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导学案20

2025-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学科导学案20(精选8篇)

生物学科导学案20 篇1

课题:第三章第二节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学习目标】

1、能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了解复杂反射建立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反射弧的结构,如何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是难点。

【趣味导读】

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我们会眨眼;婴

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有的人看电影,心情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气管内有异物会咳嗽不停。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反应?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反射的奥秘

【自主学习】(20分钟)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依据学习目标和导学问题勾画.........

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答案。..主要知识点...。并用红笔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3、疯狂记忆基础知识..

2、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导学问题”的答案。(85—87页)...........

一、实验:膝跳反射

........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地叩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位的韧带,同时观察小腿的反应

1、讨论:

(1).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呢?

(2).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

2、完成下列问题:

(1)当敲击膝盖下韧带时,踢腿的动作发生_____(受/不受)意志的控制.(2)轻微敲击韧带时,踢腿的动作____(会/不会)发生.(3)敲击动作和踢腿反应发生之间____(有/没有)一个短暂的时间滞后呢?

3、得出结论: 反射——

二、自主学习:

1、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主要靠__________来调节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

3、人体通过__________,对外界或内部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__________。

4、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是__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中枢、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五部分。

【探究与应用】(15分)学法指导:

1、先对桌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小组讨论,统一答案。要

体现A帮B,B帮C的互帮互学原则。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问,展示到黑板上,由全体师生共同解决。

2、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右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所示的结构分别是①②③④⑤(2)某病人看着自己的下肢时,方知下肢活动情况,当闭上 眼睛时,就不知下肢的活动情况,当闭上眼睛时,就不知下肢 的活动情况了,其原因是()

A、下肢的传入神经损伤 B、下肢的传出神经受损伤 C、躯体感觉中枢受损伤D、小脑受损伤

(3)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出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顺序。

(二)填空:

1、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2、所有的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才能实现。

【达标测评】(8分)脱稿独立完成以下题目,小组间互换阅试题,计算成绩后,老师评价。1.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完成这一功能的结构是,它包括,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2.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简单反射的是()

A 小狗作算术题;B 小朋友作数学题;C 眨眼反射;D惊弓之鸟。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弧;B.反射;C.应激性;D.反应。

4、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与反射弧无关;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反射弧和反射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D、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5、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

A.膝盖上位韧带和腓肠肌;B.膝盖下位韧带和腓肠肌;

C.膝盖下位韧带和股四头肌;D.膝盖上位韧带和股四头肌。

6、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生物学科导学案20 篇2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人类的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 传统的“输灌式”教学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90年代以来, 一场学习的革命悄然兴起, 学会学习, 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一份报告中就已指出“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成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展开积极的探索, 开始是目标教学, 然后是“洋思”, 推行“学案导学”。经比较发现, 学案导学更适合我校的教学实际, 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我校在学案导学的模式构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学案导学的推进及成果

1. 加强理论学习,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为促进导学案模式的扎实推进, 学校领导专门组织教师学习理论, 并为我们印发资料解读学案导学。通过理论学习, 我们认识到教学案导学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教师和学生定好位, 为学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编制科学实用的学案。

在使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编制高效、实用的学案是关键。教学案的设计应遵循教学规律, 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落实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案设计中根据生物学科的教学实际, 我注重体现了主导性、主体性、创新性的原则。 (1) 主导性原则。教师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 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课前精心备课,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把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反映在学案上, 积极施教, 师生配合,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 主体性原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案的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往往不深刻, 根据生物科实际情况, 我尽量把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的课题放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 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案的设计上, 我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拥有一片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不限制学生思维, 在探索中创新。

3. 导学案的扎实推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胆使用, 我确实感受到导学案的可行性。由于提前分发学案, 学生提前预习, 在课堂上学会了学习, 知识点在课堂上都能掌握,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在此基础上, 通过听、评课, 教研研讨等形式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完善和实践, 生物导学案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模式。

三、导学案的基本模式

1. 分发学案, 课前预习。

一般情况下, 上课前一天把预先编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用5到10分钟时间去预习新知识, 完成预习题, 感知本节的基础知识。

2. 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做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量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梯度性,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详细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3. 学生自学教材。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指导自学方法, 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就能掌握, 哪些内容应该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2) 教师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 带着问题去交流、去听课, 这样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学生受益终生。

4. 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自学中的疑惑进行小组交流, 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中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要发挥实效性, 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个小组的交流, 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参与交流, 避免形式主义, 避免草草了事, 提高课堂效率。

5. 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基础上, 根据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讲解力争语言精炼, 有针对性, 有启发性, 避免面面俱到, 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 要予以表扬和鼓励,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6. 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要紧扣知识目标, 和本节知识密切相连, 难易适中, 由浅入深, 让学生通过练习能更牢固地巩固知识。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做出正确的讲评, 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知识。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1. 优化课堂教学, 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能千篇一律, 应该与启发式、讨论式等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力争多种形式并用, 提高教学效率。

2. 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从资料获得的信息, 在学案中增加知识拓展和生活链接等环节,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3. 通过学案的编写, 使我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充电, 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今后要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教育观念, 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案导学的改革背景、学案导学的推进及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和初期成效, 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生物学科导学案20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 促胰液素发现 探究教学

一、学习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重难点

1.总结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分析激素调节实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师:(出示NBA球赛的精彩片段,配以教师的解说)一个个精彩的扣球,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多少人,曾经为它痴迷、为它疯狂,又有多少人为它欢呼、为它流泪。这就是篮球,这就是NBA。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协调性和控制力,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扣篮动作。而这些复杂协调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神经调节。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调节方式呢?请大家看屏幕。(教师出示甲亢、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症患者的图片)

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神经调节以外,生物体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同来研究一下有关激素调节的内容。

2.探究部分

师:首先,我们一同来重温一下当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激素调节的过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阅读学案上关于沃泰默实验的有关内容,回答学案上问题1~问题4(见学案一)。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分析学案中给出的阅读材料,先自主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首先我们一同来分析问题1,哪位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生:在实验一中稀盐酸刺激的部位是小肠内壁,得到的实验现象是胰腺分泌胰液。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狗的内脏解剖图)我们通过初中的学习知道,动物的小肠和胰腺在结构上并不是直接相连,而是通过神经和血管发生一种间接的联系。我们用稀盐酸刺激小肠内壁而引起胰液的分泌,这说明小肠和胰腺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而这种信息传递也不外乎两种可能,那就是……(教师等待学生回答)

生:通过神经进行传递信息或者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传递。

师:那好,我们如何来探究到底是哪种方式呢?

生:(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说出他们的看法)

师:(逐个分析学生的各个想法)小肠是动物的主要的吸收器官,引起胰液分泌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是小肠把稀盐酸吸收入血液,由盐酸直接刺激胰腺导致胰液的分泌?

生:不排除这种可能。

师:我们如何探究这种可能性的正误呢?

生:用稀盐酸直接刺激一下胰腺,看是否会分泌胰液。

师:好!其实沃泰默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为此,他做了第二个实验,请大家看学案上的实验二: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到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胰腺分泌胰液并不是稀盐酸进入血液直接刺激胰腺引起的。

师:好!这种可能排除了,那有没有可能是神经系统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生:有可能。

师:如何探究这种可能性的有无呢?

生:把他的神经系统破坏了,再重复实验一。

师:太好了,我们的思路和科学家的思路是一致的,看来大家也都能当科学家!泰默为此做了第三个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实验三。实验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胰腺分泌胰液并不受神经调节。

师:同学们,我们把沃泰默所做的这三个实验结果放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稀盐酸刺激小肠内壁引起胰腺分泌的原因既不是稀盐酸被小肠吸收进血液刺激胰腺引起的,也不是神经在起调节作用。而是另有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而在当时,人们只是发现了神经调节一种机制,因此,由于受到当时学术权威思想的束缚,他的研究就停了下来。那么他对现象的解释是什么?

生:还是归结为神经调节,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微小的神经没有剔除干净。

师:很遗憾,沃泰默与这次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成为他一生的遗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1:沃泰默囿于定论、没有创新思维、不敢向学术威挑战。

生2:另外,沃泰默的实验三的实验方案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如果在离体状态下进行实验三,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师:大家的回答都非常的好!而另外的两位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却使他们抓住了这次机会,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斯他林、贝利斯实验的有关内容。请大家阅读学案的斯他林、贝利斯实验的有关内容(见学案二)。

师: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斯他林和贝利斯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完善吗?

生:不是很完善。

师:为什么?

生:并不能够排除胰腺分泌胰液是由于稀盐酸在起作用。

师:如何排除稀盐酸直接刺激胰腺的作用?

生:加上一组对照实验,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看能否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师:很好!其实这不就是沃泰默的实验二吗,也可以看出沃泰默太遗憾了!就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促胰液素,发现了除了神经调节外,还有激素调节的方式。下面我们回过头去来归纳一下各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完成学案上相应的问题(见学案三)。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

师:沃泰默做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实验,但是却失去了发现促胰液素的机会,而是由斯他林和贝斯利首先发现了促胰液素,这个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生:不要囿于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有创新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学案中设置了多个问题,目的在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到过去,沿着科学家探索的步伐让学生自主地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会自己和科学家的思路是相同的,自己也能当科学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起科学的、严谨的思维方法。

学案一:

沃泰默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二: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三:若先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切断,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时,结果胰腺仍能分泌胰液。

实验分析:

问题1. 在实验一中稀盐酸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实验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 在实验三中沃泰默把通向小肠的神经切断,发现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 而当时沃泰默所做出的解释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二:

斯他林、贝利斯实验:

将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然后将一定量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只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明了胰腺分泌胰液不是在神经调节的作用下完成的,而是一种化学物质在起到调节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之为促胰液素。

学案三:

问题5. 综合分析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胰液素的運输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导学案003 篇4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学习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学法指导】

1、《安徒生童话》是大家喜爱的读物,其它艺术形式如电影、雕塑、连环画、朗诵等也常以安徒生童话为题材。大家可能已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知道丑小鸭的故事,小学也学过改编后的浅显的丑小鸭的故事,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然而,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对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对丑小鸭在恶劣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2、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如“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等最基本的词语的积累和应用。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汲取这篇童话的精神营养,领悟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激发坚强、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4、应注意从整体感知文意,利用圈点勾画法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理解丑小鸭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注意体验、反思、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另外要注意对文章进行深层鉴赏,品评文章的美,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知识链接】

安徒生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能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受到别人的嘲笑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

【自主学习】

1、清除阅读障碍:

讪()笑吐绶()鸡篱笆()()灯芯()草铰()链迸()出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弥()

2、解释下列词语

沉沦:讪笑:

3、本文作者安徒生是自我写照,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和《》等童话故事。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4、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自主思考)

5、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请分别找出来

【合作探究】

6、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7、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丑小鸭》告诉了我们什么?

【整理学案】

8、你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话说吧,请试图谈一谈。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9、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那是因为它心中有着梦想,梦想支撑着它。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他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通过拼搏他们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

你还有疑惑吗?可以大胆地将它写下来,老师会为你解惑的。

【达标检测】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他把头低低的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应该注意什么 篇5

已有 907 次阅读2010-9-6 20:28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中小学教育

导学案式教学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导学案式教学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生动、活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尊重、赏识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如何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为难的声音,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语文学科上,教师担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肢解了文本的整体性,会使教学的重点难以落实。如果不讲学生就不会达到审美的高度,不讲学生就不会理解力透纸背的潜台词。我怀着一份担忧、一份疑虑参与了导学案式教学的实践。实践出真知!通过一段时间的亲自尝试,我的担忧释然了。导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案的设计。科学设计学案,不仅不会使语文偏离语文轨道,而且还会让语文走向个性化解读的绿色之路。该怎样设计学案呢?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 主体性原则: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与教案不同,教案是老师用的,学案使学生用的。既然为学生服务,学案就要有学法指南。学生依据学法指导知道该怎样学。我在执教《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学案的: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抓住细节描写,品味生命的顽强。

4.学习斯科特等人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 读懂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悲剧”的“伟大”意义理解。【学法指导】

1.静思、合作相结合,加强课文朗读指导。【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从古人飞天的梦想到登陆月球的成功,从世界最高峰的珠穆琅玛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从人迹罕见的大河源头到遍野黄沙的塞外大漠……人们因为求知而探险,又因为探险而求知。这条魅力无穷而又荆棘丛生的探险之路啊,有多少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写下了行行美丽的篇章。今天让我们探险家一起走进神秘的南极。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积累雅词:(3分钟)

2、自我检验,选词说话:(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5分钟)请至少选用两个积累的词语概括文章的内容

3.预习检测:(教师寄语:书要细细读,淘尽黄沙始到金!)你读出斯科特一行人失败的原因了吗?

(5分钟)请从第二段、第六段、第七段找出相关信息。

二.问题探究:(教师寄语:与书中的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思考: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的价值在哪里呢? 学习指导: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4分钟)

2.找出让你感动的细节,再用“从……句,可以看出……具有……的品质”句式把探究的结果写在学案上。(抓住细节,读出你的理解3分钟)

3.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0分钟)

三、迁移延伸:(教师寄语:赞美英雄会让你的心灵得到鼓舞,相信你能够写出最挚美的赞语!)(5分钟)

请你用最精练的语言给课文写题记,或是赞美,或是感悟。如果能够引用更好。老师例句: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并坚持走下去,你就会永远定格在历史瞬间。

四.发现质疑:(教师寄语:读书善思考,头脑自灵秀!)

在自然面前,人们的力量太渺小了。斯科特一行的壮举就像一座座石碑雕刻在后人心中。悲壮的死去,虽死犹生。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认真读书,小组交流,你会有新的发现。3分钟)

学生如果按照学案安排,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告诉他们怎样读书,加之时间的限制,相信学生会做得很好。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到什么时候也不能颠覆。使用学案不等于教师不讲,教师该出手时再出手,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授课中,学生在第二个环节中有个小障碍,我就引领听他们通过真情朗读来达到品味生命坚韧的。二. 简约性原则:

记得《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怎样创造一个问题解决的蓬勃的环境呢?这里要说的是语文学案问题设计要简约,就是要提出一个主问题来,能够引爆学生的思维。主问题是相对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的,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在以主线索的阅读教学时,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了,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就会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主问题能够引发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下面是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的学案片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槛()深邃()呢喃()头颅()磐石()踌躇()()

3、“客人”是访问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过程:

主要事件:

二、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仔细地研读文中关于贝多芬的语句(找出相应段落),按要求说话。(1)我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巨人”,课文是这样写的(在课文中画出来)(2)我也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常人”,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在课文中画出来)

三、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怎样刻画的?(从课文中画出贝多芬的语句,分别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入手。这些描写是按照什么次序来写的?)

从这篇文章中,你认为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点?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写作: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片段描写,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说明:读书贵在能入能出,借鉴模仿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写能进一步感悟领会本文描写人物的精妙。)写作要求:(1)模仿本文刻画人物方法,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2)时间:十分钟(3)字数:200字左右

上述的设计,应该说是简约的。课堂线索较清晰,“自主学习—自主检测—合作释疑—迁移延伸”四大模块明快有深度。尤其是第二板块按要求说话,贵在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依据,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而且还置问题于矛盾之中,“巨人”“常人”相得益彰,让学生了解到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

赵福楼主任提倡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路径,而设计好学案主问题,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学习的路径。这只是我个人看法,这样说法不知是否妥帖,还请老师们在尝试中进行体验。三. 层次性原则:

一个好的学案应该适合各类学生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层次分明,就像金字塔。我们不是总在提倡分层教学吗,学案是体现分层的最佳环节。《伟大的悲剧》的第一环节中三个小问题是有梯度的:由积累雅词到选词说话再到“你读出斯科特一行人失败的原因了吗?” 逐渐加大难度,这样会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另外学习方式也要有层次性,像《音乐巨人贝多芬》由自主学习到合作释疑。要根据学情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四. 留白性原则:

这一原则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的人文性比较突出,学生不同读书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都会带来不同的思考,要给学生流足思考的空间。还拿《伟大的悲剧》为例,学案设计的第四个环节:

是“发现质疑”。第二课时会根据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文本。诸如:斯科特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写信,那他又是怎样去搂着威尔逊的?为什么奥茨走出帐篷时,所有人都知道他去死却没有人敢挽留?这些问题都是很有生命的。一篇课文学完了,而真正的思考还在延伸……

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学案设计整体思路

学案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它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编制。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新模式。学案教学强调在开发和拓展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益。教师通过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整理知识、比较归纳、讨论总结等多种实践活动,学会获得与处理知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在学案教学中,学案的质量成为影响甚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案的设计和编写、使用和管理等具体环节是影响学案教学模式运行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特别是在新的“减负增效”的教育背景之下,学案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它不应该是一种单纯为了迎合新的教育环境而进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也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更不应该是增加学生负担的变相形式的“作业”。基于当前有些学案编写的随意性、无目的性、无效性,我们备课组共同研究、探讨,认为好的学案设计应该是从语文课本的本身出发,对教学有真正的促进而非阻碍,不能因为学案的存在而加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应该是围绕文本进行不断深入、引导学习的方案。同时,也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课前预习、复习巩固等在内的一系列环节的引导,学案应该是学生的无声的老师,默默地承担着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责任。

我们还认为,教师的讲解不宜过于繁杂,要少而精,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可以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当然,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同时,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版块设计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

高一语文必修一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下面说说这四个单元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导学探究”——“我的问题”——“受业解惑”——“巩固练习”——“获益良多” 设计模式:

1.“导学探究”。举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选择课文的特点是诗歌居多,如《沁园春》《相信未来》,且作者都有必要重点介绍,如毛泽东、食指,必须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人物其他的作品。所以可以在学案的开头部分,依据学生易学易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设立各知识点的“导学探究”,主要是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础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学完成。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先行一步”,做到“我要学”,并深入钻研教材。随后学案又导出知识重难点问题——思考题。上述任务须要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探究”一般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1)字音的疏通和整理。将难读难写的字词找出来,让学生花课后时间去查阅,并自己进行字音字形的迁移整理,之后完成《世纪金榜》上配套的相应练习。

(2)人物名片。将人物的相关介绍直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透彻地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等,知人论世,尤其是让学生关注此作者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的经历,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相信未来》的作者食指,如果学生不知道他是在文革期间被批斗,经历的是一个他们难以想象的年代,他们就不可能对诗的主旨有更深透的理解。

(3)背景资料。一篇文章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背景或人生阅历而单独存在,因而背景也往往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可事先在网络上寻找到相关背景,印在学案上,让学生在预习时候找到与课文的相关的点,往往就是以这样的问题来检测“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课堂上可以抽查预习情况。

(4)相关知识。基于诗歌的跳跃性很强、难以被学生所接受,“意象”这

个概念的引入是很重要的,必须作好课前准备,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叫“意象”,以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可以选择初中学过的诗歌作为例子,使之成为一个生长点。

2.“我的问题”。鉴于诗歌的朦胧晦涩、含有多种理解这个特点,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诗歌的同时,肯定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因此,这个单元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提问上面。在教授诗歌之前,可以搜集学生普遍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学案上专门腾出一块地方,让学生写下自己阅读的困惑,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体会与感受,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教学,避免了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在布置学案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阅读要忠实于自己的体验,不能盲从于他人的意志,教育学生可以提出大大小小的各方面的问题,以便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掌握学情,避免教浅了怕亵渎了文本、教深了怕揠苗助长毫无效率的尴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般可以采用这样的格式: 我的问题是:

3.“受业解惑”。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集中体现,包括三方面:

(1)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开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的问题是否提得有价值。

(2)解决疑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然后将之记录下来。这是这一板块学生必须要做的。(3)方法指导。语文课也有方法的指导,如鉴赏诗歌的一些角度,如《沁园春》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赏析的时候主要是抓住关键字“击”“翔”,如何鉴赏?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分析方法,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了,让学生记下一些常用的赏析角度及鉴赏方法。

再如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方法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文言文应该注重积累,将各类文言现象要能够自主地归纳出来。这时候老师如果光讲解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只是单纯地去翻译文言文,肯定不可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不会得到相应提高。能力应该就从课内的方法学习衍生出来,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候的方法指导会带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4.“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基本上每个学案都要有,能够有效地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可以设计在课内当堂完成,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在课外完成。如《沁园春》鉴赏景色的时候,重点应该是鉴赏方法,可以试着让学生在课外诗歌中找到规律,可以布置“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好在何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5.“获益良多”。侧重学生学习的反思和总结,很多课文都有情感目标,这也是语文课堂与其他课的区别之处,语文课承载着更多的教育的任务,或许在无形之中教导着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内心世界中找到与课文与作者的共鸣点,让学生写下这一节课的收获,情感上受到多少触动,或许也是检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吧。

三、注意事项

1.注意“目标”的表述。老师在学案上向学生展示“目标”,其动机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当了解什么,应当知道什么,应当记住什么,应当理解什么,应当学会什么,应当做到什么,所以“目标”的指向是学生的学习,因此所展示的“目标”,自然应称为“学习目标”。但有不少老师却称之为“教学目标”。这显然不妥,是不准确的,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影响甚至是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看到“学习目标”时,不仅知道是自己应完成的任务,应达到的目标,而且会产生一种努力“学”从而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力量。而当看到“教学目标”时,学生会误认为是老师的目标,是老师要完成的任务,自己只要等着老师“教”就自然学会了;即使学不会,那也是老师的责任。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性,削减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初二生物《传粉与受精》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描述传粉的概念及方式

2、关注人工辅助授粉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学前准备】

挂图、实物

【预习导航】

1、植物开花后,成熟的__ ______会自动裂开,________从花药里散放出来,通

过一定的方式,落到________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其方式可以分为 和 两种。

2、人工授粉是用 的方法,从 上采集花粉,再将花粉传授到 柱头上的技术。

3、区分:在异花传粉中,根据传粉所依靠外力的`不同,可以把传粉分成两种:利用昆虫进行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依靠风力进行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虫媒花 风媒花

花冠的大小与颜色

有无芳香气味

有无甜美的花蜜

【课堂活动】

Δ观察与思考

1、蜜蜂不停的在花朵之间采蜜,这对鼠尾草有何益处?尝试描述鼠尾草的传粉过程。

2、从玉米雌、雄花序的结构和着生位置看,有哪些特点与传粉相适应?

Δ分析与讨论

1、在实施人工授粉时,为什么要对接受花粉的花朵进行去雄?

2、去雄和授粉后为什么都要进行套袋处理?所用的袋为什么要具有一定的透气性?

Δ课后第一题

【达标检测】

1、某片桃树园旁新建了一个养蜂厂,那么,这片桃树的产量将会( )。

A. 由于蜜蜂大量增加,会吃掉大量的花粉,因而产量会大量减少

B. 由于桃花是虫媒花,蜜蜂会帮助桃花传粉,因而产量会增加

C. 由于桃花是风媒花,蜜蜂对桃子的产量没有影响

D. 桃子虽然是虫媒花,但蜜峰对桃子的产量不会产生影响

2、玉米开花时,如遇到连绵阴雨,果实产量就会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雨水多,气温低,所以花粉不能正常形成

B. 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了风力传播

C. 因为连绵的阴雨,昆虫不能进行传粉?D. 因为连绵的阴雨,影响了开花

3、下列不属于风媒花特征的是( )。

A. 花小,花粉多而轻 B. 有花蜜,花大而鲜艳 C. 无花瓣,无花萼 D. 柱头常有分叉和黏液

4、下列叙述与玉米花的特征相符合的是 ( )。

①虫媒花②单性花③风媒花④两性花⑤自花传粉⑥单生花⑦异花传粉

A.①④⑥ B. ②⑤⑦ C. ②③⑦ D. ①⑤⑥

5、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是( )。

A. 可以弥补自然授粉的不足?B. 使植物提前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C. 协助植物的自花传粉 ?D. 虫媒花在自然环境下授粉的几率很低

6、人工授粉的好处在于( )。

A. 加速果实发育 B. 增加产量?C. 防止品种变异 D. 加速果实成熟

7、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 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连同桃花丙,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 甲能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B. 甲不结实 、乙能结实、丙不结实

C. 甲不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D. 甲、乙、丙都不能结实

8、小麦和豌豆的主要传粉方式是( )。

A. 自花传粉 B. 风力传粉 C. 昆虫传粉 D. 水力传粉

生物学科导学案20 篇7

历史是一门新增的比较有趣的课程。那么, 什么是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呢?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呢?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怎样学好历史?

首先, 什么是历史, 简言之,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学习历史, 就是学习过去的人和事。既然是过去的人和事, 离我们现实较远又无法触摸, 无从感知, 该如何学习呢?

历史的学习, 它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的学习。要学好历史,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兴趣使然下, 你才会时刻留心, 时刻关注。课堂外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很多, 比如, 看书报, 时常翻阅一些课外书籍, 能让你的视野更宽阔, 如《文史天地》《上下五千年》《历史之谜》等;看电视, 一些取材历史背景的电视剧, 能让你更加鲜活地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 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武则天》等, 还有一些电视节目, 如《国宝档案》《百家讲坛》《寻宝》《发现》等, 能让你更多角度地了解历史, 深入历史。另外, 多与人交流, 向老人询问他们那一代的经历, 能让你更贴切地感知历史……那么, 课堂内又该如何学习历史呢?这就进入我们第二个问题, 也是我们学生来学校求学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历史课堂上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

历史课堂上, 我们还用以前那种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一讲就是一节课, 学生在台下听得迷迷糊糊, 只顾飞沙走笔地记笔记的这种机械的方式来学习吗?NO!NO!NO!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那么,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新的课堂学习模式, 我们该如何去进行呢?

第一, 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 把课文通读一遍, 包括导言、小字内容和历史图画, 最好配合历史地图册一起看, 整体把握下次课的课堂内容。

第二, 要善于使用导学案。课堂上老师会给大家下发导学案, 拿到导学案, 先不要急于对着书本做题, 而是应该首先看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对当堂课要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就要了解本课的三个学习目标: (1) 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 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 说说他们的区别, 初步理解人类的进化。 (3) 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后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 阅读教材, 并完成自主学习内容里的相关任务。这个自学的时间, 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自学过程中遇到有不理解的地方, 用笔作上自己能看懂的标记, 打上问号或者划上波浪线,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阶段与小组成员进行探讨。若小组内讨论仍不能解决, 就交由邻近组进行组间讨论, 如仍解决不了, 就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探讨完之后, 在展示环节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自己掌握的内容进行展示汇报。

第三, 这种新课改课堂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课改大舞台, 人人展风采, 要积极主动, 努力地展示自我, 不要害怕, 不要扭捏, 你们就是课堂的主角! (2) 课堂展示要有秩序, 不要乱糟成一团。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表述准确, 声音洪亮。 (3) 课堂上要注意尊重他人。别人发言时不要轻易打断, 当你有不同意见时要等对方说完再举手, 在老师的示意下方可发言。 (4) 当堂检测一定要按时按质完成。 (5) 学完一课后, 最好进行一下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高中生物导学案编写策略 篇8

一、生物导学案编写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导学案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编制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或者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以此来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参与中学习。

2.从课堂实际出发原则,在苏教版生物教材中,一些章节是无法在一课时中完成的,因此应根据实际课堂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每节课的效率。

3.从学生层次出发原则,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层次都不太相同,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将不同难度的问题,按照梯度编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物导学案编写模式

(一)学习目标

1.内容一般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学习目标不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字眼,用明确的“运用”“解决”“记住”,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1.本环节可以设置为: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由于有些内容在生物教科书中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本环节亦可以设置为对本节课内容的补充和铺垫,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在生物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由于学生化学知识较少,可以设置这样一段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种,各种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因此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元素为细胞所特有。但是,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不大相同。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较多,如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很少,如Fe、Mn、Zn、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其中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被称为基本元素。”

(三)学习内容

1.学习内容作为导学案的核心内容,要体现导学案“导学”的特点。

2.高中生物有与别的学科不同的特点。高中生物主要介绍的是分子、细胞、基因等比较微观、抽象的知识,而只依靠文字的叙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是不够的,为了利于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用图形来展示一些过程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绘图方法,利用的是Windows系统当中自带的画图工具。画图工具可以在“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找到。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运用“椭圆”“直线”“多边形”等等一些绘制基本形状的图形工具,就可以制作一幅比较适用的图形了。

在苏教版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这节内容中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往往会对噬菌体如何侵染细菌产生疑问,我们就可以利用“画图”工具来制作一副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裂解。

我们就可以运用几幅简图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清楚地表现出来,学生结合书本就很容易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了。而教师制图过程并不复杂,主要把几种常见形状组合在一起,不过在制图中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多运用“复制”和“粘贴”,这样可以节约很多重复劳动的时间。二是在组合图形的时候要注意选择这样的选项,上面的选项表示选定的对象会覆盖底层的图像,下面的选项表示选定的对象不会覆盖底层图像,一般在组合图形时我们选择下面的选项。三是在画图当中将线条调粗一点,在打印当中如果线条过细可能造成看不清,背景颜色留白,印刷出来就比较清楚。

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多,而且相对分散,我们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可以利用“友善用脑”当中的思维导图对知识点加以总结和归纳。

(四)学习总结

留白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五)学习巩固

1.分层次设计练习,巩固知识点,检测学习效果。

2.题量适中,2~3题。

例如,对于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题目:

(A级)(1)在下列基因型个体中,只能产生一种配子的是(  )

A.YyRrDd B.yyRrdd C.yyRRDd D.YYrrDD

(B级)(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的基因型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B级)(3)基因型为DDTt和ddtt的两株豌豆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A.100% B.50% C.25% D.0

(C级)(4)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有黄色圆粒70粒、黄色皱粒68粒、绿色圆粒73粒、绿色皱粒77粒。亲本的杂交组合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六)学习反思

学完一节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感受记录下来,帮助学习回忆巩固,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是导学案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生物导学案的编写还应注意的问题

1.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编写不同的导学案,灵活安排各个环节。

2.不断总结编写经验,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导学案的编写,以达到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目的。

导学案的编写策略需要教师不断在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编写策略,在不断的修正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科特点、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编写策略。

上一篇:新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医务室护士个人工作总结