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精选5篇)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 篇1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

4、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D、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5、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居民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6、下列我国原始居民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大汶口人

D、半坡人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秦朝

8、商朝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国王分别是()

A、汤、桀

B、汤、纣

C、纣、汤

D、桀、纣

9、“国人暴动”发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铜车马

D、盂鼎

11、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2、“春秋五霸”中,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3、被称之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是()

A、铁农具广泛使用

B、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C、牛耕的广泛使用

D、粟和水稻的种植

14、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作用很大,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得益于()A、白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6、“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来源于()

A、吴越争霸

B、晋楚争霸

C、齐楚争霸

D、吴齐争霸

17、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1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9、下列成就属于商朝的是()

测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

B、在历法中增加了闰月 C、总结出中医的诊病疗法

D、开始实用铁制农具 20、下列战役中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的是:()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21、春秋战国之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名医是()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贾思勰

22、下列思想中,属于孔子政治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福祸相依

23、战国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主张的是:()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C、秦朝

D、西汉

2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9年

26、秦朝统一后规定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27、“焚书坑儒”这一严重破坏文化的事件发生于:()

A、战国

B、春秋

C、秦朝

D、西汉

28、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实行的政策是:()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焚书坑儒

29、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蚁鼻钱 B、铲形币

C、刀形币

D、圆形方孔钱 30、为开发南疆,秦始皇派人兴修了:()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31、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了:()A、秦朝人民习俗,不喜欢穿鞋子,喜欢拄拐杖。B、秦朝法律的残暴。C、秦朝规定人民不能穿鞋子,只能拄拐杖。

D、那是外来品。

32、在秦朝中央政府中,分管全国军事的官吏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33、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③重视发展农业④王国势力强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4、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35、发明于汉武帝时期的播种工具是:()

A、犁壁

B、水排

C、耧车

D、耕犁

36、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杜诗

37、西汉国势最强盛的时候的统治者是()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8、下面发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A、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9、“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发生于()

A、汉武帝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元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4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60年

41、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交往的历史开始于:()

A、甘英到达波斯湾

B、罗马人身着中国锦衣绣服

C、中国丝织品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D、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

42、最早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在我国的:()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44、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A、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45、丝绸之路最终到达的地区是()

A、河西走廊

B、今新疆地区

C、中亚、西亚

D、欧洲

46、下列哪一项成就与东汉科学家张衡有关:()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地动仪

D、太初历

4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东汉医学家是()

A、张仲景

B、郦道元

C、顾恺之

D、神农氏、48、给秦汉边境地区造成重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越族

C、犬戎

D、鲜卑

49、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50、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51、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52、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53、三国时,第一个称帝的是:()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54、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弱

D、天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

55、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魏、吴

D、蜀、吴、魏

5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杜甫形容谁的诗句:()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D、孙权

57、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

A、匈奴、鲜卑、山越、氐、羌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山越、鲜卑、羯、氐、羌

D、匈奴、山越、羯、氐、羌

58、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取得胜利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魏

5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谢石、谢玄带兵迎击秦军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0、下列四个成语中,不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破釜沉舟 61、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 6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B、鲜卑C、氐D、匈奴 6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64、下来内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是()

A、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B、朝廷中禁止使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C、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D、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65、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刘徽

B、祖冲之

C、张衡

D、郦道元 66、《水经注》是一部()

A、地理著作

B、植物学著作

C、生物著作

D、农学著作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3、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说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武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综合两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0、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⑴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⑵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11、“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是谁的话?

(2)、作者写过什么书?内容如何?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二、1、答案要点:(1)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2)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3)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

2、答案要点:(1)分别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2)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3)略。(此问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3、(1)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4)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4、(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1)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2)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3)皇帝:汉武帝(刘彻)。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1)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2)道路:丝绸之路。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3)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1)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3)西域都护的设置。

8、(1)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官渡之战;200年。(3)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 篇2

—Its seven dollars. 七美元。

【点拨】 询问物品的“价格”时,一般可用“How much is/are ...?”,也可用“Whats the prize ...?”。

2. —Can I help you? 你要买东西吗?—Yes, please.是的。

【点拨】 当商店里的服务员询问顾客要买什么东西时,一般用 “ Can I help you?”;顾客如果想买东西,可说“Yes, please.”,然后再说具体要买什么。

3. Here you are. 给你。

【点拨】 当你买、借东西时,对方给你时一般用“Here you are.”来表示。例如:

—May I use your pen? 我可以用一下你的钢笔吗?

—Certainly. Here you are. 当然可以,给你。

4. —Thank you. 谢谢你。

—Youre welcome. 不客气。

【点拨】 当对方向你表示感谢时,可用“Youre welcome.”来回答,意为“不客气/不用谢”,也可用Thats OK. / Not at all.等。

5.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你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间?

【点拨】 名词所有格的构成,一般是在名词的词尾加“s”;当表示两个人共同拥有某人/某物时,只在最后一个名词词尾加上“s”;当表示两个人分别拥有某人/某物时,要分别在名词词尾加上“s”。例如:This is Tony and Jims room. 这是托尼和吉姆的房间。

6. I like thrillers and I like action movies. 我喜欢恐怖片,而且我也喜欢动作片。

I like thrillers but I dont like comedies. 我喜欢恐怖片,但不喜欢喜剧片。

【点拨】 and与but都是连词,通常可连接两个并列的单词,词组或句子。and的意思是“和;又;而且”,表示并列、承接或递进等关系;but的意思是“而;却;但是”,表示否定或转折关系。

7. She often goes to see Beijing Opera with her father. 她经常和她父亲一起去看京剧。

【点拨】 介词with 有“与……在一起;和……”的意思。例如:Can you go shopping with me? 你能跟我一起去买东西吗?

8. Does she want to go to a movie? 她想去看电影吗?

【点拨】 当行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变为一般疑问句或否定句时,要借助助动词does来构成,谓语动词要用原形。例如:He doesnt like history. 他不喜欢历史。

9. —Can you swim? 你会游泳吗?

—No, I cant. 不,我不会。

【点拨】 can 是情态动词,意为“能、会”,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无论是第几人称,也无论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can均无变化;can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后面要跟一个动词原形,一起构成谓语;含有can的一般疑问句是直接把can提到句首构成,肯定回答一般用“Yes,主语+can.”,否定回答一般用“No, 主语 + cant.”。否定句是在can后面直接加not构成否定句。例如:She cant speak Chinese. 她不会讲汉语。

10. I can play the guitar. 我会弹吉它。

【点拨】 表示乐器的名词在作play的宾语时,其前要用定冠词the。

11. Can you help kids with swimming?你能帮助小孩游泳吗?

【点拨】 help ... with ...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在某方面帮助……”。例如:She often helps me with my math. 她经常帮我学习数学。

12. Come and show us!来给我们展示一下。

【点拨】 show用作动词时,是及物动词,意为“展示;给……看”,后面可接双宾语。例如:Can you show me your new watch? 你能让我看看你的新手表吗?

13. I usually get up at five oclock. 我通常在五点钟起床。

People usually eat dinner in the evening. 人们通常在晚上吃晚饭。

【点拨】 表示“在几点几分”时,要用介词at;泛指“在上午/下午/晚上”,要用介词in。例如:I often do my homework at seven in the evening. 我经常在晚上七点钟做作业。

14. —Why do you like P.E.? 你为什么喜欢体育?

—Because its fun. 因为它有趣。

【点拨】 用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用来询问原因,回答时要用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例如:

—Why do you like English? 你为什么喜欢英语?—Because its very important. 因为它很重要。

15. —Who is your science teacher? 你的科学老师是谁?

—My science teacher is Mr Wang. 我的科学老师是王老师。

【点拨】 who是疑问代词,意为“谁”,用来对“人”进行提问。例如:

—Who is the girl? 那个女孩是谁?

—She is my sister. 她是我妹妹。

16. I have math on Monday, Wednesday and Friday. 在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我有数学课。

【点拨】 表示“在星期几”,要用介词on。

巩固练习

()1. —_______?

—Only $5. It is very cheap. (2007浙江温州)

A. What time is itB. How many do you want

C. How much is itD. Whats wrong

()2. —Can I help you, Sir?

—_______. I need some books about western culture. (2007云南省)

A. Yes, please B. No, thanks C. Yes, you canD. No, you cant

()3. —Could you lend me the book you bought last week?

—_______. (2008四川成都)

A. Yes, here you areB. No, I cant lend it to you

C. Its not interesting

()4.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_______ (2008辽宁大连)

A. Thats great.B. Youre welcome.

C. Im sure of that.D. Im afraid not.

()5. _______ mothers both work in the same hospital. (2008广东汕头)

A. Tim and Peters B. Tims and Peter

C. Tims and Peters D. Tim and Peter

()6. Its a nice house _______ it hasnt got a garden. (2008北京市)

A. andB. orC. butD. so

()7. —Mary, would you like to go hiking _______ me? (2008吉林长春市)

—Yes, Id love to.

A. inB. atC. toD. with

()8. —Can you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Sorry, I _______. My computer doesnt work. (2008湖北武汉)

A. dont B. cantC. mustntD. neednt

()9. I learned to play _______ piano at the age of four. (2008吉林省)

A. a B. an C. the D. /

()10. —A single room, please.

—OK. Will you please _______ me your ID card?

—Sure. Here you are. (2008浙江绍兴)

A. send B. showC. sellD. serve

()11. I go to school _______ 8 oclock in the morning. (2008重庆市)

A. atB. inC. on D. for

()12. Peter usually gets up early _______ the morning. (2008北京市)

A. onB. in C. atD. of

()13. —Why do you hope to visit Hawaii some day? (2008浙江温州)

—_______ it has beautiful beaches.

A. Though B. OrC. BecauseD. So

()14. —_______ will clean the classroom this afternoon?

—Lily. (2008广西北海)

A. WhoB. WhatC. WhereD. When

()15. We usually have a football match _______ Sunday. (2008北京朝阳区)

A. inB. onC. atD. to

16. Meimei ha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at weekends.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 Meimei _______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at weekends? (2008山东烟台)

17. 根据汉语完成英语,每空一词。

布莱克太太经常在英语上帮助我们。(2008北京朝阳区)

历史总复习七年级教案 篇3

Topic 1 Nice to meet you!词汇和重点句型:1. Excuse me! 对不起,打扰了!(用在事情发生之前) Sorry! 对不起(用在事情发生之后)2. Nice to meet / see you. = Glad to meet / see you. 很高兴见到你。3. Welcome to China / Fuzhou / Changle! 欢迎你到中国/福州/长乐来!4.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常用于官方或者对小孩子说话) My name is Maria. = I am Maria. 我叫Maria。5. Stand up. 起立。(反义词) Sit down. 坐下。

6. How do you do? How do you do? 你好! 你好!(初次见面时打招呼使用)7. Have a nice day! You, too. 祝您一天愉快!您也是!8. How are you? 你身体好吗? I’m fine / OK / well. Thanks. 我很好,谢谢!(可以缩略为:Fine, thank you.) Not bad, thanks. 不错,谢谢!9. See you later! = See you soon! 等会儿见! See you tomorrow! 明天见! Good-bye! == Bye-bye! = Bye! 再见!10. This is Mary. This is Tom. 这是Mary. 这是Tom. (用于第三者介绍他人时)

语言点:1. Good morning. 一般用于黎明时到中午十二点之前 Good afternoon. 一般用于中午十二点以后到下午六点。 Good evening. 一般用于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左右。 Good night. 一般用于睡觉前,表示“晚安”。 Good day. 一般在白天问好时用,表示“日安”,尤其是澳大利亚和美国英语中使用较多。2. be的使用:(记住口诀)我用am,你用are;is用在他、她、它;单数is复数are;你、我、他们也用are.。

Topic 2 Where are you from?词汇和重点句型:1. be from = come from 来自 Where are you from? =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m from China. = I come from China. Are you from China? = Do you come from China? 2. 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提问与回答: Am I in New York? Yes, you are. No, you aren’t. Are you from the USA? Yes, I am. No, I am not. / Yes, we are. No, we aren’t. Is she Maria? Yes, she is. /No, she isn’t. Is he Tom? Yes, he is. /No, he isn’t. Is it my book? Yes, it is. /No, it isn’t. Are they from England?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3. 两个疑问词where、who的使用: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ina. I’m Chinese. Where is she / he from? She / He is from Japan. Where are they from? They’re from France. Where is Beijing? It’s in China. Who is he / she? He is Michael./ She is Jane. Who are they / you? They are my teachers. / We are Maria and Jane. / I am Diana. 4. 要求了解一些较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国家、城市、人民的名词。5. What’s your telephone / cell phone / fax / BP number? It’s 0591110

Topic 3 What class are you in?词汇和重点句型:1. 数词:1-20。2. 不同人称对年龄的询问与回答: How old are you? I’m 14. / We are 14. How old is she / he / it? She / He / It is 14. How old are they? They are 14 years old. 3. What’s this / that in English? It’s a toy. What are these / those? They are buses.4. Is this / that a book? Yes, it is. / No, it isn’t. Are these / those desks? Yes, they are. / No, they aren’t. 5. How do you spell apple? A-P-P-L-E. 6. What class / grade are you in? I’m in Class 3 / Grade 7. 7. a high school 一所中学 a high school student 一个中学生8. in the same class 在同一班级 in Class 2, Grade 7 在7年级2班语言点:1. 班级年级的表示:(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参考)英国英语表达时通常班级在前,年级在后。如:Class 2, Grade 7.美国和加拿大表达时则年级在前,班级在后。如:Grade 7, Class 2.其实美国在班级表达时,都是根据老师而决定的。如:Mr. Smith’s class2. a, an的使用:(记住口诀)a、an一对双胞胎, (a和an都是不定冠词,译为“一……”长得像来分不开。 表示一个没有特别指定的人或事物。)姐妹二人都勤快, 天天都把单杠抬。 (a和an后只能跟可数名词单数。)an姐姐干活爱跳舞, (an用于元音音素开头的单数可数名词前。但名词前有修饰词时,则近身元音离不开。 根据最邻近的修饰语的第一个音素来决定。如:an apple; an English book.)妹妹a她更勤快, 富余单杠她全抬。 (其余辅音音素开头的单数可数名词前用a。)物代指代来做客, (但名词前有物主代词、指示代词时,不能使用不定冠词。姐妹二人歇下来。 如:a my book; a that bike 都是错的。)

3. 名词的复数形式:① 名词后面直接加s,如:apples, bananas② 以s, x, sh, ch结尾的名词在后面加es,如:classes, dishes③ 词尾为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将y变为i再加es,如:family - families④ 词尾为f,fe的单词,改fe为ves,如:knife - knives特殊单词:man - men woman - women mouse - mice foot - feet Chinese - Chinese

Unit 2 Looking differentTopic 1 I have a small nose.词汇和重点句型:1. movie star 电影明星2. not…but… 不是…而是…

3. in the same school 在同一所学校 in different grades 在不同班级4. 身体五官及各部位名称;部分颜色词语5. 反义词: small - big / large / wide long - short black - white tall - short new - old 6. I have a big nose = My nose is big. I have big eyes. = My eyes are big. She has a big nose. = Her nose is big. She has big eyes. = Her eyes are big. 7. Do you have long hair? Yes, I do. No, I don’t. / Yes, we do. No, we don’t. Does she / he have big eyes? Yes, she / he does. No, she / he doesn’t. Do they have new friends? Yes, they do. No, they don’t. 8. I’m thirteen years old. = I’m 13 years old. = I’m 13. = I’m thirteen.语言点:1. 在五官描述上,要注意英美人习惯。在西方国家进行外貌描述时,不说a big mouth,而说a wide mouth。他们的a big mouth往往用来指一个人嘴巴多,喜欢在背后说三道四。2. 特别注意第三人单数时表达有时使用的是has。

Topic 2 What does she look like?词汇和重点句型:1. give something to somebody = give somebody something 给某人某物 Give the book to Maria = Give Maria the book. 把书给Maria.2. right away 立刻,马上 3. dark skin 黑皮肤 light yellow skin 黄皮肤 fair skin 白皮肤4. the boy over there 在那边的那个男孩 the boy under the tree 在树下的那个男孩5.look like 看起来像 look the same 看起来一样 6. different looks 不同的外表7. good friends 好朋友 8. look at the picture 看着图片9. the pair of shoes / trousers 这双鞋/裤子10. 表示颜色的词语11. 关于颜色的提问:What color…? -- What color is the skirt? -- It’s white. -- What color are the shirts? - They are white. 12. which疑问词的使用 Which girl? The girl in red. 哪个女孩?穿红色衣服的那个女孩。 Which bag? The blue one. 哪个包?蓝色那个。13.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她看起来怎么样?14. 区别以下两种问题: Mike’s pants are blue. What color are Mike’s pants? The blue pants are Mike’s. Which pants are Mike’s?15. Which color / bag / clothes do you like? 你喜欢哪种颜色/哪个包/哪件衣服? These are my favorite clothes. 这些是我最喜欢的衣服。

Topic 3 Whose jacket is this?词汇和重点句型:1. What does she / he look like? She is young with long legs. / He is short with black hair.2. Is the boy tall or short? He’s short. 注意:选择疑问句的选择部分前部分要读升调,后部分读降调。回答时要有具体内容,而不能用Yes, No回答。3. 反义词或对应词: small - big new - old old - young fat - thin long - short man - woman boy - girl doctor - nurse dad - mum 4. 副词so、too、very的使用:so fast 如此块!这么快! too fast 太快 very fast 很快5. It will fit you soon. 它很快就会适合你的。 6. blue and white 蓝白相间 dark blue 深蓝light blue 浅蓝

tall and thin 又高又瘦 8. curly / long / short hair 卷发/长发/短发9. on a blue bike 在蓝色自行车上in the black car 在黑色汽车里 in the pink blouse 穿着紫色衬衫的

10. 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使用:Whose toy is this? It is my toy. It’s mine.

It’s your toy. It’s yours.It’s his toy. It’s his. It’s her toy. It’s hers.It’s its toy. It’s its. It’s our toy. It’s ours. It’s their toy. It’s theirs.

语言点:1. ’s的所有格形式:Wang Hai’s mother 王海的妈妈 Jim’s sister Jim的妹妹2. 物主代词的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

Unit 3 Getting togetherTopic 1 Do you have a pen pal?一、单词1. in the same class 在同一班 2. study … with… 与…一起学习…3. No problem 没问题 4. by the way 顺便问一下5. speak Chinese 讲汉语 6. only a little 只有一点点7. Of course =Sure 当然 8. helpstudy each other 互相帮助/学习9. live in … 居住在… 10. the same age as … 与…同岁11. want to do sth. 想要做某事 12. come to China 来到中国13. in English 用英语 14. help sb. with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15. the Great Wall 长城 16. at the English corner 在英语角17. be helpful to… 对…有帮助 18.each other 互相

二、句型:1. May I do sth.? 我可以做某事吗?e.g. : May I knowhaveask your name? May I study English with you? May I call you Mike?2. like … very much a lot 非常喜欢…… like … a little 有点喜欢… not like … at all 根本不喜欢……

三、语法:(一) 一般现在时1.肯定句: We speak Chinese 否定句: We don’t speak Chinese. 一般疑问句: Do you speak Chinese? 回答: Yes, we do. No, we don’t.2.肯定句: Mike speaks English. 否定句: Mike doesn’t speak English. 一般疑问句: Does Mike speak English? 回答: Yes, he does. No, he doesn’t.3.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构成形式(二)代词人称代词:人称 单数 复数 主格 宾格 主格 宾格第一人称 I me we us第二人称 you you you you

第三人称 he him they them she her

it it 主格:在句中当句子主语e.g. I have a good friend. He has a good friend.宾格: 在句中当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形成动宾或介宾结构.Please call me Mike. (动宾)Give it (动宾) to me (介宾) .Help us find him. (动宾)人称代词排列顺序:(可记住口诀)you, he and I; we, you and they; he and she口诀: 对你尊重you在前,谦虚礼貌I最后; 我们人多力量大,we要排在you之前,they委屈垫在后; 两性并列不平等,绅士风度放一边,he 在前she在后。特殊情况:1. 为了强调某人称,或是出现在承认错误之类的句中时,应把第一人称的I,放在前。2. 当说话人I的身份很高或回忆往事时,可以先说I。

物主代词:数 人称 性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名词性物主代词

单数 第一人称mymine 第二人称your yours第三人称hishis herhers its its

复数 第一人称ourours 第二人称 your yours 第三人称their theirs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也称非独立性物主代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名词共同使用.e.g. my name your mother his friend their teacher

Topic2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一、单词1.职业名称 teach (教) --------- teacher (教师) study (学习) --------- student (学生) work (工作) --------- worker (工人) drive (驾驶) --------- driver (驾驶员) farm (农场) --------- farmer (农夫) cook (烹调) --------- cook (厨师)1. 对应词: teacher --------- student nurse --------- doctor2. office worker公务员 policeman警察 waiter男服务员 --------- waitress女服务员 salesman 男售货员 --------- salesgirl女售货员3. 家庭成员 grandfather --------- grandmothergrandpa --------- grandma father --------- mother Dad--------- MumUncle --------- aunt

son --------- daughter brother --------- sister cousin

二、词组1.工作场所:in a school 在学校 in a hospital 在医院 in an office 在办公室in a shop / store 在商店 on a farm 在农场2. a student of Grade Seven 一名七年级的学生 on the sofa 在沙发上 have a job 有一份工作 look after… 照顾……; 保管…… a photo of my family 一张我家的相片 have a look 看一看 the young woman in yellow 穿黄衣服的年轻女士

三、句型:1. I’m home. 我回来了.2. Come in and make yourselves at home. 请进, 请别客气.3. What a nice place! 多漂亮的一个地方!4. Please have a seat= Please sit down. 请坐!5. My parents are both office workers. 我父母二个都是公务员. We all love our work. 我们都喜爱我们的工作.注意:both指两者“都”; all指三者或三者以上“都”

澄?2. would like = want 想要 Would you like some eggs? = Do you want some egg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 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3. Give me some meat. = Give some meat to me.4. Why not have some milk? 表示提建议5. Let’s have some milk. 表示提建议 6. May I take your order? = May I help you?(限于用餐)7. Wait a moment, please.请稍等片刻.8.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ffee? = How do you like the coffee? 你觉得咖啡怎么样?9.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表邀请) Ok. I’d love to10. I’m very glad to be here.我非常乐意呆在这儿11. Any more rice? 再来些米饭怎么样?12. They are all friendly kind to墒? rice porridge bread meat chicken fish beefDrink: (不可数) tea milk Coke coffee water juiceEat (吃) + drink (喝) = havesomething to drink 喝的东西 something to eat 吃的东西have dinner 吃饭;吃正餐have breakfast 吃早饭 have lunch 吃午饭have supper 吃晚饭

二、句型;1. help oneself (to sth) 请自便 (吃些某物)2. would like = want 想要 Would you like some eggs? = Do you want some egg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 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3. Give me some meat. = Give some meat to me.4. Why not have some milk? 表示提建议5. Let’s have some milk. 表示提建议 6. May I take your order? = May I help you?(限于用餐)7. Wait a moment, please.请稍等片刻.8.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ffee? = How do you like the coffee? 你觉得咖啡怎么样?9.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表邀请) Ok. I’d love to10. I’m very glad to be here.我非常乐意呆在这儿11. Any more rice? 再来些米饭怎么样?12. They are all friendly kind to me.他们都对我很友好。

三、语法: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量(一)可数名词: 可直接用基数词表具体的量表“一”:a cake ook hamburgerike an apple orange eggtwo cakes three books four apples five eggs(二)不可数名词:可用数量词来表示具体的量a cup of tea coffee two cups of tea coffeea glass of milkwaterjuice three glasses of milkwater juicea bowl of … 一碗…… two bowls of … 两碗……a box of … 一盒箱……two boxes of … 两盒箱……a bag of … 一袋…… two bags of … 两袋……a bottle of … 一瓶…… two bottles of … 两瓶……a kilo of … 一公斤…… two kilos of … 两公斤……a kind of … 两种…… two kinds of… 两种……a plate of … 一盘…… two plates of… 两盘……a basket of eggs … 一篮/筐鸡蛋…… two baskets of eggs… 两篮鸡蛋……a pair of … 一双/副/对…… two pairs of… 两双/副/对……(三) 模糊的量some既可以修饰可数也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

some apples 一些苹果 some meatwater 一些肉水a few + 可数 表示若干一点 a little + 不可数 表示若干一点a few friends 几个朋友 a little water 一点点水

many + 可数 许多 much + 不可数 许多 many friends 许多朋友 much water 许多水

Unit 4 Having FunTopic 1 What can I do foryou?词汇:1. 数词:21-101 注意:A. forty; eighty; B. 读音: ~teen 与 ~ty2. 名词: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划分3. 词形变换:also (同义词) too each (同义词) everyexpensive (同义词) dearkilo (复数) kilos watch (复数) watches mouse (复数) mice waiter (对应词) waitresstry (第三人称单数) tries sell (反义词) buy4. 词语与短语:on the fourth floor 在第四层楼 try on 试穿be on sale 减价(出售) another pair of pants 另一条裤子 two yuan a kilo 每公斤两元 sell / buy… for… 以…价出售/ 购买 have a look 看一看 a clothing shop 一家服装店 run over to… 跑到… two bags of salt 两包盐two kilos of eggs 两公斤鸡蛋 six bottles of milk 六瓶牛奶 Thanks anyway /all the same. 仍然感谢。 Don’t worry. 别担心。Here is your change. 找你零钱。

5. 购物用语:服务员或营业员: What can I do for you? Can / May / Could I help you?回答: Yes, please. I’d like (to buy ) … I want ( to buy ) … I’m looking for… Do you have…?谈论事物: How do you like…? = What do you think of…?How do you look in this dress? Not bad. How do the pants fit? They’re too long. 询问价格:How much is +主语(单数或不可数)? How much are +主语(复数)?How much do you want for something?讨论价格: How / What about thirty yuan?That’s too expensive. It’s a good price. The price is good. 表示感谢: Thanks a lot. Thanks very much. Thanks anyway.回答: Not at all. That’s all right. You’re welcome.请求帮助:Could you do me a favor? = Could you do a favor for me? = Could you help me?决定与否: I’ll take / have / get / buy it.

易错点:1. some 常用于肯定句;any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e.g. I have some friends. I don’t have any friends. Do you have any friends?some 用于疑问句时,希望得到对方肯定回答或征询意见e.g. 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Do you want some corn and wheat?2. try on the dress try the dress on try it on (T) try on it (F)3. a pair of pants / shoes / glasses an umbrella4. How much is this pair of shoes? (T) How much are this pair of shoes? (F)

Topic 2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picnic?词语与短语:be free 空闲;自由visit a friend 拜访朋友 on Sunday 在星期日

go to West Hill 去西山 make a plan for… 为…制定计划

tomorrow afternoon 明天下午 tell somebody about something 告诉某人有关事项right away 立刻;马上 discuss something 讨论某事 go swimming 去游泳

go out for a picnic 出去野炊 make a telephone call 打电话 have a discussion 讨论do shopping 购物go home 回家 make a picnic plan 订一份野炊计划

Don’t forget 不要忘了。 speak to somebody 跟某人说话take a message 捎口信ask somebody to do 叫/要求某人做某事call somebody back 给某人回电话give somebody a call 给某人打电话give somebody a message 给某人口信/消息carry water 提水collect firewood / garbage 捡柴火/垃圾 prepare food 准备食物

wash the dishes 洗碗筷 eat an apple 吃苹果sing a song / songs 唱歌 have a picnic 野炊 look at a picture 看图 read a book 看书 play the guitar 弹吉他fly a kite 放风筝run after somebody / something 追逐某人/某物eat / have dinner 吃饭listen to the radio 听收音机 have a meeting 开会

电话用语:1. - Hello! -- Hello! 2. 自己:this; 对方:thate.g. This is … 我是… Is that …? 你是… 吗? Who’s that? 你是谁?3. What’s up?4. May I speak to …, please?4e字母结尾的动词,先去掉e,再加 -ing have - having drive - driving prepare - preparing see - seeing ③ a. 在重读闭音节中 b. 末尾是一个元音字母+一个辅音字母(r除外)两者兼备时,双写末尾辅音字母,再加 -inge.g. open – opening listen - listening (缺a条件) eat - eating (缺b条件)

Topic 3 We want to go to the zoo!词组与短语:go to the zoo 去动物园 the king of all animals 兽中之王

like something b (两种)1:00 one o’clock1:05 one - o - five five past one 1:15 one fifteen a quarter pasC3不"e.g. We must study hard. I have to look after my mother at home. She is ill.

2. 现在进行时:1. 构成: be (am, is, are ) + V-ing (口诀:有be还有ing)2. 用法:表示说话时正在发生或进行的动作。3. 现在分词的构成:① 在动词原形末尾加 -ing wash - washing collect -- collecting② 以不发音e字母结尾的动词,先去掉e,再加 -ing have - having drive - driving prepare - preparing see - seeing ③ a. 在重读闭音节中 b. 末尾是一个元音字母+一个辅音字母(r除外)两者兼备时,双写末尾辅音字母,再加 -inge.g. open – opening listen - listening (缺a条件) eat - eating (缺b条件)

Topic 3 We want to go to the zoo!词组与短语:go to the zoo 去动物园 the king of all animals 兽中之王

like something best 最喜欢某物 climb trees 爬树 play with a ball 玩球pick bananas 摘香蕉 on the bus 在公车上 be lost 迷路talk about something / somebody 讨论某事/某人 be excited to do something 做某事很兴奋

at night 在晚上Thank you all the same. 仍然谢谢你。See you next time. 下次见。have lessons 上课have lunch 吃午餐have sports 进行体育运动go to bed 去睡觉pass me a banana = pass a banana to me 递给我一个香蕉

重点句型:1.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2. -- How long do elephants live? -- About sixty years. 3. How many hours do elephants sleep at night?4. What time is it? = What’s the time? = Could you tell me the time?5. It’s time to do something.6. I have no watch. = I don’t have a watch.7. What’s wrong with you?8. Don’t cry.9. It’s very kind of A2on在时间表达上的用法:(口诀)at用在钟点、night;上、下午、晚上都是in;具体某天、星期要用on,即便上下午包在内;

季度、年太长%t one 1:30 one thirty half past one1:40 one forty twenty to two 1:45 one forty-five a quarter to two

Recycle 2 Review of Units 3 - 4词语与短语:help people to buy things 帮人家买东西 look after patients 照顾病人cook food 煮东西 ride a bike 骑自行车Thanks anyhow. 无论如何,仍然谢谢 think about… 考虑 …have fun 玩得愉快in the afternoon / morning 在下午/ 上午go to school 去上学chat on the net 网上聊天

复习要点:1. 职业名称及工作场所;询问职业 2. 复习现在进行时3. 树状家谱;复习家庭成员及名词所有格 4. 询问价格5. 复习询问时间及时间表达法

at、in、on在时间表达上的用法:(口诀)at用在钟点、night;上、下午、晚上都是in;具体某天、星期要用on,即便上下午包在内;

初三历史总复习教案 篇4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从近代史时期的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复习重点:

列强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史实。复习难点:

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落后就要挨打。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三、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维新变法运动

C.洋务运动

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两首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乡愁(节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 回答:

(1)《春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2)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

(3)结合《乡愁》表达的愿望和相关历史知识,指出必将实现祖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出2条即可)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感价值观: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

近代化的起步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中考热点链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尽管去年中考已经出现过一个非选择性试题,但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今年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加以注意。例如: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等等方面。

三、中考试题回放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索,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1)图中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A、民报

B、江南制造总局

C、新青年

D、公车上书 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④、属于新文化时期的是——;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示意图(如图8)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师夷长技“——()——三民主义——()

(3)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这道题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问,突破了知识与能力的范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对近代化探索特点的探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答案】(1)① B

② D

③ A

④ C

(2)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变法图强)

民主、科学

(3)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评分说明:该题要求考生对相关史实进行概括,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的表述不一致,但意思相符,可参照给分。若考生在概括特点时能结合社会背景因素作答,可酌情加1分)

四、模拟实战训练

1、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A、扩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C、壮大汉族地主势力

D、挽救民族危亡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B、创办洋务企业官员贪污腐败 C、帝国主义的阻挠和压制

D、不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1、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4、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价值观:

1、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2、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3、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复习重点:五四爱国运动 中共一大 二大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长征 西安事变 复习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为推翻北洋军阀进行了大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大革命失败了。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武装革命,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中考热点链接 1、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关于党的历程是考查的重点。2、2006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的考查是一个重点。涉及到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标志,重要历史事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等内容。

三、中考试题回放

(2005河北)下列会议内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②以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④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解析:此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在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上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我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依据上面的分析,正确顺序应该是2、1、3、4,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四、模拟实战训练

1、每年的7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这是为了纪念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人民军队的创建 D、新中国的成立

2、“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B、蒋介石、汪精卫被判革命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富有创新精神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回答4—9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四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的经过;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了解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英勇事迹。

(3)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共七大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总结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2)比较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异同;

(3)通过探究、讨论,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东北人民的抗日事迹,感受他们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精神。

(2)讲述中国军民的抗日故事,体会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树立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信念;认识到发展与强大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通过学习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固长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中考热点链接:

1、抗日战争的内容在近几年历史中考中多少都有所涉及。

2、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也是与本专题内容相关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

D.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深,开始日益取代阶级矛盾。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D.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战 C.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2、中共七大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D.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观察右侧漫画,如果让你撰文批驳这一现象(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有:①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30万人以上。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③在其全面侵华期间,致使中国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一千亿美元。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烧毁了圆明园。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中共坚持敌后抗战 D.正确的战略战术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1949年3月25日,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贡献是

A.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了基础B.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C.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 D.指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2005年河北省课改区文科综合试题

解析:该题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对所学知识具有快速、准确的再认再现能力,而这一切能力的基点是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程度。A项说的是陈独秀,B项指彭德怀,D项为林彪、罗荣桓。

答案:C 例2: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右图为西柏坡所在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该省区为(河北省轮廓图)

A.贵州省

B.河北省

C.陕西省

D.江西省

解析: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把相近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历史学科和政治、地理、语文学科联系都比较密切,学习中要引起我们注意。

此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

一、结合地理课本上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可知该图为河北省。

二、人教旧版历史课本第四册在讲“七届二中全会”时,提到会议地点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人教新版历史课本没有讲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只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导入框中提到会议名称,在配套的地图册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柏坡在河北省。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 A.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中国人民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工人、农民同地主、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中国人民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以下人物中西安事变谈判和重庆谈判均参加的是

3、陈毅同志在1947年作诗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扬立马薄燕台。”它指的是人民解放军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进行战略大反攻

D.进行战略大决战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六 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学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事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近代民族工业三个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的原因,总结其总的发展特征;比较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把平时看到的文学艺术作品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中学各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有联系、有交叉、有融合,能够融会贯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兴办实业;实业报国内容的学习,增强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习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这些杰出人物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培养唯物史观。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面对西方的侵略,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中以张謇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但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发展艰难、曲折。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逐步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一批满怀爱国热情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了很大发展,文学艺术作品也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二、中考热点链接:

中国的近代化成为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讲的是政治方面的近代化。除此之外还有本单元提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

另外,本专题的一部分内容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出现的新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分散在旧版教材的一些相应课文中,但原来大多为大纲不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也就成为过去中考的盲区。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它将越来越成为今后中考的密切关注点。因此,不要等闲视之,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是在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20005年河北省课改实验区文科综合试题

解析:注意此题反映的内容为根据新课标要求新增加的,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属于社会生活变化中社会习俗变化的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相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体现了民主、进步的历史发展趋势。注意本课所学的剪发辫,易服饰,变礼节,改称呼的一系列社会习俗的变化都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答案:C 例2:下列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甲午战争以后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条件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2004年河北省文科综合试题

解析:这是非课改区的试题。在旧版教材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散到相应一些课文中。在新课改以后的新版教材中已经合并到一课中系统学习。因此当时这道题目的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意逐项筛选。民族资本主义应产生于洋务运动以后,因此,A项错误。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国民统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D项错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要为自己谋求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B项正确。此题利用新教材所学知识也能解释。答案:B

四、模拟实战训练:

1、下列关于右图人物事迹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有

A、主张发展民办实业

B、以面粉业起家

C、热心文化事业和慈善事业

D、创办第一家博物馆

2、假如你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位驻外地的记者,要发回新闻报道,你选择 A、手机

B、因特网

C、有线电报

D、电话

3、右图是你常用的工具书,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龙门书局

B、商务印书馆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2)讲述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3)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等史实。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并认识和平解放是最终目的,同时理解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2)通过讨论和教师点拨使学生能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会分析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价值目标

(1)、认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中国革命的历程,感受“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所包含的英勇不屈、刚健自

C、人民教育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强、追求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

(2)、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的学习,了解西藏的和平解放对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3)、认识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概括。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这一主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表明新中国在建国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胜利的重要时期。这一主题主要内容有: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诞生后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权的内政和外交。西藏和平解放,全国大陆基本上得到了解放。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稳定物价不仅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还扭转了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对外取得了抗美援朝并成功出席了亚非会议,不仅巩固了政权还大大提高了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

二、中考热点链接

1、“十一”长假已成为人们休闲、旅行的好时光,当你迎着晨曦,站在天安门广场,听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此时此刻,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从心里升起一种庄严、肃穆、幸福、自豪的情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国旗;了解国歌;这也是爱国的一个表现。本课内容也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合适素材,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就从了解她开始吧!2、2005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日,2006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

3、三农问题:土地改革

三、中考试题回放

1、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的重要标志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土地改革

C、西藏和平解放

D、建国后的——05年河北省非课改区

分析:此题考察的问题中国民主革命任务但是关键词“彻底”。中国民主革命任务是指反帝反封建.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仅是推翻了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则是建立了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新政府,但在全国一些地区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C、西藏和平解放则仅实现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和解放,藏族人民还处于农奴制。D、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则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故应是D 例

2、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出生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05年河北省课改区

分析:此题考察的范围较广并以人的名字和历史时期的特点相联系,即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联系了实际。符合课改的方向。A 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这个出生的取名建国。B 1951年处于抗美援朝时期,故这年出生取名援朝 C 1958年我国开始了大跃进,故取名跃进 D 文革是从1966年开始的故此项错误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回答1—4题。1、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凭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为建立新中国准备了条件。下列还属于新中国成立的条件的有()①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路线、和方针准备 ④举行开国大典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B 中国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C 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 D 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活动和旅游的好时期。而下列和十一长假有关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占领了南京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C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 D平津战役的胜利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8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过程与方法

(1)、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学习学会客观的辩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3)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主人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我国开始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并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

(3)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的恶果。

(4)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失误的学习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本专题的时间跨度从1953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内容包括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我国的民主法制得以健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也取得了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二、中考热点链接

本专题中考考查的内容有中共八大,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活动,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失误等。在各地的中考中选择题,读图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均有呈现,历年中考一直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特别是党的建设当做重点考查,预计这些内容仍是考查的热点。

1、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三、中考试题回放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05河北非课改区)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文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制定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这三个全不合题。

故答案为A

2、加强党的建设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十一五计划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维护农民利益 地或少地的农民使用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04河北中考)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它在不同时期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都有,但此题问的是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就在1956年以后事例。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维护农民利益是1950年颁布的1952年完成的;B选项所处的时间和A选项一样;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三大改造期间这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案为D

四、模拟中考训练

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开始改变了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回答1-2题

1、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04河北)

2、如下图,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直接反映了

故答A、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05湖北武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建立起公有经济体制,使我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的事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9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的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简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8)、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知道“八六三计划”;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10)、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为,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2)、能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3)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2)、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学习科学家和体育健儿的优秀品质和拼搏精神。

(3)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说明了“一国两制”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4)、认识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中共中央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的,它是人民的政府。

认识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民族更加团结、富裕,“一国两制”成功的 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国防力量日益强大,与世界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水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考热点链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近年来,各地中考题涉及到本单元的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随着台独的分裂活动考察一国两制、邓小平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等知识点。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革命家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006年是邓小平逝世9周年。他的活动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企改革成为我国对内改革的关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但现在台独活动猖獗,加深对一国两制和台独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大业的认识。

三、中考试题回放

1、下列不属于的是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的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改革开放

(05河北课改区)

分析:此题考察的是: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据选项可以用排除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的。故答案为B 例

2、观察漫画,简要回答问题。

(1)漫画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件大事?(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件大事的认识。

(05河北非课改区)

分析:此题考察的是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方针政策并和时事《反分裂国家法》联系起来,属于开放性题。只要答出我国政府对台问题的方针政策,及《反分裂国家法》实施的原因、意义即可。答案

1)我国制定和实施《反分裂国家法》,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观点正确即可)

(2)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坚决依法打击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积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出其中两层意思即可;若答出制定和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原因、目的也可;若只答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给2分)

四、模拟实战训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点,据此回答1---4题

1、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A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 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D全面纠正了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从中获得的最深刻的启示: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就必须: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 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坚持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0: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大政方针;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影像资料来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国两制”政策、两岸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等,培养学生的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读图、解图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分析国防现代化的原因及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还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史鉴今。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国两制”政策、香港澳门的回归、两岸的关系日益密切等,认识到和平统一是全民族的共同利益,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通过学习我国的外交成就,认识到积极的外交策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正确认识当今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近年中央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新的飞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连战的破冰之旅增进了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海军、空军、二炮等军兵种,走科技强军的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二.中考热点链接

本单元要注意的热点问题:西部大开发、两岸人民对陈水扁当局的“废统”等一系列“台独”行动的斗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中日东海油田争端等。

三、中考试题回放

1.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C.“一国两制”构想 B.尊重历史与现实 D.香港的顺利回归

——2005年河南省中考题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1982年,邓小平统治针对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根据这一天才构想,香港于1997年7月1日顺利回归祖国。C 2.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⑴这段话是谁说的?

⑵为了妥善解决香港问题,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构想?

⑶1997年之前,香港一直被哪一个殖民国家所占领?其分别是通过什么条约占领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的?

——2004年青海省中考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综合能力。其中⑴⑵题都是识记题,这段话是1982年发表的邓小平《我们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讲话,他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得香港能够顺利回归。⑶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能力,1997年之前,英国占领香港地区150年之久。从鸦片战争开始,英国对香港地区进行逐步占领: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参考答案】

⑴邓小平。⑵“一国两制”。⑶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侵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所选出选项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参考答案】 1.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的主要措施是实行()A.民族平等的原则

B.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C.民族团结的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2.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A.陈亚玲

B.殷根发

C.倪杨

D.孔繁森

3.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研制出“东方魔稻”的是()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李四光

D.竺可桢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十一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科教 兴国”战略。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就业制度、就业观念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考查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通过学生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与教育方面的讲话史料,考查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讴歌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中共的正确领导及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老一代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老一代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通过学习,知道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认识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科技领域,我国科技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某些科技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国家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生产力正在经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在教育领域,我国广泛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文化领域,我国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小康。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中考热点链接: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大,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随着新教材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力度可能增强,尤其是科技成就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分析各省历年中考试题,命题的特点注意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而本单元中有些历史知识在今年是周年纪念,还有些知识可以用来考查学生的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感想,即考查我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956年,毛泽东对科学和文艺工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50周年)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开始实施。(20周年)1986年,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20周年)

四、中考试题回放:(略)

五、模拟实战训练: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身居海外,但抛弃了名誉、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回国后为祖国科技发展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①陈景润 ②钱学森 ③赵忠尧 ④华罗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袁隆平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因为他

A.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杂交玉米成功 B.在导弹方面的突出贡献 C.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D.在火箭方面的突出贡献

3.863计划出台的国际背景是

A.中国科技的落后

B.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C.中国经济实力还很落后

D.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机遇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十二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了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史,包括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所受到的阻碍,革命的经过,在革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和颁布的重要法律文献及内容,革命的结果及影响等。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的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了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过程中,掌握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在认识但丁、达•芬奇、哥伦布、华盛顿、拿破仑等人物的过程中,掌握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文学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经历艰苦的磨难、通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我们要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要有坚持不懈、为真理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通过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进步性。资产阶级不仅仅是运用暴力手段打败了封建势力,而且还用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上的先进性战胜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和落后性,这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发展起来,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需要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开拓市场,为此从14世纪到16世纪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新航路。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原有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革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中考热点链接

美国独立战争

2005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230周年,2006年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230周年,也是美国诞生230周年。美国独立战争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而且还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北美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性质以及影响等,同时,还要注意将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联系和比较,简单知晓各国革命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体会资产阶级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性和优越性。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李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定的主题是“18~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下列资料和他的研究没有直接性关系的是

A、《章西女王》 B、《法国大革命史》 C、《美国独立和初步完成》D、《俄国通史简编》

——2005年河北省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解析】此题要把握几个关键地方,时间:18~19世纪;区域:欧美;事件:资本主义的确立;限定项:没有直接性关系。法国、美国都在18——19世纪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且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俄国在1861年通过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B、C、D三个选项是和李明的研究有直接关系的,而章西女王是19世纪印度反英斗争中的民族英雄,她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的反抗斗争虽然与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关系,但为间接关系,而不是直接关系。【答案】A 例2:下列国家中,最早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2005年河北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非课改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英国在1688年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美国在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了联邦总统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在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在这四个国家中最早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是英国。【答案】A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所选出选项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他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被誉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的代表作品《神曲》率先对封建教会提出批评,请问这位伟大的诗人是: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高尔基

2、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B、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武器,向封建神学作斗争 C、这种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D、古典文化经过教会近千年的压制又复兴了

3、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无穷灾难。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哥伦布掠夺美洲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十三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路线、从事三角贸易最早和最主要的国家、影响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殖民头子:克莱武)及这种掠夺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印度反英斗争,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为民族独立作出的重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的原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学习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树立为了民族富强而努力的远大理想。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不少地方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罪恶的种族灭绝、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也给非洲大陆和印度等殖民地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面对西方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代表,殖民地人民开始奋起抗争。

二、中考热点链接:

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反抗殖民压迫、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了解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从而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而拉美人民和印度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激励我们不畏强暴、坚决维护民族独立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愿望!

三、中考试题回放:

1、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是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伊达尔哥

——2005年辽宁省十一市中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课改实验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在拉美兴起。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殖民者,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后来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答案】B 例

2、欧洲殖民者在贩卖黑人奴隶的过程中形成“三角贸易”,“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法国

D、英国

——湖北省十堰市2005年城区(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纷纷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虽然首先进行“三角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所选出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题后

【答案】D 的括号内。)

1、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哪两个国家?

A、英国、法国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国、西班牙

D、法国、葡萄牙

2、右面的地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三角贸易

B、美国独立战争

C、哥伦布远航

D、拿破仑远征

3、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4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概况和结果。能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美国内战原因和结果的分析,认识矛盾,认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从而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同一时期发生的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林肯为取消黑人奴隶制度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学习他个人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意志。

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他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的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相继出现了俄国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统治阶级为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实行的改革。

二、中考热点链接:

本单元的内容是中考考察的重点,04、05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考察的重要知识点革命或改革的性质、革命或改革的共性知识、革命或改革的影响等。在今后的考察中,可以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三、中考试题回放

(2004年河北中考题)下列国家中,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式与俄国相似的是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一些国家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的不同之处。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这些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哪些国家是相同的,哪些国家不同。B、C、D、项这些国家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走上能够资本主义道路的。俄、日两国是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正确答案为A

(2005年河北省中考题)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是 A、俄国1861 年改革

B、日本明治维新

C、美国内战

D、德意志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宗旨是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历史作用。综合分析各项,只有 C项符合题目要求。正确答案是C

四、模拟实战训练

1.俄国历史上使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1861年改革

C.明治维新

D.大化改新

2.俄国1861年改革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巩固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

B.扩大政权基础 C.发展资本主义

D.消灭本国农奴制度

3.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掠夺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5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2、概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的残酷剥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中考热点链接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单元,在中考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考察的形式往往是以选择题为主。考察的重点知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巴黎公社。新教材的课程标准中有掌握英国宪章运动的要求,可以作为一个考察的热点。

1836—1848 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今年是英国宪章运动开始170周年,以此为切入点,来考查宪章运动的目标、影响以及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关系。

三、中考试题回放

(05年中考.四川省自贡市)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们斗争的目标是

A.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实现社会平等

C.争取普选权

D.争取人身自由

解析:此题属于考察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问题能力的。解此题首先要弄清楚英国宪章运动兴起的原因,那就是工人们开始觉醒,并为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斗争。而政治上的斗争就是获得普选权。所以综合各选项,正确答案为C.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宪章运动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2.“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出自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四月提纲》 C.《庶民的胜利》

D.《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主要是由于

()A.适应时代需要

B.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

C.他们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

D.他们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6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前两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认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知识,并能够对所提供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科教兴国思想,能够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中考热点链接:

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也有大题出现。常结合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三次科技革命)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中外历史的联系。总之,因为本单元内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的影响非常重大,在考试中考察它的影响的可能较大。在今后的复习中可以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复习:

三、中考试题回放:

(2005年河北中考文综样卷)世界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据此回答31--32题。

3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是 A、瓦特改进蒸汽机

C、电话、电报的发明

32、第二次工业革命

A、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B、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大机器生产完全代替工场手工业 D、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解析:从题型上看,属于“一拖N型”的选择题。考察的内容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性成果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31 题考查识记内容,综合各选项来看,B项是工业革命在其他领域里的扩展,C、D项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领域,只有A项是正确的。

题是一个要求组全题干、并且符合背景提示要求的题目,增加了难度,考察了能力。A项中的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C项虽然符合背景提示的要求,但又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D项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因此,只能是B项正确,它既符合背景提示要求,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正确答案B(2005年河北省试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B、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D、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B、火车、轮船的出现 D、飞机的出现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察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点。解本题的关键是要清楚每次科技革命的基本史实,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C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现领域。只有D项是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同之处。正确答案为 D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业革命是一场社会关系上的革命,其准确的含义是

A.进一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也因此形成

C.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D.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是

A.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

B.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C.掠夺和积累了大量资金

D.国外市场不断扩大,商品需求量增加 3.下列交通运输工具中,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创造的有: ①火车

②汽车

③汽船

④飞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7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的形成;西线三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及退出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站结束;一战的性质及影响。过程与方法:

(1)全面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及性质,培养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的“见风使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通过战争引起各国人民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制止战争的分析,培养辨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场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向帝国主义过度的进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了在欧洲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进行了疯狂的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主战场在欧洲的战争历时四年半之久,在战争中,最新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在杀人的武器之上,表现出巨大的威力。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竟然造成了欧洲几千万人民死亡,使得欧洲经济倒退了8年,人民遭受了沉重的灾难。

二、中考热点链接:

链接一: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1917年,美国以为了“和平”“解放”为借口参加一战,而如今,美国又准备对伊朗实施打击,当然,借口是伊朗拥有核设备;美国的另外一个“借口”是伊朗的“独裁专制”政权。不过,美国在中东的盟友—沙特是什么政权,美国人是心知肚明的。通过学习美国在一战中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出,美国的真实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石油也。

链接二:科学技术的应用问题

科学技术犹如一柄双刃剑,为善可以造福,为恶可以致祸。有一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为这一论点提供了非常生动、典型的事实论据。此人就是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哈伯因发明可用于生产氨的固氮法而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伯的这项发明使化学肥料得以批量生产,从而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但是,在一战期间,这项新发明被纳粹德国用于制造炸药,哈伯也制造了毒气袭击事件。哈伯还参与了氰化氢毒气的研制,这种毒气被纳粹德国用在集中营里屠杀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数以百万计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必须为人民服务,才可以造福人类。

链接三:和平能提早来到吗

在一战后期,各交战国相继发生反战游行示威,从而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而如今,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已经长达三年,造成了数以万记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况且,伊拉克的局势尚未安定。在美国,在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反战游行示威,要求美军撤出伊拉克。伊拉克的人民能够获得和平、安定的生活吗?我们拭目以待。

三、中考试题回放:

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

A.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

B.萨拉热窝事件

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D.三国同盟的形成—— 泰州市2005年中考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辨历史现象的能力。关键词语是“火星”,这是一个比喻式的词语,“火星”指导火索,在一战爆发前,正是因为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以及三国同盟的形成才使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而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火药桶”开始“爆炸”了,而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答案】B

2、历史上称为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

B、战争进展的快速性

C、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D、战争的残酷性

—— 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凡尔登绞肉机”所侧重点在于“绞肉机”,在凡尔登战役中,前后几十万人伤亡,血流成河,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答案】D

四、模拟实战训练: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萨拉热窝事件

B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导致德国原先制定的速战速决计划宣告破产的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C 凡尔登战役

D 索姆河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其中,对这场战争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西线和东线

B 西线和南线

C 南线和东线

D 西线和北线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8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主题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的提出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巩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中考热点链接:

链接一: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距今已整整七十年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曲折,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艰辛。尤其是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道路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的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链接二:苏联建设的经验。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有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中考试题回放: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2005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分辨历史事物的能力。关键词语“第一次”“社会主义”,A、B、C项都属于资本主义革命,正确选项是D。【答案】D。

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 2005年泰州市中考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斯大林模式有很多弊端,这些弊端包括工、农比例失调;经济效益差、能耗高;以及在建立集体农庄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等等,所以,A、B、C都正确,而“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说法有误,也包括商品经济。【答案】D。

四、模拟实战训练: 1、1917年俄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观原因是()

A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俄国帝国主义发展落后于欧洲。

C 国内各种矛盾异常尖锐。

D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

A 沙皇专制统治。B 布尔什维克和社会民主党人专政。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 苏维埃政府统治。

3、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 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B 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C 工人阶级领导建立了全国苏维埃政权。D 经历了由和平到暴力的革命斗争。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19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体系;国联的本质;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以及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全面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培养综合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对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4)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及效果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了解各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认识德、意、日三国勾结起来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培养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巴黎和会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巴黎和会既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会议,同时又是帝国主义反苏司令部。《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条约。

2、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通过学习,认识法西斯的共同特点是:都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法西斯政权是最反动、最富有侵略野心的政权。增强学生的反对法西斯、反对极右势力的意识。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宣告结束,战后,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了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出现了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但是繁荣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的一片欢乐声中,经济危机降临了(其中,意大利在一战后就出现了危机),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其中,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办法;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选择了法西斯道路,通过对外侵略战争达到转移经济危机和人民注意力的目的,结果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二、中考热点链接: 链接一:经济萧条

在1929年,纽约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的抛售浪潮引发了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在如今,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最近一两年,石油价格飞涨,已经严重制约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步入2006年,由于众多因素,石油价格再次接近历史最高点,再加上伊朗问题,石油价格可能失控,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严重的打击。新的经济危机可能出现(表现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萧条)。

链接二:弱国无外交

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合理要求被拒绝,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如今,只有我们的祖国变的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有充分的发言权,才能有合理的国际地位,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链接三:罗斯福新政

在罗斯福新政时,曾“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人口的生存、就业问题;如今,如何解决我国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多余劳动力问题,罗斯福新政中的某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三、中考试题回放:

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一次就任总统演说中鼓励美国人民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 ‘恐惧’本身。”你认为当时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

A、经济危机

B、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C、日本轰炸珍珠港

D、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005湖北省十堰市中考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其中,关键词语“罗斯福”,这就排除了D选项,并且,美国参加一战一直在等待最佳参战时机,并没有恐惧,而是期望已久;另一个关键词语是“第一次”,罗斯福第一次就任总统是在1933年,当时美国正值经济危机;B和C选项比较有诱惑力,但必须注意时间。【答案】A。

2、读材料回答(9分)

材料一:1919年6月参加巴黎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和约还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材料二: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定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1)材料一反映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3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观点?(4分)这种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国际秩序是怎样被打破的?(2分)

———2004年河北省综合文科考试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对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通过巴黎和会对战败国签定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使帝国主义国家关系暂时得到调整。但是这个体系内部充满矛盾,所以不能长久维持,它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而被打破。如果理解了以上内容,答题就轻而易举了。

【答案】(1)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2)《凡尔赛和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消除,这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也就无法长期维持下去(战争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四、模拟实战训练:

1、在一战后签定的《凡尔赛和约》中,下列拿一项规定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A 中国不能享有德国的赔款。B 英法日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中国。C 在中国继续实施“门户开放”政策。D 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①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②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③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④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华民族利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下列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②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③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④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专题20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慕尼黑会议。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横扫西欧、北欧。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法西斯国家的暴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盟军在北非取得胜利。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及对德作战方针的确定。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巴黎解放。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过程与方法:

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有关战争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慕尼黑会议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纵容侵略的后果是自作自受。

2、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在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并且疯狂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终于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且导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战演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互相支援,共同战斗,最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使世界走向了和平与光明。

二、中考热点链接:

链接一: 联合国成立60周年

2005年10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自成立以来,联合国对世界上某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今,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联合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各国依存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多边主义、采取集体行动,才能有效应对威胁和挑战。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作用只能加强,联合国权威必须维护。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作用已成为广大会员国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步入2006年,伊朗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何在维护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和平解决伊朗问题,人们期待着联合国发挥应有的职能。

链接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在2005年的10月底,法国巴黎爆发了严重的骚乱。法国的这次骚乱并不是偶然,近几年来,许

三、中考试题回放:

1:六十年前,美英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这一行动 A、加快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2004年河北省综合文科考试 C、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A选项不符合题意,诺曼底在欧洲,地理位置不正确;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B不正确;D选项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的应该是珍珠港事件;所以答案是C

【答案】C。

2、“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1940年的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人物之口? 国蒋介石

——2005年江苏扬州市中考

【解析】此题比较新颖,既考察了学生的英语知识,又考察了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的意思为:我们将奋斗到底,我们誓不投降。在1940年,德国还没有进攻苏联,而中国蒋介石正在消极抗日,德国占领了西欧,正对英国狂轰烂炸,丘吉尔上台,发誓要抵抗到底。所以,选A。

四、模拟实战训练:

1、慕尼黑阴谋最严重的危害是()

A 对法西斯侵略妥协退缩

B 德国占领苏台德等战略要地 D 加速了大战的全面爆发

【答案】A。A.英国丘吉尔

B.苏联斯大林

C.德国希特勒

D.中

C 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利益

2、“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进攻地位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②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战备松懈

③一些小国国力太弱或存在依赖心理

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与德国相差悬殊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法国作为欧洲强国,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战败投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战略思想落后。

C 法国消极防御。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B 意大利对法宣战。D 推行纵容侵略政策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主题2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复习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

复习难点:近代化四次探索的特点及启示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复习用具:多媒体、速查、练习册

复习方法:教师串联复习内容为主线,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填空部分,题型练习复习过程:

一、总体概述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二战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冷战的政治阴云又笼罩世界。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中,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激荡下,带着对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反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孕育而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迎来了“黄金时代”。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经过高速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欧洲资本主义的重新崛起则唤醒了其政治、民族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于是建立“欧洲共同体”组织,它对于冲破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欧盟的建立也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在战后民主化改革等一系列内外革新的洗礼下,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美国、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舞台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二、中考热点链接: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表现,是本次课程改革新增加的内容,对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是今后中考的重点内容。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欧洲共同体及欧洲联盟的成立,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将求新求变,一般考查题型为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考查的热点是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的联合,既可纵向考查,如将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的崛起等知识进行综合;也可横向综合,如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西欧、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原因的共性与个性等。本考点的题型多样,图文并茂,主要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三、中考试题回放:

例1、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A. 日本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 2005年武汉新课改实验区中考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由选项辨知,D项不是“资本主义国家”,B、C两项也不符合“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只有A项符合,为本题的正确答案。例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材料二:为提高西欧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请回答:

答案:A(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地位逐步提高的表现是什么?(2)西欧国家对外尽量“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在1993年已成为现实,它的标志是什么?(3)欧洲国家“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所选出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2、1969年7月20日,哪国宇航员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A.英国

B.苏联

C.联邦德国

D.美国

3、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建设欧洲人的欧洲”。这说明欧共体的目的是()

A.独霸欧洲

B.遏制共产主义

C.同美苏对抗

D.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

五、作业:新疆新中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主题22: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

七年级(下)总复习教学设计 篇5

王兴建

学习目标:

• 强化小组教学理念,训练组长组织学习的能力

• 通过复习部分内容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总结,列表,图示等)

• 通过系统复习把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1、写首都:(教师发给任务,每组组长组织组内学生分工学习,短时间内找出以下国家的首都,自学3分钟,讨论综合答案2分钟,然后汇报)

印度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巴西

英国 澳大利亚

西班牙 美国

葡萄牙 日本

意大利 越南

瑞士

泰国

丹麦

老挝

印度尼西亚 缅甸

菲律宾 柬埔寨

马来西亚

2、亚洲,东南亚部分通过PPT采用抢答、列表形式完成。

3、中东采用PPT,学生讲解图示完成。教师结合PPT把中东到世界各地的石油运输路线进行总结。通过地图对比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4、欧洲西部主要教师讲解,学生参与抢答完成。

5、非洲,南极洲以地图为向导进行总复习师生互动完成。

6、以下国家采用对比记忆方法进行总结:日本与澳大利亚,印度与巴西,俄罗斯与美国。采用教师点题,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

(由于是总分复习课程,小组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和展示。)

上一篇:员工上半年工作计划和目标下一篇:跨文化交际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