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1

教学内容:P9例题2,做一做,练习二4、5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成数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难点: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成数的含义。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 350×(1-25%)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262.5(万千瓦时)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五、板书设计

百分数:成数

二成 =(十分之二)=(20%)方法一: 350×(1-25%)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262.5(万千瓦时)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2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 塑造了一个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学情分析: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同学们较远, 老一辈革命家所表现的崇高的品质学生不一定理解。学习本课, 让学生了解一下解放战争, 树立共产党人的丰碑, 是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 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 用悲壮的色调, 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课文,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表情的句子, 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 感受江姐高贵的品质。 (2) 学习作者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电影红岩片段。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 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过一部电视剧《江姐》, 你们看过吗? (大屏幕出示江姐视死如归的镜头) 剧中的哪一个镜头打动了你的心?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江姐》,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最后的时刻》。

2. 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画概括出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 (2) 学生汇报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结合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处理文件, 整理着装, 深情告别。

过渡:对于每一个人, 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一旦失去, 永远不可能重来。所以提起死亡,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总会充满了恐惧、悲伤, 也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那么江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害怕了吗?是呀, 甚至没有让我们感到她有一点的悲伤。这与我们面对死亡是完全不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之中, 看看江姐的哪些表现与我们是不一样的?

3. 深入理解

(1)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学生边听边把江姐处理文件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 (2) 学生交流:先读一读找到的句子, 再说说感受深的理由。 (3) 引导学生交流江姐处理文件时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 让学生感悟到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4)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重点句子, 一边读一边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5) 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 江姐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 3、4、5自然段中的一些语句写得特别好,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大形象, 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 画出整理着装的句子。 (6) 讨论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这是什么描写?学生汇报。 (7) 播放江姐最后一次受刑时的视频, 看到这个场面你想说点什么?这一部分应该怎样读? (带着感悟去读这段话, 用心去读这段话等) 指名读课文, 请学生评价, 一边讨论、一边品读, 直到读出味道为止。 (8)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6~16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 (9) 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学习。

4. 拓展升华

(1) 带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江姐大步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 她又停了下来, 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 一张小条桌, 墙上的破镜子……江姐面对着朝夕相处的战友, 她有多少话要说呀。她会对同志们说些什么呢? (2) 学生谈感受。 (3) 这一看, 不是意志的动摇, 这一次回眸, 寄托了江姐对生命的留恋, 对亲人的牵挂, 对战友的不舍。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同志们, 永别了!”牢门外等待江姐的是死亡,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江姐和其他难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悲壮情怀, 让我们带着赞颂和敬仰齐读最后一段吧! (4) 清明节就要到了, 你不想对江姐和像江姐一样的先烈们说点什么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5. 学习写法

过渡:同学们, 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使江姐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呢?学生交流后大屏幕出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

6. 激情总结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3

2.下面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阴谋诡计置之不理气急败坏理直气状

B.恼羞成怒崇山峻岭焕然一新完壁归赵

C.高瞻远瞩一口同声惊涛骇浪无微不至

D.触类旁通群策群力一丝不苟万丈深渊

3.在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演算使人,哲理使人,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

A.精密聪慧深刻明智

B.明智聪慧深刻精密

C.明智聪慧精密深刻

D.聪慧深刻精密明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明犯错误后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几句。

B.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开心,大家不拘小节,那场面可真热闹

C.他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如土色。

D.此事一出,全城闹得沸沸扬扬。

5.走近细看,他不就是小伟吗?表达意思不同的是( )(2分)

A.走近一看,他就是小伟。

B.走近一看,他不是小伟。

C.走近一看,他怎么不是小伟呢?

D.走近一看,他真是小伟啊!

6.下列四句中有误的一句是()(2分)

A.《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的笛福写的。

B.追悼鲁迅先生的地方是万国殡仪馆。

C.《天净沙·秋》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5号考生,我展示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成数,下面开始我的无生模拟课堂。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有见过农民伯伯们秋收吗? 嗯,想一想,如果这一年的雨水不足导致旱灾农民伯伯的收成会怎么样? 是的,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我们的农民伯伯就会有一个大丰收,但是如果这一年发生了旱灾或洪灾,我们的农民伯伯收成相应也就减少。

大家知道吗?我们的农民伯伯常常会用成数来表示农业收成,如果这一年的收成比上一年多,那么他们就会很开心的说这一年增产了几成;如果这一年的收成比上一年少,那么,他们就会叹气说这一年减产了几成。增产几成究竟是减产了多少,减产几成又是减产了多少呢?

都很想知道吧?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

现在请看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同桌间交流一下,几成究竟是什么? 好了吗,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请你说。

没错,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是20%;三成五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35%。

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你们能说说都在哪见过成数?

请你说,你也来说

是的,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等等,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请看大屏幕,油菜花美不美?

是的,据报纸报道:今年我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这是好消息呢还是坏消息?请你说

你的回答着实肯定,的确是好消息。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们,假设我省今年油菜籽产量为2400kg,那么大家能算出我省去年的油菜籽产量吗?请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都做好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的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请这位眼睛忽闪忽闪的小女生来说一说。

“因为我省今年油菜籽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二十,所以今年的产量应该是去年的120%,而2400÷120%=2000,所以我省去年油菜籽产量是2000kg。大家都听懂了吗?”

不错,这个小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谢谢你。请看例2,看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哦,大家都想知道“节电二成五”说明什么?谁来解释一下。请你说

对了,说明节约了25%的电。要求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应该怎么列式解答呢?请这位同学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现在开始。

你有不同算法,那你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板书:(①350*(1-25%)=262.5万千瓦时;②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做好了的同学请举手,好的,谁来解释一下这两种解题方案你有什么异同之处?请你说 原来啊,两种方案都是“用电量350万千瓦时”这个单位“1”已知用乘法,第一种方案是先求出节点分率(1-25%)再乘单位“1”第二种方案是先求节约的用电量350*25%,再用单位“1”减去它,他还提醒大家别忘了带单位哦。

大家都做对了吗?很好。请打开课本P9页,把例2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成数问题你掌握了吗?真金不怕火来炼。

先来小试牛刀,看到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算出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是多少人次?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请你来汇报答案,都和他答案一样吗?好的。

现在请翻到课本P13第5题,求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这题还能用乘法吗?做做看。

谁来汇报?

1.3÷(1-30%)=0.91万辆。为什么用除法?

“因为单位“1”未知用除法。”

嗯,你有不同做法,哦,你是用方程解的,也可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你有哪些收获?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请你说,你也来说说看。

是的,现在成数已广泛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变化,所以学习成数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课。成数的概念和折扣类似,几折表示百分之几十,而几成也代表百分之几十。

五、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一个小任务,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成数的知识呢?课后将它梳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与同伴分享,比一比谁才是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时间教学课件 篇5

学习询问时间的方法,并能就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本课重点

掌握Give it to…和询问及回答时间的基本句型What’s the time?It’s…

本课难点

询问及回答时间。

教师教法

借用实物引出新词,设置情景教授新句型。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图片,一个包、几件颜色各异的衣物等。

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1.用实物或图片复习有关衣物,学习用具和颜色的单词。

1)出示八张颜色卡与学生对话。

T:What colour is it?

S:It’s red/blue/yellow/black…

2)教师将准备好的包拿出来,包内装有几件颜色各异的.衣物,分别搭在讲台边上,问:Look at the clothes.The are on the clothes line.Whose clothes are they?What colour are they?让同桌两人就此谈论1分钟,并叫2-3组起来表演问答。

2.复习教室内物品名称及文具名称,然后让学生做谈论谁的物品的Chain drill,然后可让2-3组学生起来做,赛一赛哪组又对又快。

:What’s this?

:It’s a pen.

:Whose pen is it

:It’s mine. (to SC) What’s that?

:It’s an erase.

:Whose eraser is it?

:It’s hers.

Step 2 Presentation

拿一个表,问学生 What’s this? 介绍新词watch。然后看着表说:What’s the time? 告诉学生几点了,并把时间的数字写在黑板上。接着指着自己的手表说,Look, I have a watch. It’s new. Is it nice? What colour is it? 把watch 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待学生会读这个单词后,对一个学生说,Can you look after my watch? 转而向另一个学生说,Please give my watch / it to 某某(刚才那个学生)。把give … to写在黑板上,通过动作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再用其它同学的手表或衣物、学习用具等,反复练习句型Can you look after … 和 give it to … 及其答语。

Step 3 Look,listen and repeat

SB Part1 把书上的第一幅图用投影打在屏幕上,放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接着再投影其它几幅图。

Step 4 Read and act

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分角色表演本课的4段对话内容。

Step 5 Practice

复习数字1-60。然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时间,如:7:10, 7:25, 8:30, 9:50, 11:45 等。(也可用钟表或卡片)然后提问:What’s the time? 或What time is it ?注意学生容易说成What’s time要反复练习。

Step 6 Consolidation

1.听写。将正确答案写在幻灯片上,听写后先找几个学生念出自己的,再出示正确答案。

A:Whose watch is this?

B:It’s mine.

A:Oh. That’s nice. Is it new?

B:Yes,it is.

A:You must look after it, Give it to Mr Hu.

B:OK.

2.Chain drill让每组第一名同学拿起后面一位同学的一样东西,模仿上述对话进行操练,并一直进行下去看哪组又快又正确。

Sa:(to B)Whose is this eraser/ pencil/ book…?

Sb:Is it a white / blue/ red…one?

Sa:Yes,it is.

Sb:I think it’s mine. Yes, it is.

Sa:Here you are.

Sb:Thank you very much. (to C) Whose is this book/ cup…?

Sc:Is it a…?…

3. Do workbook.

Step 7 Exercises

I.英汉互译

1. a nice new watch _____2. 把它给胡先生______

3. fifty – seven ______4. 大约四点三十分______

5. go and ask Li Lei. _____6. 照看我的手______

7. Let me see. _______8. 在家______

II.补全对话

A: ____________ me, what’s the __________, please?

B: ____________ me, see. Oh, _________ seven forty – five

A: I __________ go to school.

Step 8 Homework

1.将本课单词和词组读熟背会。

2.依照Part 1的对话,口头建立一个对话。

3.将Workbook Ex.l和Ex.2做在作业本上。

4.准备一个带指针的钟面。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6

第一组

文言文两则

《匆匆》课件 《匆匆》flash课件

《桃花心木》课件(1)《桃花心木》课件(2)《顶碗少年》课件 《手指》课件

第二组

《北京的春节》课件

《藏戏》课件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和田的维吾尔》课件

第三组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 《灯光》课件 《为人民服务》课件

《一夜的工作》课件 《一夜的工作》flash课件

第四组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 《凡卡》课件 《鲁宾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五组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件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 《我最好的老师》课件

第六组 阅读材料 成长足迹 依依惜别

第七组 古诗词背诵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7

一、课前预习———前奏曲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 预学质疑。

【习案设计】主体活动, 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调查, 分层分类。

【课前习目标】

1.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炼信息, 了解凡卡的学徒生活状况。

【学习准备】

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推送资料, 并收集、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

学生:查找资料、收看教师推送的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 完成课前习任务并拍照上传到微信群 (或QQ群) 。

【课前习任务】

1.整体感知。

(1) 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 想想课文围绕凡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信息提炼。认真默读课文, 提炼出相关信息, 完成凡卡的“人物档案”。

3.自我评价。

(1) 事情发生的背景你了解得怎么样? (A很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你了解背景的途径有哪些:

(2) 课文我读了遍, 课文读得 (A有感情;B很流利;C不太通顺) 。本次课前习完成时间: () (A 20分钟以内;B 40分钟以内;C 40分钟以上。)

【课前习调查统计】

1.统计方法:学生将课前习案拍照上传到微信群、QQ群, 教师检查、统计。

2.学生的课前习情况:加入微信群并发送课前预习情况的有30人, QQ群19人;课前比较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的有36人。多数通过老师推送的资料、自行上网或工具书查找的途径了解。

3.自主阅读课文5遍以上的有28人。凡卡档案中的生活状况是课中习的主体活动, 学生完成情况良好。理性思维的同学用关键词的方式填写 (60%) , 感性思维的同学用描述的方式填写 (40%) , 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

【小结】课前习为课中习服务, 是前奏乐章。教师利用微信、QQ等云技术推送课前习案,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后, 及时通过云技术反馈给老师。教师在课前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汇总、分析, 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中习主题活动, 让学生的课前习更加充分有效, 提高课中习的学习效率。

二、课中研习———协奏曲

【学生活动】互学解疑, 合作探究。

【习案设计】朗读品味, 积累检测。

【教师活动】读诵梳理, 关注生成。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前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板书课题及作者)

2.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写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凡卡写了哪些内容?

师生交流:写信前 (担心) ———写信 (难过) ———写信后 (希望) (写信过程中穿插回忆)

经过初读课文、提取信息填写人物档案卡, 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凡卡这个孩子。这是同学们完成的凡卡的档案卡——— (出示学生上传的课前习案、分享凡卡的人物档案卡, 简单交流, 引出悲惨)

3.朗读感悟。

(1) 默读课文, 说说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凡卡的悲惨?读到让你最揪心的地方, 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后, 全班分享。

【举例预设】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 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 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 把我拖到院子里, 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 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上弄起, 她就捞起那条青鱼,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师: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有什么感觉———

“老板抓着我的头发, 把我拉到院子里, 拿皮带抽了我一顿。” (不能体现老板的狠毒)

①换词对比读。

②结合“揪”、“拖”、“揍”理解。

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也许像凡卡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师:还有哪个词语也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指导朗读“……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2) 凡卡实在无法忍受, 于是在信中向爷爷请求带他回家。凡卡是怎样请求爷爷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4.对比阅读, 写法指导 (怎么写) 。凡卡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 (发散思维)

【小结】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产物。课中习, 重在培养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在“课中习”的主要任务, 除了解决学生“课前习”时遇到的问题外,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与探究习惯;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内化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课后延习———奏鸣曲

【学生活动】温故知新, 综合实践, 延学追问。

【习案设计】查漏补缺, 积累拓展, 练习反思。

【教师活动】帮扶引领, 尊重兴趣, 发展个性。

【对比阅读】云技术推送《小音乐家杨科》。学生自主阅读并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在微博、微信上交流。奏鸣曲是专为一或二件独奏乐器而编写的乐曲。课后习是专为课中习的延续而设计。《凡卡》一课, 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 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排, 目的是了解外国文化、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的表达方法。

1.自读文本, 感知内容。教师指导课前预习,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在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取信息, 完成凡卡的人物档案, 并以凡卡的档案走进课文,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感受他的悲惨命运, 了解他在乡下过着虽然贫穷却快乐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回忆乡下生活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悲惨之间的关系, 理解作者运用的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课前习的指导, 旨在让学生通过信息提取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叙述凡卡写信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回忆的内容, 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 开展课堂探究,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2.品词析句, 探究重点。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探究。在品读写信的内容环节, 我用“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课中习的主体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段, 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在品词析句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 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情感, 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合作探究: (1) 凡卡回忆了哪些内容? (2) 这部分能去掉吗?读插叙部分, 谈感受, 联系前文理解在乡下虽然穷苦, 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 这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 能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运都是悲惨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却快乐的回忆和城里的悲惨的现实生活放在一起写, 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 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看到作者用乡下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 领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8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9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美丽的建筑》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3.美丽的建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时建议:

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教学过程: 导课

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新课教学

◆活动: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欣赏建筑的美 建筑物美的表现:

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四年级下册班会课件 篇10

学校创建了“点点行”蔷薇红领巾小银行。这是一个储存文明、储存良好行为习惯的虚拟银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点点滴滴的日常行动中,存道德、存学习、存劳动、存健康,存文明、存进步、存奉献、存快乐,是学生成长闪亮轨迹的呈现和积淀。点点行实践活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活动目的:

1、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点点滴滴的日常行动中,存道德、存学习、存劳动、存健康,存文明、存进步、存奉献、存快乐;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制作PPT

活动过程:

第一章程

中队长:“各小队汇报人数”。

小队长面向本小队:“第一小队全体立正”。

(跑到中队长面前,互敬队礼。)

小队长:“报告中队长,本小队原有队员*人,实到*人,报告完毕”。

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互敬队礼。小队长跑回本小队,转身站好。其他小队依次。

中队长:“全体立正”,跑到辅导员面前,互敬队礼。“报告中队辅导员,*中队原有队员人实到人。四(2)中队“点点心愿,点点梦想”主题队会一切准备就绪,报告完毕”。

中队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预祝四(2)中队主题队会圆满成功”,互敬队礼。

中队长跑回:四(2)中队“点点心愿,点点梦想”主题队会现在开始。出旗敬礼,礼毕。唱队歌。请坐下。

第二章程

主持人1:每个人都梦想都想一轮太阳,暖洋洋的照在身上,在阳光的普照下,我带着梦想飞向辉煌。

主持人2:细心呵护心中小小的梦想,去好奇、去实践、去感觉,我们开始一种期待,期待周围能够变幻出奇迹。用梦想的耳朵聆听生活的旋律,用渴望的眼睛去欣赏身边美丽的风景。

主持人1:梦想拥有翅膀,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因为我们自己的奋进和拼搏,汗水闪烁着另一种谣言的光芒。放飞心中的梦想,不在意昨天的创伤,酝酿风雨的季节总会从头顶飘荡。有首小诗是这样形容梦想的:你是一颗流星,有着一双美丽的翅膀,虽然梦想里我很远,但我却依然记得他的模样,因为它在我的心灵飞翔。

主持人2:小伙伴们让我们给自己的梦想加一双翅膀,让它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无论是乌云密布还是晴川万里,用一张笑脸来面对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领悟人生。

第三章程

主持人1:让我们用热泪的掌声欢迎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将中外名人与梦想的故事。

1、《茅以升立志造桥》

2、《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第四章程

主持人2:欢迎第二小队的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歌朗诵:《让我的梦想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

第五章程

辅导员讲话: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梦想是什么?要实现梦想应该从哪儿做起。总结:当我们闭上眼睛,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星星构成了一幅蓝图,飞入我们的梦,让我们的梦想再一次释放美丽。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已经长出来一对有力的翅膀,飞向祖国大地,向木碧昂奋发图强,用于追求。

中队长:(敬礼)亲爱的队员们,今天的主题会开得很好。总结活动成果,提出希望和要求。

呼号:(中队辅导员)举右手。

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

退旗,敬礼。(原路返回)

中队长:本次中队主题会到此结束。

活动思考:

人生梦想是一种向往、是种理想、是一种追求,要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兴趣,要有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要把它作为一种动力,要真正对学习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正是为将来的目标打好基础,它是实现梦想所必须的。同时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积极的态度来有机地将学习与梦想结合在一起,将现在与未来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懂的现在的学习就是未来的实现梦想的有利武器,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

六年级下册成数课件 篇11

3月份的一天, 我按照惯例进入六年级一个班级听随堂课, 讲课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在老师的简单提问后, 学生明确了制作一个圆柱体, 需要一个长方形当侧面, 两个相等的圆分别作两个底面。随后教师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后, 布置学生开始制作圆柱体。教师的意图很明确, 希望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做圆柱的:有的同学先借助手边的胶棒, 用纸一围, 就做好了侧面, 再借助胶棒的底面描了两个圆, 剪下来, 就做成了一个圆柱;有的同学先用硬币画了两个圆, 剪下来当成了两个底面, 然后用纸随意围成了一个圆柱, 和底面比较, 小了就变大些, 经过几次调整, 圆柱也做成了;还有的同学先用圆规画了两个一样大的圆, 通过不断调整围好的圆柱的大小, 最终也把圆柱做好了;也有个别同学先在纸上设计出长方形和两个圆的大小, 再剪下来, 围成了一个圆柱。总结孩子们做圆柱的方法, 一类是借助实物;一类是先满足一个条件, 去调整另外一个;还有一类是先设计, 再制作。前两类同学根本就没有寻求关系的需求, 目的就是做圆柱, 第三类同学做之前是有思考的, 一定要考略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样的孩子太少了。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 大约经过了20分钟的制作、调整过程后, 多数同学基本上已经把圆柱做完了。我和上课教师商量后, 改变了后面教学的内容。此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与反馈, 我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测试题目: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20厘米, 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

测试结果: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有52.7%的同学在做完圆柱后已经掌握了圆柱内部结构特征, 从而找到了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还有47.3%的同学在做圆柱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关注圆柱内部结构特征, 目的只是做圆柱, 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违背了教师的设计意图, 没有真正达成做圆柱的价值。

二、我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数据, 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吗?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活动要求, 才能使学生产生寻求关系的需求, 真正理解圆柱的内部结构特征, 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呢?

三、学生调研

和组里老师交流后, 我们分别对六年级1、2两个班级在做圆柱之前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如下) , 大约20分钟后, 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 进行了同样的测试。

设计做: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 再画出你所需要的图形, 并标出数据, 然后剪下来, 做一个圆柱体。

给数据做: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 再画出你所需要的图形, 并标出数据, 然后剪下来做一个半径4厘米, 高10厘米的圆柱体。

我将随堂课和这两个班的测试要求及测试结果整理如下:

任意做只有52.7%的学生方法正确, 因为有些学生只是借助手边圆柱形物体, 无意识进行调整, 没有真正感知到底面周长与长方形长的关系, 所以根本就找不到解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做和给数据做两种要求的操作, 老师提出了细致的操作要求, 学生经历了想、画、标、剪、做的过程, 产生了建构底面周长与长方形的长两者之间关系的需求, 从而主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求关系活动中, 逐步感悟、明确两者间的关系, 积累了活动经验的同时, 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设计做和给数据做两种相比较, 虽然学生前测结果数据很相似, 但是给数据做由于给定了数据, 有些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 减少了调整的过程, 导致学生的活动经验不如第二种那么丰富了。

由此可以发现, 在学生制作之前操作活动的要求必须明确、细致, 才能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有思考的参与, 能够产生构建关系的需求, 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逐渐清晰圆柱体内部的结构特征, 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效, 以便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材对比

回过头来, 我们再来看看教材。对比三版教材发现,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通过圆柱体的展开图来认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其中, 人教版教材与现代版本教材都是从圆柱体的侧面入手, 引导着学生首先将侧面展开, 观察其展开后的形状, 以此作为突破点与教学重点, 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圆柱体表面积的知识教学;而北师版教材是通过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 在做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圆柱体各部分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相比人教版与现代版本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地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的教学观念, 使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积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并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不成功调整再操作这一系列活动充分感悟圆柱体内部结构特征,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再设计

通过以上我们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课堂中我们选取设计做的操作方式, 并进行了一些细化的调整和重新设计, 让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主动构建长方形的长和底面周长的关系, 寻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1.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操作要求

请学生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薯片筒 (圆柱体) 。

操作要求:

(1) 用一张白纸做一个圆柱体;

(2) 先将你的设计方案画在纸上, 标明相应的数据, 再剪下来制作一个圆柱体;

(3) 如果操作不成功, 就换成一张蓝色的纸重新设计并制作。

温馨提示:做之前先认真思考一下, 怎样设计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个圆柱体。

操作要求中有一条温馨提示, 就是做之前要先认真思考, 只有学生先想了再动手操作, 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才有效,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另外增加了一条操作要求:如果操作不成功, 就换成一张蓝色的纸重新设计并制作, 这样的要求能够清晰地看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 以便教师在反馈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 反馈活动有层次和针对性。

反馈的层次分别是没有成功、调整成功、一次成功的顺序, 这样的反馈能够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感受到寻求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每一层次的学生都会针对自己的问题, 专心听取他人的操作方法, 取长补短。

3. 设计了开放的、有思考性的习题

(1) 选择材料, 制作无盖水桶, 并算一算需要多少材料?

(2) 用一张A4纸制作一个圆柱体, 使得它的表面积尽可能大, 这张纸的利用率是多少?请你先画出来, 再算一算。 (底面圆直径取整厘米)

此类题目有着开放的探究空间, 学生需要运用课堂中总结、概括的数学知识设计方案, 经过多次尝试调整获得问题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1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反义疑问句的用法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以及闲聊在英语表达中的定义和操练。

3.情感目标:了解聊天的文化知识。

【重点、难点】

掌握反义疑问句的运用。

【导学指导】

温故知新 复习短语

go swimming 去游泳 wait in line 排队 hate doing sth.讨厌做某事

So am / do I 我也是。

It looks like rain 看上去要下雨了。

wait for the bus/ train 等车 be late for/to 迟到

I hope so/not.我希望如此/我不希望这样。

自主互助学习

1、学生观察1a中的图片相互提问:A: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 1?

B: I can see…….A:What are they doing? B: They are …….(学生通过相互提问熟悉图画内容,为听力做准备。)

2、教师让学生归纳1a-2c中所出现的反意疑问句,让学生观察、总结反意疑问句的构成。知识剖析: 反意疑问句要点简述

反意疑问句又叫附加疑问句,是在陈述句后,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实提出的疑问。

其基本结构有两种:一是“肯定陈述句+简略否定问句”;

二是“否定陈述句+简略肯定问句”。

反意疑问句的前后两部分在时态、人称和数上都要保持一致。

如:It looks like rain, doesn’t it?

He doesn’t need to work so late, does he?

几种特殊情况:

1.陈述部分是there be 句型,疑问部分也用 there be 句型。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isn’t there?

2.陈述部分如有 nothing, nobody, never, few, little, hardly 等否定词时(不包括加否定前缀变来的,如:dislike, unhappy等),疑问部分用肯定形式。

They have never been to the farm, have they?

There is little water in the glass, is there?

He dislikes history, doesn’t he?

3.陈述部分为祈使句时,反义部分用 will you , won’t you。以Let’s开头的祈使句,疑问部分用 shall we.Go to the cinema now, will you?

Let’s have a party, shall we?

4.陈述部分含宾语从句时,疑问部分一般反问主句,但主句含有 I/We think/believe/suppose … 时,疑问部分要反问从句(要注意否定转移情况)。

He knew that the woman was a thief, didn’t he ?

I don’t think he is a good student, is he?

【课堂练习】

()1.The poor man needs our help,_____ he?

A.isn’t B.aren’t C.doesn’t D.hasn’t

()2.It seldom rains here in spring,_____?

A.is it B.does it C.isn’t it D.doesn’t it

()3.You don’t drink milk in the morning,_____?

A.do you B.don’t you C.are you D.aren’t you

()4.—Look at the sky.I think the rain is going to stop soon.—_____.A.Me too B Very good C.Yes, I do D.I hope so

【要点归纳】

1、掌握反意疑问句的结构及运用。

2、学会使用I hope so.【拓展练习】

1.完成下列句子,找出正确图片,将图片代码填入题前括号内。

()1.He is a singer,__________ __________?

()2.They are playing baseball,__________ __________?

()3.He walks to school every day,__________ __________?

()4.It looks like rain,__________ __________?

()5.You like this dress,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轴对称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已知点关于x轴或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

2、能作出与一个形关于x轴或轴对称的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2、在作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难点: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规律。

【自主学习】

一、复习:

1、如果一个平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_____,那么这个形叫轴对称形,这条直线叫____。

2、经过线段的___并且___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做线段的中垂线。一条__的中垂线是它的对称轴。

3、如果两个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_____;反过来,如果两个形各对对应点的连线被同一条直线____,那么这两个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1,-1)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点 P1(1,2)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

二、思考:

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 x 轴、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一般地,已知点 P(a,b):

⑴ 点 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1(__,__),⑵ 点 P 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2(__,__)。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_______,纵坐标_______,关于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_______,纵坐标_______。

四、例题:

⑴ 如上,写出四边形 ABCD 的 4 个顶点的坐标;

⑵ 画出四边形 ABCD 关于 轴的对称形 A1B1C1D1;

⑶ 写出点 A1,B1,C1,D1 的坐标。

五、巩固练习:

1、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 x 轴、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A(-2,4),B(3,-2),C(-1,-2), D(4,0)。

2、作出中多边形 ABCD 关于 x 轴、轴的对称形。(上“五-2”)

3、已知长方形 ABCD 的顶点坐标为 A(2,4),B(6,4),C(6,2),D(2,2)。

⑴ 在⑴中画出长方形 ABCD 向下平移 6 个单位得到的长方形 A1B1C1D1,写出点 A1,B1,C1,D1 的坐标;

⑵ 在⑵中画出长方形 ABCD 关于 x 轴对称的长方形 A2B2C2D2,写出 A2,B2,C2,D2 的坐标;

⑶ 你认为上述两题变换所得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所示。

⑴ 作出△ABC 关于 轴对称的△A1B1C1,并写出点 A1,B1,C1,的坐标;

⑵ 将△ABC 向右平移 6 个单位,作出平移后的△A2B2C2,写出点 A2,B2,C2,的坐标;

⑶ 观察△A1B1C1和△A2B2C2,它们是否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若是,请在上画出这条对称轴。

六、习题:

1、若点 P 在第三象限,则点 P 关于 轴的对称点在第__象限,点 P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在第__象限。

2、点 P(-2,3)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坐标是______。

3、已知点 P(3,-1)关于 轴的对称点 Q 的坐标是(a+b,1-b),则 ab=__。

4、已知点 A(2,a)关于 x 轴的对称点是 B(b,-3),则 ab=__。

5、若点(10-a,5+b)与点(2,-5)关于 轴对称,则 a+b=___。

上一篇:在人口计生年报统计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