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精选11篇)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任务型教学?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任务型教学的研究还是以零碎的介绍和个别模仿为主,教师很难从只言片语中领会到任务型教学的本质,更不清楚任务型教学的整体运作模式。作为一名刚参加英语教学的年轻教师,我们只有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寻真理,捕捉任务型教学的发展走向,才能将任务型教学恰当应用于课堂中。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中,可以把任务设计分为三个环节,即任务准备、任务实施和任务后阶段。
第一,任务前。
介绍目标和任务。呈现和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在前一节课向学生说明任务,使学生有时间去完成任务,有关资料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在引入任务时要把任务阐述清楚,即在什么情景下去做什么。布置的任务必须难易适当,太难学生会失去信心,以致任务执行不下去;太简单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觉得无刺激可言。其次,在布置任务时,教师应尽可能不讲汉语。考虑到初中生词汇量有限,教师讲话应尽量用简单的语句,用“小词”,而且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情景,使学生不仅听懂指令,而且还能在自然的语境下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在布置任务时,还要规定时间,如3分钟完成。最后,在小组活动前,教师应将与任务相关的生词、短语等写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放出。语言提示最好结合语境自然地给出,比如一边布置任务下指令,一边给出提示。
第二,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实施阶段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培养其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
首先,完成任务。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根据任务让全班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其次,让学生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如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或互相问,或查字典,最后再问教师。然后,各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在小组学生积极帮助下准备好材料向全班展示,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帮助学生。
其次,展示成果。教师让各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各组所选代表每次应该是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小组展示完时,其他学生或教师如有疑问,可以向小组代表咨询有关问题。回答问题时,既可以是学生代表,也可以是小组同伴帮助回答。完成此步骤任务时,教师作必要的小结。
在实施任务过程中,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建构者,又是学生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应多一些提醒和鼓励,少一些责备,使他们产生心理安全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多给学生正面的评价,突出他们的成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第三,任务后阶段。
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就像在春天播下种子,秋天等待收获的农民一样,学生也希望老师或同学对自己或自己所在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一个总体的评价。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进行检测:(1)各小组负责人以书面的形式先写好书面报告,粘贴在黑板上或后面的墙上。(2)各小组负责人向全班汇报各自任务完成的结果,其他同学记录这些结果。(3)教师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把分数记录在教室前的评分表上。(4)通过投票方式评出这一节课中“讨论最热烈的小组”、“任务完成得最好的小组”。
另外,学生还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我们可以把句型任务化,让机械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身潜能,并且在用的过程中习得掌握语言。其实,任务型教学并不是说不可以传授语法知识,完全可以教授语法知识,而且应该总结、归纳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提供正确的内容并解释为什么错了。在这一阶段,是要给学生补充他们还没有掌握的知识。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它主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实践,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可实施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我思想的技能。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也就是说,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即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特定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沟通、协商、询问、解释等各种交际形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有效地达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的著作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有三个阶段:Pre-task(前任务), Task-circle(任务循环流程), 和Language Focus(语言聚焦)。在前任务阶段中,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在任务循环流程中,学生为主导,通过合作交流形式完成任务并在班级公开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期间,教师起监督指导作用;在语言聚焦阶段,学生分析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且做好笔记,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言重点难点进行练习。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
1.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型教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完成指定任务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在高职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参与交流来完成任务,而教师给以赞扬与鼓励,学生从内心便会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学习能动性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去。
2.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中,学生通过pairwork或者group work来实现学习任务,每一位同学都承担了不同的分工,这就要求他们学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学会协商,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学习,每一位同学的价值都会得到很好的体现与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自信。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能力差异进行分组,语言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及示范的作用,帮助语言水平较弱的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而语言水平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学习优秀学生的长处,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3.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课程设计,使用多种沟通手段完成课程任务。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在其班加罗尔试验报告中提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训练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教授语言知识,并不能够帮助学习者直接地习得语言;而通过让学习者用语言交流来完成任务的过程恰能帮助其产生相应的语言学习机制,从而实现掌握技能的目的。因此,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正是实现“做中学”的过程。
三、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堂设计原则
1.学生地位由被动变主动,教师起引导和监督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整个课堂任务是由学生来完成,而教师本身只是起引导和监督作用。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实现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把握调控课程结构及课堂发展过程,引导鼓励学生,帮助其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任务的选择设计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尽管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英语分层次教学,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在进行课程任务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学任务会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失去兴趣,而比较困难的教学任务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经验或工作需求,设置不同的场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四、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运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中习得语言,实现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尽管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大班授课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把握好时间掌控好全局,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仍是值得教师深思。其次,对于接受传统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使用也将会是一个大的挑战。因此,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前提下,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高职英语 课程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它主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实践,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可实施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我思想的技能。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也就是说,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即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特定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沟通、协商、询问、解释等各种交际形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有效地达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的著作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有三个阶段:Pre-task(前任务), Task-circle(任务循环流程), 和 Language Focus(语言聚焦)。在前任务阶段中,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在任务循环流程中,学生为主导,通过合作交流形式完成任务并在班级公开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期间,教师起监督指导作用;在语言聚焦阶段,学生分析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且做好笔记,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言重点难点进行练习。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
1.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型教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完成指定任务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在高职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参与交流来完成任务,而教师给以赞扬与鼓励,学生从内心便会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学习能动性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去。
2.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中,学生通过pairwork或者group work来实现学习任务,每一位同学都承担了不同的分工,这就要求他们学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学会协商,学会合作。通过合作学习,每一位同学的价值都会得到很好的体现与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自信。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能力差异进行分组,语言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及示范的作用,帮助语言水平较弱的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而语言水平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学习优秀学生的长处,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3.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课程设计,使用多种沟通手段完成课程任务。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 在其班加罗尔试验报告中提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训练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教授语言知识,并不能够帮助学习者直接地习得语言;而通过让学习者用语言交流来完成任务的过程恰能帮助其产生相应的语言学习机制,从而实现掌握技能的目的。因此,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正是实现“做中学”的过程。
三、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堂设计原则
1.学生地位由被动变主动,教师起引导和监督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整个课堂任务是由学生来完成,而教师本身只是起引导和监督作用。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实现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把握调控课程结构及课堂发展过程,引导鼓励学生,帮助其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任务的选择设计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尽管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英语分层次教学,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在进行课程任务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学任务会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失去兴趣,而比较困难的教学任务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是否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经验或工作需求,设置不同的场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四、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运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中习得语言,实现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尽管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大班授课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把握好时间掌控好全局,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仍是值得教师深思。其次,对于接受传统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使用也将会是一个大的挑战。因此,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前提下,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其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一、问题的提出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想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提出了任务型语言学的模式。教育部制定的《英语学科标准》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本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教师应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此说明任务型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将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输入与互动假设”。
1、习得假设。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 的吸收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习得假设认为,掌握语言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的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产生的机制。克拉申强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Krash(1982)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2、变化性互动。Long(1983)指出,语言必须通过“变化性互动”才能习得。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互动。变化性互动可使输入成为可理解性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又有利于语言习得。
(二)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至少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真实性。任务活动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语言环境。这种真实的语言材料应该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应是他们所熟悉的。例如:根据天气预报决定穿什么衣服是日常生活真实存在的。2、实用性。任务活动要把课内所学语言和社会语言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语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用英语介绍家人。
3、意义优先。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形式,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结构形式。
(三)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它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中以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与现实世界有着联系的交际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
3、真实运用任务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在于: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且活动量大,注重培养学生综和运用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符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研究目标:通过开展研究课题,提高教师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中任务的驱动,使学生乐学、好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教学过程中任务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用英语去做事,使学会合作,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研究意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受到我国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应用价值上,任务型教学符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丰富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及理论。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
2、任务型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构建。
3、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4、任务型教学向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的延伸的探讨
(二)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班为研究对象,以下的步骤及方法开展:
1、理论学习:学习新的国家《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学习与任务型教学相关的理论。
2、召开研讨会,分担子课题。
3、通过研究课、示范课进行课题研究。
4、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进行课题研究。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为研究作好准备。我中心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年轻教师,课题开始的时候存在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对任务型教学知之甚少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研组活动时,加大理论学习力度。旨在迅速提高教师的了理论素质。
1、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此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传阅了《外语教育心理学》、《外语教育语言学》,《外语教学技巧新论》、《活动教学论》等外语教学专业书籍。同时大量阅读《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教学刊物。采取教师自学,会上交流、讨论的方法。通过学习教师对“习得性输入”、传统教学方法、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
2、组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课题开展之际正值国家颁布新的课程标准,我们立即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标准,并积极记录学习体会,组织讨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科研。
3、学习任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任务教学在 刚刚被广大的教师所了解。可找到的资料极为有限。课题组负责人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听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讲座后,马上给全体英语教师传达。同时组织教师寻找相关资料。互相借阅,组织讨论。最终使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有了初步认识。
4、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是英语课堂教学实录,教材是PEP。所播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中心电教室把所有的课录下来,我们组织教师观看,教师从中受到很大启发。为改革教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二)讨论课题,根据个人所长分担子课题。
经过大量的学习,教师对课题有了很深的体会。此时,我们组织教师召开研讨会,分担子课题。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李春玲老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王红丽老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自己的见解,曹美云老师对如何开展课外英语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等等。结合教师研究兴趣点和专长,教师们通过讨论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子课题。
(三)、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模式。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责成专人上课,集体评课,复备课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构建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模式。在开始研究的2001—2002学年,我中心组织了英语教学研究课多节,并聘请区教研员给予指导。其中王景春老师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活动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受到与会老师好评。曹美云老师的课受到高度评价,并在全区教师研讨会上做展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小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通过任务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Leading-in/Warning-up 在此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谈话或表演儿歌、歌曲,谈论近期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应用所学过的语言做事。如:我国载人航天飞船成功飞行后和学生一起谈论杨立伟,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民族自豪感,并应用语言。
2、Pre-task(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导入本课话题,让学生对话题产生兴趣。如: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实物展示等方式,学生在了解了话题的同时,处理教学难点或重点,处理重点词汇、主题句型,为学生完成任务做铺垫。然后向学生展示任务,让学生明确要用语言去做什么事情。如:通过学习,设计在儿童节那天穿什么衣服。
3、While-task(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教师呈现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合理分解任务,设计成任务链,如,采用听故事,设想结尾、听故事回答问题、给图片设计对话、扮演角色。任务链环环相扣,保证学生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
4、Post-task(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结果)以个人、小组或小组代表的形式展示任务的成果,如,图片、调查表、课件、设计的图画、新编的歌谣、童话剧等等。
5、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教师或学生点评,采用小组评价表进行小组互评、自评。
案例:王红丽老师设计的二年级《What color is it?》一课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采取两人、多人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本课为故事教学。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两个小主人翁到公园去玩,看到很多美丽的蝴蝶。对话涉及到询问数量和颜色。教学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唱表示颜色的歌曲《I can see a rainbow》导入课题,和学生谈论他们是否喜欢夏天,夏天能干什么、看到什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蝴蝶butterfly。学生学习新词,读课题。然后让学生带问题观看本课课文录像。学生看完小故事,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呈现本课任务:根据课文制作一本故事书。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这本书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任务链:听英语给书上色,和小baby一起说书(说英语),和老爷爷一起读书(读英语),展示书,演演书。结合书的整个完成过程,逐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演的英语技能。几个任务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建了语言情景,使学生乐于说英语,应用英语,从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四)深入研究,对任务的设计进行探讨。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如何设计任务是我们始终关注的研究焦点。10月我校举行了英语研讨会活动。昌平区小学教学研究室三位教学研究员,崔村校长、主任、部分英语教师,二毛小学英语教师、内蒙古联谊学校有关领导、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为期一天,以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友谊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为目的,围绕任务型教学法、学生情感教育、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通过研究课、研讨等活动深入讨论,并把有关材料汇编成册。在研讨会上教师就如何设计任务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可以说对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1、设计的三个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要实现任务型教学途径,首选要确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包含多项技能的训练,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情景或语境,有重点的进行一项技能的训练。同时教学的语言材料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情景、设置要丰富多彩,教学的语言材料要真实,实用。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
2、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译等绕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习得”与“学得”结合,语言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结合。
3、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而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而且是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
4、任务的类型的总结:任务的设计原形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目的是用语言去做事,所以任务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把任务的类型进行简要的归结,包括以下几种:交际性任务,如:向新同学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班级或家庭;设计或手工任务,如:运用颜色和动物名称为小宝宝设计玩具或设计自己的农场;解决问题任务,如:根据天气决定穿什么衣服、决定购物单;调查任务如: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开展班级运动会或调查某一种动物的信息;表演创编任务,如:编话剧,创编儿歌。等等。
(五)探讨如何在任务型教学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是我中心的又一区级课题。我们在任务型课堂教学法的设计过程中,对如何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进行了研究。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形式上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间单向式,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任务型教学课堂中,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同伴的共同努力,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序地研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组内采访,个人成果综合,探索式等不同形式。如: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比较英语国家和中国的文化习俗的不同。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同学负责查找信息,有的同学负责制作图片,有的同学负责介绍、展示成果,有的同学负责记录监督活动过程。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不同分工,相互帮助,并且互相检查帮助对方学习英语,丰富英语词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实现个人目标,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尽管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小组成员按一定方案分工合作,其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六)把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思路进行课外延伸,并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对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师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多为听录音跟读课文,完成配套练习等,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在研究中我们深入的探讨了如何设计符合任务型教学要求的小学英语作业,使“任务型教学”不是仅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具体的讲,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类课外任务型作业。
1、实践类作业
(1)收集信息、进行访问
学生对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访问,根据制定的采访记录表,学生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以及要采访的内容:个人的爱好、家庭情况、物品的多少等等。经过采访,在小组交流,应用语言说话、做事。如:学生就同学衣服的价格展开调查,了解同学的消费水平,提倡勤俭节约。
(2)观察生活,应用语言
教师布置观察记录的作业,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然后再到课堂上用英语汇报记录结果。如:一年级的学生学完基本形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品的基本形状,用英语向大家介绍,培养学生空间能力。再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比如衣物上的英文词,向大家介绍,丰富词汇,并了解字母的装饰作用。(3)专题调查,主题介绍
学生学完某一话题后,在课后展开深入调查。如:现在乡镇的农场都种植哪些作物、养着多少种牲畜,有多少。如:在学习完美国的快餐食品后,学生了解介绍北京的特色小吃。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周末完成。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汇报交流调查结果等形式,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
2、手工制作类作业
学习完祈使句后,教师要求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平时或者节假日时要求学生制作生日、圣诞、新年贺卡,写上真诚祝福.这些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关心环境,关心他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对他人、对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责任感。
3、创新类作业
设计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要求创新的作业。学了Where is my teddy bear?这首歌后,要求同学写出新歌词,学生编出了:Where is my rabbit?新歌。再如:在学了怪物一词后,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怪物,并介绍自己 的怪物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穿什么等。这类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
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任务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会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理、社会、美术、音乐等等。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更要把语言学习和其他知识的学习相渗透。如;教给学生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表的使用,调查时的礼仪,编儿歌的压韵,设计时颜色的使用等等。
五、研究成果
我中心以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首先,在课题实施的几年中,教师的理论素养有明显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行动研究、形成性评价等各方面的理论都有较大的积累。其次,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以及专业素质的最佳途径,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活动,教师之间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第三点,教师的队伍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开展,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先后有三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在现有的九名英语教师中,共有四名区骨干教师。我英语教研组也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曹美云、王红丽、宋立朝老师先后承担市级研究课一节、两节市级观摩录象课,两节市级视导课,均受到专家的肯定与赞赏。我中心英语教师先后四次承担区级研究课,以及多次承担协作组研究课、英语研讨会研究课、现场会观摩课,得到教师及专家的好评。第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经验,使教师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掌握了研究方法,并取得丰硕成果。我中心英语教师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分获市、区级论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达十余次。曹美云老师被评为区课改实验先进工作者。王红丽、李建老师获青年教师评优课二等奖。李春玲等七位教师在昌平中区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被评为英语学科优秀教师。
任务性教学模式的开展通过明确的任务学习,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都结合在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原本在课堂中进行的语言操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明显提高了,他们乐于接受任务,敢于承担任务,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萌发创新动机,共同完成任务。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中心学生在参加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赛、北京市、昌平区的英语口语、词汇、歌曲比赛中有近百人次获各级各类奖。
通过科研课题的开展英语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提高了。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我中心的一大亮点。为实现我校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宗旨,争创五个一流做出了贡献。
六、分析与讨论
任务型教学符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任务式的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用英语去做事,从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用语言解决生活的事情,在用中学,在用中掌握语言,因此任务型教学注重和其他学科相渗透,并注重向学生课外生活的扩展。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止注重知识性的评价,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七、反思与展望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我国现代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任务型教学的本土化还有很长时间的一段路要走。通过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任务型教学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给我们带来的理念上的冲击和教学方法上的挑战。在体验到任务型教学是一种高效、适合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的同时,我们也遇到很多困惑。如:在任务设计时如何把握任务的真实与相对真实的关系,如何更好的处理任务的完成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如何提高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为丰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做更多的努力。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弥补以下的不足: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要保留更多的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如学生的作品,教师的随笔。
八、参考资料
(1)郭宝仙.《〈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教师的启示》
(3)《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鲁子问 《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 5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杨春燕
一、我们英语组实施该课题的基本情况为:
(一)、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
建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化教育观念的更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语言的习得性规律,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之初,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方案中就“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思路,就这一模式的基本原则、特点、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强调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变化的、丰富多彩的,这就为实验老师课堂教学的操作提供了研究的便利,为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思路。
(二)、结合新课标,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之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育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上学期我们教研组集中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我们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任务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差异在于它注意信息沟通任务,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一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从而学习语言。我们在这近两年中,就充分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今后实施新课程标准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初步成效
(一)、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后,初步调整了学生认知结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而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由此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多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调动了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硬着头皮学”“索然无味”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各实验班根据“任务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期中、期末测试实验班的成绩要比其它对比班的成绩明显要好。
(三)、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改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许多教师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其他教师也踊跃开设公开课,寻找不足,找寻差距,整个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三、体会与思考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真正体会到,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起着语言习得的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作用。任务型教学要求我们教师从一个规定的教学大纳和一定的教学方法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一个自己课堂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从一个现成的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者和理论探索者。教师是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具体的操作要求。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现在现成的知识点,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而是随着教学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自动化和主动化。学生越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不少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真正体现任务型教学的优点,就一定要设法避免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 缺乏严密的组织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而导致场面虽热闹,实效却很低。
2. 小组活动总是几个老面孔,好的同学积极主动,而其余同学却是随便应付,态度马虎,不能体现合作意识。
3. 难度过大,学生不知所措,导致冷场。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两个对比班的试验,总结出以下一些应对的策略。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现在的学生却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对任务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体会到语言的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际,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2. 活动组织要细致周到
由于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的等方面差异很大,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安排好每个学生,否则会使一些学生脱离小组活动,降低任务活动的实效。小组的组成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同时要注重异质性,即成绩、歌星、能力、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小组内合理搭配,是每个学生在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可合作性。
摘要: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任务型教学方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英语老师,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的同时,注意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英语语言积累,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而逐渐兴起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通过布置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目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任务型教学模式来源于欧美国家,经过10多年的传播,如今成为国际上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任务型教学具有其他形式教学所不具备的积极因素。首先,它能够在课堂上转变学生与老师的传统地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任务的完成为依托,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任务型教学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语写作的学习中老师通过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种将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主要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遵循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保障了学生的自身能动性,从而促进英语水平的提升。
2.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表达能力。在以往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对于作文题目中所呈现的其他形式都不太关注,对于图表的解析、作文题目的分析以及作文提纲的凝练等都是经过老师在课堂中的解说来完成,而对学生参与讨论能力的培养比较少。然而,任务型的英语写作教学,老师通过事先布置任务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对作文的理解与构思都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资料的收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英语写作前的任务。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英语,但是接触英语和学习英语是不一样的概念。在小学,我们的语文写作业仅限于看图写作,或者是写写自我心得,并没有系统的认真地学习过写作。而写作是需要思维和逻辑的,若是连自己的“母语”都不能用很好地逻辑表达方式表述出来,那么英语写作自然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英语写作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不能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以下将介绍两种教学方式:(1)英语写作前做好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写作是需要培养情感的,在叙述的过程中,除了要表明中心思想以外,还要增加个人情感。因此,为了能在写作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要多点阅读。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写作上的应用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做到多阅读。而阅读也能一定程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增加他们的词汇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外国名著,最好是双语版本的,那么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就能更投入,进而更能吸收精华。(2)英语写作前,加强学生的英语背诵。由于我们从小习惯用语文的模式进行描述,但是中午的表达和英文的表达式不同的,例如中午当中的“我和你”是将“我”放在前面。但是在国外,别人是将对方放在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因此用英语表达“我和你”是“You and I”。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增强学生的英语背诵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和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方式。那么,背多了相应的句式之后,自然的就会在写作中把背过的句子运用出来。
2.英语写作中任务。目前在教学中,题海战虽然存在弊端,但是也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写作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训练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越写越顺畅。因此首先教师要做到的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开始接触的写作方式就是“看图说话”,或者是“情景对话”。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3.不断扩展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输入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就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地输入知识,才能将知识通过大脑有效输出,使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升。通常状况下关于语言的学习重点,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即听和读。只有在对学生大量的听和读的训练之后,才能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想到更多的内容,将语言通过写作的方式有效地输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及结构,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英语知识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话题或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学习,并且学生要独自总结阅读心得体会。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分享,不断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课外资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料中有用的知?R,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研究,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4.教师要时刻利用现代化技术。由于目前已经是多媒体的时代,那么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一些学生较为习惯并且较能接受的模式上课。例如:要想先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一开始先播放一些英语视频和电影,让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到多媒体上。然后当一小段视频播放完毕以后,就让学生以这个视频或电影为题材,自己用英语来简单评价一下观后感。然后再根据这些题材,进行写作,写一段话之类。这样,虽然不能百分百地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评价,但是最起码的是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完一段英语视频,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提高听力,并且在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然后再结合大家的想法,训练写作。这样的做法也是比较科学有效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好英语作文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在新教材内容多、写作训练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初中英语教师更加不能忽视任务型的教学,而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策略,备教材、备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写、多练,坚持不懈。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平.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40-42
一、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 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仅仅学会了些孤立的语法或表达, 不能真正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 更不能自如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相比之下, 任务型教学法则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重视学生的作用,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教师结合课文设计学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创造真实的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 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主动地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 (pre-task) 、任务中阶段 (task-cycle) 和任务后阶段 (post-task) 。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讨论、情景听说、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其已有的知识, 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内容的中心内容。练习中的设问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 带着问题投入新内容的学习, 去获取新的信息, 掌握新的知识。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 是对语言规则和语言知识的反复操练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应灵活地使用教材,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这一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执行阶段, 教师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 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活动, 如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两人对话、分组辩论、采访等交际任务, 以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任务后阶段是验收与提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通常是以练习和活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语言的可操作性, 还要考虑到其是否具有交际性。下面以《点击职业英语》 (第三册) (2009) Unit 1, Text Bill Gates:An Electronic Entrepreneur为例, 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课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任务前阶段
在刚进入本单元时, 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 主要任务是搜集与Bill Gates相关资料, 并对搜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类和总结。在学习课文前每小组的组长把查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2. 任务中阶段
首先, 要求学生注意课文的题目和插图, 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查读,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所给句子的正误, 并在所在信息处下画线, 检查学生的答案之后可以根据课文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详细阅读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最后, 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难句进行标注、讨论, 以扫除理解上的障碍。
3. 任务后阶段
可以设置写小传记的任务, 学生根据文中所提到的时间和发生事件对课文进行复述, 达到一个对全文理解, 并练习口语的作用。
三、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任务型教学的相关理论, 明确课程的任务。在形式上, 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 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体验英语交际;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让学生参与项目和调查研究, 培养学生积极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应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上, 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转变。在课程评价上, 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
任务型教学课堂活动的设计, 与课堂效果、课堂任务完成的好坏紧密相连。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和理解,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民主的交流, 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长, 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反映出了英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 体现了英语教学从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变革趋势。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 任务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使教师和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与创新,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给予学生新的感受和成就感。同时, 任务型教学法在实践的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因此, 作为教师, 要从语言的功能和实际运用出发, 将任务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 并联系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 探索大学英语的教学新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Willis D.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 Press, 1996.
[3]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 he Communicat 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 1989.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83-02
任务型教学法的小学英语语音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任务和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英语语音学习。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授语音的模式主要基于交际法的理论,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在一个较真实的环境中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要学习的语音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较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通过交际任务感受发音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发音的规律和形式上,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再进行操练。
让学生感受到是自己通过思考找出语音发音的特点和规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游戏活动。由于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在语音教学中,游戏环节在任务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如讲童话、猜单词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配合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也可以通过小组表演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语音语调。
二、任务设计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在新目標中的一个单元“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对于中国学生来说,"party”不会经常发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有过开派对的经历,而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派对是怎样一种活动。所以要求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任务的目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应用,因此只要围绕这个目标即可。
2、形式或功能原则。传统英语教学中,最大的不足便是语言形式脱离语境,脱离其功能。一些外教反映,中国的学生不会“问候”。见面时外国人经常说“How are you ?”中国学生模式型的回答“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使外国人很诧异。书面上,学生都知道“Not bad." "Just so so.”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然而实际生活中不能把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形式或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功能以及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3、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是指任务与任务、任务与课堂的实施步骤、以及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和逻辑之间的连贯性与流畅性。任务型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中穿插了两个活任务型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中穿插了两个活动,也不是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不相干的累积,而是指教学需要通过一组或者一系列的任务的执行,来完成教学目标。一节课中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该是相联系的,要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者是教学指向,并要求同时在内容上互相衔接。
4、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任务在课堂环境中是否可操作。尽量去掉任务中复杂多余的环节,程序不要过于繁冗。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操作模板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5、实用性原则。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实施的效果。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尽量提供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6、趣味性原则。任务教学法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机械、重复的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任务时考虑到任务的趣味性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任务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任务中多加入交流、参与互动、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以及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
三、任务设计的基本设想
1、学习26个字母。26个字母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是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统一的讲解,并告诉学生字母的用法:它们是用来拼写单词的。
2、学习自然拼读法。自然拼读主要是字母与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所采用的拼读方法。它的好处是拼读效果明显、容易掌握、能够更好的拼写单词。自然拼相对音素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效,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成就感,所以将自然拼放在前面。但是,自然拼不能够解决所有英语语音中的发音问题,因此,后面我们将要学习音素。
3、学习48个语音音素。首先,教师让学生系统的学会48个音素,包括读法和写法。不要求学生默写,知道如何手写即可,让学生知道音素的作用是用来帮助我们拼读单词的。
其次,进行音素分类:元音、辅音、半元音等等。教师再通过与汉语拼音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母语的正迁移使学生更加能够体会英语音素与汉语拼音的区别。
再次,让学生练习拼读。
4、将自然拼读和音标综合使用。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自然拼和音素。例如,学习新单词可以通过自然拼进行猜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写音标;教师考单词可以给出音标形式,让学生拼读后进行拼写;教师读出某个单词,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试着拼写出单词,等等。考虑到小学英语实际课时问题,在非语音课时也可练习学生的语音知识。
5、阅读句子及段落。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单词在句子中可能会有吞音、 弱读的现象,还有语音语调的变化等等,这是语音的综合部分。最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小段落的阅读,其中需包括前几个环节中学习到的单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阐明了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高职英语教学,尤其是在听说教学中可以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并针对任务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作 者:丁小月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平顶山,467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1)分类号:H3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高职英语 听说教学
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4)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5)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6)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活动。我认为可将“任务”分为以下几种:
1. Brainstorming
在课文导入时,往往可以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对于
所学内容相关的词语进行一番联想、拓展,既对相关词语进行了复习,又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为课文的顺利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如:学习SB1B L58 WHAT IS A HEALTHY DIET?时,教师问: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word“health”?学生展开联想可能会说出各种词,如:physical exercise, sports, good sleep, rest, good living habits, happiness, not working too hard, food等。教师将这些词都写在黑板上(如图),最后特别点出food,问:Why do you think of food when you see“health”?并指出:To some degree, good health depends on healthy food. 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教学。
physical exercise rest
happiness
good living habits
health good sleep
food
sports not working too hard
2. Prediction
学生在阅读或听课文之前,就课文的标题、插图对课文的
内容进行预测。如:学习SB1B L74 THE SECRET IS OUT(1)前,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并讨论:What is the secret, can you guess? 学完该课要学习L75 THE SECRET IS OUT(2)前,让学生预测:What did Mr. Pattis think of Ms King’s secret? What about the head of the company? Do they want Ms King to stay or leave?
3.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SEFC各单元的听力练习都是很好的“任务”,学生通过各题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听力要求,带着任务进行听力训练,逐步提高其通过听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4.Previewing
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布置理解性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也可以安排找段意、关键句,找背景、知识相关资料等。如:在学习SB2A L22 COINS 前,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配对练习:
Paragraph 1 materials used for money and used to make coins
Paragraph 2 the earliest coins in the world
Paragraph 3 collections of coins buried in the ground
Paragraph 4 a story told by collections of coins buried in the ground
Paragraph 5 information on the coins and coin designs
4. Taking notes in a chart of diagram
教师对于课文整体教学都有许多的心得,运用图表、时间表、树状表等表格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课文脉络清楚,直观易懂。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填表,自己归纳出课文的线索、条理,完成课文的任务。如:在SB1B L58 WHAT IS A HEALTHY DIET?中,主要是比较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学生可讨论完成下表中的任务:
Type Food Content Result
Chinese
Western
在SB1A L38 THE OLYMPIC GAMES中,出现了大量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讨论列表如下:
The games stopped 4 gold medals/Carl Lewis
393AD 1984
776BC 1896 1992
the old Olympic the modern Olympic the 25th Olympic Games
games in Greece games in Greece; over 8000 competitors;
311 competitors from Chinese team got 16
28 countries medals,women won 12 of
them
6. Jumbles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打乱的课文段落、句子、图片等重新排列以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明确课文的内在联系。如:教SB1A L20时,可以把该课文的插图顺序打乱后让学生重新安排,然后让学生写instructions。
7. Comparison
对比就是通过对不同的文章的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学习了解文章写作的特点,通过表述对比的情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学习SB1B L62 SAO PAULO FIRE时,联系SB1A L26 & L27 EARTHQUAKES,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上的异同。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两篇文章都描述灾难事件,但EARTHQUAKES只是粗略地介绍两次地震的简况,而SAO PAULO FIRE则详细地描述了火灾的起因、过程、结果。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97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是师生通过用英语对话、交流和意义创生等方式,让学生完成一系列根据其发展需求而设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用英语做事情去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已的教学理念,尝试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是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设计任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任务真实有趣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或任务,首先要考虑所设计的活动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身临其境地参与和完成真实的任务。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置真实可信的语言情景。例如,新教材每个单元的Comic Strip通过卡通漫画中可爱的小狗Eddie和电子狗Hobo之间简洁而有趣的对话,点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要点,同时也设置了真实的情景。笔者利用这些情景,为学生们创设栩栩如生的任务型活动,采用“表演法”开展交互式、合作式的学习。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一幅画,将另一幅画遮住,让学生进行猜测,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同时给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这种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的任务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任务时要重视教学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克服困难,用语言去完成任务。笔者在两次教学Natural Disasters时,设计任务的过程、要求不同,教学效果反差很大。在第一次教学这课时,笔者在黑板上补充了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英语单词,然后让学生查字典,第二天让他们互相谈论这些自然灾害的名称。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操练一些语言点,学生语言错误少,活动用的时间少,但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笔者第二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事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询不同的自然灾害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设计这项任务时,笔者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这样一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益更大,不仅操练了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设置任务时要重视情感的升华
在教授牛津英语八年级Unit 6 Natural disasters一课时,正值汶川大地震,在讲授完Main task 中北京地震后,笔者立即将知识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用电脑展示汶川地震中的图片,其中有汶川县城震后一片废墟的场面、行军礼的小男孩和温总理在灾区的画面,与此同时笔者还播放了苏芮的歌曲《小孩》。忧伤的歌曲伴着令人心碎的画面,使许多学生泪流满面,并表示要为灾区的孩子捐钱、捐物等,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无法抗拒,但是灾后人们表现出来的团结与博爱却让我们感动。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本堂课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情感洗礼,从而也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了以情激情的目的。
四、任务型教学在设计任务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难易度适当
在运用任务型教学设计任务时,我们需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指教材中应讲授的新的知识点或知识,而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任务设计的难度要适当,过易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过难则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学生只有在经过战胜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五、任务型教学要设计可操作性的任务
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设计任务时,我们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考虑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空间、时间、道具、教学方法等。使用过多道具会给教师增加负担,活动时间过长会冲击正常的教学进度,所以设计任务时要多方面考虑,考虑任务的可操作性并不断地修改,确保所设计的任务能顺利进行。笔者在教学每个单元的Reading时,先从课文中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内容,然后在这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引申,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把输入的东西进行有意义的输出,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贴切生活,只有教师尽量创造了较为真实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兴趣去学,去完成任务。例如:笔者在教Cardinal numbers时,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数字,如生日、电话号码、车牌号、幸运数字等。这样,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课上积极主动地做“事情”,有的学生还把班上同学的电话号码制作成通讯录。笔者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任务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的教学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只有采取了有效的教与学行为,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反思、总结任务型教学法,争取做到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用英语去思维,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1-16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09-27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研究02-16
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11-25
“任务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01-0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1-23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运用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