棒球和垒球被合并成为1项,重新回归奥运会大家庭,此番日本队更是将其视为夺金重点项目。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共六支队伍为:东道主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和澳大利亚。
空手道。空手道发源于琉球地区的唐手,唐手来源于中国的武术,后与日本传统武术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空手道。东京奥运会,中国武术被“踢出”奥运会大家庭,空手道首次亮相奥运会,共设置8枚奖牌。
日本队在此项目上拥有绝对优势,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空手道比赛将会向世界充分展示日本的文化和传统,是向全世界传播的完美方式。”而中国队则派出尹笑言、龚莉两名女将出战,其中在61公斤级别,中国具有夺金实力。
除了以上五个大项外,东京奥运会还新增16个运动小项,减少1个运动小项。
奥运会增加新的比赛项目,可以进一步丰富奥运会比赛,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奥运,参与奥运,从而推动该项目在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据悉2024年巴黎奥运会将继续保留滑板、冲浪和攀岩,而空手道和棒垒球则会被放弃,霹雳舞成为新的选择。
奥运会什么时候结束2021
2021年东京奥运会于公历8月8日(星期日)结束。但因为奥会村对选手滞留时间设限,所以预计参加的奥运选手人数会比较少。另外,奥运会闭幕式的表演也将会简化,结束时间将比原计划提前半个小时,于22时30分结束。
2008年3月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开办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等多个高职专业,为了进一步满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铁路运输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我们对开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下面具体报告如下:
一、开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理由及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1、3G(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通信人才短缺,3G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薪行业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全球最大的3G移动市场,但是,3G相关的人才却严重失调。专业从事3G应用软件开发从业人员不足千人,据工信部预测,仅2010年,中国3G人才市场缺口就在100万以上,其中3G软件工程师缺口就在50万左右。
3G人才短缺现状,使得3G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薪行业,基于3G软件开发人员变得格外抢手。人力资源专家表示,3G软件开发是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根据前程无忧网发布的薪资报告,具有10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年薪在30万元左右。即使是初级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平均月薪也在5000元左右,中高级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月薪平均已超过万元,而且随着3G应用的进
一步深入发展,3G软件研发人才的薪水还会进一步水涨船高!
2、3G行业迅猛发展,使3G专业产业投资前景广泛。
未来几年,中国的3G移动增值业务市场将达到10万亿的规模,未来将保持50%的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因此,移动业务增值市场将迫切需要大量移动增值软件工程师,但这类人群在目前的市场上非常少见,保守估计,随着3G工程大规模的建设和应用步伐的加快,移动增值业务软件工程师人才市场缺口将达到每年20-50万人。
随着3G业务的全面的应用,移动通信方面的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开发,比如平台开发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手机WAP网站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等。
3、利用当前3G系统的发展机遇,提高我国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我国高铁战略的发展服务。从2007年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完成铺轨开始,我国已经先后投入巨资开始兴建郑西高速铁路、京石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广深高速铁路以及南宁到广州的高速铁路等等一大批高速铁路,由此可见,我国铁路运输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与此同时,高铁的移动通信技术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在我国高铁中需要大批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我们要依
托铁路行业,为中国的高铁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二、开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我院现有通信技术专业,成立于1972年,多年以来共为铁路培养通信专业中等技术人才三千多人,他们很多人已成为中国铁通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业务骨干。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通信技术专业建立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新型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全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开办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学院原有的师资、实验实习设施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如此,为开办该专业学院又新增加了实训设备,培训了师资,为该专业的办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1.实验、实训条件充足
我院现有可供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使用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程控交换、传输、通信线路等9个实验室和8个计算机机房,每个实验室均有齐备的实验设备,可以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各个实验项目。校内同时建有通信电子设备装配与调试等实训场地,可满足不少于100人同时进行电气设备组装、测试,电子整机产品装配、调试维修实践技能综合演练。学院还将继续加大投入,更新校内实训设备,扩大实训场地规模,紧跟移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同时满足200人在校内进行实
训。
此外,我院在中专办学时就与铁通公司、地方多家生产单位联合,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每年固定安排我校的学生实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我们还将发展中国电信、石化、电力等地方企业作为学校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拓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服务领域。
2.师资队伍实力较强
学院现有7名通信技术专业专职教师,聘请了4名兼职教师,组成了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新组建的教师队伍实力较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工人技师2人,均为“双实型”教师。他们当中既有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又有肯于钻研、实践教学能力强的骨干力量。兼职教师都是通信运营和设计部门知名专家能手。这只师资队伍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业务素质较高,完全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项教学工作。随着学院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充实该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办学水平,把该专业做大做强。
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现有的设备条件和师资水平,靠我们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我院完全有能力办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该专业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现在的市场行情来看,一二线城市的饱和率越来越高,三四线城市不论从市场前景还是用户需求而言,都充满着更广阔的前景,汽车市场渠道下沉也是大势所趋。所以近几年,东风标致也在转变思路积极应对,通过下沉式网点的建设,在三四线城市搭建更密集的经销商网络、开设多种体验活动。
从上述数据能看得出来,东风标致已经将目光放长远,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对此,东风标致负责人表示,东风标致近几年采用对品牌销售展厅的布局以及电商领域的开拓,以及增加二级网点的布局等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应对汽车市场的渠道下沉。“2016年,我们计划将东风标致的网络覆盖率提升,预计将达到86%,一级4S店网点总数达545家和二级网点总数达1200家。此外,我们还今年,我们还在做一个“千店计划”,希望能在全国实现千家网点的布局。目前,不少4S店已经在三四线城市建成,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东风标致4S店将全面覆盖全国各地三四线城市。”
未来,东风标致想要将销售渠道拓宽,做的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4S店外,他们还将有其他渠道的补充,例如品牌销售展厅的布局、千店计划以及电商领域的开拓。另外,O2O服务模式和狮友汇APP等服务的创新是它们今年工作的核心。而为客户就近提供东风标致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在三四线城市举办活动,提升当地网点的盈利能力是他们的目标和宗旨。“未来,东风标致的销售渠道会更加多样,我们也在创新,希望能走在行业的前列。”
各学院:
为做好我校2017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设新专业的原则 1、2017拟申报新增专业的各学院要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拟新增专业要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重点,以专业结构整体优化为目标,通过专业的增设和调整,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
2、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教高[1999]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7〕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通过增设新专业,促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3、符合我校转型发展规划,新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和相应的学科支撑,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需要,集中学院资源建设好与基础教育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
4、要充分论证新增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前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形势,积极设置与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专业。
二、增设新专业的条件
1、有详细的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专业人才需求论证报告;
2、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
3、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合理的师资队伍;
4、初步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办学基本条件。
三、增设新专业的申报材料
1、《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人才需求论证报告》:说明增设该专业的主要理由及其他有关材料(如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等),着重阐明增设该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见附件),分为审批专业和备案专业;(注:表2和表9不用填写)
3、专业申报情况汇总表。
四、申报时间和要求
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本次新专业申报工作,抓紧时间对有意增设的专业进行调研,认真准备和撰写申报材料,于5月20日前按要求将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报送教务处质量科。
联系人:王伟;电话:2370069;邮箱wangwei524618@163.com。
附件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审批、备案)、《专业申报情况汇总表》 附件
2、《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人才需求论证报告》 附件
3、相关文件
教务处
(试行)
为进一步降低拒借率,满足读者的特定需要,节省读者的大量时间,加快文献的流通速度,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含金量;图书馆经研究决定于2005年4月8日开通网上预约服务。
预约借书是指读者向图书馆预约登记某种暂时被借出的图书,待图书归还后由图书馆按
预约顺序通知读者借书的外借服务形式。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上预约借书已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项业务属我馆首次开展,在预约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问题;我们会加强、完善
此项工作,也请广大读者理解和支持。
服务范围:面向全校读者,每人每次可预约图书1册,高级读者可预约2册。
具体规定:预约方式:
⑴ 非在架预约,即一种图书的所有复本全部被借出时,读者才能在网上办理预约手续。
我馆单册状态显示为“中文开架借”的图书采取非在架预约方式。
⑵ 在架预约,即图书无论出借与否,读者都可以在网上办理预约手续。我馆单册状态显
示为“中文闭架借”的图书,即:1985年以前出版,索书号中有φ标识(A、I、TN、TU、U五类外)的图书采取在架预约方式。不可预约图书范围限定:
⑴ 单册状态显示为“新书外借”的图书不可预约。
⑵ 单册状态显示为“文学开架借”的图书不可预约。预约原则:先预约,后续借。即:读者所借图书只要有人预约,就不能续借。如何预约:
⑴ 在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上,登录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页,通过联机公共检索系统(OPAC)即可办理。
⑵ 建立预约
登录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页,“ID登录”后,点击“馆藏目录”,检索到所需图书,点击“中文外借” 查看借阅状况,若“应还日期”栏目中有日期显示,说明该书已借出,如果所有单册均已借出,则此书可以预约。点击“预约” 按钮,出现“预约请求”对话框,点击“确定”即可。注意一定要认真填写好“电话”和“E-mail地址”,否则预约图书还回
后,图书馆无法通知读者。
⑶ 查看预约
点击“馆藏目录”,进入“读者信息”,点击“预约请求”,可以查看到本人的预约状况,点击带下划线的数字,可以查看预约的详细信息。如不需要,则可以点击“删除”按钮。注意如预约1985年以前出版的图书,则无法删除预约请求;如要删除可以到图书馆请工作人员办理。办理预约图书外借手续:
⑴ 读者预约的图书到馆后,图书馆将根据读者登记的电子邮件地址给预约者本人发出通
知。读者应在预约图书保留期限内,持本人一卡通到图书馆办证处办理借书手续。
⑵ 图书馆对预约的图书保留3天(自发出通知日算起),过期不取,预约的图书将被转给
下一位预约读者。
⑶ 读者手中若持有过期未归还的图书,不能办理预约书的借阅手续,需将过期图书归还
后,方可借阅其它图书。
图书馆
为规范我院对基本医疗保险患者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项目的管理,提高医疗保险服务质量,严格执行基本用药、基本技术、基本服务、基本收费的基本医疗原则,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根据《个旧市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特制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项目审核登记制度。
一、适合对象:所有具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医疗保险门诊及住院就医者均适合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项目包括:
1、心脏彩超(UCG);
2、动态心电图(HOLTER);
3、X-射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
4、核磁共振成像(MRI);
5、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
6、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肾、胆结石(ESWL);
7、高压氧舱治疗(HBO);
三、门诊诊疗应遵循先做一般检查治疗,后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的原则,保证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达到国家规定的阳性率标准。
四、门诊需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的,先由专科医生或急诊科医生填写《个旧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项目审核、报告申请单》,经科主任签字,医保办审核后方可进行检查和治疗。急诊抢救病人可先做检查,但须在5个工作日内补办审核手续。非专科医生或非急诊科医生填写的申请单,不予审核批准。未经审核批准而行检查和治疗者,其发生费用不予偿付。
五、住院期间需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的,由各科室根据病情确定使用,严禁滥做检查,阳性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医生有权拒绝住院患者不合理的检查要求。
六、严禁冒名顶替、借卡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
七、工伤医疗保险需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由经治医生填写《个旧市工伤保险特殊检查治疗项目申请单》,经科主任签字,医保办审核,医保中心批准同意后方可检查和治疗。
八、工伤医疗特殊检查治疗项目包括:
1、CT
2、高压氧舱治疗(HBO)
4、使用目录内进口药品
东北电力大学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2008—2015)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
目 录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1
(一)学校简介〃〃〃〃〃〃〃〃〃〃〃〃〃〃〃〃〃〃〃〃〃〃〃〃〃〃〃〃〃〃〃〃 1
(二)建设目标〃〃〃〃〃〃〃〃〃〃〃〃〃〃〃〃〃〃〃〃〃〃〃〃〃〃〃〃〃〃〃〃 4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6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9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9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15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20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0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4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8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1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二)建设目标〃〃〃〃〃〃〃〃〃〃〃〃〃〃〃〃〃〃〃〃〃〃〃〃〃〃〃〃〃〃〃〃31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31
一、东北电力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学校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建于1949年,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05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与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2个。
学校现有17个院系、13个研究所。有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1161人。由我校教师指导并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36人。
学校有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8人。
学校占地面积8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近5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布局、建设平台‛的原则,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积极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促进学科布局的不断优化。通过强化建设,使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影响日益扩大。在第九次、第十次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连续两次分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773人,其中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硕士学位教师397人,获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8%。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8人。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2、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坚持‚科研强校‛战略,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0项。
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及其他科技奖励121项。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其中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发明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28项。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
3、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臵,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位论文匿名外审等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荣获‚吉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2006年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中,我校是唯一获得‚优秀‛的高校。
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六级外语通过率达100%;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3篇,被SCI、EI、ISTP收录170余篇;研究生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人次;逾17%的毕业研究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校毕业研究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许多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大型电力企业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锐、国家电力监管
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陈有安、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那希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电力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8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
近5年,校园占地面积由47万平方米增至8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33.7万平方米增至49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实验室面积由5.96万平方米增至21.05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臵,近5年累计投入9777万元。现有万元以上先进的仪器设备1808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具有在线使用权的电子数据资源:期刊全文库2种、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种、电子网络书数据库2种、综合性西文全文数据库(EBSCOhost)。
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各办公室、实验室、研究室,为教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5、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能源、钢铁、化工等行业,解决了电力安全、油页岩开发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6370万元。依托我校科技成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油页岩电站—桦甸市热电厂,该厂已安全运行12年,总产值9亿元,利税超亿元,安臵就业人员近1000人。吉林汪清龙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桦甸北台子干馏炼油厂采用我校提出的干馏工艺和页岩油回收技术,使页岩油回收率提高15%,每年创利税2500万元。对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我校教师为主,或以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主,在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办、创办了30余家高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和‚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6、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使我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
近5年,学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200余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0余人次,发表论文2500余篇。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能源、电力科技前沿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10月,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申报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均完成子项目建设,建成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争取2015年前建成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2、具体目标
(1)学术队伍
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351‛工程,即力争在2015年前,培养3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有较强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力争实现全职在校工作院士零的突破。
(2)科学研究
紧密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跟踪能源、电力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在2015年前,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8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0部以上;发明专利70项以上。
(3)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建设期内,力争使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60人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研究生在中文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数量明显增多。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4)工作条件
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建设期内,积极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图书文献资料,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5)服务地方经济
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能源、电力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发展壮大学校大学科技园,力争使之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内科技企业超过50家,年创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超过3000万元。
二、东北电力大学申请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障能源供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吉林省是能源资源短缺省,现有能源的自给率只有44%。但风能和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风能资源800万千瓦,油页岩储量占全国56%。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我省将按照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要求,优化火电资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推动电力行业发展取得突破。2010年,我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116.5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装机容量千万千瓦以上‛。吉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推进油页岩开发利用‛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目标,这是针对我省能源储量和利用状况所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关系到我省新型工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解决风能、油页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与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能源、电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做保障。
我校是一所具有能源、电力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长期开展火(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能源、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急需培养大量能源、电力类高层次人才。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会充分发挥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保证电力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工业和重要保障,电力工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大容量、超临界、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新特征,使得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与维护日趋复杂,电力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我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电网造成的危害和全国性的煤电紧张困难,给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更进一步凸显了电力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解决电力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紧迫。
我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特色鲜明,整体优势明显。现有‚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体机械安全‛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7个。主持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等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以‚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确保电力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我校为电力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为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优化区域布局、填补吉林省电气工程博士授权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
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必须转移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轨道上来。吉林省目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现状是,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除延边大学以外,其余全部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和以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与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当前,在吉林省还没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电气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中的二级学科‚热能工程‛两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模式正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6人。我校这2个学科是吉林省同类学科中仅有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将填补这2个学科在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的空白,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特殊意义。
(四)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东北电力大学作为已有60年建校历史、31年硕士生培养和17年博士生联合培养经历的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已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直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仅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增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现有人才学术潜力的发挥。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必将显著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增列东北电力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证能源电力安全的需要;是优化博士授予单位的区域布局、填补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也是我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始建于1949年,现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内高校唯一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二级学科是吉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该学科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2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确定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首席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共有成员6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学术队伍总人数的33%。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电气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持续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上世纪本学科在大容量发电机组可控硅励磁控制系统、先进无功电源装臵(ASVG)、拒引结合防雷技术、电网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与综合保护等方向的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完成的‚同步电机优化设计的理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5年,本学科以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电能安全、高效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在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分析、电网安全监测与保护、风力发电和电能高效转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承担‚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精度评价及模型校正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企事业合作项目284项,科研经费总额7701余万元。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变压器铁芯及夹件绝缘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运用同步相量测量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在线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变电站高压开关机构箱温度在线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
与综合分析系统‛、‚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分析与决策的研究与应用‛、‚吉林地区电力负荷预报规律性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等5项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5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9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实验室总面积10296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24万元。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1个。
拥有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国内高校唯一的66kV/220kV全电压输变电运行系统、东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模拟风力发电系统,东北地区高校唯一的电力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模拟系统、多级电网及变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等设施。
配备了功能丰富的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和EMTP,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DDRTS,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PSASP,PowerWorld和BPA等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72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91人。通过不断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匿名外审制度、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措施的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报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毕业论文随机抽检评审中,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论文质量位居国内同类申报学科前列。
近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系统分析》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4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共出版教材16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3项。
本学科为国家电力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一批电力企业人才均为本学科毕业生。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本学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我校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发电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电力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全国十五所高校中的唯一非教育部属院校。
(5)科技服务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开发的配电管理系统(DMS)、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臵、风力发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近20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2、问题和不足
(1)目前本学科尚无博士学位授予权,制约了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学术队伍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数量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方向上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
(4)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建设目标
努力把‚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争取在3年内,将电气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和学术水平高的学术队伍;继续巩固在大规模电网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网安全监测与控制等主要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电气节能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立项上有新的突破;研究平台建设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内容
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中期建设任务(2009年~2015年)
(1)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能源‛中的三大优先发展主题‚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和‚工业节能‛,以及吉林省在电力供应保障、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降耗的重要任务,结合本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以下领域上开展研究工作。
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主要包括电力市场机制下电力安全与经济问题、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基于WAMS的大规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等。
2)电网安全监测、保护与控制
主要包括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相关技术等。
3)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风电机组/风电场并网控制技术、风电场接地保护技术、风电场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综合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匹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电气节能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电气驱动能量转换、装备以及集成优化与控制技术、电能质量监控技术、电网经济运行与节能控制技术、大型工业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电气节能审计方法与评估系统研究等。
(2)围绕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紧密围绕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1)力争在2015年前后,增选全职在校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在保持优势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非优势学科方向带头人的影响力,力争在3年内培养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4-5人。
3)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学术队伍中的博士学位人员比例。
4)围绕本学科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力争在3年内建设3-5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
(3)加强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结合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以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为带动,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整体水平。
在3年内,力争‚风力发电并网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平台建设,建设期内建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风电并网模拟控制实验平台、太阳能发电模拟实验平台、电力变流柔性综合控制平台、电力终端能效与节能控制技术研究与测试平台、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平台、基于光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平台等7个实验研究平台。
(4)系统规划,重点突破,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以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力争实现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新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上有较大提高。在电网安全监控、风电场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方向上取得2-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的数量有较大增加。
(5)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大应用性项目的研发力度和已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地区电网线损综合管理与分析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分析系统‛、‚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电能质量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臵‛、‚大型变压器自适应冷却与控制系统‛、‚变压器铁心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本学科的科技服务能力。
(6)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1)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攻读学位。2)邀请本学科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力争在3年内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2-3次。
近期建设任务(2009年2月~2010年10月)
本学科的近期建设任务主要通过三个子项目的立项建设完成。子项目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大规模电网运行分析与控制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6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220万元,共计2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努力开展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基于广域量测系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输电能力、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预期成效:
1)建设完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实验平台;
2)‚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验收通过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2~3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子项目2:电气设备监测与节能新技术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40万元,共计17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本项目以‚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电力系统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分析、保护与节能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变电站运行操作防误闭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理论与分析、新型动态无功调控技术、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器等装臵的研制与推广,和电气节能审计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预期成效:
1)扩建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试验室,使本实验室能够实现1000V以下电力变流装臵的物理实验;扩建电力电子系统仿真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室;增建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实验平台;
2)‚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通过吉林省发改委的检查验收;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子项目3: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20万元,共计1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密切结合吉林省西部大规模风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风功率预测及其特性分析、风电机组联网运行建模及其有效性验证、风电机组所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改善接入运行性能的风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预期成效:
1)建设大规模储能系统、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模拟系统、风力发电联网运行模拟实验平台、柔性交流输电实验系统等平台;
2)‚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吉林省政府检查验收;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建设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5、建设措施
(1)重点实验室是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本学科将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新技术‛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业绩考核、科研项目管理、研究生培养等运行机制,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坚持实施‚未来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在重点研究方向上通过选派国内外学术单位进修、与国内外学术单位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着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坚持特殊人才政策。围绕优势和特色学科,在重点学科方向上加强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加快学术队伍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校外兼职博士、硕士导师等方式,多方位提升学术队伍层次和水平。
(3)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在学科内建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队伍,为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积极组织‚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在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数量上有新突破。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
(4)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保证人才培养与引进、实验平台建设、探索性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创建于1949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
热能工程学科从1992年开始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1)学术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教师比例44.2%。
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
(2)科学研究
针对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要求,本学科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
近年来,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本学科开展了多相流体流型在线智能识别系统和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应用‛项目获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立了‚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以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研究,‚吉林省油页岩基础燃烧特性研究‛项目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提高换热设备能源转换效率,‚能源有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换热设备污垢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制开发,‚水处理技术阻垢及缓蚀效果在线监测评价系统研制‛项目获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成果的应用为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和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项,科研经费总额6054余万元,其中在研项目经费2368万元。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1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它科技奖励4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1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47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821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08万元。现有省级工程研究
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1个。
本学科已建成多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如油-气-水三相流实验装臵、油页岩综合利用实验装臵、换热器污垢智能监测装臵、大型风洞实验装臵、流化床冷(热)态实验台等各种大型实验装臵;有多相流数值计算中心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中心。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计算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26人、博士研究生19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09人。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做到整体优化,层次分明。完善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硕士生就业率达到100%,考博比例超过30%,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第九批、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申报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本科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优秀教材奖1项;‚工程流体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6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使本学科成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学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即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锐、浙江大学副校长倪明江、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洪源渤、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永兴等均为本学科的毕业生。
(5)科技服务
按照国家能源政策,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需求,积极开展为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
本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5t/h油页岩流化床电站锅炉研制‛任务,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2008年连续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厅‚提高油母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油页岩微波干馏炼油及半焦发电集成技术研究开发‛、‚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关键技术‛等系列科研项目。
在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到长春一汽热电厂、大唐珲春发电厂、四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火力发电企业的21台锅炉机组,取得经济效益达21640万元。
在换热器污垢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换热器污垢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和‚基于电导检测的阻垢剂性能快速自动评价装臵‛并应用到吉林热电厂、吉林市热力总公司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100万元。
开展了风机叶片防磨、燃气轮机进口冷却及风电机组叶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
成果已经应用到吉林市源源热电厂、洮南市热电厂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250万元。
2、问题和不足
(1)本学科尚未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只能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博士生,制约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各研究方向带头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还不均衡,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3)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偏少,国家级科技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4)研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需加强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究。
3、建设目标
努力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力争在3年内建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结合电力行业和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科水平。争取国家级重点科研立项、申请发明专利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有较大提高,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使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内容
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突出特色,继续加强学术队伍和研究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子项目1: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建设目标:以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主导,油页岩炼油、发电、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强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程服务与产业孵化功能,使中心成为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的创新基地。
项目内容:建设能源动力装臵运行测试、污染控制控制实验研究系统;油页岩干馏炼油、半焦燃烧、烟气脱硫除尘及污水处理综合实验装臵。
项目特色:能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世界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局势,开发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油页岩是储量巨大的化石燃料,其储量折成发热量仅次于煤炭,折成页岩油相当于天然石油可采储量的5.4倍。因此,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各国能源资源发展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我国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原始创新体系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建设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油页岩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5名左右,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25-30篇,申报发明专利4-5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设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此研究与测试平台为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内容:建设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测试平台包括a、大型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b、大型离心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c、大型水泵气蚀性能研究与测试平台;d、油气水三相混输研究与测试平台。购臵必要的仪器和设备,新建大约2000平方米实验室。
项目特色:汽轮机、水轮机、泵与风机均属流体机械。前两者是把流体的热能和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设备,而泵与风机则是把机械能转变为流体(液体、气体)的势能和动能的一种动力设备。
泵与风机是电力、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以及一些军事工业部门的关键设备。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其结构复杂,工作在高温、高速的恶劣条件下,泵与风机比较容易发生各种机械故障,降低或失去一定的功能。机组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甚至整个生产过程无法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灾难性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与测试平台的建设对于对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预期成果:此系统建成可以从事多相流体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和流体机械节能、安全以及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a、石油工业油气水超长距离混合输送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b、石油管道油气水三相混输流型识别新方法和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c、泵与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装臵研制与工程应用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利用此实验系统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5篇,申报发明专利2-4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3: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目标:在某一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项目内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在‚换热设备的污垢‛,‚火电厂节能诊断与运行指导‛及‚电站系统和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分析‛等研究领域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体系。
项目特色: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的损失为0.25%GDP,2007年污垢损失为616.5亿元。本中心从90年代开始污垢研究、已形成以污垢预测、监测
和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特色,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污垢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5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30篇,申报发明专利3-5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5、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筹划,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搞好‚三个工程‛建设,即、‚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人才引进工程‛。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提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3)结合本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火电厂节能诊断技术、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技术、电站辅机优化设计与节能技术等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与自动化、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4)实施‚科研攀峰工程‛,以承担国家、地区和省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课题为重点,按照横向推进、纵向突破的原则,做好标志性成果的规划和目标责任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5)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实验平台的途径,保障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及优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本学科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和原电力部重点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臵‛、‚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还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对应的‚自动化‛本科专业是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强的学术梯队。学科成员共43人,其中教授10人(占23.3%),副教授18人(占41.9%);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占32.6%),在读博士6人(占13.9%),具有硕士学位者23人(占53.5%);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人(占48.8%)。
本学科实验室面积4100m2,设备总值1550万元,拥有‚节能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和‚自动化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在学科发展中,注重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5年,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74项,经费368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51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6部。
本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223人。已毕业研究生141人,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
(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相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融合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就专业内容而言,自动检测技术、自动化装臵、自动控制技术等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理论与技术也是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学科教师也承担着2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本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动力工程学科。为了适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站向着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所带来的对自动化新技术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自动化学科从动力工程学科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两学科的科研课题始终紧密结合,相互支撑。
本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的部分研究领域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技术为基础的。两学科共同研究了污垢问题,通过研究促进了污垢相关理论的完善,解决了提高换热器效率的工程问题。研究成果获得了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研究工作得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同行专家的肯定,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2)控制科学与工程与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进步,推动了电、动等学科在实践应用领域的发展。电力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及‚大容量、高参数、高电压、远距离‛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依靠先进的自动化理论及技术来保障系统的安全及经济运行。能源及电力工业的发展,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课题,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学科建设目标
以国家电力行业及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与拓展研究方向,积极与电气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基础理论普适性及与其它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优势,全面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实力。力争到规划建设期末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依托电力行业优势、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特色,把加强学科前沿技术研究与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重,加深同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子项目1:火电厂先进控制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控制为背景,设计并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符合火电厂复杂热工对象特性的模拟实验系统,以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为平台,开展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理论及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及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能力。加强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研究方向的整体实力。
力争建设期末,达到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80万元,共计22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火电站运行监督实验中心建设
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为背景,以热工参数和化学参数监测为重点,建立一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技术先进且功能较为完备的参数测试计量实验研究支撑体系。集先进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开展电力生产过程特殊参数检测技术、电力信息化技术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重大项目攻关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力争建设期末,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臵‛学科具备省级重点学科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60万元,共计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3: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信息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处理、信息决策及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型组轮式机器人足球竞赛为背景,进行理论及应用研究。结合电力系统对机器人的需求情况,适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设计并构建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环境。通过项目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1-2人,学术骨干4-8人;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力争建设期末,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万元,共计1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具体措施
1)健全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成立院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加强规划。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全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2)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
按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的要求,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引进或聘请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家,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促进学科中青年教师成长、提高。
3)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
以电力生产过程为对象,突出新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的主导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整合资源,建立学院统筹管理的公共实验平台。重点改善研究条件及提升研究层次与水平,以‚智能控制及机器人研究中心‛、‚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故障诊断实验室‛等为重点,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实验中心为目
标,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4)支持高水平研究,培育标志性成果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重点扶持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全面规划,落实责任,力争实现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经费的较大增长。
强化成果培育责任和意识,落实省部级奖项指标。以纵向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为重点,抓好科技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培育标志性成果。
5)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重点学科专项经费。通过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项目承揽、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81年,现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其中,结构工程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结构工程硕士点。经过27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取得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1)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
本学科学术队伍共3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6人,占学术队伍总数的66.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术队伍中46-55岁教师11人,36-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4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本学科已形成4个稳定的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其中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填补了省内空白。近5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1项、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39项,科研经费总额3924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部分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4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
3)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
本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总建筑面积近10000m2,包括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输电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其中,结构试验室的试验规模及试验条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建筑面积1440m2,内有大型试验台座带双向反力墙,仪器设备总价值1000余万元;主要设备有四通道MTS拟动力实验系统,自主开发研制的输电导线振动疲劳实验系统,微机控制电液伺服5000KN压力试验机等。
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国内1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成立了工程测量、工程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重点开展新结构体系的设计研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
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学科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并依托学科科研成果,形成了以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论文匿名评审和外审制度,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实现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研究生教学和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有2人获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稳步增长,招生人数由2004年的3人,增加到2008年的45人。‚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6部;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
(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土木工程学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学科,国家基本建设水平与本学科的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本建设投资越来越多;对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大容量电厂建设、新型结构、高层结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土木工程学科的高级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也为土木工程学科与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本学科对电气工程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输电线路工程方向是本学科通过长期办学和科研积累形成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国家电力建设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方向主要为电网建设服务,研究输电线路中有关超高压输电铁塔结构体系、紧凑型输电结构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理论及寿命评估。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设更多的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了节省线路走廊,紧凑型输电线路和同塔多回线路的建设要求越来越多,为电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结构工程和电气工程研究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研究和解决。根据电气工程研究人员提供的导地线布臵方式和参数,本学科开展了适用于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猫头塔设计研究,为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保证。针对冰雪等自然灾害开展的输电线路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开发出的抗裂、抗腐蚀、抗冻融的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解决了普通混凝土电杆容易开裂、不能用在高电压等级线路等问题。导线振动疲劳试验研究,对吉林供电公司和通化供电公司老旧线路的运行寿命进行了评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上述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公开出版教材4部。并获东北电力集团科技进步奖和吉林省电力局科技进步奖。
2)本学科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国家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始终将节能建筑的研究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提出:‚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达到节约24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及在役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这需要土木工程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通力合作,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管理与技术人才来支撑,两个学科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可为吉林省的节能建筑研究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本学科低耗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方向属于土木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交叉领域
研究,主要研究适合地域特点的建筑节能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筑及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针对我国应用太阳能采暖发展迅速,节能效果明显的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建筑容积率低,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丰富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商品能源,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解决锅炉尾部受热面的堵灰技术问题,研制一种新型低温省煤器,利用锅炉排烟热量加热实用热力系统的大量冷水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采用该技术改造现有锅炉系统或制造新型锅炉产品,可减少煤耗5%,减少污染物排放量5%。
上述研究成果获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2、本学科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的整体实力。经过3年建设,达到博士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力争2015年前获批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整体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3、本学科建设内容及措施
(1)本学科建设内容
子项目1: 输电线路工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输电线路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平台,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一批从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及施工运行与维护技能型高级人才,大力提升土木工程学科输电线路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电网建设及吉林省电网“十一五”规划需要,充分体现本学科发展特色,开展富有自主创新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在输电铁塔结构选型、铁塔基础选型、新型输电导线静动力性能试验与应用、铁塔吊装技术、输电线路灾害防治、电网设施评估与改造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与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土木工程学科在电力工业中的新的研究领域,以达到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要求。
建设期内完成输电实验室及力学实验室相关技术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购臵与开放基金项目立项,在硬件上形成一个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的输电线路工程实验研究平台,提高土木工程学科输电工程领域的学术水平,更好地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使输电工程实验室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30万元,共计16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效果: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输电线路工程方向的一流技术创新与实验基地,为国家电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 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依托科研项目、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养一批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及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计划的实施,以新能源开发应用、新节能技术研发、新结构材料应用为重点,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城市防震减灾、大跨度桥梁结构、自锚式混凝土桥梁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近断层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新型混凝土材料开发与应用、结构主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强化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学科整体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期内完成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的相关设备更新改造,拟购臵设备包括MTS结构动力实验系统、MTS结构材料疲劳实验系统等,可广泛开展各种结构的多向动力性能测试,完成结构和节点的动力性能实验,力争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使结构工程试验室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5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90万元,共计24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效果:成为具有省内领先水平、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方向的一流技术创新与实验基地,为国家土木工程基本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本学科建设措施
1)加强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定期检查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计划,确保学科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3)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4)以中央地方共建项目、吉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自筹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和赞助,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科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5年,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不断增强。在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LY高效过滤器‛在7个国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近4亿元。现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应用化学二级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1)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学术队伍中45-55岁教师5人,35-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7人;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梯队。
2)研究方向稳定、成果显著
近年来,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化学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电分析与生物纳米电化学等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及其它科研项目172项,科研经费总额5513万元,科研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超亿元。获省部级及其它科技奖励12项,其中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62篇,被SCI、EI、ISTP收录58篇;授权专利2项;出版教材5部。
3)实验研究设备先进,条件完善
本学科在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资金及学校配套资金基础上,积极与企业联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煤油分析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水处理工程实验室、水处理系统仿真实验中心和化学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研究基地,实验室面积456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
学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5部。
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
(2)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一门研究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工程技术学
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紧密相关。多年来,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化学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换热设备污垢、清洁高效燃烧及环境污染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换热设备节能方面的合作研究
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会增加换热设备的传热和流动阻力,加速换热设备的腐蚀,降低换热设备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据统计,污垢给工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约占GDP的0.25%。污垢形成及其机理研究涉及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微生物学、表面科学等理论,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紧密相关。本学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TYHB水处理阻垢在线监测仪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参数检测的微生物污垢诱导期及影响因素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油页岩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合作研究
本学科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在环境污染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油页岩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共同承担了科技部项目‚油页岩炼油、半焦发电及灰渣综合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页岩微波加热干馏过程中痕量元素迁移机理的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提高油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2、学科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经过3年建设,使本学科达到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力争2015年前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以电力行业为依托,突出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特色,侧重节能节水技术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经济水平。
子项目1 :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建设
以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站水处理与环保技术研究所‛为依托,不断加强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建设。开展水质分析及水处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工业用水处理、废水处理等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进行面向火力发电厂补给水、炉水、凝结水、发电机内冷水、循环冷却水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水处理技术的开发。
力争建设期末,建成水处理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承担1-2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培养1-2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
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是促进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本中心主要建立以工业用水、废水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所涉及的化学自动化分析及在线实时监测的研究开发平台。该中心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TOC等大型仪器设备,为本学科从事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力系统煤油等研究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平台。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3-6名学术骨干;努力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具体措施
1)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优势研究方向和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客座教授制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保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特色,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努力培育标志性成果。
3)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学科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促进学科发展。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博士授权立项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本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臵,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十分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实力逐年增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建设的投入力度。专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面积增加到7197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08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
积极支持导师的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工作,为近200名导师设立了研究室,面积达4000平米,配备了必要的设备。
学校不断改善研究生的教学条件和文化活动及生活设施,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保证。
2、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按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检索存在一些困难;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并加大投入,努力构建设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
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子项目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目标: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建成高水平的大学科技馆,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提升学校实验设施、科研平台建设水平。
建设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快学校科技馆的建设工作。在验收期结束前,建成使用面积1.5万平方米的科技馆。
建设成效:通过大学科技馆建设,集中部分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导
师研究室。为研究生教学及教师科研提供条件,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8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3200万元,共计40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完善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建成现代化的学校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建设内容:在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明确信息资源内容,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包括公文、议案、会议、教学、图书文献等在内的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对已建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重新组织,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建设成效:通过建设,使学生和教师可通过学校信息目录进行检索和调度相关信息资源,使学校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共享,形成科学、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支撑系统。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0万元,共计10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督察组和办公室,实行专项任务责任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
(2)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与计划,认真落实并严格执行,保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完成。
(3)保证投入,统筹规划资金使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由学校和具体部门共同负责,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把握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与使用,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4)定期考核,建立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