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精选8篇)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篇1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臵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臵;(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684,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作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681、678、675等,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字母呈现与回忆的时间间隔,也即被试进行连续减3的作业的时间分为6种:3s、6s、9s、12s、15s和18s。但每次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测验,在延缓期间进行额外的干扰作业。试验进行多次,每次应用的字母和数字都不同,试验的被试是大学生。结果: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但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s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s时,被试的正确回忆率就只约为10%了。该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6、Waugh和Norman的实验--企图分开痕迹消退与干扰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臵的后面一个数字回忆出来。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8*(星形表示纯音),则探测数字是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现在第10个位臵上,被试应当将这个位臵后面的一个数字7报告出来。从应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是其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作间隔时间,该实验利用不同数量的间隔数字和间隔时间。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时间;同样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数字。结果: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说,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该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7、Podgoray和Shepard视觉定位实验--验证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实验分为3组:(1)知觉-记忆组,实验材料为一个5×5栅格,用黑色将其中的一些方格涂成某个英文字母,如I、L、F、E,或字母组合IF;另有一个同样的5×5栅格,在其中的任一方格内画有蓝色圆点作为测试点。在正式实验时,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是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要试验多次,测试点在全部25个方格中至少出现一次,其顺序是随即的,测试点安排在字母之内和之外的次数也是相等的。(2)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程序与知觉-记忆组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大差别。在这组实验里,上述的字母和字母组合不是利用某些方格涂黑而构成的。实验时先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是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臵与知觉-记忆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臵。待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带测试点的同样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与带栅格的表象组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试在测试点呈现之后推论出字母在栅格中的位臵,其他程序同前。

8、Paivio的实验--验证表象是与言语相平行和联系的两个认知系统

给被试看一些卡片,在这些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图见《认知心理学》 王甦 汪安圣 北京大学出版社 P212 图7-6 两个图对和两个字对),要求被试判定所画的一对东西或打印的字词所标志的一对东西中,究竟哪一个在原来印象上是较大的(不是指画出来的大小,而是指人的原来印象中的两个东西的实际大小),记录反应时。Paivio作出如下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言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材料作出判定要慢于对字词作出反应,因为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另一方面,如果长时记忆也包含视觉表象或视觉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的反应就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因为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得到,无须再作转换。该实验不仅为表象的存在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提出了表象表征不同于语言的一些特点。

9、人工概念形成实验(81卡片实验)--假设考验说的概念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是画有图形的卡片,图形的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数是构成每一特定卡片的4个维量。每个维量又分3个水平,即各有3个属性或值。如形状维量有十字、圆形和方块3个属性;颜色有绿、黑、红;图形数和边框数也各有3个值。每张卡片都具有这4个维量的各一个属性,因而每一张卡片都与任何其他一张卡片在1-4个维量(属性)上有区别。这样就有81张(3×3×3×3)不同的卡片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量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几个维量的属性(如红色圆形)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以这些维量和属性构成某个人工概念,它们被称作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其他的则称作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凡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则为概念实例或肯定实例,否则为否定实例。但实验者事先并不将某个人工概念(即其有关属性)告诉被试。实验开始时,主试告诉被试:本实验有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具有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组成的,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然后由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这是肯定实例,被试则要从摊在他面前的所有卡片中,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肯定实例,一次选出一个,每次选取之后,主试都要给予反馈,指出他选得对或错。实验如此进行下去,直到被试发现这一概念,即表现为能正确地选择全部肯定实例并能说出这个概念是什么。

10、四卡片问题--证真和证伪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篇2

然而,经典并不代表传统的全部。因为传统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尤其是在它被人们误读的情况下, 传统非但不会孕育新生,反而会蜕变为对历史的亵渎和对感性生命的压抑与扼杀。一旦陷入这种对传统理解的困境和危机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偏激的看法,认为传统是一条死胡同,继而对其全部价值予以否定并弃如敝屣。殊不知传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死物,它是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创造基础上的点滴累积,并在精神上凝汇成一支独具民族气质的长流。深具自身特色的中国绘画,就像书法艺术一样, 它更注重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性和历史延续性。特别是在传统濒临断裂的时代,对经典的重温与摹习则会显得尤其可贵。如果说传统是条长河,经典则是长河中的灯塔,它是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精神的优秀画作,只有浸染其中,才能够真正触摸到传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从而也让人能更坚实地循着这条河流寻找属于自己的支脉。

故人一为时风禁锢,则极易深陷旁门,偏离正道,妄自称大,菲薄传统,蔑视法度,滑向涂鸦任性的小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言凡事如不筑根基,则无上升空间, 则无捷径可走。基于“六法”的严密性与专业性, 中国古代(尤是晋唐宋元)的画家,无不以敬业的精神搜妙创真,甚至于九朽一罢的惨淡经营,此皆出于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与对艺术法度的虔诚所至。因此,在泥沙俱下的当代中国画坛,重倡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回溯与观照不无巨大意义。追摹经典,并不是要重复经典本身,而是通过经典的镜子来观察自身的误区与缺失,从而重新回到正轨上来突破时代的局限。因此我认为,与古为徒并不是仰古人鼻息,而是要“取法乎上”,起点越高,越能超越今人。诚然,在当代也不乏这样的优秀画者。以青年画家沈宁来说,我不否认他是一位极具思想洞察力的画家(这在其写作中也可体现), 并热衷于将绘画作为思想的载体来传达他对生活世界的观感,然我想指出的是:沈宁绘画作品的成立,并非有赖于其所传达的观念深度,归根结底还是基于其出色的型感塑造、笔墨功力与独具情趣的画面情调。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术层面的支撑,单凭那些不难理解的隐喻也未必比他的文字更显高深,更耐人寻味。故而在我看来, 即便是将沈宁的人物画中那些观念性因素去掉,也丝毫不会消弱其画面的艺术含量,甚至于画面意味更纯净, 也更契合画家本人的气质。

1. 李嵩,骷髅幻戏图

2. 董源,龙宿郊民图

也便是说,绘画不是文史哲,完全可以不要去表达什么高深的观念,它终究是一门很单纯的造型艺术,是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怡情悦性的。绘画作为一种以形传神的艺术,既可以表现真实的自然与生活世界,也可以表达虚幻的梦境,但这些都是要基于造型规律与法度的。以中国画的经典规则“六法”为例,没有一条关乎思想的深度,作为中国画永恒不变的审美法则“气韵生动”,也是其馀五法相互作用的结果。你去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的作品中寻找什么观念,皆是徒然。这并非是说,绘画不可以表达什么思想。有思想总比没思想好。在特定的时代,如“文革”,几乎每个画家每幅画作都要表达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意识, 然为思想而思想,反使艺术受缚,使之流于浅薄甚至虚妄。真正有思想深度的画作终究是好,如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它隐含着强烈的对生命轮回的悲剧意识,在沈宁所画的一幅群猫图中,我也能够感受到类似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若换成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人表达同样的题材,就不会产生同样的艺术表现力。观念终究是观念,不是绘画的最终诉求,对绘画艺术优劣的判断,最终还是依赖于艺术形式本身的成熟程度。由此我想指出,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裁套西方当代艺术的某些观念,并非中国画的大道。当下的中国画坛,有很多画家不以中国艺术本源为要务,却视西画之鸡肋如拱璧,盲目跟风, 以浅薄为深奥,以荒诞为正津,终难逃井蛙之见的笑柄。

1. 何家英,山地

2. 沈宁,风云

3. 林风眠,捧莲少女

作家阿城说过一句很有意味的话:艺术家从事的事业,如同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这句话既可以解释, 画家对艺术的认知,各得其感,各自诠释;也可以解释, 艺术是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瞎摸也没走出迷津,悟出道道。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在艺术创作中,绝大多数的画者难脱时流所淹,只有那些极少数深谙历史发展理路并超越时风的人,才会理性地回归到经典中寻找启示, 甚至是乞灵于他山之石来与经典对话,并成为经典的延续者与创造者。

没有比盲者更不幸的人了,也没有比艺术家更具悲剧意识的职业了,画了一辈子的画未知方向所在,如同盲人一辈子不见天日,不知光明为何物也。盲人的梦, 一定是走出黑暗,看到真实的自然。遗憾的是,今天的很多中国画家,现实中明眸善睐,在艺术探索上却背离了中国画的心灵原乡——对自然与真实世界的追慕。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守住中国画笔墨的底线。然在我看来,这底线,不可一味理解为笔墨,因为笔墨只是相对于文人写意画风一脉的;这底线,也未必一定是滕固所言的“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这是因为,除了以线造型,中国画里还有没骨、泼墨、 米氏云山等技法。由此我想,这底线,固然包涵着对线条、笔墨等技术与法度理解,但若深究之,则须回溯到中国造型艺术的心象家园中去讨论。 那也就是,中国画最擅长运用悟性化的线条与笔墨去提炼万物的形象,并将之统一在一个具有音乐节奏感的画面中,以此来作为对万物神采的摄取与深情写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绘画像中国画这样对自然予以如此细腻的情愫,无论是山水、人物抑或花鸟,中国画家对于物象的把握,皆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念贯穿胸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所谓“澄怀味象”,皆如此也。由此返观当今画坛,一些中国画家舍自然而求观念,远离个人的生活世界,以树立所谓的观念性以遮蔽永恒不变的自然之象, 实为误入歧途矣!昔王观堂云:“一艺之微,风俗之盛衰见焉。今之攻艺术者, 其心偷,其力弱,其气虚憍而不定,其为人也多,而其自为也少。厌常而好奇, 师心而不说学。是故于绘画未窥王恽之藩,而辄效清湘、八大放逸之笔;于书则耻言赵、董,乃舍欧、虞、褚、薛而学北朝碑工鄙别之体。”一味师心而不说学,难免误入野狐禅也!

1. 沈宁,无题

撇开当代艺术中的某些异端不谈, 人类视觉经验中的一切艺术创作,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复古艺术,其所复者,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传统延续, 更是人类怀乡情怀的寄托与慰藉。“复古” 一词,在今人听起来已然成为保守的代名词,但是在历史上,保守与激进实则无所谓分别,皆是借古开今的一种途径, 殊途而同归。这是因为,当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发生困境时,都需要创作者挣脱近古思潮的压抑,而回归到古代经典中去吸收养分,寻找发展新机。如赵孟頫学习晋唐;唐寅仇英学习南宋;董其昌更是究本穷源,以董源为活水,清理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主脉;即便是清初的四王吴恽,也更是在太仓一带掀起一场摹写宋元绘画的集体运动;今人何家英别创现代工笔女性一体,规模法度, 却不逾传统半步,如其形塑之铁线银钩, 傅色之雅丽清秀,皆见古人情韵;江宏伟以宋画为源头,略参西画之光彩,将宋画之审美格调又重新拉回到现代生活中,打破了明清以来工笔花鸟画创作单一的审美模式。

2. 沈宁,春如意册之一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篇3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1.学习的过程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加工模式

该模型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术语来描述人的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它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信息的存贮。这个过程只要用来贮存信息且根据贮存信息时间的长短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部分,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的职责是转换信息,是信息从前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主要包括注意、感知、复述、编码和提取。第三部分,元认知。它的主要作用是监控认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期望”与“执行控制”。前者是机动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后者是已有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起调节、控制作用。

2.学习的阶段

根据信息的这种流程,把学习过程具体的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了解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获得阶段——所学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贮存;

保持阶段——将已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贮存;

回忆阶段——即进行信息的检索;

概括阶段——即实现学习的迁移;

操作阶段——即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

反馈阶段——即证实预期,获得强化。

二、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学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新理科课程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科学探究被置于理科课程(包括生物课程)的核心地位,成为改革浪潮中一面最为鲜艳的旗帜。其中生物学实验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可以给实验教学提供很好的启示,根据加涅的理论,教师要想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在实验教学上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教学同样如此,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问题,要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受和加工新的信息做准备。

2.强化注意——使学生对学习有心理准备

要使学习获得所希望的结果,还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时具有接受刺激的倾向和准备,教师可以运用强化等手段来刺激和形成学生适当的注意倾向和动机。比如:在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分发精致的透明瓶,让学生将提取到的DNA,装入这个瓶子作为奖励,从而强化学生对本实验的注意。

3.直接提出适当的刺激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或者也可以用适当的刺激,直接激起学生的学习行动。特别是在做复杂的实验时,目标导向和指引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黑板或者课件直接呈现流程图,让学生明确要行动的主要任务。带着任务去解决问题,去实验。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用“选材→解离→染色→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流程图来呈现,但是如何取材,解离的时间,染色的时间等都留给学生去探究。

4.反馈的准备

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为了获得反馈,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学生的实验结果告诉他们,教师的评价,打分,甚至点头、微笑或者看一下某个学生,允许他继续进行下一项工作等,都可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巡查,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反思,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责任编辑 易志毅)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篇4

时间:1班:2013.9.15;2班:2013.9.22,地点:机械设计实验室。

一、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应用及实际失效形式;

2.了解各种标准件的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3.了解各种传动及相关零部件的特点及应用;

4.增强对各种零部件的结构及机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设备

机械设计陈列柜,共10柜。

三、实验内容

具体列写出10个陈列柜的内容。

例如:第7柜 轴及轴系零部件

轴是组成机器的主要零件之一。一切作回转运动的传动零件(如齿轮、蜗轮等),都必须安装在轴上才能进行运动及动力的传递。轴的主要功用是支承回转零件及传递运动和动力。按承受载荷的不同,可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按轴线形状不同,可分为曲轴和直轴两大类,直轴又可分为光轴和阶梯轴。光轴形状简单,加工容易,应力集中源少,但轴上的零件不易装配及定位;阶梯轴正好与光轴相反。所以光轴主要用于心轴和传动轴,阶梯轴则常用于转轴;此外,还有一种钢丝软轴(挠性轴),它可以把回转运动灵活地传到不开敞的空间位置。

轴看似简单,但轴的知识,内容都比较丰富,完全掌握是很不容易。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知识的积累(多看、多观察)逐步掌握。

陈列了多种轴系结构组成实物(剖开),并配有相关的结构特点说明。

四、实验步骤

1.按照机械设计陈列柜所展示的零部件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参观认知,听取讲解员的简要讲解;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 篇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专业:10工商管理一班

姓名:税

学号:100105010003

教师:李

时间:2012年一月六日

内心理想境界的情感呓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完结时,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解压抑的心绪。脑海里又浮现了1900的那干净,忧郁还夹杂着一些我摸不透的情感双眸,忍不住潸然泪下。是感动亦或是惋惜。钢琴师终于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的演奏了最后一曲,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可是却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逐渐将我带入了主人公1900的心灵深处。整部片子随着麦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麦克斯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当麦克斯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维吉尼亚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从战前离开维吉尼亚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麦克斯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麦克斯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麦克斯这个好友„„但是,他终究还是留在了船上,尽管麦克斯流尽了无数眼泪,而他,这个只为钢琴而生的1900,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我脑海里始终记得那些打动我心的场景:麦克斯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杰里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展现出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但是,“陆地”更多的则应是一个隐喻。陆地上纵横交错的令1900感到“恐惧”、“崩溃”的城市街道,不可确定的种种,是人类的欲望。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正是使艺术家们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于着巨大而虚无的漩涡。“欲望没有尽头”——这是1900下船时突然止步,继而终于回身的真实原因。如果下了这个船,他将会拥有一切:金钱,名望,地位,巨大豪华的房子,美丽高贵的妻子„„种种种种。但他将失掉灵感,失掉他赖以驱动敲击琴键的灵敏手指的灵魂的敏感。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处身于无尽而不可知的欲望深渊之中,便失掉了真实的自己,也失掉了真正的音乐。于是便失去了其作为钢琴师的价值。这正是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恋旧情结之外,他不惜决定与船共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的世界“船、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他的人生,就像一首诗歌,一首极端浪漫的诗歌,一首甜美的、又夹杂着淡淡忧伤的爱情诗,一首不朽的传奇史诗,讲述着从生到死的人生,一个纯洁的人性闪着璀璨的光芒,从生,到死。但其实这又是一首不存在的诗,因为它浪漫到了极致。

1900是一个未受污染的人,纯洁得几乎无法让他与凡人同类。这与他生活的地方,他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首先他周围的很多船员本身就被导演修饰成为单纯,不染污浊的一群人。他们率真,朴实。1900一直觉得陆地上的陌生人也应该是跟他一样纯洁的,可是他却遭受了打击,在随便给外界拨电话的时候,他遭到了别人的怒骂。他觉得非常奇怪,觉得“难道电话里面的人不应该是彬彬有礼吗?”,当时的我实在是很心疼,我真的希望,1900别与这些人接触,这一杯纯净的圣水,只能存放在天堂,放在人间的任何地方,都会落上灰尘,受到污染。

影片中,当我看见“自由女神像”,见到人们对着她激动的喊叫。但是真的是到了美国就自由了吗?1900在影片的最后给出了很好的解释:“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不会崩溃吗?”看见这个,你还会觉得自由女神会给你自由吗?城市太大了,自己在命运的笼罩下还谈何自由?“„„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狠狠敲打了一下,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们从来给不出答案来。

1900本身就是一杯纯净的水,或者是一张白纸,那么1900的这一次爱情,就看起来格外的神圣和纯洁,就像是泉水的源头纯净得一塌糊涂,那么他喷涌出的泉水必然不会是污水。甚至来说,1900这一段萌发的爱情,要比其它的电影中的爱情更加给人怜爱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没有绿色的土地上,突然一棵幼绿的小苗破土而出,你感到不得不去呵护它、珍惜它。至少,这是我最真实的感觉,所以在最后,1900最终与自己的爱情擦肩而过,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动人的力量。他不需要泰坦尼克号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只需要在你的心中,轻轻的刻下一道伤痕,在你回味的时候,一点点的渗入你的内心、灵魂,直到最后痛得你泪流满面。其实1900的爱情从开始就已经预示着是一个悲剧。1900本身是无法下船的,他恐惧陆地。而这个姑娘却是要下船的。他们一定会分开。

1900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起。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最终生命的结局。

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场悲剧,然而这真的是悲剧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爱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这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悲剧。

我们可以听得到大海的呐喊,也可以认为那不过是造作的扯谈。我们可以离开一条命运渡轮,登上陆地去寻找另一种命运,我们也可以遵从命运之神的安排。我们可以敏感地看到一个人就为他或她写一首诗或谱一段曲,我们也可以终日麻木地钻研营生。我们可以追逐功名利禄也可以成为四海漂泊的吉普赛人„„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是无限的也可以认为现世是无尽头的。

我们可以矫情,我们可以绝望,我们可以充满希望,我们可以哭泣,我们可以微笑,我们可以嘲笑命运不济,我们可以感怀生之美好,我们可以唾弃现世肮脏。

在人生的舞台上,谁才会是这场舞会中最耀眼的舞者?想来,也许只有那位坐于钢琴后的乐手,操纵人们命运舞步的钢琴师,才终能看透这人生的乐章,不过只是88个键盘组成的有无限可能但终有尽头的人生乐章。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篇6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

姓名:郭沛琦 学号:15620109 任课教师: 杨苏勇

实验名称: 引言

(测量的原理)方法 2.1 被试

(人数,性别,年龄)2.2 材料

2.3 程序

(例如)首先,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然后,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时。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结果

(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必要时呈现图表)4 讨论

(回顾结果;存在的不足)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篇7

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面之一。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主要有两种参考体系, 一种是以自身为参照系认识周围事物, 一种是以客观事物为参照系认识周围事物。Piaget指出, 空间物体位置关系编码的发展是一个由自我中心编码向客体中心编码发展的过程。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论后对自我中心观点做了修正。认为:自我中心编码和客体中心编码是描述儿童空间定位编码的术语, 指的是儿童对空间物体位置关系进行编码时所依据的参照框架是以自身为中心还是以客体为中心。这些现象在三山问题、方位介词相对性的掌握、旋转实验、村庄模型重构实验任务中都有表现 (Piaget, 1956, 1960) 。这些实验中, 儿童都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参照体系来建构空间物体位置关系的倾向, 还不善于空间观点采择。Piaget因此认为儿童建构自身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先于建构空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自我中心编码的典型特征和表现, 后者是客体中心编码的实质。

三山实验对揭示儿童空间表象的发展, 对自我中心现象的研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三山课题是通过揭示儿童对空间位置关系 (以上下轴为中心的前后左右关系) 的相对性认知的发展, 对各种透视的协调能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比较典型的实验。Piaget根据实验结果把儿童的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1) 6岁以下儿童不理解课题意思; (2) 7~8岁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3) 8~9岁儿童虽然能够注意到位置关系的变化, 但还不能协调各种透视关系, 还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学者们的追随研究, 主要在改变实验条件、方法或进行教育训练两方面展开。这些研究各有差别, 主要意见是:刺激物的数量不影响反应结果;反应方式 (旋转模型、三维构成、画图和选择照片等) 中选择照片的难度较大;经过恰当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提前完成课题任务。

本研究以上海市学龄前和小学5岁、7岁、9岁、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以Levinson (1994) 等人开创的动物排列实验 (animals in a row test) 范式为研究方法, 以不同年龄儿童使用空间参考框架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为研究目的, 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在无界标情境下, 不同年龄儿童在空间方位认知时选择自我参考框架还是选择客体参考框架;实验二考察当有界标存在时, 不同年龄儿童在使用参考框架时是否会受到界标的影响, 即与实验一的结果进行比较, 考察当有界标时, 被试是否更倾向于选择客体参照, 同时考查这种选择是否存在年龄差异。

二、实验一:无界标情境下, 不同年龄儿童对空间参考框架的选择

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市幼儿园和小学117名儿童, 分为四个年龄组, 其中5岁儿童23名, 7岁儿童27名, 9岁儿童32名, 11岁儿童35名, 各年龄组被试男女各半。

2.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是三个塑料小动物:蝴蝶、甲虫、蜘蛛。他们的外形在头尾轴上是对称的, 三个动物有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3.实验程序

实验室内放两张桌子, 相对放置, 一张在北面, 一张在南面。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练习阶段和实验阶段, 每个被试单独进行测试。

(1) 练习阶段:

主试在桌子上给被试呈现三个动物, 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成直线, 让被试记住三个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每次实验中, 动物的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朝东或朝西 (相当于被试的左或右) , 指导语是:“请你认真记住这里摆放了几个小动物, 记住他们是怎么放置的。一下子记不住可以多看一会儿, 直到记住为止。”被试记住后把排好的动物拿走, 再把动物交给被试, 让他们在呈现刺激的桌子上 (而不是旋转身体) 重新排好动物, 指导语是:“把这三个小动物按照刚才的场景再现出来。”在练习过程中每次动物的顺序和头的朝向都是随机变化的, 重复三次。如果被试能顺利通过练习实验, 进行下一步的正式实验阶段。

(2) 实验阶段:

被试要完成与刚才相同的任务, 但这一次是在与呈现刺激相对的桌子上做回忆任务。主试在桌子上呈现三个小动物, 在呈现动物时, 三个动物自东向西排成直线, 每个小动物头都朝东或朝西 (相当于被试的左或右) 。要求被试记住他们的位置。待被试报告记住后, 把小动物拿走。30秒后, 把被试带到另一桌子前, 被试做了180度的旋转, 把小动物交给被试, 要求被试把动物排列成刚才的样子。指导语是:“把这三个小动物按照刚才的场景再现出来。”实验阶段没有反馈。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都是单个施测。实验过程中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起空间方向或位置提示的词语, 如“东、西、左、右”等词语。如果需要, 只能用“这儿”“那儿”或用手势指出来。

4.结果与分析

结果分析时主要看被试是以自我参考框架为参照还是以客体参考框架为参照。在呈现刺激的桌子上, 动物头都朝向北, 同时也是朝向被试的右边。如果他们在回忆时仍然把小动物的头朝向北 (如图2 (a) ) , 那么他们使用的是客体参考框架, 即固定参考框架或绝对参考框架;如果被试在回忆时把小动物的头都朝向右边 (如图2 (b) ) , 那么他们使用的是自我参考框架, 即相对参考框架。整个实验看起来更像一个记忆任务, 与方向无关。被试参考框架的选择也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因此他们的反应与日常状态下更接近。

当被试排列的动物顺序是错误的, 如蝴蝶-甲虫-蜘蛛的顺序被排成蝴蝶-甲虫-蜘蛛时, 测验结果不记入总次数中。结果显示5岁组2人, 7岁组3人, 9岁组1人, 11岁组3人排列的动物顺序错误, 固其不记入总次数。统计各个年龄段儿童选择参考框架的次数,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不同年龄儿童选择参考框架的趋势, 低年龄儿童更倾向选择自我参考框架, 高年龄儿童更倾向选择客体参考框架。5~7岁组儿童选择自我参考框架的人数明显高于9~11岁组儿童。χ2检验表明, 不同年龄被试选择自我参考框架与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差异显著, χ2 (df=3, n=108) =8.79, χ2>χundefined, P<0.05。可见, 不同年龄的被试在完成同样的空间操作任务时参考框架有显著的不同。低年龄儿童更倾向选择自我参考框架, 高年龄儿童更倾向选择客体参考框架,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选择客体参考的人数增加, 11岁组, 选择自我参考与客体参考的人数趋于相等。

三、实验二:有界标情境下, 不同年龄儿童对空间参考框架的选择

界标 (landmark) 是表示一个物体位置的参照物, 它可以是物体也可能是符号。界定某个物体位置的常用方法是用一个或者多个界标, 比如, 椅子在桌子的左边。这里, 椅子就是目标物 (target) , 桌子就是界标, 桌子是用来说明椅子位置的。界标通常是明显的标记物, 如城市中突出的建筑物以及郊外高耸的山峰都易成为界标。

当没有界标可以利用时, 我们就会使用别的方法来界定物体位置, 有界标时, 自然是优先使用界标来说明物体位置。但是, 不同年龄如何使用界标来说明物体位置关系的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Li和Gleitman (2002) 指出:当有界标信息时, 如果它足够明显, 人们更倾向依据界标做出空间判断。如在排列动物的实验中, 当在桌子上放一个明显的界标, 如果小动物的头是朝向或背向界标, 被试在回忆时, 更倾向于以界标为参照物确定小动物的朝向, 这时被试使用了客体参考框架。

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市幼儿园和小学110名儿童, 分为四个年龄组, 其中5岁儿童24名, 7岁儿童23名, 9岁儿童34名, 11岁儿童29名, 各年龄组被试都是男女各半。所有儿童均未参加过前面的实验。

2.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同实验一, 只是在两张桌子上放有醒目颜色的圆纸板, 纸板上放有对称的玩具树。

3.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同实验一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在给被试呈现刺激的桌子上有一个圆纸板, 涂有鲜艳的颜色, 纸板上放有轴对称的玩具树, 圆纸板与玩具树一并作为界标。在让被试回忆的桌子上放同样的圆纸板和玩具树作为界标。界标在两张桌子的位置均为东面 (西面) , 即被试面对北面的桌子时界标在被试的右边 (左边) , 而当被试旋转180度面向南面的桌子时, 界标在被试的左边 (右边) 如图3。

4.结果与分析

结果分析时主要看被试是以自我参考框架为参照还是以客体参考框架为参照, 分析过程如实验一。结果显示5岁组3人, 7岁组2人, 9岁组3人排列的动物顺序错误, 固其不记入总次数。统计各个年龄段儿童选择参考框架的次数,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有界标的情况下, 不同年龄儿童选择参考框架的趋势。5岁组儿童即使在有界标的情况下仍然倾向使用自我参考框架, 7岁组、9岁组、11岁组儿童在有界标的情况下明显受界标的影响, 更倾向选择客体参考框架。χ2检验表明, 不同年龄被试选择自我参考框架与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差异显著, χ2 (df=3, n=102) =18.69, χ2>χundefined, P<0.005。可见, 不同年龄的被试在有界标情境下, 完成同样的空间操作任务时参考框架有显著的不同。低年龄儿童更倾向选择自我参考框架, 高年龄儿童更倾向选择客体参考框架。

汇总四个年龄组在无界标和有界标情境下选择自我参考框架和客体参考框架的情况, 见表3。

探讨被试是否受界标的影响, 计算所有儿童在无界标情境下选择自我参考框架的人数为72人, 选择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为36人;在有界标情境下选择自我参考框架的人数为39人, 选择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为63人。进行χ2检验:χ2 (df=1, n=210) =17.02, χ2>χundefined, P<0.005。结果表明, 儿童在使用空间参考框架时受界标的影响, 在无界标情境下, 儿童更倾向使用自我参考框架, 在有界标的情境下儿童更倾向于使用客体参考框架。

进一步探讨哪个年龄组儿童更易受界标影响, 分别比较四个年龄组在无界标和有界标情境下选择空间参加框架的差异。5岁组儿童选择自我参考框架与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差异不显著, χ2 (df=1, n=42) =0.15, χ2<χundefined, P>0.05;7岁组儿童选择自我参考框架与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差异显著, χ2 (df=1, n=45) =7.87, χ2>χ20.01, P<0.01;9岁组儿童选择自我参考框架与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差异显著, χ2 (df=1, n=62) =4.17, χ2>χundefined, P<0.05;11岁组儿童选择自我参考框架与客体参考框架的人数差异显著, χ2 (df=1, n=61) =8.50, χ2>χundefined, P<0.01。5岁组儿童即使在有界标的情况下仍然倾向选择自我参考框架, 7岁组、9岁组和11岁组都受到界标的影响, 与无界标情境下选择空间参考框架有明显的差异。

四、讨论

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 各年龄组儿童在对空间方位认知作业中选择的参考框架确有明显的不同。无论在有界标还是在无界标情境下, 儿童使用空间参考框架都显示出由自我参考向客体参考发展的趋势。在无界标情境下, 各年龄组儿童在空间参考框架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且这种差异非常显著。5~7岁组儿童更倾向使用自我参考框架, 9~11岁组儿童倾向于使用客体参考框架, 即随着年龄的增加使用自我参考框架的人越来越少, 使用客体参考框架的人越来越多。7~9岁是一个从自我参照到客体参照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在使用空间参考框架时, 更易受界标的影响, 在无界标的情境下, 儿童更多地使用自我参考框架;在有界标的情境下, 儿童更多地使用客体参考框架。5岁组儿童即使在有界标情境下仍然倾向使用自我参考框架, 此年龄组的儿童仍然处于自我中心编码阶段, 7岁组、9岁组和11岁组儿童都不同程度受到界标的影响, 在有界标时更多的使用客体参考框架, 可以看出7~11岁儿童已经发展出客体中心编码的空间认知。

参考文献

[1]Acredolo, L.P.&Evans, D..Developmental changes inthe effects of landmarks on infant spatial behavior[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0, 16 (4) :312-318.

[2]Arcedolo, L.P..Development of spatial orientationininfan-c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8, 14 (3) :224-234.

[3]Levinson S C, &Brown P.I mmaunuel Kant among theTenejapans:Anthropolgy as applied philosophy[J].Ethos, 1994 (22) :3-41.

[4]Li P, Gleitman L.Turning the tables language and spatialreasoning[J].Cognition, 2002 (83) :265-294.

[5]Mandler J M, Seegmiller D, &Day J.Onthe cod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Memory&Cognition[J], 1977 (5) :10-16.

[6]李文馥, 徐凡, 郗慧娟.3~7岁儿童空间表象研究———并与8-13岁儿童空间表象特点比较[J].心理学报, 1989 (4) :419-427.

[7]刘丽虹, 张积家, 王惠萍.习惯的空间术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5, 37 (4) :469-475.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44-01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元认知理论为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不断取得信息并反馈信息,积极、主动地对认知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坚持或及时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为此,笔者对实验活动中的元认知理论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启示做些必要的探讨。

一、预留思考时间,让学生用元认知调节认知加工缺陷

在学生本身的认知活动中,在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处理的各个阶段,学生接受的能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无法逾越的理论极限,这是认知活动中的主要障碍。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量也受到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以及认知加工策略等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并掌握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有效利用元认知调节认知加工资源有限的缺陷。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初中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有关进行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大致的实验步聚。这样能帮助学生将课堂上的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将重要信息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重视策略教学,激活和改组实验策略

策略直接影响着实验问题解决的进程和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具备较强元认知能力的学生在解决实验的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各种策略,不断探索实验问题解决的空间,最终解决问题。而元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很难判断哪种策略是否有效,不善于根据实验材料和实验目标对实验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因此,教师应重视策略教学,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策略进行“反思”和“领悟”,以激活和改组实验中所采用的策略。

例如,在测量大气压数值的实验中,有小组采用吸盘法估测大气压,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吸盘的估测数值误差较大。为克服这个问题,有学生琢磨出在吸盘底部涂上酱油,酱油具有一定的粘滞性,而且颜色深,能使吸盘在收缩的同时将边缘的酱油痕迹一并收缩,拉下的瞬间,测出深色圆形酱油圈的直径即为大气压作用在圆形表面的直径d。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随即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粘上酱油的吸盘被拉动时容易在光滑表面移动位置,所以此法虽解决了面积S的问题,但又遇到了拉力F难以测准的情况。在几番推敲之后,学生们一致认为课本上选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强是最可行的。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操作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及时对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实施反馈,使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认识深刻并记忆牢固,从而优化了解决测量大气压数值的实验策略。

三、关注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监控和调节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适时调节能力,并与物理实验方法很好地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去解决问题,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学生在知识形成和能力的发展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监控。

例如,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笔者首先强调了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但在组间巡视中,笔者依然发现有实验小组在操作时动作显得“果断”、不假思索,缺乏该有的“谨慎”和“反省”意识而出现错误。为此,笔者针对“为什么将压强计金属盒橡皮膜的方向进行改变后,分别记录下在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侧面的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不相等”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原来是由于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一深度后,在转动橡皮膜朝向的过程中,有学生扭曲了橡皮管,因此出现了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不相等的情况。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学生们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在重新做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得出了同一高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的结论。显然,这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监控和调节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监控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类似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应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及时给予纠正,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元认知理论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一个世界性前沿研究课题。我们教师应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将元认知理论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增加新的视角认识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地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分析,以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观,也才能有学生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上一篇:医学专业技术工作简历下一篇:编导专业女生求职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